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新高考Ⅰ卷2)(全解全析)_第1页
2024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新高考Ⅰ卷2)(全解全析)_第2页
2024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新高考Ⅰ卷2)(全解全析)_第3页
2024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新高考Ⅰ卷2)(全解全析)_第4页
2024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新高考Ⅰ卷2)(全解全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02

语文(新高考।卷),全解全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

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

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

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

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

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

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

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

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

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

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

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

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

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

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

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

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似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

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

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这自是“士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

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热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

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

意思来。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提炼出的一个理想型概念,是为了回答“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这

一问题。“后乡土中国”是基于乡土中国理论和中国乡村转型与发展经验而提炼的一个理想型概念,并不

是说乡土的完全终结,而是指乡土性特征部分维续的情况下,乡村社会结构所发生的转型。

有学者用“新乡土中国”来描绘当前中国乡村社会的形态,我用“后”字,主要是因为“新乡土中国”

并没有对费孝通“乡土中国”理论加以发展,尤其是把乡土本色与新乡土相提并论,存在着逻辑悖论,将

乡村社会变迁与发展经验概括为“新”的,难免有价值倾向和政治性意义。

“后乡土中国”是家庭农业、村落和熟悉关系的存在和维续,使得乡村社会保留着部分“乡土性”特

征,而没有彻底转型为城镇化的社会。不流动的乡土演变为大流动的村庄。在城镇化、市场化的大背景下,

乡村社会结构正在分化,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从农村建设和乡村治理角度看,乡村社会空间的公共性

越来越强。如今的乡村为越来越多的公共力量和公共活动提供了空间,乡村已不只是村民自己活动的空间

了。

“后乡土中国”是乡土中国变迁和转型后的一种状态,两者处于历史发展的因果链上,而不是彼此对

立的两个社会类型。

(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的基本问题及其出路》)

材料三:

“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

系或社会网络状况。经历经济转型、社会与文化变迁之后,乡村社会中诸多微观结构与行动都可能已发生

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其中就包括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的变化。然而,村落共同体的地方性以及共同体的整

体性特征依然留存。

在村落共同体中,村民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熟悉的关系并非指具体的两个个体间的交往情况和熟知

程度,而是指村落社会关系是相互熟知的。熟悉的社会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的社会,也是一种信息透明的

社会。信息对称指的是自我与他人是知根知底的、相互能达成默契的。不论两个村民个体之间是否有直接

的交往和互动,也不论一个人对其他个体具体情况的熟知程度如何,人们都能达到相互熟知或知根知底,

因为村落共同体本身就是一个信息透明的社会。在一个固定的场域里,个人及其社会关系的信息其实是有

目共睹的,而且人们的行动信息也容易被村里人知晓,并不一定需要专门的努力就能达到。

熟悉关系仍代表着乡村社会的一种特质,因为这是与城市社会关系有着本质区别的。尽管在城镇化扩

张和乡村劳动力流动的冲击下,乡村社会熟悉关系也处于变迁之中,但在村落生活共同体依然存续的情况

下,基于地缘和血缘而形成的熟悉社会关系的特征也就继续留存。

(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土社会的乡民组成村落,他们平时接触的多为域内人,生活隔离,固守乡土,一般保持着孤立的

社会圈子。

B.乡土社会的不流动性,让乡人之间很熟悉,人们在熟悉中产生信任,在这样的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

从发生的。

C.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以亲情为纽带,以乡土圈子为核心,即使受城镇化、市场化冲击,社会结构仍

保持不变。

D.“熟悉的社会”不是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而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且信息透

明的社会。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即使受城镇化、市场化冲击,社会结构仍保持不变”错误。材料二中第三段提到“‘后乡土中国'是

家庭农业、村落和熟悉关系的存在和维续,使得乡村社会保留着部分‘乡土性’特征,而没有彻底转型为城

镇化的社会。不流动的乡土演变为大流动的村庄。在城镇化、市场化的大背景下,乡村社会结构正在分化,

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材料三第三段“尽管在城镇化扩张和乡村劳动力流动的冲击下,乡村社会熟悉

关系也处于变迁之中……”据此可看出乡土社会受城镇化、市场化冲击,乡村社会结构正在分化,并呈现

出多样化的特征,乡村社会熟悉关系也在变迁,并不是保持不变。故选C。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熟悉是经过多方面的经常的接触而发生的,这过程可用《论语》中的“习”字概括。

B.材料一在论述乡土社会的信用时,用母亲能听懂自己婴孩的话来进行对比论证。

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认为城镇化、市场化等正在冲击着乡村社会的熟悉社会关系。

D.三则材料都是以“乡村社会”为话题而展开的,但三则材料论述的重心又各有侧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用母亲能听懂自己婴孩的话来进行对比论证”错误。材料一第五段“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

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第六段”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

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

去摸热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

来都清清楚,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由此看出是用比喻论证的方式说明乡土社会的信用就

像母亲能听懂自己婴孩的话一样非常熟悉。故选B。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如今白首乡心尽,万里归程在梦中。B.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C.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D.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主要表述乡土社会熟悉的人际交往关系。

