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二寒假语文:《氓》《离骚》(基础知识+提分作业)_第1页
2024年高二寒假语文:《氓》《离骚》(基础知识+提分作业)_第2页
2024年高二寒假语文:《氓》《离骚》(基础知识+提分作业)_第3页
2024年高二寒假语文:《氓》《离骚》(基础知识+提分作业)_第4页
2024年高二寒假语文:《氓》《离骚》(基础知识+提分作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氓》《离骚》(基础知识+提分作业)

一、了解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

多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在先秦典籍中被称为“诗”,汉代学

者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诗经》以四言为主,主要有“赋”“比”“兴”三种表

现手法: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也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借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兴这种手

法能渲染气氛,衬托感情。

二、背景:背景:

《氓》是春秋时期的一首民歌。春秋时期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阶段,封建思想意识

还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当时青年男女交往比较自由。关B、卫一带的风俗更是浪漫,桑间濮

上、城隅河畔,青年男女幽期密约、投桃报李,并常以诗歌互表衷肠。

三、文本诵读

1.这是一首四言诗,一般按照“二二拍”的节奏去诵读。试以第一节为例,用“/”划分朗读节

奏,并用“”标出韵脚(多数为隔句用韵)。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

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这段有两韵)

乘彼/境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

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

之耽兮,不可说也!

诗中有几句最能集中展现女子的内心世界,朗读时要读出情感,读出韵味,读出个性。

比如: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四、梳理文本

五、解读文本:

分析意象

1.《氓》中三次写淇水有何作用?

答案:“淇水”是《氓》中一个重要的诗歌意象,其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显示了构思的严密与巧妙。这首诗以淇水为背景,开头、中间和结尾三次提到淇水,

分别代表女主人公爱情婚恋生活的每个阶段,正好对应了全诗的“恋爱一一婚变一一决绝”

的情节线索,以此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结构链。这样就在结构上做到了前后照应,使诗歌显

得更加紧凑。

(2)彰显了情节的发展。诗中三次提到淇水,显示了女主人公生活经历发展的三个阶段。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是恋爱时的淇水;“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这是婚变时女

主人公归途中的实境;“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这是女主人公清醒时的决绝。淇水见证

了诗中女主人公爱情生活的变化。

(3)暗示了人物的心情和情感。诗中三次写淇水也揭示了女主人公的感情轨迹。当初,女

主人公送“氓”涉水过河,淇水和缓,暗示了两人情意绵绵、依依惜别之情。而婚变时的

“淇水汤汤”,暗示了女主人公心中无尽的悔恨甚至愤怒;“渐车帷裳”则暗示了女主人

公暗自落泪,伤心断肠。“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所有的誓言都已成空,还有什么可留

恋的?淇水无声的浸润让她在痛苦中走向决绝。

2.赏析手法

(1)《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举出本诗中这三种手法的诗句各一例。

知识链接:比兴

比与兴作为《诗经》的两种表现手法本无联系,但当兴句含有比的成分时,这时的兴句叫

比兴。

答案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其他也可)

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请分析诗歌三、四节运用比兴的好处。

答案:①结构上:a.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避免了平铺直叙,一览无余。

b.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主人公的婚后生活并不

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C.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

兴句起过渡作用。

②内容上:a.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

陨”,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暗示女主人公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推测女主人公年长色衰是“氓”

变心的重要原因。不过,也不妨理解得宽泛些,比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给人以生

机勃勃的感觉,如同女主人公和“氓”之间情意浓密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

则如同两人感情枯竭时。b.用女主人公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妇女的身份非

常切合(从“抱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做丝),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

劳。

3.分析人物形象:

《氓》中男主人公经历了什么变化?“氓”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从一开始的老实体贴惹人喜爱到冷酷残忍无情:依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

有愉快相处,让女子“不见”“泣涕涟涟”;“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言既

遂矣,至于暴矣”。

其实这样变化是有铺垫的。从开头抱布贸丝,来、即、谋、怒等动词,看到心机、暴躁、

任性妄为,没有媒人提亲,竟然生气女子不答应婚期,对女子不够尊重。看到“三岁为妇,

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如此和自己过苦日子,没有任何怨言,辛苦劳作的妻子,

竟然能三心二意,甚至有家暴。

4.女子的情感随着氓的变化,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诗歌塑造了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

