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河北省联合测评(六)语文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1/1D/36/wKhkGGZVtzmAK89rAAIbUxdeoJo653.jpg)
![2024届河北省联合测评(六)语文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1/1D/36/wKhkGGZVtzmAK89rAAIbUxdeoJo6532.jpg)
![2024届河北省联合测评(六)语文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1/1D/36/wKhkGGZVtzmAK89rAAIbUxdeoJo6533.jpg)
![2024届河北省联合测评(六)语文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1/1D/36/wKhkGGZVtzmAK89rAAIbUxdeoJo6534.jpg)
![2024届河北省联合测评(六)语文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1/1D/36/wKhkGGZVtzmAK89rAAIbUxdeoJo653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河北省高三大数据应用调研联合测评(六)语文试卷
学校:姓名:班级:考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吴妈是个寡妇,在赵太爷家帮佣。她对阿Q先生,平时并无大恶感,一边在灶间煮
饭,一边同老Q谈天,便是个例证。可是,当阿Q春心大动,用过于鲁直的话向她表示
爱情的时候,她却恼了,还向赵太爷打了“小报告”。事后又哭天抹泪儿,仿佛真的被
阿Q玷污了一般。阿Q当然受到了赵太爷、假洋鬼子及其奴才们的痛打。
吴妈,为阿Q走向死亡,推了一把力,不管这力是多么小。她得到了什么呢?连一
块贞节牌坊也没捞到。得到的反而是小D这类人物的嘲笑:“瞧,这就是阿Q想同她困
觉的吴妈!”这是吴妈的悲剧!
进一步想,吴妈嫁给阿Q,有何不好?无非阿Q头上有点癞疮,平日里不着三不着
两,有点儿二流子气。但是,阿Q式的造反一旦有点小小的收获,必定不会亏待吴妈。
吴妈是阿Q造反的受益者,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当然,政治不能替代爱情。吴妈不爱
阿Q,谁也没办法强迫。
然而,吴妈不爱阿Q,似乎与造反,甚而与癞痢头都没关系,是浸淫了吴妈内心的
某种传统观念在作怪。爱上阿Q,是丢人现眼,是大逆不道。赵太爷们的是非观俘虏了
吴妈的心,使她忘了她与阿Q是同类。
造反的受益者反对造反。这是历史上经久不衰的悲剧。辛亥革命者的血,变成了药,
为那些可怜的愚民吃下去。吴妈则更甚,成了赵太爷间接的助手,加速了阿Q的死。她
的愚昧,使她成了阿Q的“敌人”。
今天有没有吴妈这样的人,我不敢妄说。
(摘编自苏叔阳《说“吴妈”》)
材料二:
《说“吴妈”》一文对《阿Q正传》里吴妈其人颇多揶榆。我想于此为吴妈一辩。
阿Q求爱被吴妈拒绝,这是千真万确的。但说吴妈向赵太爷打了“小报告”,似乎
与事实不合。《阿Q正传》里写得明白。当阿Q突然跪倒向吴妈求爱时,“一刹时中很
寂然”,接着是吴妈的一声“阿呀”,之后她就“大叫着往外跑,且跑且嚷,似乎后来
带哭了”。可见,问题一经发生,吴妈便呼天抢地,惊动四围,不由得把事情公开了。
吴妈是赵府的女佣,阿Q是赵府的雇工,二者属于“同类”。然而不要忘记,阿Q
是那个时代的阿Q,吴妈也是那个时代的吴妈,这就使本属“同类”的他们,在心灵上
有所通又有所不通。譬如,阿Q为饥寒困顿所迫,后来终于神往于革命,一心想投奔“革
命党”;吴妈却不曾有过这样的觉悟。
自然,倘若为阿Q着想,吴妈即使不同意他的要求,亦当不张扬。可惜,此乃强人
之难。我想,对于这个辛亥时期寄人篱下的乡间寡妇说来,这里确有“某种传统观念在
作怪”,大概还可能有怕伤“风化”而失掉饭碗的顾忌吧。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也好,虑
及生计问题也好,吴妈的一言一动,都是合乎情理的,别样的种种设想,反倒不符合生
活的真实。这就说明,吴妈是一个被压迫被奴役、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其悲苦境
遇和精神创伤,都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强加给她的。明乎此,我们就应该把愤怒的谴责
集中指向戕害吴妈的吃人的旧社会,而把同情给予这个卑微而不幸的女人,就像我们同
情阿Q一样。
《说“吴妈”》一文中还说,吴妈嫁给阿Q,其实很好,阿Q造反若有所获,必定
不会亏待吴妈,而会使她成为“造反的受益者”。这些推论固然也算一种看法,但阿Q
的造反毕竟没有成功。我们姑且假设阿Q造反成功了,他还会不会喜欢吴妈呢?这恐怕
也武断不得。《阿Q正传》“革命”一章,生动地描述了阿Q对于革命成功的美妙憧憬,
其中就有一句值得注意的涉及吴妈的话——“可惜脚太大”。
阿Q式的造反尽管失败了,他的革命要求确实代表了吴妈的利益。吴妈不爱阿Q虽
然同造反无关,但她并非“反对革命”,实际是对革命不理解。而要说对革命的近乎正
确的理解,阿Q自己也差得远,于是就难免要“大团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阿
Q正传》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的软弱和不彻底性,使人振聋发型。这是时代的悲剧,
也是阿Q们吴妈们共同悲剧的根由所在。不从《阿Q正传》广阔而深邃的时代背景上认
识其中的人物,说吴妈是“造反的受益者反对造反”,这就是一种不很妥当的评论了。
我完全理解,《说“吴妈”》是一篇随笔杂感式的文字,其立意主要不在分析《阿
Q正传》的文学形象,而是着眼现实,借题生发,企望助力于正在进行的改革大业。作
者的这个初衷,当然是好的。但问题在于,文章对吴妈的评论欠准确,它的说服力就不
能不因此而减弱。杂文也是一种创作,可夸张,可想象,甚至允许给旧典以新解。然而,
对于名著如《阿Q正传》里的人物表示臧否,还是要注意把握原作的基本精神;如果带
上主观随意性,就可能影响立论的科学性。至于说到当前的现实,应该承认,生活中确
实存在改革的受益者不理解改革以至非议改革的现象。不过我以为,对于这种现象,也
要作具体分析,不宜一概视之为“反对改革”。要促使这些人转变,离不开有力的思想
政治工作,但最终还取决于改革的实践。鲁迅不就说过,“冷笑家的赞成,是在改革见
了成效之后”么?!
