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区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规范Specificationforregionalgroundwaterc2015-09-06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发布I前言 Ⅲ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总则 2 2 24.3基本要求 25设计书编写与审核 35.1设计书编写前的准备 35.2设计书编写 45.3设计书的审查与审批 46地下水污染调查 56.1调查内容及要求 56.2调查方法 66.3地下水污染动态监测 87样品采集与送检 97.1一般要求 97.2样品保存与送检 7.3现场质量监控样品采集 8样品检测 8.1检测指标 8.2样品检测质量控制 9地下水质量与污染评价 9.1地下水质量评价 9.2地下水污染评价 10地下水系统防污性能评价与污染防治区划 2010.1地下水系统防污性能评价 10.2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 2110.3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 2111数据库建设 2111.1一般要求 2111.2数据库建设 2212.1一般要求 2212.2基础图件 2212.3成果图件 23Ⅱ13成果提交与报告编写 2313.1野外验收 2313.2质量检查报告 2313.3成果报告编写 2313.4主要成果 23附录A(规范性附录)设计书编写提纲 24附录B(规范性附录)地下水污染调查表 26附录C(规范性附录)地;下水检测指标 附录D(资料性附录)地下水背景值计算方法 45附录E(资料性附录)地下水质量与污染层级阶梯评价方法 47附录F(资料性附录)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 附录G(资料性附录)野外验收要求 附录H(资料性附录)质量检查报告 附录I(资料性附录)成果报告编写提纲 参考文献 Ⅲ本标准按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93)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清华大学。1区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的目的任务、调查内容和方法、样品采集与检测、地下水质量与污染评价、地下水系统防污性能评价与区划、数据库建设、图件编制、报告编写与提交等。本标准适用于1:50000~1:250000区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工作,其他比例尺的调查评价工作可参照使用。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601化学试剂标准滴定溶液的制备GB/T602化学试剂杂质测定用标准溶液的制备GB/T4091常规控制图GB/T6682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14157—1993水文地质术语1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21010—200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DZ/T0130.6—2006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第6部分:水样分析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地下水污染groundwatercontamination由于人为原因造成地下水中有害物质积累、水质恶化的现象。地下水污染评价的参照基准值。可依据以往研究区内无明显污染源、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地下水水质检测资料分析确定.在人类活动影响下,能够引起地下水污染的污染物来源或活动场所。潜在污染源potentialsourcesofcontamination有可能引起土壤或水体污染的污染物来源或活动场所。2污染源区contaminationsourcezone污染物泄漏到土壤或地下水中的区域。地下水污染途径pathwayofgroundwatercontamination污染物从污染源进入地下水所经过的路径或方式。水体(地表水或地下水)、土壤等环境介质受污染后,在其自身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作用下,介质中的污染物数量、毒性或迁移性等减少或降低的自然净化过程。挥发性有机物(VOCs)volatileorganiccompounds在与空气接触时容易产生挥发的有机物。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s)semi-volatileorganiccompounds在与空气接触时产生挥发,但挥发性不是很强的有机物。在一定的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下,地下水系统抵御污染的能力。4总则查明地下水水质和污染状况,为地下水资源保护及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为保障国家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基础资料。4.2.1土地利用核查。基本查明近30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划分土地利用分区。4.2.2污染源调查。基本查明污染源(潜在污染源)的分布,确定重要污染区或主要污染地段。4.2.3水文地质条件补充调查。重点查明水文地质条件变化,区域流场特征,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主4.2.4地下水质量与污染评价。进行地下水质量、地下水污染、地下水系统防污性能、地下水污染风险4.3基本要求4.3.1调查范围为具有现实和潜在利用价值的地下水分布区,调查层位以潜水含水层和用于供水目的的承压含水层为主。4.3.2区域地下水污染调查精度为1:250000,调查评价区域地下水质量和污染状况。重点区地下水污染调查精度以1:50000为主,应查明重点城市和城市密集区、地下水集中供水水源区、重要污染源分布区等地下水质量和污染状况。4.3.3不同比例尺地下水污染调查,水文地质调查点中要求至少有30%的调查点需进行包气带岩性描3述。调查点和取样点数量的基本要求见表1。工作量类别平原区山地丘陵区土地利用核查点/(个/100km²)水文地质调查点/(个/100km²)地下水样/(个/100km²)4.3.4充分利用区域地质、水文地质调查资料和研究成果。资料与成果不足时,补充相应区域水文地质4.3.5综合开展地下水水质与污染调查,突出有机污染调查,兼顾相关地表水和重点地段土壤污染调查。