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十校202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1页
吉林省十校202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2页
吉林省十校202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3页
吉林省十校202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4页
吉林省十校202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吉林省十校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国际合作交流日益密切的当今世界,为了更好地实现跨语言、跨文化交际,展现中国国家形象,国际中文教育需要从各种视角、各类媒介中,不断去发掘适合留学生学习的语言文化材料。这些材料可以是情节生动、内容有趣的小说,也可以是形象逼真、风格独特的影片,还可以是真实感人、触动人心的报道,甚至还可以是一首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只要其中散发中国韵味,展现中国情趣,刻画中国形象,就是值得我们积极向海外推荐的最佳学习资源。在跨文化语境交流中,挖掘、丰富并传播这些文化资源,并在此基础上讲好中国故事,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树立中国文化新形象。在教学内容及教学资源方面的筛选和利用对于讲好中国故事至关重要。从语言教学的角度看,好故事可以从优秀的文学文本里找。故事作为国际中文学习材料,主要依托小说作品。一个好故事不见得都出现在小说中,但一部好小说必定包含着好故事。在小说家族中,短篇小说由于篇幅短、字数少、情节集中,比较方便外国留学生进行阅读和学习,正如胡适所说,短篇小说是“用最经济的文学手段,描写事实中最精彩的一段,或一方面,而能使人充分满意的文章”。不过随着外国汉语学习者越来越多,水平越来越高,长篇小说尤其是当代长篇小说也需要逐渐纳入学习范围,毕竟优秀的长篇小说最能体现一个国家文学实力和艺术高度,是最能对社会生活和人物百态进行全景式呈现的文本。长篇小说故事生动,情节曲折,人物典型,不过篇幅长、字数多,对于非母语水平的外国人来说,整篇通读困难较大。为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先进行故事内容的梳理和勾勒,再挑选出小说中最适合、最值得外国人细读并赏析的文本“横截面”,保证其既有语言层面的教学价值,又在情节内容上饶有趣味、引人入胜,从而以故事的形式展现和传递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内涵。好故事还包含在优秀的影视剧作品中。在文化语境多维拓展和传播方式不断丰富的当今社会,好故事的讲述已不再仅仅满足于恢弘场面和宏大叙事,而是透过平民视角,去呈现普通老百姓的真实生活。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只有真实才能让人感同身受,才能引发共情和共鸣,从而减少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解甚至冲突。一些影视剧作品中成功的平民视角叙事可以巧妙地将个体与国家、普通与伟大紧密勾连在一起,以小见大地还原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与变革的整体图景。一个个看似普通的人物身上所涌动着的积极向善、追求梦想、执着坚毅的人性的力量,与中国社会艰难曲折中前进发展的轨迹交织互融。因此,我们要去找寻更多适合传播、易于接受的中国故事,让留学生了解中国社会最真实的模样。此外,那些生活在中国或对中国感兴趣的外国人,对于书写和记录外国人在中国的生活场景,讲述外国人在中国的经历与体验、生活与理想、收获与成长的各类故事,如短视频“老外在中国系列”“第三只眼看中国”等,也都可以拿来借鉴、为我所用,丰富教学内容和资源。(摘编自李丽《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路径》)材料二:讲好中国故事,要有善于讲故事的人,培育讲好中国故事的主体非常重要。这方面,政治立场是第一位的,应当在坚定政治立场的基础上推进中国故事讲述者的多元化,鼓励引导行业人才、海外中国留学生、平民英雄等传播主体的积极参与,形成讲好中国故事的“大力量”。首先,重点聚焦行业人才。中国制造正在从“跟跑者”变成“领跑者”,科技创新是主角,青年是主力军,因此应多培育和发掘具有深厚爱国主义情怀、丰富生活阅历、突出专业技能的行业人才,讲述具体的中国产业发展与实践故事,以及处理工作与生活具体问题的经验。