(1)恋爱时情深意切“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无与士耽"''女之

耽兮,不可说也”,看到他沉溺于爱情;

(2)结婚后委曲求全,终日婚后劳作的她,渐渐“静言思之,躬自悼矣”,深深陷入后悔之

中。

(3)离婚时清醒坚强,“及尔偕老,老使我怨”,不想这样毁了自己一辈子。

单纯、勤劳、善良、温柔、贤惠、坚强的女主人公形象。

《氓》中女主人公在叙述生活经历时,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来表现人物性格,试作简要分析。

对比角度对比的诗句对比的作用

女主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表现了女主人公的纯真与热情,以及对

人公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爱情的渴望。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兄弟不知,口至写出了女主人公婚后生活的辛苦和遭受

婚后

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的耻辱。

对比角度对比的诗句对比的作用

婚前“氓之蚩蚩”

突出了氓的不专一和粗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言既暴。

婚后

遂矣,至于暴矣”。

衬托出男女对爱情的不同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

人生经验态度,从而告诫天下女子

兮,不可说也!”

不要沉溺于爱情之中。

《离骚》

一、重点实词释义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

修嫁)以鞠羁()兮,骞朝附)而夕替()。既替余以()

蕙余襄()兮,又申()之以揽()苣。亦余心之所善

()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

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

兮,谣豚()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

()兮"面()规矩而改错()o背()绳墨()

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憧()郁邑()余

住僚()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溢()死以流亡(

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鹫()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o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

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

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悔相()道之不察()

兮,延()伫()乎吾将反()o回朕()车以复路兮,

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

椒丘且焉()止息()o进()不入()以离()

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菱荷()以为

衣兮,集芙蓉()以为裳()O不吾知()其亦已()

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

兮,长()余佩之陆离()o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

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o佩

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

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

可惩()?

《离骚(节选)》重点知识测试

一、重点实词释义

长太息(叹息)以掩涕(掩面哭泣)兮,哀民生(百姓的生活,一作“人生”)之多艰。余

虽(唯)好(爱慕、崇尚)修娉(kua,修洁而美好)以鞭羁(喻指束缚、约束。黑,马缰

绳。羁,马笼头)兮,骞(jian,古楚语的句首语气词,无实意)朝谛(sul,谏铮)而

夕替(废弃、贬黜)。既替余以(因为)蕙^(以蕙草做佩带。xiang,佩带,名词用

作动词)兮,又申(加上)之以揽(采集)茴(chai,香草名,即白芷。)亦余心之所善

(爱好)兮,虽(即使)九(极言多)死其犹未悔。怨灵修(神仙,这里指楚怀王)之浩荡

(荒唐,没有准则)兮,终不察夫民心(人心)。众女(喻许多小人)嫉余之蛾眉(像蚕蛾

一样细而长的眉毛,这是将自己比喻成美女,暗示自己有高尚的德行)兮,谣诬(造谣,诽

谤,同义复合)谓余以善淫(生性淫荡)。固(本来)时俗(世俗)之工巧(善长于取巧。

工,善于,擅长)兮,彳面(mian,背向,引申为违背)规矩而改错(通“措”,措施)。

背(违反)绳墨(木匠划直线用的工具,比喻准绳、准则)以追曲兮,竞周容(苟合取容,

以求容媚为常法)以为度(法度、准则)。憧(tUn,忧闷)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余伟僚(chach1,失意的样子)兮,吾独穷困(走投无路)乎此时也。宁滥(突然、忽然)

死以流亡(随流水漂流而去)兮,余不忍为此态(苟合取容之态)也!鹫鸟(zh),凶猛的

鸟,指鹰、雕等。鸟,泛指一般的鸟)之不群(不与凡鸟为伍)兮,自前世而固然(本来如

此)。何方(方柄、桦头,比喻端方正直)圜(通“圆”,圆凿,受桦头的穿孔)之能周(合)

兮?夫孰(何)异道(不同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责骂)而攘(忍受)诟(侮

辱)。伏(守、保持)清白以死直(死于直道)兮,固前圣之所厚(嘉许、推重)。悔相道

(观察、选择道路)之不察(清楚、明白)兮,延(久久)伫(久立)乎吾将反(通“返”,

返回)。回朕(第一人称代词,自秦始皇起专用做皇帝的自称)车以复路(返回到原路)兮,

及(趁着)行迷(走迷了道路)之未远。步(缓行)余马于兰皋(水边高地)兮,驰(马快

跑)椒丘(长着椒树的山冈)且(暂且)焉(于彼,在那里)止息(停下来休息)。进(到

朝廷做官)不入(不被君王所用)以离(通“罹”,遭受)尤(过失、指责)兮,退(离去)