试卷第2页,共10页
(摘编自孙士杰《为“吴妈”辩护》)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文认为,评论名著里的人物,应把握原作的基本精神,否则可能影响立论的科
学性。
B.对于“吴妈”,苏文以批判为主,而孙文有批判,也有同情,两文情感态度不一。
C.孙文提出“时代悲居「说,以此否定了苏文“吴妈悲居论,体现出理论的先进性。
D.苏文把幽默和讽刺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既谈笑风生而又严正冷峭的气势。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太爷们的是非观俘虏了吴妈的心”,可见吴妈趋炎附势、攀富嫌贫,所以拒绝
了阿Q的求爱。
B.“阿Q是那个时代的阿Q,吴妈也是那个时代的吴妈”,可见评价不能脱离人物所
处的时代背景。
C.“可夸张,可想象,甚至允许给旧典以新解”,可见苏文所谓吴妈被嘲笑等情节未
必与原著一致。
D.“冷笑家的赞成,是在改革见了成效之后“,可见要使人们接受改革,关键在于改
革的实践成效。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六段画线句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赵秀才)写了一封“黄伞格”的信,托假洋鬼子带上城,而且托他给自己绍介绍
介,去进自由党。假洋鬼子回来时,向秀才讨还了四块洋钱,秀才便有一块银桃子
挂在大襟上了。
B.(阿Q)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
的。殊不料这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于是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
C.(阿Q)禁不住大声的嚷道:“造反了!造反了!”未庄人都用了惊惧的眼光对他
看。这一种可怜的眼光,是阿Q从来没有见过的。
D."革命了……你知道?……”阿Q说得很含胡。“革命革命,革过一革的,……你
们要革得我们怎么样呢?”老尼姑两眼通红的说。
4.《为“吴妈”辩护》是一篇颇具说服力的驳论文,请简要分析其在说理上的特点。
5.材料二最后一段透露出《说“吴妈”》一文的立意,请据此将材料一的结尾补充完整,
使文章语意连贯,主旨分明。100字左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梨花,雪白的梨花
姜德明
快到天津的时候,天色已经黑了。多年来,我每次坐火车路过天津,总要站在走道
的窗前仔细地往外望着,寻找我童年的踪迹。
忽然发现在我身后站着一个军人,正同我一起望着车窗外的一条长街。
“这条街的变化不大么。”那位军人跟我说,三十年前打下了天津,他们的部队在
这儿住过一阵子。我顿时同他亲热起来,告诉他当年我就住在这附近。我问他还记得部
队开拔的那一天正下雪吗?①他大声地嚷着:“好大的雪呀!”于是,在我的记忆里突
然出现了一个在风雪中伫立的身影...
②一个带着硝烟烈火的黎明,巷战中激烈的枪声渐渐地稀疏了,解放军终于把我们
从地窖里解放了出来。当我们从阴暗的地窖里爬出来的时候,迎来的是一个真正的黎明。
就在这天中午,解放军来我们院里号房子。我们高高兴兴地把一间有土坑的房子让
给了他们。从此便有一个班的战士同我们生活在一起。他们住的那屋子总是挤满了人,
人们什么都想打听,老大娘还一个个地问人家老家有几口人,双亲可结实,甚至问人家
定亲了没有。问得战士们真不好意思。
那时我们的野战军刚刚进入大城市,战士们领来粮食要自己烧饭,他们去借院里梨
花嫂家的锅灶。就在这时,不知为什么梨花嫂又被丈夫打了。一位年龄较大的战士制止
了那男人:“老乡,有话好好说,不许打人。”同院的邻居说:“解放军来了,不兴打
人,家务事也不能打人。”梨花嫂抹了抹眼泪,默默地把刷锅的炊帚递给了那位战士。
梨花嫂十几岁就从乡下嫁到这院子里来,现在也不过二十岁出头。她长得眉清目秀,
每逢过端阳节的时候,院里的人都找梨花嫂给剪窗花,她剪的那蝎子、娱蚣就像是活的。
可是这样一个好媳妇,却常常受到不务正业的丈夫的打骂。人们常常可以透过她家的破
窗户纸,听到那男人正在骂着:“我是用钱把你买来的!”
