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爱莲说(解析版)_第1页
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爱莲说(解析版)_第2页
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爱莲说(解析版)_第3页
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爱莲说(解析版)_第4页
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爱莲说(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爱莲说

(2023•湖南怀化•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

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

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文】

君子亭记

(明)王守仁

阳明子®既为何陋轩,复因轩之前营,架楹为亭,环植以竹,而名之曰"君子”。曰:“竹有君子之道

四焉,中虚而静,通而有间,有君子之德。外坚而直,贯四町而柯叶无所改,有君子之操。应蛰②而出,遇

伏®而隐,雨雪晦明,无所不宜,有君子之明。清风时至,玉声珊然,中采齐而协肆夏,揖逊俯仰,若洙、

泗④群贤之交集;风止籁静,挺然特立,不挠不屈,若虞廷群后端冕正笏®,而列于堂隆之侧,有君子之容。

竹有是四者,而以‘君子'名,不愧于其名;昔受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丕愧于普亭葭”一

(节选自《王阳明散文选译》)

【注】①阳明子:即王守仁,明代哲学家,被贬至贵州龙场,自建居所,命名为何陋轩。②蛰:二十

四节气之“惊蛰”。③伏:暑天。④洙、泗:二水名,流经山东曲阜,孔子与弟子习礼之地。⑤正笏:恭

敬地拿着上朝的笏板。

1.用“/”给乙文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吾亭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

2.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濯清涟而不妖(洗)B.贯四町而柯叶无所改(四季)

C.陶后鲜有闻(新鲜)D.无所不宜(合适)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2)竹有是四者,而以‘君子‘名,不愧于其名

4.甲乙两文都提到了君子,请用自己的语言谈一谈你心目中的君子应该具备哪些美好品质。(至少提

出三点)

【答案】L吾亭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2.C3.(1)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

净地竖立在水中。(2)竹子有这四方面特点,因此命名为“君子”,竹是无愧于这个称呼的。4.坚定

正直;洁身自好;虚心好学;淡泊名利;胸怀天下(任选三点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

句意:而我的亭子种了许多竹子,因为有竹而取名“君子”,“君子”之名是无愧于亭名的。“吾亭

有竹焉”是完整的一个短句,焉在句末作语气词,故此处后边应断开一处,“而”表顺承,第一个“名”

是动词,意思是命名,省略了“吾亭”,故在第一处“名”后停顿,第二个“名”是名词,意思是名字,

“名不愧于吾亭”是一个完整的短句,应放在一处,故断句:吾亭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

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尤其注意通假字、词

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

C.有误,句意: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鲜:少;

故选Co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

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重点词:益:更加;清:清香;亭亭:耸立的样子;植:树立;

(2)是:这;而:连词,表顺承;其:代词,它的。

4.本题考查拓展延伸。开放性试题。既可以从文中理解分析,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君子的理

解。言之有理即可。

若从文中分析:

结合甲文“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和乙文中“中虚而静,通而有间”“外坚而直”可知君子应该坚定

正直;

结合甲文“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和乙文“清风时至,玉声珊然”可知君子应该洁身自好;

结合甲文“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和乙文“挺然特立,不挠不屈”可知君子应该不屈不挠,

庄重典雅。

也可以结合课外知识

示例:君子应该内心坦荡。也就是从容的面对外界和自己,做到心中无愧。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君子应该不苛责,内心丰富。一个人在物质极度匮乏中依然可以保持内心的丰盈和充实,这就是君子,

这就是贤能。

君子应该和而不同。君子有自己的独立意识,要求自己融入群体,但也时刻保持警惕,不和那些违背

自己意愿和内心的人们同流合污。

君子应该自行反思。反省内求,不断反省自己的言行,从而使自己的道德人格达到完美的境界,这正

是君子最重要的品质之一。

【参考译文】

甲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

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

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条。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

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

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乙文:王阳明建起何陋轩后,又就着轩的飞檐,在其前面的空地上打桩立柱,盖了所亭子,并在亭子

