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新高考卷 生物与环境(含解析)-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临考题号押题新高考_第1页
押新高考卷 生物与环境(含解析)-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临考题号押题新高考_第2页
押新高考卷 生物与环境(含解析)-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临考题号押题新高考_第3页
押新高考卷 生物与环境(含解析)-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临考题号押题新高考_第4页
押新高考卷 生物与环境(含解析)-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临考题号押题新高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临考题号押题(新高考通用)押多选/不定项选择题生物与环境考向预测考情统计(3年)核心考点通过有不定项或多选的各省考题来看,生物与环境多集中在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群落的结构、演替、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上,河北卷近三年都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有关内容。预测2024年也是如此。2023·辽宁2023·江苏2021·2023·江苏种群和群落2021·2022·2023·河北2021·2022·辽宁2021·2022·江苏2021·湖南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考向01种群和群落1.(2023·辽宁·高考真题)磷(P)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营养元素之一、湖水中P会随生物遗体残骸、排泄物等沉入底泥。当遇到风浪扰动时,浅水型湖泊底泥中的P会进入上层水体而被生物重新利用;深水型湖泊因水体过深,底泥中的P无法被风浪扰动进入上层水体。若仅考虑P循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水中P沿食物链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积累在食物链顶端B.定期清除底泥对减缓两种类型湖泊富营养化具有同等效果C.减少外源P的输入是控制深水型湖泊富营养化的关键措施D.相同条件下,浅水型湖泊比深水型湖泊更易发生富营养化2.(2023·江苏·高考真题)科研团队在某林地(面积:1km2)选取5个样方(样方面积:20m×20m)进行植物多样性调查,下表为3种乔木的部分调查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有()A.估算该林地麻栎种群的个体数量是50000株B.林木的种群密度越大,林木的总生物量越高C.该林地马尾松、麻栎种群的年龄结构分别为衰退型、增长型,群落分层现象明显D.该林地处于森林演替中,采伐部分马尾松能加速演替进程3.(2023·山东·高考真题)某种动物的种群具有阿利效应,该动物的种群初始密度与种群增长速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其中种群增长速率表示单位时间增加的个体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初始密度介于0~a时,种群数量最终会降为0B.初始密度介于a~c时,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将种群保持在初始密度c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捕获量D.若自然状态下该动物种群雌雄数量相等,人为提高雄性占比会使b点左移4.(2021·山东·高考真题)种群增长率是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若某种水蚤种群密度与种群增长率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水蚤的出生率随种群密度增加而降低B.水蚤种群密度为1个/cm3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C.单位时间内水蚤种群的增加量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降低D.若在水蚤种群密度为32个/cm3时进行培养,其种群的增长率会为负值一、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影响因素1.种群的“J”形增长提醒①a段——λ>1且恒定,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②b段——λ尽管下降,但仍大于1,此段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则种群数量一直增长。③c段——λ=1,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④d段——λ<1,种群数量逐年下降。⑤e段——虽然λ呈上升趋势,但仍未达到1,故种群数量逐年下降。2.种群的“S”形增长二、群落的结构1.群落的空间结构2.生态位尝试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向02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1.(2023·河北·高考真题)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塞罕坝分布着大面积针叶纯林。现计划引入多种阔叶树种,把部分纯林改造成异龄复层混交林,增强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和固碳等生态功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改造后的森林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明显大于间接价值B.营造复层混交林可以提高该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C.纯林改造为混交林可增加此生态系统的遗传多样性D.人为改造森林应遵循森林群落的自然演替规律2.(2022·辽宁·高考真题)底栖硅藻是河口泥滩潮间带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为底栖动物提供食物。调查分析某河口底栖硅藻群落随季节变化优势种(相对数量占比>5%)的分布特征,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注:不同条纹代表不同优势种:空白代表除优势种外的其他底栖硅藻;不同条纹柱高代表每个优势种的相对数量占比A.底栖硅藻群落的季节性变化主要体现在优势种的种类和数量变化B.影响优势种①从3月到9月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包含捕食和竞争C.春季和秋季物种丰富度高于夏季,是温度变化影响的结果D.底栖硅藻固定的能量是流经河口泥滩潮间带生态系统的总能量3.(2022·江苏·高考真题)下图表示夏季北温带常见湖泊不同水深含氧量、温度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合理的有(

)A.决定群落垂直分层现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温度和含氧量B.自养型生物主要分布在表水层,分解者主要分布在底泥层C.群落分层越明显层次越多,生物多样性越丰富,生态系统稳定性越强D.湖泊经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和灌木阶段可初生演替出森林4.(2022·河北·高考真题)某林场对林下无植被空地进行开发,采用了“上层林木+中层藤本药材+下层草本药材+地表药用真菌”的立体复合种植模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林、藤、草和真菌等固定的太阳能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该模式改变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渠道C.该模式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该模式利用群落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5.(2021·江苏·高考真题)为了推进乡村振兴,江苏科技人员在某村引进赤松茸,推广“稻菇轮作”露地栽培模式,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引进的赤松茸,是该系统中的生产者之一B.该模式沿袭了“无废弃农业”的传统,菌糠和秸秆由废弃物变为了生产原料C.该模式充分利用了水稻秸秆中的能量,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D.该模式既让土地休养生息,又增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6.(2021·辽宁·高考真题)灰鹤是大型迁徙鸟类,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研究者对某自然保护区内越冬灰鹤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灰鹤种群通常在同一地点集群夜宿,经调查,该灰鹤种群数量为245只,初次随亲鸟从繁殖地迁徙到越冬地的幼鹤为26只。通过粪便分析,发现越冬灰鹤以保护区内农田收割后遗留的玉米为最主要的食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统计保护区内灰鹤种群数量可以采用逐个计数法B.可由上述调查数据计算出灰鹤种群当年的出生率C.为保护灰鹤,保护区内应当禁止人类的生产活动D.越冬灰鹤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其同化量的一部分7.(2021·湖南·高考真题)有研究报道,某地区近40年内森林脊椎动物种群数量减少了80.9%。