战士们有时在院子里开会,那时开会前兴拉歌子,院里的婶子、大娘们也都爱出来
听歌子。遇到这种时候,梨花嫂也总是远远地站在自己屋门口,扶着门框凝神地听着。
梨花嫂就是灵,有时她在院里烧火做饭,一个人便轻轻地哼了起来,唱的正是从战士那
儿听来的。我可从没听到过梨花嫂唱歌,也从没见过她这样高兴过。③灶里的火光映红
了她的脸,我发现这时候的梨花嫂最漂亮了。
慢慢地梨花嫂也敢跟战士们讲话了。有一次她抢着给战士们洗军衣;还有一次,正
是那个来借锅灶的年岁较大的战士病倒在炕上,她不声不响地做了一碗鸡蛋挂面送到战
士手上。
每天晚上,在战士们的屋里都坐满了听故事的人。我现在想来还挺奇怪,他们不过
是才入伍一两年的农民,为什么讲起红军长征呀,毛泽东、朱德呀……竟那么熟悉,那
试卷第4页,共10页
么自豪。人们都听得心里热乎乎的,眼睛里闪烁着光彩。有一次那位年岁较大的战士讲
到,部队每解放一处地方,老百姓有多大的冤屈都能伸,那一次梨花嫂也在门外听着。
战士们常常去执行紧急任务,有一天战士们都低头不语,那位年岁较大的战士再也
没有回来,问起来,才知道他触雷牺牲了。我万万没有想到,全院里最伤心的却是梨花
嫂。她躲在屋里哭了一场。第二天,她还按照家乡的风俗,叠了几张纸钱,在月亮升起
的时候为死了的那位大哥烧化了。④在她的心目中,第一次得到、也是第一次失去了一
个真正的好人,一个真正的亲人。
快要过旧历年了,院里的人们也都盘算着如何同战士们一起过个“解放年”。可是,
有一天夜里,当我正在浓睡的时候,隐隐约约地听到战士们低声唤着:“大伯、大娘,
借您的面盆放在门口了,草席卷好放在炕上了,柴火钱放在窗台上了……”远处传来了
车马声,响起了军号声……当我清醒过来,立即披衣而起的时候,院子里白茫茫的一片,
已经找不见战士的踪影了。满天雪花弥漫,今年的第一场大雪降临了。
我的心里好像突然失去了什么,不知如何是好。我知道部队为了怕打扰老百姓而星
夜出发了。
我急忙跑出了胡同,大街上到处是军马和炮车,还有列队而行的长长的队伍,我跟
随着队伍朝前奔跑着。雪越下越大了,就在长街尽头的铁路桥下,在那斜坡上站立着一
个身影,啊,那穿着褪了色的蓝花棉袄的女人不正是梨花嫂吗?她满身落满了雪花,呆
呆地望着远去的队伍不知怎的,我不忍心去惊动她。队伍正在迎着风雪向南挺进着,
向南,向南。谁又知道梨花嫂究竟在风雪中站立了多久呢……
不久,我就离开了家乡投奔了革命学校,在外边我很快就听到梨花嫂失踪的消息。
夜深了,火车早已过了天津,正奔驰在辽阔的大平原上。我望着对面正平静地发出
鼾声的那位军官,我想明天一早一定要问问他,当年他们在风雪中离开这座城市时,可
曾看到一个在风雪中追赶他们的年轻媳妇。
列车轰隆隆地朝南行进着……我紧闭了双眼,好像在列车的后面正有一个年轻的媳
妇在追赶着列车。她在奔跑着,向南,向南,一直向南当我困惑地真想睡去的时候,
眼前又飘起漫天风雪。那纷纷扬扬的雪片,忽而又变成一瓣瓣美丽的翠祺。我只感到脸
上有点轻柔的湿润,还闻到一种淡雅的香味,啊,那雪花一样洁白的卷芯呀!
1980年6月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每次”“总要”“仔细地”突出我对天津不同寻常的情愫,巧设悬念,
自然引出下文三十年前的天津往事。
B.从“默默地”递炊帚、“远远地”听歌子,至「敢”讲话、“抢”洗军衣,梨花嫂对解放
军战士的情感态度逐渐产生变化。
C.百姓挤满战士住的屋子,“什么都想打听",老大娘甚至问起战士们的家庭婚姻状
况,主要是对解放军的到来感到很新奇。
D.作者选取借锅灶、拉歌子、讲故事、还东西等寻常琐事,表现了解放军既有严明
的纪律,又能和群众打成一片的良好风貌。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军人“大声地嚷着”这一细节,传达出他回忆起天津往事时的激动心情;
而“雪”巧妙勾连起现实与回忆,自然引出下文。
B.句子②中“硝烟烈火”“激烈的枪声”透露出胜利来之不易,“阴暗的地窖”“真正的
黎明”富有象征意味,言简义丰,耐人咀嚼。
C.句子③中“最漂亮”意蕴丰富,既指梨花嫂在火光的映照下显得越发美丽;也指她
被战士们的热情感染,开始对生活抱有新的希望。
D.句子④中反复强调“第一次”“真正的”,是因为那位年龄较大的战士曾挺身制止了
男人打梨花嫂,给了她悲苦人生仅有的温暖。
8.重要物象常能增强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请分析作品最后一段中“梨花”的作用。
9.作品反映了在时代变革与社会转折时期,人们向往美好、追求进步的精神,请简要
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天兴初冬十二月,车驾东狩。明年春正月,京城西面元帅崔立①劫杀宰相,送款行
营。群小献谄,请为立建功德碑,以都堂命召公为文。喋血之际,翟奕辈恃势作威,邈,
指如意,人或少忤,则横遭谗构,立见屠灭。公自今必死,私谓好问言:”今召我作碑,
不从则死,作之则名节扫地,学笑将来,不若死之为愈也。虽然,我姑以理谕之。”乃
谓奕辈言:“丞相功德碑当指何事为言?”奕辈怒曰:“丞相以京城降,城中人百万皆
有生路,非功德乎?“公又言:“学士代主言功德碑谓之代主言可坐耳烝相跪以城隆则
朝官.皆出丞相之门,自古岂有门下人为主帅诵功德,而为后人所信者?”问答之次,辞
情闲暇。奕辈不能李,竞胁太学生托以京城父老意而为之。公之执义不回者盖如此。
(节选自元好问②《内翰王公③墓表》)
试卷第6页,共10页
材料二:
连延数日,又被督促。知不能辞,即略为草定,付裕之。一二日后,一省卒来召云:
“诸军执召君。”余不得已,赴省。酒数行,裕之倡日:“作郑王碑文,今夕可毕手也。”
余日:“有诸公在,诸公为之。”王丈谓余日:“此事郑王已知众人请太学中名士作,
子如坚拒,使王知诸生辈不肯作,是不许其以城降也,则衔之刻骨,缙绅俱受祸矣。是
子以一人累众也。且子有老母在堂,今一触其锋,祸及亲族,子熟思之。”余惟以非职
辞。久之,且日:“余既为草定,不当诸公意,请改命他人。”诸公不许,促迫甚。余
知其事无可奈何,则日:“吾素不知馆阁体,今夕诸公共议之,如诸公避其名,但书某
名在诸公后。”于是裕之引纸落笔草其事。王丈又日:“此文姑使裕之作,以为君作又
何妨?且君集中不载亦可也。”余日:“裕之作正宜,某复何言?”碑文既成,以示王
丈及余。信之欲相商评,王丈为定数字。其铭词则王丈、裕之、信之及存余旧数言。其
碑序全裕之笔也。时夜几四鼓,裕之用曹益甫书之,裕之即于烛前焚其稿。
(节选自刘祁《归潜志•录崔立碑事》)
材料三:
又按《金史》言“好问意未惬,乃自为之”,亦是惑于刘祁之说,廷堪又驳之,谓
当时立碑撰文,不过畏崔立之祸,非必取文辞之工,既有京叔属草,已足崔立之请,何
取更为之云云。
(节选自凌廷堪《元遗山年谱》,有删改)
【注】①崔立:金末大将,金哀宗天兴元年被任命为京城西面元帅,后发动兵变,