四周种上翠竹,取其名为“君子亭”。因为竹有君子的四种品质:其内部虚极静笃,互相通透而有间隔,

具备君子的德性。其外部坚韧正直,无论春夏秋冬,均不改变颜色,具备君子的操守。惊蛰时节,便破土

而出,三伏夏天,便暂缓进长,风霜雨雪,或明或暗,它都能调节适应,具备君子的明睿。清风时来,则

如玉佩珊珊声响,像好听的音乐,又俯俯仰仰,仿佛孔门弟子在练习礼仪;风停下来,便寂然无声,挺拔

特立,好像虞舜的大臣们整齐庄严地列于朝堂之侧,有君子的容表。竹子有这四方面特点,因此命名为“君

子”,竹是无愧于这个称呼的。而我的亭子种了许多竹子,因为有竹而取名“君子”,“君子”之名是无

愧于亭名的。

(2023•河南南阳•统考二模)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

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牡丹得王于群花,予初不服是论,谓其色其香,去芍药有几?择其绝胜者与角雌雄,正未知鹿死谁手。

及睹《事物纪原》,谓武后冬月游后苑,花俱开而牡丹独迟,遂贬洛阳,因大悟曰:“强项若此,得贬固宜,

然不加九五之尊,奚洗八千之辱乎?”韩诗“夕贬潮阳路八千”。物生有候,葭动①以时,苟非其时,虽十

尧②不能冬生一穗;后系人主,可强鸡人使昼呜乎?

正面宜向阳,此种花通义也。然他种犹能委曲,独牡丹不肯通融。处以南面即生,俾③之他向则死,此

其肮脏®不回之本性,人主不能屈之,谁能屈之?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有删改)

【注释】①动:萌发。②尧:传说中上古帝王名。③俾:使。⑤肮脏:读音kdngz^ng,意为不屈不厄。

5.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濯清涟而不近”中的“妖”妖艳的意思,象征了君子的庄重、质朴。

B.“不孽不枝”中的“蔓”是藤蔓的意思,象征了君子的正直不苟。

C.“亭亭净植”中的“植”是树立的意思、,象征了君子美好的姿态和气质。

D.“可强鸡人使昼鸣乎”中的“强”是强迫、强令的意思,表达出作者对武则天贬牡丹到洛阳一事

的不满。

6.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7.甲文对莲进行形象和品质的具体描写,有何用意?

8.甲乙两文都提到了牡丹,但写作目的有所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5.B6.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7.甲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

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从而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8.甲文提到牡丹,是为了用世人对牡丹的爱与自己对莲的爱进行衬托,并以世人“甚爱牡丹”来表达自己

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乙文提到牡丹,是为了通过自己对牡丹感情态度的变化,突出牡丹坚贞不屈、不屈不厄的品格,以此

表现作者坚守高尚情操,坚贞不屈的品格。

【解析】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及内容理解。

B.“不蔓不枝”意思是: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蔓”,名词作动词,横生藤蔓;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

等情况。重点词有:牡丹之爱,指对于牡丹的爱;宜,应该。

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知: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生长姿态、香气远播、拒绝赏玩等角度,对莲花的描

写与赞美,歌颂它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以莲喻人,托物言志,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

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甲文的重点在于通过描写莲的高贵品质来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写牡丹的

“富贵”且喜爱的世人众多,写“莲花”有君子的品格,只有作者一人喜欢,目的是以它们作衬托,突出

莲的的高洁,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不愿隐逸、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的世态

的厌恶。

乙文“牡丹得王于群花,予初不服是论”“谓武后冬月游后苑,花俱开而牡丹独迟,遂贬洛阳,因大

悟曰:'强项若此,得贬固宜,然不加九五之尊,奚洗八千之辱乎?“正面宜向阳,此种花通义也。

然他种犹能委曲,独牡丹不肯通融。处以南面即生,俾之他向则死,此其肮脏不回之本性”,先写自己不

认同牡丹是万花之王,后来写读到牡丹见到武则天也不开花,牡丹被贬洛阳,牡丹向阳生长朝其他方向就

会死,来写战争被牡丹坚贞不屈、不屈不厄的品格折服,态度转变,通过牡丹来写自己坚守高尚情操,坚

贞不屈的品格,托物言志。

【参考译文】

【乙】牡丹能够在群花中称王,我开始并不认同这一观点。要说牡丹的颜色和香味,比芍药能强多少?