4.3.7成果应体现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5设计书编写与审核5.1设计书编写前的准备5.1.1资料收集5.1.1.1气象资料:收集近30年来调查区主要气象站的气象系列监测资料,包括多年平均及月平均降5.1.1.2水文资料:收集调查区地表水系分布状况,流量与水位变化,各水体或河系不同区段的化学成5.1.1.3土壤资料:收集土壤类型与分布、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化学与土壤污染等方面的调查分析资料。测资料,井、泉分布和集中开采地下水水源地分布情况,开发利用状况及其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等资料,地下水化学组分和污染物分析资料,区域地下水污染状况的调查或研究成果等资料。用地和林业用地的现状及变化资料。5.1.1.6社会经济发展资料:收集调查区近30年来的国民生产总值及人口数量、分布的变化情况,区域(堆放量)和空间分布等资料;重大水污染事件发生的时间、原因、过程、危害、遗留问题和防范措施等45.1.2资料综合分析综合图表,建立相关资料数据库。5.1.2.3编录污染源信息,了解重要污染源类型及其分布情况。5.1.2.4分析地表水、地下水质量分布及污染情况。5.1.3野外踏勘分布(含城市后备水源地)情况以及下一步工作重点,制订野外踏勘工作计划。5.1.3.2踏勘应选择典型路线,核实重要污染源(区)、集中供水水源地、主要井(泉)点以及土地利用变5.1.4预研究5.1.4.1根据踏勘结果,选择典型污染区采集代表性水、土样进行检测,初步确定地下水污染调查的主要检测指标。5.1.4.2编写预研究小结,明确调查区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初步拟5.2设计书编写5.2.1编写要求5.2.1.3设计书内容应工作布置合理、技术方法先进、经费预算合理、组织管理和质量保证措施有效可行。5.2.2编写依据5.2.2.1项目任务书。5.2.2.2工作区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以往研究程度5.2.3编写内容机构及人员安排、设备使用和购置计划、经费预算、质量保障与安全措施和绩效分析。设计书编写提纲见5.3设计书的审查与审批设计书的审查由任务下达单位组织进行,也可由任务书下达单位委托有关部门或单位组织进行。通5过审查的设计书,由任务下达单位审批后组织实施。6地下水污染调查6.1调查内容及要求6.1.1土地利用调查调查土地类型,土地周围环境状况,现场核查土地利用现状及其变化情况。按要求填写附录B中6.1.2污染源调查6.1.2.1工业污染源6.1.2.1.1工业污染源(石油化工、采油、采矿、冶炼、纺织印染、医药、造纸、机械电子、食品加工等企业或工业园区)的分布,废水、固体废物/尾矿、地下储存设施和排放口位置,污染物种类、数量、成分及危害。按要求填写附录B中表B.2。6.1.2.1.2公路、铁路、机场、车站、港口、运河等交通沿线和设施的周边污染源分布情况。按要求填写附录B中表B.2。6.1.2.1.3重要污染企业废弃场地的位置、范围、历史,污染物种类、数量、成分及危害。按要求填写附6.1.2.1.4污染事件/事故等发生时间、地点、类别、危害及处置措施。按要求填写附录B中表B.2。6.1.2.2农业污染源6.1.2.2.1农业区施用化肥和农药等化学品的种类、数量、方式、时间等;污灌区范围、灌溉污水的主要污染物及浓度、污灌次数和污灌量。按要求填写附录B中表B.3。6.1.2.2.2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等设施农业的废水、废物的排放与处置。按要求填写附录B中表B.3。6.1.2.3生活污染源居民、餐饮、服务业、医疗污水排放方式、排放量及处理方式,污水中主要污染组分等。6.1.2.4集中处理设施城镇集中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堆放场、危险废物处置场的分布、规模、处理方式与防护措施等。按要求填写附录B中表B.4和表B.5。6.1.2.5地表污染水体污染水体(河、湖、塘、水库及水渠等)的分布、规模、利用情况及水质状况等。按要求填写附录B中6.1.2.6海(咸)水入侵海水入侵的地质环境背景,咸、淡水含水层特征、地下水水质咸化程度,海水人侵影响因素、入侵途径等。按要求填写附录B中表B.7。66.1.3水文地质调查以已有调查研究成果为基础,基本查明区域包气带岩性、厚度及其分布;重点查明区域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变化及影响因素,建立并完善地下水系统结构;查清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集中开采水源地分布及其开采量等。(岩溶)水文地质调查点以及水源地调查点内容及要求见附录B中表B.8至6.1.3.2包气带结构调查6.1.3.2.1区域包气带结构调查(1:250000),应基本查明包气带岩性、厚度以及区域分布特征。岩溶区应特别注意(岩溶地下水系统的)岩溶发育的空间分布特征调查。6.1.3.2.2重点区包气带结构调查(1:50000),应查明包气带岩性、厚度、结构及分布特征,特别是包6.1.3.3地下水系统结构调查岩溶区以查清地下河系统或主径流带分布为主线。建立并完善地下水系统结构剖面或模型。6.1.3.3.2区域调查应突出对含水层系统的整体性、区域分布和边界条件进行核查。6.1.3.3.3重点区调查应根据钻孔资料,建立水文地质典型剖面。6.1.3.4.1基本查明降水变化、水利工程、土地利用等对地下水补给变化的影响,调查地下水排泄的主要方式与排泄量的变化,分析地下水流场变化及其原因。岩溶地下水调查应重点关注地下河干流、大泉流量及水质变化。6.1.3.4.3重点区调查应根据系列动态资料,分析不同时期地下水流场变化。6.2调查方法6.2.1访问采用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重点了解污染状况和污染事件。对获得的信息及时分析整6.2.2地面调查地面调查应贯穿于调查的始终,应注意观察调查点及沿线与发生污染有关的现象,做好野外记录,填6.2.3遥感图像应用76.2.3.2重点区调查宜选用彩色红外片、紫外或红外扫描航空遥感片和TM/SPOT等卫星遥感图像,发展变化和工业布局等的调查。6.2.4地球物理勘探在重点调查区配合钻探取样划分地层,查明水文地质条件,为取得有关参数提供依据。各种方法使用见表2。表2用于地下水污染调查钻孔的主要地球物理测井方法电阻率法(常规和单点)的扩散、稀释和迁移等自然电位法(SP)确定地下水流向天然伽马测井法(无管和有管)定性分析岩层间的相关关系和透水性,评估岩石类型测定井中水来源和流动状况(特别是裂隙水和强透地面物探工作布置根据待查的水文地质条件而定,重点布置在地面调查难以判断而又需要解决问题的地段及钻探困难或仅需初步探测的地段。其探测深度应大于钻探深度。在地下水典型污染调查中可采用的主要物探技术方法见表3,包括地质雷达法、高密度电法和电电磁法有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和音频大地电磁法(AMT)。