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3 国家认同纳新接远-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域外交往 导学案-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1页
专题3 国家认同纳新接远-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域外交往 导学案-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2页
专题3 国家认同纳新接远-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域外交往 导学案-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政治观、民族观与天下观,早在先秦时期,大一统的制度、血缘、文化认同观念已经产生。大一统是指重视和尊重一体、统合的治理制度体系。秦汉王朝建立后,“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大一统从思想观念转变为现实。西汉思想家董仲舒适应时代需要,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大一统思想,将大一统上升到天地常理、历史规律的高度。“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大一统,也成为历代有为的政治家们治理国家的目标与理想。一、“六合同风”——中国古代的民族认同与民族关系发展阶段发展过程民族精神先秦时期:华夏族形成夏、商、周三代更替,以疆域的形式巩固了华夏族农耕经济的共同地域;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大地及其周边各族,不断地凝聚、兼并、扩张,形成华夏族商周时甲骨文和金文的创立标志着华夏族已经确立了共同的语言和文字基础;三皇五帝古史传说和华夏族的形成,说明华夏族的共同祖源和族群认同意识已经产生秦汉时期:民族间不断地交融、发展秦汉王朝拓展疆域的过程中实行的“移民实边”和匈奴、乌桓、氐、羌等民族内迁经济上,重视农耕;政治上,确立大一统观念;思想上,儒家思想成为正统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早期中华民族的形成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杂居带来了血缘上的交融;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塞外民族在黄河流域建立了许多政权;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和孝文帝改革使各民族进一步交融统治者和民众逐渐改变传统民族观念,实现中华民族的最初认同。内迁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五代至明清时期:早期中华民族的进一步发展契丹、女真和蒙古接受中原文化,建立辽、金和元王朝,元朝实现疆域空前的统一;辽、金、西夏、大理与两宋进行互市贸易;明朝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对西藏地方进行管辖,加快民族交融;清朝对西南边疆实行“改土归流”政策,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辽、金、元、清的统治者都认同汉族文化,实施中华传统的政治制度并有所创新,如元朝创立的行省制度对于治理地域广大的国家意义重大二、开放包容——中国古代的域外认知与对外交往1.中国古代对域外的认识与交往一般来说,中国古代对域外的认识与交往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1)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古代对域外认识与交往的新纪元。中华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向中亚、欧洲,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善于学习和吸收西方先进的人类文明成果,不断丰富和促进中华文明。(2)唐宋元时期,中国古代对域外的认识与交往进入发展的高峰与持续繁荣阶段。①在维持陆上丝绸之路的同时,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繁盛,对外贸易进一步繁荣。②繁盛的中国对世界的影响非常大,“中华文化圈”就在这一时期形成,四大发明也在这一时期广为传播,这些都增进了中国对域外的了解、联系,促进了双方共同的发展与进步。(3)明清时期尤其是明末清初,是中国古代对域外的认识与交往的一个特殊时期。①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相对自由,欧洲的科技文化在中国传播,使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又一次高潮。②中国则由于专制主义制度空前强化,统治者逐渐走向封闭与保守,这就使中华文明的优势丧失并逐渐落后于西方,为近代中国的落后埋下了祸根。2.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1)原因和目的①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中国才有同外界交往的可能,开先河的是秦汉王朝。②主要目的:传播中国文化,宣扬中国声威。发展贸易,丰富自己的经济生活,实现经济上的互补互利。学习外国文化,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促进社会进步。(2)条件和途径①条件: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对外交通发达;开明的外交政策;科技发展;杰出人物的推动。②途径:一是通过官方和民间的贸易途径,对外贸易往往伴随着文化交流。二是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三是宗教传播,如佛教徒鉴真、玄奘,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等。四是战争,如成吉思汗的西征。(3)呈现的特点①由开放走向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变化的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根本)、外国侵略势力的影响等。②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以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陆上“丝绸之路”;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以海路为主。变化原因:经济重心逐步南移;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科技因素,包括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的进步;等等。③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在经济文化方面;宋朝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④交往形式以和平交往为主。汉朝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朝通过海外贸易开展对外交往;明朝的郑和下西洋也是和平的交往。⑤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出现侵略与反侵略斗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古代中国对外交往演变的特点“大一统”理念影响下的中国对外关系,一切政治关系皆为内政,没有“国家间”外交,没有与中国平行的、多元的国家观念,“四海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咸来贡职”。只有君临天下的一元等级世界秩序:中国居天地之中心,以控周边的万邦属国。华夷之辨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对外关系,确立了华夏民族在文化上的自信心和优越感,进而形成了对外关系格局里中国居高临下、傲视万国的情势。怀柔远人指导下的对外关系,是一种对外国单方面施恩、关怀的体现。文:朝贡、贸易、通过使节团传播先进文化、教授接纳留学人员;武:军事打击,实质是以文化感召为导向的军事基础型外交活动。体制:天下体系君臣关系,强时为君,弱时为臣。中国处于儒家文化共同体的核心位置,既保有道德和法律上的至尊,又能以军力保护诸国,同时在外敌入侵时由邻国充当挡箭牌,为中国争取缓冲时间,实际上也是一种精密的国际安全体系。——摘编自何新华《古代中国的世界观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