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理论_第1页
自我效能理论_第2页
自我效能理论_第3页
自我效能理论_第4页
自我效能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我效能理论人类生活的环境复杂多变,不管是生活、学习还是工作中都常常会遇到不同的困难、问题和挑战。因此人们如何调节自己,应对环境的复杂变化成为了许多学者关注的问题,如罗特(J.Rotter)的控制点理论、麦克兰德(D.McClelland)等人的成就动机理论等,都企图探究和解释人类对其能力的直觉信念与适应和调节等心理和行为的关系。其中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首创的自我效能理论(self-efficacytheory)最具影响力。自我效能理论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其一般学习论观点的逻辑产物。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在对传统行为主义的继承与批判的历史关系中逐步形成的,是当传统行为主义陷入危机之后,作为对这种危机的反应并接受新兴的认知心理学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新行为主义体系,其基本特征是强调主体因素对人类学习的必要性及其对人性潜能发挥的决定性。自我效能理论产生的背景01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体系是对他的一般学习论观点的理论展现。他的一般学习论观点是他对人性及其因果决定模式的理智把握,在理论形态上表现为三元交互决定论。三元交互决定论探讨的是环境、行为以及表现为思维、认知、自我评价等的人的主体因素之间的交互决定关系。对行为主义传统的心理学研究而言,三元交互决定论中的人的主体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构成了它的一片尚待开垦的荒芜之地,因为在行为主义的任何传统形式的理论体系中,人是没有自我的。纵观班杜拉学术思想的发展,70年代末以前,他主要从事于对其一般学习论观点的阐释并建构其观察学习理论;当他的一般学习论观点确立后,自80年代以来,他的学术兴趣便转向对现象的全面考察,特别典型地表现为对自我效能现象的关注。班杜拉,美国心理学家,1925年出生于加拿大亚伯达省的蒙达尔镇。1949年获温哥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学士学位后,入美国衣阿华大学研究生院,专攻心理学,1951年获硕士学位,次年获博士学位。1953年到维基台指导中心,担任博士后临床实习医生。同年受聘任斯坦福大学心理系教职,此后,除1969年任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一年外,一直任该校心理学教授。被描绘为温和的行为主义者。02自我效能理论的提出由于班杜拉的奠基性研究,导致了社会学习理论的诞生,从而也使他在西方心理学界获得了较高的声望。他在1972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授予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73年获加利福尼亚心理学会杰出科学成就奖;1974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班杜拉一生论著甚丰,其主要代表著有:《青少年的攻击(AdolescentAggression)》(1959);《社会学习与个性发展(SocialLearningandPersonalityDevelopment)》(1963,这是与他的第一个博士生合著的);《社会学习理论(SocialLearningTheory)》(1971、1977);《思想行为的社会基础:一种社会的认知理论(SocialFoundationsofThoughtandAction:AsocialCognitiveTheory)》(1986)等等。“自我效能(self-efficacy)”由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University)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Bandura)在20世纪70(1977)年代首次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在80年代,自我效能感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也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目前已经成为教育界的一个关键理念,正在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医疗保健、管理、运动以及一些看起来极为棘手的社会问题领域。