拜为左丞相,自称尚书令、郑王。②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金末元初人。③王公:
王若虚,字从之,金末元初人,累官翰林直学士。材料二中的“王丈”是对王若虚的尊称。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涂黑0
学士代王A言B功德C碑D谓之代王言可乎E且丞相既以F城降G则朝官皆出H丞
相之门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分,文中指意料,料想,与《苏武传》中“自分己死久矣”的“分”意思相同。
B.贻,文中指遗留,与韩愈《师说》中“作《师说》以贻之”的“贻”意思不同。
C.夺,文中指使之改变,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勿夺其时”的“夺”意思相同。
D.趣,文中指催促,与王羲之《兰亭集序》中“虽趣舍万殊”的“趣”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城西面元帅崔立趁着皇帝外出狩猎的机会劫杀宰相,献出京城向敌人投降,
翟奕等卑劣小人竟要为崔立树立功德碑。
B.材料一中,王若虚面对翟奕等人表现得从容安然,刻画出执义不回、宁死不屈
的形象;与材料二中他的形象并不一致。
C.材料一中,写功德碑文一事并没有牵涉元好问;而材料二中,元好问先是要求
刘祁写成碑文,而后更是亲自撰写碑文。
D.材料三中,凌廷堪并不相信《录崔立碑事》中的陈述,并认为《金史》中相关
的一些记载也是受到了刘祁说法的蒙蔽。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颐指如意,人或少忤,则横遭谗构,立见屠灭。
(2)则衔之刻骨,缙绅俱受祸矣。是子以一人累众也。
14.请结合材料,推断刘祁作《录崔立碑事》一文的意图。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元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寿同馆虎贲百夫长邓仁甫
许有壬
十载炎方,同饮汉江,同为转蓬。恨寻常会面,当年无分,三千余里,此地相逢。
宇宙英奇,幽并慷慨,肯事区区笔砚中。男儿志,要长枪大剑,谈笑成功。
辕门醉卧秋风。看落日、旌旗掩映红。爱朔云边雪,一声寒角,平沙细草,几点飞
鸿。湖海情怀,金兰气谊,莫惜琼杯到手空。君知否,怕明朝回首,渭北江东。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与邓仁甫十年来虽同处南方,然而行踪无定,相见无缘,这次异地相逢,
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B.作者称赞邓仁甫是天地间才智特出之人,像幽、并一带的慷慨豪侠之士,鄙视
文韬,而崇尚武功。
C.本词中的“谈笑”,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谈笑间,橘橹灰飞烟灭”句中的“谈
笑”意近。
D.下阕描绘了壮阔苍凉的塞外沙场图,插入“醉卧”“看”“爱”等动词,写出邓仁甫
的豪迈气概。
16.有评论认为:“此词奇情壮采……而结拍三句宛转关情。”请结合下阕画线句简要分
析。
试卷第8页,共10页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同样是治国三年,子路认为能达到的治理
效果是”,而且还知礼法;而冉有认为能达到的治理效果是
(2)清人张伯行评苏轼《赤壁赋》:“凭吊江山,恨人生之如寄;流连风月,喜造物之
无私。一难一解,悠然旷然。”《赤壁赋》中直接表达“喜造物之无私”的两句是:
(3)古人有鱼儿传书一说,典出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从此,这一典故频繁在古诗词中出现,如:“,”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撞击作用是月球表面物质混合的重要地质过程,是控制月壤形成和演化的重要因
素。②作为高压矿物撞击事件的重要记录者,对确定岩石受冲击的温压条件及反演月表
的撞击过程有重要意义。③但无论在月球返回样品中还是在月球陨石中,都极少发现高
压矿物相。④近日,中国科学家在一块嫦娥五号月壤粉末光片中发现了二氧化硅的两种
高压相——赛石英和斯石英。⑤该二氧化硅碎屑记录了一次月表撞击事件的升压和紧随
其后的升温、降压过程。⑥月球表面遍布形态多样和大小不一的撞击坑,这表明其在演
化过程中多次遭受频繁撞击。⑦地球和月球所处的空间位置相近,研究月球的撞击历史
不仅是窥探地球撞击历史的重要窗口,也是月球科学的重要课题。
赛石英和斯石英作为两个重要的二氧化硅超高压相,在固体化学、地球物理以及行
星科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斯石英在受冲击陨石中较为常见,_A_;而赛石英仅
在几块火星陨石和一块月球陨石中发现,其形成机制未得到充分认识。此外,高温高压
实验和理论计算显示,赛石英的稳定压力较高OlOOGPa),因此常被当成超高压的指示
矿物。然而,自然界中能产生如此高冲击压力的撞击事件十分罕见。特别是考虑到赛石
英的热稳定性较差,而高冲击压力往往伴随❷,因此,赛石英的出现能否指示超大撞
击事件有待商榷,陨石中斯石英和赛石英的共存机理也仍不清楚。
18.文中第一段有三句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
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0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间便是松堂,原是一座石亭子改造的,这座亭子高大轩敞,对得起那四围的松树。
大理石柱、大理石栏杆,都还好好的,白,滑,冷。白皮松没有多少影子,堂中明窗净
几,坐下来清清楚楚觉得自己真太小,在这样高的屋顶下。树影子少,可不热,廊下端
详那些松树灵秀的姿态,洁白的皮肤,隐隐的一丝儿凉意便袭上心头。
可惜我们来的还不是时候,晚饭后在廊下黑暗里等月亮,月亮老不上。黑暗也有黑
暗的好处,松树的长影子阴森森的有点像鬼物拿土。但是这么看的话,松堂的院子还差
得远,白皮松也太秀气,我想起郭沫若君《夜步十里松原》那首诗,那才够阴森森的味
儿——而且得独自一个人。空工"亮上起了一却七辿云避去工二壬&一老远的躲在树飨
里,—像个,工姑娘”一羞爸签的。一从前人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真
有点儿!