A.句意:如今两鬓苍白,思乡的心早已苍老,回乡的万里路程只在梦中。意思是意谓返乡无望,唯梦中可

得。表明对自己远离家乡无法回归乡土的伤感与无奈,未体现出乡土中的人际关系,不符合材料一的观点。

B.句意:经过门前互相招呼,聚在一起,有美酒,大家同饮共欢。体现出乡土社会中乡邻们之间熟悉又融

洽的人际关系,符合材料一的观点。

C.句意: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写出与邻居老翁喝酒兴奋、欢快、热烈的气氛,体现出乡土社会

中与邻居亲近、熟悉、自然的交往关系,符合材料一的观点。

D.句意:农夫们荷锄回到了村里,相见欢声笑语恋恋依依。表现农夫们傍晚劳作回来,互相谈论家常的和

谐快乐的情景,体现出乡土社会中人们之间共同劳动、共聊家常的熟悉和乐的人际关系,符合材料一的观

点。

故选Ao

4.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4分)

【答案】①首先提出“后乡土中国”的概念。②然后介绍“后乡土中国”命名的原因。③接着具体介绍“后

乡土中国”的结构和特征。④最后说明“乡土中国”和“后乡土中国”处于历史发展的因果链上,并非对

立。(每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二的行文脉络:首先,第一段“‘后乡土中国'是基于乡土中国理论和中国乡村转型与发展经验而提

炼的一个理想型概念,并不是说乡土的完全终结,而是指乡土性特征部分维续的情况下,乡村社会结构所

发生的转型”,据此可看出,提出“后乡土中国”的概念,是指乡土性特征部分维续的情况下,乡村社会

结构所发生的转型的中国社会;

然后,第二段“我用‘后’字,主要是因为‘新乡土中国’并没有对费孝通'乡土中国'理论加以发展,

尤其是把乡土本色与新乡土相提并论,存在着逻辑悖论,将乡村社会变迁与发展经验概括为‘新’的,难

免有价值倾向和政治性意义”,据此看出作者介绍“后乡土中国”命名的原因。

接着,第三段“‘后乡土中国’是家庭农业、村落和熟悉关系的存在和维续,使得乡村社会保留着部分‘乡

土性'特征,而没有彻底转型为城镇化的社会。不流动的乡土演变为大流动的村庄。在城镇化、市场化的大

背景下,乡村社会结构正在分化,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可看出此段是具体介绍“后乡土中国”的结

构和特征;

最后,“’后乡土中国'是乡土中国变迁和转型后的一种状态,两者处于历史发展的因果链上,而不是彼

此对立的两个社会类型”,以此来说明“乡土中国”和“后乡土中国”处于历史发展的因果链上,并非对

立。

5.有人说,我们当前经历的转型的乡村社会仍然是一个“熟悉的社会”。请结合材料三对此进行分析。(6

分)

【答案】①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仍然存留,决定了乡村社会仍是“熟悉的社会”;②乡村

社会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和透明的社会,村落的社会关系相互熟知;③尽管城镇化扩张和乡村劳动力流动

的冲击使乡村社会熟悉关系处于变迁之中,但在村落生活共同体依然存续的情况下,基于地缘和血缘而形成

的熟悉社会关系的特征也就继续留存。(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我们当前经历了转型的乡村社会仍然是一个“熟悉的社会”,其原因有:第一,第一段提到“‘熟悉的社

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经历经济转型、社会与文化变迁之后,乡村

社会中诸多微观结构与行动都可能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其中就包括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的变化。然

而,村落共同体的地方性以及共同体的整体性特征依然留存”,由此可看出,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

结构特征仍然存留,仍是“熟悉的社会”。

第二,第二段提到“在村落共同体中,村民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熟悉的关系并非指具体的两个个体间的

交往情况和熟知程度,而是指村落社会关系是相互熟知的。熟悉的社会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的社会,也是

一种信息透明的社会”,由此可看出,熟悉的社会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和透明的社会,村落的社会关系相

互熟知。

第三,第二段提到“熟悉关系仍代表着乡村社会的一种特质……尽管在城镇化扩张和乡村劳动力流动的冲

击下,乡村社会熟悉关系也处于变迁之中,但在村落生活共同体依然存续的情况下,基于地缘和血缘而形

成的熟悉社会关系的特征也就继续留存”,由此可看出,尽管城镇化扩张和乡村劳动力流动的冲击使乡村

社会熟悉关系处于变迁之中,但在村落生活共同体依然存续的情况下,基于地缘和血缘而形成的熟悉社会

关系的特征也就继续留存。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冯骥才

①她身高一米七五,她丈夫只有一米五八。两人在一起,没有谐调,只有对比,尤其是下雨天气他俩

出门,总是那高女人打伞。可是他俩还好像拴在一起,整天形影不离。

②他俩究竟是怎么凑成一对的?他俩谁将就谁?自从他俩搬进这大楼,团结大楼几十户老住户无不投

以好奇莫解的目光。

③楼外院门口的小门房里住了一户裁缝,裁缝的老婆是个爱好说长道短的女人,她这方面的本领更是

超乎常人。凭着经验,她终于想出一条最能说服人的道理:夫妻俩中,必定一方有某种生理缺陷。她的根

据很可靠:这对夫妻结婚三年还没有孩子呢!于是团结大楼的人都相信裁缝老婆这一聪明的判断。

④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的孩子呱呱坠地了。每逢大太阳或下雨天气,两口子出门,高女人抱着孩子,