其中的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1:50000测网密度为:线距1km~2km,点距0.3km~0.5km;磁法1:50000测网密度为:线距0.5km,点距0.05km~0.2km;其他方法,如探地雷达无需考虑工作比例尺,或可参照相关规程及专题表3污染调查中常用的地面物探方法介电常数、电磁波速、吸收衰减系1.石油类污染源、污染晕等污染调查5.圈定污灌渠、线状污染及扩散范围8表3污染调查中常用的地面物探方法(续)1.用于石油渗漏源、污染晕等污染调查2.勘测垃圾填埋位置、边界及渗滤液空间范围3.圈定城市污水渠、管道渗漏及扩散范围电磁法1.石油渗漏源、污染晕、污染羽分布等调查2.圈定浅地表污染源、边界范围3.城市污水渠、管道渗漏及扩散范围6.2.5水文地质钻探主要用于重点区调查。钻孔设置要求目的明确,尽量一孔多用,如水样和/或岩(土)样采取、试验等,项目结束后应留作监测孔。6.2.6环境同位素及其他示踪技术的应用6.2.6.1可采用C、H、O、S、N稳定同位素分析资料及²H、“C、CFCs、SF或“Kr等分析地下水形成过程、污染物迁移转化及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等。6.2.6.2可采用有机化合物中O、C、S、N、Cl等单体稳定同位素识别污染源,并结合溶解气体含量及同位素组成等资料,分析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等有机染料或微量元素等开展示踪试验,获取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6.3地下水污染动态监测6.3.1地下水污染监测网点布设6.3.1.1区域地下水污染监测点应重点部署在已发现污染区或有污染源分布区。区域地下水污染监测点数宜控制在地下水污染调查采样点总数的1%。6.3.1.2重点区及地下水污染严重区,地下水污染监测应在区域地下水污染监测网点基础上加密布设重点监测地下水污染严重区、大中型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重要农业区等地段。重点区地下水污染监测点数应根据地下水污染程度、污染范围和污染物种类等具体确定。6.3.1.3特殊地下水污染组分监测点布设根据需要确定。6.3.1.4岩溶区监测网点要控制地下河干流或岩溶主径流带及其水质突变点。6.3.2地下水污染监测频率6.3.2.1区域地下水污染监测频率,宜每年9月到10月监测1次。6.3.2.2重点区地下水污染监测频率,宜每年丰水期和枯水期各监测1次。6.3.2.3特殊地下水污染组分监测,宜每季度或每月监测1次。6.3.2.4岩溶泉和地下河的监测应结合地下水动态变化特点确定监测频率。96.3.3地下水污染监测项目6.3.3.1区域地下水污染监测项目根据地下水污染调查结果确定典型污染指标。6.3.3.2重点区地下水污染监测项目,除应包括地下水污染调查确定的污染指标外,还应根据情况对可能污染的指标进行监测。6.3.3.3特殊地下水污染组分的监测,根据特殊组分变化特点确定。7样品采集与送检7.1一般要求7.1.1.1区域调查采样点应在区域控制的基础上,优先选择重要地下水水源地、国家级和省级地下水监附近的监测井等井孔或水点。7.1.1.2重点区调查采样点布设时应重点考虑污染源、含水层分布、地下水流向,并结合污染物的扩散形式来确定。当现有井(泉)点不能满足采样密度时,应采用人工揭露方法采集地下水样品。7.1.1.3地表水采样点主要选在污染地下水点附近,最好是水文观测点。7.1.1.4土壤采样点宜与地下水采样点相对应。7.1.2采样点密度和采样时间7.1.2.1区域调查地下水采样点,山区和丘陵区按0.5组/100km²~1组/100km²取样,平原地区按3组/100km²~4组/100km²取样。地下河发育的岩溶区,以地下河系统为单元布设采样点,其中,地下河出口应采样;小于等于200km²的地下河系统,按每个系统1组/100km²~2组/100km²取样;大于200km²的地下河系统,按每个系统0.5组/100km²~1组/100km²取样。采样主要在平水期进行,对主要水源地分析异常点进行检查采样,并采集相应的地表水样品。7.1.2.2重点区调查地下水采样点按10组/100km²~20组/100km²取样。样品分别在丰水期和枯水期采集。污染异常区可适当加密采样点,特别是超过饮用水标准的地区,应适当加密,原则上按10%~20%的比例增加。同时采集相应土壤和地表水样,加强相应异常指标的分析。7.1.3.1采样计划在采样前由项目负责人与送检实验室协商编制。采样计划包括:采样时间、采样人、检测项目与仪器、采样设备(及材料)、采样器材种类与数量、现场质量控制样品种类与数量(或比例)、实施采样质量控制的采样点、现场质量控制样品制备时间安排与制备要求及样品分批送检时间安排。7.1.3.2采样计划确定后发放至项目组每个成员和承担检测任务的实验室。7.1.4采样文件准备采样前应列出野外工作所需资料清单并逐一核实,应包括:经核准的采样计划、采样操作规程、现场7.1.5.1采样前应列出所需采样器材清单并逐一核实,应在室内完成采样设备组装并模拟采样全过程,确认设备能够正常运行。7.1.5.2地下水采样设备根据采样点类型和检测项目参照表4、表5和相应的操作规程确定。地表水采样设备可结合地表水类型、检测项目和现场采样条件尽可能选择与地下水一致的采样设备,例如定深采样器、潜水泵采样装置、吸程泵采样装置。混浊水样采集应配置在线过滤组件或其他适用的现场过滤装置。表4采样设备对不同检测项目的适用性检测项目敞口定深闭合定深吸程泵电导率(x)√×√√√√√√N√√①√√√√①√√√①√√√√√√√痕量金属√√√√√√√√√√√√√N×④√√√√√√√√⑦④☆⑦×总有机卤√√√√√√√√表5采样设备对不同类型钻孔的适用性(潜水)下部含水层下部含水层敞口定深采样器√√√⑦闭合定深采样器√√√√√⑦√√√√√√の√√√④√√√√√√√√√吸程泵√√√⑦√7.1.5.3做好现场用检测仪器的校准。准备采样泵等其他采样器材。根据检测项目、钻孔类型选择采样设备,采样设备对不同检测项目的适用性见表4,采样设备对不同类型钻孔的适用性见表5。所选采样设备应同时与表4和表5给出的适用范围相符合。7.1.5.4样品瓶从实验室取得。样品瓶种类根据检测项目和表6确定,样品瓶数量根据采样数量及质量控制方案确定。7.1.5.5保护剂。根据表6确定所需种类,结合采样数量及质量控制方案确定数量。7.1.5.6冷藏箱及缓冲材料。根据表6和采样计划确定所需数量。表6各种检测项目样品的保存方法量/mL允许保存时间/d现场测定后立即测定3好现场测定”现场固定现场固定G现场固定P含量<100mg/L,原样保存;含量>100mg/L,酸化,使现场固定原样或pH≤2总铬现场固定原样或加酸,使pH≤2原样或加酸,使pH≤27现场固定G7现场固定溴G碘G3硼P表6各种检测项目样品的保存方法(续)量/mL允许保存时间/dG加氢氧化钠使pH≥12,或l现场固定G7现场固定7现场固定氡G1G氚G7检测7.1.6样品采集方法7.1.6.1地下水样品采集7.1.6.1.1在进行地下水样品采集过程中,应观察、记录采样点周围水文地质特征及环境,按要求填写7.1.6.1.2采样前应清洗井孔,将井孔或采样部位的滞留水排出。分为全孔清洗和微扰清洗两种方式。7.1.6.1.3全孔清洗采集混合样品或来自单一含水层井孔水样,应采用大流量潜水泵或离心泵。排出水量大于井简中水量的3倍,且现场检测水温、电导率、pH、氧化还原电位、溶解氧等趋于稳定(参数值不再持续升高或降低,而是在某一数值附近波动,波动幅度与所用仪器精密度指标一致)。