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昌吉州教育共同体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新疆昌吉州教育共同体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新疆昌吉州教育共同体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新疆昌吉州教育共同体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新疆昌吉州教育共同体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疆昌吉州教育共同体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第I卷一、单选题(共60分)1.美国内战和俄国1861年改革前两国经济发展的共同障碍是A.资金不足 B.企业设备陈旧C.缺乏技术人才 D.缺乏自由的雇佣劳动力【答案】D【解析】【分析】略【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内战和俄国1861年改革前两国经济发展的共同障碍是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缺少自由劳动力,故D正确。2.恩格斯在论述克里米亚战争的影响时指出:“现在沙皇政府道遭到了惨败……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丢了丑,同时也在俄国面前给自己去了丑。就所未有过的觉醒时期开始了。”“觉醒”是指人们认识到俄国()A.军备落后 B.制度腐朽 C.经济凋敝 D.吏治腐败【答案】B【解析】【详解】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俄国农奴制的落后,成为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导火索,故选B;军备落后、经济凋敝、吏治腐败的根源都是制度落后,排除AC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克里米亚战争的影响”,联系所学俄国1861年改革的背景分析解答。3.沙皇政府在1861年改革时期颁布法令,规定把农民组织在原来的村社中,村社实行连保,村社的公职人员由农民选举产生,但必须执行政府的一切法令;村社上面设置一个由地方贵族担任的调停人,负责处理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关系。这些措施旨在A.塑造农民的集体主义的观念 B.剥夺村社农民的人身自由C.强化村社管理保障地主利益 D.由村社取代基层行政管理【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村社的公职人员由农民选举产生,但必须执行政府的一切法令;村社上面设置一个由地方贵族担任的调停人,负责处理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农奴制改革的内容来看,虽然村社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但是却要执行政府的法令,而且之上还有一个代表地主利益的调停人,因此这些措施主要是为了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保护地主阶级的利益。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对农民集体主义观念的塑造,A错误;材料反映了对人民管理的加强,剥夺农民的人身自由的说法过于夸大,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以保护地主阶级的利益,村社取代基层行政管理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故选C。4.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该论文的主题可能是A.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 B.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C.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 D.西方的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都是受到工业文明的冲击而进行的近代化改革,故A正确;俄国不是亚洲国家,故BC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世界市场的形成,故D错误。5.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该法令的内容肯定不包括A.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B.地主再不能赠送和抵押农民C农民可通过赎买获得份地D.取消农民所负担的一切义务【答案】D【解析】【详解】1861年改革的目的主要是缓解社会矛盾,维护自身统治,所以改革措施中不可能有“取消农民所负担的一切义务”的条文,实际上农民除了要缴付赎金,还要负担各种临时性义务。故答案为D项。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包括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再不能赠送和抵押农民、农民可通过赎买获得份地,但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6.废除农奴制后,沙皇政府对司法机关进行了改革,废除了过去的等级法院,建立了统一的各级法院,全国的一切案犯都在统一的法院里按照同一法律和同一审判程序受审。这表明俄国的司法改革A.适应了沙皇专制统治的需要B.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烙印C.一定程度体现近代法治原则D.与农民愿望完全背道而驰【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统一的法院里按照同一法律和同一审判程序受审”等字眼体现的是俄国司法的近代化,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司法近代化其实是并不适应沙皇专制统治需要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的是俄国司法改革的进步性而非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烙印,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司法的近代化也是农民的愿望而非与农民愿望完全背道而驰,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的主旨——司法近代化。