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教学设计_第1页
陈情表教学设计_第2页
陈情表教学设计_第3页
陈情表教学设计_第4页
陈情表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陈情表教学设计陈情表教学设计(精选2篇)

陈情表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课前预习

1.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音义问题;

2.初步了解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温习第一册第四单元的几篇文章,体会烛之武、邹忌、触龙的劝说技巧,并和同学讨论李密陈情的婉曲方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款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陈情表》,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是谁陈情?

李密。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2)向谁陈情?

晋武帝。(投影)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引同学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三、分析课文(一)1、齐读第一段。

2、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

3、教师和两名学生共同口译本段文字。

4、文章一开始,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总摄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师提供参考答案。)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5、学生对照投影试背第一段。

四、结束语:

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他为保留名节坚辞不仕的托辞呢?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样陈述的,我们下一节课再赏读《陈情表》的其他章节。

第二课时

一、教师背诵第一段前两句,引导学生齐诵全段。

二、导入: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我征召你一个李密,你就照顾祖母,辞不应征,你不是存心不给我个面子吗?我看你还咋说?”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

三、分析课文(二)

1、学生齐读第二段。

2、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学生回答。)

3、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4、情以动人,理以喻人。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稍顿,待学生说出“晓之以理”后)“喻之以孝道之大义”,(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下面同学们针对我提出的几个问题研究、讨论并作出解答。(投影问题,逐条解决)

(1)默读并口头通译第三段。

(2)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3)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区区不能废远)

(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更相为命”)

(5)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段文字具体分析。

5、教师范读第四段。

6、教师串讲:(可以参照教学用书中黄岳洲先生的赏析文字,主要是给学生提供鉴赏的范例)

7、经过李密的一番婉曲凄切的陈情,晋武帝览表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学生阅读课后练习中《古文观止》的评语)

四、师生讨论总结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五、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整理本课的语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分组背诵全文。

二、分析艺术特色:

1、感情真挚,融情于事;(从本文的实际效果入手,找出文中李密表达的几种情感孝顺之情,不满之情,恭敬之情,体会抒情和叙事的结合:“情为文之经,事为文之纬”)

2、文脉畅达,照应联通;(本文前后照应的句子很多,教师可举出若干例,让学生回答)

3、骈散结合,音韵和谐;(简介骈体文特点)

4、陈辞婉曲,屈伸适宜。(可联系高一第一单元几篇文章,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三、总结本课古汉语语词、文化知识:

1、一词多义:(略)

2、古今异义:至于,成立,告诉,不许,希冀,辛苦

3、通假现象:闵,零丁,蓐

4、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

5、修辞方式:比喻,婉曲,对偶

6、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陈情表教学设计篇2

陈情表

一、内容与解析

本课要学的内容《陈情表》是一篇抒发亲情的古代散文,其核心是要理解流露的感情,理解它的关键是要联系时代背景理解的处境,从而理解陈了那些情。学生已经学过《归去来兮辞》和《滕王阁序》,知道它们分别表达了回归田园的乐情和怀才不遇的悲情,本课内容中所抒发的亲情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但格调和笔法均有所不同。由于它与之前所学课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且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有借鉴意义,因而在本学科中处于重要地位,在本单元学习中有巩固、提高的作用。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作品流露的情感,解决重点的关键是掌握作品融情于事的笔法,其方法要多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感悟。

二、目标与解析

目标定位:①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②注意的处境和在文中表露的情感;

③掌握融情于事的写作手法;

④背诵全文。

2、目标解析: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多种方法反复诵读。

三、问题诊断分析

本课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对进退两难处境的不理解,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功利心或实用主义作怪。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关键还要联系时代背景。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本课文言字词和文化常识教学中,准备使用幻灯片,以有效利用时间来总结字词,介绍文学常识。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三)了解、写作背景和文体

让学生阅读课下解释①,标划要点,老师再补充。

1、解题

点拨: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也是一种文体。“陈”是陈述的意思,“情”,课下解释中没有注解,那是什么意思呢?(提示:情:①情况(事实);②衷情(孝情、忠情);③情理(忠孝之道)。)

点拨:李密为什么要给皇帝写《陈情表》呢?自然引出对和写作背景的介绍。

2.及背景介绍

李密自幼丧父,四岁时母亲改嫁,依靠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闻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屡次出使东吴,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蜀国灭亡后,李密退居家里侍奉祖母。

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了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蜀国灭亡后,晋武帝为笼络人心,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没有接受任命;晋武帝又征召李密为郎中,李密又未去应诏;不久,晋武帝又征召他为太子洗马,李密又上表辞谢;晋武帝很生气,地方官催逼甚紧。在这种情况下,李密写了这篇千古闻名的《陈情表》。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表》,孝则《陈情表》”的高度评价将两篇文章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四)研讨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听读。放录音或者老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体会字音、节奏和感情。

2、.老师展示一、二段的部分重点字词。

点拨:重点词的分类,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文学常识、成语等方面。

3、学生质疑,针对第一、二段的字词和文意理解等有关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4、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第一段中李密的苦情,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点拨:苏轼说,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默读第一段,设身处地的体会李密的不幸命运。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根据情况进行肯定或者引导。

