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_第1页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_第2页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_第3页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_第4页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案主备人:吴兴练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种树郭橐驼传一、教学目标:本课为人教版选修第六单元赏析示例,是自读课,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文章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指摘中唐吏治扰民,婉约而多讽,体现出柳宗元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一贯风格。为此,特设定以下教学目标:.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及作品写作背景、文章的思想内涵。.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体会本文寓言式人物传记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写法。.赏析文中“史笔”与“文辞”兼美的语言表现力。教学重点:掌握“类、固、致、易”等实词的多义性和“且、而”等虚词的意思和用法。教学难点:分析作者是如何用种树之理来谈为官治民之道的。二、预习导学.给下列字注音。病瘘(ò)

郭橐(ó)驼

孳(ī)

勖(ù)

缫(ā)丝

飧(ū)饔(ō).知人论世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请通读课文并用一句话概括各段大意。

(明确:第段,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

第段,转入正题,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

第段,郭橐驼谈种树经验。

第段,在问答中将话题“移植”到政事上来。

第段,写问者的意外收获及作传目的。

)三、问题引领,知识探究.导入新课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是到了唐代中期,已是危机四伏,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我们从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可以看出封建朝廷苛征重税,人民不堪重负,“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作者柳宗元不但揭示了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这一社会现象,还指出了解决这一现象的方法。那就是清肃吏治,顺应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修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板书).文章是如何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的?

(明确:作者先说橐驼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争迎取养”,再说他身手不凡。说欢迎他的人,举了两种有代表性的。一是搞观赏游玩的(精神方面),一是种树卖果的(物质方面)。这两种需求所种之树是大不相同的,因而暗示出橐驼技术的全面。说他技艺高超,点出了两个方面。一是他种的树不怕“移徏”,有“树挪活”的神奇;二是他种的树具有全优的品质,枝繁叶茂,早熟多果。最后用“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点染一笔,更增加了玄妙气氛。).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什么?他认为种完后应该采取什么态度?他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如故,其筑欲密。其莳也若子。”他认为种完后应该采取的态度是“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置也若弃。”郭橐驼正是顺着树木的自然性格栽种,从而保护了它的生机,因而收到“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正如他对自己的评价一样,“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其他种树的人往往怎样做?结果如何?

(明确:其他种树的人违背树木的本性,种树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因此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明确:“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以子之道,移之官理”的建议。即建议把种树管树之理引申到吏治上去。).郭橐驼是怎样评价、描述官吏烦令扰民的?

(明确:文章先简要地用几句加以概括:“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接着用铺陈的手法,把“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加以集中,加以典型化,且有言有行,刻画细致入微,入木三分。如写官吏们大声吆喝,驱使人民劳作,一连用了两个“尔”,五个“而”和七个动词,把俗吏来乡,鸡犬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简析文中的对比和映衬手法。

(明确:本文运用了对比和映衬的写法。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显现事物的差别,加强说理的力度,甚至收到不言自明的功效。本文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如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有论述性的,如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他植者”的批评。映衬就是互相照应的写法,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效果。本文先谈“养树”,后论“养人”,这本身就是运用了映衬的写法。这样写,有关树和人的话题合而为一,互相补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在语意上相互映衬的例子,如郭橐驼谈“养树”一段,开头说“橐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最后则以“吾又何能为哉”回应,在自谦之中,起到了强化观点的作用;论“养人”一段的首尾也是这样呼应的。