将复修吾初服(指未出仕前的服饰,比喻原先的志向)。制菱荷(荷叶。j1)以为衣

兮,集芙蓉(荷花)以为裳(古人穿的遮蔽下体的衣裙。古人以上衣为衣,以下裙为裳。)。

不吾知(即“不知吾”的倒装)其亦已(止,罢了,算了)兮,苟(只要)余情其信(确实)

芳(芳香美好)。高(使……高,加高,用做使动词)余冠之岌岌(高耸的样子)兮,长(使……

长,加长,用做使动词)余佩之陆离(修长而美好的样子)。芳(芳香)与泽(光泽)其杂

糅兮,唯昭质(光明纯洁的本质)其犹未亏。忽反顾(回头看)以游目(放眼观看)兮,将

往观乎四荒(四面荒远的地方,形容极其旷远。荒,远)。佩(用如名词,指佩戴的香草和

饰玉)缤纷(繁多)其繁饰(众多装饰品)兮,芳菲菲(芳香浓烈)其弥章(更加明显。弥,

更加。章,通“彰”,明显)。民(人)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美好)以为常。虽(即

使,就算)体解(分解人的肢体,古代酷刑之一)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受创而改变)?

二、分析文本:

1.屈原一生“好修垮以概羁兮”,却为什么“骞朝i卒而夕替"?有哪几个原因?

君王不察: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小人诽谤: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逐谓余以善淫。

个人志向:宁滥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2.屈原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屈原对此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1)态度:“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滥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

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⑴感情: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

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3.第三节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第

四节却又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前后是

否矛盾?

明确:

第三段写的是诗人因正道直行,不同流合污,而遭小人诬陷,君王是非不分,疏远了他。虽

遭多方沉重打击,但他心志弥坚,初心不改。

第四段写诗人打算全身而退,高洁自守,不再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谋求变革。“悔相道

之不察”中的“悔”是就政治活动中的进退而言的,并不意味着诗人就此放弃操守,否定自

己的理想。所以两者并不矛盾。

4.在第四段屈原反省、检查自己,有何作用?

明确:

在第四段说既黜之后,该怎么办?反省自己,是否没有看清道路,返回去呢?承着反省的思

想,检查自己的进退,肯定了自己的美好品质及政治主张“苟余情其信芳”“唯昭质其犹未

亏”,信念更加坚定,为了寻求理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5.《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

明确: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洁身自好、坚持正道、献身理想的爱国诗人形象。

1.外部形象:

佩戴名物香草,高大正直“制美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

之陆离”

2.思想性格:

①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低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

②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

“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③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

心之可惩”

6.诗中运用了哪些方法来增强语言的韵律感、音乐性?

(1)押韵。隔句用韵。如“余虽好修垮以概羁兮,骞朝淬而夕替。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

以揽苣”里“替”“苣”是韵脚;“固时俗之工巧兮,彳面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

周容以为度”里“错”“度”是韵脚。

⑵在句中普遍使用“兮”字。“兮”是语气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兮”用在上下句中间,

增加了停顿,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⑶大量使用对偶句。

⑷多用双声叠韵联绵词及叠音词。如“革几羁”“郁邑”“传僚”“陆离”等是双声词,

“岌岌”“菲菲”等是叠音词。

7.写作特点:

1),深刻的现实内容与高度的浪漫主义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

《离骚》作为一首宏伟瑰丽、令人回肠荡气的政治抒情诗,以大胆的想象、夸张和象征等手

法,生动而曲折地反映了楚国的现实斗争,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深广忧愤和精神上的追

求。

2).语言特色:以六字句为基本句式,加上虚字“兮”,参差变化;双句押韵,节奏铿锵

而活泼变化;间以楚地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3)赋的运用:本篇的赋既用于叙事,也用于抒情,使人感到真实而又易于接受。例如用于

叙事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豚谓余以善淫。”用于抒情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