该时段内,农业和城镇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挤占和蚕食自然生态空间,致使森林生态系统破碎化程度增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高时,可为动物提供多样的栖息地和食物B.森林生态系统破碎化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C.保护生物多样性,必须禁止一切森林砍伐和野生动物捕获的活动D.农业和城镇建设需遵循自然、经济、社会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8.(2021·河北·高考真题)我国麋鹿经历了本土野外灭绝、圈养种群复壮、放归野外等历程,成功建立野生种群。2020年,我国麋鹿分布点已从最初的2处发展至81处,数量超过8000只,基本覆盖麋鹿野外灭绝前的栖息地,展现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智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可采用逐个计数法统计麋鹿种群密度B.增加我国麋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种群的进一步发展C.麋鹿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种内斗争最小D.对麋鹿种群进行圈养复壮、放归野外的过程属于就地保护一、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判断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醒①特例:冻原、荒漠等生态系统两种稳定性都比较低。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与生物种类有关,还要考虑生物的个体数量。食物链数量越多越稳定,若食物链数量相同,再看生产者,生产者种类和数量多的稳定程度更高。③某一生态系统在彻底破坏之前,受到外界干扰,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而恢复的过程,应视为抵抗力稳定性,如河流轻度污染的净化;若遭到较大程度破坏,则其恢复过程应视为恢复力稳定性,如火灾后草原的恢复等。(1)生态系统中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的比较(2)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的关系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区别与联系四、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2.信息传递的过程尝试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松材线虫为外来入侵害虫,主要通过松墨天牛进行传播。松材线虫传播到松树后,快速破坏松树的输导组织,迅速使其整株干枯死亡,最终腐烂。研究人员测定了不同松林生态系统中乔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测定乔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时需遵循随机取样的原则B.遭受松材线虫侵害后,松树同化的能量主要被松材线虫利用C.松林中乔木层的地上部分生物量指其地上部分有机物含有的能量D.调查显示,马尾松与阔叶树占比5:5时乔木层受松材线虫的影响最小2.蝙蝠发出的超声波中包含年龄、性别等多种个体信息。下图为某林地三种蝙蝠的觅食活动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有(

)A.蝙蝠用超声波进行“回声定位”,其信源和信宿相同B.不同种蝙蝠可通过重叠超声波信号干扰对方的觅食等活动C.三种蝙蝠占据相对稳定的觅食实际时间生态位,是协同进化的结果D.研究三种蝙蝠的生态位还需考虑栖息地、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相互关系等3.轮叶黑藻(冠层型水草)在富营养条件下,能迅速生长覆盖水面,对于密刺苦草(草甸型水草)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有人开展不同密度团头鲂对轮叶黑藻和密刺苦草的影响研究,结果如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轮叶黑藻的遮蔽作用会引起水体底层缺氧B.密刺苦草可能生活在更深的水层C.结果表明团头鲂只取食轮叶黑藻D.据图推测该水体中团头鲂的K值约为1尾·m-24.甲、乙两种轮虫主要分布于淡水水域,均以蛋白核小球藻等为食。为研究食物充足的条件下,密度信号对轮虫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乙轮虫分布区域相同且均以蛋白核小球藻等为食,二者生态位相同B.五组轮虫的种群数量均呈S形增长,其中的9.12个/mL为对照组的K值C.在食物充足的条件下,轮虫甲的密度信号能够抑制轮虫乙的种群数量增长D.轮虫乙的密度信号可抑制同种轮虫种群增长,且该作用与其密度呈正相关5.科研团队对某丘陵地区不同类型的茶园中蜘蛛的相关指数进行了调查,得到下表数据结果(有机茶园不喷洒除草剂,每年采茶1次;无公害茶园每年喷洒除草剂2次,采茶4次;普通茶园每年喷洒除草剂2次,采茶6次)。2005年后,当地百姓响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对茶园进行了退茶还林(人工种植红松和灌木)。退茶还林几年后调研绘制了松林植被的碳转移途径示意图[单位:吨/(公顷·年)],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项目有机茶园无公害茶园普通茶园个体数1615982601物种数574834丰富度指数7.726.835.22A.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茶园中蜘蛛的种群密度时,所做标记不能影响其正常生命活动B.普通茶园中蜘蛛的丰富度指数最低的原因可能是喷洒除草剂和频繁采茶C.图中植被碳储量应是10.8吨/(公顷·年),其中的能量属于松林生态系统未利用的能量D.若以碳转移量代表能量,则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6.7%6.生态恢复是指停止对生态系统的人为干扰,以减轻其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为恢复某河段流域的“水体—河岸带”的生物群落,环保人员选择该流域常见的植物进行栽种,植物种类、分布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乙、丙、丁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该河段生态恢复的过程中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C.在水体—河岸带不同位置上选择不同的植物,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D.该河段生态恢复的尽快实现离不开环保人员的管理,也离不开河段自身的调节能力7.“朝看龟鱼游,晚听鸥鹭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等都是描写鸥鹭的精美诗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荷塘里的乌龟、鱼儿和鸥鹭以及其他各种生物构成一个生态系统B.划船声音引起鸥鹭飞起属于物理信息,鸥鹭的振翅飞起对同伴报警属于行为信息C.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人类活动D.性激素促进鸥鹭生殖器官的发育从而影响其繁殖,这说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的繁衍8.种群密度和植被群落结构决定着种群内个体被捕食风险的高低,研究者对某种北方高原鼠兔被捕食风险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注:警戒距离是指当高原鼠兔有警戒行为时与捕食者之间的距离,与个体被捕食风险呈负相关。A.高原上所有的植被、鼠兔及其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构成生态系统B.植被群落既影响高原鼠兔被捕食风险,也能为高原鼠兔的生存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C.由图1可知,一定范围内,高原鼠兔种群密度降低会降低个体被捕食的风险D.由图2可知,一定范围内,植被高度越高,高原鼠兔个体被捕食的风险越高9.科学家在长白山地区稻田周围种植芋头,芋头种植除具有良好的收成外,硕大的芋叶对青蛙、泥鳅有很好的遮阴和驱避害虫作用,结合频振灯诱杀、自然天敌昆虫和青蛙的害虫捕杀,很好地形成了“四周种芋头、空中频灯诱、禾间天敌吃、禾下养蛙鳅”的共养体系。如图为该共养体系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字母代表能量值,其中a2、b3、d1、d2表示同化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该共养体系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B.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3/(a2+d1)×100%C.该共养体系内信息沿营养结构单向传递D.该共养体系突出体现了整体、协调等原理10.生态位重叠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生态位相似的物种生活在同一空间时分享或竞争共同资源的现象。为了研究不同种鸟类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科研工作者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对三个鸟类种群B1、B2和B3的生态位重叠指数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所示。生态位重叠指数越大,表明不同物种或分类间的生态位重叠程度越高。下列分析错误的是()物种B1B2B3B1-0.110.55B2--0.22A.