7.“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的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就会点燃俄国。”在当时看来,“我”能做的应是()A.解放农奴并剥夺其土地 B.解放农奴并分给其一定土地C.强化农奴制以巩固统治 D.发动革命以求彻底解放农奴【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的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就会点燃俄国”指的是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意图进行农奴制改革时的心态。他当时能做的是解放农奴并分给其一定土地,故B正确;农奴制改革没有剥夺其土地,故A错误;这一改革解放了农奴,故C错误;亚历山大二世进行的是改革,不是革命,故D错误。8.农奴制改革局限性主要表现在()①农民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②解放后的农民被掠夺得一干二净③农民重新接受地主盘剥和奴役④加剧了农村社会分化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解放了农奴,但也带有浓厚的局限性,如解放后的农民被掠夺得一干二净、农民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农民重新接受地主盘剥和奴役等,故①②③正确;农奴制改革没有加剧农村社会分化,故④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ACD错误。9.19世纪晚期,在俄国农村,农民阶级一方面分化出少数富农,他们拥有优良的牲畜、农具和大量土地资金,他们不仅购买农民所出卖的份地,还买进地主所出售的庄园;另一方面分化出一大批破产的农民,他们不仅失去了土地,还丧失了其他生产资料。这一时期俄国农民阶级的分化A.表明农奴制改革违背了历史潮流B.说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机已成熟C.体现了农村旧的生产关系的强化D.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答案】D【解析】【详解】19世纪晚期,少数富农拥有优良的牲畜、农具和大量土地和资金,为农业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奠定基础,大批破产的农民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和市场,故选D;农奴制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顺应了历史潮流,排除A;无产阶级革命指工人阶级领导的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不符合题意,排除B;材料体现农村逐渐出现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C排除。10.沙皇政府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突出表现为A.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B.选举资格有严格的财产限制C.在村社之上建立乡级行政机构D.地方掌握实权的行政官僚由沙皇任命【答案】A【解析】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之后,进行上层建筑近代化改革,首先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A正确;B、C两项是加强专制和加强对农民阶级控制的措施,不属于向西方学习政治体制改革的表现;D不符合农奴制改革政治近代化措施。11.不同于中国的清朝时期,日本的政体和社会结构的特点具有多元化,商人阶级拥有更大的自治权和更强的经济实力,日本的军人处于社会的最高层。这就意味着日本拥有一个比中国文人阶层更容易受西方军事技术影响、并对此反应更迅速的统治阶层。在此基础上日本推行了“东方道德,西方技艺的运动”。由此推测A.明治维新有更广泛的基础 B.日本军人主导了明治维新C.全盘西化使日本势力上升 D.日本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日本的政体和社会结构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可知,因为日本商人阶级和军人处于日本统治的上层,拥有较强的实力,故为明治维新的成功提供了条件,故A项正确;应该是军人和商人阶级领导了明治维新,故B错误;该项错在“全盘西化”,与题干中的“东方道德”不符,故C错误;《大日本帝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日本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故D项错误。故选A。12.外国的侵略与挑战,或在对外战争中的失败常常成为引发大变革的动因或催化剂。下列内容符合此观点的有①克里木战争1861年改革②土耳其入侵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③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④“黑船事件”明治维新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克里木战争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促使了俄国1861年改革废除农奴制;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深,促成了旨在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黑船事件”促使日本有志之士推翻幕府统治,建立和巩固新政权,进行明治维新,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直接原因是英国等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②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13.