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陕西省宝鸡市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检测(三)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届陕西省宝鸡市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检测(三)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届陕西省宝鸡市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检测(三)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届陕西省宝鸡市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检测(三)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届陕西省宝鸡市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检测(三)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2024届陕西省宝鸡市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检测(三)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12页。2.考生一律将〖答案〗涂写、书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选择题)1.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因为随葬品不足,新继位的周桓王只得派人去鲁国祈求,史称“求赙”。西周以来“天子不求私财”的传统从此打破,过去诸侯必须朝会天子的礼仪也名存实亡,相反,天子却要向诸侯进行聘问。这说明当时()A.分封制已经彻底崩溃 B.政治格局发生变化C.周天子已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D.宗法制进一步发展〖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周时期(中国)。根据题意可知,东周时期,周王被迫向诸侯祈求已逝周王的随葬品,打破了之前的礼仪制度,这体现了周王室的衰落,说明传统秩序遭到破坏,原有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变化,B项正确;此时分封制并未彻底崩溃,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此时周天子仍然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周王室的衰落,说明宗法制遭到了破坏,排除D项。故选B项。2.公元723年,唐玄宗将中书省与门下省的职权合二为一、称之为“中书门下”,成为中央的最高权力机构,中书令是大权独揽的宰相。门下省完全失去了原本的审核封驳之权。这一变化()A.扩大了宰相参政议政的职权 B.进一步减少了中央决策失误C.实现君主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提高了中枢机构的行政效率〖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723年唐玄宗时期(中国)。题干主要表明唐玄宗调整中央权力机构,将中书省与门下省进行职权合并,中书门下成为中央最高权力机构;原中书省长官中书令职权扩大,成为独揽大权的宰相,而门下省及官员权力减弱,相权由分散走向集中,有利于提高了中枢机构的行政效率,D项正确。“扩大了宰相参政议政的职权”就是题干涉及的变化,排除A项;这一变化与“进一步减少了中央决策失误”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了中枢机构的集中,“全面控制”的说法也有所夸大,排除C项。故选D项。3.宋时期政府曾制定法律,规定“诸商舶兴贩已经抽解与免两州商税外,其余合收税。场务(征税机构)不即(及时)检税,若收纳力胜钱过数,各杖一百;留滞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因而乞取财物,赃轻者徒一年。”这一规定()A.规范了地方司法行为 B.放松了对经济的控制C.保护了商品经济发展 D.减轻了农民赋税负担〖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宋代政府打破禁令,以鼓励商业发展;政府重视规范商税征管,对勒索商人的官吏进行惩罚,以保护商业的发展,C项正确;这一规定保护了商品经济发展,并不是为了规范地方司法行为,排除A项;这一规定保护了商品经济发展,未体现放松了对经济的控制,排除B项;这一规定保护了商品经济发展,未涉及农民赋税负担,排除D项。故选C项。4.清朝前期,政府征集名儒编纂巨籍三十多种。康熙时敕修、雍正初完成的《古今图书集成》,凡一万卷;乾隆时的《四库全书》凡三千四百五十七部,七万九千七十卷,更是巨籍,对学术的贡献亦甚大。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争取政治认同 B.促进民族交融 C.恢复儒学正统 D.倡导经世致用〖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清朝整理古代典籍,其目的在于通过构建文献秩序来为建构统治秩序服务,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同时争取政治认同,A项正确;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争取政治认同,并不是促进民族交融,排除B项;儒学正统地位始终存在,“恢复”一说不恰当,排除C项;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争取政治认同,未涉及经世致用,排除D项。故选A项。5.郑观应在其编写的《易言》中认为,面对西方列强咄咄逼人的形势,中国的出路“一言而蔽之曰:莫如自强为先”。他指出“欧洲各邦皆以通商为大经,以制造为本务。益纳税于货,而寓兵于商也”。据此可知,郑观应()A.