民生之多艰。”此外,屈原善于运用打比方来说理。

4)比兴手法:王逸把《离骚》的意象体系分为三类:社会性的意象群,自然界的意象群,

神话界的意象群。课文中的意象体系多为第一、二类,即主要以“香草美人”为喻(蕙,苣,

英荷,芙蓉,蛾眉等),表达自己高洁的胸怀、美好的心灵。

一、理解式名句默写

1.屈原《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

2.屈原在《离骚》中写自己虽然崇尚美德,不断小约束自己却仍然很快遭到贬谪的句子是

“,"o韩愈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一封朝奏

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中了表达了相似的人生境遇。3.屈原在《离骚》中写自己因太

注重修身而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句子“,”。

4.屈原在《离骚》中诉说自己曾因佩戴香蕙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

他仍坚定地坚持真理,追求美好品德,且为之蹈死不悔的两句是

5.《离骚》中写屈原怨恨楚怀王昏耳贵糊涂,轻信谣言的语句是

6.屈原在《离骚》中以美女自喻,表现自己因为志行高洁,遭人嫉妒的句子是

7.屈原在《离骚》中用“,”两句表明自己所处的

时代本来就是适合于投机取巧,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

8.屈原在《离骚》中用“,”两句写出了当时楚国的

一些人违背准绳而随意歪曲真理,竞相把苟合取悦于人奉为法度的现象。

9.《离骚》中“,”两句写出了屈原因政治上不得志

而走投无路所表现出的忧闷失意、孤独彷徨之状。

10.屈原《离骚》中“,”两句写出了屈原宁愿立即

死去或者流放他乡,也不愿意像小人一样苟合取悦于人。

11.《离骚》中“,"两句借雄鹰不与那些燕雀同群,表

现了屈原忠正刚强,品行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一贯追求。

12.《离骚》中比喻君子和小人的矛盾不可调和的句子是

13.屈原在《离骚》中以“,”教导我们“道不同

不相为谋”。

14.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宁愿牺牲生命或流落他乡也不能容忍谄媚之态的句子是

15.在《离骚》中,屈原用“,”两句写出自己身

处污浊的社会环境中的压抑。他只能委屈心志,把谴责和耻辱一并承担。

16.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保持清白,会像古代圣人一样献身正道的句子是

17.屈原在《离骚》中委婉地表明自己后悔选择做官,相要归隐的句子是

18.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想要趁着迷途未远,赶紧回到正路上的句子是

19.屈原在《离骚》中通过写自己退隐后骑马到达长满兰草的水边和长满椒树的山冈,表明

自己从朝廷退隐是为了休养的句子是“,

20.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在朝中被指责,不如重新换上当初的服装退隐的句子是

21.《离骚》中写屈原以荷花这一特定意象作为服饰来表现自己美好品质和高尚情操的句子

是","。

22.屈原在《离骚》中表明即使无人了解自己也无所谓,只要自己内心坚定不移地追求美好

的语句是“,”。

23.《离骚》中写屈原通过加高帽子和延长佩带来表明自己要使品格更加高洁的语句子是

24.屈原《离骚》中表明人生各有各的乐趣,但自己却独爱美的句子是

a,,

,O

25.《离骚》中“,”两句表明即使自己被肢解也不会改

变,难道志向可以因受挫而改变。

26.(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I)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

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27.(2015年高考

新课标全国卷I)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

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的表示“,"。

【答案】、理解式名句默写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余虽好修娉以鞅羁兮骞朝谛而夕替

3.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苣

4.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5.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6.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族谓余以善淫

7.固时俗之工巧兮侦规矩而改错

8.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9.憧郁邑余伟像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10.宁溢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11.鹫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12.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13.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14.宁溢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15.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16.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17.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18.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19.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20.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21.制芟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22.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23.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24.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25.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2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7.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唐以前的古代文学中,以忧患感为基调的作品是很多的。这些作品大致上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所体现的主要是对于自己及亲友的命运而引起的忧患感,如宋玉《九辩》。第二类则

是内涵更为深广的忧世之作,例如《诗经》中的《载驰》《正月》。这后一种倾向可以说是

我国古代文学中最优秀的传统之一,其代表人物是屈原。

屈原的作品,无一例外地蒙着一层浓重的忧患情调。关于《离骚》,诚如司马迁所云,屈原

“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关于《九章》,从首章《惜诵》”惜诵

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到末章《悲回风》"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忧患之感