7.1.6.1.4全孔清洗井孔可用于混合水样采集。检测项目在表4中标记为“√”,可以直接用采样瓶从泵出水接取。检测项目在表4中标记为“⑦”,表示采样设备有条件地适用,即不能用采样瓶直接接取泵出水。7.1.6.1.5微扰清洗用于采集指定深度水样,宜使用可调潜水泵为最佳。微扰清洗时应将泵的进水口置于采样层位,通过平稳缓慢地排出井孔滞留水储水的方式,引起含水层局部涌水,使采样部位储水得到更新。应待所选取的现场检测项目全部趋于稳定时,清洗完成。7.1.6.1.6正确的采样方式为:样品采集时,应在泵的出水口前通过一小直径支管分流出一部分排水,将支管的末端插入采样瓶底部,使水发生溢流,缓慢上移出水支管并移出采样瓶。根据检测项目的不同直接或加入保护剂后迅速旋紧瓶盖。7.1.6.2地表水样品采集7.1.6.2.1在进行地表水样品采集过程中,应观察记录采样点水体底部地层特征及采样点周围的环境,填写水样采集表,见附录B中表B.11。7.1.6.2.2用于地表水采样的设备有:敞口定深采样器、闭合定深采样器和惯性泵等。3种采样设备对不同检测项目的适用性见表4。其中敞口定深采样器适合在距离水面较近的深度采样,惯性泵更适合在靠近河床的深水区采样,闭合定深采样器适合在所有深度采样。7.1.6.2.3河流采样点位应能客观反映水系或所在区域的水环境质量状况。即采样断面的位置在混合区或污染带之外,以了解河段的平均水质并能客观反映水质特征。最好选在水文监测站(点)。采样点位一般应在水面0.5m以下、河床0.5m以上。水深不足1m时,采样点位应设在实际水深的7.1.6.2.4湖泊、水库采样点位应能客观反映湖泊或水库的整体水环境质量状况。采样点位应远离岸边、河流入口和排污口。一般应在水面0.5m以下、距湖(库)底0.5m以上。水深不足1m时,采样点位应设在实际水深的1/2处。7.1.6.3土壤样品的采集7.1.6.3.1在进行土壤样品采集过程中,应观察记录采样点土壤类型、农药化肥使用情况、土壤污染物种类及采样点周围的环境,按要求填写土样采集表,见附录B中表B.12。7.1.6.3.2按试坑(长1.2m,宽0.8m,深1.2m)剖面采集样品,地下水位较高时,剖面挖至地下水面;山地丘陵土层较薄时,剖面挖至风化层;每个剖面一般采集B、C两层土样,通常B层(沉积层)在距地表30cm~40cm处采集,C层(母质层)在距地表100cm~200cm处采集;测量重金属的样品应用竹片或木片去除与金属采样器接触的部分再采样。剖面每层样品采集量约为1000g。7.1.6.3.3无机化合物测定样一般用棉布袋包装,如潮湿样品可内衬塑料袋。有机化合物测定样需将样品置于专门处理的玻璃瓶内,或利用专门设备采样。7.1.6.3.4土样采集后应妥善密封,防止湿度变化,严防暴晒或冰冻。在运输过程中应严防样品的损失、混淆和沾污。对光敏感的样品应有避光外包装。对易于振动液化和水分离析的土样应就近进行实验检测。7.1.6.4采样记录7.1.6.4.1在现场及时填写采样记录表和采样标签。7.1.6.4.2野外编号原则,由年度-批次(按英文字母大写)-取样顺序号组成。例如:2012-A-001。7.1.6.4.3采样记录包括:样品编号、采样时间、采样地点及地理坐标、水源类型、表观描述、现场检测参数及结果(例如水温、气温、电导率等)和天气情况等;检测项目、保护剂类型及添加量、采样深度、取水层段位置等内容。7.1.6.4.4采样瓶标签应填写样品编号、采样时间、采样地点等。7.2样品保存与送检7.2.1样品保存所有野外采集的样品,须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保存,具体保存方法见表6。7.2.2样品送检7.2.2.1样品运输。应按采样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样品送到指定的实验室。运输前应逐件核对样品记录表和样品瓶标签,分类装箱。需在4℃保存的样品放在专用冷藏箱内运输。运输过程应采取防震措施,避免阳光照射。检测挥发性有机物、半挥发性有机物及气体组分的样品瓶应按要求运输。冬季运输应采取防冻措施。7.2.2.2样品交接。由送样人填写送样单,送样人和收样人共同核对样品,确认无误后双方在送样单上签字。送样单一式两份,双方各保存一份。7.3现场质量监控样品采集原则上每采集20~40组地下水样品,应同时采集一套质量监控样,包括重复样(双份)、空白样和加标样。质量监控样宜选择有代表性地下水采样点。现场质量监控样品检测结果应在质量报告中给出。8样品检测8.1检测指标8.1.1区域调查水样检测指标区域调查水样现场检测、无机组分检测以及有机组分检测指标见表7。表7区域调查水样检测指标气温、水温、pH、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溶解氧、浊度7有机组分卤代烃1,1-二氯乙烯、1,2-二氯乙烯氯苯、邻二氯苯、间二氯苯、对二氯苯、18.1.2重点区调查样品检测指标8.1.2.1水样检测指标水样现场检测、无机组分检测以及有机组分检测指标见表8。表8重点区调查水样检测指标表7必测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高锰酸盐指数、偏硅酸、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硫酸盐、表8重点区调查水样检测指标表(续)挥发性酚、氰化物、阴离子合成洗涤剂(水源地必测)、硫化物(特殊地区必测)、总射性和总β放射性、总大肠菌群和细菌总数、高氯酸盐的检测比例有机组分必测卤代烃1,1-二氯乙烯、1,2-二氯乙烯多环芳烃选测1,2,3-三氯苯、1,3,5-三氯苯甲基叔丁基醚(MTBE)阿特拉津、克百威、涕灭威五氯酚、2,4,6-三氯酚、2,4-二氯酚、二(2-乙基己基)邻苯二甲酸酯、二(2-乙基己基)己二酸酯、二多环芳烃多氯联苯多氯联苯(总量)多氯联苯(总量)为209种多氯联苯同系物异构体加和。土样理化检测、无机组分检测以及有机组分检测指标见表9。表9重点区调查土样检测指标表土壤含水量、土壤酸碱度、可溶盐、氧化还原电位、阳离子交换容量8镉、汞、砷、铜、铅、总铬、锌、镍、总磷(TP)、总氮(TN)、表9重点区调查土样检测指标表(续)有机组分六氯苯、七氯、七氯环氧、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氯丹、毒杀芬、甲基对硫磷、马拉硫磷、乐果、敌百虫、乙酰甲胺磷、五氯酚、甲草胺卤代烃三氯甲烷、四氯化碳、1,1,1-三氯乙烷、三苯、甲苯、乙苯、二甲苯(总量)并(a)芘、茚并(1,2,3)芘、二苯并(8.2样品检测质量控制8.2.1实验室资质条件承担样品检测工作的实验室应获准国家资质认定或认可,承担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样品检测的检测指标应在获准资质认定和/或认可的范围内,并列在资质认定和/或认可证书附件中。实验室应按规定参加技术能力确认和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活动。8.2.2量值溯源实验室所有对检测结果准确性和有效性产生影响的仪器设备在投入使用前都应经过检定或校验,确保仪器测量可溯源至国家计量基准或有证标准物质。仪器设备在每次使用前应进行检查或校准,对经过检定或校验,但使用频繁或不稳定的仪器设备,在两次检定之间应定期用核查标准(标准物质)进行期间核查。容量瓶、移液管、滴定管等计量玻璃器皿应定期进行校准。