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策略及案例课件_第1页
初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策略及案例课件_第2页
初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策略及案例课件_第3页
初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策略及案例课件_第4页
初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策略及案例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化学单元教学

设计策略及案例分析初中化学单元教学

设计策略及案例分析一、重温化学新课程理念

一、重温化学新课程理念1.初中化学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初中化学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以提高2.化学课程发生的变化

目标内容理念教学方法学习方式评价2.化学课程发生的变化

目内理教学评3.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

②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③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3.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①让每一个学④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⑤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

⑥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④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⑤4.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行为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在对待自我意识上强调反思、自控,对对待同事关系上强调合作、共享。

4.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行为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5.化学新课程的课堂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关注学生独有的文化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关注学生的生活状态5.化学新课程的课堂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6.化学新课程的学习方式

现代学习方式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体现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性等特点,补充和倡导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方式。

6.化学新课程的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7.化学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有高尚的师德修养有全新的教育理念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有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7.化学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有高尚的师德修养有娴熟的教学设计能力有合理的专业技术知识有广博的边缘学科知识有先进的教育信息技术有基础的教育评价理论有娴熟的教学设计能力8.发达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

进行课程改革的共同点: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倡导科学探究8.发达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

9.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9.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1)化学教学设计的两个层次:化学教学设计是教师在实施化学教学之前,对教学行为进行周密的思考与安排的过程,是对教什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要达到什么目标要求等教学要素进行系统地分析与认真研究的过程;是对如何达到教学目标,如何组织教学活动过程以及在活动过程中将采取什么策略、方案进行的一系列系统的设计与安排(《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

》)(1)化学教学设计的两个层次:(2)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系统教学设计系统课程教学设计学期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课时教学设计局部教学设计学年教学设计

(2)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系统教学设计系统课程教学设计学期教

教材内容课程标准教学对象教学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情景创设教学评价设计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过程实施教学效果评价与反思(3)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方法

教材内容课程标准教学对象教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情景创

二、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的意义和作用

二、化学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对某个单元所涉及到得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一)单元教学设计(二)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的作用以教学单元为单位组织教学,有利于弄清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之间的层次关系,有利于系统地有计划地反馈调节教学过程,从单元整体上较好地落实因材施教,防止缺陷积累。

(二)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的作用教学单元具有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因而可以从单元整体考虑对学生进行“双基”和能力的综合训练,使学生形成较好的认知结构。

教学单元具有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因而可以从单

具体而言,实行单元教学设计体现了整体系统的思想

,对课时教学设计具有指导作用,同时,还有利于从单元整体上积累教学中的经验与教训。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

具体而言,实行单元教学设计体现了单元设计要求,是整个教学设计的其中一个环节,也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单元教学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单元知识的掌握与否,也对后续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单元设计要求,是整个教学设计的其中一个环节,也做好单元教学设计,会使教师准确掌握教学进度、把握教学、解读教材,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会让学生对一个单元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理解,让学生能够知道本单元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地位以及与前后章节的衔接关系.

做好单元教学设计,会使教师准确掌握教学进度、把单元设计就是整体把握!从一个整体的角度去把握教学。结合自己的经验,研究整个单元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学情,对整个单元教学的内容、过程、方法等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

单元设计就是整体把握!从一个整体的角度去把握教学。(三)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环节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中考分析、学习目标确定与课时划分、分课时教学设计、单元测试设计、评价设计、教学反思等几个环节。(三)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环节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分1.初中化学要形成的基本观念

初中化学课程中要形成的基本观念主要包括:元素观、微粒观、化学反应与能量、物质分类、化学的社会观、化学的价值观等。1.初中化学要形成的基本观念初中化学课程中要2.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目标的内容(1)知识与技能:(2)过程和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目标的内容(1)知识与技能:3.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目标的作用(1)落实化学课程标准;(2)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期待和达成学习目标的欲望;(3)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和途径;(4)协调教学系统内各组成要素;(5)对课堂内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及时得到反馈信息。3.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目标的作用(1)落实化学课程标准;4.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目标的叙写