20.“文贵简”,简笔有时比繁笔更有表现力。请据此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好了,月亮上来了,云又遮去了半个月亮,月亮
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羞答答的乡下姑娘。”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
效果更好,为什么?
22.有评论认为朱自清的散文达到了“雅俗共赏的语言境界”,请以第一段为例简要分析。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海,汹涌的大海,/我听到你召唉的涛声----/一切江河,一切溪流,/莫不向着你
奔腾;/但它们仍将是水,/是水!它们属于/你,也属于自身。
——陈敬容《水和海》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
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雷锋日记》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10页,共10页
参考答案:
1.c2.A3.A4.①釜底抽薪,破而后立。文章逐一分析对方论据的不成立,
最后证明其论点不正确,继而提出自己的观点。②一分为二,注意分寸,语言得体。文章认
可对方的初衷,而且在指出对方缺憾的同时,又客观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更容易让人接受。
5.示例:但改革的受益者,因为习惯了旧的秩序,起而诅咒改革,甚至幸灾乐祸地看着改
革者倒霉的人,也许不是一位。阿Q时代的吴妈,可以宽宥。倘使今日还有吴妈,那只好
劝她老人家好好儿地想想,“三思而后行”了。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C.“体现出理论的先进性”错误。孙文提出“时代悲剧”说是为了批驳了苏文“吴妈悲剧”论,
原文也没有论及理论的先进性这一问题。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A.“可见吴妈趋炎附势、攀富嫌贫,所以拒绝了阿Q”理解错误。文中说吴妈拒绝了阿Q的
求爱,确有“某种传统观念在作怪”,大概还可能有怕伤“风化”而失掉饭碗的顾忌吧。所以,
并不是因为吴妈趋炎附势、攀富嫌贫。
故选Ao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第六段画线句观点是: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阿Q正传》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的
软弱和不彻底性,使人振聋发耳贵。
A.赵秀才与假洋鬼子不是“对革命不理解”,他们看破了革命的不彻底性,想通过投机的方
式成为革命中的一份子,企图获得新的权力地位,规避风险。所以,赵秀才写信托假洋鬼子
带上城,托他介绍自己进自由党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六段画线句观点。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注意扣住题干中的“驳论文”“说服力”,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1)文章先逐一分析对方论据的不成立,如“说吴妈向赵太爷打了‘小报告',似乎与事实不
合。《阿Q正传》里写得明白。当阿Q突然跪倒向吴妈求爱时,’一刹时中很寂然’,接着是
吴妈的一声‘阿呀',之后她就‘大叫着往外跑,且跑且嚷,似乎后来带哭了可见,问题一
经发生,吴妈便呼天抢地,惊动四围,不由得把事情公开了”,可见,并不是吴妈向赵太爷
答案第1页,共12页
打了“小报告”;再如,“说吴妈是‘造反的受益者反对造反‘,这就是一种不很妥当的评论了”,
作者主张应该从时代的大背景上认识吴妈这一人物”;还有,作者不认同《说‘吴妈’》中说“吴
妈嫁给阿Q,其实很好”这一看法,理由是:阿Q造反若有所获,必定不会亏待吴妈,而会
使她成为“造反的受益者”,这只是一种推论,事实上,阿Q的造反毕竟没有成功。即使阿Q
造反成功了,他也不见得喜欢,因为《阿Q正传》“革命”一章,有一句值得注意的涉及吴
妈的话,就是阿Q嫌弃吴妈——“可惜脚太大然后证明其论点不正确——“文章对吴妈的
评论欠准确”。最后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对于名著如《阿Q正传》里的人物表示臧否,还
是要注意把握原作的基本精神;如果带上主观随意性,就可能影响立论的科学性。对于这种
现象,也要作具体分析,不宜一概视之为“反对改革”。综上分析,作者采用釜底抽薪,破而
后立的论证方式形成了这篇文章在说理上的一大特点。
(2)文章说“《说“吴妈”》一文中还说,吴妈嫁给阿Q,其实很好,阿Q造反若有所获,必
定不会亏待吴妈,而会使她成为'造反的受益者这些推论固然也算一种看法,但阿Q的造
反毕竟没有成功。我们姑且假设阿Q造反成功了,他还会不会喜欢吴妈呢?这恐怕也武断
不得。《阿Q正传》‘革命‘一章,生动地描述了阿Q对于革命成功的美妙憧憬,其中就有一
句值得注意的涉及吴妈的话一'可惜脚太大“我完全理解,《说“吴妈”》是一篇随笔杂感式
的文字,其立意主要不在分析《阿Q正传》的文学形象,而是着眼现实,借题生发,企望
助力于正在进行的改革大业。作者的这个初衷,当然是好的。但问题在于,文章对吴妈的评
论欠准确,它的说服力就不能不因此而减弱。”,作者先是认可对方的初衷,然后在指出对
方缺憾的同时,又客观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作者这种一分为地二看问题,反驳对方观点时,
