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山东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经过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结合研究,以坚实的考古材料和综合研究成果证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是真实可信的历史。②第一,通过对浙江良渚等都邑性遗址开展的大规模考古调查和发掘,对各个地区的中心性遗址的考古工作,获得了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证明距今5300年到4000年期间,各地区的文明化进程都有了很大发展。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社会分工和贫富贵贱的分化加剧,出现了掌握军事指挥权与祭神权力、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统治者——王和为其统治服务的官僚阶层,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具有向心力的区域性政体——国家,相继进入了初期文明社会。③第二,通过多学科研究,对黄河、长江、辽河流域各个地区都邑和中心性遗址的年代,自然环境的变化与各地区文明兴衰的关系,各地区文明形成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重要资源的获取及其与各地区文明演进的关系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研究结果表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是一个过程,是适宜的自然环境、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精神领域的进步、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④第三,通过多学科研究,对各地区文明之间交流互动、汇聚融合,最终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历史格局的过程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对各地区文明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中华大地各个区域之间早在距今七八千年时就发生了交流,稻作和粟作农业技术由此得以在各地传播,为各地文明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各地人们在相互交流中逐渐形成共同的信仰。在此过程中,中原地区汇聚了各地先进的文化因素,形成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深刻的思想基础,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⑤第四,大量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是土生土长的,是在自身基础上起源、形成的,但并不是封闭的。在漫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之间发生过各种各样的交流。大约距今5000年前,黄河上游地区就接受了起源于西亚地区古文明的制作铜器、栽培小麦、饲养黄牛和绵羊等新的技术。与此同时,起源于史前时期中国的稻、粟、黍的栽培也向西亚和其他地区传播。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华文明在接受了西亚地区传来的冶金术后,对其加以消化吸收,大约在距今4300年前的黄河中游地区发明了泥范铸造铜铃乃至青铜容器的技术。到了夏、商朝,青铜容器制作工艺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形成了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青铜文明。⑥第五,最为重要的是,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的国家观,以国家的出现作为判断一个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根本标志,突破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三要素”的桎梏。我们提出的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包括: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出现阶级;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我们还从中国各地有关文明起源的一系列考古发现中,总结出在没有发现当时文字资料的情况下如何从考古发现中判断一个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关键特征,即出现了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都城、规模巨大且制作考究的宫殿或神庙、规模大且随葬品丰富的墓葬、形成了表明尊贵身份的礼器和礼制、宽大壕沟或高大城墙以及大量武器随葬反映出的战争频发。上述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丰富世界文明起源研究理论作出了中国贡献。⑦面向未来,继续推进、不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推动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需要广大考古工作者和历史研究工作者持续努力。(摘编自王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揭示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材料二: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马克思说,“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我们党历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华民族历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早在1938年,毛泽东同志就说过:“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中华文明起源,不仅是我国学者潜心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国际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研究课题。