①可将化学课堂教学目标分解为认知性目标、技能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②化学课堂教学目标也可分为

行为性目标和表述性目标4.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目标的叙写①可将化学课堂教学目

在目标叙写时,要注意教学目标的主体一定是学生,一般是隐含的、未直接陈述出来,对知识与技能的陈述应明确、具体,对过程目标的陈述不可忽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陈述不应有具体结果。

在目标叙写时,要注意教学目标的主体一定是学生三、化学新课程教学资源分析三、化学新课程教学资源分析1.《化学课程标准》的分析

有关课程目标的分类:

⑴知识技能领域:包括有关科学的知识,概念,理论,观念,认识,规则,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等.⑵情感意志领域:包括兴趣,态度,情感,情绪,信念,价值观,意志等.

1.《化学课程标准》的分析2.教材的分析

(1)教材内容知识类型的分析

(2)教材内容相互联系的分析

(3)教材内容重点和难点的分析

(4)教材知识价值的分析

2.教材的分析

(1)教材内容知识类型的分析

3.学生的分析(1)学生起点能力的诊断(2)学生已有知识的分析(3)学生认知方式的分析

教学的起点从学生的起始状态出发3.学生的分析教学的起点

四、化学新课程课

堂教学目标设计

四、化学新课程课

堂教学目标设计

1.新课程标准学习目标的水平层次

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水平

从知道、说出、识别、描述、举例、列举

低了解、认识、表示、辨认、区分、比较

到理解、解释、说明、判断、预期、分类、

归纳、概述

高应用、设计、评价、优选、使用、解决、

检验、证明

1.新课程标准学习目标的水平层次

认知性学习

技能性学习目标的水平

初步学习、模仿

低初步学会、独立操作、

完成、测量

到学会、掌握、迁移、

高灵活运用

技能性学习目标的水平

从初步

体验性学习目标的水平

感受、经历、尝试、体验、参与、

交流、讨论、合作、参观

低认同、体会、认识、关注、遵守、

赞赏、重视、珍惜

到形成、养成、具有、树立、建立、

高保持、发展、增强

体验性学习目标的水平

从感受、经2、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的

具体环节2、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的

具体环节(1)单元教材分析

(2)单元学情分析

(3)单元教学建议

(4)单元主题探究和操作建议(5)单元知识结构

(6)单元整体目标

(7)单元重难点

(8)单元课时分配

(1)单元教材分析

(2)单元学情分析

(3)单元教学建议

五.单元教学设计案例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五.单元教学设计案例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

第九单元溶液

(课程标准)

一、身边的化学物质

(二)水与常见的溶液

3.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和汽油也是常见的溶剂。

4.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

第九单元溶液

5.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6.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7.了解结晶现象。

8.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9.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5.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6.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分析

2、分析教材内容的编排与呈现方式

分析编者的编写方式与意图以及如何体现《标准》的要求(内容的选取、呈现的方式、习题选择搭配等)。例如:课本习题的编写意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课本知识的补充与深化;为后面学习做好铺垫;培养学生某种能力等.1、分析教材的地位与作用:2、分析教材内容的编排与呈现方式例如:课本习题的编写意3.分析教材知识与习题的功能与作用(1)

分清教材中知识的涵义(概念的内涵与外延);(2)

弄清教材中知识的内在的联系和来龙去脉,分析教材的基本结构。基本结构是由化学的知识结构和观念系统(原理、观念、思想、方法、规律等)组成的。3.分析教材知识与习题的功能与作用

(二)本单元分三个课题,这三个课题有着内在的联系。

(二)本单元分三个课题,这三个课题有着内在的联系。

第一课题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其中涉及到溶解过程又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这一课题主要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为下面的教学做准备。第一课题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其中涉及到溶