为洋务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B.强调中国应重视发展军事工业C.冲破了传统儒学思想的桎梏 D.主张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答案〗D〖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一言以蔽之曰:莫如自强为先”“欧洲各邦皆以通商为大经,以制造为本务。益纳税于货,而寓兵于商也”并结合所学可知,郑观应阐述了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积极主张近代企业由商民自办,学习西方的资本主义,D项正确;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是中体西用,排除A项;郑观应强调发展商业,而非军事工业,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6.四一二政变后,共产国际执委会会议强调,“国民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直接同小资产阶级和农民合作的特殊组织形式”,武汉国民政府是“国民党左派的政府……它已走上(无产阶级和农民)专政的道路”。7月13日,中共中央发表《对时局宣言》,揭露汪精卫等人“已在公开的准备政变”,但仍坚持“与国民党合作的政策”。这说明,此时()A.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 B.已经成为了独立成熟的政党C.需要调整策略以适应革命发展 D.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国际形势〖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7年(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面对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实际掌握中共领导权的共产国际及其代表没有认识到国民党右派的反革命面目,仍幻想与国民党合作,压制工农运动,反对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中共也对国民党抱有幻想,表明在政治上的不成熟。因此,此时需要调整策略以适应革命发展,C项正确;八七会议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材料说明此时还不成熟,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说明此时还不成熟,没有正确地分析国内国际形势,排除D项。故选C项。7.在某回忆录中有这样的描述“今天是中华民国诞生三十八年纪念日,又是元旦,我们住在首都南京,已临着兵火的边缘。上年十一月末起,长春、沈阳相继沦陷,徐蚌会战失败,黄百韬将军……殉国,我军全部撤离徐州。”据此推知,当时()A.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即将基本被消灭 B.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被推翻C.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 D.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今天是中华民国诞生三十八年纪念日,又是元旦,我们住在首都南京,已临着兵火的边缘。上年十一月末起,长春、沈阳相继沦陷,徐蚌会战失败,黄百韬将军……殉国,我军全部撤离徐州。”和所学可知,回忆录中的描述出自于国民党方面,“中华民国诞生三十八年纪念日,又是元旦”是1949年元旦,此时,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取得重大胜利,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即将基本被消灭,A项正确。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标志着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被推翻,排除B项;1949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的工作中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排除C项;1947年8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战略反攻时的开始,排除D项。故选A项。8.1952年的全国高等院系调整前,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11所。调整后,全国高等学校减为182所,工科、师范、农林等科类的学生人数从7.04万人上升到13.84万人,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被取消。这次调整()A.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适应了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需要C.实现了高等教育资源的均衡布局 D.成为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基础〖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2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体现了在1952年高等院校调整中,工科、农林、师范院校增加了,工科院校增加是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要,农林院校增加为了培养农业人才以配合工业化进程,师范院校增加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故这次院系调整是为了适应中华人民共和国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要,B项正确;这次调整适应了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需要,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这次调整适应了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此时高等教育资源布局并不均衡,排除C项;这次调整适应了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并不属于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基础,排除D项。