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绩显著,但仍然任重而道远,必须继续推进、不断深化。(摘自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具体谈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的成果,其中之一是证明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真实可靠。B.材料一认为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统治者和国家开始出现,于是社会分工和贫富贵贱的分化加剧。C.材料一指出,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施中,国家的出现是判断一个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体现中国特色。D.材料二引用毛泽东的话强调,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有独特之处,蕴含许多宝贵财富,应当将其总结好,继承好。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同时也受到农业、手工业发展等多重因素的影响。B.多学科研究发现,各地区文明之间存在交流互动、汇聚融合的关系,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C.夏、商朝时期,青铜容器制作工艺技术迅猛发展,主要是接受了西亚地区的冶金术,并对其进行了消化吸收。D.即便没有发现当时的文字资料,考古学家也能够以一些关键特征为依据,来判断一个社会是否进入文明阶段。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层层递进,从五个方面由浅入深,逐步论述了国家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意义。B.材料一第五段以考古发现为依据,论证了中华文明虽起源、形成于自身基础,但不封闭的观点。C.材料二巧妙使用引用论证的方法,不仅增添了文章语言的文采,而且还增强了观点的说服力。D.材料二主要从中华文明的价值、重视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探源的重要性三个方面进行论述。4.材料一第⑥段提到,“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丰富世界文明起源研究理论作出了中国贡献”,请简述这里“中国方案”的具体内容。5.材料二谈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仍然任重而道远,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应如何更好地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喜鹊窝季羡林我是乡下人。小时候在乡下住过几年。乡下,树多,鸟多,树上的鸟窝多。秋冬之际,树上的叶子落光,抬头就能看到高树顶上的许多鸟窝,宛如一个个黑色蘑菇。但是,我同许多乡下人一样,对鸟并不特别感兴趣,有时甚至还感到厌烦。麻雀整天喳喳乱叫,还偷吃庄稼。乌鸦穿一身黑色的晚礼服,名声一向不好,乡下人总把它同死亡联系起来,“哇!哇!”两声,叫得人身上起鸡皮疙瘩。只有喜鹊沾了“喜”字的光,至少不引起人们的反感。那时候,乡下人饿着肚皮,又不是诗人,哪里会有什么闲情雅兴来欣赏鸟的鸣声呢?城里不是鸟的天堂。除了麻雀以外,别的鸟很少见到。常言道:物以稀为贵。于是城里的鸟就“贵”起来了,城里一些人对鸟也就有了感情。如果碰巧能看到高树顶端上的鸟窝,那简直是一件稀罕事儿。小孩子会在树下面拍手欢跳。中国古代的诗人,虽然有的出生在乡下,但是科举,当官一定是在城里。既然是诗人,感情定是十分细腻。这种细腻表现在方方面面,也表现在对鸟,特别是对鸟鸣的喜爱上。这样的诗句,用不着去查书,一回想就能够想到一大堆。“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等等,用不着多举。中国古代诗人对鸟和鸟鸣感情之深概可想见了。我这个由乡下人变为城里人的人,也逐渐爱起鸟来。可惜空有爱鸟之心,爱的对象却难找到,在心灵深处难免感到惆怅。一直到四十多年前,我四十多岁了,才从沙滩——真像是一片沙漠——搬到风光旖旎林木蓊郁的燕园里来。这里虽处城市,却似乡村,真正是鸟的天堂。我又能看到鸟了:不是一只,
而是成群;不是一种,而是多种;不但看到它们飞,而且听到它们叫;不但看到它们在草地上蹦跳,而且看到它们在高树顶上搭窝。我真是顾而乐之,多年干涸的心灵似乎又注入了一股清泉。在众多的鸟中,给我印象最深、我最喜爱的还是喜鹊。我原住在西门洞的二楼上,书房面西,正对着几棵榆树。一到春天,喜鹊和其他鸟的叫声不停。喜鹊不知道是通过什么方式,大概是既无父母之命,也没有媒妁之言,自由恋爱,结成了情侣,情侣不停地在群树之间穿梭飞行,嘴里往往叼着小树枝,想到什么地方去搭窝。我天天早上最大的乐趣就是看喜鹊们箭似的飞翔,喳喳地欢叫,往往能看上、听上半天。有一天,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然而又合乎我的心愿,窗外大榆树上有一团黑色的东西,我豁然开朗:这是喜鹊在搭窝。我现在不用出门就能够看到喜鹊窝了,乐何如之。从此我的眼睛和耳朵完全集中到这一对喜鹊和它们的窝上,其他的鸟鸣声仿佛都不存在了。每次我看书写作疲倦了,就向窗外看一看。一看到喜鹊窝就像郑板桥看到白银那样,“心花怒放,书画皆佳”。我的灵感风起云涌,连记忆力都仿佛是变了样子,大有过目不忘之概了。光阴流转,转瞬已是春末夏初。窝里的喜鹊小宝宝看样子已经成长起来了。每当刮风下雨,我心里就揪成一团,我很怕它们的窝经受不住风吹雨打。当我看到,不管风多么狂,雨多么骤,那一个黑蘑菇似的窝仍然固若金汤,我的心就放下了。我幻想,此时喜鹊妈妈和喜鹊爸爸正在窝里伸开了翅膀,把小宝宝遮盖得严严实实,喜鹊一家正在做着甜美的梦,梦到燕园风和日丽;梦到燕园花团锦簇;梦到小虫子和小蚱蜢自己飞到窝里来,小宝宝食用不尽……这一切原本都是幻影,然而我却泪眼模糊,再也无法幻想下去了。我从小失去了慈母,失去了母爱。在七八十年的漫长时期中,不管是什么时候,也不管我是在什么地方,只要提到了失去母爱,失去母亲,我必然立即泪水盈眶。