打伞的事就落到矮男人身上。人们看他迈着滚圆的小腿、半举着伞儿、紧紧跟在后面滑稽的样子,对他俩

居然成为夫妻,居然这样形影不离,好奇心仍然不减当初。各种听起来有理的说法就像没处着落的鸟儿,

啪啪地满天飞。

⑤后来,裁缝老婆做了街道居民代表。她在协助户籍警察查对户口时,终于找到了多年来叫她费心的

问题的答案。原来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都在化学工业研究所工作。矮男人是研究所总工程师,每月工资达

一百八十元之多!高女人只是一名化验员,收入不足六十元。她怎么会嫁给一个比自己矮一头的男人?为

了钱,为了地位,为了过好日子!她立即把这珍贵情报告诉给团结大楼里闲得难受的婆娘们。于是大家恍

然大悟:原来这矮男人是个先天不足的富翁,高女人是个见钱眼开、命里有福的穷娘儿们。当人们谈到这

个模样像匹大洋马、却偏偏命好的高女人时,语调中往往带一股气,尤其是裁缝老婆。

⑥1966年的一天下午,来了一群人——研究所的,他们在院内外贴满大小标语,用十八张大白纸公布

了这矮子的"罪状"——晚上回家把研究成果偷偷写成书,打算逃出国,把国家科技情报献给外国资本家。此

时的裁缝老婆已经由街道代表升任为治保主任,带领楼里几个婆娘帮着刷标语,又给研究所的革命者们斟

茶倒水,可把她忙得够呛!

⑦批斗大会开始了。人们围绕着那本“书稿",唇枪舌剑地向高女人发动进攻。你问,我问,他问;尖声

叫,粗声吼,哑声喊;大声喝,厉声逼,紧声追高女人却只是摇头,真诚恳切地摇头。

⑧裁缝老婆忽然跑到台前,指着高女人气冲冲地问:“你说,你为什么要嫁给他?”这句问话使研究所的

人一怔。高女人也怔住了。她抬起几个月来被折磨得如同一片皱巴巴的枯叶般的瘦脸,脸上满是诧异的神

情。高女人没有点头,也没摇头。她好像忽然明白了裁缝老婆的话,眼里闪出一股嘲讽、倔辇、傲岸的光

芒。“好.你不服气!这家伙现在完蛋了,看你还靠得上不?”裁缝老婆一拍胸脯,手一挥,还有几个婆娘在

旁边助威。别看这些婆娘们离题千里地胡来,反而使会场一下子热闹起来。没有这种气氛,批判会怎好收

场?于是研究所的人也不阻拦,任凭婆娘们上阵发威。

⑨矮男人自批判会那天被押走后,一直没放回来。高女人被迫和裁缝老婆家调换了住房。整座楼的人

们都能透过窗子,看见那孤单的小屋和她孤零零的身影。三十多岁的人,从容貌看很难说她还年轻。裁缝

老婆下了断语:“那矮子再不出来,她就得改嫁。要是我啊——现在就离婚改嫁,等那矮子干嘛,就是放出

来,人不是人,钱也没了!”

⑩过了一年,矮男人还是没放出来,高女人依旧不声不响地上班下班。一天,矮男人重新出现了。这

是秋后,他穿得单薄,剃了短平头,身形好似小了一圈儿,皮肤也没了光泽和血色。高女人蹲在门口劈木

柴,一听到他的招呼,刷地站起身,直怔怔看着他。两年未见的夫妻,都因对方的明显变化惊呆了。一个

枯槁,一个憔悴;一个显得更高,一个显得更矮。两人互相看了一忽儿,赶紧掉过头去,仿佛他俩再面对

片刻就要爆发出什么强烈而受不了的事情来。高女人扭身跑进屋去,半天没出来;矮男人便蹲在地上拾起

斧头劈木柴,直把两大筐木块都劈成细木条。此后,他俩又是形影不离,一起上班,一起下班回家。

⑪几年后的一天早上,一辆救护车把高女人拉走了。二十多天后,高女人躺在担架上,被抬进小门房。

从此高女人便没有出屋。矮男人照例上班,傍晚回来总是急急忙忙生上炉子,就提着草篮去买菜。转年天

气回暖时,高女人出屋了。她久久没见阳光的脸,白得像刷了一层粉那样难看。她刚刚立起的身子左倒右

歪,迈步困难,一看即知患的是脑血栓。从这天起,矮男人每天清早和傍晚都搀扶着高女人在院子里遛两

圈。

⑫他俩走得艰难缓慢。矮男人两只手用力端着老婆打弯的胳膊。他太矮了,抬她的手臂时,必须向上

耸起自己的双肩,他很吃力,但却掬出笑容,为了给妻子以鼓励。高女人抬不起左脚,他就用一根麻绳,

套在高女人的左脚上,绳子的另一端拿在手里。高女人每次要抬起左脚,他就使劲向上一提绳子。这情景

奇异、可怜,又颇为壮观,使大楼的人们看了,不由得受到感动。这些人再与他俩打头碰面时,情不自禁

地向他俩主动而友善地点头了……

⑬高女人离去后,矮男人被落实了政策,扣掉的工资补发给他了。据说研究所不少人都来帮助他续弦,

他都谢绝了。裁缝老婆说:"他想要什么样的,我知道。你们瞧我的!”