注意分寸,语言得体,其看法更容易让人接受。这是本文在说理上的又一个特点。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其立意主要不在分析《阿Q正传》的文学形象,而是着眼现实,借题
生发,企望助力于正在进行的改革大业”可知,作者写作《说“吴妈”》一文的初衷是借“吴妈”
关注改革大业中现实问题;再根据“至于说到当前的现实,应该承认,生活中确实存在改革
的受益者不理解改革以至非议改革的现象”可知,《说“吴妈”》一文中提到的改革大业中现实
问题,就是指生活中确实存在改革的受益者不理解改革以至非议改革的现象。由以上分析推
知出《说“吴妈”》的作者在文章结尾想表达的看法是:改革的受益者,比如吴妈这类人,虽
然他们在改革中得到了益处,但是他们不理解改革,对改革中失败的人幸灾乐祸,这样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不止“吴妈”一个。但是,《阿Q正传》中的吴妈,倒是可以原谅和
理解的,因为她生活在辛亥时期那个时代,作为寄人篱下的乡间寡妇来说,某种传统观念对
答案第2页,共12页
她来说根深蒂固。最后,再根据“要促使这些人转变,离不开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但最终
还取决于改革的实践”分析,“吴妈”要是生活在现代社会,倒是可以提醒她重新看待改革者。
据此分析,将材料一的结尾补充为:但改革的受益者,因为习惯了旧的秩序,起而诅咒改革,
甚至幸灾乐祸地看着改革者倒霉的人,也许不是一位。阿Q时代的吴妈,可以宽宥。倘使
今日还有吴妈,那只好劝她老人家好好儿地想想,“三思而后行”了。
6.C7.D8.①洁白、轻柔、淡雅、美丽的梨花,象征着温婉美丽、淳朴善良、追
求美好生活的梨花嫂,让人物塑造更加形象;②象征着军民之间纯洁美好的“鱼水情”,让主
旨表达更加隽永;③梨花即雪花,既点题,又前后照应,自然交织现实与回忆,让文章结构
更加谨严;④梨花与雪花、梨花嫂和谐交融,让作品意境更加富有诗意。9.①解放军
战士原本是农民,在加入革命队伍后迅速成长进步,对于革命深入理解,倍感自豪;②在战
士关爱百姓、平等相待的真挚言行和不畏牺牲、斗志昂扬的革命精神影响下,梨花嫂思想进
步,离家出走,勇敢追求新生活;③在战士的影响下,“我”追求进步,离开家乡,走上了革
命道路。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主要是对解放军的到来感到很新奇”错,百姓关心战士,询问家庭婚姻,更多出于对战士
的敬佩、关心、喜爱,是军民鱼水情的体现,而非主要出于“新奇”。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D.“是因为那位年龄较大的战士曾挺身制止了男人打梨花嫂,给了她悲苦人生仅有的温暖”
错,同院的邻居也帮助梨花嫂,并非仅有的温暖。之所以视为“一个真正的好人,一个真正
的亲人”,不仅因为战士们护佑了她,更是告诉她另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方式,勇敢解放自己,
摆脱旧生活。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首先要明晰“梨花”在作品中的意蕴,然后从人物形象、情感主旨、情节结构、文章意境等方
面分析作用。
作为自然事物的梨花,洁白、轻柔、淡雅、美丽,而梨花嫂体现出来的温婉美丽、淳朴善良、
追求美好生活,刚好和梨花的特征、品质对应吻合,“梨花”也就有了内在的意蕴,即成了梨
花嫂的象征,使梨花嫂的人物形象更加丰富、深刻。
答案第3页,共12页
作品的深刻主题,是通过梨花嫂的故事表现军民一家亲,军民“鱼水情”,这种深刻的情谊纯
洁美好,和“梨花”的洁白、轻柔、淡雅、美丽特征也是契合的,所以“梨花”也象征着军民之
间深厚、纯洁、美好的情谊,使主旨表达更加隽永。
结构上,最后一段中的“梨花”,其实是“雪花”,和标题“梨花,雪白的梨花”前后呼应,首尾
圆合,另外,与前文主体部分一起将“现实・回忆・想象”相互交织,让文章结构显得妙巧妙而
谨严。
措辞表达上,“梨花”与“雪花”“梨花嫂”相互交融,充满诗意,让作品意境更加具有诗化色彩。
9.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首先明确题干中的“时代变革与社会转折时期”指向的是文章内容反映解放战争时期,而不是
文末注释的改革开放初期。具体作答则需要绕作品反映出的“人们向往美好、追求进步”精神,
探究解放军战士、梨花嫂、“我”等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各种精神品质。
解放军战士“不过是才入伍一两年的农民”,加入部队参加革命的时间并不长,但是通过革命
战争的磨炼,迅速成长进步,对于革命“那么熟悉,那么自豪”。
梨花嫂,一个生活在最底层的农村妇女,生活困苦,思想守旧,本来“是这样一个好媳妇,
却常常受到不务正业的丈夫的打骂”,在战士关爱百姓、平等相待的真挚言行和不畏牺牲、
斗志昂扬的革命精神影响下,逐渐变得开朗,“一个人便轻轻地哼了起来”,“也从没见过她
这样高兴过”,思想有了进步,勇敢追求新生活。
“我”,和广大的群众一样,本来在战争的阴霾下,只能躲在“地窖”下,是“解放军把我们从
地窖里解放了出来”,“跟随着队伍朝前奔跑着”“离开了家乡投奔了革命学校”,追求进步,
走上了革命道路。
10.BEG11.C12.A13.(1)(翟奕等)只用面颊示意指使人就都能称心顺意,
他人稍有触犯,就惨遭谗害诬陷,立刻被杀害。
(2)那么(郑王)会对诸生极其怀恨,士大夫们都要遭受灾祸了。这样因为你一个人将连
累众多人。14.示例一:还原真相,揭露元好问、王若虚的本来面目,在替崔立作碑文
一事上为自己辩解。示例二:捏造事实,把祸端转嫁给元好问、王若虚,在替崔立作碑文一
事上为自己开脱。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翰林学士职责是代君王行文,把写功德碑文说是代君王行文可以吗?况且丞相既然献