与《离骚》完全相同。屈赋对读者的强烈感染力主要来自它所蕴涵的忧患感,这种忧患感当

然包含着诗人“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痛苦,"美人迟暮”的惆怅,但是更重要的则是诗人对

于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危机感:“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宁法:死而流亡兮,

恐祸殃之有再"。

那么,在屈原的时代,楚国是不是已经岌岌可危了呢?据史书记载,它当时还是一个“地方

五千里,带甲百万”的强国。在屈原生前,楚国虽然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几次失利,但并未濒

于灭亡的危险。屈原作品中那种仿佛大难已经迫于眉睫的气氛,与其说是反映了当时楚国的

实际形势,倒不如说是反映了诗人心中基于对现实的预感而产生的忧患意识,而这种预感和

忧患意识正来源于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强烈的责任感。

屈原曾经被楚怀王委以重任,但是他不久就受到一连串的诬陷、疏远、放逐。在那个辩士四

处奔走、朝秦暮楚的时代,屈原却情愿在“乃猿狄之所居”的流放地行吟泽畔,仍然以“虽九

死其犹未悔”的坚毅精神忍受着巨大的痛苦,时时刻刻把国家、人民的命运放在心上,仍然

强烈地感到自己对于国家、人民的责任:“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甚至当他要想

以身殉国时,仍念念不忘国家的政治,并以古代的贤臣作为自己的榜样:“既莫足与为美政

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虽然屈原的忧世预言与历史的实际进程相符合的程度不一致,但是,他怀着对国家、人民的

命运的巨大关切,具有对于现实生活的深邃的洞察力,因而能够极其敏锐地觉察到当时政治、

社会中各种形式的隐患。这种对于历史演变的深刻预感和忧患感是难以为常人所理解的,所

以屈原的忠谏始终不被楚王采纳。这样,他在当时就处于一种非常孤独的境地。屈原反复悲

叹:“国无人莫我知兮”"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这种深沉的孤独感主要是由于拳拳忠忱和侃侃说言不为朝廷所接受。只有对国家、人民的命

运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对自己的事业,理想的正义性怀有强烈的自信心,才能产生足以抗拒

这种孤独感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程千帆英砺锋《忧患感和责任感》)

材料二:

《离骚》全诗可分为三段:正文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乱》日"是全诗的尾声与总结。

从“帝高阳之苗裔兮”至"岂余心之可惩”为前半部分,是写"骚",写"忧",写诗人现实政治生

活中的斗争、矛盾、幽愤和痛苦。

在前半部分中,诗人抒写着"灵修浩荡""皇舆败绩""众女谣舔""芳泽杂糅"的政治乱象,又强

烈地感受到"草木零落”"美人迟暮”的人生忧愁。政治斗争的严重挫败,现实与理想的悬殊背

离,给屈原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深巨的忧愤。他抑止不住满腔的愤懑,反复诉说着自己无比

失望、孤独、幽怨、孤疑的情绪,重重的忧郁、怨望、苦闷、彷徨,重重地压在心头。

前半部分的基本内容和感情基调,就是一个"骚"字,就是司马迁所说的"忧愁幽思"。那么,

出路在哪里?诗人将如何“离"开这无边的"忧"愁?于是,便进入了后半部的描写——

从“女婴之婵媛兮”至"蜷局顾而不行”为后半部分。诗人紧承前半之"骚"之"忧"而写"离",写

为"离"开忧愁、解脱痛苦"上下求索"的不懈奋斗,写为实现"美政"理想而"求帝""求女"的幻

想经历。

当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现实世界"无路可走"之时,矢志不渝的诗人将他不屈的目光、深邃

的思绪,投向了幻想的天际。诗人不顾"女婴"的劝说,否定明哲保身的逃避,而满怀虔诚的

期冀,踏上上下求索的征程。但是"求帝”"求女"的不遇,不仅宣告了实现"美政”理想的无望,

同时也宣告了"离骚”的失败。欲"离骚"而"骚"难"离",忧患犹在,痛苦依然。

接下去,诗人又幻想着向灵氛、巫咸求助,灵氛、巫咸劝诗人去国远游,而诗人准备离去之

时,远远地望见了故国的大地,“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自己根本无法离开生长

于斯的旧乡故土!

一篇《离骚》之诗,本为"离骚”而设,却历尽千回百折,数经心力交瘁,仍然是"骚"而未"离",

"忧"而未"解"。长达二千五百言的正文已经结束了,但此时的主人公,"骚"仍未"离"。茫茫

环宇,何处是归程?

