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命题研究:开放性试题的内涵、表现及设计原则_第1页
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命题研究:开放性试题的内涵、表现及设计原则_第2页
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命题研究:开放性试题的内涵、表现及设计原则_第3页
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命题研究:开放性试题的内涵、表现及设计原则_第4页
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命题研究:开放性试题的内涵、表现及设计原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命题研究:开放性试题的内涵、表现及设计原则摘要:核心素养导向的开放性语文试题以高阶思维为内核,包含有探究性、综合性等特点,强调自主建构。命制开放性语文试题,可以从语文课程的多义、模糊、隐喻等学科内在性质,以及条件、过程、结论等试题外在设计角度两个方面开展研究。开放性试题的设计必须走出应试化模式,与真实学习、生活关联起来,调整试卷结构布局,指向现实问题解决;设置情境性综合任务,考查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表现;注重结构化知识,考查学生的深度理解和迁移运用水平;聚焦学生思维过程,完善开放性试题的评分机制。关键词:开放性;试题;探究性;综合性;素养;任务核心素养导向的语文教学必然具有开放性。在封闭的学习情境和任务中开展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的大量、反复操练,注定无法培育学生指向现实问题解决的核心素养。作为测评学生素养水平的语文试题,理应设置开放的情境任务进行综合考查。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对教育也提出了明确要求。所谓“完整的人”,要能够合理应对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现实情境,这不是套路化、模式化的教学能够实现的培育目标。《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对提升试题科学化水平就有相关要求:“减少机械记忆试题和客观性试题比例,提高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比例,积极探索跨学科命题。”对命题的要求,其实指向的更是对教学和人的培养方向的引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明确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特点时,进一步强调“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应整合关键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体现运用语文解决典型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既然现实生活具有开放性和复杂性,那么语文学习和测试的情境任务就应该呈现开放性特征;这样,也才能评判学生在较大的空间里整合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的素养水平。因此,新课标在“评价建议”部分的学业水平考试命题规划中指出:“明确规定主观性和客观性试题的比例,倡导设计基于情境的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一、开放性试题的内涵(一)“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的解析前文所引教育部文件和课程标准对考试命题的要求,均将“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并称。这里将“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用作“试题”的修饰语,表明这是一类试题,这类试题具有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等性质,在试题表现上可能有所侧重,但并非强调这是三种不同的试题,需要加以区分。“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三个词语的所指自然是不同的。“探究”是一个行为动词,强调由外而内的思维过程。试题任务的解决过程可能比较复杂,需要透过外在的表层信息,分析情境内在所指,整合情境信息、相关经验、知识和能力,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路径,最终得出明确的结论。“开放”在试题中的表现是多方位的,开放就意味着自主建构。“开放性”的试题,其解决过程必定包含多元建构的思维方式。可见,“开放”是一个既包括内容领域,也包括过程和方法的形容词。“综合”在试题中表现为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的整合。