第二课题是以物质的溶解度为核心展开的,主要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学生通过活动与探究,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以此来加深对溶解现象的理解。

第三课题主要围绕溶液的浓度,即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这一问题来展开的,从中引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结合这一概念进行一些简单计算,初步学习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第二课题是以物质的溶解度为核心展开的,主要从定

本单元的三个课题中,第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第二课题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溶解的限度,第三课题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认识一定量的溶液中究竟含有多少溶质。三个课题密切相关,逐步深入,编排设计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本单元的三个课题中,第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三)单元整体目标1.认识溶液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2.理解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3.掌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4.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5.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思维能力。(三)单元整体目标1.认识溶液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四)单元学情分析与教学建议

(四)单元学情分析与教学建议

分析学生的起点能力、认知前提、思维特征、性格、学生主要的认知障碍和可能的认知途径、班风、优势与不足。

分析学生的起点能力、认知前提、思维特征、性格、学生主要的认知

溶液是最常见的一大类物质。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同时本单元的概念对于同学们来说又比较陌生,也比较抽象难懂。因此本单元的教学应注重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结合,用作实验的方式对概念进行剖析。这样既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透彻的分析概念,加深理解。溶液是最常见的一大类物质。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与学

多鼓励学生参与活动探究,引导学生加强思维训练。本单元中编排了较多学生参与的活动,教材中也留出较多的空白供学生观察、思考、填写,某些内容可以完全以学生活动展开。多鼓励学生参与活动探究,引导学生加强思维训练。

注重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的许多内容应该使学生在活动与探究中完成,并在“讨论”、“调查与研究”、“习题”、“家庭小实验”等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科学的方法。注重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的许多内容应该使学生在(五)单元重难点一览重点1.溶液的概念。2.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3.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实质。4.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五)单元重难点一览重点5.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6.掌握溶解度的基本计算。

7.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8.配制给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5.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6.掌握溶解度的基本计算。

7难点

1.溶液、溶质和溶剂之间的关系。

2.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

3.溶液“浓”、“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这两组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区别。难点

1.溶液、溶质和溶剂之间的关系。

2.从微观角度理解溶4.正确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性与溶解度概念上的不同。

5.掌握有关溶解度的计算方法,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6.溶液的稀释问题。

7.把溶质的质量分数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4.正确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性(六)单元课时分配

本单元共包含三个课题,可以用5个课时完成。(六)单元课时分配

本单元共包含三个课题,可以用5个课时完成62中考分析

1、中考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对近几年中考试题的分析研究,了解、掌握本单元内容的教学重点和目标。

虽然中考化学试题总是千变万化,但每年都有一些基本性内容,常规性、模式化的题型,热点和必考点,需要反复研究、深化理解、及时渗透。

62中考分析

1、中考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对近几632、中考分析主要研究近几年中考对该单元知识的考查内容、方式和程度.即知识点、题型、化学思想方法、试题难度等等。

中考试题考查了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以何种方式进行考查的?考查的程度与所占的比例为多少?中考试题是怎样体现化学课程标准和考纲要求的?试题如何考查学生的学习潜能?试题对本单元教学有何启示?等等。

632、中考分析主要研究近几年中考对该单元知识的考查内容、方〔考点梳理〕

考点1溶液的定义、特征、组成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2、特征:均一性、稳定性3、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4、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常见的溶剂有水、酒精等。〔考点梳理〕考点1溶液的定义、特征、组成考点2溶液的形成

明确溶质在溶液中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存在

考点3乳浊液的乳化

往水和植物油形成的乳浊液中加入洗涤剂,洗涤剂有乳化的功能它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滴。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从而达到洗净的目的。考点2溶液的形成

明确溶质在溶液中考点4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

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

另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考点4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溶解过程中发生了有的溶质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升高如:

NaOH、浓H2SO4;

有的溶质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降低如:

NH4NO3有的溶质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考点5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浓溶液和稀溶液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

考点5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浓溶液和稀溶液

注意:

①“饱和”、“不饱和”是相对的随溶剂质量、溶质质量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②某物质的饱和溶液只是不能继续溶解这种物质,但是还可以继续溶解其它物质。注意:

①“饱和”、“不饱和”是相对的2、根据一定量的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溶液的浓稀与溶液是否饱和无关,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2、根据一定量的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把溶液分为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①升高温度②增加溶剂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①降低温度②增加溶质③蒸发溶剂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①考点6溶解度

1定义: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质量。

2、概念中的四要素:

①一定温度②100克溶剂

③饱和状态④质量

考点6溶解度

1定义:溶解度表示溶解度是衡量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尺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方法3、固体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溶解性难溶微溶可溶易溶溶解度\g﹤0.010.01~11~10﹥10溶解度是衡量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尺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4、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温度

⑴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⑵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

升高而变化不大

⑶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4、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考点7溶解度曲线

定义: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根据某物质

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可以画出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

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考点7溶解度曲线2、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①溶解度受温度变化而变化的趋势

②溶解度曲线上的任一点表示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③交点:表示几种物质在交点所示温度下的溶解度相等2、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①溶解度受温度变化3、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①查阅某温度下指定物质的溶解度

②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

③比较不同温度下,同种物质溶解度大小

④选择适宜方法(结晶法)分离混合物3、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①查阅某温度下指定物质的溶解度

②比考点8气体物质的溶解度

1、定义: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下溶解在一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

压强:随着压强的增大,气体溶解度增大

温度: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考点8气体物质的溶解度

1、定义:压强为1考点9混合物的分离

混合物的分离方法:

1、过滤

⑴适用范围:固体与液体分离

⑵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考点9混合物的分离

混合物的分离方法:

2、结晶

⑴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固体物质

⑵蒸发结晶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固体物质2、结晶

⑴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考点10溶质的质量分数

定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溶质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溶液质量考点10溶质的质量分数

定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考点11溶液的配制

1、步骤:①计算②称量

③溶解④装配贴签

2、误差分析

⑴计算错误⑵天平称量错误

⑶量筒量取水错误考点11溶液的配制

1、步骤:①计算考点12溶液质量分数的计算

1、关系式的计算

2、溶液的稀释计算

溶液的稀释计算:根据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变

稀释前溶液质量×稀释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稀释后溶液质量×稀释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考点12溶液质量分数的计算

1、关系式的计算2012中考试题分析

1、(2012•绵阳)地球上71%的面积覆盖着水,水是生命之源,也是重要的溶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将1gCaO投入到99g水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

B.常温下KNO3、Ca(OH)2的饱和溶液降温后仍是饱和溶液

C.将NaCl、蔗糖溶于水后,溶质均以分子形式存在

D.溶质在溶解的过程中,有的放出热量,有的吸收热量2012中考试题分析

1、(2012•绵【知识点+解析】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本题考查许多知识点.有利于学生通过题目对溶液、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有关知识加以归纳总结.掌握基础知识点即可轻松解题.【知识点+解析】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溶解时的吸热或放

2.(2012.河南)右图是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曲线图,根据曲线回答:

(1)t1℃,50克水中,最多能

溶解该物质的质量为

S2/2

g。

(2)t2℃时,该物质的溶解

度为

S1g

(3)B点对应的溶液是否为t3℃

的饱和溶液否

(填“是”或“否”)。

(4)要使该物质的饱和溶液变

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一种方法是加水或升温。

2.(2012.河南)右图是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曲线图,根

【知识点+解析】考查固体溶解度曲线、溶解度、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等知识。注意溶解度的四个要素,第一小题要看清是50克水,而溶解度指的是100克水,所以对应的数据减半。第二小题注意溶解度的单位不要忽略,要带单位g。第三小题B点在曲线下,该温度下所以不饱和。