实验室配制的标准溶液应进行比对和核查。8.2.3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8.2.3.1检测前质量控制8.2.3.1.1实验室样品接收人员应同送样人员按照本标准及其他相关规定,核对采样单、样品编号、包装、保存条件、样品体积、采样时间等内容,签署检测委托书。对于不完全符合要求,又无法重新采集的样品,在不影响检测结果准确的前提下,记录存在问题的样品,双方协商解决。8.2.3.1.2实验室应对接收的样品及时进行登记,做好唯一性标识和状态标识,确保样品在实验室检测流转过程中不发生混淆。8.2.3.1.3实验室应有存储待检样品的冰柜及其他适当的设施,有接收样品需4℃条件下保存,并维持此温度到检测的空间。对检测之后有可能重新使用的样品,应确保其在流传过程中不被污染、破损或丢失,同时也应在4℃条件下保存。8.2.3.2检测方法根据检测样品和待测指标的性质、含量范围及检测要求等因素选择适宜的检测方法。所有被选用的检测方法,应进行方法确认,给出方法的技术参数,包括准确度、精密度、检测限和不确定度,在此基础上编写详细实验室作业指导书,经单位技术委员会或更高的学术机构确认后投入应用。地下水检测指标、目标检出限及推荐检测方法见附录C。实验室使用检测方法的检出限不得高于附录C中规定的目标检出限。8.2.3.3实验用品8.2.3.3.1实验用纯水依据GB/T6682制备,检验合格后使用。一级纯水不可贮存,现用现制备。二级和三级纯水可适量制备,分别贮存于预先经同级水清洗过的适当容器中。应定期清洗盛水容器,防止容器沾污而影响纯水质量。纯水的筛选原则是尽量选用待测组分相对少、对待测组分干扰程度相对小的水。8.2.3.3.2标准溶液应依据GB/T601和GB/T602或标准检测方法的要求制备。8.2.3.3.3依据检测项目选用合适材质的器皿,必要时按检测项目固定专用,避免交叉污染。使用后应及时清洗、晾干、防止灰尘沾污。凡有可能影响检测结果准确度的试剂、器皿及材料应经过检查、验证。特别是用于痕量检测的化学试剂,根据被测组分检查试剂空白,验收合格的试剂方可领用。8.2.3.4检测中的质量控制8.2.3.4.1各类样品及检测项目应在规定保存时间内完成检测工作。8.2.3.4.2无机组分检测质量控制要求按表10执行。表10无机组分检测质量控制要求质量控制项目(以20个样计)/组实验室空白2当X;≤20D;时,X。≤2D当X;>20D₁时,X。≤10DX;——样品测定值;标准物质11.合格率100%式中:C——标准值或配制值;配制没有标准物质时采用11.合格率100%式中:配制表10无机组分检测质量控制要求(续)质量控制项目(以20个样计)/组实验室重复样1.对于待测组分含量大于0.025mg/L时,重复号(%);每升(mg/L);8.2.3.4.3有机组分检测质量控制要求按表11执行。表11有机组分检测质量控制要求质量控制项目(以20个样计)/组实验室空白1当X₁≤20D₁时,X。≤2D.;当X₁>20D;时,X。≤10D,D样品测定值;空白测定值;实验室空白添加11.对于每个被测组分的回收率在70%~130%范围以内,相对偏差<30%。当被测物实验室重复样1采样体积加倍(不分装)实验室样品基质添加1采样体积加倍(不分装)替代物1实验室自备质量控制样品1相对偏差10%~15%(依含量)统一配制8.2.3.5检测后的质量控制8.2.3.5.1异常点的抽查。每个图幅或每批样品检测完毕后,对部分特高或特低含量的试样,应及时进行异常点的抽查检测。异常点抽查检测的合格率统计按8.2.3.4的要求执行。送样单位抽取的异常检查样应在原地点重新采集样品。8.2.3.5.2检测结果的审核。实验室在某检测项目测定完成后,应有专人立即检查室内质量控制结果测结果报告应及时交付,要求送样单位尽早反馈意见。送样单位对结果有异议时,如水样还在有效期内,及时安排复测;如水样超过有效期或已经没有样品,双方协商解决。8.2.3.5.3质量监控图。实验室应按照GB/T4091的要求绘制质量监控图,选择检测过程中的一个特定统计量(平均值、相对偏差等),统计掌握变化趋势,及时判断检测过程是否处于统计控制中,适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检测质量。8.2.4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的技术方法主要有实验室技术能力的评价与确认、实验室间能力验证与比对试验、远程实时质量监控和专家质量抽查、检查、验收等,通过上述技术方法及时了解和评价各实验室的检测质量,及时发现和纠正检测中的问题,对于问题严重的实验室,暂停承担检测任务,直至控制样品检测考核合格,方可恢复检测工作。9地下水质量与污染评价9.1地下水质量评价9.1.1评价指标与本标准8.1中相应调查检测指标一致。9.1.2评价标准按GB/T14848要求执行。9.1.3评价方法参照GB/T14848和附录E执行9.2地下水污染评价9.2.1一般要求地下水污染评价应以地下水污染调查资料为依据,结合评价区的污染源分布、土地利用分区和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对评价结果除用图的形式表达外,应给出文字综述,分析污染原因和污染途径。在资料充足的情况下,分析预测污染变化趋势。9.2.2评价指标要求与相应调查检测指标一致。9.2.3评价标准9.2.3.1地下水污染评价对于无机污染组分来说,评价标准应采用对照值;微量有机污染组分采用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限值为评价基准,指标不足部分参照国际公认的饮用水卫生标准。9.2.3.2对照值的确定原则上依据最早的分析资料。在资料比较多、研究程度较高地区建立的地下水质量对照值系列可作为毗邻地区对照值系列参考使用;对缺乏地下水质量资料的地区,可根据该区中无明显污染源部位的补充调查资料统计确定。根据区内分析资料,用公式(1)进行数理统计确定对照值:Y=X±2S 9.2.4评价方法式中:可根据地方特点,结合实际选择其他评价方法。本标准推荐使用地下水质量与污染层级阶梯评价方10.2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地下水污染风险由地下水系统防污性能、人类活动产生的地下水污染荷载和地下水利用价值确定,见图1。图1地下水污染风险10.2.1地下水系统防污性能评价按10.1的方法确定10.2.2污染荷载评价10.2.2.1污染荷载是指各种污染源对地下水产生污染的可能性,取决于污染源的类型、数量、处置方式、危害性及污染物迁移转化特点等;可根据危害程度分为3~5级。10.2.2.2地下水价值根据水量、水质确定。具体水量按含水层分类确定,水质按照地下水质量标准分级确定。10.2.3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分级地下水污染风险仅在有可能发生污染的地区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分为三级:高、中、低。10.3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10.3.1在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的基础上,结合水源保护区划分、地下水污染状况、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划分地下水污染防治区,提出分区防治建议。