目前在许多关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中,这一术语经常和自我效能感(senseofself-efficacy)、自我效能知觉(perceivedself-efficacy)、自我效能信念(self-efficacybeliefs)和效能信念(efficacybeliefs)等术语交替使用。班杜拉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时发现,过去的学习理论和研究把主要注意力集中于人们的知识获取或行为的反应类型方面,而支配这些知识和行为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却被忽略了。他发现知识、转换型操作及其所包含的技能是实现行为绩效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例如一些人虽然有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却未必会在实际生活中去使用,即没有相应的预期行为。班杜拉指出,这是因为主体内部因素调节着知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其中,人们对其能力的判断是影响动机和行为最为关键的因素,并由此提出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在对三元交互决定论中主体性因素,尤其是认知因素的进一步关注下,班杜拉在1977年《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一文中,首次提出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把其看做是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这种预期分为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结果预期来表示个人预测某种行为将会导致某种结果;效能预期则表示个人对自己能否顺利进行某种行为以产生一定结果的预期。他还指出个体知觉到的效能预期越强,就会倾向于做出更大程度的努力。人们在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为了行为的决定因素。因此,班杜拉(Bandura,1986:391)将自我效能定义为:“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组织和执行某一行为来达到特定结果的判断”。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自我效能关注的不是你所拥有的能力与技能,而是对自己使用已有技能与技巧所能做的一种判断。换句话说,自我效能感指个体能成功地执行特定情境要求的行为的信念。自我效能感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如果评定了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即让人们明确地预测成功地进行某一行动的能力,就能够预测他相关的行为。这表明一个人关于胜任的自我知觉和他实际上胜任地行动能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当然,Bandura(1977:194)也指出“自我效能感理论并不是意味着自我效能感就是促使行为的唯一因素”。也就是说,如果缺乏相应的能力,即使自我效能感很强,行为的发生也是不可能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只有当个体具有一定的自我效能,并且本身具备相应的能力时,自我效能感才有可能成为个体行为的决定因素。到20世纪90年代,自我效能又被Maddux,J.E(1995)定义为“人们对完成任务所需行动的过程、动机和认识资源的能力的信念”,此后,班杜拉(1997)又将其定义为“人们对其组织和实施达成特定成就目标所需行动过程的能力的信念”。1998年,斯塔科维奇和鲁森斯给出了更广泛、实用性更强的定义:“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一种确切的信念(或自信心),这种能力使自己在某个背景下为成功地完成某项特定任务,能够调动起必须的动机、认知资源与一系列行动。”从以上自我效能产生的理论背景和内涵可以看出,自我效能感其实质是“个体以自身为对象的思维(self-referentthought)的一种形式”。作为主体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展现了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它与一个人的个人能力水平相关,但并不代表个人真实的能力水平。自我效能感具有决定人们对行为任务的选择及对该任务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同时也影响人们在执行任务过程中的思维模式以及情感反映模式。班杜拉(1986,1997)等人的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种:掌握性经验(masteryexperiences)先前的自我知识结构对任务的难度知觉行为的背景因素努力程度情绪倾向性自我效能的来源032.替代经验(vicariousexperiences)替代经验同样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制约:(a)观察对象与自身的相似性。比如榜样的相似性、努力的相似性、环境的相似性和行为操作的相似性。(b)榜样本身的能力和权威性、示范的方式、榜样的数量和多样性等。阅读栏:榜样效应对网球选手自我效能感培养的积极影响