【知识点+解析】考查固体溶解度曲线、溶解度、饱和溶液、不饱3.(2012•湖州)t℃时,两个装有100克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不带结晶水的甲、乙物质各80克,充分搅拌.根据如图溶解度曲线判断,此时

乙溶液是饱和溶液,甲溶液

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44.4%

.3.(2012•湖州)t℃时,两个装有100克水的烧杯中,分【知识点+解析】考查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要熟记饱和溶液的四要素:一定温度,100g溶剂,达到饱和状态,溶解的质量.【知识点+解析】考查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90

教学评价设计与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过程性目标和结果性目标双重评价。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进行测评?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整个单元的教学效果如何?每个课时设计的具体教学活动是否能达到其原有的设计目的?有待于教学实践的检查。形成教学反思。

90教学评价设计与教学反思91

例如,本单元的教学活动评价应该是:

1.考查学生的知识、技能,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应用。

2.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还要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度,学生在活动中思考问题的准确性、广阔性、灵活性。91例如,本单元的教学活动评价应该是:

1.考查学生的92

3.关注学生应用意识的提高。在溶液的练习教学中,考查学生的应用意识的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单元测试回头看。本章教学的得与失。923.关注学生应用意识的提高。93

结语:1、一定要重视单元教学设计,关系到一个教学理念:学生学到的是一个整体的知识体系,还是一些独立的知识点?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真正意识到这点,就不会局限于做好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而沾沾自喜。2、好的单元设计能体现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整体性、主导性和前瞻性。93

结语:94

3、化学教学设计的过程,既是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的过程,也是化学教学目标分析的过程,既是教学策略设计的过程,也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过程,同时,也要关注教学反思问题,以便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适时改进教学。!94

结束语:化学新课程改革为我们广大的化学教师提供了广阔的研究和探索空间,显而易见,这种研究和探索是艰难的。但是无论什么原因,即使是有着无法摆脱的应试压力,也不应该成为我们忽视学生独立思考精神、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理由,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我们别无选择!结束语:化学新课程改革为我们广大的化学教师提供了广

谢谢各位!!!

谢谢各位!!!初中化学单元教学

设计策略及案例分析初中化学单元教学

设计策略及案例分析一、重温化学新课程理念

一、重温化学新课程理念1.初中化学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初中化学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以提高2.化学课程发生的变化

目标内容理念教学方法学习方式评价2.化学课程发生的变化

目内理教学评3.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

②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③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3.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①让每一个学④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⑤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

⑥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④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⑤4.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行为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在对待自我意识上强调反思、自控,对对待同事关系上强调合作、共享。

4.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行为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5.化学新课程的课堂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关注学生独有的文化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关注学生的生活状态5.化学新课程的课堂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6.化学新课程的学习方式

现代学习方式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体现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性等特点,补充和倡导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方式。

6.化学新课程的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7.化学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有高尚的师德修养有全新的教育理念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有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7.化学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有高尚的师德修养有娴熟的教学设计能力有合理的专业技术知识有广博的边缘学科知识有先进的教育信息技术有基础的教育评价理论有娴熟的教学设计能力8.发达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

进行课程改革的共同点: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倡导科学探究8.发达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

9.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9.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1)化学教学设计的两个层次:化学教学设计是教师在实施化学教学之前,对教学行为进行周密的思考与安排的过程,是对教什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要达到什么目标要求等教学要素进行系统地分析与认真研究的过程;是对如何达到教学目标,如何组织教学活动过程以及在活动过程中将采取什么策略、方案进行的一系列系统的设计与安排(《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

》)(1)化学教学设计的两个层次:(2)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系统教学设计系统课程教学设计学期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课时教学设计局部教学设计学年教学设计

(2)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系统教学设计系统课程教学设计学期教

教材内容课程标准教学对象教学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情景创设教学评价设计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过程实施教学效果评价与反思(3)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方法