故选B项。9.在罗马共和国时期,并不存在一部专门涉及海运和海上贸易的法律,但罗马人凭借其法律技术来对海商领域的行为进行规范,同时通过对习惯的编纂和法学家的论证与解释来扩充个案决疑的空间。这说明罗马法()A.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 B.限制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C.内容侧重私法且灵活有效 D.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与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根据材料“并不存在一部专门涉及海运和海上贸易的法律,但罗马人凭借其法律技术来对海商领域的行为进行规范,同时通过对习惯的编纂和法学家的论证与解释来扩充个案决疑的空间”可以看出,罗马法在司法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D项正确;《十二铜表法》是平民和贵族斗争的结果,排除A项;材料与罗马法的影响无关,排除B项;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公民法内容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而且材料没有涉及内容中公法和私法的比重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10.17世纪的思想家洛克认为:立法权是国家的最高权力,国家形态的确立来自立法权的规定,其他国家机关应视为立法机关的授权机关,在必要的情况下,立法机关可以收回其授权或者对其他机关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罚。这一主张()A.为三权分立理论打下了基础 B.是民主共和体制的理论基础C.体现了反对君主制度的精神 D.影响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建立〖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英国)。据材料“立法权是国家的最高权力,国家形态的确立来自立法权的规定,其他国家机关应视为立法机关的授权机关,在必要的情况下,立法机关可以收回其授权或者对其他机关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和所学可知,政治权力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和外交权三种,立法权是最高权力,认为行立法机关应当高于行政机关,防止专政,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共和的思想,排除B项;洛克主张君主立宪制,并不反对君主制度,排除C项;洛克的分立理论主要影响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建立,对美国独立战争有一定影响,但影响美国政治制度的建立是法国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的学说,排除D项。故选A项。11.1933年5月,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农业调整法》,对自愿减少棉花、小麦、玉米等所谓“基本农产品”生产的农民给予补贴并发放商品贷款,与农产品加工者签订销售合同并规定销售定额和出口补贴等。1934年进一步通过法案把黑麦、亚麻、牛等纳入限制生产的“基本农产品”范畴。这些做法()A.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B.局部地调整了生产关系C.照搬了计划经济的做法 D.解决了生产过剩的问题〖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3年(美国)。根据材料可知,罗斯福推行这些农业措施的直接目的是通过限制农产品生产来恢复供求平衡,提高农产品价格,进而恢复农民购买力,这些做法局部地调整了生产关系,B项正确;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农业调整法》主要是为了防止农业生产过剩,并不能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排除A项;这些做法局部地调整了生产关系,未体现照搬了计划经济的做法,排除C项;“解决了生产过剩的问题”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12.1991年日本向海湾地区派出扫雷部队,这是日本首次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1992年日本国会通了《协助联合国维持和平活动法案》,从法律上确定自卫队可以出国执行联合国主持国际维和行动。20世纪90年代,日本共派出共20余批、2000多人次到海外执行各种任务。对这一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日本()A.转嫁经济泡沫破灭所带来的危机 B.强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C.利用国际形势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D.自卫队职能发生根本变化〖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1991年以后日本。