"《乱》曰"部分总结全诗,点明主题:"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终极意义上的"离骚",是全部

忧怨、痛苦的最高形式的解脱。

"《乱》曰"五句呼应诗题,点明了全诗"离骚”的基本线索:”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是"骚”,

“又何怀乎故都"是"离";"既莫足与为美政兮”是"骚","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离"。

既不能去,又不能忍,这样就把矛盾推向高峰,"死"的问题便被尖锐地提出来了。《乱》的

“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最终表明要追殷代贤臣彭咸而投水而死。“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终极

意义上的"离骚”,是全部忧怨、痛苦的最高形式的解脱。

(摘编自何新文彭安湘《离去现实忧患、解脱生命痛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唐代以前的文学作品大多以忧患感为基调,比如宋玉的《九辩》、《诗经》中的

《载驰》《正月》等。

B.司马迁对屈原的创作有着洞见,他指出屈原因忧愁而进行创作,忧患感是其作品的情

感主线。

C.屈原仰慕先贤彭咸,效仿他通过投水自尽的方式来劝谏君主改过,这是他强烈责任感

的表现。

D.《离骚》前半部分重在写"离",后半部分侧重写"愁",诗人希望通过"求帝""求女"来

摆脱忧患,但最终失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时期,辩士游说各国,对国家没有忠诚的意识,但屈原与之不同,始终不愿离开

楚国。

B.屈原在作品中流露出的忧患感,不仅仅是因自身命运而引起的,还包括对楚国未来形

势的担忧。

C.屈原因不被理解而孤独,但他不惧怕孤独,因为他认为自己的责任感和自信心能够消

除这种孤独。

D.材料二将"离骚"的"离"理解为"远离"之意,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离骚》内容主旨的

论述。

3.下列选项,与材料一观点最接近的一项是()

A.班固《离骚序》评屈原“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

B.朱熹《楚辞集注》:“托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于楚焉;亦仁之至,而义至尽也。”

C.李白《江上吟》评"屈平词赋悬日月”。

D.颜之推《颜氏家训》评“屈原露才扬己,显暴君过”。

4.根据材料二的划分标准,下面的链接材料属于《离骚》的哪一部分?该段主要书写的内

容和表达的思想情感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

链接材料: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垮以靶羁兮,骞朝谛而夕替。既替余以蕙镶兮,

又申之以揽苣。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

嫉余之蛾眉兮,谣琢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倘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

容以为度。怩郁邑余件僚今,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造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鹫鸟

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垢。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5.有人认为,屈原在《离骚》中积极寻求“离去现实忧患”,说明屈原是在逃避现实,缺乏

责任感。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唐以前的古代文学中,以忧患感为基调的作品是很多的。这些作品大致上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所体现的主要是对于自己及亲友的命运而引起的忧患感,如宋玉《九辩》。第二类则

是内涵更为深广的忧世之作,例如《诗经》中的《载驰•正月》。这后一种倾向可以说是我

国古代文学中最优秀的传统之一,其代表人物是屈原。

屈原的作品,无一例外地蒙着一层浓重的忧患情调。关于《离骚》诚如司马迁所云,屈原“忧

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关于《九章》,从首章《惜诵》“惜诵以致

愍兮,发愤以抒情”,到末章《悲回风》“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忧患之感与

《离骚》完全相同。屈赋对读者的强烈感染力主要来自它所蕴涵的忧患感,这种忧患感当然

包含着诗人“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痛苦,“美人迟暮”的惆怅,但是更重要的则是诗人

对于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危机感:“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宁灌死而流

亡兮,恐祸殃之有再”。

那么,在屈原的时代,楚国是不是已经岌岌可危了呢?据史书记载,它当时还是一个“地方

五千里,带甲百万”的强国。在屈原生前,楚国虽然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几次失利,但并未濒