).课文总结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文章用“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养树方法。委婉含蓄地说明顺民之姓以养民的道理。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烦令对百姓的搔扰侵害,提出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四、目标检测.解释下列句中画线词语的意思①不知始何名当初②驼业种树以……为业③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即或④凡植木之性方法⑤非有能硕茂之也使……硕大⑥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树干⑦以子之道,移之官理代词,道⑧字而幼孩养育⑨故病且怠穷困⑩传其事以为官戒也即“以之为”,把……作为五、分层配餐组题.阅读下面的片断,回答问题。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而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下面对文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寿,长寿,活得长.实,果实.若,如果.爱,吝啬()下列句式包含倒装的一项是().已去而复顾.他植者则不然.故不我若也.摇其本以观其疏密()对本文字词解说有误的一项是().驼业种树。“业”是名词的意动用法,译“把……当作职业”。.非有能硕茂之也。硕茂是形容词,使动用法。译“并没有办法使它们长得高大茂盛”。.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这句三个“以”都是连词,用法含义完全一样。.若甚怜焉。焉:代词,他们,指代老百姓。(明确:()(应为喜爱。)()()(前两句中的“以”字,都是目的连词。“验其生枯”是“爪其肤”的目的,同样“观其疏密”是“摇其本”的目的。第三句是的“以”是修饰连词,“日”是“离”的状语。)组题.再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本文名为传记,可很少写人物的生平事迹,而用较多的笔墨介绍种树方法,这是为什么?()文章是怎样运用对比和映衬手法来阐明事理的?()文章直接点出写作本文的真正意图的一句话是什么?写作意图是什么?()翻译下列句子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②吾又何能为哉?(明确:()作者的意图不在为人作传,而是借人物谈种树方法,强化对官吏繁政扰民现象的批判。()文章先以种植的当与不当作对比,继以植后管理的善与不善作对比,最后以治民与种树相映衬,在反复比照中导出题旨,阐明事理。()文章最后一句“传其事以为官戒也”直接点出写作本文的真正意图;警示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让他们修养生息,以维持承平之世。()翻译下列句子①像这样,(其中的道理)那么和我所从事的(种树行当)难道也有类似吗?②我又能做(别的)什么呢?)组题.阅读下面的古文,回答问题。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着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苏轼《方山子传》)()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闾里之侠皆宗之。宗:尊奉.然终不遇。终:自始至终.使骑逐而追之。骑:坐骑.稍壮,折节读书。折节:改变平时的志节和行为()下列句子中的字与“因谓之方山子”的“之”含义完全一样的是().余谪居于黄,过岐,适见焉:焉.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其.而岂山中之人哉:之.方山子傥见之与:之()以下句子中的词,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相同的是().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妻子.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粪土.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精悍.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从事()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是().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方山子是一个在光州和黄州一带隐居的人。.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到了晚年就隐居在了光州和黄州之间一个叫岐亭的地方。.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方山子也很惊讶地询问我之所以到这里的原因。.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许多不同寻常的人,常常假装成癫狂不干净的样子。()方山子安贫若素,以下选项体现了这一性格的是()①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③其所著帽,方屋而高。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⑤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下列对这段古文理解不正确的是().方山子真名陈慥,字季常,与本文作者素有交情。本文作者被贬官到黄州时,同方山子不期而遇,与二人初次见面至少已经有十九年光景了。.方山子出身富贵豪门,然而他却抛弃了荣华,放弃了拜官封爵,宁可过着贫寒的隐居生活,并能自得其乐。.本文作者用开门见山的手法介绍了传记主人公方山子的姓名家世。除此之外,作者还使用了倒叙的手法描写了十九年前主人公游西山射杀飞鹊的事情,体现了方山子的侠气。.从作者字里行间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方山子之所以成为与世无争的隐士,与其说是对现实的逃避,不如说是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尽管这种反抗有些消极。(明确:()(骑指的是骑马的人。)()(题目中的之是代词,指方山子。中的其是代词,指他的。中的之是助词,“的”。中的之是代词,但指代的是“他们”,光、黄间异人。)()(妻子文中指妻儿,现指妻。精悍文中指精锐勇猛。从事文中指参与事务,现指投身到,参与,需后接宾语。)()(晚应为时间靠后之意,不是晚年。)()(需指出的是,()属于侧面描写,也符合题意,故应选。)()(开门见山有误。))第六单元文物定格贵在鲜活(陈丽娟)项脊轩志一、教学目标:本课为人教版选修第二单元自主赏析,是选读课。这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很有生活气息。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