⑭裁缝老婆怀里揣一张漂亮又年轻的女人照片,来到门房找矮男人。她一边四下打量屋里的家具物件,

一边向这矮小的阔佬提亲。她笑容满面,正说得来劲,忽然发现矮男人一声不吭,脸色铁青,在他背后挂

着当年与高女人的结婚照片。裁缝老婆没敢掏出侄女的照片,就自动告退了。

⑮十几年过去了,矮男人还是单身。逢到下雨天气,矮男人打伞去上班时,仍旧高举着伞。这时,人

们有种奇妙的感觉,觉得那伞下好像有长长的一块空间,空空的,世界上什么东西也填补不上。

(选自《美文百家》,略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女人和矮丈夫高矮悬殊,一方有生理缺陷,却好像拴在一起,整天形影不离,这让团结大楼的邻

居们觉得十分别扭,也很是好奇。

B.团结大楼里的人们生活在“团结大楼”中,却自始至终恶意地揣测着这对夫妇,缺少真正的团结,

在反差中具有强烈的反讽效果。

C.小说中人物的高与矮,外表的丑与性情的美,夫妻的忠贞挚爱与俗世的惯性偏见、社会环境的冷漠

形成对照,增强了现实批判性。

D.小说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多用趋于日常口语的朴实语言,但因有真实的细节描写丰富了艺术形象,

丝毫没有降低小说的艺术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一方有生理缺陷”是裁缝老婆的妄加推测,并非事实。

B.“自始至终恶意揣测这对夫妇”理解有误,依据原文“团结大楼的人们看了,不由得受到感动。这些人

再与他俩打头碰面时,情不自禁地向他俩主动而友善地点头了”,可知后来楼里的居民被夫妻二人相濡以

沫的爱情所感动。

D.“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理解有误。故事中人物的命运几经曲折。

故选Co

7.对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真诚恳切地摇头”表明高女人对丈夫的信任,也表现出她的单纯,认为批斗只是因为丈夫的“书

稿”。

B.“怔住”写出了高女人在被审问时面对裁缝女人突然改变策略转换话题而不知道该怎么应对时的慌

舌L。

c.“惊诧”表现出高女人在被批斗中陡然间听到裁缝女人毫无关联的低俗透顶的问题时惊异得不敢相

信。

D.“嘲讽、倔奉、傲岸”表现高女人对市井小民窥人隐私、落井下石的鄙夷,为纯美坚贞爱情而坦荡

不屈。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写出了高女人在被审问时面对裁缝女人突然改变策略转换话题而不知道该怎么应对时的慌乱”错。”怔

住”表现出高女人对裁缝女人竟莫名其妙提出与研究所的人立下的“罪状”毫不相关问题时的意外、呆愣

的神情。故选瓦

8.“伞”在文中多次出现,请简要分析其寓意。(4分)

【答案】①伞下夫妻相偎相守,“伞”是坚贞浪漫爱情的见证。②丈夫为女人和孩子打伞,“伞”是他对

家人的呵护和热爱。③文末男人打伞去上班,人们感觉出的伞下的空白象征着社会对这对夫妇造成的无法

弥补的身心伤害和亏欠。④“伞”象征遮挡社会风雨的小小栖身之所,“伞”虽弱小却自始至终高举着,

寓意着对世俗偏见的顽强反抗,对美好情感的执着坚守。(每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形象的能力。

①“两人在一起,没有谐调,只有对比,尤其是下雨天气他俩出门,总是那高女人打伞。可是他俩还好像

拴在一起,整天形影不离”,伞下夫妻相偎相守,“伞”是坚贞浪漫爱情的见证。

②“每逢大太阳或下雨天气,两口子出门,高女人抱着孩子,打伞的事就落到矮男人身上。人们看他迈着

滚圆的小腿、半举着伞儿、紧紧跟在后面滑稽的样子,对他俩居然成为夫妻,居然这样形影不离,好奇心

仍然不减当初”,丈夫为女人和孩子打伞,“伞”是他对家人的呵护和热爱。

③“十几年过去了,矮男人还是单身。逢到下雨天气,矮男人打伞去上班时,仍旧高举着伞。这时,人们

有种奇妙的感觉,觉得那伞下好像有长长的一块空间,空空的,世界上什么东西也填补不上”,文末男人

打伞去上班,人们感觉出的伞下的空白象征着社会对这对夫妇造成的无法弥补的身心伤害和亏欠。

④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受到人们的非议,他们出门时打着这把遮挡风雨的“伞”,象征遮挡社会风雨的小