选择最好的牡丹和最好的芍药来决一雌雄,还不知鹿死谁手呢?直到我看了《事物纪原》一书,说武则天

冬天游后花园,看到所有的花都竞相开放,只有牡丹迟迟未开,于是将牡丹贬到洛阳,我才恍然大悟说:

“牡丹像这样刚强不屈,被贬谪本来就是应该的,如果不给他以花王的荣耀,又怎么能洗清被贬到八千里

外的耻辱呢?”韩诗:“夕贬潮州路八千”。植物的生长有一定的时令季节,如果违反时令季节,那么就

算有十个像尧那样的圣贤,也不能让庄稼在冬天长出穗来。武则天虽为人主,但是她能强令公鸡白天打鸣

吗?

正面应当向阳,这是种植花卉的共同原理。其他的花还能受点委屈,只有牡丹绝不肯通融。让它朝南

就会生长,让它朝其他方向就会死,这是牡丹高亢刚直、不可改变的本性,武则天都不能让它屈服,又有

谁能使它屈服呢?

(2023•河南洛阳•统考一模)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

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

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爱莲说》)

【乙】松之生也于岩之侧流俗不顾匠人未识。无地势以炫容,有天机而作色。徒观其贞枝肃矗,直干

苹眠®,倚层峦则捎云蔽景②,据幽涧则蓄雾藏烟。穹石盘簿⑧而埋根,凡经几载;古藤联缘而抱节,莫记何

年。于是白露零,凉风至;林野惨栗,山原愁悴。彼众尽于玄黄©,斯独茂于苍翠,然后知落落高劲,亭亭

孤绝。其为质也,不易叶而改柯;其为心也,甘冒霜而停雪。叶⑥幽人之雅趣,明君子之奇节。若乃确乎不

拨,物莫与隆⑥,阴阳不能变其性,雨露所以资其丰。擢影后凋,一千年而作盖;流形入梦,十八载而为公。

不学春开之桃李、秋落之梧桐。

乱曰:负栋梁兮时不知,冒霜雪兮空自奇;谅⑦可用而不用,固⑧斯焉而取⑨斯。

——李绅《寒松赋》

【注释】①芋眠:茂密状。②捎云蔽景:意为与景物相掩映。③盘簿:牢固状。④玄黄:指大自然的

变化。⑤叶:相合。⑥隆:高。⑦谅:确实。⑧固:鄙视。⑨取:取法。

9.下列加点字意思都不同的一项是。

A.宜乎众矣事不宜迟权宜之计

B.现曰丝竹包耳猿鸟可鸣

C.可年观迈走高飞深谋迈虑

D.徒观其贞枝肃矗徒劳无益家徒四壁

10.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断3处)

松之生也于岩之侧流俗不顾匠人未识。

11.翻译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彼众尽于玄黄,斯独茂于苍翠,然后知落落高劲,亭亭孤绝。

12.甲乙两文在写作手法上有相同之处,请指出并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

【答案】9.B10.松之生也/于岩之侧/流俗不顾/匠人未识。11.(1)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

当中长出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2)别的树木都黄叶凋零,只有它苍翠繁茂。然后

人们知道它高峻挺拔,特立独行。12.都运用衬托和托物言志的写法。借菊和牡丹衬托了莲不慕名利、

洁身自好的节操,借春开之桃李、秋落之梧桐衬托寒松卓尔不群的品性;都表现了作者对高洁品质的追求。

【解析】9.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

A.应当/应当/适宜;

B.尾声/扰乱/此起彼伏;

C.远远地/远远地/长远;

D.只/只/只;

故选Bo

10.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

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

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本句意思是:松树生长在岩石的侧面,俗人看不到它,木

匠无缘结识它。因此断句为:松之生也/于岩之侧/流俗不顾/匠人未识。

11.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

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重点的词有“染(沾染污秽)”“濯(洗涤)”“玄黄(黄叶)”“茂

(繁茂)”等。

12.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甲文,根据“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可知,意思是:我

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作者写“菊”“牡丹”是为了

衬托“莲”,突出莲高洁,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

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运用衬托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乙文,写松树生于岩侧,不被世俗所关心,没被匠人所赏识,但当天气寒冷之时,其他树木都已枯萎,

