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_第1页
2024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_第2页
2024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_第3页
2024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_第4页
2024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目次TOC\o"1-2"\h\z\u1总则 PAGE28室外环境与污染控制8.1水、气、固污染控制8.1.1废水中有用物质的回收利用指标达到下列国内同行业的水平,本条总分值1.2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达到基本水平,得0.4分;2达到先进水平,得0.6分;3达到领先水平,得1.2分。8.1.2废气中有用物质的回收利用指标达到下列国内同行业的水平,本条总分值1.2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达到基本水平,得0.4分;2达到先进水平,得0.6分;3达到领先水平,得1.2分。8.1.3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回收利用指标达到下列国内同行业的水平,本条总分值1.2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达到基本水平,得0.4分;2达到先进水平,得0.6分;3达到领先水平,得1.2分。8.1.4末端处理前和末端处理后,水污染物的产生指标和排放指标优于国家现行标准的要求,并满足区域内排放总量的控制要求,本条总分值1.2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符合标准限值要求,得0.6分;2优于标准限值要求50%以上或提高一个等级,得1.2分。8.1.5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指标优于国家现行标准的要求,并满足区域内排放总量的控制要求,本条总分值1.2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符合标准限值要求,得0.6分;2优于标准限值要求50%以上或提高一个等级,得1.2分。8.1.6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贮存和处置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要求,或在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委托具备相应资质和能力的处理厂进行处理,评价分值为0.5分。8.1.7危险废物的贮存和处置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要求,评价分值为0.5分。8.2其他污染控制8.2.1厂界环境噪声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T50087、《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规定,评价分值为1.0分。8.2.2工艺设备、公用设施产生的振动采取减振、隔振措施,振动强度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10070的规定,评价分值为1.0分。8.2.3建筑玻璃幕墙、灯光设置、外墙饰面材料等所造成的光污染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评价分值为1.0分。8.2.4电磁辐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已获批准,电磁辐射环境影响优于国家现行标准《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的规定,评价分值为1.0分。

9室内环境与职业健康9.1室内环境9.1.1厂房内的空气温度、湿度、风速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的规定,评价分值为1.0分。9.1.2辅助生产建筑的室内环境和空气质量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评价分值为1.0分。9.1.3室内最小新风量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卫生标准的规定,评价分值为1.0分。9.1.4建筑围护结构内部和表面(含冷桥部位)无结露、发霉等现象,评价分值为1.0分。9.1.5工作场所照度、统一眩光值、一般显色指数等指标满足国家现行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的规定,评价分值为1.0分。9.1.6工作场所产生的噪声采取了减少噪声污染和隔声措施,建筑物及其相邻建筑物的室内噪声限值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除采取综合控制技术措施之外,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个体防护措施,评价分值为1.0分。9.2职业健康9.2.1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按照国家现行标准《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GBZ/T196的规定进行预评价,在竣工验收前按照国家现行标准《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技术导则》GBZ/T197的规定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验收合格;运行后对相关员工进行定期体检,评价分值为1.5分。