漠视个人自由权利、拒绝现代文明民主化原则的日本明治维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国力因之迅速膨胀,但也正是这些“成功”,把日本一步一步引向1945年的大崩溃。这说明A.国家发展现代化绝对不能优先发展经济现代化B.经济现代化的地位不如政治现代化的地位重要C.缺乏政治民主化的现代化是不完全的现代化D.国家现代化的前提必须首先实现政治民主化【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拒绝现代文明民主化原则使日本获得了巨大“成功”,也因此“把日本一步一步引向1945年的大崩溃”,说明了日本明治维新没有实现政治民主化最终把日本引向灾难,由此可知一个国家向现代化迈进,必须是全方位的,故缺乏政治民主化的现代化是不完全的现代化,C项正确。ABD项说法错误,排除。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C。14.明治维新初期,日本政府曾经大力推行官营工业建设,动用国家力量尽快完成工业化。结果造成政府财政恶化,贸易逆差严重,货币贬值。日本政府对此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土地私有制,增加国家农业税收入B.政府增加官办企业拨款,扩大经营范围C.将大量官办企业以低价出售给私人经营D.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取代传统手工业【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实行土地私有制是农业改革措施,与材料工业情况无关,故A项错误;从材料看,国营企业建设已经导致政府财政恶化,贸易逆差严重,货币贬值,不会再增加拨款、扩大规模,故B项错误;日本明治维新中的“殖产兴业”是国家引进西方先进设备和技术,创建样板企业后低价出售给个人,继而扶持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故C项正确;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是改革之初的情况,与材料反映的情况不符合,故D项错误。考点: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世界近代改革·日本明治维新15.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这些反映了当时的日本A.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B.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D.西方文明已占据主导地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日本明治维新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这主要反映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其它是错误的。所以选C。考点: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日本明治维新【名师点睛】倡导“文明开化”:1、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让更多日本国民了解和认识西方文明2、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表现:1871年明治政府成立了文部省,统一管理全国的教育,开始逐步建立了小学、中学和大学三级教育体制。小学为义务教育,所有适龄儿童必须上学。教学内容增加了许多自然科学的知识。评价:教育改革为日本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大批掌握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但日本教育强调效忠天皇,向学生灌输忠君思想,封建色彩浓厚。3、大力推行西化表现:采用西方历法。穿西服,喝牛奶,吃西餐,住洋房,武士剪掉头上的发结等。问题:随着学习西方高潮的到来,也出现追逐西方文明的皮毛和崇洋媚外的不良倾向。如:①有的人主张取消日语,改用“文明”的英语。②许多高级官员散布“脱亚入欧”论。16.1867年,幕府将军德川庆喜上奏朝廷说:“当今与外国交际日盛……若改从来之旧习,政权奉还于朝廷,广尽天下之公议,上仰圣断,同心协力,共保皇国,必可与海外万国并立。”德川庆喜“大政奉还”的主要原因是()A.日本被迫开国 B.武装倒幕运动兴起C.明治天皇支持改革派 D.幕府统治土崩瓦解【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大政奉还是在武装倒幕运动兴起之后,幕府企图消除武装倒幕的借口,保住实际权力,故B项正确;ACD项都不是主要原因,排除。17.1889年日本宪法规定:“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天皇为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这一规定说明日本1889年宪法A.使日本政体发生了巨大变化B.使日本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C.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D.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分析可知,《日本帝国宪法》中天皇拥有绝对的权力,说明其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C项正确;ABD项题干材料无从涉及,排除。正确选项为C项。考点:《日本帝国宪法》点评:《大日本帝国宪法》中天皇在日本国家中的地位天皇作为国家的元首,其职位世袭。大体上仍保持着封建时代专制君主所享有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集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统帅等大权于一身,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但天皇也受到宪法中相关条款的制约,并不直接行使统治权,而是通过国务大臣来统治。18.为了与美国太平洋邮船公司对抗,1875年明治政府扶植三菱公司开辟了上海航线,把委托给三菱使用的13只官船无偿地交给三菱,接着又将旧邮政轮船公司所拥有的24只船送给三菱。材料表明明治政府A.开始推行殖产兴业政策B.加紧与美国争夺亚太地区C.大力扶植私人资本主义D.