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海市高二年级下册期末考试语文考试卷含详解_第1页
2021年上海市高二年级下册期末考试语文考试卷含详解_第2页
2021年上海市高二年级下册期末考试语文考试卷含详解_第3页
2021年上海市高二年级下册期末考试语文考试卷含详解_第4页
2021年上海市高二年级下册期末考试语文考试卷含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市延安中学2021学年第二学期6月质量调研

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一积累应用,8分

1.按要求填空。

(1),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并序》)

(2)吴丝蜀桐张高秋,。(李贺《李凭箜篌引》)

(3)忧劳可以兴国,自然之理也(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4),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

2.下列话语情境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A.萧峰对段正淳说:“大理段王爷,令千金在此,你好好管教吧!”

B.老赵一进门忙说道:“老李啊,家母古稀之庆,我特来恭贺!”

C.你的文稿,我已看了,对其中不妥之处,我斗胆加以斧正。

D.大作已拜读,唯几处有疑,特致函垂询。

3.下列诗句与琴、棋、书、画四种技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①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

②丹青忽借便,移向帝乡飞。

③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④鸡鸭乌鹭玉楸秤,君臣黑白竞输赢。

A.①书②画③琴④棋

B①画②琴③棋④书

C.①画②书③琴④棋

D.①书②琴③棋④画

二阅读52分

(-)(13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

“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

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

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

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

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

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者“嗖赋”、“檬诵”并提。

②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邮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

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

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

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

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层的耳中。

③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

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

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

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

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

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

个叛臣。

④诗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

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

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

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有修改)

4.《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根据内容的不同可分为、雅、颂三部分,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

5.根据第①段,封建社会里《诗经》被尊为经的原因是—

6.根据第②段内容解释“徒歌”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人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