“综合性”的试题,往往侧重语文素养的整合性体现。这与综合性、实践性的语文课程性质是一致的,因此,如果要测评学生的语文素养,可能就需要命制更多的综合性试题来实现。分析可见,三者在试题中的表现并非是完全独立或割裂的,三者之间显然存在较多的交叉。比如探究性试题强调思维过程,但开放性试题的建构过程和综合性试题的整合过程也必然指向思维过程;综合性试题侧重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的整体表现,但探究性和开放性试题的解答过程也会涉及知识、经验等多方面内容领域的整合。“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是“类”的概念,尽管一道试题在各性质的表现上会有所侧重,但都应该体现有较为共同的要素和基本形态。首先,这类试题的命制会强调“用什么”,包括有什么条件、需要什么知识、使用什么技能,其中还会涉及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会聚焦“如何解决”,也就是设计什么思路、运用什么策略和方法、通过怎样的路径等,这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最后,这类试题也关注“结果怎样”,即基于怎样的研究思路和思维过程,得出怎样的结论、形成怎样的产品或产生怎样的意义等。(二)“开放性”是最根本的属性作为“类”的概念,我们倡导命制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语文试题,宣扬的是一种素养立意的命题理念和教学理念。当然,在我们所见的更多命题文件和相关论述中,除了前文提到的两处,三者并称的情况并不多见,更多的是以“开放性”指称。比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要求“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新课标在“评价建议”的学业水平考试“命题要求”部分强调“试题形式力求创新,鼓励增加开放性试题比例”。核心素养表现为现实情境的问题解决能力。我们知道,信息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其真实情境是复杂的、变化的、充满不确定性的,解决这样的现实问题,必定要具备高阶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阅读能力更多的也反映了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同时,思维也是写作的内核,是第一要素。相对应的,我们的教学和命题,更应该面向现实,设置更多的开放性学习任务和试题,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并测评学生思维层次。新课标在“评价建议”的学业水平考试“命题要求”部分,对试题评分提出这样的要求:“要健全主观性、开放性试题的评分标准,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对简单结构作答和复杂结构作答实行分级赋分。”如果要提倡开放性试题,那就不能不强调基于思维结构来评分,以此区分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有研究者指出,在真实情境中,高阶思维的发生通常指向一个开放性的新问题[1]62。开放性语文试题,就是考查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借助语文知识、通过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放性试题的解答,必然是真实情境中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整合表现(综合性);开放性试题自主建构的特征,必定需要呈现思维由外而内、由表及里的运行过程(探究性),也必然会呈现思维过程及其产生的结论的个性色彩。比如阅读文言文《与致虚妹丈》,试题要求“依据字形,领会词义,体会情味。参考示例,给‘婉妙’作批注”。这是一道开放空间很大的试题。解答试题的过程就是探究汉字结构、汉字文化、词语意义和文本内涵的思维过程。结论的产生来自已有知识、经验和文本的互动过程,其中还会反映学生对汉语言文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显然是整合性表现。由此可见,试题的“开放性”很大程度上涵盖了“探究性”和“综合性”,这也意味着,我们的表达不一定要将三者并称,而只需要称“开放性试题”即可。需要指出的是,开放性试题是以高阶思维的考查为灵魂的,如果不能指向高阶思维的考查,就不会是真正的开放性试题。比如2021年全国一卷的语文默写题,要求学生填写带有“三秦”的名句。尽管答案有多个,但要完成这些填写,只需要“复制—粘贴”即可,不需要思维介入,更不需要开展意义建构,因而就不能将之列入开放性试题。二、开放性试题的表现特征分析语文学科开放性试题的表现特征,有必要从两个方面来探讨:一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这是内在的课程特点决定的;二是试题任务制作技术,这是外在层面。(一)学科内部的开放特征作为人文学科,语文课程天然地具有开放性特征,这一特征自然会反映在语文考试命题中。