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第5章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_第1页
人文地理学:第5章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_第2页
人文地理学:第5章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_第3页
人文地理学:第5章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_第4页
人文地理学:第5章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第1节农业的起源第2节农业的发展与类型第3节世界农业生产布局第4节农业景观和农业区位论什么是农业?农林牧副渔种植业起源:通过考古和民族学研究3新型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品牌农业、特色农业、有机农业、自然农业、设施农业、持续农业、集约农业、精准农业、精细农业、精致农业、精品农业、数字农业、网络农业、虚拟农业、绿色农业、蓝色农业、白色农业、彩色农业、商品农业、立体农业、创汇农业、公园农业、庭院农业、太空农业、节水农业、订单农业、超市农业、都市农业、信息农业、气象农业、冬季农业、知识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5.1农业的起源一.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1.人口压力说博塞洛普(E.Boszerup)为增加新的食物来源和数量以维持自身生存而出现了驯化植物的农人口增长——动物捕杀过度、食物短缺——新食物——驯化植物的农业。2.宴享说海登(B.Hayden)为扩大食物品种结构、增加美食种类而出现了驯化植物的农业。§5.1农业的起源二.关于农业起源的地点1.C.O.索尔的推论对最先发生驯化的区域和最先从事驯化的人群做推论,提出6条依据:植物驯化的最初中心在东南亚向旧大陆北部传播。评价:科学性、考古学1、驯化动物、植物的原因(1)气候变化(2)人口增长、食物供应紧张2、驯化区域——西亚、中东(地形、气候的多样性、季节移动)3、穴居的必要性——储存谷物、加工工具、食具制作、炊具等村舍活动二.关于农业起源的地点§5.1农业的起源2.考古学目前的资料证据4、植物驯化与动物驯化同时进行3.世界动植物的驯化——最早出现于中东地区狗猪——中东双峰驼——中亚稻谷——中国南北美洲——玉米、马铃薯、甜薯、美洲驼、羊驼、火鸡牛——欧洲或俄罗斯草原驴——北非单峰驼——北非、中东地区§5.1农业的起源二.关于农业起源的地点1.原始农业——迁移农业分布热带地区特点

1、对土地进行轮种而不是对作物进行轮种,以“刀耕火种”为种植方式;

2、多种作物杂处;