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

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

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

品o

8.阅读以下语段,结合本文第④段,评价孟子对《伐檀》的解释。

公孙丑日:“《诗》曰:'不素餐兮。'①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

孟子曰:“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则孝悌忠信。'不素餐兮’,孰大于

是?”—《孟子•尽心章句上》

[注]①不素餐兮:引自《诗经•魏风•伐檀》素餐,白吃饭。

(二)(12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永不庸俗

王安忆

①我们有幸生活在这个城市,鲁迅先生生活与终年的地方。他和许广平先生在这里建设了他的大家庭之外的

小家庭,生下了海婴。他们一家几经迁移,最终定居在虹口区山阴路,一条规模甚大的新式里弄里的一幢房子,

身前身后,簇拥着无数同样格式的房型,里面的中等人家,以及他们为柴米油盐所忙碌的生计。鲁迅先生病中,

夜里,要许广平先生开了灯,看来看去看看的,就是这里,为烟火气熏暖的四壁墙。先生,一个思想者,在这温

饱的市民群里,却将他思想的力度磨砺得更为尖锐、强大,在务实与短见的风气里,不免会走向孤愤。可正是这

孤愤,在这庸常人生的头顶上,开拓了一片高远广阔的精神天空。先生在夜里,病中,开了灯,看来看去看看

的,一定不只是这四壁墙。他的目光,穿透出去,抵到这暗夜中水泥世界的何处?我们平凡的眼睛,真的是追不

上的。

②1936年6月23日,鲁迅先生逝世前大约四个月的时间,先生已是“连拿一张纸的力量也没有”,由他口

授,许广平先生笔录的《〈苏联版画集〉序》中,有这样几句:“这一个月来,每天发热,发热中也有时记起了版

画。我觉得这些作者,没有一个是潇洒,飘逸,伶俐,玲珑的。他们个个如广大的黑土的化身,有时简直显得筌

事……”在那个市民阶层兴起,报业发达,大小副刊充斥了轻佻的花边文字,“蔷薇蔷薇处处开”的摩登年代,

先生颂扬的是“如广大的黑土的化身,有时简直显得孥事……”这样沉重与深刻的品质。这品质的由来其实是一

个义务,担当人类的不平,苦痛,开凿未来。这也是先生自承于肩,终其一生的文和行所实践的。在这利己的享

乐的都市空气中,这声音自然是孤愤的了。

③可是,倘若没有先生,忙碌的衣食生计中没有先生的这一份思想的劳作,这城市会是如何的面貌?那挤挨

着水泥块垒,因而阴影憧憧,然后又被风月蒙上一层微明的不夜天,先生的“零事”的思想,投下巨大的黑暗,

将悉数琐碎笼罩住,于是,一些狗肚鸡肠的哭笑偃止了声色,收拢与集合起,增积体积与重量,化为蜕变的生

机。

④这个城市,从先生身后,走过许多艰涩滞重的时日,人世在渐渐地变好。先生看前苏联红场上游行的纪录

片时,对海婴说的“我看不到,你可看到”的情景,已经演过,红场亦已谢幕。许多尖锐的冲突缓解了,或者说

换了方式,世界在走向协调,和平,共同进步。同时,又产生出新的差异和问题,向人们提着更高的要求。生活

仍然是严峻的,不容思想者懈怠努力。在现今的经济结构转型阶段,市场的兴起推我们追赶上现代化的脚步,却

也带给我们困扰。文化市场为追求最大效益,不惜迎合庸俗的趣味;创造者迎合市场,写下规避现实的粉饰文

字。“潇洒,飘逸,伶俐,玲珑的”写作者迅速产生,壅塞了这个城市,为这个城市披上一件轻薄亮丽的外衣。

现在,三十年代的“摩登上海”又登上舞台,靡丽的声音不绝于耳,而我情不自禁地,要在其中追寻先生的身

影,那军事的,巨大的身影,因有了他,“三十年代”便不止是摩登,风月,夜夜笙歌,还有铁流,呐喊,堡

垒。

⑤我禁不住要想起先生,揣测先生,在今天会发出怎样的声音?而我又似乎已经听见了先生的声音,他的六

十年前的声音,在今天依然有声响,依然铿锵有力,依然有针对性。这孤寂的声音,穿透了多少年周而复始的时

尚,潮流,至今还是声音啜亮。那些与先生故居相似的旧里房子,大多已成为推土机下的瓦砾,碾碎了再起高

楼。在那壁缝里,还响着先生的沉重的足音,警示我们,不可堕落庸俗。我们切不可使器重后辈的先生失望。

9.分析说明第①段两处画线句所表达的意思有何不同。

10.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当下作家为了迎合市场,写下规避现实的粉饰义字是一种新的庸俗的表现。

B.鲁迅先生因为在市民文化中感到孤愤,以至于“连拿一张纸的力量也没有”。

C.对《苏联版画集》,鲁迅认为它的作者不够潇洒,飘逸,因此艺术性不高。

D.鲁迅说“我看不到,你可看到”的已经实现,文化繁荣,问题已经彻底解决。

11.文中多处用到“笨重”一词,下列对这个词语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苏联版田集〉序》中所说的“笨重”,具有特殊意义,属于贬词褒用,

B.“笨重”既是指市民阶层生活负担的沉重,也指农民劳动负担的沉重。

C.鲁迅“笨重”的思想是与所谓“飘逸”“玲珑”的写作者截然对立的。

D.作者认为,鲁迅思想的“笨重”与其主动担当的社会义务的沉重有关。

E.“笨重”折射了现实生活的严峻,也预示了中国面临着艰涩滞重的时日。

F.“笨重”呼应了先生沉重的足音,强调了鲁迅思想对当代社会的警示性。

12.结合全文,理解标题“庸俗”的含义,如何才能做到“永不庸俗”?

(三)(5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

王安石

一时谋议路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①万公卿。

【注】①何啻:犹何止,岂只。

13.从题材上看,以上两首诗都属于诗。

14.这两首诗都是对汉代贾谊的评述,看法却不同。

李商隐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安石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

15.“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一句的用意是。

(四)(12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朱晖字文季,南阳宛人也。晖早孤,年十三,王莽败,天下乱,与外氏家属从田间奔入宛城。道遇群贼,

白刃劫诸妇女,略夺衣物。昆弟宾客皆惶迫,伏地莫敢动。晖拔剑前目:"财物皆可取耳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

死日也!”贼见其小,壮其志,笑日:“童子白刀。”遂舍之而去。

②永平初,显宗舅新阳侯阴就慕晖贤,自往候之,晖避不见。复遣家丞致礼,晖遂闭门不受。就闻,叹日:

“志士也,勿李其节。”后为郡吏,太守阮况尝欲市晖婢,晖不从。及况卒,晖乃厚赠送其家。人或讥焉,晖

日:“前阮府君有求于我,所以不敢闻命,诚恐污君令名。今而相送,明吾非有爱也。”骡骑将军东平王苍闻而

辟之,甚礼敬焉。正月购旦,苍当入贺。故事,少府给璧。是时阴就为府卿,贵骄,吏微不奉法。苍坐朝堂,漏

且尽,而求璧不可得,顾谓掾属①曰:“若之何?”晖望见少府主簿持璧,即往筝之日:“我数闻璧而未尝见,试

请观之。”主簿以授晖,晖顾召令史奉之。主簿大惊,遽以白就。就目:“朱掾义士,勿复求。”苍既罢,召晖

谓日:“属者掾自视孰与蔺相如?”帝闻壮之,以晖为卫士令。再迁临淮太守。数年,坐法免。

③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自去临淮,屏居野泽,布衣蔬食,不与邑里通,乡党讥其介。建初