教材内容课程标准教学对象教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情景创

二、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的意义和作用

二、化学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对某个单元所涉及到得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一)单元教学设计(二)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的作用以教学单元为单位组织教学,有利于弄清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之间的层次关系,有利于系统地有计划地反馈调节教学过程,从单元整体上较好地落实因材施教,防止缺陷积累。

(二)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的作用教学单元具有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因而可以从单元整体考虑对学生进行“双基”和能力的综合训练,使学生形成较好的认知结构。

教学单元具有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因而可以从单

具体而言,实行单元教学设计体现了整体系统的思想

,对课时教学设计具有指导作用,同时,还有利于从单元整体上积累教学中的经验与教训。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

具体而言,实行单元教学设计体现了单元设计要求,是整个教学设计的其中一个环节,也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单元教学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单元知识的掌握与否,也对后续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单元设计要求,是整个教学设计的其中一个环节,也做好单元教学设计,会使教师准确掌握教学进度、把握教学、解读教材,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会让学生对一个单元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理解,让学生能够知道本单元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地位以及与前后章节的衔接关系.

做好单元教学设计,会使教师准确掌握教学进度、把单元设计就是整体把握!从一个整体的角度去把握教学。结合自己的经验,研究整个单元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学情,对整个单元教学的内容、过程、方法等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

单元设计就是整体把握!从一个整体的角度去把握教学。(三)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环节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中考分析、学习目标确定与课时划分、分课时教学设计、单元测试设计、评价设计、教学反思等几个环节。(三)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环节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分1.初中化学要形成的基本观念

初中化学课程中要形成的基本观念主要包括:元素观、微粒观、化学反应与能量、物质分类、化学的社会观、化学的价值观等。1.初中化学要形成的基本观念初中化学课程中要2.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目标的内容(1)知识与技能:(2)过程和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目标的内容(1)知识与技能:3.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目标的作用(1)落实化学课程标准;(2)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期待和达成学习目标的欲望;(3)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和途径;(4)协调教学系统内各组成要素;(5)对课堂内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及时得到反馈信息。3.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目标的作用(1)落实化学课程标准;4.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目标的叙写

①可将化学课堂教学目标分解为认知性目标、技能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②化学课堂教学目标也可分为

行为性目标和表述性目标4.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目标的叙写①可将化学课堂教学目

在目标叙写时,要注意教学目标的主体一定是学生,一般是隐含的、未直接陈述出来,对知识与技能的陈述应明确、具体,对过程目标的陈述不可忽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陈述不应有具体结果。

在目标叙写时,要注意教学目标的主体一定是学生三、化学新课程教学资源分析三、化学新课程教学资源分析1.《化学课程标准》的分析

有关课程目标的分类:

⑴知识技能领域:包括有关科学的知识,概念,理论,观念,认识,规则,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等.⑵情感意志领域:包括兴趣,态度,情感,情绪,信念,价值观,意志等.