根据材料可知,日本参与维和行动并宣传维和行动的成果,是在利用当时的国际形势谋求政治大国地位,C项正确;材料中的做法并不能转嫁经济泡沫破灭所带来的危机,排除A项;此时两极格局已经瓦解,排除B项;材料表明日本利用国际形势谋求政治大国地位,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第Ⅱ卷(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861年,中国内战已逾十年,美国也走向流血裂解之路。兰开夏的纺织厂依靠两国局势稳定来维持,它们购进的原棉有3/4来自美国南部,成品近一半在远东卖掉;英国商人在中国购买的绿茶有2/3由美国人喝掉。5月,英国政府宣布中立,但视美国南方邦联为竞逐统治权的独立政府,能向英国借款并购买武器,以弥补其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劣势。首相帕麦斯顿和外相罗素对历史、对《门罗宣言》耿耿于怀、希望美国永远一分为二。但当《泰晤士报》呼吁给与中国叛军类似权利时,他们则重申不干预的承诺,恪守中立原则。然而到了1862年春天,曾国藩与英国洋行签订合同,用汽船将官兵运到上海。4月,英法六艘炮舰帮助清军收复宁波。随后,李鸿章与华尔常胜军结盟,大举进攻上海周边的叛军据点,清出一条深入内陆、威胁苏州的通道。美国人华尔去世后,由英国皇家工兵官戈登接任。同年夏,恭亲王决定从英国买进几艘汽船,李泰国-阿思本舰队应运而生。为了能让戈登、阿思本等为皇帝效力。帕麦斯顿在国会休会期下令暂停《国外服役法》的施行,直至来年2月复会之前议员们无法对此进行讨论。次年新会期首日,保守党党魁狄士累利责备帕麦斯顿突然一百八十度改变对华政策,并斥责他未能介入美国内战。帕麦斯顿则辩称:自开始积极剿灭中国叛军后,对华贸易总收入增长了两倍,在中国的冒险举动已协助英格兰顶住美国内战对经济的冲击。——摘编自(美)裴士锋著《天国之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英国的对美政策,并简析这一政策形成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英国转变对华政策的表现,并加以评价。〖答案〗(1)政策:表面中立,实则偏袒南方邦联,试图介入美国内战。背景: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增强;美国南部是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一旦断绝将严重打击英国经济;南方在面积、人口和经济等方面严重落后于北方;美国脱英独立,门罗主义排斥英国在拉美的势力,不利于英国霸权的巩固;工业革命拓展后,美国凭借机床和通用部件的标准化生产,摆脱了对英国机械的依赖;希望美国分裂和削弱,使其工业不能与英国竞争,甚至在经济上再度成为英国殖民地。(答出任意4点即可)(2)表现:协助运送清军;与清军结盟作战,帮助清军收复失地,共同剿灭太平天国;向清廷出售武器装备;为英国军官在华效力提供便利。评价:是强权体现,悍然干涉中国内政,加深半殖民地化程度;加速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使反动的清政府苟延残喘,不利于中国社会进步;引起清政府政治和权力机构的变化,洋务派居于主导,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客观上推动了洋务运动,开始早期现代化的尝试;加剧英国对华经济侵略,以此缓解了本国的经济困境;是英国内阁权力膨胀、凌驾于议会之上的先声和预演;使英国免于直接介入美国内战,减少国际摩擦;但英国也因此错失了进一步打击美国工业发展的机会,为霸权易手埋下伏笔。〖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60年代(英国和美国)。第一小问政策,据材料“英国政府宣布中立,但视美国南方邦联为竞逐统治权的独立政府,能向英国借款并购买武器,以弥补其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劣势”并结合所学可知,表面中立,实则偏袒南方邦联,试图介入美国内战。第二小问背景,据材料“它们购进的原棉有3/4来自美国南部,成品近一半在远东卖掉;英国商人在中国购买的绿茶有2/3由美国人喝掉”及时间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增强;美国南部是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一旦断绝将严重打击英国经济;南方在面积、人口和经济等方面严重落后于北方;据材料“首相帕麦斯顿和外相罗素对历史、对《门罗宣言》耿耿于怀、希望美国永远一分为二。”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美国脱英独立,门罗主义排斥英国在拉美的势力,不利于英国霸权的巩固;工业革命拓展后,美国凭借机床和通用部件的标准化生产,摆脱了对英国机械的依赖;希望美国分裂和削弱,使其工业不能与英国竞争,甚至在经济上再度成为英国殖民地。【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和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60年代(英国和中国)。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曾国藩与英国洋行签订合同,用汽船将官兵运到上海”并结合所学可知,协助运送清军;根据材料“英法六艘炮舰帮助清军收复宁波。随后,李鸿章与华尔常胜军结盟,大举进攻上海周边的叛军据点”并结合所学可知,与清军结盟作战,帮助清军收复失地,共同剿灭太平天国;根据材料“恭亲王决定从英国买进几艘汽船,李泰国-阿思本舰队应运而生。”并结合所学可知,向清廷出售武器装备;根据材料“为了能让戈登、阿思本等为皇帝效力。帕麦斯顿在国会休会期下令暂停《国外服役法》的施行”并结合所学可知,为英国军官在华效力提供便利。第二小问评价,根据材料“曾国藩与英国洋行签订合同,用汽船将官兵运到上海。4月,英法六艘炮舰帮助清军收复宁波。随后,李鸿章与华尔常胜军结盟,大举进攻上海周边的叛军据点”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是强权的体现,悍然干涉中国内政,加深半殖民地化程度;根据材料“英法六艘炮舰帮助清军收复宁波。