小栖身之所;文中一再写“半举着伞儿"''仍旧高举着伞”,“伞”虽弱小却自始至终高举着,寓意着对

世俗偏见的顽强反抗,对美好情感的执着坚守。

9.小说着力刻画的是高女人与她的矮丈夫这一对夫妻形象,为什么在裁缝老婆身上用了许多笔墨?请结合

原文进行分析。(6分)

【答案】①反衬主要人物:裁缝老婆的丑恶、势利反衬出高女人和矮男人夫妻对爱情的忠贞以及人性的美

好。②推动情节发展:如批斗会中裁缝老婆抛出的问题让批斗会掀起高潮并闹剧般收场。③是社会环境的

典型代表:裁缝老婆封建保守,阴暗卑劣,以她为代表的舆论群体是造成主人公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④

深化小说主旨:裁缝老婆身上集中展示了特殊时代的人性扭曲、社会畸变以及对人个性的压制、尊严的践

踏,有助于表达对病态社会的批判,以及对美好人性的渴望与召唤。(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次要人物作用的能力。

①反衬主要人物:“裁缝的老婆是个爱好说长道短的女人,她这方面的本领更是超乎常人。凭着经验,她

终于想出一条最能说服人的道理:夫妻俩中,必定一方有某种生理缺陷”“后来,裁缝老婆做了街道居民

代表……原来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都在化学工业研究所工作。矮男人是研究所总工程师,每月工资达一百

八十元之多!高女人只是一名化验员,收入不足六十元。她怎么会嫁给一个比自己矮一头的男人?为了钱,

为了地位,为了过好日子!她立即把这珍贵情报告诉给团结大楼里闲得难受的婆娘们。于是大家恍然大悟:

原来这矮男人是个先天不足的富翁,高女人是个见钱眼开、命里有福的穷娘儿们。当人们谈到这个模样像

匹大洋马、却偏偏命好的高女人时,语调中往往带一股气,尤其是裁缝老婆”,裁缝老婆的丑恶、势利反

衬出高女人和矮男人夫妻对爱情的忠贞以及人性的美好。

②推动情节发展:“裁缝老婆忽然跑到台前,指着高女人气冲冲地问:'你说,你为什么要嫁给他?’”

“别看这些婆娘们离题千里地胡来,反而使会场一下子热闹起来。没有这种气氛,批判会怎好收场?于是

研究所的人也不阻拦,任凭婆娘们上阵发威”,批斗会中裁缝老婆抛出的问题让批斗会掀起高潮并闹剧般

收场。

③是社会环境的典型代表:裁缝老婆先是恶意揣测高女人和矮丈夫“夫妻俩中,必定一方有某种生理缺陷”;

后来通过做居委会代表探得矮丈夫工资高,又恶意造谣说高女人是为了钱嫁给矮丈夫的;矮丈夫被抓走,

高女人被批斗,裁缝老婆又主动质问高女人为什么嫁给矮丈夫,让批斗达到高潮;后来高女人死后,裁缝

老婆又想要把自己的侄女嫁给矮丈夫。裁缝老婆封建保守,阴暗卑劣,以她为代表的舆论群体是造成主人

公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

④深化小说主旨:觉得高女人和矮丈夫不般配,就恶意揣测造谣;看到人家有钱,过得好,就嫉妒;利用

批斗机会打击高女人,矮丈夫被抓走后觉得高女人应该马上离婚。总之,裁缝老婆身上集中展示了特殊时

代的人性扭曲、社会畸变以及对人个性的压制、尊严的践踏,有助于表达对病态社会的批判,以及对美好

人性的渴望与召唤。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

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至于巫,

反覆十数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责,弹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

之晚也。终不一语加咎巫。故功恒归于巫而败恒归于医效不效巫恒受上赏而医辄后焉。故医之稍欲急于利、

信于人,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容,虽上智鲜不惑。甚而沅湘之间用人以祭非鬼,求利益,被重刑厚罚而不

怨恚,而巫之祸盘错深固不解矣。医之道既久不胜于巫,虽有良医且不得施其用,以成其名,而学港•日以

怠,故或旷数郡求一良医不可致。呜呼,其先王之道不明欤?何巫之祸至此也!人之得终其天年,不其幸

欤!

吾里有徐先生若虚者,郡大姓也。年十五举进士,即谢归业医。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

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历数十年.其学大成,著《易简归一》数十卷。辨疑补漏,博约明察,通

微融敏,咸谓古人复生。其治以脉,不以证,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

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余行数千里莫能及,间一遇焉,又止攻一门,

擅一长而已,无兼善之者。来吁江,得汤伯高,该明静深,不修不矜,深有类于徐。余方忧巫之祸,医之

道不明,坐视民命之天闹而莫救,而爱高之学有类于徐,且试之辄效,故并书巫医之行利害及徐之本末以

赠之。嗟夫,使世之医皆若虚、伯高,信之者皆吾里之人,巫其能久胜矣乎!