调查三种鸟类的生态位时,需研究相关食物、天敌等B.三种鸟类之间长时间的竞争一定会使其生态位重叠程度增大C.据表格数据可知,B2和B3两种鸟类之间的竞争最激烈D.三种鸟类占据不同的生态位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11.2023年8月24日13时,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启动核污染水排海。我国海关总署发布公告全面禁止进口日本水产品。核污水排海是不可饶恕的反人类罪行,带给海洋生物灭顶之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由于生物富集现象,放射性物质最终会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积累在食物链顶端B.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生物富集现象也具有全球性,不仅是太平洋沿岸国家,任何国家都可能受其影响C.核污水放射性物质中的3H曾经被科学家用于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18O用于研究光合作用中氧气的来源D.核污水中的放射性物质可能引起生物基因突变,这属于诱发基因突变的化学因素12.下图表示放牧强度与草场净初级生产力(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之间的差值)之间的关系模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放牧会影响植物的种间竞争,甚至可能导致优势种发生改变B.适度放牧可改变草场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流向人类C.长期放牧量超过b,草场固定水土的直接价值将受到损害D.为了持续获得高收益,放牧量控制在a点的效果好于b点13.某科研工作者对某地甲、乙两种不同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进行了相关研究。根据两物种当年的种群数量(N₁)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₁+₁)之间的关系构建了如下数学模型,虚线表示N1+1=N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当种群数量较少时,图中曲线乙代表的种群会在短时间内快速增长B.不考虑迁入、迁出,当甲曲线代表的种群数量低于X时,种群数量会逐年下降,甚至灭亡C.甲曲线代表的种群数量高于S点或低于S(高于X)点时,都会趋向S点,S点为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乙曲线代表的种群,有S点,无X点,更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14.下图1是某村“稻菇轮作”露地栽培模式;图2是图1所在生态系统中某两个营养级(甲、乙)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e表示能量值。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1中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引进的赤松茸,属于分解者B.图1模式充分利用了水稻秸秆中的能量,提高了能量利用率C.图1所示结构是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农作物获取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来自有机肥D.图2中乙粪便中的能量包含在d中,甲中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可表示为a+c15.下图1是北美西海岸某潮间带海星捕食部分生物的示意图,图2是移除海星前后潮间带被捕食物种数目的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1中的生物再加上它们的生存环境就构成了潮间带生态系统B.移除海星后,物种数量下降的原因可能是被捕食者之间种间竞争加剧C.荔枝螺可能位于第二、三营养级,荔枝螺与海星之间是捕食关系D.潮间带地形单一,其群落不存在水平结构,存在垂直结构16.如图表示松毛虫摄入能量的流动方向,A~F代表能量值。如表所示是该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三个种群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的能量流动情况(单位:×106kJ·a-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种群同化总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呼吸消耗传递给下一营养级传给分解者未被利用甲2461001351乙3694丙72769470A.A代表松毛虫的同化量,C代表松毛虫流入分解者的能量B.种群丙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785×106kJ·a-1C.表中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为16.27%D.杜鹃的能量流动去向与松毛虫不同,且能量是逐级递减的17.扎龙湿地是世界最大的芦苇沼泽湿地之一。多年来,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湿地面积萎缩,湖泊面积减小。自2009年实行“长效补水机制”以来,湿地缺水现象得到了有效缓解。2019年在湿地内选取甲、乙、丙3个植被类型不同的样地进行调查,相关数据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样地优势种主要伴生种芦苇种群密度(株/m²)土壤含水量(%)土壤pH甲芦苇-57038.37.75乙芦苇羊草37523.67.89丙羊草芦苇19120.78.86注:伴生种是指那些在群落中经常出现而不起主要作用的物种。A.调查芦苇种群密度时,应注意随机取样B.湿地面积萎缩会导致样地乙向样地甲的方向发展C.羊草对土壤盐碱化的适应能力高于芦苇D.“长效补水机制”有利于芦苇种群竞争能力的提高18.某地通过新建沼气池和植树造林,构建了新型农业生态系统(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人和家禽、家畜B.该模式实现了能量的循环利用,人的作用非常关键C.该生态系统没有提高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若沼渣、沼液中含有有机物,这部分有机物不能直接被农作物吸收19.因过度放牧造成某草原生物多样性的丧失,通过不断地种植耐旱、抗风沙能力强的植被控制流沙,生态环境得以逐步恢复。如图表示生态恢复过程中,该草原群落类型的演替及其植物种类数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群落演替过程中,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分层现象能提高对光能、空间的利用率B.该草原恢复过程中群落的物种增多,营养结构变复杂C.该草原群落演替一般是一个种群代替另一个种群的过程D.物种丰富度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20.藏羚羊是中国特有物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生活在海拔3700~5500米的青藏高原。某研究团队对甲、乙、丙三个地区的藏羚羊种群特征进行调查,结果如图1、2所示。图1中I、Ⅱ、Ⅲ、IV分别对应大(5~8龄)、中(3~5龄)、小(1~3龄)、幼(0~1龄)四个年龄(藏羚羊最长寿命在8年左右)等级。图2为某草原中藏羚羊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R=出生率/死亡率)曲线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年龄结构是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直接因素B.图1中甲地区和乙地区未来一段时间内藏羚羊的种群密度会增加C.预测图1中丙地区藏羚羊种群的R值会大于1D.图2中b~c段藏羚羊的种群密度会逐渐下降21.将一定数量的酵母菌培养在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体积的培养液,每天取样统计酵母菌的数量变化,一段时间后,绘制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调查酵母菌种群密度应采用逐个计数法B.b点时种内竞争最激烈,c点时种群数量达到了K值C.de段酵母菌数量减少属于种群数量的波动,与资源、营养等无关D.增大酵母菌起始密度不会改变K值,但会缩短达到K值的时间22.某水深超过7米的淡水湖泊(水底为裸岩状态,没有土壤)的群落经历一系列演替阶段后,演变为一片森林,过程如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该淡水湖泊中的群落演替速度慢,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多B.直立水生植物阶段的群落为湿生草本植物阶段的群落积累了有机物,且垫高了湖底C.湿生草本植物阶段和直立水生植物阶段的群落中物种可能相同D.在木本植物阶段的群落中不能再找到浮叶根生植物和沉水植物23.向一定量的葡萄糖溶液中接种少量新鲜的酵母菌,放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定期抽样检测酵母菌的数量,其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由a点到b点,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减小B.增大酵母菌的接种数量,b点的值会明显增大C.b点到c点酵母菌种群数量明显增多,可能是增加了培养液的量D.c点之后酵母菌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可能与培养液的消耗及酒精含量升高有关24.鳄雀鳝起初是作为观赏动物引入我国的,但其生性凶残,在我国几乎没有天敌,对生态环境极具破坏力。