榜样是无声的力量,观看或想象优秀选手的击球动作,姿势,反复模仿练习,提高选手的自我效VS能判断并确信自己也有能力完成相似的动作。一个绝好的例证:在2005年的法网公开赛中,卡拉坦切娃大威15岁的保加利亚少女塞西尔·卡拉坦切娃出人意料地击败了世界名将大威廉姆斯(以下简称大威),保加利亚报纸透露了她取胜的秘诀:长期模仿大威的技术动作。卡拉坦切娃说,她从9岁开始打网球,大威就是她崇拜的偶像。她平时从不放弃任何一场大威比赛的转播。在观看时总是注意她的每一个发球和击球动作,并在第二天的训练中加以模仿。因此在网球选手的训练中,除了教练员正规的示范外,还要选一些动作好、表现出色的运动员在训练中示范,是选手通过观察学习增强自我效能,另外还要经常组织选手观摩各种国内国际网球比赛,观察一些优秀运动员的录像来帮助选手形成较高的自我效能感。3.言语劝说(verbalpersuasion)言语劝说同样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a)反馈方式。由于说服性效能信息要通过对操作者的评价性反馈来传递,其传递方式可能会加强或削弱效能感。强调个人能力的评价性反馈可以提高效能信念,特别是在技能发展的早期阶段。(b)说服性效能信息的作用还受到劝说者地位、威望、专长和劝说内容可信性等的影响。4.生理和情感状态(physiologicalandaffectivestates)生理和情绪状态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对生理状态引发原因的认知评价、生理唤醒的强度、活动环境、个体的解释倾向。有研究发现,中等强度的生理和心理唤起具有最佳的能动作用,可以提高注意力并促进技能的有效使用,而高度唤起则会破坏活动的性质,低程度的唤起则可能降低其效能知觉。自我效能主要通过认知过程、动机过程、情感过程和选择过程四种中介机制协同发挥作用对人类的机能进行调节,而不是单独发挥作用。自我效能的作用机制041.认知过程。自我效能会对个体的思维模式造成影响,从而影响个体的行为操作,使得行为增强或是削弱,具体表现为:第一,对个体的目标设定造成影响。第二,影响个体认知的建构。第三,影响推理性思维。第四,影响问题解决策略的产生和使用。2.动机过程。自我效能感在动机的认知调节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对各种不同形式的认知性动机都能发挥作用,如因果归因、结果预期、认知性目标等。3.情感过程。自我效能在对情感状态的自我调节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4.选择过程。个体的效能判断会影响个体对活动和环境的选择,最终影响到个体的发展道路。班杜拉曾说:“人在一定程度上是环境的产物;同时,人们也通过自我效能感选择某些特定的活动和环境,并对所处的环境加以改造。”1、自我效能测量的两种取向:“一般”与“特殊”之争关于自我效能测量的问题,现有研究主要有两种取向一种认为对自我效能的测量必须考虑领域特殊性,另一种则认为应该具备一般普适性。自我效能的测量052、自我效能测量的维度就自我效能的测量,或一个自我效能量表的结构而言,班杜拉认为,主要围绕三个维度进行,即水平、强度和广度。自我效能的水平表明,不同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受到不同难度、复杂度的活动要求的限制。自我效能的强度表明,在一个标准的自我效能测量中,要给被试呈现刻画不同水平的任务,要求被试对其完成所要求的活动的能力的信心做出强度等级评定,即采用等级评分法对完成每个项目规定的信心做出等级评估。自我效能的广度表明,人们是在一个广泛的活动领域或仅在某种机能领域判断他们的行为有效性。3.自我效能量表许多研究者(Bandura&Adams,1977;Banduraetal.,1977;Bandura,Adams,Hardy,&Howells,1980;Bandura,Reese&Adams,1982)用来测量自我效能的工具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测量工具考察的都是测试者的主观判断;对测试者如何做出判断有具体的方向;对回答评分的程序都是计算各分支项目的信心水平总和(Bandura,Reese&Adams,1982)。在这些研究中,指导参与者用以下两种方式来做出完成具体任务的判断:他们感知到的能够完成的任务;完成一项任务时自己的能力水平的判断。个体在一个100分的量表上记录自己的信念强度。近期的研究工具(Schwarzer,1992;Compeau&Higgins,1995;Betz&Hackett,1998)都使用自我评估的格式,要求学习者在一个里克特量表上评估他们能力信念,比如从最低的1分(不自信)到最高的7分(非常自信)。Owen(1997)与Bandura(1997)为提高这一过程提出了一些建议。