(节选自揭侯斯《赠医者汤伯高序》)

材料二:

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

故病有六不治:骄本不论於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

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

(节选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故功恒归A于巫B而败C恒归于医D效不效E巫F恒受G上赏H而医辄后焉

【答案】BDE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句意:所以功劳永远归于巫师,失败永远归于医生。见效不见效,巫师总是受上等赏赐而医生总置于他们

的后面。

“故功恒归于巫”“而败恒归于医”句式对称,句意相关,各自单独成句,BD处断开;

“巫”作“恒受上赏”的主语,前面E处断开。

“巫恒受上赏而医辄后焉”,是“效不效”的结果,“而”连接前后两个意思,句意紧密,中间可以不断

开。

故BDE三处需要断句。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反覆,指多次,与《答司马谏议书》“于反覆不宜卤莽”的“反覆”含义不同。

B.学者,文中指学医的人,和《师说》中“古之学者”的“学者”均为古今异义。

C.伐与矜同义,与《屈原列传》中“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中的“伐”含义不同。

D.恣,指无拘无束,与成语“暴戾恣睢”“恣意妄为”中的“恣”含义均相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A.正确。多次。/书信往返。句意:反复十数次不见效。/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

B.正确。“学者”今义指专门从事某种学术体系研究的人。《师说》中“古之学者”的“学者”的意思是

求学的人。句意:学医的人一天天懈怠。/古代求学的人。

C.错误。“伐”和“矜”都是夸耀的含义,与“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中的“伐”含义相同。句意:不自

我夸耀。/每制定出一条律法,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

D.正确。句意:为人傲慢放纵不讲道理。/形容凶残横暴,想怎么干就怎么干。/随心所欲,胡作非为。

故选Co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楚地的风俗是信巫不信医。长久以来,巫祸横行,巫师把人治死也很少受到谴责,医生要取信于民

不得不装神弄鬼,求一良医而不可得。

B.徐若虚先生举进士后,不愿做官,回乡行医。他医术高明,治病效果显著,写成了学术价值很高的

专著,其影响逐渐改变了当地信巫的风俗。

C.吁江的汤伯高先生和徐若虚先生非常相像,他的医术全面而精湛,但他为人谦逊,从不自我夸耀,

其医风受到揭篌斯的赞赏。

D.扁鹊认为人们担忧的是疾病太多,医生忧虑的是治病的方法太少,并提出了六种无法医治的情况,

如轻视身体看重钱财、阴阳错乱等。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巫师把人治死也很少受到谴责”不符合原文,原文为“终不一语加咎巫”,意思是“人们根本就没有

谴责巫师”。故选A。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4分)

(2)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4分)

【答案】(1)(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必定携重金不远几百里去拜

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

(2)假使圣人(桓侯)能预先知道没有显露的病症,能够使好的医生及早诊治,那么疾病就能治好,性命

就能保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1)“一方之良”,定语后置句,一个好的药方;“一言之善”,定语后置句,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

解;“重币”,名词作状语,携带重金;“师”,"拜……为师”。(每点1分)

(2)“使”,假使;“微”,没有显露的病症;“蚤”,通“早”,及早;“已”,停止、治愈。(每点

1分)

14.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信巫不信医”带来的危害。(3分)

【答案】①医治无效,损害健康;②耗财费力,劳民伤神;③推诿责任,败坏医道。(每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至于巫,反覆十数不效”可知,医治无效,损害健康;

结合“弹其财,竭其力”可知,耗财费力,劳民伤神;

结合“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可知,推诿责任,败坏医道。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楚地的风俗相信巫师而不相信医生,从夏、商、周三代都这样,现在就更厉害了。凡是有病不管时间

长短病情轻重,药一入口不见效,就排斥掉。至于巫师,反复十数次不见效,不后悔,而且把过失归在自

己身上痛加责备自己,用尽他们的钱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这

是医生的失误,而找巫师太晚了。始终不责怪巫师一句。所以功劳永远归于巫师,失败永远归于医生。见

效不见效,巫师总是受上等赏赐而医生总置于他们的后面。所以医生想急于求利,被人信任,又必定假借

邪魅的姿容以为容貌,即使上等智慧的人很少不迷惑。甚至沅湘之间用活人来祭祀邪魅,谋求利益,被施

以重刑厚罚不怨恨,巫师的祸害盘根错结深固不解。从医之道既然长久不能胜过巫师,即使有优秀的医生

也不能发挥自己的才干,以成就自己的名声,学医的人一天天懈怠,所以或者间隔几个郡求一个好医生都

找不到。呜呼,先王之道不明白吗?为何巫师的祸害到这种地步!人能终享天年,不是侥幸嘛。

我乡里有个徐若虚先生,徐姓是郡的大姓。徐先生十五岁考中进士,不愿做官,回乡行医。只要别人

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必定携重金不远数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

过了数十年,他的学问大有成就,著《易简归一》几十卷。辨别疑难补正缺漏,广博简约,明细观察,彻

底了解,通晓细微,融入敏锐的感知,都说是古人再生。他通过把脉治病,不凭借症状,无论富贵还是贫

贱,不苛责报酬。相信就治疗,没有不见效。不能治疗,必定预先知道。只要用了巫师(的治疗)就毫不

回头离去了。自此我乡里的巫师,渐渐不能专享功劳。我行走数千里没有谁能赶得上他的。偶尔遇到一个

(医生),又只是钻研一门,擅长一个方面罢了,没有兼通的人。来到吁江,见到了汤伯高,他通晓各门

医术、性情沉静、思想深奥,不自我夸耀,非常像徐若虚先生。我正忧虑巫师的祸害,医生的道术不高明,

漠不关心地看着老百姓夭折而不能救治,珍惜汤伯高的学问就像徐若虚先生一样,而且只要一尝试就有效,

所以一并写下巫术盛行带来的好处和巫术盛行带来的祸患赠给汤伯高。啊,假使世上的医生都像徐若虚、

汤伯高,信的人都是我乡里的人,巫师还能长久胜利下去吗!