于灭亡的危险。屈原作品中那种仿佛大难已经迫于眉睫的气氛,与其说是反映了当时楚国的

实际形势,倒不如说是反映了诗人心中基于对现实的预感而产生的忧患意识,而这种预感和

忧患意识正来源于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强烈的责任感。

屈原曾经被楚怀王委以重任,但是他不久就受到一连串的诬陷、疏远、放逐。在那个辩士四

处奔走、朝秦暮楚的时代,屈原却情愿在“乃猿狄之所居”的流放地行吟泽畔,仍然以“虽

九死其犹未悔”的坚毅精神忍受着巨大的痛苦,时时刻刻把国家、人民的命运放在心上,仍

然强烈地感到自己对于国家、人民的责任:“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甚至当他

要想以身殉国时,仍念念不忘国家的政治,并以古代的贤臣作为自己的榜样:“既莫足与为

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虽然屈原的忧世预言与历史的实际进程相符合的程度不一致,但是,他怀着对国家、人民的

命运的巨大关切,具有对于现实生活的深邃的洞察力,因而能够极其敏锐地觉察到当时政治、

社会中各种形式的隐患。这种对于历史演变的深刻预感和忧患感是难以为常人所理解的,所

以屈原的忠谏始终不被楚王采纳。这样,他在当时就处于一种非常孤独的境地。屈原反复悲

叹:“国无人莫我知兮”“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这种深沉的孤独感主要是由于拳拳忠忱和侃侃说言不为朝廷所接受。只有对国家、人民的命

运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对自己的事业、理想的正义性怀有强烈的自信心,才能产生足以抗拒

这种孤独感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程千帆莫砺锋《忧患感和责任感》)

材料二:

《离骚》全诗可分为三段:正文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乱》日”是全诗的尾声与总结。

从“帝高阳之苗裔兮”至“岂余心之可惩”为前半部分,是写“骚”,写“忧”,写诗人现

实政治生活中的斗争、矛盾、幽愤和痛苦。

在前半部分中,诗人抒写着“灵修浩荡”“皇舆败绩”“众女谣逐”“芳泽杂糅”的政治乱

象,又强烈地感受到“草木零落”“美人迟暮”的人生忧愁。政治斗争的严重挫败,现实与

理想的悬殊背离,给屈原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深巨的忧愤。他抑止不住满腔的愤懑,反复诉

说着自己无比失望、孤独、幽怨、狐疑的情绪,重重的忧郁、怨望、苦闷、彷徨,重重地压

在心头。

前半部分的基本内容和感情基调,就是一个“骚”字,就是司马迁所说的“忧愁幽思”。那

么,出路在哪里?诗人将如何“离”开这无边的“忧”愁?于是,便进入了后半部的描写。

从“女婆之婵媛兮”至"蜷局顾而不行”为后半部分。诗人紧承前半之“骚”之“忧”而写

“离”,写为“离”开忧愁、解脱痛苦“上下求索”的不懈奋斗,写为实现“美政”理想而

“求帝”“求女”的幻想经历。

当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现实世界“无路可走”之时,矢志不渝的诗人将他不屈的目光、深

邃的思绪,投向了幻想的天际。诗人不顾“女婆”的劝说,否定明哲保身的逃避,而满怀虔

诚的期冀,踏上上下求索的征程。但是“求帝”“求女”的不遇,不仅宣告了实现“美政”

理想的无望,同时也宣告了“离骚”的失败。欲“离骚”而“骚”难“离”,忧患犹在,痛

苦依然。

接下去,诗人又幻想着向灵氛、巫咸求助,灵氛、巫咸劝诗人去国远游,而诗人准备离去之

时,远远地望见了故国的大地,“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自己根本无法离开生

长于斯的旧乡故土!

一篇《离骚》之诗,本为“离骚”而设,却历尽千回百折,数经心力交瘁,仍然是“骚”而

未“离”,“忧”而未“解”。长达二千五百言的正文已经结束了,但此时的主人公,“骚”

仍未“离”。茫茫环宇,何处是归程?

“《乱》日"部分总结全诗,点明主题:“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终极意义上的“离骚”,

是全部忧怨、痛苦的最高形式的解脱。

“《乱》日"五句呼应诗题,点明了全诗“离骚”的基本线索:“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

是“骚”,“又何怀乎故都”是“离”;“既莫足与为美政兮”是“骚”,“吾将从彭咸之

所居”是“离”。

既不能去,又不能忍,这样就把矛盾推向高峰,“死”的问题便被尖锐地提出来了。《乱》

的“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最终表明要追随殷代贤臣彭咸而投水而死。“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是终极意义上的“离骚”,是全部忧怨、痛苦的最高形式的解脱。

