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o
2023_2024学年河南省郑州市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语文
模拟测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
O
市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泗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6(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喙材料一:
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是促使毛泽东的人民美
O学登台献唱的重要文艺事件,该讲话科学地回答了中国文艺为谁服务、如何服务等问题,让高
扬“人民性”的“人民美学”得以强调和确认。从此,中国文艺创作有了遵循的根本,中国
文艺面貌焕然一新。
电视剧《功勋》便是这样一部彰显“人民美学”的佳作,将现实主义的真实感、人民性和
教
崇高美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为人民英雄立传。该剧以“共和国勤幸”获得者为表现对象,
以时代报告剧的方式依次呈现李延年、于敏、张富清、袁隆平等人民英雄的成长过程。该电
视剧的成功在相当程度上就是“人民美学”的成功,这尤其体现在真实性创作原则的弘扬方面。
该剧以历史与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民英雄故事为蓝本,以人民共同审美需要为追求,在
O
历史真实、人性真实与情感真实等维度努力彰显浸润真情实感的“人民美学”。《功勋》因为
“热爱人民”,人民才会以心交心地热爱《功勋》。
来自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对人民怀有真挚情感是中国文艺的命脉。《功勋》的
情感真实尤其体现在“人民情怀”的表达上。在《默默无闻张富清》这一篇章中,人民至上是
张富清的信条。“我是党员,群众们都看着呢”,张富清始终将人民放在第一位,始终冲在为人
民服务的第一线,哪里艰苦就往哪里去。几十年间,张富清与人民一起挖水渠、修水库、筑
堤坝,为来凤县人民解决了粮食供给问题、水源灌溉问题、通电通路问题。他性格温和,总
O
是以乐观的微笑对待人民。在张富清即将离开来凤县时人民群众自发带着特产来送别,场面
是那么地熟悉而令人感动。而这样的感动在剧中俯拾皆是,这种情感是克制而深沉的,真挚
且朴素的。人民情怀不言自明。
《功勋》何以打动人心?观众和网民在社交媒体上不断地反复讨论。叙事紧凑、人物塑
造立体、报告剧的形式创新、浪漫主义情怀等观点是主要代表。在笔者看来,这些观点尽管
言之有理,但还未触及更深刻的核心原因。如果将此剧比作珠玉的话,那么它的成色毫无疑
问属于“人民美学”,“人民美学”即是此剧成功的核心原因。如果将观看此剧的体验比喻为一次
饮茶的过程,其中历史真实如同茶汤之色,是表层观感,澄激明亮,色香俱全;而最后的茶
的回甘则是情感真实带来的精神升华,沁人心脾,回味无穷。
“人民美学”是“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中国化、当代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是文艺的必然要
求,是中国文艺的历史传统和未来方向。繁荣中国文艺创作,必须坚持人民性要求和人民美
学立场。“人民美学”不是空洞的口号和教条,是有着丰富内涵的理论范畴。“真情实感”就是“人
民美学”的内涵之一,正因为人民普遍具有真情实感的审美需要,服务于人民需要的文艺创作
才应将“真情实感”作为体现文艺人民性的核心原则去自觉践行。《功勋》一剧浸润真情实感的
创作,是“人民美学”的生动实践。它的成功实践必将启示更多的优质现实主义创作,在“人民
美学''的浇灌下结出更多中国优秀文艺作品的果实。
(摘编自余克东张经武《〈功勋〉:浸润真情实感的“人民美学”创作》
材料二:
“人民美学”是对客观世界和社会生活进行主观反映、复写。第一,人民生活是文学和艺
术创作的依据。无论是文学还是艺术,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作为文艺作品的原型和
环境,尽管也可以创造出文艺作品,但是这样的文艺作品必然是和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相背
离的。文学和艺术的创作需要以人民生活的真实和丰富作为创作的主要思想来源,也要以人
民群众的社会生活支撑起文艺作品的可欣赏性和可推敲性,增加作品本身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第二,人民生活的多样化提供了艺术形式的多样性。人民群众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现实生活
包含多种多样的职业和领域,所以这就注定了人民群众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人民美学的文艺
创作主要取材于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因此也就注定了人民美学的多样性。
文艺作品要提升人民的精神生活。文艺作品本身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
但是文艺作品不仅仅只是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而已,它还可以对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起到引