9.2.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满足职业安全卫生评价的规定。除采取消除替代、工程控制、管理控制等技术措施外,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宜的个体防护措施,评价分值为1.5分。9.2.3根据工业企业生产特点和使用需求,设置卫生用室、生活用室、妇女卫生室等辅助用房,同时根据风险设置应急救援方案和设施,评价分值为1.1分。9.2.4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安全标志设置正确、完整,评价分值为0.9分。10运行管理10.1管理体系10.1.1工业企业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评价分值为0.8分。10.1.2工业企业通过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评价分值为0.8分。10.1.3工业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评估与验收,并达到下列国内清洁生产水平平,评价总分值为0.8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达到三级或国内清洁生产一般水平,得0.1分;2达到二级或国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得0.4分;3达到一级或国内清洁生产领先水平,得0.8分。10.2管理制度10.2.1设置了与企业规模相适应的能源管理、水资源管理、职业健康、安全及环境保护的管理部门与责任人员,并具有对相关人员进行绿色工业建筑知识的培训记录,评价分值为0.8分。10.2.2制订了与企业规模相适应的能源管理、水资源管理、职业健康、安全及环境保护的管理制度和定期考核制度,评价分值为0.8分。10.2.3鼓励员工提出合理化建议,制定相应的奖励制度,具有人工关怀的员工管理措施,评价分值为0.8分。10.3能源管理10.3.1设置系统功能完善的能源管理系统,对建筑物和厂区内公用设备、设施的电耗、气耗和水资源利用等运行数据进行实时计量和记录,系统运行稳定,记录数据准确、完整,评价总分值为2.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设置系统功能完善的能源管理系统,得0.8分;2对建筑物和厂区内公用设备、设施的电耗、气耗和水资源利用等运行数据进行实时计量和记录,得0.8分;3系统运行稳定,记录数据准确、完整,得0.4分。10.3.2利用计量数据进行管网漏损自动检测、分析与整改,以保证管道漏损率低于5%,评价分值为0.4分。10.3.3企业具有按照日期及班组的能源考核统计数据,并有定期检查及改进的措施记录,评价分值为0.8分。11降碳与碳资源管理11.1碳排放指标11.1.1工业建筑碳排放的范围、计算和统计方法应符合本标准附录D的规定,单位产品(或单位建筑面积)工业建筑碳排放指标达到下列国内同行业水平,评价总分值为1.7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达到基本水平,得0.5分;2达到先进水平,得1.0分;3达到领先水平,得1.7分。11.1.2在满足工艺要求的前提下,综合分析余热利用、光伏光热、各类热泵等降碳技术适用性,制定降碳目标,评价分值为0.7分。11.2降碳11.2.1利用建筑空间,设置太阳能光伏系统,为工业建筑提供低碳能源,评价总分值为0.7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光伏发电装置的设置面积达到≥可设置面积的30%,得0.4分;2光伏发电装置的设置面积达到≥可设置面积的70%,得0.7分。11.2.2供配电系统采用智能调控技术,保证安全、高效,并与电网建立互动接口,评价分值为0.3分。11.2.3利用电化学、冰蓄冷、水蓄能等各种储能技术,提高余热、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或满足用电/电网调控需求,评价分值为0.5分。11.2.4新能源充电桩占比达到以下规定,评价总分值为0.3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新能源充电桩占比≥30%,得0.1分;2新能源充电桩占比≥50%,得0.3分。11.2.5采用分布式能源微网技术,综合余热、可再生能源、蓄能等技术,提升余热、可再生能源的就地消纳比例,评价分值为0.7分。11.2.6合理采用光储直柔技术,评价分值为0.5分。11.3碳资源管理11.3.1制定并发布项目的行动方案,评价分值为0.3分。11.3.2设置碳资源管理系统,具备工业建筑碳排放量的动态统计、计算、分析和展示等功能,可实现碳资源动态管理、分析等管理目标,评价分值为0.7分。11.3.3实现零碳工业建筑目标,且控制绿色电力交易和碳排放权交易等碳抵消比例达到下列水平,评价总分值为1.6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抵消比例≤40%,得0.5分;2抵消比例≤30%,得0.9分;3抵消比例≤10%,得1.6分。12技术进步与创新12.0.1在工业建筑建设或运行过程中所采取的创新技术或管理方法,鉴定结论达到下列水平,评价总分值为4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国内领先,得1分;2国际先进,得2分;3国际领先,得4分。12.0.2在工业建筑建设或运行过程中采取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获得国家、省部级或行业科学技术奖,达到下列水平,评价总分值为6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省部级或行业科学技术奖,得3分;2国家科学技术奖,得6分。PAGE10附录A工业建筑能源利用指标的范围、计算和统计方法A.0.1属于生产设备的能耗不应计入工业建筑能耗,如输送工艺用生产物料的气力输送系统,但除尘系统回收粉尘或用于废料的气力输送系统或压块、包装设备的能耗应计入工业建筑能耗。由于工艺需要,与工艺设备一体化配套出厂环保设备的能耗不应计入工业建筑能耗。