唯独松树冒霜停雪,茂盛苍翠,显示出其“落落高劲,亭亭孤绝”的奇节。都表现了作者对高洁品质的追

求。运用衬托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参考译文】

【乙】松树生长在岩石的侧面,俗人看不到它,木匠无缘结识它。它没有宽阔的地势来炫耀自己的外

形,只有大自然赋予的本色。它枝干伟岸挺拔肃穆茂盛,或高踞于层岩之上,直插云霄,或藏身于幽涧之

中,蓄雾藏云。坚固的穹石埋下它的根系,历经数载;古老的藤蔓缠络它的躯体,不知多少年。白露飘落,

凉风吹来;树林田野凄惨颤栗,高山平原愁容憔悴。别的树木都黄叶凋零,只有它苍翠繁茂,然后人们知

道它高峻挺拔,特立独行。它的本质是不改变自己的外形,也不改变自己的内心;它的内心甘愿经受霜雪

的洗礼。它和隐士君子的志趣气节相投。它坚定不拔,超乎万物,日月不能改变其本性,雨露使它更丰茂。

它身影高耸,千年茂盛。它把自己流动的身影编织成梦,相信十八年后定能成材为公。它不学春天的桃李

也不学秋天的梧桐。身为栋梁之材却不为人知,顶风冒雪,却没人为它称奇叫绝;实在是空为有用之才,

有人鄙视它,却也有人取法它。

(2023•辽宁沈阳•统考三模)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蓬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

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

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②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

可以使天下之民斫④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⑥求钱

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e1之隐,明告鬻⑧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天其稚枝;

锄其真遏其生气以求重价,则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子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⑨

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颁,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呜呼!案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选自《病梅馆记》)

【注释】①欹(qi):倾斜。②明:公开。③绳:约束。④斫(zhu6):砍削。⑤天:摧折。⑥蠢蠢:

无知的样子。⑦孤癖:特殊的嗜好。⑧鬻(2):卖。⑨棕;棕绳。⑩诟厉:讥评,辱骂。

1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吸曰吸王命急宜(《三峡》)。

B.则江浙之梅皆病可远观则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C.无[完者湖心亭[点(《湖心亭看雪》)

D.家得使予多暇日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家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2)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15.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

16.两篇文章的物象都有一定象征意义,【甲】文中莲象征&作者写莲是为了表达自己出的生活态度;

【乙】文中梅象征C,作者写梅是为了议政,表达了对”的抨击。

【答案】13.C14.(1)已经为它们流了好几天泪,我于是发誓要治疗它们(2)来广泛贮存南京、

杭州、苏州的病态的梅树,竭尽我毕生的时间来治疗病梅呢!15.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16.君

子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人才封建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压抑,摧残人才的罪行

【解析】1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代词,有的人/副词,有时;

B.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去口;

C.数量词,一;

D.怎样/形容词,安逸;

故选Co

1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

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1)既,已经;乃,于是;誓,发誓;疗,治疗。

(2)以,用来;贮,贮存;穷,竭尽;生,毕生。

1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再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

裂开。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

句意为:锄去它的直枝,压抑它的生机,用以求得高价。“锄其直”省略了主语,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应在“直”后断开;“以求重价”表目的,应在“以"前断开,故断句为: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

1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甲文“莲,花之君子者也”可知,作者以莲花象征君子。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

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知,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

体态香气、气质风度角度,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它高洁、庄重、正直、芳馨、清高的君子品质,它

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以莲喻人,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弃。

乙文先讲文人画士以“天梅病梅”为时尚,并想以此来绳天下之梅;有人将文人画士的特别嗜好告诉

卖梅的人,于是蠢蠢之民把梅花斫、册h锄,以求重价,以致江浙之梅皆病;引出第二段作者的做法“乃

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使梅花顺其自然的

生长;作者借“病梅”表达自己的想法,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梅象征人才,“病梅”比喻被束缚、被摧

残的人才,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压抑,摧残人才的罪行的抨击,而自己费心心力解除“病

梅”的束缚,表达自己要求破除对人才的束缚、打破严酷的思想统治、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

【参考译文】

(乙)南京的龙蟠里,苏州的邓尉山,杭州的西溪,都产梅花。有人说:“梅的枝干以弯曲为美,直

的就没有姿态;以横斜为美,正的就没有景观;以稀疏为美,密的就没有风致。”向来都是这样说的。对

这个,文人画士心里明白它的意思,却不便于公开宣布,大力号召,用以衡量天下的梅树;又不能叫天下

的百姓去砍掉直的,削除密的,锄去正的,以使梅树早死、病残为职业来赚钱。梅枝的横斜、稀疏、弯曲,

又不是那些愚昧无知而只想赚钱的人,能用他们的智慧、力量做得到的。可有人将文人画士这种特有的嗜

好隐衷,明白地告诉卖梅人,他们就砍掉端正的树干,养育它旁斜的枝条,剪削密枝,使它的嫩枝早死,

锄去它的直枝,压抑它的生机,用以求得高价,因而江苏、浙江的梅树都成病残。文人画士所造成的祸害

竟然到了这样严重的程度啊!