导和提升的作用。第一,提高人民精神生活的精神水平。文艺作品是文艺工作者经过对于人
民群众的社会生活进行长时间的观察、体验、思考的结果,往往凝结了文艺创作者大量时间
和精力,具有高度凝练性的特点,并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创作出来的。这样的文艺作品往往
具有一定的精神价值和文化内涵,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品质具有不可替代性。第二,
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内容。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由于历史和客观的原因,在过去以及现在基
本上很难真正得到充分满足。这其中有部分是文艺作品相对不足导致的。文艺作品是人民精
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文学和艺术,无不是满足人民精神生活的多元化需求
的,越来越多的文艺作品正好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大力开展文艺创作是符合
社会发展现实需要的。
(摘编自刘建璋焦海霞《“人民美学”的人民本质解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民美学”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有所显露,从此中国文艺焕发出新
的一面。
B.电视剧《功勋》取材于“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们的生活,具有现实主义的真实感、人民性和
崇高美。
C.材料一作者认为《功勋》并不是靠叙事紧凑、人物塑造等打动人心的,“人民美学”才是核
心原因。
D.文艺作品具有的高度凝练性与文艺创作者长时间观察、体验、思考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有
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富清始终将人民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出《功勋》对“人民情怀”的表
达。
B.以“人民美学”为依据的文艺创作以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自觉践行把真情实感作为体现人
民性的核心原则。
C.真实而丰富的人民生活是文艺创作的主要思想来源,文艺作品的可欣赏性和可推敲性也离
不开人民生活。
D.文艺作品相对不足会导致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得不到充分满足,文学艺术应满足人民精神
生活的多元化需求。
3.下列选项中,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三段观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申纪兰的提案》单元中,集中讲述申纪兰如何提出了男女同工同酬,继而推动妇女解
放以及男女平等的经历。
B.在《能文能武李延年》塑造的英雄中除了李延年,更有小安东、八班长等平凡的小人物,
他们都是志愿军英雄的代表。
C.在“屠呦呦篇”中,既展现了屠呦呦强大的专注力和细心的品质,也展现其经常走路不看人、
丢三落四的一面。
D.《袁隆平的梦》中袁隆平因水稻育种实验导致皮炎难耐,常以开水瓶塞烫熨止痒,但无论
何种挫折都无法阻止他致力于杂交水稻探索。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5.上述材料对于高中生写作具有启示意义,请简述你的感悟和思考。
【正确答案】1.C2.B3.A
4.①整体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材料一先总述电视剧《功勋》彰显“人民美学”,再逐
层分析“人民美学”在该剧中的体现、人民美学思想打动人心的原因,最后总结《功勋》对文
艺作品创作的启示。②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式,列举《默默无闻张富清》
的篇章来论述《功勋》对“人民情怀”的表达。倒数第二段将观剧体验比作品茶过程,生动形
象。
5.①写作不仅要在叙事、人物塑造、创作形式上多加思考,也应表达真情实感、人民情怀,
从现实生活中选材。②平时应多观察、体验、思考社会生活,写作有精神价值、文化内涵、
提升精神生活的作品。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材料一作者认为《功勋》并不是靠叙事紧凑、人物塑造等打动人心的“曲解文意,原文表
述是“叙事紧凑、人物塑造立体、报告剧的形式创新、浪漫主义情怀等观点是主要代表。在笔
者看来,这些观点尽管言之有理”,可见,作者还是部分赞同这些观点的。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以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于文无据,材料一是说“,真情实感,就是,人民美学,的内涵之一”。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可用来论述材料一第三段“来自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对人民怀有真挚情感是中国文
艺的命脉''的观点。
B.体现的是《功勋》在艺术创作中刻画众多平凡人物的特点;