首先是词句、文本或话题的所指,其本身具有一定模糊性或多义性,这是语文学科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小到文言虚词的理解,比如《小石潭记》中“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中的“以”,是作“因为”还是“以为”讲的问题。前解是基于客观环境,后解是基于主观心境,各有理解的基础,也各有阐释的逻辑。比如理解鲁迅散文作品《风筝》的主题思想,从不同的视角也会有不同的解读。这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特点的重要体现,在教学和命题中不能回避,也无需回避。我们要直面和正视,以此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内涵、价值和意义。有试卷要求分析陆游诗作《若耶溪上》的情感,如果从美景、美食和人情等出发来理解,就会推断出诗人回到故乡的愉悦之情;如果从霜风、红叶等意象、以“客”自居、“酒薄何妨醉”的表达等,也可能会推断出诗人卸任后的落寞之感,而美食虽好也只能聊以自慰。模糊性和多义性是文学作品的固有特征,语文试题的命制必然会反映并表现出来。其次,文学的隐喻性特点也决定了文学解读的开放性。隐喻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它往往借助另一类事物来理解、阐释和表情达意。语文命题往往也会关注这种隐喻性的表达,并以此引导学生作开放性的理解。比如某试卷选用日本作家小川未明的《野蔷薇》,要求学生分析这篇童话的冷暖色调。颜色隐喻在文学作品中较为常见,通过色调的设置可以衬托人物、刻画心理、推动情节、预示命运等。该题将色调冷暖与环境营造、情节发展、人物结局等关联起来分析,不同的视角会有不同的关联,引发不用的解读和思考。隐喻性思维的命题在写作中也很常见,比如有试卷写作试题“我听见时间的声音”,有试卷写作试题要求学生以“打开脑上开关”为话题,等等,都是要求学生基于隐喻性思维进行开放性创作。(二)试题任务的开放设计开放性试题可以从条件、过程和结论三个方面进行设计,从而形成三种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开放性试题,会表现出不同的试题特点。条件开放的试题,也有不同的表征。一是条件的可选择性,出于尊重差异化的需要,试题会列出若干条件以供选用。比如近年名著阅读试题,往往提供多部作品供学生选择,这样的可选择性,照顾到不同阅读喜好、取向的学生,能更有效地考查学生的阅读素养表现;比如写作试题,要求学生就某个话题可以记叙经历、发挥想象或发表议论等不同形式来完成,这也就能更好地发挥不同类型学生的写作特长。二是条件的不确定性,学生需要自己寻找并确定相关条件,然后据此解决问题,完成作答。显然,这是更大程度的开放。比如某试卷要求学生根据示例,对日本诗人金子美铃的小诗《露珠》中的诗句,提一个能打开想象的问题,再写出由这个问题引发的想象。试题没有明确需要研究的诗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真实理解,自主确定诗句来完成这个任务。该试题的设计不仅尊重学生的真实阅读体验,还尊重了诗歌的文体特征和阅读规律,对于学生如何开展诗歌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见,语文试题特别是文学阅读试题,有时候条件的开放可能赋予试题更大的价值。过程开放的试题,没有提供给学生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学生需要根据已知条件,调动知识和经验,重组知识结构,以应对新情境、新任务。比如某试卷选用陆游的《跋吕侍讲〈岁时杂记〉》,该文末句“抚卷累欷”字字千钧,吟之更觉有味,于是要求学生分析吟读时应该将重音落在哪里。诵读是个性化行为,学生基于自身的情感体验和思维认知,会做出“重音”落点的不同判断。因此,不同学生的问题解决路径,会因个体理解的差异而不同。当然,解答该题,实则是以重音的知识来支撑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把握。与之不同的另一种过程开放性试题,则是知识也是不确定的,学生需要根据情境,自主选择储备的知识来支持问题的解决。因为知识的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就相异。比如有试题设置班级开展“倡导低碳生活”主题宣传活动,要求自主确定研究内容和步骤,深入进行这项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自然需有相应的知识来支撑这项研究的实施,其研究策略、步骤和结果就会不同。解决这类问题,需要学生储备深度理解的大量知识经验,具有结构化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中会呈现学生个性化、有高度的素养水平。学习的本质是意义建构,真正优质的试题会留给学生建构意义的空间,于是就会产生不同的结论。随着教育的深度变革和命题的深入发展,结论开放的试题会越来越多,这也就越接近语文课程的本质。但面临的一个迫切的问题是,如何评估这些建构了不同“意义”的作答,也就是说这些不同“意义”在多大程度上是可以接受的。因此,结论开放的试题往往会要求学生进行阐释,去还原思维过程。评估就从结论出发,去审查其思维发展的历程,分析结论背后的证据支持,也就是新课标里要求的“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对简单结构作答和复杂结构作答实行分级赋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当前出现了一种新类型的试题,即问题不确定的开放。