《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9》显示,68%的海外受访者认为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强,其中高铁等是认知度最高的中国科技成就。可以选取相关行业人才主动传播中国的物质文明,以此作为国外民众了解中国的窗口,进而领会其中蕴含的精神文明。其次,应充分发动海外的中国留学生。海外留学生讲述中国故事时能够较好地引起海外受众的情感共鸣和思想共识。可在海外与中国留学生集中的留学组织、行业协会、高校学联等共建海外文化传播联络工作站,引领留学生以优美的国乐、高雅的汉服、优秀的传统、可口的美食等中华文明精粹作为传播内容,竭力与各国民众寻找析神共鸣,用通俗易懂、立体形象的方式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推动文明互鉴与民心相通。再次,有效调动平民英雄的传播潜力。平凡人物的个人经历和亲身感受更容易引起国外民众的共鸣与深思,人物叙事所折射出的国家发展与时代变化,更具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可通过这类平凡英雄讲述时代大局,折射出有理想、有信念、有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大党形象。(摘编自石雪、朱国林《引领肯年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中华文明“大传据”体系》)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影片、报道、歌曲等都可以成为留学生学习的语言文化材料,国际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从各种视角和各类媒介中不断发掘。B.短篇小说是国际中文学习的主要材料,但随着外国汉语学习者人数的增加、水平的提高,长篇小说也应该逐渐纳入学习范围。C.培育讲好中国故事的主体首要的是要坚定政治立场,在这一基础上推进讲述者的多元化,鼓励引导各类传播主体积极参与。D.海外的中国留学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力量,中国留学生可以通过汉服、美食等形式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传播中华文化。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好故事大多存在于小说和影视剧作品中,可选择合适内容进行国际中文教学。B.长篇小说比短篇小说艺术价值更高,但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学习难度较大。C.虽然中外文化存在差异,但由真实的影视作品所引发的共情和共鸣是相通的。D.超半数外国人认可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认为高铁是中国最高的科技成就。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第二段引用胡适的话,证明短篇小说具有篇幅短、字数少、情节集中、便于阅读学习的优势。B.材料一指出了国际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教师在对外教学中应丰富教学内容和资源的具体建议,C.材料二整体上采用总分式结构,主体部分为并列结构,分析了讲好中国故事应培育的三个传播主体。D.两则材料都围绕“讲好中国故事”展开论述,都对“如何更好地向海外传播中华文化”的问题作出了回答。4.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中国计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李翔博士用全英文面向13名海外留学生讲述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B.芭蕾舞剧《花样年华》的创作集结了中法两国多位知名艺术家,是上海芭蕾舞团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的大胆尝试。C.康世输在丹麦攻读研究生期间,利用寒假时间,凭借九年的传统武术学习经验,开办了武术指导班,教授丹麦人武术。D.巴基斯坦留学生马斯克擅长写汉字,经常写文章发给巴基斯坦的亲戚朋友,介绍中国民族音乐、国画和书法等传统文化。5.李老师准备在国际汉语一班引导外国留学生品读《红楼梦》,她想在“林黛玉进贾府”“刘姥姥初进大观园”这两个经典情节中任选其一让留学生品读赏析,请你给李老师进行推荐,并结合材料说明推荐理由。