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教学设计1-粤教版_第1页
渐教学设计1-粤教版_第2页
渐教学设计1-粤教版_第3页
渐教学设计1-粤教版_第4页
渐教学设计1-粤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渐》教学设计广州市第一中学晏晖教材分析及教学设想:《渐》是丰子恺的一篇富有哲理性的议论散文,文章以自我的情感体验和观察为基础,抒写个人的见解和主张,作者观点非常独到、深刻,表达含蓄。它通过对人的生命历程中渐变规律的描述和分析,揭示时间的隐秘性和欺骗性,告诫世人要珍惜时间,把握渐变,坚持做一个明达、谦让、平和的人,呼吁社会的谦让与和平。文章深入浅出,作者从身边琐事、日常见闻、零星思想和即兴随感谈起,由具体至抽象,逐步揭开“渐”的特征、作用和本质。文章前半部分尚好理解,后半部分由于作者对所要表达的主题点到即止,并不赘言,加之举了一些寓言性的事例,增加了学生阅读和理解的难度,学生可能无法顺利地挖掘出作者的写作目的,且极易误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是“珍惜时间,充实人生”。为此,设想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后半部分,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列举的“农夫抱犊跳沟”、“乘火车的旅客”的故事寓意及文末最后两段的含义,理解作者所赞扬的“大人格”“大人生”。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力求使用少而精的问题带动对课文的整体理解品读,引导学生长时间地进行直抵教学目标的深层次的思考,故设计一个关于本文主题思想方面的主问题牵引教学活动板块,即:子恺先生对“渐”的理解。要解决这个主问题,必先理清本文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的内在逻辑关系,即前文通过概述众多渐变事例来说明“渐”在欺骗我们,大多数人也为“渐”所迷,为造物所欺,因此,下文顺理成章地谈人如何才做到不被“渐”所迷。文章遵循从“如何迷”到“如何不迷”这一逻辑思路,论证严密。在理清论证思路后对本文最后一段引述的诗句作细致理解,以达成对主问题的深层次理解。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语句把握写作目的过程与方法:速读、朗读、思考、自悟、讨论、共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对时间的感怀,从中获得人生启示。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两个故事深刻含蓄的寓意,感知作者哲人的眼光与博大的胸怀。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货币交换游戏导入(分钟)我们来做个货向交换的游戏。从今天起的一个月里我每天给你元,而你只需第一天给我分钱,第二天给的是第一天的倍,即分钱,以此类推,同样持续天,你可以算算,这笔交易划算不?(根据数学公式推算,我天内付出元,而对方却需要付出千万元,显然这笔交易不划算。可你会因“分”“分”数目太小而麻痹自己,忽略了小数到大数的渐变过程。)人类有时候就这么傻。现在,请同学们看看丰子恺先生是怎样咏叹人生的。二、学生简要介绍作者(分钟)教师依情况补充,特别指出丰子恺皈依佛门。丰子恺,原名丰润、丰仁,号子恺,浙江桐乡人。丰子恺生于年,师从李叔同(后出家,法号“弘一法师”),在音乐、漫画、散文、翻译等方面卓有成绩,受李叔同影响,丰子恺皈依佛教,一生淡泊,洁身自好。著有《子恺漫画》、《子恺画集》、《缘缘堂随笔》、《率真集》、《艺术概论》、《音乐入门》、《西洋名画巡礼》等著作。本文写于作者皈依佛家之后。佛家认为众生皆苦,丰子恺对生命之苦的领悟包括人世虚妄无常、人心虚伪冷漠、世尘蒙蔽天性等人生真相之苦。丰子恺在生命苦相之因的思索上认为:生命之苦是由感情压抑、热衷名利、热衷世俗生活、人欲横流等原因所造成的,故要解决生命中种种苦必须由美化人心、提升精神生活做起,故作者本人选择以童心、宗教、艺术作为消解生命苦相的途径。三、提出文章阅读理解上的主问题:丰子恺先生对“渐”是怎样理解的?(一)“渐”怎样迷惑人们?(分钟).课文概述了哪些渐变事例?.孩子—青年—成人—老头.少女—老婆子.纨绔子弟—贫者—佣工—奴隶—无赖—乞丐—偷儿.季节变迁、昼夜推移.儿女成长.花朵盛放.农夫抱犊跳沟.时辰钟的针的移动.学生交流生活中的渐变事例.小结:世间万物时刻在变化而又让人毫无觉察,其实都是“渐”在起作用,“渐”欺骗了我们,让我们感觉“我仍是我,我没有变”,“渐”给所有人都开了个天大的玩笑,可人类却依然贪恋着有生之年的种种物欲,感觉不到人生虚妄无常。(二)如何不为“渐”所迷?(分钟).朗读第六、七自然段(分钟).学生质疑、析疑(分钟)此过程依据学生的疑问及讨论内容选择穿插以下讲解:.理解重点句子。试看乘火车的旅客中,常有明达的人,有的宁牺牲暂时的安乐而让其坐位于老弱者,以求心的太平(或博暂时的美誉);有的见众人争先下车,而退在后面,或高呼:“勿要轧,总有得下去的!”“大家都要下去的!”然而在乘“社会”或“世界”的大火车的“人生”的长期的旅客中,就少有这样的明达之人。“乘火车的旅客”比喻提示了人生态度,在短时间内,人们也许能做到明达,谦让,平和,不计较得失;但时间一长,就很少有人能做到。附板书加强理解:乘真正火车时间短明达之人多乘人生火车时间长明达之人少.理解“大人格”、“大人生”。什么样的人能胜任百年或千古寿命并且做到“明达”呢?