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在生态系统中鳄雀鳝为消费者,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外来物种会破坏生态系统,我国应该全面禁止引入外来物种C.应加强“生物入侵”的宣传和管理,以保障生态系统平衡发展D.鳄雀鳝用于人类观赏属于直接价值,其一定还存在潜在价值25.两种生物通过共同的捕食者介导的竞争称为似然竞争,其原理是一个物种数量的增加将会导致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从而加重对另一物种的捕食作用。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包含6条食物链,鹰占据了第三、四、五营养级B.食草昆虫和食虫昆虫之间存在捕食和似然竞争,食草昆虫和鼠之间存在似然竞争C.存在竞争或似然竞争的两物种可位于不同的营养级上D.鼠的大量繁殖,通过似然竞争,将会导致食虫鸟数量减少押多选/不定项选择题生物与环境考向预测考情统计(3年)核心考点通过有不定项或多选的各省考题来看,生物与环境多集中在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群落的结构、演替、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上,河北卷近三年都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有关内容。预测2024年也是如此。2023·辽宁2023·江苏2021·2023·江苏种群和群落2021·2022·2023·河北2021·2022·辽宁2021·2022·江苏2021·湖南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考向01种群和群落1.(2023·辽宁·高考真题)磷(P)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营养元素之一、湖水中P会随生物遗体残骸、排泄物等沉入底泥。当遇到风浪扰动时,浅水型湖泊底泥中的P会进入上层水体而被生物重新利用;深水型湖泊因水体过深,底泥中的P无法被风浪扰动进入上层水体。若仅考虑P循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水中P沿食物链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积累在食物链顶端B.定期清除底泥对减缓两种类型湖泊富营养化具有同等效果C.减少外源P的输入是控制深水型湖泊富营养化的关键措施D.相同条件下,浅水型湖泊比深水型湖泊更易发生富营养化2.(2023·江苏·高考真题)科研团队在某林地(面积:1km2)选取5个样方(样方面积:20m×20m)进行植物多样性调查,下表为3种乔木的部分调查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有()A.估算该林地麻栎种群的个体数量是50000株B.林木的种群密度越大,林木的总生物量越高C.该林地马尾松、麻栎种群的年龄结构分别为衰退型、增长型,群落分层现象明显D.该林地处于森林演替中,采伐部分马尾松能加速演替进程3.(2023·山东·高考真题)某种动物的种群具有阿利效应,该动物的种群初始密度与种群增长速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其中种群增长速率表示单位时间增加的个体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初始密度介于0~a时,种群数量最终会降为0B.初始密度介于a~c时,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将种群保持在初始密度c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捕获量D.若自然状态下该动物种群雌雄数量相等,人为提高雄性占比会使b点左移4.(2021·山东·高考真题)种群增长率是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若某种水蚤种群密度与种群增长率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水蚤的出生率随种群密度增加而降低B.水蚤种群密度为1个/cm3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C.单位时间内水蚤种群的增加量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降低D.若在水蚤种群密度为32个/cm3时进行培养,其种群的增长率会为负值一、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影响因素1.种群的“J”形增长提醒①a段——λ>1且恒定,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②b段——λ尽管下降,但仍大于1,此段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则种群数量一直增长。③c段——λ=1,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④d段——λ<1,种群数量逐年下降。⑤e段——虽然λ呈上升趋势,但仍未达到1,故种群数量逐年下降。2.种群的“S”形增长二、群落的结构1.群落的空间结构2.生态位尝试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答案】CD【分析】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称作生物富集,生物链越顶端,该元素或化合物浓度越高。【详解】A、水中P可被生产者吸收利用,生物体内的含磷化合物会被分解,不会积累在食物链顶端,A错误;B、结合题干“当遇到风浪扰动时,浅水型湖泊底泥中的P会进入上层水体而被生物重新利用;深水型湖泊因水体过深,底泥中的P无法被风浪扰动进入上层水体”可知,期清除底泥对减缓浅水型湖泊富营养化具有较好的效果,对深水型湖泊富营养化效果不大,B错误;C、深水型湖泊因水体过深,底泥中的P无法被风浪扰动进入上层水体,减少外源P的输入是控制深水型湖泊富营养化的关键措施,C正确;D、磷(P)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营养元素之一、湖水中P会随生物遗体残骸、排泄物等沉入底泥,而当遇到风浪扰动时,浅水型湖泊底泥中的P会进入上层水体而被生物重新利用,深水型湖泊因水体过深,底泥中的P无法被风浪扰动进入上层水体,故相同条件下,浅水型湖泊比深水型湖泊更易发生富营养化,D正确。2.【答案】ACD【分析】1、种群的年龄组成:(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3)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2、生物群落的结构类型: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垂直结构:概念: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原因: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蚓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详解】A、根据表格数据,估算该林地麻栎种群密度为=(16/400+24/400+20/400+22/400+18/400)/5=0.05株/m2,该地总面积为1km2,因此估算该林地麻栎种群的个体数量=0.05×106=50000株,A正确;B、种群密度维持在K/2左右,种群的增长速率是最大的,这样可以保证林木的总生物量,因此并不是林木的种群密度越大,林木的总生物量越高,B错误;C、根据表格数据,马尾松中成年和老年个体较多,年龄组成为衰退型,麻栎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多,为增长型,林地群落分层现象明显,C正确;D、该地麻栎数量最多,枫香其次,马尾松最少,发生了群落的演替现象,且马尾松多处于老年个体,采伐部分马尾松能加速演替进程,D正确。3.【答案】AC【分析】阿利效应,群聚有利于种群的增长和存活,但过分稀疏和过分拥挤都可阻止生长,并对生殖发生负作用,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的最适密度。许多小种群不稳定,一旦种群密度低于某一水平,种群的相互作用就会消减。【详解】A、初始密度介于0~a时,即种群密度小于种群生长的最适密度,对种群的生长起到阻止作用,因而种群数量最终会降为0,A正确;B、初始密度介于a~c时,应分两段来分析。在种群数量小于b时,其死亡率大于出生率,当种群数量大于b时,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表现为种群数量上升,B错误;C、将种群保持在初始密度c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此时种群增长率最大,同时在种群密度高于c时进行捕获并保留在c,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捕获量,C正确;D、自然状态下雌雄数量相等,从性别比例上看最有利于种群繁殖,此时人为提高雄性比例,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性别比例失调,不利于种群密度增长,使种群增长速率减小;即人为提高雄性比例时,需要更大的种群密度才能弥补,使种群增长率维持到0而不为负,即此时b点右移,D错误。4.【答案】BC【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群增长率逐渐降低,当种群密度达到24个cm3,种群增长率为0,说明其数量达到最大。【详解】A、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斗争加剧,资源空间有限,所以出生率降低,A正确;B、水蚤种群密度为1个/cm3时,种群增长率最大,但由于种群数量少,所以此时不是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刻,B错误;C、单位时间内水蚤种群的增加量随种群密度的增加不一定降低,例如当种群密度为1cm3,增长率为30%,增长量为0.3,而当种群密度为8个/cm3时,增长率大约20%,增长量为1.6,C错误;D、从图中看出当种群密度达到24个cm3,种群增长率为0,说明其数量达到最大,可以推测当种群密度为32个/cm3时,种内斗争进一步加剧,出生率将小于死亡率,增长率为负值,D正确。