【答案】1.B2.C3.B4.C5.示例一:我推荐“林黛玉进贾府”这一情节,①林黛玉初进贾府,察言观色,一言一行都深思熟虑,字字斟酌,留学生能够通过人物语言体会到黛玉敏感谨慎的性格特征,在语言层面上具有教学价值。②这一情节内容丰富,不仅借黛玉之眼展现了贾府的格局布置,还有宝黛初见、宝玉摔玉等经典场面,趣味性强,引人入胜。示例二:我推荐“刘姥姥初进大观园”这一情节。①刘姥姥作为乡野妇人,言语粗鄙,和贾府众人说话风格大不相同,能让留学生体会到不同身份下的不同语言特点,在语言层面上具有教学价值。②这一情节写了刘姥姥在大观园中的见闻,既能展现大观园的奢华,又有诸多趣事,饶有趣味,引人入胜。【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短篇小说是国际中文学习的主要材料”错误,于文无据,原文只说“故事作为国际中文学习材料,主要依托小说作品”“在小说家族中,短篇小说……比较方便外国留学生进行阅读和学习”,但并不代表短篇小说是国际中文学习的主要材料。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好故事大多存在于小说和影视剧作品中”错误,原文为“一部好小说必定包含着好故事……好故事还包含优秀的影视剧作品中”,只说好故事包含在好小说和优秀的影视剧作品中,但不代表好故事大多存在于这二者之中。B.“长篇小说比短篇小说艺术价值更高”错误,原文只说“优秀的长篇小说最能体现一个国家文学实力和艺术高度,是最能对社会生活和人物百态进行全景式呈现的文本”,但不代表长篇小说的艺术价值比短篇小说更高。D.“超半数的外国人”错误,原文是“68%的海外受访者”,选项扩大了范围;“认为高铁是中国最高的科技成就”也不准确,原文是“其中高铁等是认知度最高的中国科技成就”,意思是对高铁等了解度更高,而不是说认为高铁是中国最高的科技成就。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指出了国际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错误,材料一并没有对国际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观点是通过行业人才、海外的中国留学生、平民英雄来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A.中国教师向在华的海外留学生讲述中国故事,不适合作为论据。B.体现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不适合作为论据。C.海外的中国留学生传播中华武术,适合作为论据。D.在华的国外留学生主动传播中华文化,不适合作为论据。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名著内容,分析、运用文中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留学生阅读和学习中国故事,材料中有要“保证其既有语言层面的教学价值,又在情节内容上饶有趣味、引人入胜”,据此结合“林黛玉进贾府”“刘姥姥初进大观园”这两个经典情节的具体内容分析推荐理由即可。推荐“林黛玉进贾府”这一情节。从语言层面看,林黛玉初进贾府,“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她察言观色,一言一行都深思熟虑;关于读书,回答贾母“只刚念了《四书》”,回答宝玉“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可谓字字斟酌。留学生能够通过人物语言体会到黛玉敏感谨慎的性格特征,在语言层面上具有教学价值;从情节看。这一情节内容丰富,有贾府的格局布置,还有王熙凤出场、宝黛初见、宝玉摔玉等经典场面,趣味性强,引人入胜。推荐“刘姥姥初进大观园”这一情节。从语言层面分析,刘姥姥语言独具特色。吃饭时说“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那怕毒死了,也要吃尽了”,她作为乡野妇人,言语粗鄙,和贾府众人说话风格大不相同,能让留学生体会到不同身份下的不同语言特点,在语言层面上具有教学价值;从情节看,这一情节写了刘姥姥在大观园中的见闻,几次宴请在参观的过程当中,又是坐船又是行酒令,活动内容非常丰富。刘姥姥还为王熙凤的女儿起了名字,叫巧姐。这一情节既能展现大观园的奢华,又有诸多趣事,饶有趣味,引人入胜。(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语文短简汪曾祺普通而又独特的语言鲁迅的《高老夫子》中高尔础说:“女学堂越来越不像话,我辈正经人确乎犯不着和他们酱在一起。”(手边无鲁迅集,所引或有出入)“酱”字甚妙。如果用北京话说“犯不着和他们一块掺和”,味道就差多了。