对人是如此,对鸟兽也是如此。中国古人常说“终天之恨”,我这真正是“终天之恨”了,这个恨只能等我离开人世才能消泯,这是无可怀疑的了。中国古诗说:“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待母归”,真是蔼然仁者之言,我每次暗诵,都会感到心灵震撼的。但是,天有不测风云,鸟有旦夕祸福。正当我为这一家幸福的喜鹊感到幸福而自我陶醉的时候,祸事发生了。一天早上,我坐在书桌前,真是无巧不成书,我一抬头正看到一个小男孩赤脚爬上了那一棵榆树,伸手从喜鹊窝里把喜鹊宝宝掏了出来。掏了几只,我没有看清,只看这一个小男孩像猿猴一般,转瞬跳下树来,前后也不过几分钟,手里抓着小喜鹊,消逝得无影无踪了。完了,完了,一切全完了。喜鹊的美梦消失了,我的美梦也消失了。我从此抑郁不乐,甚至不敢再抬头看窗外的大榆树。一连好几天,我听到窗外这一对喜鹊喳喳哀鸣,绕树千匝,无枝可依。我不忍再抬头看它们。不知什么时候,这一对喜鹊不见了。过了一两年,大榆树上的那一个喜鹊窝,也由于没加维护,鹊去窝空,被风吹得无影无踪了。我却还并没有死心,我于是年年盼,月月盼,盼星星,盼月亮,盼得双眼发红光。一到春天,我出门,首先抬头往树上瞧,枝头光秃秃的,什么东西也没有。我有时候真有点发急,甚至有点发狂,我想用眼睛看出一个喜鹊窝来。然而这一切都白搭,都徒然。今年春天,我走出楼门,偶尔一抬头,我在上面讲的那一棵大榆树上,在光秃秃的枝干中间,又看到一团黑糊糊的东西。连年来我老眼昏花,对眼睛已经失去了自信力,我在惊喜之余,连忙擦了擦眼,又使劲瞪大了眼睛,我明白无误地看到了:是一个新搭成的喜鹊窝。(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部分说“我同许多乡下人一样,对鸟并不特别感兴趣”,因为鸟不仅“喳喳乱叫,还偷吃庄稼”。B.“我”“由乡下人变为城里人”,却仍有中国古代诗人那种细腻的感情,所以“也逐渐爱起鸟来”。C.燕园林木蓊郁,是鸟的天堂,“我又能看到鸟了”,但“我”首次在燕园看到鸟窝时,“完全出乎我的意料”。D.喜鹊窝被掏了后,“喜鹊的美梦消失了”,“喜鹊的美梦”指的是“我”幻想的喜鹊一家的种种幸福情景。7.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个黑色蘑菇”“一团黑色的东西”“一团黑糊糊的东西”都是指鸟窝,这一意象反复出现,构成贯穿全文的线索。B.文中补叙中国古代诗人对鸟和鸟鸣充满感情,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增添了文化气息,也为后文“我”的感情变化张本。C.作者写燕园的鸟,由群鸟写起,然后写喜鹊群,最后聚焦一家喜鹊,由群体到个体,逻辑清晰,重点突出,很有层次感。D.文中以“我”再见“一个新搭成的喜鹊窝”结尾,看似圆满,但是“我”对喜鹊、对母亲的情感缺憾仍使人无法释怀。8.燕园是鸟的天堂,看到燕园的鸟后“我”“顾而乐之”。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处是如何写“乐”的。9.读书小组要为本文写一则文学短评。请以“燕园·鸟·人”为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闬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战而不死曲挠而诛。”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而往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否?”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人卜者,亦验其辞于王前。田忌遂走。孙子[注]谓田忌曰:“将军可以为大事乎?”田忌曰:“奈何?”孙子曰:“将军无解兵而入齐,使彼罢弊老弱守于任。任者,循轶之途也,辖击摩车而相过。使彼罢弊老弱守于任,必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然后背太山,左济,右天唐,军重踵高宛,使轻车锐骑冲雍门。若是则齐君可正而成侯可走。不然,则将军不得入于齐矣。”田忌不听,果不入齐。田忌亡齐而之楚,邹忌代之相齐,恐田忌欲以楚权复于齐。杜赫曰:“臣请为留楚。”谓楚王曰:“邹忌所以不善楚者,恐田忌之以楚权复于齐也。王不如封田忌于江南,以示田忌之不返齐也。邹忌以齐厚事楚。田忌亡人也,而得封,必德王。若复于齐,必以齐事楚。此用二忌之道也。”楚果封之于江南。邹忌事宣王,仕人众,宣王不悦。晏首贵而仕人寡,王悦之。邹忌谓宣王曰:“忌闻以为有一子之孝,不如有五子之孝。今首之所进仕者,以几何人?”宣王因以晏首壅塞之。(选自《战国策·齐策》,有删改)材料二:田婴者,齐威王少子而齐宣王庶弟也。田婴自威王时任职用事,与成侯邹忌及田忌将而救韩伐魏。成侯与田忌争宠,成侯卖田忌。田忌惧,袭齐之边邑,不胜,亡走。会威王卒,宣王立,知成侯卖田忌,乃复召田忌以为将。宣王二年,田忌与孙膑、田婴俱伐魏,败之马陵,虏魏太子申而杀魏将庞涓。(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有删改)[注]孙子:孙膑。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战不胜A田忌B不进C战D而不E死F曲挠G而诛。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文中指正确,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然,诚有百姓者”的“然”意思相同。B.之:文中指到、往,与《鸿门宴》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的“之”意思不同。C.德:文中指感激,与《荀子·劝学》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的“德”意思不同。D.用事:文中指当权,与现代汉语词语中“感情用事”的“用事”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相邹忌与齐将田忌感情不睦,公孙闬趁机向邹忌献策,给田忌下套,最终,邹忌成功排挤走了田忌。B.邹忌害怕田忌返回齐国,杜赫为邹忌出主意,杜赫劝楚王善待田忌,以求田忌回报,楚王听从了杜赫的建议。C.齐宣王对随从很多的邹忌做官不满,反而喜欢随从不多的晏首,邹忌就用巧言误导齐宣王,导致齐宣王误会晏首。D.齐宣王将被陷害出走的田忌召回,并让他做了将领,田忌与孙膑、田婴一起攻打魏国,擒杀了魏将庞涓。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人卜者,亦验其辞于王前。田忌遂走。(2)邹忌所以不善楚者,恐田忌之以楚权复于齐也。14.孙膑为田忌出谋划策,请简要说明孙膑计谋的内容。