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犯罪中犯罪中止的问题及建议综述3300字】_第1页
【共同犯罪中犯罪中止的问题及建议综述3300字】_第2页
【共同犯罪中犯罪中止的问题及建议综述3300字】_第3页
【共同犯罪中犯罪中止的问题及建议综述3300字】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共同犯罪中犯罪中止的问题及建议综述目录TOC\o"1-2"\h\u26952共同犯罪中犯罪中止的问题及建议综述 114869第一节共同犯罪中犯罪中止的问题 121395一、共同犯罪中犯罪中止在立法制度上的滞后 131576二、共同犯罪中犯罪中止在司法实践上的缺失 28058第二节共同犯罪中犯罪中止问题的建议 314391一、共同犯罪中犯罪中止立法制度上的完善建议 36214二、共同犯罪中犯罪中止司法实践上的完善建议 3毫无疑问,共同犯罪中止不仅与中止人本人有关,还与其他共犯有关。当共犯中止人积极制止犯罪或者积极采取普通人的最大努力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时,最终导致共犯结果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或者因共犯中止人的个人能力不足以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或者因共犯中止人的个人能力不足以防止犯罪结果的实现,犯罪结果是由其他共犯的预防造成的。在我国,共犯应当按照既遂标准来处理,这对于企图阻止的人来说显然过于严厉,这也违背了法律所要求的公平正义的基本理念。第一节共同犯罪中犯罪中止的问题一、共同犯罪中犯罪中止在立法制度上的滞后我国刑法中只有第二十四条关于共同犯罪的规定和第二十五条关于犯罪中止的规定,但在共同犯罪中没有关于共同犯罪和犯罪中止的规定。在具体司法实践中,应当简单处理共同犯罪中止问题,并与单一犯罪中止进行比较,以达到预防共同犯罪的目的,坚持共同犯罪中止成立的必要条件。但是,共同犯罪中的犯罪中止远比单一犯罪中的犯罪中止复杂,共同犯罪中行为人的个体情况更为多样化和复杂。如果简单地将共同犯罪中止与单一犯罪中止进行比较,结果往往会导致共同犯罪中止在司法认定上过于片面和单一,以致认定范围过于狭窄。更重要的是,刑法的目的很难有效实现,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都不可能实现。中国遵循有法可依的原则。如果刑法的规定及其适用过于单一和笼统,司法实践中就会缺乏明确的标准,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这将导致立法体制滞后于实践发展的需要,阻碍我国的法治进程。在这方面,中德之间仍有差距。德国关于共同犯罪中止的具体立法规定有五条,为司法实践提供了明确的依据参见[德]冈特参见[德]冈特·施特拉腾韦特、洛塔尔·库伦:《刑法总论I——犯罪论》,杨萌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二、共同犯罪中犯罪中止在司法实践上的缺失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共同犯罪的中止主要依据第二十四条的规定,这是确定单一犯罪中止的标准。他们始终坚持以及时性、自动性、客观性、有效性为前提,完全忽视了共同犯罪终结的复杂性。无论每个共犯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和分工如何,严格以共犯整体论为基础,对所有共犯的中止都是以预防犯罪结果的效力为基础的,过于苛刻。同时,在实践中也对司法鉴定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在共同犯罪中止的司法实践中,一些共犯在尽了最大努力后,仍然无法阻止犯罪既遂的结果。如何认定,无疑是一个理论和司法问题,也是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在司法实践中,法院会遇到许多不能兼顾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案件。综上所述,共犯整体论适用于我国共同犯罪的终结。这一理论的适用符合我国法律的要求,但其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却是极其有害的。如果只考虑法律的规定,完全适用法律,忽视人道主义,这个社会就会出现人道主义的缺失。但是,如果只考虑人性和社会反思,法律必然缺乏尊严。首先,容易使司法人员在处理具体案件时陷入两难境地。由于我国现行法律的不完善,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往往陷入两难境地。