沈从文的小说,写一个水手,没有钱,不能参加赌博,就“镶”在一边看别人打牌。“镶”字甚妙。如果说是“靠”在一边,“挤”在一边,就失去原来的味道。“酱”字、“镶”字,大概本是口语,绍兴人(鲁迅是绍兴人)、凤凰人(沈从文是湘西凤凰人),大概平常就是这样说的,但是在文学作品里没有人这样用过。屠格涅夫的散文诗写伐木,有句云“大树缓慢地,庄重地倒下了”。“庄重”不仅写出了树的神态,而且引发了读者对人生的深沉、广阔的感慨。阿城的小说里写“老鹰在天上移来移去”,这非常准确。老鹰在高空,是看不出翅膀搏动的,看不出鹰在“飞”,只是“移来移去”。同时,这写出了被流放在绝域的知青的寂寞的心情。我曾经在一个果园劳动,每天下工,天已昏暗,总有一列火车从我们的果园的“树墙子”外面驰过,车窗的灯光映在树墙子上,我一直想写下这个印象。有一天,终于抓住了:车窗蜜黄色的灯光连续地映在果树东边的树墙子上,一方块,一方块,川流不息地追赶着……“追赶着”,我自以为写得很准确。这是我长期观察、思索,才捕捉到的印象。好的语言,都不是奇离古怪的语言,不是鲁迅所说的“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都只是平常普通的语言,只是在平常语中注入新意,写出了“人人心中所有,而笔下所无”的“未经人道语”。平常而又独到的语言,来自长期的观察、思索、捉摸。读诗不可抬杠苏东坡《惠崇小景》诗云:“春江水暖鸭先知”,这是名句,但当时就有人说:“鸭先知,鹅不能先知耶?”这是抬杠。林和靖咏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千古名句。宋代就有人问苏东坡,这两句写桃、杏亦可,为什么就一定写的是梅花?东坡笑曰:“此写桃杏诚亦可,但恐桃杏不敢当耳!”有人对“红杏枝头春意闹”有意见,说:“杏花没有声音,‘闹’什么?”“满宫明月梨花白”,有人说:“梨花本来是白的,说它干什么?”①跟这样的人没法谈诗。但是,他可以当副部长。想象闻宋代画院取录画师,常出一些画题,以试画师的想象力。有些画题是很不好画的。如“踏花归去马蹄香”,“香”怎么画得出?画师都束手。有一画师很聪明,画出来了。他画了一个人骑了马,两只蝴蝶追随着马蹄飞。“深山藏古寺”,难的是一个“藏”字,藏就看不见了,看不见,又要让人知道有一座古寺在深山里藏着。许多画师的画都是在深山密林中露一角檐牙,都未被录取。有一个画师不画寺,画了一个小和尚到山下溪边挑水。和尚来挑水,则山中必有寺矣。有一幅画画昨夜宫人饮酒闲话。这是“昨夜”的事,怎么画?②这位画师画了一角宫门,一大早,一个宫女端着筐箩出来倒果壳,荔枝壳、桂圆壳、栗子壳、鸭脚(银杏)壳……这样,宫人们昨夜的豪华而闲适的生活可以想见。老舍先生曾点题请齐白石画四幅屏条,有一条求画查慎行的一句诗“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很难画。“蛙声”,还要从十里外的山泉中出来。齐老人在画幅两侧用浓墨画了直立的石头,用淡墨画了一道曲曲弯弯的山泉,在泉水下边画了七八只摆尾游动的蝌蚪。真是亏他想得出!艺术,必须有想象,画画是这样,写文章也是这样。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节选自《塔上随笔》)文本二:早春(习作)①汪曾祺彩旗当风的彩旗。像一片被缚住的波浪。杏花杏花翻着碎碎的辫子……仿佛有人拿了一桶花瓣散在树上。早春(③新绿是朦胧的,漂浮在树杪。完全不像是叶子……)远树绿色的呼吸黄昏青灰色的黄昏,下班的时候。暗绿的道旁的柏树,银红的骑车女郎的帽子。橘黄色的电车灯。忽然路灯亮了,(像是轻轻地拍了拍手……)空气里扩散着早春的湿润。火车火车开过来了。鲜洁,明亮,刷洗得清清爽爽,好像闻得到车厢里甘凉的空气。这是餐车,窗纱整齐的挽着,每一个窗口放着一盆鲜花。火车是空的。火车正在进站,去接纳去往各地的旅客。火车开过去了,突突突突,突突突……火车喷出来的气是灰蓝色的,蓝得那样深,简直走不过一个人去;但是,很快在它经过你面前的时候,④它映出早已是眼睛看不出来的夕阳的余光,变成极其柔和的浅红色;终于撕成一片白色的碎片,正像正常的蒸汽的颜色,翻卷着,疾速地消失在高空。于是,天色暗下来了。【注】①《早春》(习作)是汪曾祺在《诗刊》1957年第6期上发表的一组小诗,包括四首新诗和一首散文诗。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第一则以鲁迅、沈从文、屠格涅夫和阿城等作家以及作者自己的作品为例,向读者展示了语言的魅力。B.文本一第三则中,画师画“深山藏古寺”和齐白石画“蛙声十里出山泉”都运用了将不同感官体验相融合以引发想象的方法。C.文本二“黄昏”一节通过“青灰”“暗绿”“银红”“橘黄”等不同颜色的组合,构建了一幅生动可感的早春图景。D.文本二“火车”一节对火车开来又开去的描述,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淋漓尽致,牵引着读者的心弦。