我买了三百盆,都是病梅,没有一盆是完好的。我已为它们哭了三天,于是发誓加以治疗,放开束缚,

顺应它们的本性,毁掉了栽种的盆,把它们都埋种在地里,解开捆绑它们的棕绳,准备以五年的期限,一

定使它们恢复本性,完整地生长。我本来不是文人画士,甘愿忍受辱骂,开设一个病梅馆来贮藏这些病梅。

唉!怎样才能让我得到更多空闲的时间,又有更多空闲的土地,用来大量地贮藏南京、杭州、苏州的

病梅,尽我一生的时间来治疗梅啊!

(2023•吉林•统考二模)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

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

习惯说

(清)刘蓉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

广。每履之,足苦蹦③中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

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地坦然,则既平矣。

己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

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注释]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②浸淫:渐渐扩展。③蹑:跌绊。④习之中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

形成。

[丙]

秋莲

(元)刘因

瘦影亭亭不自容,淡香杳杳欲谁通?不堪翠减红销际,更在江清月冷中。

拟欲青房①全晚节,岂知白露②已秋风。盛衰老眼©依然在,莫放扁舟酒易空。

[注释]①青房:指莲蓬。②白露:节气名,这里亦可解释为露水。③老眼:这里借指阅历多有经验。

17.[甲]文作者是北宋的。

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香远至清,亭亭净植益:增加

B.菊之爱,陶后弊有闻鲜:少

C.每喔之,足苦跋中焉履:踩

D.不晕翠减红销际堪:忍受

19.用“/”给《习惯说》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

20.[甲][乙]两文体裁都是“说",[甲]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志”是;

[乙]文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个道理是。

21.[甲][丙]两文作者都运用了“莲”这一物象来表达感情。[甲]文作者通过描写莲抒发对莲的之情;

[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人通过描写莲抒发对莲的之情。

22.请分别赏析下面句中加点词的妙处。

(1)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嗔!习之中人,甚矣哉!

(3)鹿影亭亭不自容。

【答案】17.周敦颐18.A19.俯而读/仰而思/思而弗得20.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的生活态度故君子之学,贵于慎始21.喜爱赞美惋惜悲伤22.(1)“众”,即多

也,贪慕富贵的人极多,表达作者对这种世风的鄙弃。(2)叹词,慨叹习惯对人的作用之大,意在警醒人

们重视习惯。(3)“瘦影”二字,写出了“秋莲”枯衰的躯形,虽然“亭亭”竖起,却瘦弱乏力,难以自

持。流露出作者自怜自叹、孤立怅惘的辛酸情绪。

【解析】17.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识记。

甲文《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从莲的生长环

境、生长姿态、香气远播、拒绝赏玩等角度,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它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高

尚品质,以莲喻人,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18.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

A.句意: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益:更加;

故选Ao

19.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他低下头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

根据句意断为:俯而读/仰而思/思而弗得。

2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一空:根据甲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

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知,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从莲的生长环境、生长姿态、香气远播、

拒绝赏玩等角度,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它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以莲喻人,表现了

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第二空:乙文首段写刘蓉有处坑洼随着坑洼越来越大,每次刘蓉都会被拌,时间长了便习惯了,后来

父亲叫仆人填平整,刘蓉走到以前的坑洼处感觉地面凸起来了,过了很久还是有这样的感觉;进而引发第

二段议论,谈及做学问“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强调了开始时要谨慎。

21.本题考查作者情感。

甲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

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不受淤泥的沾染,笔直生长,香气远播,拒绝赏玩,像君子一样,表现了作者对

莲花的喜爱赞美;

丙诗首联写秋莲“瘦影亭亭”的情态和“淡香杳杳”的品性,颔联写秋莲“翠减红销”的衰败和“江

清月冷”的寂寞环境,颈联写秋莲遭遇白露秋风,身不由己,难全晚节,表现了作者对莲花处境的惋惜悲

伤。

2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意思是: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众:多。联系“牡丹,花