为此,特设定以下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归有光。积累相关文言知识。.熟读课文,理解全文的感情基调,把握以“喜”“悲”统摄全篇的写作特点。.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及语言清新、凝练的特点。教学难点:领略本文记物、叙事和抒情融于一炉,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笔墨纡徐平坦,悱恻动人的散文艺术之美。二、预习导学.熟读全文,为了解作家和文章的内容。()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岁能文,岁通读五经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但考试不利,岁才中举,后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余年,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他直到岁才中进士,选为湖州长兴县知县,移顺德通判。隆庆中,任南京太仆寺丞,卒于官。有《震川文集》四十卷。归有光虽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的作品能以清淡朴素之笔描写事物,感情真挚,记事生动,不事雕琢,而风韵超然。他的这种文风,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被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清朝姚鼐编《古文辞类纂》,于元、明两代的作家中,独取归有光,把他作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本文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现在的江苏太仓)项脊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又把自己的书斋题名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此外,项脊轩也含有室小之意,颈之背为项,不大,与脊同在不为人所注意的身体的背面,轩小而北向,居于屋的背面,故以项脊为喻。“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叙事记人、写景状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给下列生字注音栏楯(ǔ)

修葺(ì)

栖息(ī)扃牖(ō)

先妣(ǐ)

老妪(ù)

阖门(é)

象笏(ù)

渗漉(ò)冥然(í)

异爨(à)长号(á)

偃仰啸歌(ǎ

à)

万籁有声(à)

呱呱而泣(ū)

婢女(ì)

.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体现这种情感的关键句子是哪一句?亦“喜”亦“悲”。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三、问题引领,知识探究.课文第1段里,写了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小屋的眷恋之情。说说作者这种深挚的感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明确:明人王锡爵在《归公墓志铭》中说,归有光的散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怛(“惨怛”,忧伤,痛苦。“怛”读á)之思溢于言语之外”。究其原因,归有光善于将感情融注在叙事和描写之中,因此,读他的文章,往往能感受到一种浓重的抒情气氛。

课文第1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略前而详后。项脊轩原是陈年旧屋,又小,又破,又漏,又暗,简直不堪人居。但作者对它却很有感情。首先,修葺之时,不但“使不上漏”,而且“杂植兰佳竹木于庭,旧时栏媚,亦遂增胜”,着意对书斋周围的环境加以美化。其次,修葺之后,作者“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满架的书都是“借”来的,说明作者当时处境之清寒,但他寒窗苦读,似有无穷乐趣。正因为作者具有高洁的情操,所以他能够从朴素雅致的环境中看到无穷诗意。白天,“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在他笔下的庭院显得多么幽静,多么迷人!如是“三五之夜”,则“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正是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皓月当空,月色如水,桂枝的倩影投落在粉墙上,错落有致,别具情味。微风过处,顿见光影摇动,但闻幽香阵阵,更觉心旷神怡。这里作者写的是景,但景中含情。从作者笔下那“珊珊可爱”之景,读后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项脊轩那种深挚的眷恋之情。

).课文第2段记叙了母亲哪几件往事?这些事情是怎样串连起来的?回忆起这些琐事,为什么会“语末毕,余泣。妪亦泣。”呢?

(明确:这一段里一共记叙了母亲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姬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闻声赶来问饥问寒的情景。这两件往事是通过老姬的回忆串连起来的。作者八岁丧母,很早就失去了母亲的爱抚和关怀,但正因为如此,作者对于母亲也怀有更深的眷恋之情。现在,曾侍候过母亲的老妪来到轩中,常常指指点点,“某所,而母立于兹”;有时,还绘形绘声地描写母亲当年对儿女如何关怀。母亲早已逝去,然而母亲的遗踪如今仍处处可见,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这一切怎能不引起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呢?因此,话语未毕,作者不禁潸然泪下。至于老姬,一则因为“先姬抚之甚厚”,二则也有感于母亲一片慈爱之心,所以也随之哭泣。这一笔明写老姬,实际上进一步赞美了母亲的品德。

).第2段里还叙述了作者束发读书轩中,祖母前来探望的一件佚事。说说祖母的言语举止表露了她怎样的心情?