城投降,那么朝廷的官吏都出自他的门下。
答案第4页,共12页
“学士代王言”为完整的主谓宾结构,可独立成句,故应在B处断开;
“谓之……乎”为固定结构,故应在E处断开;
“则”为连词,连接这前后分句,故应在G处断开。
故选BEGo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都是“意料、料想”的意思。句意:王若虚料想自己必死无疑。/我料想自己已经死
了好久了。
B.正确。遗留;/赠送。句意:给后人留下笑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C.错误。意思不同。使……改变;/丧失、耽误。句意:翟奕等人未能使他改变不写碑文的
意愿。/不要耽误了农时。
D.正确。催促;/通“趋”,趋向、取向。句意:元好问催促曹益甫抄写了一份。/虽然各有
各的爱好。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趁着皇帝外出狩猎的机会”错,车驾东狩,指金哀宗因蒙古军南下而逃离汴京。
故选Ao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颐指”,用面颊示意以指使人,形容傲慢的神气;“忤”,违逆,抵触;“见”,表被动。
(2)“衔”,怀恨在心;“缙绅”,即“搭绅”,插笏板于绅带间,为旧时官宦的装束,引申指
士大夫;“以“,因为。
1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创作意图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考生首先需明确“作碑”一事之于相关人等的利害关系,以及材料
一墓表、材料三年谱两类文体的特征,继而站在刘祁的立场上做出合理推断。
示例一:材料一墓表中刻画了王若虚面对翟奕等人表现得从容安然,刻画出执义不回、宁死
不屈的形象。刘祁作《录崔立碑事》一文还原真相,如“连延数日,又被督促。知不能辞,
即略为草定,付裕之”“王丈谓余曰:‘此事郑王己知众人请太学中名士作,子如坚拒,使王
知诸生辈不肯作,是不许其以城降也,则衔之刻骨,缙绅俱受祸矣。是子以一人累众也。且
子有老母在堂,今一触其锋,祸及亲族,子熟思之'”“其铭词则王丈、裕之、信之及存余旧
数言。其碑序全裕之笔也”揭露了元好问、王若虚的本来面目,在替崔立作碑文一事上为自
己辩解。
答案第5页,共12页
示例二:由材料三“又按《金史》言,好问意未惬,乃自为之‘,亦是惑于刘祁之说,廷堪又
驳之”可知,凌廷堪并不相信《录崔立碑事》中的陈述,并认为《金史》中相关的一些记载
也是受到了刘祁说法的蒙蔽。刘祁捏造事实,把祸端转嫁给元好问、王若虚,在替崔立作碑
文一事上为自己开脱。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天兴元年冬天十二月,金哀宗离京东逃。第二年春天正月,京城西面元帅崔立劫持杀害
了宰相,到蒙古军行营投降。一帮小人奉承谄媚,请求为崔立树立功德碑,以尚书省的命令
召王若虚撰写碑文。血流成河之时,翟奕等人仗势作威,只用面颊示意指使人就都能称心顺
意,他人稍有触犯,就惨遭谗害诬陷,立刻被杀害。王若虚估计自己必死无疑,就私下对元
好问说:“现在召我撰写碑文,我不听从就会被杀,但写了就丧失名誉、节操,给后人留下
笑柄,不如死了为好。虽然如此,我还是姑且把道理向他们讲明。”于是王若虚就对翟奕等
人说:“丞相的功德碑应当针对什么事来行文?”翟奕等人发怒说:“丞相献京城投降,让
一百多万城中人得以存活,这不是功德吗?”王若虚说:“翰林学士职责是代君王行文,把
写功德碑文说是代君王行文可以吗?况且丞相既然献城投降,那么朝廷的官吏都出自他的门
下,自古以来哪里有门下人为主帅歌功颂德而让后世可相信的吗?”对答之间,王若虚话语
和情态始终从容安然。翟奕等人未能使他改变不写碑文的意愿,最终假托京城百姓的意愿胁
迫太学生撰写了碑文。王若虚认为合理的该做的事,就坚持而不肯依从别人改变,大概就是
这样。
(节选自元好问《内翰王公墓表》)
材料二:
拖延了好几天,我又被催促。我知道无法推辞,就粗略地写了个草稿,交给了元好问。
过了一两天,尚书省的一个差役来召我说:“各位宰执召见你。”我不得已,就去了尚书省。
酒过数巡,元好问首先对我说道:“撰写郑王功德碑文,今晚可以完成了。"我说:“诸公
都在,那还是由诸公写吧。”王若虚对我说:“这件事郑王已经知道京城父老请太学中的名
士来撰写,你如果坚持拒绝,让郑王知道诸生不愿意撰写,就是不赞成他献城投降,那么郑
王会对诸生极其怀恨,士大夫们都要遭受灾祸了。这样因为你一个人将连累众多人。况且你
母亲健在,现在一旦触犯他的锋芒,灾祸将牵连亲族,你要仔细考虑清楚。"我只好以非职
责所在来推辞。过了好久,我姑且说道:“我已经写好了草稿,可不合诸公心意,还是请诸
公改令他人来写吧。”诸公不答应,越发催逼。我知道这件事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就说:''我
答案第6页,共12页
向来不熟悉馆阁体,今晚诸公共同商议撰写,如果诸公要避开这声名(隐去名姓),只要将
我署名在诸公之后。”在这种情况下,元好问取纸下笔叙写郑王之事。王若虚又说:“这篇
碑文姑且让元好问撰写,就当作你写的又何妨?况且以后你的文集中不收录就行了。"我说:
“由元好问来撰写正合适,我还说什么呢?”碑文写成后,元好问拿来给王若虚和我看。麻
信之要想大家一起商定,王若虚又改定了几个字。铭词则是由王若虚、元好问、麻信之共同
完成的,并保留了我旧作中的几个字。而碑序全出自元好问的手笔。这时候已是夜里接近四
更天了,元好问催促曹益甫抄写了一份,(抄好后)在烛火上把原稿烧成灰烬。
(节选自刘祁《归潜志•录崔立碑事》)
材料三:
再考证《金史•王若虚传》中所言“元好问对刘祁所写心里觉得不满意,就亲自撰写碑
文”,也是被刘祁《归潜志》中的说法蒙蔽了,廷堪我又要予以驳斥,我以为当时立碑撰文,
不过是畏惧崔立之祸罢了,不是一定要文章写得多么精妙,既然刘祁起草好了,已经足以满
足崔立之请,何必再去修改呢?