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处语句表达了作者对读诗态度的看法,批评了读诗抬杠的人,但肯定了这些人的政治能力。B.第②处语句展示了想象如何帮助我们填补时间的空白,让人通过细节想象过去的生活场景。C.第③处语句中“朦胧”一词把新绿的美描写得亦真亦幻,新奇而梦幻,天真而烂漫,极具新意。D.第④处语句展现了火车经过时气流的变化,赋予了这一过程以视觉上的美感,画面生动立体。8.有人认为,《普通而又独特的语言》这则短简中举的例子可以不分先后,随意安排顺序,你认同吗?请结合这部分内容说说你的理由。9.文本一中,作者强调了想象在文艺创作中的重要性,请任选文本二中“彩旗”“杏花”“早春”“黄昏”四节小诗的两节,简要分析其想象手法的运用。【答案】6.B7.A8.不认同。①这几个例子看似随手拈来,杂乱无章,实则用心安排。②“酱”和“镶”,属于将不大用于文学作品的日常生活中的方言、口语恰当用在语境里,显得独特,富有新意的例子;“庄重”“移来移去”,属于看似普通却准确表达出某种意境,能够引发读者共鸣的例子;“追赶着”,属于作家自己长期观察、思索,捕捉到的印象。③这三个层面的例子紧密相连,依次照应了最后两段作者关于“好的语言”的观点,使得文章在逻辑上更加严密。9.①在描绘“彩旗”时,作者想象彩旗在风中飘动的形态“像一片被缚住的波浪”,这种比喻不仅展现了彩旗的动态美,还让读者能够联想到波浪的起伏与翻涌,从而更加生动地感受到早春时节的轻风拂面。②在描写“杏花”时,作者想象“仿佛有人拿了一桶花瓣散在树上”,这样的想象将杏花的盛开描绘得如诗如画,让读者仿佛看到了花瓣如雨般洒落的场景,增强了诗歌的浪漫气息。③在“早春”一节中,作者想象新绿像是“远树绿色的呼吸”,这种想象赋予了新绿以生命的气息,使得早春时节的生机与活力跃然纸上,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细节的敏锐观察与独特感受。④在“黄昏”一节中,作者通过想象“忽然路灯亮了,(像是轻轻的拍了拍手……)”,将路灯的亮起描绘得如此轻柔与温馨,让读者仿佛听到了那轻轻拍手的声音,感受到了黄昏时分的宁静与美好。【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B.“都运用了将不同感官体验相融合”错误,“深山藏古寺”的画法不属于“将不同感官体验相融合”。“踏花归去马蹄香”和“蛙声十里出山泉”的画法是“将不同感官体验相融合”,前者是将嗅觉与视觉相融合,后者是将听觉与视觉相融合。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句子的能力。A.“但肯定了这些人的政治能力”错误,“但是,他可以当副部长”一句有调侃和嘲讽意味,并不是真的肯定这些人的政治能力。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和结构的能力。本题首先要表明态度,然后再分析理由。例子的顺序能够变换,关键是看例子的内容是否符合文章和现实生活的逻辑。由“‘酱’字、‘镶’字,大概本是口语,绍兴人(鲁迅是绍兴人)、凤凰人(沈从文是湘西凤凰人),大概平常就是这样说的,但是在文学作品里没有人这样用过”可知,汪曾祺认为“酱”和“镶”两个字本是口语、方言,以前没人用过,而鲁迅和沈从文用在文学作品里富有新意。照应了“都只是平常普通的语言,只是在平常语中注入新意”。由“‘庄重’不仅写出了树的神态,而且引发了读者对人生的深沉、广阔的感慨”“移来移去”“这写出了被流放在绝域的知青的寂寞的心情”可知,汪曾祺列举这两个例子,是因为“庄重”“移来移去”引发了读者对人生的深沉、广阔的感慨,表现了人物的心境。照应了“写出了‘人人心中所有,而笔下所无’的‘未经人道语’”。由“‘追赶着’,我自以为写得很准确。这是我长期观察、思索,才捕捉到的印象”可知,“追赶着”是作者长期观察和思考的结果。照应了“平常而又独到的语言,来自长期的观察、思索、捉摸”。因此,这些例子不能随意调换顺序,它们是依次与后文作者的观点相互照应的,使得文章在逻辑上更加严密。【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品味语言艺术的能力。题干强调的是“想象在文艺创作中的重要性”,要求学生结合“彩旗”“杏花”“早春”“黄昏”分析其想象奇妙之处,因此作答时扣住“想象”二字分析作者的新奇的比喻、拟人等手法即可。彩旗:“当风的彩旗。像一片被缚住的波浪”将在风中飘舞的彩旗比喻成“一片被缚住的波浪”,通过艺术的想象生动地展现出彩旗迎风飘拂的动态感。而读者由彩旗的拂动,联想到波浪的起伏,从而身临其境地感受早春时节清风拂面的特点。杏花:“杏花翻着碎碎的辫子……”运用比拟的修辞,首先将一支支杏花比作辫子,再运用拟人修辞描写杏花在风中摇曳的姿态,为了充分描写出杏花绽放的情景,作者将其想象成“仿佛有人拿了一桶花瓣散在树上”,一桶花瓣飘飘洒洒落在树上,恰如其分地写出杏花开放的繁盛,如诗如画。