10.3.2区划内容划分为地下水污染治理区、防控区、一般保护区。防控区根据实际情况可进一步细分。a)治理区:有明确污染源,地下水污染严重,需修复治理的区域。b)防控区:重要地下水水源地及其保护区,地下水资源需求强,潜在污染源多或较多的区域。c)一般保护区:地下水水质变化不明显或天然水质较差,地下水资源需求一般,有少量潜在污染源的区域。10.3.3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应为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的编制提供直接分区依据。11数据库建设11.1一般要求11.1.1原始资料数据库指以野外调查数据为主体建立的数据库,内容包括各类调查数据、样品检测数据和其他相关数据。11.1.2综合成果数据库指以地下水污染调查数据为基础,经过分析、综合及评价等工作取得的综合成果建立的数据库,在形式上表现为一系列数字化成果图件,其数据要求既具有空间准确定位和正确的拓扑关系,又具备能够反映空间实体内在特征、状况及专业信息量化值的属性内容。11.2数据库建设11.2.1原始资料数据库使用统一配置的“地下水污染调查野外数据采集系统”和“地下水污染调查数据录入系统”完成数据11.2.2综合成果数据库使用统一配置的“地质信息元数据采集系统”完成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数据库元数据的录入、修改、编辑等元数据库建设。其中,原始资料数据库元数据采集时,以同一类属性表为单位记录元数据,即:同一类原始资料(调查资料)属性数据表建立一条说明该类表信息的元数据记录;综合成果数据库元数据采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图件主要由基础图件和成果图件组成。a)基础图件和成果图件:区域调查比例尺为1:250000,重点区调查比例尺为1:50000。提交成果图可根据调查面积等适当调整。辅助图件可根据具体情况选定比例尺。b)地理底图应采用国家地理信息中心制作的1:250000地理图和1:50000地理图,内容视工作区情况进行取舍。c)编图使用的资料应准确、客观反映调查成果,方法应规范、图式图例应统一。图面清晰,重点突12.2.11:250000区域调查基础图件主要包括:遥感影像图、地貌图、水文地质图及地下水系统划分12.2.21:50000重点区调查基础图件包括:地貌图、水文地质图、地下水资源及开发利用图、土地利用分区图、实际材料图。可根据实际情况合并或分解。12.3成果图件12.3.1地下水化学图组基本内容包括地下水化学类型、典型微量元素环境背景值、溶解性总固体、硬度、温度、pH等。根据情况编制单要素等值线图。12.3.2地下水质量分布图组按评价标准和评价结果编制地下水质量图,反映不同质量等级地下水区域分布。影响地下水质量类别的主要指标可编制单要素评价图或与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图合并。12.3.3地下水系统防污性能图编制各评价因子单要素分布图和综合评价图,区域地下水系统防污性能评价结果分为三个等级,重点区地下水系统防污性能评价结果划分为五个等级。12.3.4地下水污染现状图组污染源分布图,包括污染源类型、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地下水污染现状图组依据评价结果编制,反映不同污染程度地下水区域分布;地下水重要污染指标应编制单要素图。12.3.5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图通过将防污性能等级、污染荷载和地下水开发利用价值图叠加,划分相对风险等级。12.3.6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图根据调查结果,结合地下水开发利用情况和地区特点,编制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图。13成果提交与报告编写13.1野外验收按照附录G规定执行。13.2质量检查报告按照附录H规定编写。13.3成果报告编写按附录I规定执行。13.4主要成果提交的成果包括:a)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报告;b)调查、检测资料及质量评估报告;c)地下水污染调查数据库及数据库建设工作报告;d)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基础图件和成果图件。(规范性附录)设计书编写提纲(一)项目名称、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二)项目所属情况(三)项目起止时间(一)总体目的任务(二)分年度工作任务(一)项目总体预期成果(二)分年度预期成果第二章研究现状二、国内外研究概况及进展包括国内本学科研究现状,最新资料;国外研究最新进展、动态及发展趋势。三、研究区以往工作程度包括工作历史沿革,主要成果和观点。对以往区域地质、水工环地质、物化遥资料的掌握、分析,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资料可利用程度(附工作程度图);概述以往工作研究程度。第三章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法采用的方法、工艺、技术措施、工作手段、技术路线、质量要求和技术指标。第四章研究内容和工作部署包括研究内容、课题分解、子课题研究内容。包括总体工作部署原则、工作阶段划分(详述当年工作内容)、年度进度等。第五章主要实物工作量包括为完成目标任务设计的实物工作量(附实物工作量一览表);分总工作量和当年度工作量。第六章预期成果二、年度预期成果第七章组织机构及人员安排二、项目负责人简况包括项目负责人姓名、年龄、技术职称、所学专业、已取得主要成果(重点是与所承担项目相关的成果)。包括项目成员姓名、年龄、技术职称、所学专业、在项目中的分工。四、协作单位分工及协作关系第八章设备使用和购置计划本单位现有设备状况、拟购置设备在本项目中的用途及使用计划、拟购置设备的名称、性能及仪器设备的制造商、国别、使用年限、台数量、单第九章经费预算包括预算编制说明和预算表。一、项目经费预算编制说明预算编制说明包括项目概况、预算编制依据、采用的费用标准和测算依据、项目预算的合理性及可靠性分析、需要说明的问题等。二、项目经费预算表第十章质量保障与安全措施一、质量保证措施包括保障任务完成,提高工作质量的具体措施,技术措施,各种新技术方法的应用,提高工作人员水平所采用的技术培训措施等。二、承担单位的技术保障三、安全及劳动保护措施四、项目全面质量管理办法及措施第十一章绩效分析按照要求,编制《地质调查项目财政支出绩效目标申报表》。