1.《化学课程标准》的分析2.教材的分析

(1)教材内容知识类型的分析

(2)教材内容相互联系的分析

(3)教材内容重点和难点的分析

(4)教材知识价值的分析

2.教材的分析

(1)教材内容知识类型的分析

3.学生的分析(1)学生起点能力的诊断(2)学生已有知识的分析(3)学生认知方式的分析

教学的起点从学生的起始状态出发3.学生的分析教学的起点

四、化学新课程课

堂教学目标设计

四、化学新课程课

堂教学目标设计

1.新课程标准学习目标的水平层次

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水平

从知道、说出、识别、描述、举例、列举

低了解、认识、表示、辨认、区分、比较

到理解、解释、说明、判断、预期、分类、

归纳、概述

高应用、设计、评价、优选、使用、解决、

检验、证明

1.新课程标准学习目标的水平层次

认知性学习

技能性学习目标的水平

初步学习、模仿

低初步学会、独立操作、

完成、测量

到学会、掌握、迁移、

高灵活运用

技能性学习目标的水平

从初步

体验性学习目标的水平

感受、经历、尝试、体验、参与、

交流、讨论、合作、参观

低认同、体会、认识、关注、遵守、

赞赏、重视、珍惜

到形成、养成、具有、树立、建立、

高保持、发展、增强

体验性学习目标的水平

从感受、经2、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的

具体环节2、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的

具体环节(1)单元教材分析

(2)单元学情分析

(3)单元教学建议

(4)单元主题探究和操作建议(5)单元知识结构

(6)单元整体目标

(7)单元重难点

(8)单元课时分配

(1)单元教材分析

(2)单元学情分析

(3)单元教学建议

五.单元教学设计案例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五.单元教学设计案例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

第九单元溶液

(课程标准)

一、身边的化学物质

(二)水与常见的溶液

3.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和汽油也是常见的溶剂。

4.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

第九单元溶液

5.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6.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7.了解结晶现象。

8.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9.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5.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6.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分析

2、分析教材内容的编排与呈现方式

分析编者的编写方式与意图以及如何体现《标准》的要求(内容的选取、呈现的方式、习题选择搭配等)。例如:课本习题的编写意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课本知识的补充与深化;为后面学习做好铺垫;培养学生某种能力等.1、分析教材的地位与作用:2、分析教材内容的编排与呈现方式例如:课本习题的编写意3.分析教材知识与习题的功能与作用(1)

分清教材中知识的涵义(概念的内涵与外延);(2)

弄清教材中知识的内在的联系和来龙去脉,分析教材的基本结构。基本结构是由化学的知识结构和观念系统(原理、观念、思想、方法、规律等)组成的。3.分析教材知识与习题的功能与作用

(二)本单元分三个课题,这三个课题有着内在的联系。

(二)本单元分三个课题,这三个课题有着内在的联系。

第一课题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其中涉及到溶解过程又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这一课题主要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为下面的教学做准备。第一课题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其中涉及到溶

第二课题是以物质的溶解度为核心展开的,主要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学生通过活动与探究,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以此来加深对溶解现象的理解。

第三课题主要围绕溶液的浓度,即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这一问题来展开的,从中引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结合这一概念进行一些简单计算,初步学习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第二课题是以物质的溶解度为核心展开的,主要从定

本单元的三个课题中,第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第二课题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溶解的限度,第三课题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认识一定量的溶液中究竟含有多少溶质。三个课题密切相关,逐步深入,编排设计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本单元的三个课题中,第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三)单元整体目标1.认识溶液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2.理解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3.掌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4.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5.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思维能力。(三)单元整体目标1.认识溶液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四)单元学情分析与教学建议

(四)单元学情分析与教学建议

分析学生的起点能力、认知前提、思维特征、性格、学生主要的认知障碍和可能的认知途径、班风、优势与不足。

分析学生的起点能力、认知前提、思维特征、性格、学生主要的认知

溶液是最常见的一大类物质。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同时本单元的概念对于同学们来说又比较陌生,也比较抽象难懂。因此本单元的教学应注重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结合,用作实验的方式对概念进行剖析。这样既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透彻的分析概念,加深理解。溶液是最常见的一大类物质。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与学

多鼓励学生参与活动探究,引导学生加强思维训练。本单元中编排了较多学生参与的活动,教材中也留出较多的空白供学生观察、思考、填写,某些内容可以完全以学生活动展开。多鼓励学生参与活动探究,引导学生加强思维训练。

注重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的许多内容应该使学生在活动与探究中完成,并在“讨论”、“调查与研究”、“习题”、“家庭小实验”等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科学的方法。注重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的许多内容应该使学生在(五)单元重难点一览重点1.溶液的概念。2.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3.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实质。4.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五)单元重难点一览重点5.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6.掌握溶解度的基本计算。

7.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8.配制给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5.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6.掌握溶解度的基本计算。