材料二:

假使圣人(桓侯)能预先知道没有显露的病症,能够使好的医生及早诊治,那么疾病就能治好,性命就

能保住。人们担忧的是疾病太多,医生忧虑的是治病的方法太少。所以有六种患病的情形不能医治:为人

傲慢放纵不讲道理,是一不治;轻视身体看重钱财,是二不治;衣着饮食不能调节适当,是三不治;阴阳

错乱,五脏功能不正常,是四不治;形体非常羸弱,不能服药的,是五不治;迷信巫术不相信医术的,是

六不治。有这样的一种情形,那就很难医治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小题。

饮酒(其九)

陶渊明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回车诚可学,违己语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注释:①汩:搅混。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在清晨的叩门声中发端,诗人衣裳还来不及穿好就去开门,写出了诗人的急切心情。

B.请问来者是谁,是农人提着壶远道来探望我,诗人有感于田父的好心肠,产生了与时相违之叹。

C.人仕做官确实可以学习,但违逆自己初心就会走入迷途,诗人态度非常坚决,我的车不能回转。

D.本诗的情怀志趣与《归园田居(其一)》类似,叙事朴实,有生活气息,体现陶诗典型风格。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诗人……产生了与时相违之叹”错误。“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此两句是诗人以转述的口气说

出田父的来意:他提着酒壶远道来探望,因怀疑我与时世相违背,而非诗人“产生了与时相违之叹”。故

选B。

16.《屈原列传》中屈原、渔夫问答的内容,与苏轼的《赤壁赋》主客问答的形式相近,本诗也设为问答

方式,请解析这样写的作用。(6分)

【答案】①田父与诗人一问一答,田父劝陶渊明随波逐流,不要与时势违背;陶渊明表达了不愿重返仕途

的决心;②田父代表了世俗的观念,“我”代表了作者内心的理想追求,一问一答,表现出了作者进与退

(做官与退隐)的内心矛盾,在对比中突出强调了诗人不流于世俗的高洁志趣;③叙事亲切自然,生动活

泼,舒缓了诗歌的节奏,富有生活气息。(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诗中田父与诗人一问一答,田父用“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劝陶渊明随波

逐流,不要与时势违背;陶渊明用“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回车诚可学,违己诅非迷。且共欢此饮,

吾驾不可回”表达了不愿重返仕途的决心;

田父劝诗人:举世同流以为贵,愿君随俗莫认真。这代表了世俗的观念,“我”的回答:深深感谢父老的

劝言,无奈我天生不合群。仕途做官诚可学,却违背了我的初衷。姑且一同欢快饮酒,决不返车往回奔走!

则代表了作者内心的理想追求,一问一答,表现出了作者进与退(做官与退隐)的内心矛盾,在对比中突

出强调了诗人不流于世俗的高洁志趣;

从表达效果看,问答的形式使叙事亲切自然,生动活泼,舒缓了诗歌的节奏,充满了生活气息,更易于读

者理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都非常关注学习。孔子通过“,”(《论语•学

而》)提出了“好学”的表现,荀子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及方法、态度等角度论述了学习不能停止。

(2)《屈原列传》中说屈原“其志洁,故其称物芳”,《离骚(节选)》中

“,”两句可作为例证。

(3)李白在《把酒问月》中有“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之慨,在他之前,张若虚在《春江花

月夜》中也有“,”之言,这“同曲”之思或可印证王羲

之“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之说。

【答案】(1)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2)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3)人生代代

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每空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慎、焉、扈、芷、兮、纫、佩、已。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在河南,来了客人,觅一处青苔小巷,寻一舍静谧小馆,看一窗中原景致.听一口“中、中”乡音.