(明确:这件事情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一次,作者在轩中读书,祖母前来探望。一见面,祖母就说:“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话语中既含疼宠之情,又有赞许之意。“比去,以手阔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这一段描写,细致入微地写出了老祖母复杂的内心活动。临走的时候,轻轻阖门,生怕屋外有什么动静会干扰孙儿读书。一个小小的动作,表露了祖母对孙儿的关切之情。同时,看到孙儿如此发愤,想见将来必有成就,喜悦之情不能自已,因此哺哺自语,又想到自己年岁大了,怕等不到孙儿获取功名那一天,激动之中,又稍带有几分伤感。“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希望孙儿取得功名,荣宗耀祖,这无疑有其庸俗的一面,但通过一个细节,几句话语,就把祖母对孙儿的勉励、期待之情摹写得十分真切,在写作上也还有借鉴的价值。)

.课文第5段通过哪几个生活片断来抒写作者当年与其妻的亲密感情的?

(明确:作者撰写(项脊轩志)一文之后,又有其妻来归一段情事。项脊轩中原是作者一人独居,或“啸歌”,或“兀坐”,以诗书自娱。“后五年,吾妻来归”,这时的项脊轩中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其妻“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有问即有答,有学即有教。从字里行间,我们似可以听得见项脊轩中传出来的欢声笑语。再说,作者安贫乐道,他的妻子问的是大事,学的是书法,志趣既然相近,伉俪间感情之融洽自可想见。这一层从正面写。接着,作者又指出一件琐事,“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表面看来,这一句话突然冒出,似与上文全不相关,然而细细体味,文脉似断而实连。“吾妻”转述的是诸小妹的话。诸小妹怎么会问起“阁子”的事呢?无疑是“吾妻”经常在她们面前提起的缘故。那么“吾妻”为什么会经常提起“阁子”呢?上面“时至轩中……”那一句话就是答案。可以想见,“吾妻”经常在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光是“阁子”,而且还有阁子中的人,他们在阁子中柔密无间的生活。这一层从侧面写,对前一层既是补充,又是深化。“其后六年……其后二年……”这一层,交待了妻子亡故之后的一些事情。句句记实,字字含情。第一句,说“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项脊轩原先是既窄小,又破旧,作者“稍加修葺”,再作美化,独居陋室,自有无穷乐趣。现在呢?因为“吾妻死”,室坏也不想修了。作者没有说妻子亡故以后自己如何悲痛,如何怀念。但读者从前后的对比中自能体会到作者对妻子那种真挚的感情和深切的怀念。二、三两句写两年以后重修项脊轩等事。妻子亡故,已有时日:但复葺旧室,全然不见当年的热情。这一段记叙,语言平实,而无限伤感溢于言外。

).这篇课文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文章结尾,贵有余味。这篇课文的结尾,可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庭有批把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听到妻子的欢声笑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何况这一番是永别呢!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这一句话,托物寓情;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言简意丰情深,耐人寻味。

).作者写本文时,原是不分段的。而现在的各种选本里,都给它划分了段落,但划分的方法却不尽相同。如“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课文中划在第2段里,有的选本则放在第1段末尾。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哪一种划分的方法比较合理,为什么?

(明确:按照林纾的说法,这篇课文“有‘轩’字为主人翁,则人事变迁,家道坎凛,皆归入此轩,作睹物怀人写法”。(《春觉斋论文》)它记的是物,写的是情。如果说项脊轩是谋篇布局的一根明线的话,那么作者对项脊轩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自己亲人深挚的感情,像一根伏线贯穿全文。文章前半篇主要写作者在轩中读书之乐趣;后半篇转为怀旧,主要写“可悲”之事。因此,“然余居干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承上启下,以“然”字作转折。

这句话放在第1段末尾不妥。因为既已用“然”字作转折,那么这句话的重心在开启下文。换句话说,这句话跟下文的关系比跟上文的关系更为密切。

.课文中用了不少叠字,试把它们找出来,并说说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明确:短短一篇课文,六用叠字来摹声、绘景、状物,以增加形象性和音乐美。