早春:“新绿是朦胧的……完全不像是叶子……远树绿色的呼吸”运用比喻修辞,作者通过自己仔细的观察和独特的感受,将朦胧缥缈的新绿想象成“远树绿色的呼吸”,让读者仿佛看到了绿叶呼吸起伏的姿态,感受到了树的生命力,赋予了远树、新绿以盎然的生机与活力。黄昏:本节运用比拟的修辞,本来是青灰色的黄昏,忽然路灯“拍了拍手”,于是路灯亮了,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没有声音的路灯赋予动感和听觉,同时也写出了在路灯的照耀下黄昏由青灰色变成了暖黄色,那么温馨,那么宁静。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周定王八年,使刘康公聘于鲁,发币于大夫。季文子、孟献子皆俭,叔孙宣子、东门子家皆侈。归,王问鲁大夫孰贤?对曰:“季、孟其长处鲁乎!叔孙、东门其亡乎!若家不亡,身必不免。”王曰;“何故?”对曰:“宽肃宣惠,君也:敬恪恭俭,臣也。宽所以保本也,肃所以济时也,宣所以教施也,惠所以和民也。若本固而功成施遍而民阜乃可以长保民矣其何事不彻?敬所以承命也,恪所以守业也,恭所以给事也,俭所以足用也。若承命不违,守业不懈,则可以上下无隙矣,其何任不堪?今夫二子者俭,其能足用矣,用足则族可以庇。二子者侈,侈则不恤匮,匮而不恤,忧必及之,若是则必广其身。且夫人臣而侈,国家弗堪,亡之道也。”十六年,鲁宣公卒。赴者未及,东门氏来告乱,子家奔齐。简王十一年,鲁叔孙宣子亦奔齐,成公未殁二年。(节选自《国语·周语》)材料二:贞观十一年,诏曰;“朕闻死者终也,欲物之反真也;葬者藏也,欲令人之不得见也。上古垂风,未闻于封树①;后世贻则,乃备于棺椁。讥僣侈者,非爱其厚费;美俭薄者,实贵其无危。是以唐尧,圣帝也,谷林有通树②之说;仲尼,孝子也,防墓不坟③。洎乎阖闾违礼,珠玉为凫雁,始皇无度,水银为江海,莫不因多藏以速祸,由有利而招辱。朕居四海之尊,承百王之弊,未明思化,中宵战惕。虽送往之典详诸仪制,失礼之禁著在刑书,而勋戚之家多流遁于习俗,闾阎之内或侈靡而伤风,以厚葬为奉终,以高坟为行孝。富者越法度以相尚,贫者破资产而不逮,徒伤教义,宜为惩革。其王公以下,爰及黎庶,自今以后,送葬之具有不依令式者,仰州府县官明加检察,随状科罪。在京五品以上及勋戚家,仍录奏闻。”(节选自《贞观政要·俭约》)【注】①封树:堆土为坟,植树为饰。古代士以上的葬礼。②通树:树丧是古代一种丧葬方法,通树即从简丧葬之意。③防墓不坟:孔子合葬父母亲于防这个地方,只有墓穴而没有坟丘。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若本固而功A成B施C遍而民D阜E乃可以长F保民矣G其何H事不彻?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币,指货币、钱,与《屈原列传》“厚币委质事楚”中的“币”词义不相同。B.朕,文中是皇帝的专称,与《离骚》“朕皇考曰伯庸”中的“朕”词义不相同。C.流遁,本指流荡逃遁,这里同“流循”(本义为顺着水道流动),意思为沿袭。D.五品,九品官阶中的第五级。九品官阶是古代官吏等级,从一品到九品。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康公出使鲁国,发现了季文子、叔孙宣子等四家的俭奢情况,他对这四家存亡做出判断,后来奢侈的叔孙宣子、东门子家果然败逃。B.为君必须要恪守君道,要宽厚、整肃、周遍、仁爱,这事关国家基业、政务、教化和百姓团结。C.吴王阖闾用珠玉做成的野鸭大雁作陪葬,秦始皇用水银做江海来陪葬,他们都因在墓里埋藏了财物而招致灾祸,遭受折辱。D.丧葬仪制已建立,还没明确对违礼的处罚,有的皇亲贵族、民间百姓丧葬奢侈靡费,唐太宗要求各州府官员对于葬礼不遵照律令格式的,视情节定罪。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承命不违,守业不懈,则可以上下无隙矣,其何任不堪?(2)讥僣侈者,非爱其厚费;美俭薄者,实贵其无危。14.根据两则材料,概括奢靡对社会治理有哪些消极影响。【答案】10.BEG11.A12.D13.(1)如果接受君命不违抗,守护基业不懈怠,就能使君臣上下没有嫌隙,还有什么事不能胜任呢?(2)讥刺奢侈过度,不是吝惜耗费那么多的钱财;赞美节俭,实是看重这样没有危害。14.①不恤贫困,加剧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稳定。②奢侈靡费,伤风败俗,破坏社会风气。③影响了法治秩序的执行和维护。④耗费财力,国家不堪负担,威胁国家安全与发展。【解析】【分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如果基业稳固而政务成就,教化周遍而民众富足,才能够长久地保有百姓,还有什么事做不到呢?“本固而功成”和“施遍而民阜”结构一致,是由“若”统领的对称结构句子,提出假设,所以BE两处断开;“乃可以长保民矣”,是前面假设后的结果,有“矣”这个句尾语气词这一标志,所以G处断开。