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送孙二王维郊外谁相送?夫君道术亲书生邹鲁客,才子洛阳人。祖席依寒草,行车起慕尘。山川何寂宾,长泪沾巾。送卢主薄王勃穷途非所恨,虚室自相依。城阙居年满,琴尊俗事稀。开襟方未已,分袂忽多违。东岩富松竹,岁暮幸同归。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A.第一首诗中,作者以问人诗。自然引出颔联作者对孙二的介绍和欣赏。B.第一首诗中,作者在和孙二道别后,坐着车子离开,只留下了路上的尘土。C.王勃在尾联中用了“松竹”一词,作者借此事物,表达了自勉自况之意,D.第二首诗先写卢主簿的品格,后写离别,叙写简约,韵短意长、语淡情浓。16.两首诗虽同为赠友送别诗,但是表达的感情却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做简要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曹操《短歌行》中,“
,
”两句写诗人沉思吟咏,表达对贤人的思念和倾慕。(2)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十思中涉及骄傲自满的一句是“
”,涉及堵塞蒙蔽的一句是“
”。(3)唐宋诗词中常常同时写到“山”和“月”,如“
,
”。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明海在家叫小明子。他是从小就确定要出家的。他的家乡不叫“出家”,叫“当和尚”。他的家乡出和尚。就像有的地方出劁猪的,有的地方出织席子的,有的地方出箍桶的,有的地方出弹棉花的,有的地方出画匠,他的家乡出和尚。人家弟兄多,就派一个出去当和尚。当和尚也要通过关系,也有帮。这地方的和尚有的走得很远。有到杭州灵隐寺的、上海静安寺的、镇江金山寺的、扬州天宁寺的。一般的就在本县的寺庙。明海家田少,老大、老二、老三,就足够种的了。他是老四。他七岁那年,他当和尚的舅舅回家。明子的舅舅,是当家的。不叫“方丈”,也不叫“住持”,却叫“当家的”。他爹、他娘就和舅舅商议,决定叫他当和尚。他当时在旁边,觉得这实在是在情在理,没有理由反对。当和尚有很多好处。一是可以吃现成饭,哪个庙里都是管饭的。二是可以攒钱。只要学会了放瑜伽焰口,拜梁皇忏,可以按例分到辛苦钱。积攒起来,将来还俗娶亲也可以;不想还俗,买几亩田也可以。当和尚也不容易,一要面如朗月,二要声如钟磬,三要聪明记性好。他舅舅给他相了相面,叫他前走几步,后走几步,又叫他喊了一声赶牛打场的号子:“格当嚼——”,说是“明子准能当个好和尚,我包了!”要当和尚,得下点本,——念几年书。哪有不认字的和尚呢!于是明子就开蒙入学,读了《三字经》《百家姓》《四言杂字》《幼学琼林》《上论、下论》《上孟、下孟》,每天还写一张仿。村里都夸他字写得好,很黑。18.下列句子中的“关系”与文中加点的“关系”,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饮食与人的眼睛健康有关系,胡萝卜、菠菜、红薯等食物对眼睛健康有帮助。B.持续巩固坚如磐石军政军民关系,共谱新时代军民鱼水情深新篇章。C.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D.学校会要求带上自己的团员档案,团员档案里包含转团组织关系证明。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改为“就像有劁猪的,也有人去织席子或箍桶,有弹棉花的,有的地方出画匠,他的家乡出和尚”,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20.下面的两句话分别摘自语言文字运用Ⅰ和语言文字运用Ⅱ,两个句子都通过列举的方式来表达,但二者在表达上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在表达上有何不同,并分析两者不同表达的原因。(1)除了气温变化,不良情绪还与人出汗较多、睡眠缺乏和饮食不足有关。(2)于是明子就开蒙入学,读了《三字经》《百家姓》《四言杂字》《幼学琼林》《上论、下论》《上孟、下孟》,每天还写一张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工匠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工匠精神并不是西方工业文明的“舶来品”。中国自古以来虽然是农业大国,但从不缺少
①
,鲁班、李春、李冰、沈括等世界级工匠大师成长、工作于此;也不缺少精美的中国制造产品,中国的丝绸、瓷器、金银器亦曾经是西方贵族的奢侈品。它们承载的是中国古代工艺匠人执着专注、独具匠心的精神。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庖丁解牛、运斤成风、百炼成钢……这些
②
的诗句、成语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匠人们所秉持的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每一个人积极行动起来,工匠精神将引领人们书写更多精彩的故事,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现中国梦要求人们要有“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实干精神,要有
③
,金石可镂的执着精神,要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这些精神都体现了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可以凭借高超的技艺、坚守初心的专注、精益求精的执着、追求卓越的创新为国家担当,为事业守望,用一生的长度执着于一项事业,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不平凡的业绩。21.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2.填入文中引号里的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B.业精于勤,荒于嬉。C.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D.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六、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①人类从未停止过模仿,人模仿动物发明了飞机、潜水艇、雷达等先进的机械设备,人模仿人却也有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的笑话,而今出现的AI机器人可以说是在用机器模仿人。②近日,北京一所小学的一位语文老师发现,班上一位经常“咬笔头”的学生写出了一篇出色的作文。然而,让老师没想到的是,这篇作文原来是他借助AI改写鲁迅文章而成的。③机器的思考是编程形成的,而人类的思考靠的是自主意识。——艾伦·图灵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A2.C