随后,李鸿章与华尔常胜军结盟,大举进攻上海周边的叛军据点,清出一条深入内陆、威胁苏州的通道”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加速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使反动的清政府苟延残喘,不利于中国社会进步;根据所学可得出,引起清政府政治和权力机构的变化,洋务派居于主导,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根据材料“恭亲王决定从英国买进几艘汽船,李泰国-阿思本舰队应运而生。”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客观上推动了洋务运动,开始早期现代化的尝试;根据材料“自开始积极剿灭中国叛军后,对华贸易总收入增长了两倍,在中国的冒险举动已协助英格兰顶住美国内战对经济的冲击。”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加剧英国对华经济侵略,以此缓解了本国的经济困境;根据材料“帕麦斯顿在国会休会期下令暂停《国外服役法》的施行,直至来年2月复会之前议员们无法对此进行讨论”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是英国内阁权力膨胀、凌驾于议会之上的先声和预演;根据材料“并斥责他未能介入美国内战”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使英国免于直接介入美国内战,减少国际摩擦;但英国也因此错失了进一步打击美国工业发展的机会,为霸权易手埋下伏笔。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印者,信也”。方寸大小却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比如,古代私印通常用作“祈祥厌胜之配饰”,战国、秦汉时人们就会择言语制成印章,汉代曾流行在正月卯日佩带刚卯、严卯双印以避邪痛的风俗。——摘编自沙孟海《印学史》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印章所具有的功能或价值,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功能或价值不少于三种,且不得与材料中的“祈祥厌胜之配饰”重复,分别阐述:史实准确,逻辑清晰)〖答案〗功能或价值简要阐述明确手工产品的生产者官营作坊要求工匠在制品上标注印记,往往出于保证产品或工程质量、强化匠籍管理的需要。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技艺精湛的私营手工业者也采用这一做法,来标识和推销自己的产品,成为商标的雏形;对政府来说,也便于市场管理和征税。封存财物、文书古人封存、递送物件或文书等,如果单用绳子扎住,就难防被人拆动,所以在绳结上封一块泥,把印章盖在泥块上,别人就不能随意拆动,这是古代印章最初的主要用途。权力地位的象征古代官印是朝廷权威与官员身份的象征,也是国家行政机构施行职权的工具。当然,也可以借官印以考证古代的官制、地理和姓氏等,以弥补史籍缺漏,订正记载讹误。怀柔民族政策的见证古代朝廷为了安抚边疆强悍的匈奴、羌、鲜卑、氐、乌桓等少数民族,往往采取加以册封、颁赐官印的怀柔方式,以镇抚外方、避免战事。体现书写材料的变化将印章蘸上印色加盖在纸或绢上,直到南北朝才开始通行,南朝政府文书均已使用印色,这一用法一直保持到现在;从封泥到印色,体现出主要书写材料在这一时期从竹木简牍向纸张的转变。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信用凭证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和进步,社会需要有一种信用的凭证,印章应运而生并被大量使用。南宋政府发行纸币会子时加盖官印,即是国家信用的体现。姓名印则是个人凭信的符记,常在签署合同、法律文书,领取官俸等较为正式的场合使用。画押往往使用特殊记号,使人难于模仿,以表示信用。篆刻艺术载体文人通过刻印印章,抒发丰富深远的思想情感和高雅幽妙的精神境界,尤其是元明清时期文人士大夫画高度繁荣,强调个性表现,追求抒情写意,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认识汉字字体演变从商周甲骨文、金文,经过小篆,发展出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最终形成了中国古代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早期印章篆刻多用小篆,但宋以后也常有以隶书、楷书进行篆刻的情况。〖解析〗本题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先秦工匠在其所制的陶器、漆器等底部刻印记名”及所学可知,官营作坊要求工匠在制品上标注印记,往往出于保证产品或工程质量、强化匠籍管理的需要。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技艺精湛的私营手工业者也采用这一做法,来标识和推销自己的产品,成为商标的雏形;对政府来说,也便于市场管理和征税。根据材料“封泥、印行会于所用官印‘壹贯符合同’”及所学可知,古人封存、递送物件或文书等,如果单用绳子扎住,就难防被人拆动,所以在绳结上封一块泥,把印章盖在泥块上,别人就不能随意拆动,这是古代印章最初的主要用途。根据材料“皇帝信玺、丞相之印章、渔阳太守章”及所学可知,古代官印是朝廷权威与官员身份的象征,也是国家行政机构施行职权的工具。当然,也可以借官印以考证古代的官制、地理和姓氏等,以弥补史籍缺漏,订正记载讹误。根据材料“赐印:亲晋羌王”及所学可知,古代朝廷为了安抚边疆强悍的匈奴、羌、鲜卑、氐、乌桓等少数民族,往往采取加以册封、颁赐官印的怀柔方式,以镇抚外方、避免战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将印章蘸上印色加盖在纸或绢上,直到南北朝才开始通行,南朝政府文书均已使用印色,这一用法一直保持到现在;从封泥到印色,体现出主要书写材料在这一时期从竹木简牍向纸张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章是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信用凭证。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和进步,社会需要有一种信用的凭证,印章应运而生并被大量使用。南宋政府发行纸币会子时加盖官印,即是国家信用的体现。姓名印则是个人凭信的符记,常在签署合同、法律文书,领取官俸等较为正式的场合使用。画押往往使用特殊记号,使人难于模仿,以表示信用。