老师引导要点如下:①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父亲是家庭的顶梁柱;人生有三大不幸,第一就是“幼年丧父”。②孤儿寡母生活往往比较艰苦,如果再失去慈爱的母亲,那是更大的不幸。请思考一下,李密的母亲为什么要改嫁?母亲改嫁时为什么没带上李密?③祖母比李密大几岁?(从文章最后一段可知是52岁)那么,李密四岁时跟着56岁的祖母生活,试想象一下母孙二人生活的艰难程度。李密这一棵独苗“九岁不行”,特异的体弱又会使年迈的祖母如何操劳且提心吊胆啊!④如果叔伯和兄弟较多,李密家人丁兴旺,有亲戚们照应帮助母孙二人,那也会生活好过一点。可是……⑤如果家庭富裕,能请一些丫环和仆人来服侍母孙二人,那也会生活好过一点。可是……⑥李密“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大不幸又一次在必然中发生了,“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李密只好“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5、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第二段中李密进退两难的狼狈处境,加深对文意的理解。点拨:默读第二段,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①晋武帝为什么会“诏书切峻,责臣逋慢”呢?试站在晋武帝的角度,想一想皇帝可能会怎么想、怎么做。②一方面是皇帝生气、地方官催逼,另一方面是祖母一天天的病重。如果你是李密,你能怎么做呢?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根据情况点评激励和引导。

6、理清思路。

学生讨论,老师明确,提醒学生用竖线标清层次。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第一段第一层、总起:命运不好,幼遭不幸。

第二层、父死母嫁,祖母抚养,多病成人。

第三层、门衰祚薄,形影相吊。

第四层、祖母病卧,臣侍汤药。

第二段第一层、总起: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第二层、孝廉秀才,辞不赴命。

第三层、郎中洗马,辞不就职。

第四层、诏书切峻,郡州逼催。

第五层、奉诏刘病,进退狼狈。

7.熟读背诵。

8.小结。回顾本课时的目标。

9.作业:背诵并默写课文第一、二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一、二自然段

1.找学生复述第一、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2.找两名学生分别背诵第一、第二自然段,老师点评激励。

(二)研讨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听读。放录音或者老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体会字音、节奏和感情。

2.老师展示三、四自然段的部分重点字词。

点拨:回忆重点词的分类,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文化常识、成语。

点拨的目的是强化学生识别重点词的能力。

3.学生质疑,针对第三、四段的字词和文意理解等有关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4.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第三段的文意,体会李密的陈情技巧。

点拨:默读第三段,请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

①朝廷多次征召李密,官职一升再升,直至太子洗马,可以说是皇恩浩荡啊!李密呢?却是一推再推,辞不就职,试站在晋武帝的角度,想一想晋武帝可能会怎么推测李密的心理。

②李密猜测到晋武帝的可能的心理了吗?如果你是李密,你可能怎么给皇帝解释呢?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根据情况进行肯定和引导。

5.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第四段的文意,体会李密的陈情技巧。

点拨:默读第三段,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①李密想怎样解决“尽节”和“报养”的矛盾呢?他的想法是否合情合理?

②本段既能读出李密报养祖母的孝情,又能读出对晋武帝的忠情,试找出段中的有关语句做具体分析。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根据情况进行肯定和引导。

6.理清思路。

学生讨论,老师明确,提醒学生用竖线标清层次。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第三段第一层、孝治天下,况臣尤甚。(该层第一个词:伏惟)

第二层、少仕伪朝,不矜名节。(该层第一个词:今)

第三层、过蒙拔擢,岂有希冀。(该层第一个词:且)

第四层、但刘奄奄,朝不虑夕。(该层第一个词:但)

第五层、更相为命,不能废远。(该层第一个词:臣)

第四段第一层、忠长孝短,愿乞终养。

第二层、臣之辛苦,人神共鉴。

第三层、矜悯愚诚,刘终余年。

第四层、生死效忠,犬马拜表。

7.熟读背诵。

8.小结。回顾本课时的目标。

9.作业:背诵并默写第三、四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复习找四名学生分别背诵课文的四个自然段,老师点评激励。

(二)理清全文思路,鉴赏并学习巧妙的说话技巧。

1.理清全文思路,概括各段意思。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老师点拨并明确。

第一段、家庭不幸,祖孙相依为命。(陈情不仕的唯一事实)

第二段、忠孝难两全的狼狈处境。

第三段、从四方面打消疑虑,求得体恤。

第四段、提出陈情的目的“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

2.鉴赏并学习巧妙的说话技巧。

点拨①:试将四个自然段的顺序调整一下,再与原文相比,体会说话效果是否有所不同。

学生思考、讨论、质疑,老师点拨明确。

第一段内容是陈情不仕的唯一事实根据。写的凄切感伤,以使晋武帝对自己由恼怒严责化为同情怜悯。这叫做先动之以情。

第二段,先表达自己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再历叙州郡朝廷优礼有加的事实,“奔驰”一词绝妙的表达了急切希望赴京为皇家奔走效劳的焦急心情,用二难推理使晋武帝既感受到的忠敬之心,又感受到对祖母的孝顺之情,以此来打动晋武帝,再次动之以情。那么,怎样进一步说服晋武帝呢?留下了悬念。

第三段,首句即言晋朝“以孝治天下”的纲领,言外之意是自己孝养祖母既合情也合理合法,为下文“愿乞终养”给出理论根据。接着陈述自己的从政经历和人生态度,打消晋武帝怀疑自己“矜名节”的顾虑;又强调自己的卑微和皇恩浩荡,说明自己绝无非分的愿望;最后强调自己不应诏的唯一原因就是祖母病重,大寿将终。这样就从可能的各个方面打消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