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学案(含解析)_第1页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学案(含解析)_第2页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学案(含解析)_第3页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学案(含解析)_第4页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学案(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学案【学习目标】通过了解人类居住形式的演变,认识村落的产生,培养时空观念的素养。通过了解集镇的多种成因,认识集镇的作用,培养历史解释的素养通过了解城市的多种功能和西方古代城市的特点,培养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的素养。通过了解民居特点的成因、各地不同的民居特点,培养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的素养。【学习重难点】重点: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难点:中西方古代城市的特点及原因。【预习新知】村落的产生1、原因: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2、出现: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3、特点:村落建有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等。4、影响: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知识提升1:全面理解村落产生的影响?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提高了生活质量(3)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4)促进文明的发展;(5)承担一定的社会管理和教化功能。集镇的出现1、产生原因: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兴起(根本原因)2、过程:生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分离→集聚交换生活所需→商人出现→迅速繁荣、经济中心→保护财富筑垒设防需要→集镇产生知识提升2:中国古代集镇的特点?经济:商业手工业繁荣;(2)政治:政府设置机构管理(3)军事:保护财产,防范外敌(4)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3、中国古代的集镇:(1)职能:①为了军事目的而设立;②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③成为一级行政机构所在地。(2)发展演变①两宋时期:出现了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工商业市镇),促进了市场的繁荣。②元朝时期:漕运和海运发达,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工商业集镇③明清时期: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知识提升3:中国古代集镇的发展趋势?(1)性质变化:经济功能日益增强,由政治中心、军事中心向经济中心转化。(2)规模扩大:人口显著增长,规模日益扩大(3)出现专业分工:明清时期形成地域性专业分工的工商业集镇。知识提升4:中国古代集镇形成的原因以及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1)原因:交通便利、商业繁荣;政治、军事因素(2)影响:①促进商业繁荣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沟通城乡,促进城乡经济文化交流③推动城市化发展城市的产生【概念】古代的“城”专指用城墙围起来的防御性设施,一般都有驻军,而且是正规军。“市”,指的是市集,是人们进行物物交换或者商品贸易的地方。1、形成:(1)条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是城市兴起的根本因素。(生产力的发展)(2)地区:①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几个较大的居民中心结成城市。②世界上主要的农业区域,都相继产生了一批早期城市。(3)功能: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2、中国古代城市:(1)布局:主要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2)商朝: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体现神权与王权相结合)(3)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周朝城邑大致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采邑,各有定制。(以奴隶制的宗法等级制度为基础;布局特点——中正有序)知识提升5:唐朝长安城和北宋东京城的布局有何异同?(1)同:都依水而建,满足生活需要;布局体现了皇权政治在城市中居于核心地位。(2)异:①长安城市布局恢宏大气,整齐划一,严格坊市制,是强大的人力规划而成。②北宋东京城市也有规划,但坊市界限被打破,商业区不规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知识提升6:以唐朝长安和北宋东京为例探索城市繁荣原因有哪些?