中,南阳大饥,米石千余,晖尽散其家资,以分宗里故旧之贫嬴者,乡族皆归焉。后迁为尚书令,以老病乞身。

(选自《后汉书・朱晖传》,有改动)

【注】①掾属:佐治的官吏。

16.与“晖尽散具家资,以分宗里故旧之贫羸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又因厚币用事者靳尚B.凡随武还者九人

C.庄宗之所以得大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D.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17.《后汉书》沿袭了《史记》的体例,是体史书。

18.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童内刀()(2)勿率其节()

(3)正月期旦()(4)即往组之曰()

19.用“/”给第①段画线部分断句。

财物皆可取耳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

20.简析第①段作者是如何刻画朱晖形象的。

(五)(10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折檐®之前有隙地,方四五丈,直对非非堂②,修竹环绕荫映,未尝植物,因冷®以为池。不方不圆,任其地

形;不凳④不筑,全其自然。纵铺⑤以浚之,汲井以盈之。湛乎汪洋,晶乎清明,微风而波,无波而平,若星若

月,精彩下入。予偃息其上,潜形于毫芒;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潮千里之想。斯足以舒忧隘而娱穷独也。

②乃求渔者之罟⑥,市数十鱼,童子养之乎其中。童子以为斗斛之水不能广其容,盖活其小者而弃其大者。怪

而问之,且以是对。嗟乎!其童子无乃舅昏而无识矣乎!予观巨鱼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鱼游戏乎浅狭之

间,有若自足焉,感之而作《养鱼记》。

(欧阳修《养鱼记》)

【注】①折檐:房檐转角。②非非堂:欧阳修在洛阳时所建,堂名“非非”。③湾:音“wU”,低凹之地。这里

是挖掘的意思。④整:音“zhbu”,用砖砌。⑤锚:音“ch。”,铁锹。⑥罟:音“gii”,鱼网。

21.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

怪而问之,且以是对。

22.所谓“杂文”,原指作品内容驳杂,于文体不易归类,故以“杂”名之。这篇文章即是如此:前半篇绘景状

物,借景抒情,后半篇则o杂文特征十分鲜明。

23.从第①段的描写看,池塘有下列特点:

(1);(2)o

24.欧阳修此文作于其境遇不佳之时,你从文中哪些文字可见一斑?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述。

三作文(4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尼采说:“所谓高贵的灵魂,即对自己怀有敬畏之心。”

这句话给了你哪些启发和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上海市延安中学2021学年第二学期6月质量调研

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一积累应用,8分

1.按要求填空。

(1),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并序》)

(2)吴丝蜀桐张高秋,。(李贺《李凭箜篌引》)

(3)忧劳可以兴国,自然之理也。(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4),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

【答案】①.君不见沙场征战苦②.空山凝云颓不流③.逸豫可以亡身④.一夫作难而七庙照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和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征”“凝”“颓”“流”“逸豫”“麋”“作”。

2.下列话语情境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A.萧峰对段正淳说:“大理段王爷,令千金在此,你好好管教吧!”

B.老赵一进门忙说道:“老李啊,家母古稀之庆,我特来恭贺!”

C.你的文稿,我已看了,对其中不妥之处,我斗胆加以斧正。

D.大作已拜读,唯几处有疑,特致函垂询。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B.“家母”是向别人称自己的母亲,此处称别人的母亲不当,改为“令堂”。

C.“斧正”是敬辞,是请人修改诗文的客气话。此处是修改别人的文稿,使用不当。

D.“垂询”是敬辞,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此处是询问别人,使用不当。

故选Ao

3.下列诗句与琴、棋、书、画四种技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①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

②丹青忽借便,移向帝乡飞。

③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④鸡鸭乌鹭玉楸秤,君臣黑白竞输赢。

A.①书②画③琴④棋

B.①画②琴③棋④书

C.①画②书③琴④棋

D.①书②琴③棋④画

【答案】A

【详解】试卷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诗句与琴、棋、书、画四种技艺对应恰当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学

文化常识的识记和辨析能力。①“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诗句中的“兰亭”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借指书法;②“丹青忽借便,移向帝乡飞”,诗句中的“丹青”指红色和青色的颜料,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

色和青色两种颜色,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借指绘画。③“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传闻汉代司马相如得