故选B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A.错误。相同,“币”,礼物。句意:向鲁国的大夫分送礼物。/用丰厚的礼物和信物呈献给楚王。B.正确。不同,“朕”,皇帝的专称;/我。句意:我听说死是人生的终结。/我已去世的父亲字伯庸。C.正确。“流遁”,沿袭。句意:但是皇亲贵族之中依然有很多人还在沿袭着陈旧的习俗。D.正确。句意:京城里五品以上官员和皇亲贵族如有违反。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还没明确对违礼的处罚”错,根据“失礼之禁著在刑书”,可知对违礼的处罚,也在刑书中写明了,并不是“还没明确”。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承”,接受;“隙”,嫌隙;“堪”,胜任。(2)“僣侈”,奢侈过度。“爱”,吝惜;“贵”,看重。(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送王学士①赴两浙转运欧阳修汉家财利析秋毫②,暂屈清才岂足劳。邑屋连云盈万井,舳舻衔尾列千艘。春寒欲尽黄梅雨,海浪高翻白鹭涛。平昔壮心今在否,江山犹得助诗豪。【注】①王学士:指王益柔,为人刚直尚气节。嘉祐八年,由京官出任两浙转运使。②利析秋毫:语出《史记·平准书》,形容理财极细心、精明。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借汉写宋,以“利析秋毫”与“清才”对照,彰显王学士的清正才能。B.房屋鳞次栉比井水满溢,舟船衔尾相随络绎不绝,表现城市与漕运的繁荣。C.诗人想象王学士到达两浙时将逢梅雨季节,那里海浪翻滚,如同白鹭飞翔。D.尾联回扣送别之意,“今在否”的关怀挂问,既是问王学士,也是问自己。16.这首诗从哪里表现出了欧阳修坚守“壮心”自觉精神?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5.B.“井水满溢”错误。选项意在理解颔联内容。颔联中“万井”即一万平方里,亦可代指千家万户。古代以地方一里为一井,“盈万井”是人家众多覆盖面广,并非指井水满溢。16.①诗歌描绘两浙“邑屋连云”、漕运兴盛的景象,暗示王学士出京后仍有为政利民的天地。②诗人想象两浙海浪翻滚的壮景,认为“江山”可助“诗毫”,在山水观照中投射“壮心”。③尾联“壮心”之问,既是勉励友人,也是自我砥砺,要始终葆有豪情壮志。(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评价屈原的文章言近意远,引类譬喻含义深刻。(2)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与杜甫《登岳阳楼》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垠的磅礴气势。(3)古诗中常用鸥鸟表现物我相谐的景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②.举类迩而见义远③.吴楚东南坼④.乾坤日夜浮⑤.舍南舍北皆春水⑥.但见群鸥日日来(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指”“迩”“坼”“乾”“鸥”“盟”。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并不是每种植物的叶子都有变红的本事——红叶基本属于VIP,黄色的叶子才是秋天里最普通的老百姓。要想让叶子变红,①。叶子变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叶绿素的分解、消失。大多数叶子绿色消失后,类胡萝卜素占据上风,叶子便显现为黄色。但有些植物含有众多花色素中最有名的花青素。花青素一般是紫红色,②,只能存在几个小时,很容易分解;不过在秋天,它们却能形成一种稳定且不易分解,同时显现红色的新物质——“花青素苷”。当叶子绿色消退,花青素苷的颜色占据主流,叶子就会变红了。然而为什么一定要在秋天才会有大量花青素苷生成呢?因为在花青素摇身一变的时候,需要一种“秘密武器”——糖。③,才能生成花青素苷。这种“变身专用糖”,只有到了秋天才能攒够数。由于秋天骤然降温,又会使花青素苷的合成速度大大提高,有时一夜之间花青素苷的合成会比之前很多天的总和还要多。18.下列各句中引号的用法,与文中“秘密武器”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这个小故事是激烈战火中一个很有意义的“插曲”。B.几个“慈祥”的老板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C.但段政府就有令,说他们是“暴徒”!D.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2个字。