考向02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1.(2023·河北·高考真题)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塞罕坝分布着大面积针叶纯林。现计划引入多种阔叶树种,把部分纯林改造成异龄复层混交林,增强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和固碳等生态功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改造后的森林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明显大于间接价值B.营造复层混交林可以提高该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C.纯林改造为混交林可增加此生态系统的遗传多样性D.人为改造森林应遵循森林群落的自然演替规律2.(2022·辽宁·高考真题)底栖硅藻是河口泥滩潮间带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为底栖动物提供食物。调查分析某河口底栖硅藻群落随季节变化优势种(相对数量占比>5%)的分布特征,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注:不同条纹代表不同优势种:空白代表除优势种外的其他底栖硅藻;不同条纹柱高代表每个优势种的相对数量占比A.底栖硅藻群落的季节性变化主要体现在优势种的种类和数量变化B.影响优势种①从3月到9月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包含捕食和竞争C.春季和秋季物种丰富度高于夏季,是温度变化影响的结果D.底栖硅藻固定的能量是流经河口泥滩潮间带生态系统的总能量3.(2022·江苏·高考真题)下图表示夏季北温带常见湖泊不同水深含氧量、温度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合理的有(

)A.决定群落垂直分层现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温度和含氧量B.自养型生物主要分布在表水层,分解者主要分布在底泥层C.群落分层越明显层次越多,生物多样性越丰富,生态系统稳定性越强D.湖泊经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和灌木阶段可初生演替出森林4.(2022·河北·高考真题)某林场对林下无植被空地进行开发,采用了“上层林木+中层藤本药材+下层草本药材+地表药用真菌”的立体复合种植模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林、藤、草和真菌等固定的太阳能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该模式改变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渠道C.该模式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该模式利用群落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5.(2021·江苏·高考真题)为了推进乡村振兴,江苏科技人员在某村引进赤松茸,推广“稻菇轮作”露地栽培模式,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引进的赤松茸,是该系统中的生产者之一B.该模式沿袭了“无废弃农业”的传统,菌糠和秸秆由废弃物变为了生产原料C.该模式充分利用了水稻秸秆中的能量,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D.该模式既让土地休养生息,又增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6.(2021·辽宁·高考真题)灰鹤是大型迁徙鸟类,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研究者对某自然保护区内越冬灰鹤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灰鹤种群通常在同一地点集群夜宿,经调查,该灰鹤种群数量为245只,初次随亲鸟从繁殖地迁徙到越冬地的幼鹤为26只。通过粪便分析,发现越冬灰鹤以保护区内农田收割后遗留的玉米为最主要的食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统计保护区内灰鹤种群数量可以采用逐个计数法B.可由上述调查数据计算出灰鹤种群当年的出生率C.为保护灰鹤,保护区内应当禁止人类的生产活动D.越冬灰鹤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其同化量的一部分7.(2021·湖南·高考真题)有研究报道,某地区近40年内森林脊椎动物种群数量减少了80.9%。该时段内,农业和城镇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挤占和蚕食自然生态空间,致使森林生态系统破碎化程度增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高时,可为动物提供多样的栖息地和食物B.森林生态系统破碎化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C.保护生物多样性,必须禁止一切森林砍伐和野生动物捕获的活动D.农业和城镇建设需遵循自然、经济、社会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8.(2021·河北·高考真题)我国麋鹿经历了本土野外灭绝、圈养种群复壮、放归野外等历程,成功建立野生种群。2020年,我国麋鹿分布点已从最初的2处发展至81处,数量超过8000只,基本覆盖麋鹿野外灭绝前的栖息地,展现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智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可采用逐个计数法统计麋鹿种群密度B.增加我国麋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种群的进一步发展C.麋鹿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种内斗争最小D.对麋鹿种群进行圈养复壮、放归野外的过程属于就地保护一、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判断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醒①特例:冻原、荒漠等生态系统两种稳定性都比较低。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与生物种类有关,还要考虑生物的个体数量。食物链数量越多越稳定,若食物链数量相同,再看生产者,生产者种类和数量多的稳定程度更高。③某一生态系统在彻底破坏之前,受到外界干扰,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而恢复的过程,应视为抵抗力稳定性,如河流轻度污染的净化;若遭到较大程度破坏,则其恢复过程应视为恢复力稳定性,如火灾后草原的恢复等。(1)生态系统中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的比较(2)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的关系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区别与联系四、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2.信息传递的过程尝试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答案】BCD【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详解】A、改造后的森林增强了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和固碳等生态功能,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间接价值明显大于直接价值,A错误;B、与纯林相比,营造复层混交林增加了植被类型,丰富了生物多样性,可以提高该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B正确;C、纯林植被单一,改造为混交林后,增加了植被类型,可增加此生态系统的遗传多样性,C正确;D、人为改造森林应以森林生态学理论为指导,遵循森林群落的自然演替规律,D正确。2.【答案】CD【分析】1、群落的垂直结构:(1)概念: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2)原因: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蚓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详解】A、据图可知,底栖硅藻群落在不同季节优势种的数量和种类都发生了变化,所以底栖硅藻群落的季节性变化主要体现在优势种的种类和数量变化,A正确;B、底栖硅藻可以为底栖动物提供食物,不同硅藻物种之间也有竞争,所以影响优势种①从3月到9月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包含捕食和竞争,B正确;C、如图只表示了底栖硅藻群落随季节变化优势种的分布特征,没有表示物种丰富度的大小,所以不能判断春季和秋季物种丰富度高于夏季,C错误;D、底栖硅藻固定的能量及其他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经河口泥滩潮间带生态系统的总能量,D错误。3.