发挥国营企业的示范作用【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明治维新。材料“明治政府扶植三菱公司开辟了上海航线,把委托给三菱使用的13只官船无偿地交给三菱,接着又将旧邮政轮船公司所拥有的24只船送给三菱”反映了日本政府大力扶植私人资本主义企业,故C正确;1875年并不是开始推行殖产兴业政策的时间,故A排除;当时日本还没有足够的实力与美国争夺亚太地区,故B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国营企业的示范作用,故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扶植三菱公司开辟了上海航线,把委托给三菱使用的13只官船无偿地交给三菱”,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政府扶植私人资本主义企业的角度入手,即可得出正确答案。19.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积极开展“修约运动”,废除幕府时期和西方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最终实现了与西方的平起平坐。而洋务运动时期的清政府却没有提出修约和废约的要求,抱定的目标依然是“以夷制夷”。这反映当时清朝统治者A.已经沦为洋人的朝廷 B.缺乏世界的观点看变化C.依然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D.对资本主义列强抱有幻想【答案】B【解析】【详解】19世纪后期,清政府实行洋务运动,坚持“以夷(长技)制夷”,没有同日本一样实行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没有积极开展“修约运动”,没能废除不平等条约和终止屈辱挨打的境遇,反映出清朝统治者缺少对世界潮流的清醒认识,没有适时调整内政外交,B项正确;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是在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之后,不是洋务运动时期,排除A项;早在19世纪中期,列强就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大门,中断了闭关锁国政策,排除C项;对资本主义列强抱有幻想与清政府坚持“以夷制夷”不符,排除D项。20.经过明治维新,日本发展成为亚洲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同时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给亚洲各国带来深重的灾难。这是因为A.国家保护并优先发展军事工业B.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C.取得海外市场的目标与军国主义传统的结合D.政府把大量国营企业优惠或无偿转让给享有特权的资本家【答案】C【解析】【详解】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为了争夺海外市场频频发动侵略战争,给亚洲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故选C;A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D是日本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战略措施,不是对外侵略扩张的原因,排除。21.戊戌变法中,切中时弊、震动巨大的措施主要是()A.设立议院,召开国会 B.废除八股,改试策论C.裁汰冗员,废除特权 D.改革财政,编制预算【答案】C【解析】【详解】注意题干中的限定条件“戊戌变法中”和“切中时弊”,只有C项对封建官僚触动最大。故选C项。22.《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B.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D.宣传了民主共和的思想【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政治改良运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虽然变法最终失败,却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对中国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C项正确。戊戌变法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八国联军侵华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错误。因为变法最终失败,中国仍为君主专制制度,故B错误。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民主共和思想,故D项错误。23.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一败一成,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是由于①中国的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②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的统治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③中国的维新变法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配合④中国的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进行的,未发生权力中心的转移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分析】略【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中国的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因此没有能够从旧的统治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中国的维新变法缺乏群众基础,依托旧政权,没有发生权力中心的转移,①②③④说法都符合题意,故选D项,排除ABC项。24.