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讲读课文设计(一)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习目标1.了解驳论论证方式,培养逻辑思维能力。2.领会文章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体会鲁迅的语言艺术。3.培养学生的自信力,增强民族自信心、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学习过程课前预习作业1.复习议论文的阅读知识。2.熟读课文,简要了解写作背景,从文中找出疑难问题,在课堂上交流。3.通过注释和工具书,掌握生疏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4.课前交流二十一世纪中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绩。情境引入日本不断对钓鱼岛采取单方面侵权行动,挑起事端,其行为激起了中华儿女的强烈愤慨:“钓鱼岛是中国的领土。”中国政府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决心和意志坚定不移,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任何外来威胁和压力都丝毫不能动摇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意志。由此可见国人强大的自信力!而曾经有一个时期,我们的民族自信力,被怀疑丧失了,是鲁迅先生用它的“匕首、投枪”拨云见日,让我们看到了我们民族一直就有的宝贵精神。今天我们就走进鲁迅先生的一篇驳论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发。活动一默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思考并在文中勾画批注:文中作者批驳的论点是什么?2.作者树立的观点是什么?活动二学习驳论——立论的论证方式教师提供《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背景知识:①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国东北三省。而“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求神拜佛,怀古伤今。有些人甚至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②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于1934年9月25日,“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写了这篇文章。教师提供工具:立论、驳论1.议论文的论证方式分为立论和驳论。正面阐述自己的论点,以证明其正确性,就是立论。而通过驳斥错误的观点,来树立自己的正确观点,就是驳论。2.进行驳论,事先必须准备材料,对错误言论进行客观分析,弄清它的症结所在,找准靶子,才能一针见血,击中要害。驳倒了错误的论点,正确的论点才能确立起来。3.驳论的方法,最常用的仍然是摆事实、讲道理。立论的各种方法都可以在驳论中使用。具体反驳时,就论点中的根本性错误、对文章的支撑——论据、论证方式,都可以进行反驳,即驳论点、驳论据和驳论证。4.一篇驳论文中可以将几种反驳方式结合起来使用,以加强反驳的力量和说服力。(1)反驳论点,即直接反驳对方论点本身的片面、虚假或谬误,这是驳论中最常用的方法。(2)反驳论据,即揭示对方论据的错误,以达到推倒对方论点的目的;因为错误的论据必将引出错误的论点。(3)反驳论证,即揭露对方在论证过程中的逻辑错误,如大前提、小前提与结论的矛盾,对方各论点之间的矛盾,论点与论据之间矛盾,等等。精读课文1至5自然段,明确鲁迅先生通过反驳论证批驳了对方的观点:针对对方的错误论据:“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分析这些事实,只能证明中国人失掉了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并不能证明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作者以此为突破口,证明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论点,论点和论据之间并没有逻辑关系。精读课文7至8自然段,思考作者又是如何证明自己观点是正确的。明确:作者通过大力歌颂历史和现实中的“脊梁”——自信的中国人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课文最后一段照应题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做出回答:“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从本质上看问题,指出真正有自信力的是中国的革命人民,“状元宰相”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活动三阅读训练1.阅读下面辩论会的辩词,回答文后的问题。正方一辩陈词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辨友:①洪荒久远的50万年前,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生活着我们的祖先——北京猿人。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过去,他们学会了钻木取火。火的运用是跨时代的大发现,然而直到一百多年前,科学家才揭开了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规律,从而科学地证明了钻木取火的真正奥秘。这就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我方立场:知难行易。②我方主张知难行易,理由如下:③首先,认识发生学告诉我们,行先知后,知难行易。人一生下来便会行,所谓:“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但要成为像对方辩友那样才学渊博的翩翩君子,寒窗十年苦,谈何容易。孔子他老人家到了晩年还坚持学习《周易》,韦编三绝,可见求知之难。④其次,辩证法告诉我们知行密切相关。人类的行为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其中,知是关键。有了知,才有了自觉行为;有了知,才有了开拓进取。知作为行的认识、概括和总结,是行路明灯,是行动指南,掌握了知识和方法,行才会有成就,因而知比行显得更难。⑤再次,日常经验告诉我们,行之不易,归根到底是不知或知之不足;俗语会者不难,难者不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旦掌握了知识和方法,行动起来。必然如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⑥总而言之,知行相比,知难行易。谢谢各位!反方一辩陈词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①大体而言,知包括两种,一方面是道德伦理的良知,一方面是科学经验方面的知识。