【答案】BC【分析】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陆生群落、水生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光照、温度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的影响;2、水平结构:由于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不同,即空间的非均一性,使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形成了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详解】A、植物的分层主要受光照强度的影响,因此水生生物群落分层现象主要取决于光的穿透性(光照强度)、温度、氧气,A错误;B、自养型生物需要利用光合成有机物,因此自养型生物主要分布在表水层,分解者的作用是分解动植物遗体的残骸,水生生物的遗体残骸会遗落在水体底部,因此分解者主要分布在底泥层,B正确;C、群落分层越明显、层次越多,生物多样性越丰富,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稳定性越强,C正确;D、湖泊发生的初生演替过程会经历水生植物阶段、湿生植物阶段、和陆生植物阶段,D错误。4.【答案】BCD【分析】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物种多样性增加,使营养结构更加复杂,从而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详解】A、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真菌不属于生产者,A错误;B、该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立体复合种植使食物链和食物网更加复杂,改变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渠道,B正确;C、该模式增加了物种多样性,增加了消费者的生存空间,从而使食物链和食物网更加复杂,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正确;D、立体复合种植模式分为上-中-下-地表四层,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利用群落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D正确。5.【答案】BD【分析】据题干信息可知,该生态农业模式,沿袭了“无废弃物农业”的传统,充分利用了秸秆中的能量,从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菌糠和秸秆由废弃物变为了生产原料,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该模式既让土地休养生息,在确保土地的肥力的同时又增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详解】A、由图观察可知,赤松茸接种在以秸秆发酵的栽培基料上,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A错误;B、该模式沿袭了“无废弃物农业”的传统,遵循物质循环再生原理,菌糠和秸秆由废弃物变为了生产原料,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B正确;C、该模式充分利用了秸秆中的能量,从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C错误;D、该模式既让土地休养生息,在确保土地的肥力的同时又增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D正确。6.【答案】AD【分析】1、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在分布较密集或稀疏的地区取样,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2、标志重捕法的具体操作为: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3、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详解】A、灰鹤数量较少,个体较大,统计保护区内灰鹤种群数量可以采用逐个计数法,A正确;B、题干中信息只能说明初次随亲鸟从繁殖地迁徙到越冬地的幼鹤为26只,不能说明新生个体只有26只,故不能计算出灰鹤种群当年的出生率,B错误;C、越冬灰鹤以保护区内农田收割后遗留的玉米为最主要的食物,则不能禁止人类的生产活动,应当合理安排入类的生产活动,C错误;D、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能量,不属于其同化量的一部分,因此越冬灰鹤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D正确。7.【答案】AD【分析】1、垂直结构:(1)概念: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2)原因: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蚓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2、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等。【详解】A、植物的空间结构可为动物提供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高时,植物可以形成更复杂多样的空间结构,可为动物提供多样的栖息地和食物,A正确;B、农业和城镇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挤占和蚕食自然生态空间,致使森林生态系统破碎化程度增加,动物栖息地减少,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B错误;C、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生物,而不是禁止一切森林砍伐和野生动物捕获的活动,C错误;D、农业和城镇建设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策略,遵循自然、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下一代人的利益,D正确。8.【答案】AB【分析】1、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在调查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逐个计数。2、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以概括为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两大类。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易地保护是指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例如,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这是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一旦人工繁育成功,就可以将这些野生生物回放野外。【详解】A、由于麋鹿数量较少,个体较大,可采用逐个计数法统计麋鹿种群密度,A正确;B、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增加我国麋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种群的进一步发展,B正确;C、麋鹿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种群数量为K/2,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条件下,种群数量最少时,种内斗争最小,C错误;D、据分析可知,对麋鹿种群进行圈养复壮、放归野外的过程属于易地保护,D错误。1.松材线虫为外来入侵害虫,主要通过松墨天牛进行传播。松材线虫传播到松树后,快速破坏松树的输导组织,迅速使其整株干枯死亡,最终腐烂。研究人员测定了不同松林生态系统中乔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测定乔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时需遵循随机取样的原则B.遭受松材线虫侵害后,松树同化的能量主要被松材线虫利用C.松林中乔木层的地上部分生物量指其地上部分有机物含有的能量D.调查显示,马尾松与阔叶树占比5:5时乔木层受松材线虫的影响最小【答案】AD【分析】题干信息表明,实验自变量为对松线虫的危害程度和松林中马尾松和阔叶林的占比,由题图可知,纵坐标表示乔木层地上部分的生物量,横坐标表示危害程度,分析柱形图:随着受害程度的加大,乔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逐渐减少,其中马尾松林:阔叶林=5:5样地乔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减少幅度最小,说明受害程度增大对马尾松林:阔叶林=5:5样地乔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影响最小。【详解】AC、生物量指某一时刻单位面积内实存生活的有机物质(干重)总量,调查不同样地乔木层地上部分的生物量可采用样方法,取样时需遵循随机取样的原则,A正确,C错误;B、同化的能量去向有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和用于生长发育繁殖,其中主要用于呼吸作用,B错误;D、题图柱形图表明随受害程度的加大,乔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逐渐减少,但马尾松林:阔叶林=5:5时乔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下降幅度最小,D正确。2.蝙蝠发出的超声波中包含年龄、性别等多种个体信息。下图为某林地三种蝙蝠的觅食活动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有(