C.体现的是《功勋》中的人物既有崇高的一面,也有平凡的一面;
D.体现的是《功勋》中的人物不怕挫折、勇于探索的高尚精神。
故选Ao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
①整体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材料一第一段提出“人民美学”的概念,第二段“电视剧
《功勋》便是这样一部彰显‘人民美学’的佳作,将现实主义的真实感、人民性和崇高美水乳
交融地结合在一起,为人民英雄立传”先总述电视剧《功勋》彰显“人民美学”;“《功勋》因
为‘热爱人民',人民才会以心交心地热爱《功勋》”“《功勋》的情感真实尤其体现在‘人民情
怀’的表达上”“‘人民美学'即是此剧成功的核心原因”逐层分析“人民美学”在该剧中的体现、人
民美学思想打动人心的原因;“它的成功实践必将启示更多的优质现实主义创作,在‘人民美
学’的浇灌下结出更多中国优秀文艺作品的果实''最后总结《功勋》对文艺作品创作的启示。
②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式,“在《默默无闻张富清》这一篇章中,人民至上
是张富清的信条……”列举《默默无闻张富清》的篇章来论述《功勋》对“人民情怀”的表达。
倒数第二段“如果将观看此剧的体验比喻为一次饮茶的过程,其中历史真实如同茶汤之色,是
表层观感,澄激明亮,色香俱全;而最后的茶的回甘则是情感真实带来的精神升华,沁人心
脾,回味无穷”将观剧体验比作品茶过程,生动形象。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结合“来自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对人民怀有真挚情感是中国文艺的命脉”“人民美学的
文艺创作主要取材于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因此也就注定了人民美学的多样性”可知,写作不
仅要在叙事、人物塑造、创作形式上多加思考,也应表达真情实感、人民情怀,从现实生活
中选材。
结合“文艺作品是文艺工作者经过对于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进行长时间的观察、体验、思考的
结果”“这样的文艺作品往往具有一定的精神价值和文化内涵,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品质具有不可替代性,,可知,平时应多观察、体验、思考社会生活,写作有精神价值、文化内
涵、提升精神生活的作品。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捧在碗里的故乡
余继聪
自从搬进城里与我们一起生活后,母亲每次回故乡总是会带回一些故乡的土特产,一袋
小白菜、土鸡蛋,一小坛腌菜,一块腊肉什么的,一家人就常常把故乡捧在碗里。
无论是半袋红薯,还是一把青葱、一把辣椒、一捆小白菜、三五个茄子洋瓜、一块腊肉,
都会让我们全家高兴。吃饭的时候,一端起碗,甚至一进家门,闻到母亲带回来的新鲜蔬菜
香甜的味道,妻子和孩子都会高兴地说,是故乡的味道。一端起碗,就把故乡捧在碗里,捧
在手里了。那种新鲜香甜,那种亲切,几乎让我们流泪。有时甚至不舍得吃,不舍得咀嚼下
咽,怕把故乡嚼化了。
母亲到城里来跟我们一起生活,是因为原本离城很遥远的故乡村庄被征占拆迁了,即将
城市化。故乡沙溪河边一溜几个村,田地基本都被征占完了。家家户户的农具基本都送给深
山里那些村庄的亲戚了,即便有些人家还舍不得送人和丢弃,还想珍藏,但是一旦住进统一
规划的安置小区,也没地方放了。失地的故乡,失地的亲人们,长期难以适应,难以适从。
每一个播种的节气来临,勤俭的亲人们还会按节气在路边种上几窝几簇辣椒茄子、葵花苞谷、
芫荽香葱,播撒下一眼小白菜什么的。每一个节气来临,关节和骨头里,还会像春风来临、
庄稼发芽一样,嘎崛嘎嘲作响,总想拿起镰刀,扛起锄头,下地播种,总想扛起犁耙下地耕
耘。
其实,以前老家村子的瓦房院落还没有拆除的时候,母亲每一次进城,买化肥,买农药,
买农具,都会给我们送房来故乡老家的蔬菜。这些蔬菜都是她和父亲自己栽种的,或是村里
亲人们邻居家让地捎带给我的。只要母亲一进城来,家里就堆满了故乡的蔬菜,溢满了故乡
的味道,一家人,就常常把故乡捧在碗里。
从我刚参加工作,到老家故乡的田地改建为蔬菜大棚以前,我吃的大米,都是父母亲送
来的,都是故乡的稻谷碾的。从我刚参加工作,到讨媳妇、生儿子,我们城里这三口人吃的
瓜果蔬菜,常常是故乡送来的。离开故乡,进城工作,这么二十多年了,故乡的亲人们、亲
戚们,一直把我当故乡人,当自家人,每有收获,每有新鲜吃食,总不忘给我送些来,常常
给我们送来故乡的味道。
其实,故乡的亲人们,许多都勤俭惯了,舍不得花钱坐车,而我的祖母、外婆、母亲、
姨妈等都严重晕车,坐一次车,上吐下泻,就像大病一场,几天都难以恢复。每一次给我送
大米来,父母亲都是趁天晴,骑三轮车,一路坑坑洼洼、艰难颠簸、烘烤辣日、汗流狭背而
来。每一次独自给我送红薯苞谷等东西来,母亲都是用竹蔑背梦或者花篮背,沉重而来,蹒
跚而回。让她坐公交车到城郊,她往往舍不得花那五角钱或者一元钱。再说,母亲严重晕车,
也不愿遭那个罪。姨妈给我送粮食瓜果蔬菜,也是如此。
搬进城里与我们一起生活以后,母亲又开始经营起菜地,在我们家阳台里、楼下的花圃
里种植各种蔬菜。装水果的泡沫箱,母亲把它们直接变废为宝,装上泥土,放在阳台上,就
成了母亲种菜的微型菜地。栽种一两棵茄子、番茄,或是一丛辣椒、香葱、芫荽。楼下的花
圃,废弃多年了,无人管理,母亲翻挖出来一溜,晾晒几天,捡拾干净杂草,就开始播种小
白菜,并像在老家故乡一样在菜地边栽种上一簇簇茄子、辣椒、青葱。
狭窄拥挤的小屋,又溢满了故乡的味道。一回到家,就看见阳台上摇曳着的辣椒茄子、
芫荽小葱,闻到故乡的味道。母亲的微型菜园总让我觉得好像又回到了故乡老家,晚上睡觉,
也好像还睡在故乡村子里、庄稼地、菜地边,一身的疲惫、满心的烦恼沮丧马上就被洗掉,