如果严格依法办事,可能造成恶劣的社会反响,引起公众不满,引发道德舆论;如果充分考虑公众可接受的范围,恐怕超出了自己的权限,超出了法律,违反了合法性原则。因此,在我国,共同犯罪终结的认定往往使法官陷入两难境地。其次,不利于预防犯罪结果的发生。在共同犯罪中,有的犯罪分子放弃犯罪意图,竭力防止共同犯罪的结果,完全切断了既往行为与共同犯罪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但由于其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犯罪结果仍在发生。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法律规定中没有具体规定。在共犯认定上,我们采用了共犯完全中止理论。由于效力的缺失,我们一般认为它不成立缓刑,而只是作为酌定量刑情节。这显然与群众的道德感受不符。人们会想当然地认为,共犯放过与不放过在法律上没有实质性的区别,这使得共犯最终有了更好的实施犯罪的理念和行动。这与中止犯罪的初衷完全不符。此外,犯罪中止的立法目的也无法实现。法院作出的法律判决也会受到舆论的左右,引发社会矛盾,其执行的难度可想而知。这也损害了法律对人民的教育功能,无疑损害了法律的权威。因此,为了使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符合立法的初衷,使法律更好地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必须在立法层面进一步完善共同犯罪中止的具体规定。第二节共同犯罪中犯罪中止问题的建议一、共同犯罪中犯罪中止立法制度上的完善建议(1)增设共同犯罪中犯罪中止的规定我国刑法将共同犯罪中止写入刑法典,与单一犯罪的中止不同。针对主犯、共犯、胁迫共犯、教唆犯的犯罪中止,分别作出不同的界定,为司法实践提供明确的认定标准和参考标准,使司法机关有法可依,实现对具体犯罪的法定处罚。(2)增设共犯关系脱离的规定肯定共犯在最真诚的努力下中止行为,犯罪结果仍然发生的情形。它为共犯中止的认定提供了相对宽松的标准,共犯中止可以在共犯关系分离时成立,适用于刑罚的救济。(3)增设准中止犯的规定如果共犯中止犯付出了最真诚的努力,犯罪结果没有发生,但与共犯中止无关,此时刑法也应明确规定共同犯罪中应当适用犯罪中止,应该减轻处罚。二、共同犯罪中犯罪中止司法实践上的完善建议(1)坚持主客观相统一原则我国刑法对共同犯罪中的犯罪中止没有统一的规定,这使得司法人员在司法实践中处理具体案件时没有明确的标准可循。有时侦查人员过于关注犯罪行为人的客观行为和结果,在鉴定过程中过于僵化;有时侦查人员过于关注犯罪行为人的主观心理,必然导致鉴定过程中的偏差,很容易造成不公,受到当事人的质疑参见参见张永江:《未遂犯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2)坚持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在我国,犯罪造成的社会危害程度是刑罚轻重的基础。我们应该罪刑并重。在实践中,主要体现在刑罚权的制约上,其主要目的是实现罪、责、罚的平等关系。不同程度的犯罪适用不同的量刑情节,决定了承担不同的法律后果。总而言之,主观恶性程度低的犯罪分子比刑事责任犯危害小。刑法的目的是预防犯罪。对于一般预防而言,刑罚过轻不利于打击犯罪,而刑罚过重则是关注对合法权益的侵害。例如,A和B决定抢劫一个富人C,他们和D谈判。当他们找D时,D很胆小,告诉A和B他不想这样做就离开了。没有D,A、B两人仍完成了抢劫。在本案中,我国一直坚持D只是放弃了犯罪行为,但为了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他没有确立犯罪中止,而是确立了犯罪既遂。显然,在这样一个简单的判决中,将D定为既遂是不公平的,处罚过重。(3)注重区别对待原则在实践中,犯罪是复杂多变的,犯罪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共同犯罪中的犯罪中止是建立在共同犯罪和犯罪中止两种复杂形式的结合之上的,因此认定难度较大,认定过程中的难度可想而知。区别对待的原则,就是在千头万绪的问题中梳理出一针一线,让人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坚持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因此,在共同犯罪终结的认定过程中,笔者认为应当坚持这一原则。在共同犯罪中,每个共犯的情况并不完全相同,应当区别对待,体现公平正义。在确定是否终止共同行为人的成立时,应当区分各共同行为人的主观意志和客观行为,区别对待其不同的地位、分工和作用的影响参见参见赵秉志:《犯罪未遂形态研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