根据材料“元代画家王冕篆刻的印章”及所学可知,文人通过刻印印章,抒发丰富深远的思想情感和高雅幽妙的精神境界,尤其是元明清时期文人士大夫画高度繁荣,强调个性表现,追求抒情写意,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印章可以认识汉字字体演变的历史,从商周甲骨文、金文,经过小篆,发展出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最终形成了中国古代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早期印章篆刻多用小篆,但宋以后也常有以隶书、楷书进行篆刻的情况。请考生从2道历史考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882年,伊藤博文赴欧考察宪政,他对维也纳大学学者冯·施泰因的观点印象深刻。施泰因将国家比作人体,君主是头,双肩是两院议会,躯干是政府各部门,而人民是支撑的两足,各器官发挥各自功能,国家才能健康。1885年,担任内阁总理大臣后、伊藤与法律专业官僚井上毅着手草拟宪法。井上所拟的宪法第一条是:“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之”,法律顾问德国人罗斯勒尔反对使用“万世一系”一词,但伊藤木予采纳。1888年6月,天皇亲自出席咨询顾问机构枢密院对草案的审议会议。针对第四条:“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依据此宪法之条规行驶之”,司法大臣山田显义主张删除“依据此宪法”一句。伊藤亲自说明:“所谓宪法政治就是限制君主权,如若没有了这一条文,宪法便失去了核心”。在多数赞成下,第四条获得通过。1889年2月,《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对天皇、议会、司法和国民权利和义务等作了明确规定。——摘编自陈玮煌《明治宪法背后的国体之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日本帝国宪法》制定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大日本帝国宪法》。〖答案〗(1)明治维新为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日本的工业革命出现高潮;西方启蒙思想在日本进一步传播;自由民权运动高涨,呼吁制定民主宪法来推动社会发展;明治政府推翻旧有体制,开始仿效西方建立近代政治制度;明治政府通过出访考察,认为与德国情况相似,决心仿照德国制定宪法。(2)是一部具有日本特色的、基本上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极其保守,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天皇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权力,为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埋下隐患;按“三权分立”原则建立议会、内阁和法院等权力机关;承认了人民享有一定的民主权利和自由,推动日本政治民主化发展。〖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日本。根据材料“1885年,担任内阁总理大臣后、伊藤与法律专业官僚井上毅着手草拟宪法”可知,明治政府推翻旧有体制,开始仿效西方建立近代政治制度;根据材料“1882年,伊藤博文赴欧考察宪政,他对维也纳大学学者冯·施泰因的观点印象深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治政府通过出访考察,认为与德国情况相似,决心仿照德国制定宪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治维新为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日本的工业革命出现高潮;西方启蒙思想在日本进一步传播;自由民权运动高涨,呼吁制定民主宪法来推动社会发展。【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日本。根据材料“井上所拟的宪法第一条是:‘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之’,法律顾问德国人罗斯勒尔反对使用‘万世一系’一词,但伊藤木予采纳。1888年6月,天皇亲自出席咨询顾问机构枢密院对草案的审议会议。针对第四条:‘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依据此宪法之条规行驶之’,司法大臣山田显义主张删除“依据此宪法”一句。伊藤亲自说明:‘所谓宪法政治就是限制君主权,如若没有了这一条文,宪法便失去了核心’。在多数赞成下,第四条获得通过”可知,是一部具有日本特色的、基本上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极其保守,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天皇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权力,为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埋下隐患;根据材料“1889年2月,《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对天皇、议会、司法和国民权利和义务等作了明确规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按“三权分立”原则建立议会、内阁和法院等权力机关;承认了人民享有一定的民主权利和自由,推动日本政治民主化发展。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于叙事之中,即见其旨意,惟太史公能之”。如《李斯列传》开篇,李斯对比厕中与仓中之鼠后大发感慨:“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刻画出他热衷富贵、狡诈自私、阿顺苟合的卑劣人格。对于李斯的非凡政治才干和显赫政绩——二十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