如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用“狐狐”来描摹小儿的哭声,用“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又如写月下之树随风摇曳,用“珊珊”;写枇杷树高高耸立,用“亭亭”。用双迭字,摹声更为真切,状物更为细致,写景更为生动;而且诵读起来,音节和谐,更富美感。还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往往不是纯客观地状物绘景,而是“随物以宛转”,“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既写物貌,兼写心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往往”一词,既强调门墙到处都是,话语中又流露出作者对分家后出现的杂乱现象的厌恶和不满。如“珊珊”一词,既写出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对项脊轩无比深挚的感情。再如“亭亭”一词,既使人想到树木高高耸立,又使人想到人之亭亭玉立,这一笔中间,寄寓了作者对亡人的感慨和惆怅,读来富有余味,黑格尔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美学》第一卷)。课文中的不少描写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项脊轩的兴废变迁,一条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第一小节先写项脊轩的小、老、破、漏和昏暗,既而写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宁静和恬适,表现的是作者对项脊轩的喜爱之情和高尚的志趣、恬淡的心境。“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引起了对家庭生活琐事的回忆,而这些事又都与项脊轩有关,都表现了作者的悲哀之情:一是写了大家庭的分崩离析和破落,表现作者对家庭衰败的哀痛;二是写母亲对子女的无微不至的关怀,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三是写了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含蓄地表达了怀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负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四是写了亡妻生前在轩中的生活片段和轩以后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真挚情意。作者正是这样把经过选择的零散的材料集中到一定的空间中来,尽管这些材料看来互不关联,可它们都发生在项脊轩,作者用这一小屋的历史把物境、人事、所见、所闻、所感等等,有序地贯穿起来,用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它们统摄起来,经过滤,使这些本来互不关联的东西产生内部联系,在“形”、“神”上都得到和谐的统一。

.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琐事,用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寥寥数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人在情感上易于与之共鸣。在文章中作者借项脊轩来写事,这些琐事、琐谈虽是一鳞半爪,但它们是人生活之树上采撷的最有光彩的枝叶,是生命长流中最动人的浪花;是作者用心灵感受过的且感受最深的、历久不忘的,所以这些我们平常熟视但只有感觉而不怎么认识的事,一经作者真切再现,便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便能以“小”、“琐”事令读者产生巨大的震撼。例如写对母亲的怀念一事,作者早年丧母对母亲的慈爱不可能有太深的记忆,于是由老姬说出,极为自然。作者没有让老姬说出有关母亲的什么动人的大事,只写“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可谓平淡之极,但对于一个幼年丧母的人来说,是多么的亲切,多么的温暖,又多么让人怀念!所以,“语未毕,余泣,姬亦泣”,读者读之“亦泣”,正如王锡爵所说的“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侧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特色?

(明确: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最大的特色是多有白描手法,不着任何色彩,这一点是本文和《阿房宫赋》最明显的区别。《阿房宫赋》多用排比、夸张、比喻,对宫殿、宫中的人、珍宝等极尽铺叙夸饰之能事,用词华美艳丽;而《项脊轩志》中作者对一事一物一人尽皆平实说来,“不事雕饰”,用语极为清新淡雅。但正是这“不事雕饰”“而自有风”。例如写老祖母来看望和勉励“我”的场面中,作者无意于雕琢,只是依次将事情如实道来,却十分真实感人。一见面,老祖母说:“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而又恢谐,贴切地传达出老祖母对孙子的关切、疼爱的心情。临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几句自言自语,细致地透露出祖母内心的激动、喜悦和对孙子殷切的期望。倾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寥寥几笔,平淡之至,但感人至深,“令人长号不自禁”;同时也准确地勾勒出一位慈祥、平易的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的老者的形象。).小结:概括本文主旨。作者围绕“百年老屋”的几度兴废,追忆昔日的读书生活和日常琐事,寄托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情怀念,并抒发了人亡物在、抑郁萧条的身世之感。四、目标检测.阅读下列文段,回答后面问题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启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或凭几学书

几:茶几.述诸小妹语曰

述:转述.且何谓阁子也?