设计附图区域水文地质略图(附剖面图)地质、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图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工作部署图其他必要图件草编附图地表水、地下水污染现状图重要污染源分布图地下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分区图(规范性附录)地下水污染调查表表B.1土地利用类型核查表统一编号图幅名称及编号省(市、区)市区镇(乡)村00℃口山丘口坡麓口平原口阶地口河滩口沟谷口其他()口补给区口径流区口排泄区张土地利用口城镇(住宅、商业、其他)口工业(矿业)口农业(灌溉农田、非灌溉农田、其他)□园地□草地口林业口荒地口水域□集中处理设施口交通运输□其他()周围口矿渣口油井口污水处理厂口垃圾场口公路□其他(口化工厂口养殖场口冶炼厂口干洗店口储油罐或输油管□化粪池口加油站口机场资料备注统一编号图幅名称及编号省(市、区)市区镇(乡)村℃口山丘口坡麓口平原口阶地口河滩□沟谷口其他()口黏性土口粉土四砂土口基岩口其他张口孔隙水□裂隙水口岩溶水口集中□分散口其他口潜水口承压水口连续口间歇位于污染源口上游□下游m处建成时间主要类型占地面积最终去向剖面示意图(地层组成):备注表B.3农业污染源调查表统一编号图幅名称及编号省(市、区)市区镇(乡)村℃张场地特征□山丘口坡麓口平原口阶地口河滩口沟谷口其他()口黏性土口粉土口砂土口基岩口其他()口潜水口承压水距农业区(养殖场)m处化肥农药施用情况养殖场建成时间占地面积剖面示意图(地层柱状):备注统一编号图幅名称及编号省(市、区)市区镇(乡)村℃张口山丘口坡麓口平原口阶地口河滩口沟谷口其他()口黏性土口粉土口砂土口基岩口其他()口潜水口承压水建厂时间处理能力污水类型口工业口生活口其他中水用途处理工艺平面位置示意图备注表B.5固体废物处置场调查表统一编号野外编号省(市、区)市区镇(乡)村℃张固体废物种类占地类型□耕地□荒地□弃坑口沟渠□山谷□其他(占地面积口矩形口椭圆口圆形□不规则□其他()填埋体积口停止□进行填埋深度m占地修复难度防渗措施场地环境条件地质环境□坍塌地带□断裂带□洼地或溶洞□砂石坑□其他()口山丘口坡麓□平原□阶地□河滩□沟谷口□黏性土口粉土口砂土□基岩口其他()水文地质介质类型口孔隙口裂隙口岩溶承压性质口潜水口承压水口孔隙口构造裂隙口采水井口岩溶管道水位埋深m地下水补给类型口降水□地表水□人工口其他()地表环境与居民点距离居民点所在风向口上风□下风□其他(与地表水距离口稳定口基本稳定口不稳定与城市区距离平面位置示意图(处置场示意图):备注统一编号图幅名称及编号省(市、区)市区镇(乡)村经度:oQ℃□河水□湖泊咸水□湖泊淡水□水库水□泉水所属水系口山丘口坡麓口平原□阶地口河滩口沟谷口其他()口黏性土口粉土□砂土口基岩口其他()附近是否有位于调查点□上游口下游m处照片张水体特征宽度mmmm℃色嗅口清澈口微混口浑浊备注表B.7海水入侵调查表统一编号图幅名称及编号省(市、区)市区镇(乡)村℃比例尺张与海岸线距离m海水入侵区特征性质气象水文与CI变化情况/(mg/L)抽排水时间起始时间终止时间咸水体特征(入侵时间、形态及空间分布等):防治现状、效果及建议:剖面示意图备注统一编号图幅名称及编号省(市、区)市区镇(乡)村℃□山丘口坡麓口平原口阶地□河滩口沟谷口其他()口孔隙水口裂隙水口岩溶水张水点类型口机井口民井口敞口井口压水井□泉口其他()m取水设备及型号mmmmm口生活口工业口农牧业)是否饮用口集中口分散口其他成井时间口连续口间歇水质特征℃色嗅电导率味井剖面示意图(孔地层柱状图或水文地质剖面图):备注表B.9岩溶水文地质调查表统一编号图幅名称及编号省(市、区)市区镇(乡)村℃张岩溶特征m溶蚀作用类型m暗河流量与地表水联系水质特征C色电导率嗅□生活□工业口农牧业口其他(口污水坑□冶炼厂口化工厂□养殖场口排污河渠口垃圾场口加油站□其他()与调查点距离m剖面示意图(井孔地层柱状图或水文地质剖面图):备注统一编号图幅名称及编号省(市、区)市区镇(乡)村o℃口潜水口承压水口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精度级别眼储量级别允许开采量主开采层(段)投产时间m供水方向张平面位置示意图:备注统一编号图幅名称及编号省(市、区)市区镇(乡)村℃以往取样原样品编号洗井时间未洗井原因口全孔口微扰m时间m时间m时间℃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色嗅味采样点示意图备注统一编号图幅名称及编号省(市、区)市区镇(乡)村#℃m野外命名天然湿度采样采样点示意图平面位置示意图:备注目标检出限1现场水温/℃23电导率/(μS/cm)4567必测48总硬度(以CaCO₃计)9高锰酸盐指数(CODw法,以O₂计)硝酸盐(以N计)氨氮(以N计)亚硝酸盐(以N计)2332茜素络合剂比色法目标检出限必测钾钠1钙3EDTA滴定法镁3EDTA滴定法铁锰铅锌铜镉铬(六价)砷汞硒铝选测挥发性酚(以苯酚计)阴离子合成洗涤剂(水源地必测)表C.1地下水无机检测指标(续)单位为毫克每升目标检出限选测硫化物(特殊地区必测)总磷溴总铬钡铍钼镍硼锑银铊总α放射性/(Bq/L)总β放射性/(Bq/L)目标检出限121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卤代烃2四氯化碳31,1,1-三氯乙烷45四氯乙烯671,2-二氯乙烷81,1,2-三氯乙烷91,2-二氯丙烷目标检出限12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卤代烃1,1-二氯乙烯1,2-二氯乙烯氣代苯间二氯苯1,2,4-三氯苯单环芳烃苯甲苯乙苯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有机氯农药α-六六六β-六六六γ-六六六δ-六六六总滴滴涕o,p′-滴滴涕目标检出限121卤代烃2四氯化碳31,1,1-三氯乙烷45四氯乙烯6目标检出限127卤代烃1,2-二氯乙烷81,1,2-三氯乙烷91,2-二氯丙烷1,1-二氯乙烯1,2-二氯乙烯间二氯苯1,2,3-三氯苯1,2,4-三氯苯1,3,5-三氯苯苯甲苯乙苯汽油添加剂甲基叔丁基醚(MTBE)物氯农药α-六六六β-六六六γ-六六六δ-六六六滴滴涕0,p′-滴滴涕目标检出限12物氯农药狄氏剂°异狄氏剂"莠去津(阿特拉津)1L和有机氯共用间甲酚对硝基酚“GC-ECD或二(2-乙基己基)己二酸酯°克百威ab药甲基对硫磷马拉硫磷乐果甲拌磷“总挥发性有机碳a,多环多环芳烃总量苯并(a)芘°萘范二氢范“目标检出限12物多环芴“菲蒽荧蒽芘苯并(b)荧蒽“二苯并(a,h)蒽苯并(g,h,i)花⁸多氯多氯联苯(总量)a,f1L和农药共用三氯乙醛¹苯胺'C涕灭威包括涕灭威砜和涕灭威亚砜。d总挥发性有机碳为用GC-MS检测,在C₂的正构烷烃前,所出的所有峰(溶剂除外)以C₆的正构烷烃计°苯并(a)芘可并入GC-MS方法,与有机氯必测项目同时测f多氯联苯(总量)为209种多氯联苯同系物异构体加B石油烃指C₆~C的组分,其中C₆~C₉以C₀的正构烷烃计,C~C₂以C₂、C₁、C的平均响应因子计。(资料性附录地下水背景值计算方法D.1地下水环境背景值概念地下水环境背景值是指未受人为污染状况下地下水中各物理、化学要素的天然特征值。D.2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的计算方法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比拟法、平均值法、趋势面分析法、剖面图法、数理统计法、等值线法等,见表D.1。平均值法和趋势面分析法适用于人类活动影响相对较小地区,其余方法适用于人类活动影响相对较大地区。其中数理统计法能充分利用水质数据,较全面地描述各组分背景含量的统计特征,其计算公式见表D.2。