“绿绮”,如获珍宝,司马相如精湛的琴艺配上“绿绮”绝妙的音色,使“绿绮”琴名噪一时。后来,“绿绮”就

成了古琴的别称。是古琴的别称,后人以此代指琴。④“鸡鸭乌鹭玉楸秤,君臣黑白竞输赢”,诗句中的“黑白”

指围棋。

二阅读52分

(-)(13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

“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

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

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

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

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

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者“嗖赋”、“碌诵”并提。

②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邮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

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

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

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

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层的耳中。

③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

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

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

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

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

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

个叛臣。

④诗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

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

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

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有修改)

4.《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根据内容不同可分为、雅、颂三部分,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

5.根据第①段,封建社会里《诗经》被尊为经的原因是

6.根据第②段内容解释“徒歌”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人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

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

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

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

品o

8.阅读以下语段,结合本文第④段,评价孟子对《伐檀》的解释。

公孙丑日:“《诗》日:,不素餐兮。’①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

孟子曰:“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则孝悌忠信。'不素餐兮',孰大于

是?”——《孟子•尽心章句上》

[注]①不素餐兮:引自《诗经•魏风•伐檀》。素餐,白吃饭。

【答案】4.①.风②.兴

5.因为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6.“徒歌”在文中与“乐歌”相对,是人民群众(庶人)为表达情志而创造、但不在三百篇之内的诗歌作品,需通

过自下而上的流传才能达到统治者耳中。7.C

8.《诗经•伐檀》中的“不素餐兮”本意是批判君子不耕而食,而孟子把它解释为君子只要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

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遵守封建礼教),就可以不劳而食。这是封建士大夫把《诗经》中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

联系起来,“以意逆志”,为统治阶级服务,是对《诗经》的曲解。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诗经从内容角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指地方风俗,也被称作“国风”“十五国风”,主要收录周朝

十五个诸侯国或地区的诗歌作品。“雅”是指国家官方场合使用的高雅作品。“颂”则是对应国家祭祀活动,相

对来说规格较高。

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可概括出:因为统治阶级

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结合“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

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层的耳中”可知,徒歌是诗三百篇的乐歌之外的庶人

的作品,传播过程是先在底层流行,经由采集配乐后上传到统治阶级。

据此可概括为:“徒歌”在文中与“乐歌”相对,是人民群众(庶人)为表达情志而创造、但不在三百篇之内的

诗歌作品,需通过自下而上的流传才能达到统治者耳中。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错误,原文为“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

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可知说的不是叛臣的一面之词,是别人说的为了一个叛臣

羁押卫侯的言论是可畏的。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诗经•伐檀》中的“不素餐兮”意思是“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闲饭啊”,本意是反讽,批判君子不耕而

食;

语段意思是,公孙丑说:“《诗经》上说:‘不能白吃饭啊。’现在的君子却不耕种而有饮食,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君子居住在这个国家,这个国家的君主任用他,那么国家就安定富裕、尊贵显荣;国家的少年弟子跟从

他学,那么就会继承、友爱、忠实、诚信。比起白吃饭啊,哪种作用更大?”孟子把它解释为君子只要使国君得

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遵守封建礼教),就可以不劳而食。

这是孟子的“以意逆志”。以意逆志,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别人的心思。”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

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封建士大夫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为了巩固封建政

权,便于自己的统治,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故可以理解为“对自己有利的角度,去附会

诗句的本来意思”。即是封建士大夫把《诗经》中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以意逆志”是为统治