(摘编自何新文彭安湘《离去现实忧患、解脱生命痛苦》)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宋玉《九辩》和屈原《离骚》都抒发了忧患之感,但在内涵上,后者的忧患感更

为深广。

B.屈原的忧患感是其所有作品的主基调,不仅是遭受谗言、猜忌的痛苦,更是对楚国命

运的担忧。

C.《离骚》的前半部分主要写“愁”,刻画了楚国的种种政治乱象,流露出自我强烈的人

生忧愁。

D.在“《乱》曰"部分,屈原在极度矛盾之下提出"离"忧的解决办法一一效法殷代贤臣彭

咸,投水而死。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对国家和人民的强烈责任感催生了他的忧患感,而他的预感和担忧与历史进程却

并不一致。

B.屈原因不被理解而孤独,但他不惧怕孤独,因为他的责任感和自信心给予了他强大的

精神力量。

C."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上下求索着自我拯救之路,这是《离骚》

后半部分的主旨。

D.材料二将"离骚"的"离"理解为"远离"之意,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离骚》内容主旨的

论述。

8.下列选项中,与材料一观点最不相符的一项是()

A.班固《离骚序》评屈原“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

B.洪兴祖《楚辞补注》“屈原虽被放逐,又徘徊而不去楚,其意是生不得力争强谏,死

犹冀其感。"

C.朱熹《楚辞集注》"托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于楚焉;亦仁之至,而义至尽也。”

D.毛泽东评:"屈原......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

勇敢高尚。"

9.教材中《〈离骚〉节选)》第3段属于《离骚》的哪一部分?该段主要书写的内容和表

达的情感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二及课文第3段内容,简要说明。

10.材料一认为屈原具有忧患感和责任感,而材料二认为屈原《离骚》是在寻求“离去现实

忧患",两则材料的观点是否相互冲突?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婷以鞍羁兮,薯朝辞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缆兮,

又申之以揽苣。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

嫉余之蛾眉兮,谣琢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

以为度。郁邑余件僚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造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鸯鸟之

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圆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时俗之工巧兮时俗:世俗

B.竞周容以为度周容:荀合取容

C.郁邑余传僚兮伟像:失意的样子

D.吾独穷困乎此时也穷困:贫穷,困苦

12.下列对选段内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J表现了屈原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情怀。

B."既替余以蕙馥兮,又申之以揽苣J屈原以香花香草装饰自己,实际上是以此比喻

自己高洁的志向。

C.“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J埋怨神灵不能主持正义,不了解民心。

D."固时俗之工巧兮,规矩而改错J指责当时世俗投机取巧,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

13.屈原受屈遭贬的外部原因,选段中提及了三个方面,请各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出来。

14.选段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任选两种进行简要赏析

1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余虽好修垮以机横羁兮,骞朝淬而夕替。

(2)鹫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3)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脆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喳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6.下面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②不见复关,泣涕涟涟③淇则有岸,隰则有泮④彤管有炜,说

怪女美⑤匪来贸丝,来即我谋⑥总角之宴,言笑晏晏⑦于嗟鸠兮,无食桑意⑧女之

耽兮,不可说也

A.①⑤B.②⑥C.③⑧D.④⑦

17.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即:就

B.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爽:过错

C.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言:自言自语

D.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咎言:不吉利的话

18.下列有关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诗经》中

大多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

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大都

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

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

C.《氓》中的第3、4两章一一这两章以抒情为主,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女主人的年

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

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

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

鸠无食桑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

D.《桃花源记》"黄发垂髯",垂髯,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髯"指儿童。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总角",古代未成年女子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

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特指少女时代。

19.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2)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婷以鞍羁兮,骞朝谛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缀兮,

又申之以揽苣。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

嫉余之蛾眉兮,谣琢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湎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

容以为度。怩郁邑余件僚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造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鹫鸟

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选自《离骚》

2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吾独穷困乎此时②怨灵修之浩荡兮③忽反顾以游目兮

④佩缤纷其繁饰兮⑤宁滥死以流亡兮⑥伏清白以死直兮

A.①②④B.④⑤⑥C.③④⑥D.③⑤⑥

21.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字解释正确一项是()

A.长太息以掩潦兮涕:眼泪B.固前圣之所厚厚:与"薄"相对

C.宁遹死以流亡兮溢:突然D.忍尤而攘诟攘:抵抗

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汉代汉语。

固时俗之工巧兮,彳面规矩而改错。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