3、主要是种植作物的土地的“迁移”,而不是人口的迁移;热带地区实行“刀耕火种”生产方式的原因?节省劳动力解决土壤养分问题评价是否一定会造成环境恶化?是否具有存在的合理性?§5.2农业的发展与类型一.农业发展阶段§5.2农业的发展与类型二.传统农业1.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由原始农业发展而形成的是一种生计农业(非目标农业)生产水平低、剩余少、积累慢农民生活贫困目的产品劳动力动力技术§5.2农业的发展与类型二.传统农业(奴隶社会起---资本主义时期)2.东西方传统农业的形成中国传统农业的形成欧洲中世纪的农业北方旱作农业南方水稻农业短期休闲农业(敞田制)混合农业(种植业与饲养业相结合)美国的殖民农业敞田制农业(欧洲移民农业生产方式)灌丛休闲种植制(印第安人农业生产方式)§5.2农业的发展与类型二.传统农业3.传统农业的类型旱作农业:分布于温带大陆的东岸以及副热带干旱的山地和高原水稻农业:中国南方、东南亚、南亚的河流两岸与沿海地区地中海农业:温带大陆西岸(地中海周围)游牧业:副热带和温带极其干旱的草原和荒漠地区§5.2农业的发展与类型三.现代农业1.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商品率高(产品提供给非农业人口)劳动力少(多依靠机械和现代科技成果)单产高(机械、化肥、高产种子)生产规模大(现代农场)社会化程度很高(农工商一体化)§5.2农业的发展与类型三.现代农业2.现代农业的类型种植园农业(热带沿海地区)单一经济作物劳动力集约市场指向、明显地域性带来大规模移民谷物农业(小麦、玉米、水稻;面向市场;经营方式)规模大——农业企业机械化程度高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和水稻,》§5.2农业的发展与类型三.现代农业2.现代农业的类型牲畜育肥农业(谷物饲料牲畜市场)种植业与饲养业结合主要种植玉米和大豆乳品业(城市居民流质牛奶、乳品工制品)专门生产流质牛奶及乳加工制品区位选择受市场和地理环境影响§5.2农业的发展与类型三.现代农业2.现代农业的类型市场园艺业(蔬菜、水果、花卉;保鲜、储存、运输)为市场提供蔬菜、水果、花卉等产品保鲜与存储有特别要求大牧场(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的干旱地区)区别于一般游牧业:规模大不以家庭为单位放牧,由牧主雇佣牧工放牧不是自给自足为目的,产品全部投向市场§5.2农业的发展与类型二.农业的形成及其对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影响1.农业的形成对自然的影响①在大的空间尺度上,农业的分布受自然环境的限制,在小尺度空间中,人类可以改变局部地区的自然环境。农业对地形的改造力度相对较小,主体还是适应。农业活动还会对大气构成影响。§5.2农业的发展与类型二.农业的形成及其对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影响2.农业的形成对社会的影响(1)农业的形成与发展对社会的影响①利用生物资源创造符合人类需求的食物资源,使食物多样化。(天然野谷人工种野谷)②为了发展农业还需一系列创造和发明(生产工具食用工具粮食加工工具)③驯化农牧业产品(棉麻、毛皮等)服装加工(防晒保暖)扩大人类居住范围④农业剩余产品储存粮食设施和技术粮食加工熟食)延长人类寿命人口增长速度提升§5.2农业的发展与类型二.农业的形成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农业发展对社会带来的变化①农业生产活动与采集狩猎活动的差异定居人数多空间小流动人数少空间大②农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生产单位小,促进了家庭的发展农业要求的定居、聚居带来村落的出现农业进一步发展,导致文明的出现①石器、木器组合工具(含骨器、角器、蚌器)金属工具(铜青铜)犁与畜力的使用、肥料的使用、技术的改进、灌溉的出现农业产量大增(粮食剩余)剩余产品一部分人脱离农业从事其他生产或工作出现财产私有,商品交换出现阶级、法律、宗教、文字、城市和国家(人类文明)§5.2农业的发展与类型二.农业的形成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3.人类文明的出现②世界最早的文明古国(1)埃及:尼罗河灌溉文明(小麦、棉花)(2)巴比伦: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两河平原)灌溉农业(小麦)(3)印度:印度河中下游地区灌溉文明(小麦)(4)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黄河的各支流上灌溉文明(黄土、黄河、降雨)(5)墨西哥:玛雅和印加玉米文明(温度、降雨、灌溉、土壤)§5.2农业的发展与类型二.农业的形成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3.人类文明的出现§5.2农业的发展与类型二.农业的形成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3.人类文明的出现③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1)地理条件农业生产条件粮食产量剩余产品社会分工(智力活动)文明程度(2)地理条件差异A埃及、巴比伦、印度——河流灌溉小麦文明B中国——气候、土壤条件、旱作黍粟文明C墨西哥、玛雅、印加——高原、喀斯特地区高原谷地、气候、土壤条件、玉米文明2、世界最早的文明古国(世界地图)(1)埃及:尼罗河灌溉文明(小麦、棉花)(2)巴比伦: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两河平原)灌溉农业(小麦)(3)印度:印度河中下游地区灌溉文明(小麦)(4)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黄河的各支流上灌溉文明(黄土、黄河、降雨)(5)墨西哥:玛雅和印加玉米文明(温度、降雨、灌溉、土壤)3、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1)地理条件农业生产条件粮食产量剩余产品社会分工(智力活动)文明程度粮食作物是世界农作物中种植最普遍的作物。集中分布在北半球的亚洲、欧洲和美洲大陆上现代化农业——机械化、专业化、商品化§5.3世界农业生产布局一.世界粮食生产布局§5.3世界农业生产布局(一)小麦的分布小麦:居首要地位,播种面积大,分布范围最广。温带作物,集中于27-57°N和25-40°S.分布区:俄罗斯温带草原区的黑土带;美国和加拿大中部的小麦带;澳大利亚、印度的亚热带与热带草原区;中国东北和华北平原;特点:喜高温、多湿温度较高、水分充足的亚热带地区。§5.3世界农业生产布局适宜:集中产区: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气候地带,特别是该气候带的大河三角洲、江河冲击平原和沿海平原。墨西哥湾沿岸、密西西比河下游各地区;拉丁美洲部分地区、非洲和地中海地区。(二)水稻的分布§5.3世界农业生产布局(三)玉米分布养殖业和畜牧业——饲料——玉米种植.适应性很强,且不需大量人力物力。主要分布于北美和欧洲。美国——“玉米王国”。包括俄亥俄州、印第安纳州、伊利诺依州、爱荷华州和密苏里州共五个州。本区由於盛产玉米而得名。