3.A
4.①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②社会化不断加剧,出现阶级。③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④从考古发现的关键特征判断一个社会是否进入文明阶段。
5.①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进行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结合研究。②广大考古工作者和历史研究工作者持续努力,推动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③要建立中国特色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④在发掘、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丰富自身,吸收历史中的营养,找到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更好地展现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B.“于是社会分工和贫富贵贱的分化加剧”错误。根据原文“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社会分工和贫富贵贱的分化加剧,出现了掌握军事指挥权与祭神权力、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统治者——王和为其统治服务的官僚阶层,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具有向心力的区域性政体——国家,相继进入了初期文明社会”,可知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社会分工和贫富贵贱的分化加剧,统治者和国家才随之产生,也就是说社会分工和贫富贵贱的分化加剧是统治者和国家开始出现的一个条件。C.“国家的出现是判断一个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错误。根据原文“我们……以国家的出现作为判断一个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根本标志,突破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三要素’的桎梏。我们提出的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包括: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出现阶级;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可知国家的出现是判断一个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根本标志,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出现阶级;也是判断一个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D.“引用毛泽东的话强调……”错误。根据原文“我们党历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华民族历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早在1938年,毛泽东同志就说过……”,可知引用毛泽东的话强调我们党历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华民族历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主要是接受了西亚地区的冶金术,并对其进行了消化吸收”错误。根据原文“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华文明在接受了西亚地区传来的冶金术后,对其加以消化吸收,大约在距今4300年前的黄河中游地区发明了泥范铸造铜铃乃至青铜容器的技术”,可知中华文明接受了西亚地区传来的冶金术并加以消化吸收,发明了泥范铸造铜铃乃至青铜容器的技术。但文中并没有明确夏、商朝的青铜容器制作工艺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此有关。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层层递进,从五个方面由浅入深”错误。材料一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国家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意义,无主要、次要,轻重之分。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根据原文“我们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的国家观,以国家的出现作为判断一个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根本标志,突破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三要素”的桎梏。