(节选自凌廷堪《元遗山年谱》,有删改)
15.B16.前三句以“湖海”“金兰”“莫惜”等壮美文词抒发豪情,赞美邓仁甫豪迈的情怀,
强调彼此深厚的情谊,须当痛饮。歇拍三句表达了对此次相聚的珍视,也婉转流露出念及别
多会少的伤感。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鄙视文韬,而崇尚武功”错误。诗句“宇宙英奇,幽并慷慨,肯事区区笔砚中”的意思是“邓
仁甫乃天下英俊特立之才,北方意气豪迈之士,岂肯做与笔墨打交道这等小事?”并没有鄙
视文韬的意思。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及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此词奇情壮采……而结拍三句宛转关情”可知,从“奇情”“壮采”“宛转关情”三个方面,结合
词句作具体分析。
“壮采”主要指诗的语言特点。如用“湖海”修饰“情怀”,气魄豪壮;用“金兰”修饰“气谊”,感
情深挚;用“莫惜”表达洒脱的气质,这些词本身就非常壮丽美好,富有文采。
“奇情”指的是非比寻常、超乎一般的感情。诗句“湖海情怀,金兰气谊,莫惜琼杯到手空”,
像湖海一样(宽广)豪迈的情怀,如金兰一样牢固而融洽的友情,一杯酒在手,当一饮而尽,
答案第7页,共12页
了无踌躇。“湖海”一词给人视觉开阔、情感真挚豪迈的感觉,“金兰”,双方感情契合,情谊
深厚,情同手足。“莫惜”指不吝惜,诗中指不在乎杯中的酒,一饮而尽。这三句赞美邓仁甫
豪迈的情怀,强调彼此深厚的情谊,须当痛饮。
“宛转关情”指的是感情的婉转曲折。诗句“君知否,怕明朝回首,渭北江东”,朋友,你知道
吗?怕就怕明朝离别后各奔东西,天各一方,从此再见面的机会就更少了,表达了对此次相
聚的珍视,也婉转流露出念及别多会少的伤感。
17.可使有勇可使足民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别后双鱼难定寄,近来潮不到溢城/驿寄梅花,鱼传
尺素)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和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适”“度”“潜跃”“文”“寄”“潮”“渣
18.②,高压矿物作为撞击事件的重要记录者;⑥,这表明其在演化过程中遭受频繁撞击;
⑦,研究月球的撞击历史不仅是月球科学的重要课题,也是窥探地球撞击历史的重要窗口。
19.A其形成机理相对清晰B较高的温度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的能力。
句②,“作为高压矿物”语序不当,“高压矿物”应作主语,应调到“作为”之前,改为:高压矿
物作为撞击事件的重要记录者。
句⑥,“多次遭受频繁撞击”成分赘余,“多次”与“频繁”重复,应删去“多次”,改为:这表明
其在演化过程中遭受频繁撞击。
句⑦,“不仅是窥探地球撞击历史的重要窗口,也是月球科学的重要课题”不合逻辑,递进不
当,关联词语“不仅……,也……”后的内容颠倒。应改为:研究月球的撞击历史不仅是月球
科学的重要课题,也是窥探地球撞击历史的重要窗口。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景补写的能力。
A处,“斯石英”与“赛石英”对照,根据后文“其形成机制未得到充分认识”可推断出此处补写
“其形成机理相对清晰”;
B处,根据前文“赛石英的热稳定性较差”以及后文“有待商榷”“仍不清楚”的结论可推断出此
处补写“较高的温度”。
20.“白’,“滑”“冷,,三个寻常字眼,①从视觉、触觉两个方面,②把大理石柱与栏杆的颜色、
质地、清爽感等特征精确地表达出来,③只用三个形容词作谓语,省去了主语,一语破的,
答案第8页,共12页
使形象更为突出、鲜明,给人以联想,起到以一当十、画龙点睛的作用。21.①原文使
用被动句,使两个分句共用一个主语,结构简洁,语意连贯;②“羞答答的”后置,与下文衔
接更加紧密;③原文强调“羞答答的”,笔触婉转细腻,描绘生动形象,意趣美妙;④改句语
意不畅,且呆板生硬,缺乏韵味。22.运用“对得起”“都还好好的”“可不热”等口语化词
语,同时又在白话、口语中融入“轩敞”“明窗净几”“袭”等文言雅词,既明白如话,通俗自然,
又典雅隽永,优美形象,雅俗合一,别有情致风韵。
【解析】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政务(含公共服务)服务平台项目建设方案X
- 未来教育领域中如何利用移动支付进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研究
- 环境保护教育推广与实践
- 国庆节团队旅行活动方案
-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视觉体验与审美需求
- 生态环保理念在办公空间的设计实践
- 环保材料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前景
- 生活用纸的创新设计与实践案例分享
- 《2 颜色填充和橡皮擦工具》(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吉美版
- 2023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四章 光现象第5节 光的色散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
- 个人借条电子版模板
- 工业企业电源快速切换装置设计配置导则
- 某有限公司双螺纹偏转型防松防盗螺母商业计划书
- 年产3万吨喷气纺、3万吨气流纺生产线项目节能评估报告
- 2023年云南省贵金属新材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GB/T 1094.1-2013电力变压器第1部分:总则
- 2023年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单招综合素质考试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胸外科诊疗指南和操作规范
- 电网基本知识
- 民法原理与实务课程教学大纲
-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工程监理的质量控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