阶级服务的,是对《诗经》的曲解。

(二)(12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永不庸俗

王安忆

①我们有幸生活在这个城市,鲁迅先生生活与终年的地方。他和许广平先生在这里建设了他的大家庭之外的

小家庭,生下了海婴。他们一家几经迁移,最终定居在虹口区山阴路,一条规模甚大的新式里弄里的一幢房子,

身前身后,簇拥着无数同样格式的房型,里面的中等人家,以及他们为柴米油盐所忙碌的生计。鲁迅先生病中,

夜里,要许广平先生开了灯,看来看去看看的,就是这里,为烟火气熏暖的四壁墙。先生.一个思想者,在这温

饱的市民群里,却将他思想的力度磨砺得更为尖锐、强大,在务实与短见的风气里,不免会走向孤愤。可正是这

孤愤,在这庸常人生的头顶上,开拓了一片高远广阔的精神天空。先生在夜里,病中,开了灯,看来看去看看

的,一定不只是这四壁墙。他的目光,穿透出去,抵到这暗夜中水泥世界的何处?我们平凡的眼睛,真的是追不

上的。

②1936年6月23日,鲁迅先生逝世前大约四个月的时间,先生已是“连拿一张纸的力量也没有”,由他口

授,许广平先生笔录的《〈苏联版画集〉序》中,有这样几句:“这一个月来,每天发热,发热中也有时记起了版

画。我觉得这些作者,没有一个是潇洒,飘逸,伶俐,玲珑的。他们个个如广大的黑土的化身,有时简直显得后

4……”在那个市民阶层兴起,报业发达,大小副刊充斥了轻佻的花边文字,“蔷薇蔷薇处处开”的摩登年代,

先生颂扬的是“如广大的黑土的化身,有时简直显得举声……”这样沉重与深刻的品质。这品质的由来其实是一

个义务,担当人类的不平,苦痛,开凿未来。这也是先生自承于肩,终其一生的文和行所实践的。在这利己的享

乐的都市空气中,这声音自然是孤愤的了。

③可是,倘若没有先生,忙碌的衣食生计中没有先生的这一份思想的劳作,这城市会是如何的面貌?那挤挨

着水泥块垒,因而阴影憧憧,然后又被风月蒙上一层微明的不夜天,先生的“筌喜”的思想,投下巨大的黑暗,

将悉数琐碎笼罩住,于是,一些狗肚鸡肠的哭笑偃止了声色,收拢与集合起,增积体积与重量,化为蜕变的生

机。

④这个城市,从先生身后,走过许多艰涩滞重的时日,人世在渐渐地变好。先生看前苏联红场上游行的纪录

片时,对海婴说的“我看不到,你可看到”的情景,已经演过,红场亦已谢幕。许多尖锐的冲突缓解了,或者说

换了方式,世界在走向协调,和平,共同进步。同时,又产生出新的差异和问题,向人们提着更高的要求。生活

仍然是严峻的,不容思想者懈怠努力。在现今的经济结构转型阶段,市场的兴起推我们追赶上现代化的脚步,却

也带给我们困扰。文化市场为追求最大效益,不惜迎合庸俗的趣味;创造者迎合市场,写下规避现实的粉饰文

字。“潇洒,飘逸,伶俐,玲珑的”写作者迅速产生,壅塞了这个城市,为这个城市披上一件轻薄亮丽的外衣。

现在,三十年代的“摩登上海”又登上舞台,靡丽的声音不绝于耳,而我情不自禁地,要在其中追寻先生的身

影,那军事的,巨大的身影,因有了他,“三十年代”便不止是摩登,风月,夜夜笙歌,还有铁流,呐喊,堡

垒。

⑤我禁不住要想起先生,揣测先生,在今天会发出怎样的声音?而我又似乎已经听见了先生的声音,他的六

十年前的声音,在今天依然有声响,依然铿锵有力,依然有针对性。这孤寂的声音,穿透了多少年周而复始的时

尚,潮流,至今还是声音啜亮。那些与先生故居相似的旧里房子,大多已成为推土机下的瓦砾,碾碎了再起高

楼。在那壁缝里,还响着先生的沉重的足音,警示我们,不可堕落庸俗。我们切不可使器重后辈的先生失望。

9.分析说明第①段两处画线句所表达的意思有何不同。

10.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当下的作家为了迎合市场,写下规避现实的粉饰义字是一种新的庸俗的表现。

B.鲁迅先生因为在市民文化中感到孤愤,以至于“连拿一张纸的力量也没有”。

C.对《苏联版画集》,鲁迅认为它的作者不够潇洒,飘逸,因此艺术性不高。

D.鲁迅说“我看不到,你可看到”的已经实现,文化繁荣,问题已经彻底解决。

11.文中多处用到“笨重”一词,下列对这个词语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苏联版田集〉序》中所说的“笨重”,具有特殊意义,属于贬词褒用,

B.“笨重”既是指市民阶层生活负担的沉重,也指农民劳动负担的沉重。

C.鲁迅“笨重”的思想是与所谓“飘逸”“玲珑”的写作者截然对立的。

D.作者认为,鲁迅思想的“笨重”与其主动担当的社会义务的沉重有关。

E.“笨重”折射了现实生活的严峻,也预示了中国面临着艰涩滞重的时日。

F.“笨重”呼应了先生沉重的足音,强调了鲁迅思想对当代社会的警示性。

12.结合全文,理解标题“庸俗”的含义,如何才能做到“永不庸俗”?

【答案】9.前一句说鲁迅先生所看的是“烟火气熏暖的四壁墙”指的是他所处的现实环境,以及他所关注的柴米油

盐、普通市民所忙碌的庸常生活、平凡生计;后一句中的“一定不只是这四壁墙”,则指的是鲁迅先生超越庸常的

物质人生之外的精神追求。10.A11.BE

12.“庸俗”的含义:

(1)为柴米油盐等生计而奔波忙碌的生活状态和务实而短见的社会风气。

(2)指那些规避现实、粉饰性、轻佻,糜丽的文字。(潇洒、飘逸、伶俐、玲珑,不担当人类不平,苦痛,开

凿未来的文字,大意相近即可。)

如何才能做到“永不庸俗”?