云开雾散。
儿子上初三时,为了给儿子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我们三口搬离了嘈杂拥挤的教育小区,
母亲仍然住在教育小区的老房子。那片教育小区,建于九十年代,房子面积都很小,最大的
也只有七十多平米,我们家那一套房子更狭窄,是最小的户型,只有五十九平米。新住宅离
教育小区老房子有三公里多,母亲从老家带回来瓜果蔬菜,或者她在教育小区阳台花圃里栽
种的蔬菜可以采摘了,仍然会走着路来,一袋袋送到新房子给我们。我到教育小区去看她,
她也会像我以前回到故乡老家一样,总是不忘在我离开时候,顺手从花圃菜地里采摘一袋蔬
菜给我。看着这一颗颗水灵灵的小白菜,几枚红红的辣椒或是一把绿色的小葱,就会闻到满
碗的清香,满碗都是忍情和感动。
一晃二十几年过去了,但我常常把故乡捧在碗里,满碗都是新鲜香甜,满碗都是忍情和
感动。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里的土特产,有的是乡亲捎来的,有的是父母、亲戚送来的,即使是普通的小白菜、土
鸡蛋等,也能让作者感受到故乡的味道。
B.舍不得花钱坐车进城的描写,折射出母亲的节俭以及经济的拮据和生活的困苦,也揭示出
当时农村普通的经济状况。
C.文章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抒写故乡的味道,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深切眷念和赞美之情,读
来既真实又亲切感人。
D.作者搬离小区后,母亲仍走路送瓜菜的行为对“故乡的亲人们,许多都勤俭惯了”作了很好
地诠释,慈母之心可见一斑。
7.下列有关“微型菜地”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型菜地是母亲搬进城里与我们一起生活后开始经营的菜地,它凝聚着母亲的一片深情。
B,微型菜地很特殊,虽然在我们家阳台上、教育小区楼下花圃里,但它照样有故乡的味道。
C.正是因为有了微型菜地中的辣椒香葱等,拥挤的小屋才洋溢着故乡情味,让“我”不再倦怠。
D.“我”离开教育小区之后,依然可以享用至IJ“微型菜地”里结出的菜蔬,是母亲送过来的。
8.第三段是如何刻画故乡亲人们的形象的?表现了乡亲们怎样的心情?请简要说明。
9.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章以“捧在碗里的故乡”为题的作用。
【正确答案】6.B7.C
8.①运用心理描写:如“舍不得送人和丢弃,还想珍藏”等;②运用动作描写:如“种上几窝
几簇辣椒茄子”“下地播种”等。③表现了乡亲们对村庄拆迁、田地被征占的“难以适从”感以及
对故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9.①“捧在碗里的故乡”是文章的中心主题,也是全文的线索:文章围绕故乡的土特产展开,
贯穿全文。②表达效果上化无形为有形:“故乡”无具体形状,“捧在碗里”的原是故乡的菜蔬,
作者借此指代故乡,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洋溢于日常生活中,生动形象;③给读者留下想象空
间,吸引阅读兴趣。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和鉴赏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B.“经济的拮据和生活的困苦”错误,据原文“让她坐公交车到城郊,她往往舍不得花那五角钱
或者一元钱”可知,“舍不得花钱坐车进城”应指母亲节俭,“经济的拮据和生活的困苦”的说法在
文中无依据。
故选Bo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C.“正是因为有了微型菜地中的辣椒香葱等,拥挤的小屋才洋溢着故乡情味”错误,在没有“微
型菜地”之前,拥挤的小屋有父母亲等送来的土特产,也洋溢着故乡情味。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描写手法和分析、探究文本情感的能力。
“家家户户的农具基本都送给深山里那些村庄的亲戚了,即便有些人家还舍不得送人和丢弃,
还想珍藏,但是一旦住进统一规划的安置小区,也没地方放了”“每一个节气来临,关节和骨
头里,还会像春风来临、庄稼发芽一样,嘎嚼嘎嘲作响,总想拿起镰刀,扛起锄头,下地播
种,总想扛起犁耙下地耕耘”,“舍不得送人和丢弃,还想珍藏”“总想拿起镰刀,扛起锄头,下
地播种”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刻画故乡亲人们的形象;
“每一个播种的节气来临,勤俭的亲人们还会按节气在路边种上几窝几簇辣椒茄子、葵花苞谷、
芫荽香葱,播撒下一眼小白菜什么的”,“种上几窝几簇辣椒茄子、葵花苞谷、芫荽香葱,播撒
下一眼小白菜什么的”运用动作描写的手法刻画故乡亲人们的形象。
“失地的故乡,失地的亲人们,长期难以适应,难以适从”“总想拿起镰刀,扛起锄头,下地播
种,总想扛起犁耙下地耕耘”,表现了乡亲们对村庄拆迁、田地被征占的“难以适从”感以及对
故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情节上,第一段“一家人就常常把故乡捧在碗里”、第二段“吃饭的时候,一端起碗,……妻子
和孩子都会高兴地说,是故乡的味道。一端起碗,就把故乡捧在碗里,捧在手里了”、第四段
“只要母亲一进城来,……一家人,就常常把故乡捧在碗里”、第九段“看着这一颗颗水灵灵的
小白菜,……就会闻到满碗的清香,满碗都是忍情和感动”、第十段“一晃二十几年过去了,
但我常常把故乡捧在碗里,满碗都是新鲜香甜,满碗都是忍情和感动”,文章围绕故乡的土特
产展开,“捧在碗里的故乡”在文中多次出现,贯穿全文;“捧在碗里的故乡”是文章的中心主题,