我们提出的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包括: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出现阶级;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可知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的具体内容是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出现阶级;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根据原文“我们还从中国各地有关文明起源的一系列考古发现中,总结出在没有发现当时文字资料的情况下如何从考古发现中判断一个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关键特征,即出现了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都城、规模巨大且制作考究的宫殿或神庙、规模大且随葬品丰富的墓葬、形成了表明尊贵身份的礼器和礼制、宽大壕沟或高大城墙以及大量武器随葬反映出的战争频发”,可知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的具体内容还包括在没有发现当时文字资料的情况下如何从考古发现中判断一个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关键特征。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根据原文“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经过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结合研究,以坚实的考古材料和综合研究成果证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是真实可信的历史”,可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要以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进行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结合研究。根据原文“面向未来,继续推进、不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推动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需要广大考古工作者和历史研究工作者持续努力”,可知要依靠广大考古工作者和历史研究工作者持续努力继续推进、不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根据原文“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绩显著,但仍然任重而道远,必须继续推进、不断深化”,可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营养,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展示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根据原文“中华文明起源,不仅是我国学者潜心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国际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研究课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绩显著,但仍然任重而道远,必须继续推进、不断深化”,可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要建立中国特色,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6.C7.B
8.①形式上,两组句子结构相同,句式整齐,增强语势,渲染了欢乐的氛围。②内容上,“不是……,而是……”先否定再肯定,此意外之乐;“不但……,而且……”
语义递进,此乐上加乐。
9.①燕园虽处城市,却似乡村,是鸟的天堂,是“我”在城里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场所。②燕园的鸟让“我”快乐,也让“我”牵挂;小男孩掏了喜鹊窝,导致鹊去窝空,最终无影无踪,破坏了人与鸟的和谐关系。③燕园喜鹊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使“我”怀念,正如母亲是“我”一生割舍不下的思念。【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我’首次在燕园看到鸟窝时,‘完全出乎我的意料’”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是因为“我”看到“喜鹊在搭窝”。根据前文“看到它们在高树顶上搭窝”,说明这时并非“首次在燕园看到鸟窝”。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补叙”错,行文中间加入的与之相关的内容,应该是“插叙”。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①形式上,“不是一只,而是成群;不是一种,而是多种”“不但看到它们飞,而且听到它们叫;不但看到它们在草地上蹦跳,而且看到它们在高树顶上搭窝”。两组句子结构相同,句式整齐,增强语势;由后文“我真是顾而乐之,多年干涸的心灵似乎又注入了一股清泉”可知,作者这样写是表现自己看到鸟,听到鸟鸣的快乐,整齐的句式渲染了欢乐的氛围。②内容上,“不是……,而是……”表并列,“不是”先否定,“而是”再肯定,此意外之乐;“不但……,而且……”表递进,“看到它们飞”“听到它们叫”语义递进,“看到它们在草地上蹦跳”“看到它们在高树顶上搭窝”也是语义递进,此乐上加乐。9.本题考查学生写文学短评的能力。首先围绕关键词找出相关内容。如文章写“一直到四十多年前,我四十多岁了,才从沙滩——真像是一片沙漠——搬到风光旖旎林木蓊郁的燕园里来。这里虽处城市,却似乡村,真正是鸟的天堂”。先看“燕园”与“人”的关系,这里的燕园是“我”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再看“燕园”与“鸟”的关系,燕园燕园虽处城市,却似乡村,是鸟的天堂。再如“我现在不用出门就能够看到喜鹊窝了,乐何如之。从此我的眼睛和耳朵完全集中到这一对喜鹊和它们的窝上,其他的鸟鸣声仿佛都不存在了。每次我看书写作疲倦了,就向窗外看一看。一看到喜鹊窝就像郑板桥看到白银那样,‘心花怒放,书画皆佳’。我的灵感风起云涌,连记忆力都仿佛是变了样子,大有过目不忘之概了”“每当刮风下雨,我心里就揪成一团,我很怕它们的窝经受不住风吹雨打。当我看到,不管风多么狂,雨多么骤,那一个黑蘑菇似的窝仍然固若金汤,我的心就放下了”。此处描写的鸟是“燕园”的“鸟”,“鸟”与“人”的关系是,燕园的鸟让“我”快乐,也让“我”牵挂;还有“我一抬头正看到一个小男孩赤脚爬上了那一棵榆树,伸手从喜鹊窝里把喜鹊宝宝掏了出来。掏了几只,我没有看清,只看这一个小男孩像猿猴一般,转瞬跳下树来,前后也不过几分钟,手里抓着小喜鹊,消逝得无影无踪了”“一连好几天,我听到窗外这一对喜鹊喳喳哀鸣,绕树千匝,无枝可依。