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南北大运河的开通;(3)国内国际贸易扩大,商业繁荣;(4)农业、手工业的发展;(5)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6)海外贸易发达3、西方古代城市:(1)古典城市:①古希腊: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②古罗马:城市的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2)新型城市:欧洲中古时期出现一些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知识提升7:比较古代中西城市的异同?知识提升8:古代城市的出现对人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积极: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推动了工商业的繁荣;对封建经济有一定的瓦解作用;推动文明的进步;(2)消极:易导致“城市病”的产生——人口集中、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知识提升9: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1)经济功能逐渐增强(2)政府限制逐渐放松(3)政治和经济格局变更影响城市商业活动(4)规模逐渐扩大,数量增多世界各地的民居1.世界各地民居特点不同的原因(1)居住地自然环境的影响。(2)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3)与当地文化习俗相关。2.早期文明地区的居民两河流域的居民古代埃及的居民地理环境雨水稀少,没有森林,缺乏木材干燥少雨,气候干热建筑材料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木材等泥,木材和椰子叶等基本结构前庭、前室与主室庭院、柱廊等3.中国古代的民居(1)远古时期的民居①两大类型:巢居和穴居。人们在地势低洼潮湿的地方用树木营巢,在地势高亢干燥的地方挖穴而居。②发展:巢居多营建于南方,后世发展为干栏式民居;穴居大多营建于北方,后来逐渐升至地面,形成地上建筑。(2)先秦以来的民居①特点:民居的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住宅的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②结构:最普遍采用的是木构抬梁结构。(3)明清的民居①结构:明朝,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②类型:主要有北方的窑洞、四合院,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4.古希腊罗马的民居(1)结构:中庭、凹室、正屋等①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②中庭左右是小房间和陈放家史、祖先塑像的凹室,与人口相对的是正屋。③罗马后期的建筑在此基础上扩建了更多的房间和列柱庭院。(2)古罗马建筑的主要材料和主要特征①主要材料:木、石、砖为主要材料,后来混凝土逐渐得到普及。②主要特征: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成为古罗马建筑最主要的特征。(3)古罗马建筑的发展①集体住宅:3世纪,为了缓解人口剧增造成的住房紧缺,出现了由多层楼板叠加组合而成的集体住宅,专供百姓或外来人员租住。②复合式公寓:4世纪时,罗马城中有许多复合式公寓,对后世影响深远。5.美洲的民居(1)北美大平原的印第安人过着游猎生活,住在圆锥形的帐篷中。(2)亚马孙雨林中处于刀耕火种阶段的印第安人,在一块地方耕作两三年后便会迁徙到别处,他们住在圆形的公共居所中,屋内不分隔间,每个家庭有自己的区域。【巩固训练】1.“东华门外,市井最盛,盖禁中(指帝王所居的宫苑)买卖在此。凡饮食、时新花果、鱼虾鳖蟹、鹑兔脯腊、金玉珍玩衣着,无非天下之奇。”材料所描述的城市最有可能是()A.秦咸阳城 B.汉长安城 C.唐洛阳城 D.北宋汴梁城2.罗马共和国晚期,城市街道两边建筑物密集,街道狭窄,经常出现有人从楼上泼水或投掷物品而致人受伤的情况。罗马法规定诉讼应向房屋的居住者提起,无论他是房屋的所有人还是承租人,均应承担赔偿责任。该规定()A.保护了私有财产 B.加强了罗马城市管理C.混淆了法律责任 D.完善了罗马法的内容3.“镇”在唐代以前多指边境军事据点,镇将主要管理军务。宋代以后“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中国古代“镇”的职能演变主要反映了()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削弱 B.重农抑商政策放松C.政府经济管理能力强化 D.商品经济的发展4.中国境内各民族既是中华文明的创造者,又是文明成果的传播者。以气贯苍穹之势矗立在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以其藏汉合璧的风格有力地佐证了民族团结协作的精神。下列项中能够反映这一精神的是()A.因地制宜,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B.鲜明的红白色彩与高低错落的布局和谐组合C.木雕伏兽与人面狮身巧妙融合D.木石结构的碉楼建筑与藻井、斗拱形式的有机结合5.如图为新石器时代德国费德尔湖畔的艾希比尔村落(遗址)复原图,从左至右分别为配置图、外观图、俯瞰图。对该复原图的解读正确的是()A.面湖而居适应了生产生活的需要 B.码头的存在说明商品经济发达C.房屋布局体现了严格的等级秩序 D.悬山式屋顶适应热带多雨的环境6.殷商和西周时期的城市,往往看不到整齐规划的城市布局,更像一个有围墙的农村。而到春秋战国时期,筑城之风盛行,随着商业的发展往往成为交换的中心城市。这反映了()A.城市的经济功能加强 B.城市不再具备政治、军事职能C.分封制崩溃的必然结果 D.建筑技术的进步7.下表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嘉靖至万历顺治至雍正乾隆至道光州县数集市数州县数集市数州县数集市数直隶山东14421327045264527112649746371580陕西(关中)161432123828264江西福建(不含台湾)451945913151155452054339976511广东——721270711969A.