也是全文的线索。
手法上,“捧在碗里的故乡”中“故乡”无具体形状,文中“捧在碗里”的原是母亲给我们送来的故
乡的菜蔬,化无形为有形,让读者能真切的感受到“故乡”,作者借此指代故乡,对故乡的眷
恋之情洋溢于日常生活中,生动形象;
效果上,“捧在碗里的故乡”中“故乡”无具体形状,可以引起读者的思考,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吸引阅读兴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学也。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
性,圣人之上务也。民力载基蒙耒知四宝王玄钮近颊丕见自旦思韧避物即避矣学
者心之白日也故先王立教官,掌教国子,教以六德;教以六行;教以六艺。三教备而人道毕
矣。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以经人伦,为美观,
故可以供神明。
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
不学之困。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
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好学之谓也。倚立而思远,不如速
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子心
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闲。是以情性合人,而德音相
继也。孔子曰:“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斯可谓师人矣
马虽有逸足,而不闲舆,则不为良骏;人虽有美质,而不习道,则不为君子。故学者,
求习道也,若有似乎画采,玄黄之色既着,而纯皓之体斯亡,敝而不渝,孰知其素欤?子夏
S:“日习则学不忘,自勉则身不堕,亟闻天下之大言,则志益广。”故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
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亶亶,没而后已。
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
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
(选自《申鉴・中论•治学》,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民之初/载其蒙/未知譬如宝/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学者/心之白日
也/
B.民之初/载其蒙未知/譬如宝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学者/心之白日也
/
C.民之初载/其蒙未知/譬如宝/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学者心之白日也
/
D民之初载/其蒙未知/譬如宝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学者/心之白日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与《劝学》中“君子曰:学不可以己”的“君子”含义相同。
B.“六艺”指中国周朝贵族教育体系中的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
C.“诗”指《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邢风》属鲁颂。
D.“玄黄之色既着”与“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两句中的“既”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比喻论证,将学习比作修整装饰器物,器物不加修饰就不可能做得美观好看,说
明人们通过学习可以具备美好的品德。
B.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将黄钟的声音与叩击瓦罐的声音、帝王礼服上的绣龙纹饰与粗布短衣
进行对比,进而说明学习和不学的区别。
C.看到高山就停下来仰望,看到品德高尚之人就模仿学习他,君子成德立行需要学习,不倦
地学习就能成为君子。
D.作者认为,学习不能只依靠先天的资质,要去学习根本的道理,就好像在画布上绘画一样,
画上去的颜色就不能磨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曰:“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斯可谓师人矣
(2)日习则学不忘,自勉则身不堕,亟闻天下之大言,则志益广。
14.选文最后一段阐述的观点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正确答案】10.D11.C12.C
13.(1)孔子说:“不学习用什么来行事?不思索怎么会有所得?你们要努力学习,这样才
称得上善于从师而学啊。”
(2)每天温习,那么所学的东西就不会忘记,自我勉励,那么自己就不会懈怠,屡屡听取
天下的深妙言论,那么他的志向就会越来越宏大。
14.①有资质,有志向,才能够建立功业。②君子一定要确立自己的志向。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人刚出生的时候,蒙昧无知。就好像珍宝放在暗室里,想寻找却看不见,太阳的光辉