第一,在没有检验人的情况下记录参与者自我效能判断,因为参与者有可能担心回应会引起社会污点。第二,在一种活动领域,人们对很多任务做出有关自我效能的多重判断,而不是每个任务做出一个判断。最后,指导和回应量表应该强调第一反应的重要性。保险推销员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建构一、前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面对许多问题,作出各种各样的决定,接受四面八方的挑战。相对于其他许多职业,推销员很可能面对更多的挑战、挫折。一位业内人士说:“按照一般规律,一个推销员平均访问六家客户,只有一家会产生投保意向;在六位有投保意向的客户中,往往只有一家最后真正付诸行动。”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推销员能否承受高频率的挫折、在被拒绝的情况下能否坚持下去,能否以有效方式继续展开工作将决定其工作的成败。因此,保险推销员更需要具备高自我效能感的心理品质,才能胜任推销工作。为了满足保险公司对保险推销员的选拔和培训需要,我们研制开发了适用于我国的保险推销员自我效能感量表。二、测量题目的收集与编制由于自我效能感测量的特殊性,班杜拉专门写了一篇有关的文章《自我效能感量表建构指南》。文中对怎么样编制自我效能感量表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和说明。本研究中推销员的自我效能感量表的编制,就是依据其中所述原则进行的。针对特定情境将各方面的技能有机地结合的素质,正是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标志。据此,本研究通过以下方法收集有关保险推销员的工作行为信息。1.阅读并分析大量有关推销员的各类书籍和资料,从文献中收集信息。2.与保险推销员进行座谈(27人)。3.与保险公司部门主管(过去从事过较长时间的保险推销业务,并有很好的绩效记录)进行座谈(8人)。4、对保险推销员进行开放式调查,调查的题目是:(1)“在你的展业过程中,一定遇到许多方面的典型情境或情况。请你尽可能详细地将他们列举出来。”(2)“在你的展业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方面大大小小的困难或障碍。请你尽可能详细地列举出来。”(3)“你在展业过程中,为取得更好的业绩,都会做哪些事,完成哪些行为或活动?请详细列举出来。”通过以上调查和分析,将保险推销员在展业(即推销)过程中影响其绩效,并具有不同程度困难的情境性行为、活动编制成65个题目,在此基础上形成初步的自我效能感问卷。用于预备性测试的指导语为:“请想象在你日后的展业过程中,遇到以下情况时,你能做得如何好?换句话说,在进行或完成以下行为、活动、任务时,你自认为你的处理能力在哪个等级上?请在所选定的等级上划钩。1表示几乎做不到;8表示能做得非常好。”问卷题目基本包含了展业的全过程(推销前的准备、推销中呈现、以及推销后的总结),如“当你面对一个新客户时,迅速弄清他的收入状况”;“被客户拒绝时,能及时调节自己,使低落的情绪很快恢复平静”;“疲劳时能坚持完成预定任务”等等。三、预备性测试与分析被试:预备性测试的被试是平安保险公司北京分公司两个分区的536名业务员,收回有效问卷410份。结果:用SPSS对数据进行因素分析。首先,对因子矩阵进行分析发现,共有九个因子,一些项目在不同的因子上有着十分接近的负荷,这表明该项目对不同因子的区分度很小,所以予以剔除。其次,考虑到量表编制的简洁性原则,对原有各因子项目进行增删,每个因子保留四个项目,计9个因子36个项目。四、正式量表的建构工具:使用预试后筛选出的36个项目组成问卷。样本: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北京分公司及泰康保险公司共343名业务员组成,收回有效问卷300份。结果:对数据进行第二次因素分析,原来的因素8和因素1可以合为一个因素。组成了现在的因素1。为使量表项目少面精、分布均匀,我们剔除了因子1中的后四个项目,使该因子也由四个项目组成,从而便量表保留32个项目。五、验证性因素分析与结构定型工具:由32个项目组成的自我效能感正式量表样本:被试分别取自太平洋保险公司北京分公司和新华人寿保险公司618人,有效问卷为525份。结果:信度与效度均达到显著性水平。最后,确定保险推销员自我效能感量表由32个项目、8个因素组成,根据各因素内项目的含义,因素命名如下:因素1晤谈技能(S1):包括交谈过程中能随时自我监督,及时调整自己的说话方式及内容,观察客户心态,继续或及时中止这次面谈。因素2仪态(S2):包括衣着得体,保持良好的仪容,优雅沉着的谈吐举止,让自己的气质富有魅力和吸引力等。因素3毅力(S3):如刮风下雨时,仍按原计划走访客户;虽疲劳或连续失败,仍斗志不减,坚持完成原定任务等。因素4情绪调节(S4):如被客户拒绝时或客户不讲理时,能及时调节自己的情绪;一段时间内业务没有进展,能乐观对待等。因素5知识掌握(S5):包括努力学习有关各类保险知识,对客户的询问能作出令其满意的回答;对有意投保的客户,做出令其满意的投保计划等。因素6计划总结(S6):包括按计划进行自己每日的工作和生活,对于每月、每季要达到的业绩水平,有明确的数字目标等。因素7前期准备(S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