不过,内布拉斯加州和米尼苏达州的玉米产量也很多,在排名上占美国玉米产量的第三名和第四名,只因地形的划分而没被列入玉米带。轻工业原料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以获得利润为目的特殊的生产环境劳动力多集中于少数地区单一经济§5.3世界农业生产布局二.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布局特点:喜热、好光、耐旱、忌渍,适宜于在疏松深厚土壤中种植亚洲中部、东部和东南部美国南部的棉花带§5.3世界农业生产布局二.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布局1.棉花的分布§5.3世界农业生产布局二.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布局2.糖类作物分布甘蔗高温环境,生长期长南北纬35°之间巴西、印度、中国、泰国甜菜温凉的气候南北纬40-60°N之间集中在欧洲茶:亚热带可可、咖啡热带经济作物§5.3世界农业生产布局二.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布局3.饮料作物分布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欧、东欧等地区和国家§5.3世界农业生产布局三.畜牧业生产布局思考:四大文明古国为何出现在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有何共性和差异?思考:分析比较世界五大古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条件?§5.4农业景观和农业区位论一.农业景观1.农田景观是环境的镜子反映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反映所在地区的社会人文环境§5.4农业景观和农业区位论一.农业景观2.农业景观的观光价值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目的:为城市居民服务的,分布在城市周围地区,以满足城市居民体验农业生产的乐趣为主。§5.4农业景观和农业区位论一.农业景观2.农业景观的观光价值观光农业园区的景观,是多种元素构成的:产业设施、建筑、道路、水系、公共空间物理形态——静态景观生态形态——动态景观文化形态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分布的农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不同而引起生产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异。现代农业商品经济条件下有关农业生产体系空间布局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冯·杜能创立§5.4农业景观和农业区位论二.农业区位论商品农产品需求增大,价格上涨——农业制度改革——建立企业型农业——强制实行三圃制(1/3耕地休耕以保护地力)集约化轮作制农业学家观点:农业经营集约化程度越高,农业收益越大(合理农业论)§5.4农业景观和农业区位论二.农业区位论1.背景: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购置并经营特洛农场——试图论证并非轮作式农业(合理农业论)一定都有利——提出合理经营农业的一般地域配置原则§5.4农业景观和农业区位论二.农业区位论2.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地地域配置原则。(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惟一的交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4)距城市80公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此外,企业经营型农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即合理的)的农业,因此,追求利益最大化也是其重要的前提条件。§5.4农业景观和农业区位论二.农业区位论3.杜能关于“孤立国”的假定条件第一,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现怎样的状态。第二,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业产生怎样的影响。即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场的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

§5.4农业景观和农业区位论二.农业区位论4.杜能要解决的问题“孤立化的方法”:排除其它要素(像土质条件、土地肥力、河流等)的干扰,而只探讨一个要素(即市场距离)的作用。即不考虑所有的自然条件差异,而只是考察在一个均质的假想空间里,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与距城市距离的关系。§5.4农业景观和农业区位论二.农业区位论5.杜能的研究方法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5.4农业景观和农业区位论二.农业区位论5.农业生产方式空间配置的基本原理图3.2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1、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杜能农业区位论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这种空间分异源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致使各种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呈现出同心圆结构。除此之外,还有对于农业地理学而言具有同样重要意义的两个原理:第一是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的绝对优越的农业生产方式,也即只存在农业生产方式的相对优越性;(因地制宜)第二是距市场越近,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布局是合理的,由此而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从农业地域总体上看收益最大。总而言之,杜能农业区位论的重要贡献在于对农业地域空间分异现象进行的理论性、系统性的总结。2、经济区位研究上的意义杜能农业区位论对经济区位研究而言,其孤立化的研究思维方法,最具重要意义。这种方法对于韦伯以及克里斯塔勒等后来的区位理论研究者有很大影响与启发。同时,杜能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不仅仅用此原理可说明农业土地利用,对于其它土地利用仍然有效,是土地利用一般理论的基础。(五)、理论与现实孤立国条件下的杜能圈,是一种完全均质条件下的理论模式。1、杜能本人也意识到完全的“孤立国”在现实中很少存在,首先他考察了河流的影响;其次考察了卫星城镇的影响;进而考察了谷物价格和土质的影响。由此导致有通航河流存在时,同心圆模式成为沿河流伸展的狭长型分布模式(图3—4)。土质一定(谷物产量为10斗)时,城市中谷物(裸麦)价格变动于1.5~0.6塔勒时,农业的空间分布随谷物价格降低,商业性谷物种植范围明显向城市中心缩小,相反畜牧圈的面积扩大。当城市的谷物价格一定时,土质从单产10~4斗变化时,农业的空间分布随着土质的劣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