一照进去,各种东西就都一目了然了。学习,就是心灵的太阳。
“于玄室”是“宝”的后置状语,二者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C;
“白日”是“照”的主语,应在“白日”前断开,排除B。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北B风》属鲁颂”错误,《邺风》属国风。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不倦地学习就能成为君子”说得太绝对。由原文“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好学之谓也”
可知,原文只是说君子好学,没有说不倦地学习就能成为君子。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何以“,用什么;“小子”,你们;“师”,从师。
(2)“日”,每天;“堕”,懈怠;“大言”,深妙言论。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可知,有资质,有志向,才能够建立功
业。
②由原文“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故君子必立其志”可知,君子一定要确立自
己的志向。
参考译文:
从前的君子,能够成就高尚的道德、建立卓越的品行,身体死亡而名声不朽灭,是什么
原因呢?那就是学习。学习是用来通明精神、畅达思想、和悦情绪、修养品性的手段,是圣
人最为看重的事情。人刚出生的时候,蒙昧无知。就好像珍宝放在暗室里,想寻找却看不见,
太阳的光辉一照进去,各种东西就都一目了然了。学习,就是心灵的太阳。所以从前的帝王
都专门设立教官,负责对公卿大夫子弟的教育,教给他们六种品德;教给他们六种善行;教
给他们六种才能。这三种教育齐备了,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也就完全了。学习就好像是修整
装饰,器物不加修饰就不可能做得美观好看,人们不学习也就难以具备美好的品德。具备美
好的品德才可以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做得美观好看,才可以供祭给神明祖先。
聆听了黄钟的声音,这之后才知道叩击瓦罐所发出的声音是多么的细小;目睹了帝王礼
服上的绣龙纹饰,这之后才知道自己所穿的粗布短衣是多么的粗劣;接受过学校的教育,这
之后才知道不学习的困惑。所以学习这件事,就好像是登山,越走越高;就好像是睡眠,越
久越充足。回顾学习活动的来由,就遥远渺茫了。但因为它难而懈怠,这就不仅认识错误,
而且行为完全不对了。《诗经》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说的就是要好学不倦。倚物伫立而
想着到远方去,不如立即行走定能抵达;举仰着头而想追随鸟儿翱翔长空,不如自己修治翅
膀定能实现;孤身独处而希望获取智慧,不如努力学习定能达到目的。所以君子的心灵不随
便幻想,而是一定要努力学习;身体不轻举妄动,而是一定要追随老师;言论不信口开河,
而是一定要广泛听取。因此君子的性情温文有礼平易近人,而美名也会不断地流传开来。孔
子说:“不学习用什么来行事?不思索怎么会有所得?你们要努力学习,这样才称得上善于从
师而学啊。”
马尽管有强健的四蹄,却不熟悉驾车技术,就算不上是好马;人虽然有优良的资质,却
不学习根本的道理,就仍然算不上是君子。所以,学习就是要去学习根本的道理啊,就好像
是绘画,把黑的、黄的颜色画上去之后,画布纯白的本质也就失去了,它直到破烂而黄黑色
不变,有谁知道它原来的纯白颜色呢?子夏说:“每天温习,那么所学的东西就不会忘记,自
我勉励,那么自己就不会懈怠,屡屡听取天下的深妙言论,那么他的志向就会越来越宏大
所以君子对于学习,其坚持不懈的精神,就好像是天空的运转,就好像是日月的运行,终身
勤勉不倦,死而后已。
因此尽管有资质,却无志向,也不能够建立他的功业。求学的人不担心才学不富足,却
怕志向没有确立。所以,自古至今致力学习的人成千成万,不计其数,而有所成就的人却寥
寥无几,因此君子一定要确立他的志向。
(选自《申鉴・中论・治学》,有删节)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张路分秋阅
刘过
万马不嘶,一声寒角,令行柳营。见秋原如掌,枪刀突出,星驰铁骑①,阵势纵横。人
在油幢②,戎韬总制③,羽扇从容裘带轻④。君知否,是山西将种⑤,曾系诗盟。
龙蛇⑥纸上飞腾。看落笔四筵风雨惊。使尘沙出塞,封侯万里,印金如斗,未惬平生。
拂拭腰间,吹毛剑⑦在,不斩楼兰⑧心不平。归来晚,听随军鼓吹,已带边声。
【注】①星驰铁骑:带甲的骑兵如流星般奔驰。②油幢:油布帐幕。③戎韬总制:以兵法
来部勒指挥。戎韬指的是兵法。④“裘带轻”句:《晋书・羊祜传》中记载“西晋羊祜出镇襄阳,
轻裘缓带,身不披甲”。⑤山西将种:古人认为华山以西之地是出将才之地。⑥龙蛇:喻书
法。⑦吹毛剑:锋利的剑。⑧楼兰:此指金统治者。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气寒冷,角声响起,万马不嘶,张路分下令,秋阅开始,全军行动,铁骑突出杀向仇敌。
B.从士兵写到将领,从“万马不断”写到“枪刀突出”,对军事场面的描写体现词的豪放风格。
C.词作一开始就从听觉的角度引出对“秋阅”的情景的描写,结尾处"归来晚''一句表明演习时
间之长。
D.下片中的龙蛇飞舞、笔落惊风雨,体现出张路分文思敏捷、才华横溢的形象。
16.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本词都写到“羽扇”,它们在作用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词作简
要分析。