且:那么,还有.今已亭亭如盖矣

盖:古称伞()对下列句中的“归”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吾妻来归

②吾妻归宁

.意思相同,都表示“女子出嫁”。.意思不同,①表示“出嫁”,②表示“回娘家”。.意思相同,都表示“女子回娘家”。.意思不同,①表示“回娘家”,②表示“出嫁”。()对下列句中三个“其”字指代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后六年

②其后二年

③其制稍异于前

.①吾妻归宁

②吾妻死

③南阁子

.①吾妻归宁

②吾妻死

③整治后的南阁子

.①吾妻来归

②室坏

③南阁子.①吾妻来归

③吾妻死

③整治后的南阁子()对“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所作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一句是个主谓句,其主语“枇杷树”承前而省,“植”是谓语,“手”是名词作状语,指妻子亲手栽种。

.“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如同一个特写镜头,写出作者睹物思人,以枇杷树寄托对亡妻的缅怀和眷恋之情。

.由枇杷树想到妻子,“手植”是楔机,表现丧偶之痛,思念之深。“已”字是关键。.枇杷树在这里有象征意义,“亭亭如盖”象征了自己对亡妻排遣不开的浓浓恋情。()这两段文字,写到有关亡妻的几件事:“凭几学书”、“归宁述语”和“手植枇杷”,对这种写作的安排,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正文已忆及祖母和母亲,这里忆及妻子,以补先前写作之缺憾。

.这几件事均与“项脊轩”有关,又可表怀念亡妻之意。.本文主题在“念旧”,由物及人,亡妻几件事的补记应是顺理成章。.三个细节平实真切,尤其是最后一个细节意味深长,融入了作者绵绵不尽之思。(明确:()(书案)

()

()

()(无象征)

()五、分层配餐组题.选出下面划横线的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

.旧时栏楯(ǔ)

冥然兀坐(ù)

.垣墙周庭(á)

先大母婢也(ē)

.余扃牖而居(ǒ)

呱呱而泣(ū)

.家有老妪(ō)

万籁无声(à).选出对下面划横线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往往而是(到处)

亦遂增胜(美)

.而母立于兹(你的)

顷之(音节助词)

.大类女郎也(像)

乳二世(用乳汁喂养)

.大母过余(过问)

逾庖而宴(厨房).下边有关的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诸父”即伯父、叔父的统称;“先大母”,即已去世的祖母。

.“三五之夜”即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十五”又称“望”,如“丁卯年三月之望”,即丁卯三月十五。

.“象笏”,即象牙做的笏。笏,就是封建时代,官员们上朝时所用的手板,有事可记于上,以备忘。

.“公”、“子”、“先”在文言文中常用作尊敬的称呼,“婢”、“妾”则常作女子谦称。.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括号中的文言虚词,正确的一项是(

庭中始为篱,(

)为墙,凡再变(

)。家有老妪,尝居(

)此。妪,先大母婢(

),乳二世,先妣抚(

)甚厚。

.已

.已

.已

.已

之(明确:.

)组题.《项脊轩志》选自

代后期著名散文家

的《

》,项脊轩是

名,“志”是

意思。本文通过记叙与项脊轩有关的家常琐事,表达了

的感慨,也表达了作者怀念

的思想感情。.文中描写修葺后的项脊轩月夜之景的语句是

。(明确:.明

归有光

《震川文集》

书斋

人亡物在、三世变迁

祖母、母亲、妻子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组题.阅读语段,回答问题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比较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楚人一炬

②四海一

③一肌一容

④用心一也

⑤庭中通南北为一

⑥先妣尝一至

⑦一室之中

⑧初一交战

.①⑥②③⑤/④/⑦/⑧

.①⑥/②③⑤/④/⑦/⑧.①⑥②③⑤/④⑦/⑧

.①⑥②/③⑤/④/⑦/⑧()比较下列句中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