)A.蝙蝠用超声波进行“回声定位”,其信源和信宿相同B.不同种蝙蝠可通过重叠超声波信号干扰对方的觅食等活动C.三种蝙蝠占据相对稳定的觅食实际时间生态位,是协同进化的结果D.研究三种蝙蝠的生态位还需考虑栖息地、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相互关系等【答案】BCD【分析】生态位:(1)概念: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2)研究内容:①植物:在研究领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②动物: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3)特点: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4)原因:群落中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5)意义: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详解】A、蝙蝠用超声波进行“回声定位”时信源和信宿不同,A错误;B、不同种蝙蝠可通过重叠超声波信号干扰对方的觅食等活动,B正确;C、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这是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D、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其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D正确。3.轮叶黑藻(冠层型水草)在富营养条件下,能迅速生长覆盖水面,对于密刺苦草(草甸型水草)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有人开展不同密度团头鲂对轮叶黑藻和密刺苦草的影响研究,结果如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轮叶黑藻的遮蔽作用会引起水体底层缺氧B.密刺苦草可能生活在更深的水层C.结果表明团头鲂只取食轮叶黑藻D.据图推测该水体中团头鲂的K值约为1尾·m-2【答案】CD【分析】群落的垂直结构指在垂直方向上,群落的分层现象。轮叶黑藻(冠层型水草)分布在水的上层,密刺苦草(草甸型水草)分布在水的下层,其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水体富营养化:水中N、P含量过多,导致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降低了水中的溶解氧,引起水生动物大量死亡。【详解】A、轮叶黑藻(冠层型水草)在富营养情况下,迅速生长覆盖水面,轮叶黑藻的遮蔽作用会引起水体底层光照不足,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减少,导致缺氧,A正确;B、根据题干信息:轮叶黑藻(冠层型水草)分布在水的上层,对于密刺苦草(草甸型水草)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可见密刺苦草(草甸型水草)分布在水的下层,B正确;C、据图可知,在随着团头鲂密度的增大,轮叶黑藻的覆盖度降低,密刺苦草的覆盖度增大,说明团头鲂更多地选食黑藻,取食密刺苦草较少,C错误;D、根据结果不能推测该水体中团头鲂的K值是多少,D错误。4.甲、乙两种轮虫主要分布于淡水水域,均以蛋白核小球藻等为食。为研究食物充足的条件下,密度信号对轮虫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乙轮虫分布区域相同且均以蛋白核小球藻等为食,二者生态位相同B.五组轮虫的种群数量均呈S形增长,其中的9.12个/mL为对照组的K值C.在食物充足的条件下,轮虫甲的密度信号能够抑制轮虫乙的种群数量增长D.轮虫乙的密度信号可抑制同种轮虫种群增长,且该作用与其密度呈正相关【答案】AC【分析】“S”型增长曲线:在自然界中,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因此,种群不可能按照“J”型曲线无限增长。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由于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详解】A、研究动物生态位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甲、乙轮虫分布区域相同且均以蛋白核小藻等为食,说明它们生态位有重叠,但不一定完全相同,A错误;B、据图可知图中各组种群都呈现S形增长,其中对照组种群密度达到9.12个/mL后维持相对稳定,为对照组的K值,B正确;C、分析实验结果可知,轮虫甲的低密度信号对轮虫乙种群的增长有略微的促进作用,轮虫甲的高密度信号对轮虫乙种群的增长有略微的抑制作用,C错误;D、根据轮虫乙的低密度信号组与对照组比较可知,乙的低密度信号可抑制轮虫乙的种群增长;轮虫乙的高密度信号组与对照组比较可知,乙的高密度信号可抑制轮虫乙的种群增长,三组共同比较可得出乙的密度信号对轮虫乙种群增长的抑制作用与密度信号强度呈正相关,D正确。5.科研团队对某丘陵地区不同类型的茶园中蜘蛛的相关指数进行了调查,得到下表数据结果(有机茶园不喷洒除草剂,每年采茶1次;无公害茶园每年喷洒除草剂2次,采茶4次;普通茶园每年喷洒除草剂2次,采茶6次)。2005年后,当地百姓响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对茶园进行了退茶还林(人工种植红松和灌木)。退茶还林几年后调研绘制了松林植被的碳转移途径示意图[单位:吨/(公顷·年)],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项目有机茶园无公害茶园普通茶园个体数1615982601物种数574834丰富度指数7.726.835.22A.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茶园中蜘蛛的种群密度时,所做标记不能影响其正常生命活动B.普通茶园中蜘蛛的丰富度指数最低的原因可能是喷洒除草剂和频繁采茶C.图中植被碳储量应是10.8吨/(公顷·年),其中的能量属于松林生态系统未利用的能量D.若以碳转移量代表能量,则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6.7%【答案】BCD【分析】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1)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2)调查乔木的种群密度比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选用的样方面积大;(3)对样方中位于顶点和边线上的个体计数时,采用取相邻两边和这两边的顶点原则。2、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的途径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通常为10%~20%之间,相邻两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详解】A、蜘蛛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只能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错误;B、普通茶园中与其他茶园相比,使用除草剂次数和采茶的次数较多,因而普通茶园中杂草的种类少,进而导致其中茶树害虫种类数也减少,即喷洒除草剂和频繁采茶改变了茶园为蜘蛛提供的食物和栖息环境,不利于蜘蛛的生长繁殖,故蜘蛛的丰富度指数最低,B正确;C、图1中肉食性动物获得的碳量为0.03+0.006+0.084=0.12吨/(公顷·年),据此推出植食性动物获得的碳量为0.03+0.12+0.6+1.65=2.40吨/(公顷·年),进一步推算出植被碳储量=35.9-12.1-10.6-2.4=10.8吨/(公顷·年),该能量属于松林生态系统未利用的能量,C正确;D、若以碳转移量代表能量,则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2.4÷35.9×100%≈6.7%,D正确。6.生态恢复是指停止对生态系统的人为干扰,以减轻其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为恢复某河段流域的“水体—河岸带”的生物群落,环保人员选择该流域常见的植物进行栽种,植物种类、分布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乙、丙、丁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该河段生态恢复的过程中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C.在水体—河岸带不同位置上选择不同的植物,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D.该河段生态恢复的尽快实现离不开环保人员的管理,也离不开河段自身的调节能力【答案】ABD【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扺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强,而恢复力稳定性越差,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详解】A、甲、乙、丙、丁的分布是由地形的起伏导致的,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正确;B、该河段具有土壤条件及繁殖体,所以该河段生态恢复的过程中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B正确;C、在水体—河岸带不同位置上选择不同的植物,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C错误;D、该河段生态恢复的尽快实现离不开环保人员的管理,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也离不开河段自身的调节能力,恢复生物群落,D正确。7.“朝看龟鱼游,晚听鸥鹭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等都是描写鸥鹭的精美诗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荷塘里的乌龟、鱼儿和鸥鹭以及其他各种生物构成一个生态系统B.划船声音引起鸥鹭飞起属于物理信息,鸥鹭的振翅飞起对同伴报警属于行为信息C.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人类活动D.