【正确答案】15.A16.①《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词人描写周瑜战功
赫赫,“羽扇纶巾”的儒雅风度,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②本词借羊祜指挥战事“羽扇从容”的典故,以描写张路分将军的指挥才能和儒雅风度,表达
出词人关心北伐抗金,期盼祖国早日统一的急切心情。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古诗内容和鉴赏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A.“杀向仇敌”错误,该词写的是张路分举行“秋阅”的壮观场景,因当时是阅兵演习,没有厮
杀的场景,故不是“杀向仇敌”。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诗中的事物形象的能力。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注,谈笑间,橘橹注灰飞烟灭”,“羽扇纶巾”体现的是周瑜
儒雅的风度,指挥若定,战功赫赫。词人借写年轻儒雅,功业已成的周瑜抒发了自己被贬黄
州后年华已逝、功业未成的感慨。
本词中“人在油幢,戎韬总制,羽扇从容裘带轻”写检阅官张路分端坐在油幢军帐之中,按照
兵法指挥着外面的千军万马,手执羽扇,神态从容,身着轻裘缓带,大有儒将之风。“羽扇从
容裘带轻”一句据注释④可知,作者借羊祜指挥战事“羽扇从容”的典故,体现了张路分将军
的指挥才能和儒雅风度,表达出词人关心北伐抗金,期盼祖国统一的急切心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直接对月亮进行描写的句子是
(2)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中,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生无常的句子是
(3)“酒”与古诗词创作有密切关系,杜甫《登高》中“”一句写诗人因贫
病而戒酒;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一句写诗人被贬后独自饮酒,借
酒浇愁。
【正确答案】①.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③.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⑤.潦倒新停浊酒杯(6).往往取酒还独倾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需要重点注意的字,如“徊”“砌”“倾”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时,徽州人喜欢聚族而居,民居建筑密度很高。一家挨着一家,一户挨着一户,左勾
右连。万一哪户失火了,难免会①。为了防患于未然,家家早早地就在屋顶上垒
起了高高的马头墙,故而马头墙又被称为“封火墙”。同时,这个坚固的屏障也可防盗、防雷。
马头墙的尖头部位与现代建筑中避雷针原理相似,无论怎样电闪雷鸣,马头墙都会挺身而出
履行职责,哪怕是墙毁瓦裂,也要保护主体建筑完好无损。
看着这些马头墙,定会为工匠们的艺术创造力而惊叹:顶端鸟兽鱼虫活灵活现,斗拱粉
壁中祥云绕风,雀替木雕巧夺天工,瓦楞里槽②……作为徽州民间工匠精雕细琢
十年一剑的重要成果,马头墙成为徽派建筑的点睛之笔。
建筑充盈着动态美感。,风和日丽之时,远远便可看到,遥远的天际下排列着密密麻麻的马头
墙。它们一字排开,绵延不绝,如⑶,势不可挡。
当我们走到近处,明朗素雅的马头墙又呈现出粉壁的斑驳陆离和青瓦的残缺不全。对于
漂泊在异乡的徽商们来说,这些马头墙也是他们一步三回头的张望和恋恋不舍的乡愁。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
改变原意。
【正确答案】18.示例:①殃及池鱼②美轮美奂③万马奔腾
19.“挺身而出”“履行职责”赋予马头墙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马头墙富有担当的形象,
体现其重要作用,马头墙具有的奉献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20.如此一尊尊的马头墙,犹如生气灌注,居然能够把原本静止的建筑彻底带活起来,使整
个建筑充盈着动态美感。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因为“一家挨着一家,一户挨着一户,左勾右连“,所以万一哪户失火,其他住户会无端受
祸,可填“殃及池鱼”。殃及池鱼:比喻无端受祸。
②根据前面内容可知,此处说瓦楞里槽修得非常美观,可填“美轮美奂”。美轮美奂:多用于
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也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
③此处说马头墙远观的气势,应该和马相关,结合“势不可挡”,可填“万马奔腾”。万马奔腾:
成千上万匹马在奔跑腾跃,形容群众性的活动声势浩大或场面热烈。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及赏析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句中“挺身而出”“履行职责”赋予马头墙以人的动作,为拟人修辞。“挺身而出”意思是勇敢地站
出来,承担某种较大的责任或冒较大的风险。用在此处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马头墙富有担当的
形象,体现其重要作用。马头墙“挺身而出”“履行职责”同时体现了马头墙具有的奉献精神,