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说:“勿去旧衙门,而唯增置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唯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唯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这段话最能反映维新派在变法中的态度是A.要光绪帝加强对人事任免权的争夺 B.在封建势力面前表现出软弱性和妥协性C.要使更多的维新派参与政权 D.要光绪帝在变法中讲究斗争策略【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勿去旧衙门……勿黜革旧大臣……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唯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可知,维新派不想触动旧势力,对于维新人士的参政方式,也不主张大张旗鼓,可以看出其在变法中的小心谨慎,体现出这一群体在封建势力面前表现出来的软弱性和妥协性,B正确;维新派不主张废除旧衙门、罢黜旧大臣,说明其在人事任免权方面不求主动,排除A;根据材料“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唯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可知,维新派不希望维新派人士在朝政中突出,由此可以推断出其不希望大量维新派人士参与政权,排除C;题干中体现更多的是妥协退让而非策略,排除D。25.《新学伪经考》强调:东汉以来占统治地位的经学,是新莽一朝之学,与孔子无涉,所以叫做“新学”,是刘歆帮助王莽篡汉伪造而成。《孔子改制考》强调孔子创立儒教,提出一套他创造的政教礼法,作六经以为“托古改制”的根据。这表明康有为A.探求中国儒家思想的真谛 B.借助传统文化减轻宣传变法阻力C.考证出儒学经典的历史演变 D.认为孔子是一个善于改革的人物【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康有为的维新思想,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材料核心信息是对《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内容的表述,都是康有为的一家之言,这些一家之言,结合当时的背景,在儒学占主导地位的背景下,这一做法在肯定儒学与孔子,便于被人接受,有助于减轻宣传变法的阻力,故B项符合题意;康有为是在借助儒学宣传变法,不是探求中国儒家思想的真谛,A项排除;C、D两项都是部分材料信息的理解,也不完全符合史实,排除。故选B。26.1898年6月11日,清廷颁布《明定国是诏》,其中“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说明戊戌变法A.侧重提倡务实之风B.兼具改良与革命的色彩C.试图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D.与洋务运动的宗旨并无不同【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说明戊戌变法为了变革坚持“圣贤义理之学”为其根本,这就减少了变革的阻力,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戊戌变法是改良,故B项错误;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宗旨有根本不同,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民主革命•戊戌变法•定国是诏【名师点睛】本题以《明定国是诏》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戊戌变法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说明类”的选择题的解答技巧是把握“现象——本质”的逻辑关系,关键是弄清逻辑关系。本题材料反映的现象是“圣贤义理之学”是根本,“博采西学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实质上说明维新派为了推行变法采用了妥协的手段。“说明”类的选择题在新课标高考中比例比较高,老师一定指导学生多做训练。27.1898年,京师大学堂开办。1903年清政府改革科举,考试内容转向时务。同年乡试前夕,“大学堂两馆生已纷纷赴汴乡试,所存学生不过30余人……设诸公乡试得意,似略学堂出身为优。”新式教育困境的出现表明A.废除科举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首要途径 B.新旧教育体制的矛盾不可调和C.教育改革缺乏社会共识及国家支持 D.科举制妨碍学堂的推进和开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信息乡试前夕“大学堂两馆生已纷纷赴汴乡试,所存学生不过30余人……设诸公乡试得意,似略学堂出身为优”这说明科举制在考生中是首选,科举制妨碍了新式学堂的推进和开展。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考点: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思想·科举制改革28.有学者指出:戊戌人士变法运动最直接的后果,是加剧了社会内部的政治两极化过程。英国政治家罗伯特·赫德则认为:“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这表明维新变法运动()A.为革命派提供经验 B.领导阶级未实现联合C.促进变法队伍分裂 D.以激进举措推进变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戊戌变法加速了政治两极分化,而康有为等人由于缺乏工作经验,最终扼杀了“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等人激进的变法措施激化了保守派和维新派的矛盾,最终导致变法失败,D正确;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相比,前者是改良,后者是暴力革命,两者方式不同,排除A;康梁和光绪帝是联合在一起的,排除B;题干指的是政治势力的两极分化,而非维新派内部的分化,排除C。29.维新变法运动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召唤着一代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的真理而献身。