7难点

1.溶液、溶质和溶剂之间的关系。

2.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

3.溶液“浓”、“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这两组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区别。难点

1.溶液、溶质和溶剂之间的关系。

2.从微观角度理解溶4.正确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性与溶解度概念上的不同。

5.掌握有关溶解度的计算方法,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6.溶液的稀释问题。

7.把溶质的质量分数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4.正确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性(六)单元课时分配

本单元共包含三个课题,可以用5个课时完成。(六)单元课时分配

本单元共包含三个课题,可以用5个课时完成158中考分析

1、中考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对近几年中考试题的分析研究,了解、掌握本单元内容的教学重点和目标。

虽然中考化学试题总是千变万化,但每年都有一些基本性内容,常规性、模式化的题型,热点和必考点,需要反复研究、深化理解、及时渗透。

62中考分析

1、中考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对近几1592、中考分析主要研究近几年中考对该单元知识的考查内容、方式和程度.即知识点、题型、化学思想方法、试题难度等等。

中考试题考查了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以何种方式进行考查的?考查的程度与所占的比例为多少?中考试题是怎样体现化学课程标准和考纲要求的?试题如何考查学生的学习潜能?试题对本单元教学有何启示?等等。

632、中考分析主要研究近几年中考对该单元知识的考查内容、方〔考点梳理〕

考点1溶液的定义、特征、组成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2、特征:均一性、稳定性3、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4、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常见的溶剂有水、酒精等。〔考点梳理〕考点1溶液的定义、特征、组成考点2溶液的形成

明确溶质在溶液中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存在

考点3乳浊液的乳化

往水和植物油形成的乳浊液中加入洗涤剂,洗涤剂有乳化的功能它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滴。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从而达到洗净的目的。考点2溶液的形成

明确溶质在溶液中考点4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

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

另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考点4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溶解过程中发生了有的溶质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升高如:

NaOH、浓H2SO4;

有的溶质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降低如:

NH4NO3有的溶质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考点5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浓溶液和稀溶液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

考点5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浓溶液和稀溶液

注意:

①“饱和”、“不饱和”是相对的随溶剂质量、溶质质量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②某物质的饱和溶液只是不能继续溶解这种物质,但是还可以继续溶解其它物质。注意:

①“饱和”、“不饱和”是相对的2、根据一定量的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溶液的浓稀与溶液是否饱和无关,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2、根据一定量的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把溶液分为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①升高温度②增加溶剂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①降低温度②增加溶质③蒸发溶剂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①考点6溶解度

1定义: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质量。

2、概念中的四要素:

①一定温度②100克溶剂

③饱和状态④质量

考点6溶解度

1定义:溶解度表示溶解度是衡量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尺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方法3、固体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溶解性难溶微溶可溶易溶溶解度\g﹤0.010.01~11~10﹥10溶解度是衡量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尺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4、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温度

⑴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⑵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

升高而变化不大

⑶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4、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考点7溶解度曲线

定义: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根据某物质

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可以画出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

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考点7溶解度曲线2、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①溶解度受温度变化而变化的趋势

②溶解度曲线上的任一点表示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③交点:表示几种物质在交点所示温度下的溶解度相等2、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①溶解度受温度变化3、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①查阅某温度下指定物质的溶解度

②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

③比较不同温度下,同种物质溶解度大小

④选择适宜方法(结晶法)分离混合物3、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①查阅某温度下指定物质的溶解度

②比考点8气体物质的溶解度

1、定义: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下溶解在一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

压强:随着压强的增大,气体溶解度增大

温度: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考点8气体物质的溶解度

1、定义:压强为1考点9混合物的分离

混合物的分离方法:

1、过滤

⑴适用范围:固体与液体分离

⑵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考点9混合物的分离

混合物的分离方法:

2、结晶

⑴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固体物质

⑵蒸发结晶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固体物质2、结晶

⑴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