让人不由产生敬意。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首先找出叙述主体,为“如此一尊尊的马头墙”,谓语部分是“犹如生气灌注”、“使整个建筑充
盈着动态美感”。
再把修饰成分“居然能够把原本静止的建筑彻底带活起来的”单独成句,改为“居然能够把原本
静止的建筑彻底带活起来”。
最后整合为:如此一尊尊的马头墙,犹如生气灌注,居然能够把原本静止的建筑彻底带活起
来,使整个建筑充盈着动态美感。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究竟什么样的歌是好歌好词?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J今天很
多人未必能全部认识《诗经》里的文字,但这不妨碍《诗经》与今人心灵相通,因为其中许
多篇目表达的是纯粹美好的情感。歌词不论文学化还是口语化,写得好,都可以流传,关键
是要跟旋律匹配得当。填词人除了要有一定的文字功底,①。所填的词应跟旋律
相协调,旋律上升时,如果词是降的,②。乔羽等老一代作词人,都严格地遵循
这些基本美学原则。
依我看,好的歌词⑶,搭配旋律后又高于文本。有一种观点认为,歌曲以音
律为要,只要填的词能唱出来就可以。这当然没错,但还远远不够。能够传之久远、历久弥
新的歌曲一定是反映人性的善和美。文学追求、歌者表述和听众立场,相互之间并不矛盾。
21.下列四处引号的用法,与文中双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大家都说“,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是病句"。
B.今天,我和几个同学去登泰山,泰山的“表现”不错。
C.掩着耳朵去盗铃,这法子太“巧妙”了,“巧妙”极了。
D.月色荷塘的小煤屑路旁挂着一块“禁止入内”的告示牌。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10个字。
【正确答案】21.A22.①对旋律也要通晓
②词与曲就会矛盾
③单看文本就很出色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双引号表直接引用,与A项相同。
B.表特殊含义;
C.表否定或讽刺;
D.表示着重强调的对象。
故选Ao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对填词人的要求,“除了要有一定的文字功底”,“还(也)要……”,下句"应跟旋律相协
调”强调要通晓旋律,应填:对旋律也要通晓。
②处,语境强调所填的词应跟旋律相协调,“旋律上升时,如果词是降的”就会不协调,不协
调就会产生矛盾,应填:词与曲就会矛盾。
③处,下句“搭配旋律后又高于文本”说明前句强调文本的出色,应填:单看文本就很出色。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学生说:“我读了很多书,但是后来都忘记了,读书有什么意义呢?”
老师道:“我们小时候吃过很多东西,但是长大后大部分都不记得了,吃东西有什么意义
呢?”
学生说:“吃过的东西早已经形成了我们现在的骨和肉。”
老师道:“当下,知道匡衡、祖逖的人太少,甚至有很多人不知道名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全科医疗中的医患关系与沟通技巧》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蓬溪县2025年数学四下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天津滨海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复变函数与常微分方程》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 江苏百校大联考2025年高三下学期起点调研测试英语试题含解析
-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2024-2025学年初三下学期1月月考试题化学试题试卷含解析
- 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2024-2025学年三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
- 嵊州市2024-2025学年数学三下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含解析
- 辽宁省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得胜高级中学2025届高三“零诊”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
- 山东交通学院《现代食品微生物学1》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护理
-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一核二融三层四维”命题理论探析
- 心理咨询记录表10篇
- 数字经济学试题答案
- 创伤急救知识课件
- 专题13 统计与概率-【好题汇编】五年(2020-2024)高考数学真题分类汇编(含答案解析)
- 国家开放大学本科(非英语专业)学士学位英语统一考试样题
- GB/T 44273-2024水力发电工程运行管理规范
- DB65-T 4765-2024 农牧区标准化羊场建设规范
- 城轨行车课程设计
- 2024年南京市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