(1)要超越为柴米油盐生计奔波的生活,超越务实而短见,有高远辽阔的精神追求。

(2)要有责任意识,能担当人类的不平、苦痛,开凿未来。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

这两处画线句分别是“鲁迅先生病中,夜里,要许广平先生开了灯,看来看去要看的,就是这里-----为烟火熏

暖的四壁墙”和“先生在夜里,病中,开了灯,看来看去要看的,一定不止是这四壁墙”。

第一处句子中的“四壁墙”,即“烟火气熏暖的四壁墙”,代表着先生所处的现实物质环境,当然鲁迅先生绝不

仅仅只关注自己的小生活,因此这里的“烟火气熏暖的四壁墙”也包含跟他一同住在这里的,甚或全天下的普通

市民的平凡生计。

而第二处画线句中的“四壁墙”,结合原句说的“一定不只是这四壁墙”,那就是超越了现实物质生活的目光或

者思想。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能力。

B.“鲁迅先生因为在市民文化中感到孤愤,以至于'连拿一张纸的力量也没有'”错误。从原文“1936年6月23

日,鲁迅先生逝世前大约四个月的时间,先生已是‘连拿一张纸的力量也没有’”来看,鲁迅先生连拿一张纸的

力量也没有的原因文中并没有具体说明,依据我们对鲁迅先生的了解,应是疾病缠身的原因。

C.”因此艺术性不高”错误。原文的表述是“这一个月来,每天发热,发热中也有时记起了版画。我觉得这些作

者,没有一个是潇洒,飘逸,伶俐,玲珑的”,鲁迅先生只评价了其作者,并未对其艺术性加以评价,选项无中

生有。

D.“鲁迅说‘我看不到,你可看到'的已经实现,文化繁荣,问题已经彻底解决"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先生看

前苏联红场上游行的纪录片时,对海婴说的‘我看不到,你可看到'的情景,已经演过”,“已经演过”,并不

代表已经实现;“在现今的经济结构转型阶段,市场的兴起推我们追赶上现代化的脚步,却也带给我们困扰。文

化市场为追求最大效益,不惜迎合庸俗的趣味;创造者迎合市场,写下规避现实的粉饰文字”,“问题已经彻底

解决”错误。

故选Ao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

B.“市民阶层生活负担的沉重,也指农民劳动负担的沉重”错,无中生有,原文中“我觉得这些作者,没有一个

是潇洒,飘逸,伶俐,玲珑的。他们个个如广大的黑土的化身,有时简直显得笨重……”“'如广大的黑土的化

身,有时简直显得笨重……’这样沉重与深刻的品质。这品质的由来其实是一个义务,担当人类的不平,苦痛,

开凿未来”,“笨重”的含义都与市民或农民“生活负担的沉重”“劳动负担的沉重”无关。

E.“预示了中国面临着艰涩滞重的时日”对“笨重”含义的理解不正确。原文中“我觉得这些作者,没有一个是

潇洒,飘逸,伶俐,玲珑的。他们个个如广大的黑土的化身,有时简直显得笨重……”“’如广大的黑土的化

身,有时简直显得笨重……’这样沉重与深刻的品质。这品质的由来其实是一个义务,担当人类的不平,苦痛,

开凿未来”,“笨重”的含义都不是“中国面临着艰涩滞重的时日”。

故选BE。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含义以及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庸俗”的含义:

结合“里面的中等人家,以及他们为柴米油盐所忙碌的生计”“文化市场为追求最大效益,不惜迎合庸俗的趣

味;创造者迎合市场,写下规避现实的粉饰文字”分析可知,“庸俗”指的是为柴米油盐等生计而奔波忙碌的生

活状态和务实而短见的社会风气。

结合“我觉得这些作者,没有一个是潇洒,飘逸,伶俐,玲珑的”分析可知,“庸俗”指的是那些规避现实、粉

饰性、轻佻,糜丽的文。(潇洒、飘逸、伶俐、玲珑,不担当人类不平,苦痛,开凿未来的文字)

如何才能做到“永不庸俗”?