闻一街辣香四溢,叫几碗胡辣汤、几根油条、几碟小菜,氤氯袅袅,(A)。临走,客人吃得满头大汗,

主人感到满心欢喜。

上好的胡辣汤,香味浓郁①酸辣适中。喝上一碗,(B),醇厚芬馥。若问做法,店铺的老板一

般都还大方,还是要说一些的,特别是女店主,会带着自豪的口气跟你讲一通:原料大体有熟牛肉、木耳

丝、海带丝、黄花菜、黑胡椒粉、五香粉、芝麻油、鸣精、盐之类。好吃一点的,叫“面筋胡辣汤”。做

面筋是有讲究的:将面粉拌成稠糊状,以筷子能搅动为宜,隔20分钟顺一个方向搅两②三分钟.放入有

净水的盆中,用手轻轻地攥挤面,待有黏粘状,放在碗中加水,“醒”个把小时就成了,洗过面筋的水

也别丢,作为原汤,加入原料搅匀煮开,将面筋拉成薄饼,徐徐倒入锅内,待其稀稠均匀,再加入食盐、

味精、姜末、香油和老抽;最后可根据个人口味加入一些胡椒粉。正品的胡辣汤,粉条也要上等的,晶莹

透亮,软硬适中W撒上一撮香菜,点缀其间,绿得可爱,让人(c);若再放几粒炒焦的花生瓣,便更

有嚼头。

18.请在文章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案】A.大快朵颐B.齿颊留香(口齿生香)C.垂涎欲滴(每空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语境“客人吃得满头大汗”,此处是说客人吃得非常畅快、满意,可以用“大快朵颐”。“大

快朵颐”:痛痛快快地大吃一顿。

第二空,结合语境“香味浓郁酸辣适中”“醇厚芬馥”,此处是说喝完“上好的胡辣汤”后的美好感受,

可以用“齿颊留香(口齿生香)”。“齿颊留香":吃过美味之后,牙齿和两颊逐渐感觉到香甜的味道。

“口齿生香”:嘴和牙齿都有香味;比喻所读的作品意味深长,隽永宜人。

第三空,结合语境”正品的胡辣汤……让人”,此处是说“正品的胡辣汤”粉条“晶莹透亮”,“撒上一

撮香菜,点缀其间,绿得可爱”,写菜品的非常吸引人,可以用“垂涎欲滴”。“垂涎欲滴”:馋得连口

水都要滴下来了,形容非常馋想吃的样子;也比喻看到好的东西,十分羡慕,极想得到(含贬义)。

19.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处的标点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选项①②③@

A、、O

B、»

C、OO

DO

A.AB.BC.CD.D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第一处,“香味浓郁”和“酸辣适中”,都是对前文”上好的胡辣汤”的陈述,都做的是前文的谓语,中

间应该用“逗号”隔开,可以排除AC。

第二处,“两三分钟”是概数,此处不加标点,排除B。

第三处,此处“‘醒’个把小时就成了”,是叙述做面筋完成的步骤,其后要用“句号”。

第四处,联系后文“撒上一撮香菜,点缀其间……”和“若再放几粒炒焦的花生瓣,便更有嚼头”中间用

“分号”隔开,此处与后文也要用“分号”隔开,是阐述正品的胡辣汤对“粉条”的要求。

故选D。

20.简要分析第一段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4分)

【答案】(1)表达技巧:动词的连续使用构成了排比句式。(1分)(2)效果:①紧凑整齐,朗朗上口。

(1分)②突出表现了河南丰富的地方特色。(1分)③给人一种舒心、惬意的阅读感受。(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从句式的角度看,画横线的句子的前五句“觅一处青苔小巷,寻一舍静谧小馆,看一窗中原景致,听一口

‘中、中’乡音,闻一街辣香四溢”形成动宾结构的排比,最后一句“叫几碗胡辣汤、几根油条、几碟小

菜”形成宾语的排比,这种使用数量词并构成排比的形式,使得句式紧凑整齐,行文极具节奏感,读来朗

朗上口,表达效果也得到增强。

从表达内容来看,画横线的句子以铺排的方式写了河南的青苔小巷、静谧小馆、中原景致、“中、中”的

乡音以及辣香四溢的胡辣汤,展现了河南的地域特色,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河南的风土人情、尤其是对

胡辣汤的喜爱之情,给人一种舒心、惬意的内心感受。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如果不慎发生溺水,一定要保持镇定,可采用仰泳方式,头尽量往后仰,让口鼻露出水面,及时呼救。

发现有人溺水时,应立即呼救,获得他人帮助,并拨打急救电话120。

__A_,可以用树枝、竹竿等把溺水者拉到岸边;①如果距离较远,可以把木板、救生圈和水桶等抛

向溺水者,让溺水者借助这些物品漂浮在水面上,等待救援。②溺水者被打捞上岸后,“控水”是普通民

众长此以往的做法,③认为“控水”能够排出溺水者肺中的水,促进呼吸恢复。④其实控水没有科学依据,

对溺水者进行控水,可能会延误心肺复苏功能,还容易导致胃内容物反流,引起误吸;⑤因此,积极控水

不仅效果甚微,反而有害。

溺水者被打捞上岸后,如果意识清醒,可把溺水者放置于侧卧位,防止误吸,做好保温,在旁边做好

看护,___B___o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

个字。(4分)

【答案】A.当溺水者距离较近时B.等待专业医务人员救援(每空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语境在说溺水时的救助方法,“可以用树枝、竹竿等把溺水者拉到岸边”说明离溺水者较近。应填:当

溺水者距离较近时。

B.前文在说溺水者被打捞上岸后的情况,最后一步应该是就医,应填:等待专业医务人员救援。

22.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6分)

【答案】第一处:②“长此以往”改为“由来已久”。第二处:③缺少主语,在“认为”前加“他们”。

第三处:④“延误心肺复苏功能”搭配不当,可改为“延误心肺功能复苏”。(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第一处:②“长此以往”意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