这表述的是维新变法运动的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点燃了”“召唤着”可知,这里表述的是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D正确;维新变法的背景指的是民族危机加重、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等,与题无关,排除A;维新变法的目的是建立君主立宪制,挽救民族危机,题干中未提及,排除B;题干中没有具体的举措,说明描述的不是内容,排除C。30.京师大学堂筹办于戊戌新政时期,是我国最早的国立大学。《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其办学方针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并用,观其会道”,宗旨是“广育人才,讲求时务”。主张设立京师大学堂的主要政治派别是:A.地主阶级抵抗派 B.地主阶级洋务派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的重要信息是“戊戌新政时期创立的国立大学”“中西并用”“讲求时务”可知道是维新变法时期,为宣传君主立宪,维新变法的主张,为维新变法培养人才,C正确;地主阶级抵抗派是19世纪四五十年代年代,A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看似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主张,但此时洋务运动已结束,排除B;京师大学堂是国立大学,且为的是培养适用的变法人才,而非革命人才,排除D。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共40分)31.【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农奴制改革前,俄国出口商品主要包括粮食、亚麻、兽皮、皮货、木材等,粮食占出口额的35%以上;进口商品主要为工业品,即工厂所需的机器和设备、颜料、皮棉、煤。从1822年起,俄国对进口商品实行高关税,对外国商品的输入进行限制,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的出口结构中,农产品仍然占最大份额,粮食占出口额一半以上,主要出口英国,由于工业急需金属、机器和设备,俄国降低了保护关税税率,使进口机器的支出由1861~1865年的730万卢布增加到1876~1880年的4680万卢布。到90年代,与改革前相比,俄国对外贸易额增加2倍以上。——摘编自(苏)B.T.琼图洛夫等编《苏联经济史》(1)根据材料,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后对外贸易的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对外贸易发生变化的原因。【答案】(1)以粮食为主的出口数量和以机器设备为主的进口数量明显增加;进口关税税率降低。(2)改革促进了俄国社会经济发展;农业商品化发展,国际粮食需求扩大;资本主义发展需要设备、资金和市场,工业化进程加快。【解析】【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农产品仍然占最大份额,粮食占出口额一半以上,主要出口英国”、“使进口机器的支出由1861~1865年的730万卢布增加到1876~1880年的4680万卢布”可归纳出以粮食为主的出口数量和以机器设备为主的进口数量明显增加;根据材料“由于工业急需金属、机器和设备,俄国降低了保护关税税率”可归纳出进口关税税率降低。

(2)原因:结合上述分析可知,俄国农奴制改革后对外贸易的变化是以粮食为主的出口数量和以机器设备为主的进口数量明显增加,这说明的是俄国农奴制改革加快了俄国的工业化进程和国际粮食需求量扩大;根据材料“由于工业急需金属、机器和设备,俄国降低了保护关税税率”可归纳出资本主义发展需要设备、资金和市场。32.“脱亚入欧”的日本材料一:1884年,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在《脱亚论》中说:“为今日计,我国不能再盲目等待邻国达成文明开化,共同振兴亚细亚,莫如与其脱离关系而与西洋文明共进退。支那(指中国)和朝鲜是日本的邻邦,同他们打交道用不着特别客气,完全可以模仿西洋人的方式处理。……我们日本人要……谢绝亚细亚东方的恶友。”福泽谕吉的观点被称为“脱亚入欧论”。材料二:1890年日本首相在国会演说中声称,日本不仅要防卫国境线,而且要保卫国境线外的“利益线”。问题(1)日本通过什么举措在何时实现了脱亚入欧的愿望?(2)根据材料一,福泽谕吉对亚洲邻国持何种态度?主张对亚洲邻国采取何种政策?

(3)明治政府对中国和朝鲜实行的军国主义政策被称为“大陆政策”。根据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政策的内容是什么,材料二中的“利益线”论对“大陆政策”的推行起到什么作用?(4)根据所学分析日本出现“脱亚入欧论”和提出“大陆政策”的原因。【答案】(1)明治维新:19世纪90年代。(2)对亚洲邻国持轻蔑态度;主张模仿欧美列强侵略亚洲邻国。(3)以侵略中国为中心,把侵略朝鲜作为侵略中国的第一步;为侵略中国和朝鲜提供了借口。(4)改革不彻底:明治维新后日本在天皇制度下仍保留了很多封建残余,成为后来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社会基础;在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因保留了传统的天皇制,未能完全确立现代政治体制;国家权力掌握在官僚和军部手中,把军事工业放在发展的首位,给后来走向军国主义道路埋下了伏笔。日本资本主义发展需要扩大国内外市场;由于国内封建残余严重等原因,更加需要国外市场;这一目的难以通过经济手段达到,更多依靠军事手段。【解析】【详解】(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在19世纪90年代实现了脱亚入欧的愿望。(2)“态度”,根据材料一信息“支那(指中国)和朝鲜是日本的邻邦,同他们打交道用不着特别客气……我们日本人要……谢绝亚细亚东方的恶友”得出:福泽谕吉对亚洲邻国持轻蔑态度。“政策”,依据材料一信息“完全可以模仿西洋人的方式处理”得出:主张模仿欧美列强侵略亚洲邻国。(3)“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大陆政策”的内容是以侵略中国为中心,把侵略朝鲜作为侵略中国的第一步。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国境线外的“利益线”指的是朝鲜和中国,“作用”,依据所学知识从为侵略中国和朝鲜提供了借口角度分析。(4)“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明治维新的不彻底,即保留了天皇制度、留了很多封建残余、未能完全确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