结合“先生,一个思想者,在这温饱的市民群里,却将他思想的力度磨砺得更为尖锐、强大,在务实与短见的风

气里,不免会走向孤愤。可正是这孤愤,在这庸常人生的头顶上,开拓了一片高远广阔的精神天空”分析可知,

要超越为柴米油盐生计奔波的生活,超越务实而短见,有高远辽阔的精神追求。

结合“这品质的由来其实是一个义务,担当人类的不平,苦痛,开凿未来。这也是先生自承于肩,终其一生的文

和行所实践的。在这利己的享乐的都市空气中,这声音自然是孤愤的了”分析可知,要有责任意识,能担当人类

的不平、苦痛,开凿未来。

(三)(5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

王安石

一时谋议路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①万公卿。

【注】①何啻:犹何止,岂只。

13.从题材上看,以上两首诗都属于诗。

14.这两首诗都是对汉代贾谊的评述,看法却不同。

李商隐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安石认____________________

15.“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一句的用意是。

【答案】13.咏史诗

14.①.贾生治国安邦的才学得不到施展②.贾生并未受到君王的薄待

15.慨叹自己居庙堂之高而不能被重用。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这两首诗歌,题目相同,体例相近。都是咏怀贾谊其人,属于咏史诗。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由“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可知,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关心百姓只是关心鬼

神。这俩句突然急转,和前两句描写情景完全不一样,文帝如此虚心垂询,推崇赞叹,实际上只是追问鬼神的本

原问题,可以说是空谈至夜半,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这里通过强烈的对比,撕破了统治者丑恶的面纱,揭示了它

们在“求贤”过程中的真实面目。李商隐认为贾生治国安邦的才学得不到施展。

由“一时谋议路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可知,贾谊所献的“谋议”,大体上都能获得施行,谁能说文帝轻视贾

谊呢?王安石认为贾生并未受到君王的薄待。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意思是: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达官贵人,尽管他们的官爵职位很高,但

其言论都被君王废弃了。弦外之音是贾谊比那些达官贵人更为幸运。咏史是为了讽今,贾谊收到重用自是他的幸

事,诗人很容易联系自身,自己也身居高位,但“古来何啻万公卿”,自己却没有贾谊幸运,慨叹自己居庙堂之

高而不能被重用。

(四)(12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朱晖字文季,南阳宛人也。晖早孤,年十三,王莽败,天下乱,与外氏家属从田间奔入宛城。道遇群贼,

白刃劫诸妇女,略夺衣物。昆弟宾客皆惶迫,伏地莫敢动。晖拔剑前目:“财物皆可取耳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

死日也!”贼见其小,壮其志,笑日:“童子百刀。”遂舍之而去。

②永平初,显宗舅新阳侯阴就慕晖贤,自往候之,晖避不见。复遣家丞致礼,晖遂闭门不受。就闻,叹日:

“志士也,勿争其节。”后为郡吏,太守阮况尝欲市晖婢,晖不从。及况卒,晖乃厚赠送其家。人或讥焉,晖

日:“前阮府君有求于我,所以不敢闻命,诚恐污君令名。今而相送,明吾非有爱也。”骡骑将军东平王苍闻而

辟之,甚礼敬焉。正月期旦,苍当入贺。故事,少府给璧。是时阴就为府卿,贵骄,吏愀不奉法。苍坐朝堂,漏

且尽,而求璧不可得,顾谓掾属①目:“若之何?”晖望见少府主簿持璧,即往筝之日:“我数闻璧而未尝见,试

请观之。”主簿以授晖,晖顾召令史奉之。主簿大惊,遽以白就。就目:“朱掾义士,勿复求。”苍既罢,召晖

谓日:“属者掾自视孰与蔺相如?”帝闻壮之,以晖为卫士令。再迁临淮太守。数年,坐法免。

③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自去临淮,屏居野泽,布衣蔬食,不与邑里通,乡党讥其介。建初

中,南阳大饥,米石千余,晖尽散其家资,以分宗里故旧之贫羸者,乡族皆归焉。后迁为尚书令,以老病乞身。

(选自《后汉书・朱晖传》,有改动)

【注】①掾属:佐治的官吏。

16.与“晖尽散具家资,以分宗里故旧之贫羸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又因厚币用事者靳尚B.凡随武还者九人

C.庄宗之所以得大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D.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17.《后汉书》沿袭了《史记》的体例,是体史书。

18.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童内刀()(2)勿夺其节()

(3)正月期旦()(4)即往组之日()

19.用“/”给第①段画线部分断句。

财物皆可取耳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

20.简析第①段作者是如何刻画朱晖形象的。

【答案】16.B17.纪传

18.①.同“纳”,收起②.改变③.阴历每月初一④.欺骗

19.财物皆可取耳/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

20.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正面:对朱晖动作和语言描写;侧面烘托:与昆弟宾客的表现作对比,贼