表D.1地下水环境背景值计算的主要方法非污染区方法简单,可基本反映背景情况。但没有区分样品浓度可直观反映背景值及其分布情况,但趋势面多项式拟合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比拟法污染区利用与污染区地下水形成条件相似的非污染区背景值,通过水化学剖面图判断背景值范围,方法直观清晰,但需的取样剖面,较费时趋势面分析多项式拟合所提取的趋势项基本可作为背景看污染区的存在,可直观反映背景空间分布特征,但拟合可充分利用历史水质资料,根据不同的样品浓度分布表D.2数理统计法中运用的主要数学公式正态分布表D.2数理统计法中运用的主要数学公式(续)中位数M。作为统计对象的集中值,用一定样本概率下的百分位数区间作为背景值区间注:C。为背景值;C,为实测值;C为平均值;S为标准差;C,为变异系数;n为样本容量;α为倍数(取地下水质量与污染层级阶梯评价方法首先是对指标进行分类分级,而后进行阶梯评价,通过对现场测试指标理指标和微量有机指标的评价,实现地下水质量评价与污染评价的结合。地下水质量类型是否升级由无机毒理指标和微量有机指标评价结果判定。E.1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地下水污染地质调查评价规范,主要指标有现场测试指标、无机常规化学指微量有机指标。a)现场测试指标评价主要突出影响确定水质类型的指标,例如根据pH或电导率定名为酸(碱)性水或高矿化水等;b)无机常规化学指标评价确定地下水质量等级,突出影响水质量和形成条件的指标,如属铁、锰四参照GB/T14848,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源及工农业用水;IV类:地下水化学组分含量较高,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质量要求以及一定水平的人体健康风险为依c)无机毒理指标选择影响人体健康和反映人类活动的指标,在确定修正地下水质量等级基础上,确定污染等级。d)微量有机指标主要是人类活动或无序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引起的,主要反映地下水是否污染及污染程度。指标分类与分级主要根据指标性质和GB/T14848及GB5749对指标的划分和限值进行确定,部分指标参照世界卫生组织饮用水标准及美国饮用水水质标准等确定已在注释中明确,见表E.1至表E.4。I类IV类或8.5<pH≤9.0或pH>9.0电导率/(μS/cm)电导率Ⅲ类标准参照欧盟1998年水质指令(2500μS/cm),其他类按近似倍数划表E.2无机常规化学指标I类IV类1铝2铁3锰4铜5锌6镁7钙8钠9磷酸盐“总硬度(以CaCO₃计)氨氮(以N计)耗氧量(CODxm法,以O₂计)挥发性酚(以苯酚计)阴离子合成洗涤剂不得检出镁Ⅲ类值参考德国1990年的饮用水水质标准,分级参照铁的分级;”钙Ⅲ类值参考德国1990年的饮用水水质标准,分级参考Ⅲ类值的倍数分级;磷酸盐Ⅲ类值参考德国1990年的饮用水水质标准和法国1995年的饮用水水质标准(5mgP₂O;/L)。I类IV类1砷2镉34铅5汞6硒789亚硝酸盐(以N计)硝酸盐(以N计)表E.3无机毒理指标(续)单位为毫克每升I类IN类钡铍钼镍钴总铬硼锑银铊钴参照GB/T14848—1993;总铬Ⅲ类值参考2012年美国饮用水水质标准,分级参考六价铬分级;溴酸盐Ⅲ类值参考GB5749,分级参考氯离子的分级。表E.4微量有机指标I类IN类1231,2-二氯乙烷41,1,1-三氯乙烷51,1,2-三氯乙烷61,2-二氯丙烷7四氯化碳8不得检出9不得检出1,1-二氯乙烯1,2-二氯乙烯四氯乙烯表E.4微量有机指标(续)单位为微克每升I类IN类三氯苯(总量)苯甲苯乙苯二甲苯(总量)萘蒽荧蒽苯并(b)荧蒽多氯联苯(总量)多环芳烃(总量)不得检出二(2-乙基己基)邻苯二甲酸酯二(2-乙基己基)己二酸酯不得检出六六六(总量)γ-六六六(林丹)滴滴涕(总量)不得检出艾氏剂“不得检出不得检出狄氏剂“不得检出不得检出异狄氏剂⁴不得检出不得检出表E.4微量有机指标(续)单位为微克每升I类IV类克百威甲基对硫磷马拉硫磷乐果百菌清组织标准以及美国饮用水水质标准等,其I类界限为检出限(或0.01倍标准限);Ⅱ类界限为0.1倍标准限;IV类界限为10倍标准限。b环氧七氯Ⅲ类值参考2012年美国饮用水水质标“艾氏剂和狄氏剂Ⅲ类值参考世界卫生组织第四版(0.03μg/L),由于该参考值接近香港ALS实验室的检出d异狄氏剂Ⅲ类值参考2012年美国饮用水水质标氯丹Ⅲ类值参考2012年美国饮用水水质标准。E.2逐级评价与综合集成评价首先是对现场指标和无机常规化学指标分别进行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得出初步的水质评价结果。另外,对无机毒理指标和微量有机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得出污染评价结果。根据污染等级决定是否需要对水质等级进行升级。如,水质级别为Ⅲ类水,而污染等级为3级及大于3级时,则需把该水质级别升级为IV类水,反之,当污染等级小于等于水质级别时则不升级。无机毒理指标选择影响人体健康和反映人类活动的指标,可对确定地下水质量等级进行修正,初步确定污染等级。微量有机指标主要是人类活动或无序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引起的,主要反映地下水是否污染及污染程度。地下水按无机毒理指标评价和微量有机指标将污染划分为五级:1级: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天然背景含量或无明显可辨识的污染源存在且水质的变化不明显,即无机毒理指标和微量有机指标小于等于水质标准Ⅲ类,归为未污染水。2级:单项无机毒理指标或有机指标超水质标准Ⅲ类,但未超水质标准IV类,且多项指标超水质标准Ⅲ类,并小于Ⅲ类水标准的50%时,有污染源存在,定为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水资源调配优化-洞察分析
- 《创新产业培训》课件
- 信任机制评估体系构建-洞察分析
- 特种机器人应用场景拓展-洞察分析
- 农村有病人低保申请书范文(10篇)
- 众数中位数课件
- 从知识到能力的商业培训课程设计实践研究
- 制造业智能化升级的商业模式创新
- 儿童意外伤害预防与家庭教育案例分析
- 化工行业助理岗位职责概括
- 起世经白话解-
- 新形势下我国保险市场营销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 完整版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ASSDS
- ISO14001内审检查表
- 五金件成品检验报告
- CDN基础介绍PPT课件
- SPC八大控制图自动生成器v1.01
- 新形势下加强市场监管局档案管理工作的策略
- 上海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及其旅游区布局特点(共5页)
- 六一汤_医方类聚卷一○二引_御医撮要_减法方剂树
- 基于四层电梯的PLC控制系统设计83892727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