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A19.①首先得让叶绿素退位②在叶子中是不稳定的③花青素和糖相互作用20.秋天的骤然降温,又会使花青素苷合成速度大大提高,有时一夜之间合成的花青素苷会比之前好多天的总和还多。【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秘密武器”上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A.“插曲”上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B.“慈祥”上的引号表示反语。C.“暴徒”上的引号表示引用。D.“好席子,白洋淀席”上的引号表示强调。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结合下文“叶子变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叶绿素的分解、消失”可知,此处是谈论想要让叶子变红的前提是叶绿素得消失;再结合前句中“红叶基本属于VIP,黄色的叶子才是秋天里最普通的老百姓”可知,此处需运用拟人手法,故可填入“首先得让叶绿素退位”。第二空,结合下文“只能存在几个小时,很容易分解”“不过在秋天,它们却能形成一种稳定并且不易分解,同时显现红色的新物质——‘花青素苷’”可知,此处是写花青素在叶子中的特征,与花青素苷的“稳定且不易分解”相对,它的特征是“不稳定”,故可填写“在叶子中是不稳定的”。第三空,结合上文“在花青素摇身一变的时候,需要一种‘秘密武器’——糖”和下文“才能生成花青素苷”可知,此处是说在花青素和糖的共同作用下,才能生成花青素苷,故可以填入“花青素和糖相互作用。【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语病有:一是“由于秋天骤然降温,又会使花青素苷的合成”错,介词开头造成主语残缺,应把“由于”删掉;二是搭配不当,“秋天骤然降温”的主语是“秋天”,“又会使花青素苷合成速度大大增强”的主语应该是“骤然降温”,不能承接前一句的主语,把“秋天骤然降温”改为“秋天的骤然降温”,让“骤然降温”作下一句的主语;三是不合逻辑,“花青素苷的合成会比之前好多天的总和还多”不合逻辑,应该是“合成的花青素苷”会比之前好多天的总和还多。故改为:秋天的骤然降温,又会使花青素苷合成速度大大提高,有时一夜之间合成的花青素苷会比之前好多天的总和还多。(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女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是托尔斯泰确定的全书枢纽、着力塑造的在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大放异彩的艺术形象。托尔斯泰塑造卡秋莎·玛丝洛娃的确是煞费苦心的。小说一开始,作者就让她进入一个①的生活的万花筒。形形色色的人物都跟女主人公联系起来,有的用语言,有的用目光,有的用行动,有的用意念。这种②的联系,不仅烘托出人物的形象,而且浓郁地透射出时代特征和社会气氛。一方面是令人窒息的无穷苦难,一方面是灵魂糜烂的荒淫与无耻!玛丝洛娃的苦难不断加深,她性格的复杂特征也愈益豁露出来。她处身于社会的最下层,却又自认为高出于其他苦难人之上。她天资聪颖,阅历丰富,能看清许多残酷的社会现象,识透上层人物的丑恶灵魂,但有时又天真得要命,容易轻信别人的③,结果受骗上当。她在苦难的深渊中感到绝望,以致自暴自弃,但这样也只是为了要麻痹自己,要不然她就无法生活下去。这一情况也说明天性纯洁的卡秋莎并没有完全堕落,一旦时机成熟,她在精神上就会“复活”。托尔斯泰塑造的这一迷人的艺术形象,深刻反映了他对下层人民怀着极其真挚的感情,因此小说能那么强烈地震撼读者的心灵,从而对暗无天日的旧俄社会发出“我控诉!”的呐喊。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2.请以“托尔斯泰”为开头,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三个短句。【答案】21.①五光十色;②千丝万缕;③花言巧语。22.示例1:托尔斯泰把女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确定为全书的枢纽,着力塑造这个艺术形象,使她在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大放异彩。示例2:托尔斯泰着力塑造女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的形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