之富贵者也”可知,牡丹是富贵者的象征,人们大都贪恋荣华富贵,作者不禁感叹“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与喜爱莲花的人少进行对比,表现了作者对逐利世风的鄙弃,对莲花的赞美。

(2)“噫!习之中人,甚矣哉”意思是:唉!习惯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厉害的啊!噫:叹词,哎。联

系乙文“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

子之学,贵乎慎始”可知,由作者少年在书房中读书的事情引发对做学问的思考,强调习惯对人的作用大,

提醒人们重视习惯的养成。

(3)“瘦影亭亭不自容”意思是;盛开在夏季的莲花到了秋天经受不住风霜的侵袭而渐渐凋萎了。“瘦

影”在此形容“秋莲”衰败凋零枯萎的状态,虽然身形笔直(亭亭),但是难以支撑其身躯,诗人将秋莲与

诗人自己联系起来,反映了诗人坎坷的经历和抑郁苦闷的心情,流露出作者自怜自叹、孤立怅惘的辛酸情

绪。

【参考译文】

【乙】刘蓉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他低下头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

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这屋有处洼坑,直径一尺,逐渐越来越大。每次经过,刘蓉都要被绊一下。起初,

刘蓉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就习惯了。一天,父亲来到屋子里坐下,回头看看那处洼坑笑着说:“你连

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凭什么能治理好国家呢?”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父亲走后,刘蓉读书思索问题

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心里一惊,觉得这块地方似乎突然高起来

了,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以后踏这块地,仍旧还有这样的感觉。又过了好些日子,才慢慢习惯。

唉!习惯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厉害的啊!脚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适应坑洼;时间久了,洼地就仿佛平

了;以至于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却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应。所以说君子做学问,最

重要的就是开始时需谨慎。

【丙】盛开在夏季的莲花到了秋天经受不住风霜的侵袭而渐渐凋萎了,淡淡的清香还能引起谁的欣赏

兴趣呢?不能让人忍受的是秋莲的花叶已经败落了,更有甚者是还处在江水清凉月色冷漠的环境中。本来

还以为莲蓬成长起来可以保持秋莲的晚节,哪里知道白露之时凛冽的秋风已经刮起?大自然的变化和人世

的盛衰一样都在我的老眼中历历分明,不要空着小船上的酒杯,珍惜眼前的好时光吧。

(2023•河南新乡•统考三模)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各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

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速外直,不蔓不枝,香远至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鳏有闻。莲之

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大抵松之为物,极地气不能移,历岁寒不为改。大类有道君子,顾当其始生,困蓬蒿,随®牛羊,

摧折于斧斤者,往往而是。惟托根深山大壑,苏之以风雨,照之以日月,笼之以轻烟薄雾,而又饱饮雪霜,

延历岁时,然后翠蕤②摩空,铁干拂汉,虫L®掀鳞射,天矫©扶疏,为故国伟观,良亦不易矣。爱松者,当何

如珍护耶?

(节选自《爱松说》,有删改)

【注释】①匣(e):同“厄”,困苦,灾难,这里指受牛羊践踏。②蕤(rui):草木茂盛的样子。③

虬:古代传说中有角的小龙。④天矫(yaojiao):屈曲而有气势。扶疏:枝叶茂盛的样子。

23.借助方法提示,完成表格。

文言字词方法提示词义

中通外直语境推测法©—

香远琏清课内迁移法:至慕圣贤之道②—

24.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5.下列对【甲】【乙】两文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甲】文第一段主要描写莲花,第二段对莲、菊和牡丹的不同品性进行比较和评论。

B.【甲】文作者赋予了莲花丰富的象征意味,“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态气质。

C.【乙】文中的松树刚开始生长时的情形是被困在草丛中,受牛羊践踏,遭受斧子的砍伐。

D.【乙】文中松树遇到极端寒冷的天气也不改变,借“松”比喻在困厄之中不懂得变通的人。

26.【甲】【乙】两文作者分别依托“莲”“松”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志向?