我方将从这两方面,分别论述知和行之间的关系②第一,环顾当今社会,教育、科技日渐普及,但是人们的道德行为却是日益堕落。赌博、拐骗、偷窃等问题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难题。这让我们不禁怀疑,真的是知难行易吗?难道是知识教育文化不够?难道问题不是出在具体的落实与实践方面吗?难道我们不知遒仁义礼智?难道我们不知道公民道德?:”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王阳明先生还告诉我们,今天所谓的良知是本心所固有的,是生而有之的。因此对于为人处世的一些基本道理对于一般的伦理道德,我们本来就是知道的,良知更是我们本心所拥有的。难在哪里呢?难在具体的实践方面。由于人心的懈怠,由于外在环境的种种限制,导致行难更甚于知难啊!③第二,从科学经验方面来说,也是知易行难。顶夸克在物理学上早就能够论正出所谓顶夸克粒子的存在,但是还必须等到加速器产生,我们才能确切真实掌握这样的概念。④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说是一回事,做又是另外一回事。唯有认清知易行难的情况,才能够认清你不是不知道,你只是不愿意去做。(1)双方是围绕什么辩题展开辩论的?(2)“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后,人们却要进行一段长时间的艰苦努力才能创造出原子弹。”可以作为哪一方的论据?()A.正方B.反方(3)你认为哪方的一辩陈词更为精彩?请举一段辩词加以说明。参考答案:(1)是“知难行易”还是“知易行难(2)B(3)示例:我认为正方的一辩陈词更为精彩。例如正方辩词第①段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北京猿人说起,用人类先掌握钻木取火的技术,后来才揭开机械能转化为热能奥秘的事例,一方面引出论题,另一方面证明了正方“知难行易”的观点。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朗读者》为什么能“海内存知己”石羚①文化读书类节目《朗读者》自播出以来,成为荧屏上的一股“综艺清流。”近日,在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上,《朗读者》节目同名图书与来自俄罗斯、印度、阿尔巴尼亚等国家的出版社签订了版权合作协议,推荐经典,推广阅读,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有人说:6个国家,8种语言,中国文学之灯点亮了法兰克福。②文学是透视中国的一扇窗,透过它,可以看到秦砖汉瓦,看到时代的脚步,感受发展的脉搏。好的文学永远拥有直抵人心的力量。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巴金的“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漂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路遥的“即使最平凡的人,也得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奋斗”……透过朗读者之口,这些跨越古今的锦绣文字,勾勒出几千年的悲欢离合、时移世易,让人从中领略到中国文化薪火相传沉淀下的精髓。③如果说“朗读”二字说的是文字,“者”讲的则是人。节目里,有把大半辈子献给改革开放的先锋人物,有白手起家闯出一片天的民营企业家,有以壁画为伴的考古学家,也有备受瞩目的话剧演员…是他们,搭建出活力四射的当代中国;也是他们,让这个节目富有时代气息。随着《朗读者》走出国门,这些中国发展的见证者、亲历者也来到台前,让外国读者不仅从文字中阅读中国,更通过与“时代的领读者”对话,感知一个立体的中国。④曾有人质疑:呈现在外国人眼前的中国文物、诗词古籍、地域景观和特色美食,满足了西方观众对异质文明的妤奇,美則美矣,但这些文明奇观如何激荡思想打动灵魂呢?【甲】母爱、陪伴、遇见、礼物等,这类主题词在节目中先后出现,勾起了观众对于亲情、爱情乃至家国情的共情与思考。所以,《朗读者》能打动外国观众,不仅靠朗读文学、朗读人生,更靠不同文化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母题⑤产生共鸣,为的是相互理解、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当我们试图把中国故事带到海外,在“讲故事”前学会“挑故事”是必然的选择。因为在文化鸿沟面前,用翻译经典、学术推介等方式“板着面孔说教”,会让多数人无从理解文化的差异。只有找到中国与世界的“联结点”并如实展示出來,才能更妤地让外国人读懂真正的中国,进而从“讲故事”过渡成“聊思想”,从单向讲述变成互通有无。⑥文艺复兴以来,瓷器、丝绸在欧洲带动起“东方主义”风尚,凭借想象,中国的形象被涂上了神秘的、浪漫的乃至理想的色彩;启蒙运动之后,传教士把中国经典译介成外文,由于材料有限,西方学者产生了种种文化误解。如今,技术的变革不仅打通了“天涯若比邻”的地理阻隔,也铺就了“共话今古情”的对话渠道。【乙】无论是《声临其境》《国家宝藏》等电视节目登陆戛纳,还是如火如荼的“网文出海”热潮,这些文宇、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交流,都为外国人提供了多样的“中囯体验”。如果说科技让世界越来越小,那么有了思想文化的碰撞,世界将变得越来越大。多样的讲述方式,承载了有质感的文化,将让“中国好声音”蜚声中外。(选自2018年10月3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1)作者在第②③两段表达了怎样的观点?(2)下面这则材料适合放在文中【甲】【乙】哪一处?为什么【材料】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上,《朗读者》的制作人与德国友人分别用中、德两种语言朗诵了散文《写给母亲》,令在场观众潸然泪下。关于母亲的文字,把爱与爱连在一起,也把中国与外国连在一起。(3)《朗读者》曾请港珠澳大桥建设的亲历者林鸣总工程师朗读了汪国真的作品《我喜欢出发》,抒发了要为国家建设做出新贡献的家国情怀。请结合上文中作者的观点,说说这期节目能打动外国友人的原因。参考答案:(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个人车辆保险合同标准模板
- 个人友情借款合同样本
- 个人合伙投资合同格式范本
- 中小企业设备贷款担保合同
- 个人合伙经营合同样本
- 二手车交易合同模范合同
- S店采购合同管理规范操作范本
- 不动产分家析产:全新合同范本
- 一站式采购合同范本
- 个人股权合作合同范本
- 神经外科课件:神经外科急重症
- 颈复康腰痛宁产品知识课件
- 2024年低压电工证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
- 微电网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民航服务沟通技巧》教案第14课民航服务人员上行沟通的技巧
- MT/T 538-1996煤钻杆
- 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100篇(及答案)
- CB/T 467-1995法兰青铜闸阀
- 气功修炼十奥妙
- 勾股定理的历史与证明课件
-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