性激素促进鸥鹭生殖器官的发育从而影响其繁殖,这说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的繁衍【答案】ACD【分析】1、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详解】A、荷塘里的乌龟、鱼儿和鸥鹭以及其他各种生物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一起构成一个生态系统,A错误;B、声音、温度、湿度等属于物理信息,鸥鹭的振翅飞起等特殊行为属于行为信息,B正确;C、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C错误;D、性激素属于体内激素,其参与的信息交流属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而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属于个体层面的信息交流,D错误。8.种群密度和植被群落结构决定着种群内个体被捕食风险的高低,研究者对某种北方高原鼠兔被捕食风险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注:警戒距离是指当高原鼠兔有警戒行为时与捕食者之间的距离,与个体被捕食风险呈负相关。A.高原上所有的植被、鼠兔及其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构成生态系统B.植被群落既影响高原鼠兔被捕食风险,也能为高原鼠兔的生存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C.由图1可知,一定范围内,高原鼠兔种群密度降低会降低个体被捕食的风险D.由图2可知,一定范围内,植被高度越高,高原鼠兔个体被捕食的风险越高【答案】BD【分析】该实验以警戒距离为观察指标,研究高原鼠兔的被捕食风险,自变量为鼠兔种群密度和植被群落高度。警戒距离是指当高原鼠兔有警戒行为时与捕食者之间的距离,与个体被捕食风险呈负相关。【详解】A、高原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构成生态系统,A错误;B、据图2可知,随植被群落高度增加,警戒距离减小,即被捕时风险增加,可见植被群落影响高原鼠兔被捕食风险,植被群落能为高原鼠兔的生存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B正确;C、据图1可知,随鼠兔种群密度增加,警戒距离增加,即被捕时风险减小,高原鼠兔种群密度升高会降低个体被捕食的风险,C错误;D、据图2可知,随植被群落高度增加,警戒距离减小,即被捕时风险增加,则一定范围内,植被高度越高,高原鼠兔个体被捕食的风险越高,D正确。9.科学家在长白山地区稻田周围种植芋头,芋头种植除具有良好的收成外,硕大的芋叶对青蛙、泥鳅有很好的遮阴和驱避害虫作用,结合频振灯诱杀、自然天敌昆虫和青蛙的害虫捕杀,很好地形成了“四周种芋头、空中频灯诱、禾间天敌吃、禾下养蛙鳅”的共养体系。如图为该共养体系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字母代表能量值,其中a2、b3、d1、d2表示同化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该共养体系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B.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3/(a2+d1)×100%C.该共养体系内信息沿营养结构单向传递D.该共养体系突出体现了整体、协调等原理【答案】BD【分析】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遵循着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生物组分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就是系统的自生;循环是指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协调是指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整体是指要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不同组分之间应构成有序的结构,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其次,人类处在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而成的巨大系统中。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详解】A、该共养体系是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错误;B、图中,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a2+d1,第三营养级从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b3,因此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3/(a2+d1)×100%,B正确;C、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方向往往是双向的,如在生物与生物之间双向传递,C错误;D、该体系形成了“四周种芋头、空中频灯诱、禾间天敌吃、禾下养蛙鳅”的共养体系,突出了协调(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整体(各组分有适当的比例、产生经济效益等)等生态学原理,D正确。10.生态位重叠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生态位相似的物种生活在同一空间时分享或竞争共同资源的现象。为了研究不同种鸟类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科研工作者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对三个鸟类种群B1、B2和B3的生态位重叠指数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所示。生态位重叠指数越大,表明不同物种或分类间的生态位重叠程度越高。下列分析错误的是()物种B1B2B3B1-0.110.55B2--0.22A.调查三种鸟类的生态位时,需研究相关食物、天敌等B.三种鸟类之间长时间的竞争一定会使其生态位重叠程度增大C.据表格数据可知,B2和B3两种鸟类之间的竞争最激烈D.三种鸟类占据不同的生态位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答案】BC【分析】生态位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对于某一生物种群来说,其只能生活在一定环境条件范围内,并利用特定的资源,甚至只能在特殊时间里在该环境出现。这些因子的交叉情况描述了生态位。生态位主要是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详解】A、研究动物生态位时,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A正确;B、三种鸟类之间长时间的竞争一般会使其生态位重叠程度减小,B错误;C、B1和B3两个种群生态位重叠指数较高,对资源利用的相似程度较高,B1和B3两种鸟类之间的竞争最激烈,C错误;D、不同生物占据不同的生态位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D正确。11.2023年8月24日13时,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启动核污染水排海。我国海关总署发布公告全面禁止进口日本水产品。核污水排海是不可饶恕的反人类罪行,带给海洋生物灭顶之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由于生物富集现象,放射性物质最终会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积累在食物链顶端B.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生物富集现象也具有全球性,不仅是太平洋沿岸国家,任何国家都可能受其影响C.核污水放射性物质中的3H曾经被科学家用于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18O用于研究光合作用中氧气的来源D.核污水中的放射性物质可能引起生物基因突变,这属于诱发基因突变的化学因素【答案】CD【分析】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详解】A、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放射性物质最终会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积累在食物链顶端,A正确;B、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生物富集现象也具有全球性,处于生物圈中的任何国家都都会受到核污染的影响,B正确;C、核污水放射性物质中的3H曾经被科学家用于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的过程,18O用于研究光合作用中氧气中氧元素的来源,但18O无放射性,C错误;D、核污水中的放射性物质可能引起生物基因突变,这属于诱发基因突变的物理因素,D错误。12.下图表示放牧强度与草场净初级生产力(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之间的差值)之间的关系模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放牧会影响植物的种间竞争,甚至可能导致优势种发生改变B.适度放牧可改变草场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流向人类C.长期放牧量超过b,草场固定水土的直接价值将受到损害D.为了持续获得高收益,放牧量控制在a点的效果好于b点【答案】ABD【分析】捕食关系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一般表现为“先增者先减,后增者后减”的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