人的表现侧面烘托,表现朱晖不畏强暴,年少有胆识。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

例句,倒装句,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分宗里贫羸者故旧”。句意:朱晖全部分散家资,分给宗里故旧中

的贫弱之人。

A.省略句,正常语序为“又因厚币(赂)用事者臣靳尚”。句意:又用丰厚的礼物贿赂掌权的靳尚。

B.倒装句,主谓倒装,正常语序“凡九人随武还者”。句意:总共有九人跟随苏武回来。

C.一般句式。句意:分析庄宗取得天下的原因,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D.判断句,“……也”判断句标志。句意:他是沛公的参乘樊哙。

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后汉书》,是南朝宋时期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史类文学作品,属“二十四史”之一。《后汉书》与《史记》、《汉

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后汉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取自司马彪《续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

(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

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汉朝东汉时期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意义的能力。

(1)句意:童子把刀收起吧!

(2)句意:不要改变他的气节。

(3)句意:正月初一天明。

(4)句意:就去欺骗他道。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财物都可拿走,诸母衣不许动。今日是我朱晖死的日子了!

本题中,“财物皆可取耳”,“财物”主语,“取”谓语,“耳”句末语气词,断句标志,本句为主谓句,独立

成句。

“诸母衣不可得”,“诸母衣”主语,“不可得”谓语,本句为主谓句,独立成句。

“今日”,时间状语,独立成句。

“朱晖死日也”,判断句,“朱晖”主语,谓语“是”省略,“死日”宾语,“也”表判断,本句主谓宾其前,

结构完整,独立成句。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第①段对朱晖的刻画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

正面:

由“财物皆可取耳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可知,是对朱晖动作和语言描写;

侧面烘托:

由“晖拔剑前日”“昆弟宾客皆惶迫,伏地莫敢动”可知,与昆弟宾客的表现作对比;

由“贼见其小,壮其志”可知,贼人的表现侧面烘托。

表现朱晖不畏强暴,年少有胆识。

参考译文:

朱晖字文季,南阳宛人。晖早年死去父亲,十三岁时,王莽失败,天下大乱,朱晖与外婆家人从田间进入宛

城。路遇一群贼人,持白刃劫诸妇女,略夺衣服财物。昆弟宾客都惶恐,伏在地下不敢动。朱晖拔剑上前道:

“财物都可拿走,诸母衣不许动。今日是我朱晖死的日子了!”贼人看他年小,其志很壮,笑道:“童子把刀收

起吧!”就舍弃他们而走掉了。

永平初年,显宗的舅父新阳侯阴就仰慕朱晖的贤能,亲自去问候,朱晖避而不见。阴就又派家丞送礼,朱晖

就闭门不受。阴就就听见了,叹息道:“真是有志之士呀,不要夺其气节。”后来朱晖做了郡吏,太守阮况曾经

想买朱晖家的婢女,朱晖不答应,等到阮况死了,朱晖便送厚礼至其家。有人讥讽他,朱晖说:“从前阮府君有

求于我,我不敢闻命,的确是怕以财货污辱了他。现在相送,表明我不是有爱惜之意。”骡骑将军东平王刘苍听

说后而提拔他,很有礼貌地待他。正月初一天明,刘苍应当人贺。按照旧例,少府给玉石。这时阴就为府卿,贵

而骄,官吏傲而不守法。刘苍坐朝堂之上,更漏将尽,而求玉石找不到,刘苍回头对掾属说:“怎么回事?”朱晖

望见少府主簿手持玉石,就去欺骗他道:“我多次听说有璧玉而不曾见过,请给我看看。”主簿把璧给朱晖,朱

晖回头召令史奉之于刘苍。主簿大吃一惊,连忙报告阴就。阴就说:“朱掾是义士,不要再求他了。”刘苍行礼

已毕,对朱晖说:“属者掾自认为与蔺相如哪个强些?”皇上听说称其勇敢,用朱晖作卫士令。再升为临淮太

守。几年后,因违法免去官职。

朱晖做官很刚直,被上司所忌,多次被弹劾。自从去临淮后,屏居野泽,布衣蔬食,不与邑里交往,乡党讥

讽他不与众同。建初年间,南阳大饥荒,米每石值钱千余,朱晖全部分散家资,分给宗里故旧中的贫弱之人,乡

族都归附他。后来朱晖升为尚书令,朱以老病请求退休。

(五)(10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折檐①之前有隙地,方四五丈,直对非非堂②,修竹环绕荫映,未尝植物,因;夸③以为池。不方不圆,任其地

形;不竟④不筑,全其自然。纵镭®以浚之,汲井以盈之。湛乎汪洋,晶乎清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