【答案】23.贯通更加24.我只喜欢莲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

但不显得妖艳。25.D26.①【甲】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

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②【乙】文借描写松树的生长过程历经重重考验,表达了作者历岁

寒不为改,清高不屈的气节。

【解析】23.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句中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第①空,这句话意思是: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根据语境可知,通:贯通。

第②空,联系“益慕圣贤之道”句意为: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其中“益”意为“更加”。联系“香

远益清”句意为:香气传播更加清香。其中“益”意为:更加。

2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注意重

点字词的翻译。

重点词:独:只,仅仅;染:沾染(污秽);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

而不端庄。

2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D.根据乙文“大抵松之为物,极地气不能移,历岁寒不为改。大类有道君子”可知,作者认为松树即

使在极端的地方经历严寒,也不会改变气节,就如同有道德的君子一般。这里借松树历霜雪艰难、斧斤磨

难、度重重考验、坚挺不挠、方得天矫参天、干耸霄汉、枝叶繁茂,比喻有道君子历岁寒不为改,清高不

屈的气节。选项“借'松’比喻在困厄之中不懂得变通的人”理解有误;

故选Do

2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知,作者借对莲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独立、不攀附权贵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

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同时以“莲之爱”和“牡

丹之爱”之间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根据乙文“惟托根深山大壑,苏之以风雨,照之以日月,笼之以轻烟薄雾,而又饱饮雪霜,延历岁时,

然后翠蕤摩空,铁干拂汉,虬掀鳞射,天矫扶疏,为故国伟观,良亦不易矣”可知,松树生长过程中,扎

根深山忍受孤独,又经历日月暴晒、冰霜雪压,才能够拥有铁一般的枝干,成为枝叶苍翠、茂盛的松树。

作者通过描写松树的生长过程中历经重重考验方成材,就如同有道德的君子一般。而文末“爱松者,当何

如珍护耶?”一句,表达了作者历岁寒不为改,清高不屈的气节。

【参考译文】

【乙】

大概松树这样的树木,极端的地方(也)不能使(它的)气节动摇,经历寒冷(也)不能(使它)改

变气节。像那些有道德的人,看他们从出生时候开始,(像松树一样)被困在野地中,被牛羊践踏,遭受斧

子的砍伐,到处都是。(他们)只有把根扎在深山沟壑中,在风雨中复苏,受日月暴晒,笼罩在轻烟薄雾中,

又饱尝冰霜雪压,经过一年,然后苍翠贴近云空,铁一般的枝干擦过星汉,像龙一样上扬,像鱼鳞一样四

射,树枝屈曲而有气势,枝叶茂盛,这是历史故乡的壮丽景象,确实不能改变。喜欢松树的人,应当倍加

爱护它啊。

(2023•北京朝阳•二模)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

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爱莲说

周敦颐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

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蓬

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7.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与“陶后鲜有闻”中“鲜”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好艳夺目B.芳草鲜美C.寡廉野耻D.屡见不好

28.结合语境,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甲】孔子云:“何陋之有?”

翻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理解:在孔子看来,诸葛亮的草庐和扬雄的屋舍,因其主人品德高尚而不显得简陋。

【乙】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翻译: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理解:周敦颐借世人对三种花的态度,感叹爱莲者少,表达自己的独立坚守。

29.根据两篇短文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

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①竹,蔚②之以卉药,琴

编®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④焉。因名之曰“何陋”,以信⑥

孔子之言。

(取材于王阳明《何陋轩记》)

材料二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

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⑦未用,

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取材于刘基《尚节亭记》)

注:①[桧]桧柏,树木名。②[蔚]移植。③[编]书。④[通都]四通八达的都市。⑤[信]通“伸”,伸

张。⑥[中立]会稽人黄中立。他因喜欢竹节而修建尚节亭,刘基看到后很喜欢。⑦[抱材]怀藏才能。

君子不为环境所困。有人在日常生活中保持高雅的情趣:刘禹锡身处陋室,“调素琴,阅金经”,选

择与“①”往来;王阳明居何陋轩,栽树植竹种花,“②”,引来文人学士聚集。也有人③:周敦颐主张

“出淤泥而不染”,黄中立在社会道德风尚衰落时“④”。

【答案】27.C28.乙29.博学的人琴编图史在污浊的环境中保持高尚的节

操以节立志

【解析】2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

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陶后鲜有闻”中“鲜”的意思是:少。

A.句意为:鲜明美丽,光彩耀眼。鲜:鲜明;

B.句意为:花草鲜艳美丽。鲜:鲜艳;

C.句意为:不廉洁,不知羞耻。鲜:少;

D.句意为:常常见到,并不新奇。鲜:新鲜,新奇;

故选C。

28.本题考查文言翻译和解。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

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乙】理解不正确。根据“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可知,