工艺设备回收的能量,当用于生活、改善室内外环境时,为回收该部分能量所消耗的能量应计入工业建筑能耗,回收的能量在工业建筑能耗中扣除;当回收的热能用于生产时,为回收该部分能量所消耗和回收的能量均不应计入工业建筑能耗。A.0.2工业建筑能耗指标应按下式计算:(A.0.2)式中:Ij——工业建筑能耗指标;I——工业综合能耗指标;Ej——工业建筑能耗,当有行业清洁生产标准或国家、行业和地方规定的综合能耗指标时,可选择行业内有代表性且有施工图设计的若干企业按本标准第A.0.1条工业建筑能耗范围和式(A.0.2)进行计算;当无行业清洁生产标准或国家、行业和地方规定的能耗指标时,可选择本行业在节能方面做得好、较好、较差(符合国内基本水平的要求)且有施工图设计的若干企业按本标准第A.0.1条工业建筑能耗范围和式(A.0.2)进行计算;E——综合能耗。A.0.3工业建筑能耗的统计方法应根据本标准第A.0.1条工业建筑能耗范围,按申请评价的项目统计期内各种工业建筑能耗的实际分项计量,求得工业建筑能耗。A.0.4各种能源折算成标准煤的系数应采用国家规定的当年折算值。电力折算标准煤系数按火电发电标准煤耗等价值计算,在实际应用中应以国家统计局正式公布数据为准。引用某行业标准煤耗时,按照行业清洁生产标准所规定的数据折算。A.0.5绿色工业建筑预评价应根据本标准第A.0.2条所列的方法进行计算;绿色工业建筑评价应根据本标准第A.0.3条所列的方法进行统计。A.0.6综合能耗按应按下式计算:E=i=1nE——综合能耗;n——消耗的能源种类数;EikiA.0.7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宜采用提交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也可按下式计算:(A.0.7)式中:ej——第j种产品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Ej——第j种产品的综合能耗;Mj——第j种产品的合格产品产量。A.0.8对同时生产多种产品的情况,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应按每种产品实际消耗的能源分别计算。在无法分别对每种产品进行计量、计算时,可折算成标准产品统一计算,或按产量与能耗量的比例分摊计算。附录B工业建筑水资源利用指标的范围、计算和统计方法B.0.1申请评价的项目所属行业已经发布清洁生产标准且该标准对水资源利用有关指标的范围、计算和统计方法等内容已有规定时,评价应按该行业清洁生产标准执行;否则应按本标准第B.0.2、B.0.3、B.0.4条的有关规定执行。B.0.2取水量可包括下列内容:1企业自备给水工程取自地表水、地下水的水量;2取自城镇供水工程的水量;3企业从市场购得的其他水或水的产品(如蒸汽、热水、地热水等)。4企业取水量不包括:取自海水、苦咸水、矿井水以及城市再生水和雨水等非传统水源水,也不包括企业为外供给市场的水或水的产品(如蒸汽、热水、地热水等)而取用的水量。B.0.3取水量、单位产品取水量、单位产品废水产生量以及水重复利用率、工业废水回用率、蒸汽凝结水利用率等指标的计算方法应分别符合下列规定:1取水量的确定应选择本行业在节水处于不同水平(至少符合国内基本水平的要求)的若干企业,按本标准第B.0.2条规定的范围,根据项目提供的相关数据(每班员工人数、台班、总取水量、平均时用水量、变化系数、设备数量机同时使用百分数等),扣除水以产品形式外供市场的部分求得2单位产品取水量应按下式进行计算:Vp=VcQ式中:Vp───单位产品取水量(m3/Vc───统计期内的总取水量(m3或Q───统计期内合格产品的总产量。单位产品取水量指标可以现行有关行业清洁生产标准的指标为依据。不同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对水资源的利用采用了不同的指标,如耗水量、耗新鲜水量、新鲜水用量、水耗、新鲜水单耗等。3单位产品废水产生量应按下式进行计算:Vu=Vw式中:Vu───单位产品废水产生量(m3/Vw───统计期内的废水产生量(m3或LQ4水重复利用率应按下式进行计算:R=VrVz式中:R───水重复利用率(%);Vr───统计期内的重复利用的水量(m3);Vz───统计期内的总用水量(m5工业废水回用率应按下式计算:Rg=V式中:Rg───工业废水回用率(%);Vℎ───统计期内回用的工业废水水量(mVg───统计期内排放的工业废水水量(m36蒸汽凝结水利用率应按下式计算:Rq=Vb式中:Rq───蒸汽凝结水利用率(%Vb───统计期内回用的蒸汽凝结水量(tVd───统计期内使用的蒸汽发气量(B.0.4水资源利用有关数据的统计应以年度为计量周期。

附录C工业建筑主要结构材料用量的范围、计算和统计方法C.0.1工业建筑主要结构材料用量的计算范围应包括以下内容:1针对主要结构体系为钢结构体系的工业建筑,主要为钢构件、门窗等围护结构主要材料;2针对主要结构体系为现浇混凝土结构的工业建筑,主要为混凝土、钢筋、门窗及砌块等围护结构主要材料;3针对主要结构体系为装配式建筑体系,主要为混凝土构件、钢构件、门窗等围护结构主要材料。C.0.2工业建筑单位建筑面积主要结构材料用量指标应按下式进行计算:Mp=Mn式中:Mp——某类主要结构材料单位建筑面积用量(t/Mn——某类主要结构材料总用量(t)A——工业建筑面积(m2C.0.3工业建筑单位建筑面积主要结构材料用量统计数据来源应优先采用工程概算、预算或决算清单,或采用经建设单位认可的项目建筑材料统计数据表格,应包括项目申报范围内所有建筑楼栋所涉及的各类建材,模板、回填土等施工过程中的材料不应计入统计范围。C.0.4具体工业建筑单位建筑面积主要结构材料用量计算后应与层数(或高度)相近的同类建筑进行数据比较以判定得分。同类建筑指结构类型相同,层数(或高度)相近指与具体项目层数和高度相差均不应超过15%。

附录D工业建筑碳排放的范围、计算和统计方法D.0.1工业建筑碳排放应包含下列内容:1用于供暖、通风、空调、净化、制冷(包括风机、水泵、空气压缩机、制冷机、电动阀门、各类电机及设备、控制装置、锅炉、热交换机组等)系统,以及照明和生活热水系统的全年能源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2用于环境保护、职业健康设施的全年能源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