我不忍再抬头看它们。不知什么时候,这一对喜鹊不见了。过了一两年,大榆树上的那一个喜鹊窝,也由于没加维护,鹊去窝空,被风吹得无影无踪了”,这里的“人”是小男孩,“人”与“鸟”的关系是,小男孩掏了喜鹊窝,导致鹊去窝空,最终无影无踪,破坏了人与鸟的和谐关系。最后“我却还并没有死心,我于是年年盼,月月盼,盼星星,盼月亮,盼得双眼发红光。一到春天,我出门,首先抬头往树上瞧,枝头光秃秃的,什么东西也没有。我有时候真有点发急,甚至有点发狂,我想用眼睛看出一个喜鹊窝来。然而这一切都白搭,都徒然”,燕园喜鹊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使“我”怀念;“鸟”与“人”的关系为何这样独特?其中原因是“我从小失去了慈母,失去了母爱。在七八十年的漫长时期中,不管是什么时候,也不管我是在什么地方,只要提到了失去母爱,失去母亲,我必然立即泪水盈眶。对人是如此,对鸟兽也是如此”,原来“我”从小失去母亲,母亲是“我”一生割舍不下的思念。10.ACF11.B
12.C
13.(1)当算卦的人走出来时,(公孙闬)就叫人把算卦的抓起来,将其带到齐王面前去证明这一席话。田忌于是只好逃离齐国。(2)邹忌跟楚国不友好的原因,是邹忌担心田忌凭借楚国的势力重回齐国。
14.孙膑建议田忌带兵返回齐国,留下来老弱士兵守险要之地,利用有利地形用军队威胁齐国首都,从而控制齐王,挤走邹忌。【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如果战败了,田忌没有努力向前进攻,即使没有战死,也会因临阵退缩的罪名被处死。“战不胜”与“战而不死”是两种情况,语义对举,单独成句,前后ACF处断开;“田忌不进”是主谓句,前后AC处断开。故选ACF。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句意:邹忌认为他说得对。/对呀,确实有这样想的老百姓。B.错误。都是“到、往”的意思。句意:齐将田忌从齐国逃到楚国。/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C.正确。感激;品德。句意:一定会深深地感谢大王。/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非凡的智慧就会得到D.正确。当权;行事、办事。句意:田婴从威王时就任职当权。/凭个人的爱憎或一时的感情冲动办事。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随从很多”“随从不多”错,“仕人众”意思是推荐任职的人很多,“仕人寡”意思是推荐任职的人不多。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卜”,算卦,占卜;“验”,证明;“走”,逃离,逃走。(2)“所以”,……的原因;“善”,对……好,跟……友好;第二个“以”,凭借。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原文“将军无解兵而入齐,使彼罢弊老弱守于任。……然后背太山,左济,右天唐,军重踵高宛,使轻车锐骑冲雍门。若是则齐君可正而成侯可走”可知,孙膑建议田忌带兵返回齐国,留下来老弱士兵守险要之地,利用有利地形用军队威胁齐国首都,从而控制齐王,挤走邹忌。参考译文:材料一:成侯邹忌担任齐相,田忌任将军,这两人关系不好。公孙闬对邹忌说:“您为何不替大王出主意去进攻魏国呢?如果战胜了,因为用了您的计划,就可以立功;如果战败了,田忌没有努力向前进攻,即使没有战死,也会因临阵退缩的罪名被处死。”邹忌认为他说得对,就建议齐王派田忌进攻魏国。田忌连战连胜,邹忌把此事告诉公孙闬,公孙闬就派人拿了十金到集市上去算卦,说:“我是田忌的部下,我们屡战屡胜,威震天下,想要做一番大事业,看看吉利不吉利?”当算卦的人走出来时,(公孙闬)就叫人把算卦的抓起来,将其带到齐王面前去证明这一席话。田忌于是只好逃离齐国。孙膑对田忌说:“将军愿意做一番大事吗?”田忌说:“该怎么做呢?”孙膑说:“将军最好是不要解除武装返回齐国,而让那些疲惫老弱的士兵来驻守任这个地方。任地的道路狭窄,车辆只能碰撞摩擦才能通过。如果让那些疲惫老弱的士兵把守任地,定能以一当十,以十当百,以百当千。这样以后,将军背靠太山,左边有济水,右边有天唐,辎重直达高宛,只需轻车和精锐的骑兵就可以直冲齐都临淄的雍门。如此,齐国的君主就可由将军控制了,而成侯邹忌必定逃走。否则,将军就回不了齐国。”田忌没有听从,果然未能返回齐国。齐将田忌从齐国逃到楚国,邹忌代替他的将军地位担任齐相,担心田忌凭借楚国的势力重回齐国。说客杜赫对邹忌说:“我愿意为您把田忌留在楚国。”杜赫便去对楚王说:“邹忌跟楚国不友好的原因,是邹忌担心田忌凭借楚国的势力重回齐国。大王不如把江南封给田忌,以表明田忌不会再重回齐国。邹忌便一定会让齐国和楚国友好。田忌是个逃亡在外的人,他现在得到了封地,一定会深深地感谢大王。如果将来他重回齐国,也一定会使齐国和楚国非常友好。这就是利用田忌、邹忌二人的办法。”楚王果然把江南封给了田忌。邹忌做齐宣王的臣子,他推荐任职的人很多,齐宣王不高兴。晏首是齐宣王的重臣,推荐的人却不多,齐宣王很喜欢他。邹忌便对齐宣王说:“我听人说,家里有一个孝子,不如有五个孝子。现在晏首到底推荐了几个人呢?”齐宣王因此认为晏首堵塞了推荐贤人的道路。材料二: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齐宣王庶母所生的弟弟。田婴从威王时就任职当权,曾与成侯邹忌以及田忌带兵去救援韩国攻打魏国。成侯与田忌争宠,成侯出卖了田忌。田忌害怕了,就偷袭齐国边境的城邑,没拿下,便逃跑了。这时正赶上齐威王去世,齐宣王被立为国君,齐宣王知道是成侯出卖田忌,就又召回了田忌并让他做了将领。宣王二年,田忌跟孙膑、田婴一起攻打魏国,在马陵战败魏国,俘虏了魏太子申,杀了魏国将领庞涓。15.B16.①王维的诗采用“寒草”“行车”等意象,表达的是离别的凄凉和孤寂惜别。②王勃的诗中最后两句表达的是对再次相逢的期待,是一种期待两人能并肩前进的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B.“作者在和孙二道别后,坐着车子离开”错误。坐车离开之人是孙二,不是作者。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王维的诗,首联即交代了送别地点是郊外,环境寥落冷清。颈联中,祖席在寒草之上,用一个“依”字连带起依依惜别之情。行车扬起飞尘,天色已晚,赶路的身影在尘色中模糊。最后一联,山川还在,人已远去。“长”有两种理解,可作“长时间”理解,也可作“伸长脖子看了又看”理解。看了很久,瞻望弗及,泪水沾湿佩巾。表达的是离别的凄凉和孤寂惜别。王勃的诗则将情感集中在最后一联,作者介绍了长安东山有很多岁寒而后凋的松竹,希望年底的时候能与友人一同去观赏,可见作者不完全担忧友人的离去,而是希望两人能并肩前进,是一种积极的感情。17.但为君故