周敦颐借陶渊明和世人对菊和牡丹两种花的态度,感叹爱莲者少,而非“借世人对三种花的态度”。

故选【乙工

2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根据题干”刘禹锡身处陋室,'调素琴,阅金经’,选择与……”的提示,找到《陋室铭》“谈

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知,刘禹锡选择与博学的人往来;

(2)根据题干“王阳明居何陋轩,栽树植竹种花,……引来文人学士聚集”的提示,找到《材料一》

“蔚之以卉药,琴编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又栽上芍药等花卉,摆上琴书和图册史书,来

交往的文人学士,也慢慢聚集增多了)可知,此处填“琴编图史”;

(3)根据题干”也有人:周敦颐主张'出淤泥而不染'”的提示,找到《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

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知,在

污浊的环境中保持高尚的节操;

(4)根据题干“黄中立在社会道德风尚衰落时”的提示,找到《材料二》“中立⑥抱材未用,而

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黄中立有才能还没有开始施展,却早早地的因崇尚

节操而立下志向,这真是具有非常过人的地方,我又怎能不高兴呢?)可知,此处填“以节立志”。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我曾在丛棘的右边开园种菜,人们认为我喜欢那个地方,纷纷砍伐木材,就着那块地搭建起一座轩房

让我居住。我于是种上桧柏竹子,又栽上芍药等花卉,(摆上)琴书和图册史书,来交往的文人学士,也慢

慢聚集增多了。于是到我轩中的人,好像来到了四通八达的都市。于是给轩取名为'‘何陋轩",来伸张孔

子的话。

材料二

竹子这种植物,体质柔弱,当中还是空的,柔美却不会被风雨摧残折断,原因是它有节。至于经历了

冬天的严寒、夏天的酷热,遭受了霜雪的侵袭,仍然枝干不改,叶子不变,颜色依旧青青的,像是守住大

节而不可以使他屈服的君子一般。世风衰败了,道德沦丧了,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也少了。黄中立有才

能还没有开始施展,却早早地的因崇尚节操而立下志向,这真是具有非常过人的地方,我又怎能不高兴呢?

(2023•四川成都•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水陆草木石花,可爱者甚菩。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灌清涟加不妖,中通外直,不募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

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

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巾,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

丈夫。”

30.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可爱者甚苛蕃:多

B.不蔓不枝蔓:枝蔓

C.安居而天下煨熄:同“息”,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D.必敬必顼戒:谨慎

3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灌清涟耐不妖言和画色夷

B.水陆草木本花览物之情

C.以顺为正者非淡泊无以明志

D.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不足为外人道也

32.对下列句子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A.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时,给人民自由;不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

B.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时,给人民自由;不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时,就让百姓走自己的路。

C.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时,就让百姓走自

己的路。

D.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时,就独自行走自

己的道路。

3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两文都凸显了所写对象的精神品质。甲文中“莲”象征的君子洁身自爱,乙文中的大丈夫意志

坚定,坚守初心。

B.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中把世人对牡丹的爱和对莲花的爱形成对比;乙文中将“妾妇之

道”和“大丈夫之道”进行对比。

C.两文都表达了作者鲜明的情感。甲文表达了对莲的赞美和对菊、牡丹的不屑,乙文表达了对大

丈夫的赞叹和对张仪等人的鄙视。

D.两文都用语气词增强表达效果。甲文中“宜乎众矣”,“矣”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感慨,乙文中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焉”、“乎”表达了对对方观点的坚决否定。

【答案】30.B31.B32.D33.C

【解析】30.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B.句意为:不生枝蔓,不长枝节。蔓:生枝蔓。

故选Ba

31.本题考查虚词解释和用法。

A.连词,表转折,去"连词,表并列,并且;

B.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

C.介词,按照/连词,用来;

D.动词,是/介词,向;

故选B。

3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与民由之”应理解为: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独行其道”其主语为前面所提的“大丈夫”,

不是百姓,应理解为: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

故选Do

3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

C.有误,甲文表达了对莲的赞美和牡丹的不屑,对菊的态度比较中立,虽不赞成,但并未不屑。

故选Co

【参考译文】

【乙】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

侯都害怕,他们平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

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

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一一仁,

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一一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一一义。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

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

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做有节气有作为的男子。”

(2023•广西贺州•统考一模)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