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 B.南北长途贸易日趋频繁C.清代北方经济发展陷入停滞 D.北方集市密度超过南方8.福建土楼(见下图)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专家们指出,福建土楼造型独特,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土楼文化根植于东方血缘伦理关系,是聚族而居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生土夯筑的建筑艺术成就,具有“普遍而杰出的价值”。下列关于福建土楼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土楼的文化内涵源于古代的宗法制B.土楼的文化内涵源于古代的分封制C.福建土楼揉入了人文因素,堪称“天、地、人”三方结合的缩影D.反映了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的家族传统9.据考古发现,南宋国都临安的城市规划异于前代。临安的城市中心为资本和商业集中地,皇宫反倒偏居一隅。这反映出当时()A.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 B.商业发展削弱了专制皇权C.工商业发展影响城市布局 D.传统坊市格局已经被打破10.雅典卫城平面布局呈开放式,中国古代传统城市平面布局多呈规整式。在建筑方位上,雅典卫城呈东西向,而中国古代传统城市多呈南北向。这主要由于()A.政治文化的差异 B.经济水平的高低 C.民众数量的多寡 D.地理位置的不同

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通过材料“东华门外,市井最盛,盖禁中买卖在此”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材料信息体现出商品交易场所打破了空间限制,这一现象出现在宋朝,故D正确;ABC三个朝代时期商品交易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排除。故选:D。2.答案:B解析:该规定对罗马城市中的楼上泼水或高空掷物现象进行限制和管理,体现的是加强罗马城市管理,B项正确。A项不能得出;C项说法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3.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唐代以前“镇”的政治军事功能突出,宋代以后则是经济功能突出,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A项不能得出;B项说法错误;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4.答案:D解析:“因地制宜,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没有体现“民族团结协作的精神”,故A项错误;布达拉宫鲜明的红白色彩搭配和高低错落的布局,亦没有体现“民族团结协作的精神”,故B项错误;大昭寺屋檐下排列成行的木雕伏兽和人面狮身,富有尼泊尔和印度的艺术特色,与题干主旨无关,故C项错误;木石结构的碉楼建筑体现藏族特色,藻井、斗拱的建筑形式具有汉族特色,二者的有机结合体现了民族团结协作的精神,故D项正确。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原始村落。通过观察村落复原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时代的居民选择在接近水源的地方建造村落,复原图从多个角度呈现出面湖而居适应了当时生产生活的需要,故A项符合题意。原始村落中渡口的存在不能说明当时商品经济发达,排除B项;材料中的房屋布局并未体现出严格的等级秩序,排除C项;德国位于温带地区,排除D项。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城市布局。城市从商周时期的“有围墙的农村”,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筑城之风盛行”,形成交换的“中心城市”,反映了城市的经济功能加强,A项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政治、军事职能仍然十分重要,B项错误;分封制崩溃不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心城市兴起的必要条件,C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城市的发展与建筑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D项错误。7.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明清时期,南北方各地的集市数量整体在上升,而集市是农村地区商业活动的主要场所,这说明明清时期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A项正确;长途贸易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B项;题干数据显示清代北方地区集市数量也在增加,这说明清代北方经济发展并未陷入停滞,排除C项;从数量来看,北方的集市数量不及南方,排除D项。8.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楼的文化内涵源于古代的宗法制,它与古代的分封制毫无关系,B项错误,符合题意。9.答案:解析:根据材料“临安的城市中心为资本和商业集中地,皇宫反倒偏居一隅”可知,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布局和功能发生变化,故选C项;材料“临安的城市中心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