沉吟至今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溢、虑、壅蔽、澄。18.B19.①原句连用多个“有的地方”,构成排比;②增加语句的节奏感、韵律感;③强调不同地区的特点,说明“当和尚”只是一种职业而已。
20.①第一句列举了造成情绪中暑的原因,语言简明扼要;②第二句列举了明子所读的书,琐碎的交代并未让人厌烦,而给读者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画卷;③两则材料表达上的不同主要源于体裁及其表达方式的不同,语言文字运用工是科普文,以说明为主;语言文字运用Ⅱ是小说以描写为主。【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的能力。B.与文中加点的“关系”均指“人和人或人和事物之间的某种性质的联系”。A.指“对有关事物的影响或重要性”。C.指“关联、牵涉”。D.指“表明有某种组织关系的证件”。故选B。1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效果的能力。①从修辞上看,原句“有的地方出劁猪的,有的地方出织席子的,有的地方出箍桶的,有的地方出弹棉花的,有的地方出画匠”,连用多个“有的地方”,构成排比;而改句“就像有劁猪的,也有人去织席子或箍桶,有弹棉花的,有的地方出画匠”句式并不统一,没有构成排比。②从排比的效果上看,因为句式整齐,读起来就会有节奏感、韵律感;③从内容上,反复出现“有的地方出……”,语意得到强化,强调不同地区的特点,引出最后的“他的家乡出和尚”,意在表明“当和尚”只是一种职业而已,是明海家乡的一种“特产”。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①第一句在解释中暑的原因,列举了“气温变化”“出汗较多”“睡眠缺乏”“饮食不足”这些原因,语言简明扼要;②第二句列举了明子所读的书,“《三字经》《百家姓》《四言杂字》《幼学琼林》《上论、下论》《上孟、下孟》”,列举较多,很详细地说了明子都读了哪些书,琐碎的交代并未让人厌烦,读者也跟着作者一起关注明子的命运,这样的列举反而给读者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画卷;③语言文字运用Ⅰ是科普文,以说明为主,语言表达要简明;语言文字运用Ⅱ是小说,以描写为主,描写要详细,两则材料表达上的不同主要源于体裁及其表达方式的不同。21.①能工巧匠
②耳熟能详
③锲而不舍
22.D【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结合后文列举的“鲁班、李春、李冰、沈括等世界级工匠大师”可知,这里说的是中国从不缺少世界级工匠大师,故可用“能工巧匠”。能工巧匠:指工艺技术高超的人。第二处,语境意在强调前面列举的诗句及“庖丁解牛、运斤成风、百炼成钢”等成语是人们很熟悉的,故可用“耳熟能详”。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第三处,结合后文“金石可镂”的出处可知,此处是引用荀子《劝学》中的名言,体现的是人们认真执着、不断追求更高境界的精神,故可用“锲而不舍”。锲而不舍: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和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根据上文“它们承载的是中国古代工艺匠人执着专注、独具匠心的精神”和下文“庖丁解牛、运斤成风、百炼成钢”可知,此处是在讲中国古代工艺匠人的精神。A.讲的是多读书;B.讲的是勤奋;C.讲的是磨砺,吃苦;D.讲的是互相商讨砥砺,吸取长处,改正缺点,不断磨炼和完善,符合工艺匠人的精神。故选D。23.例文:模仿为基
创新为魂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模仿与创新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两大动力。诚如达·芬奇所言:“最初的模仿,是走向创新的第一步。”然而,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崛起,我们愈发意识到,单纯的模仿已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唯有创新才能引领我们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模仿,乃初学之径,起步之基。王羲之曾临池学书,摹古帖之精妙,终成书法大家;毕加索初涉画坛,摹绘大师之作,终创立体派之新风。这两位艺术巨匠通过模仿,汲取了前人的智慧与精华,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与创意,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然而,模仿虽为入门之途,却非终极目标。若一味停留在模仿的层面,不知变通与创新,便如邯郸学步,难以走出自己的道路。历史上的邯郸学步者,因为过于拘泥于模仿,反而失去了自己的步伐。AI机器人创作,尽管能够模仿人类的作品,但这种模仿往往是基于编程和模式的复制,无法像人类艺术家那样,将自己的情感、经历与思考融入其中,缺乏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福建省南平市渭田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 福建省南平市太平中学高一数学理测试题含解析
- 2学会宽容(说课稿)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
- 荣耀之路模板
- 专为电销行业定制劳动协议样本(2024年)版B版
- 外包采购分包合同(2篇)
- 复合手术室项目合同(2篇)
- 多平台同步推广合作协议
- 软件技术开发合同完整协议范文
- 20《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 《湖南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消防质量控制技术标准》
- 施工现场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及环境因素清单、控制措施
- 2024年医药行业年终总结.政策篇 易联招采2024
- 《工业园区节水管理规范》
- 儿科护士述职报告2024
- 警校生职业生涯规划
- 意识障碍患者的护理诊断及措施
- 股权投资协议的风险控制
- 酒店微笑服务培训
- 浙江省嘉兴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
- 2025企业年会盛典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