比如某试题设置“学贵有疑”的情境,要求学生选择一部名著,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解释提问的原因。这是全方位开放的试题,指向日常学习过程,指向学生个性特点,指向真实学习的本质。当然,对这类试题还需要深入讨论,比如离开了限制,测试是否还存在?优质的开放性试题,是否有边界限制?三、开放性试题的设计原则倡导设计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问题解决素养,就必须打破知识立意的命题思想囚笼,使机械记忆、反复操练的教学再无用武之地。开放性试题的命制必须走出应试化的模式,与真实生活关联起来,让学生在“做事”的逻辑中考查“素养”的真实表现。(一)调整试卷的布局以知识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和写作等板块组合的传统试卷模式,显然是知识立意和能力立意理念的体现。尽管近些年来全国少数中考试卷减少了单一知识点和技能点的试题考查,但其应试化的试卷本质并未发生变化。这些板块兀自独立,互不相关,知识也只在其封闭板块内部发生“反应”。然而,大千世界中的问题解决,只依靠单一板块的内部知识,可能也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从“教学评一致”的思想来看,这样的命题评价,必然导向教学专注于单一板块知识的“消化”,失却基于真实情境的迁移与运用,知识的学习无法做到深度理解,不同类型的知识也无法相互融通。因此,素养立意的语文试卷,应该以“真实”事件的问题解决为线索来组织和布局。通过设置真实或“模拟真实”的一个(组)专题研究性任务,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素养水平。目前,这类试卷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整张试卷就是一个“大事件”,由四五个专题组成,这些专题间有逻辑关联,呈进阶式、并列式等结构形式,随着一个个专题中“小事件”的解决,最后自然会走向“大成果”(比如研究报告、思考方案等写作题)的形成。最早的尝试,应该是2019年嘉兴中考卷。更多的是另一种,试卷由若干(一般四至六)个专题组合而成,全部或多数专题是独立的,写作专题可能与某个专题有关联。现实事件是开放的,设计的试题自然也应该是开放的。反过来,要设计素养立意的语文开放性试题,应该基于真实的现实“事件”。以问题解决为线索来组织试卷,是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理念在命题中的反映,其整体性、综合性会更强,开放度和探究空间也更大。当然,在布局试卷时也要继承传统试卷的一些优势,比如要兼顾语文各方面的核心知识和技能、不同文体形式的语料等。(二)设置情境性任务语文开放性试题任务设计依托主题化、项目式真实情境活动,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情境、文学体验情境和跨学科情境中,开展交际活动、创意表达、方案设计等各种语言实践。任务的综合化是开放性试题的重要表现,以主题、活动、项目等综合任务的实施,通过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表现。因此,相比知识和能力立意试卷动则四五十甚至上百个问题,素养立意试题任务明显减少,比如2023年中考温州卷只有14个题,衢州卷16个题,绍兴卷18个题。开放的综合任务的设计要通盘考虑、有序进阶,合乎“做事”和研究的逻辑。首先,要有明确而统一的任务主题,后面的子任务都围绕这一主题任务来设计。其次,要有独立而完整的结构,每个试题看似相对独立,但它们之间相互关联,形成序列,共同构成一个问题解决(研究)过程的完整结构。再次,要有新颖而精巧的设计,命题设计渗透着学习指导功能,情境任务的序列蕴含着科学的学习进程,因而,新颖的试题能激发学生的探求愿望,精巧的构思能启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最后,要有清晰而统领的知识,在开放的、综合的情境任务完成过程中,实现对语文核心知识概念和技能掌握情况的考查。(三)指向结构化知识以问题解决为线索,知识、经验、技能、方法、思维等就跟着“事件”运行,必然会根据“事件”处理的需要,自由提取并组合各类知识、经验、技能、方法、思维等,这就自然会突破原先板块内的知识组织。现实事件是开放的,自然需要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的关联与整合,从整体上解决事件和问题。变化、复杂、不确定情境中的开放性问题,就意味着没有问题解决的固定模式和套路,而需要随时根据具体情境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来应对。新课标就强调“推进综合学习”,要求“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汇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素养立意的语文试题,意在通过开放性情境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运用结构化知识去完成任务和解决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