那些“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所欺,而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心中”的人,拥有“大人格”“大人生”。附板书加强理解:一般人为“渐”所迷“大人格”“大人生”有理想有追求有抱负钱学森,贝时璋,季羡林,德兰修女为人类事业做出贡献保尔等论证过程中,运用了对比论证。.讲解“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加深理解。这句诗出自白居易《对酒》,意思是人活在世界上,就好像局促在那小小的蜗牛角上,空间是那样的狭窄,还有什么好争的呢?人生短暂,就像石头相撞的那一瞬间所发出的一点火光,人生就这样过去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若是有一双眼睛从天上俯视,是否会觉得人世间的钩心斗角计较钻营很是无谓?人生不过百年,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与“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相比,大概只算朝菌蟪蛄。白居易在另一首诗中写到:“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蜗角相争再激烈,得到的也不过如一丝牛毛。为这微不足道的利益,却忽略了人生中更为重要的东西,到底值不值得?这是一种佛家智慧,参透了人生百年一瞬便不会再为微小的利益而争论不休,可见,白居是“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心中”的人。如还有时间,可讲讲“纳须弥于芥子”的故事。(唐朝江州刺使李渤,有一次问智常禅师:“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我看未免太玄妙离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这实在是太不懂常识了,是在骗人吧?”智常禅师听了李渤的话后,轻轻一笑,转而问:“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是否真有这么回事呢?”“当然了!当然了!我何止读书破万卷啊?”李渤显出一派得意洋洋的样子。“那么你度过的万卷书现在都保存在哪里呢?”智常禅师顺着话题问李渤。李渤抬手指着头脑说:“当然都保存在这里了。”智常禅师说:“奇怪,我看你的头颅只有椰子那么大,怎么可能装得下万卷书呢?莫非你也在骗人吗?”李渤听了之后,立即恍然大悟,豁然开朗。李渤读书破万卷,书中的智慧都在他脑中。佛家能纳须弥于芥子,也就是佛家心中有智慧。).哪些人具有“大人格”“大人生”?——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卑鄙庸俗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德兰修女。她认为,人类的不幸并不存在于贫困、生病或者饥饿,真正的不幸是当人们生病或贫困时没有人伸出援手;即使死去,临终前也应有个归宿。后人赞她为:她把一切都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无家可归者和临终垂死者,她从岁起直到岁去世,从来不为自己,而只为受苦受难的人活着。“回家和爱您的家庭。”德兰修女回答“我们怎样做才能促进世界和平?”一问。——航天之父钱学森。“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我姓钱,但我不爱钱。”——精通国语言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季羡林。“要说真话,不讲假话,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说一句空。”——中国著名哲学史家、宗教学家任继愈。“做学问就要立志做第一流的学者,要像上战场一样,义无反顾,富贵利禄不能动其心,艰难挫折不能乱其气。”——认为科学家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呆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或在图书馆里看书的我国生物物理学奠基人贝时璋。.小结本文写作意图:希望大家不受“渐”所欺,在有限的生命时间里,做一明达智慧之人。(分钟)四、总结(分钟)这篇文章的深意,我不求大家一下子懂,全都懂。张潮曾说过:“少时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禅宗有“渐悟”和“顿悟”之别,大家不可能“顿悟”。但我真切地期望,在渐渐流逝的时光河流里,大家能渐悟,从而固守心中真善美的一轮明月,不要让心中的一轮明月渐渐暗淡、残缺。五、布置作业:你读懂了这篇文章吗?请写一段字左右的文字谈谈自己的认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广州市第一中学晏晖[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怎样有效地教”和“怎样有效地学”成为实验中的焦点问题,而阅读教学中问题的设计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有效性,教师精当的主问题设计可以起到以一驭十、提挈全篇的作用的。[关键词]阅读教学主问题有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为了实现以上种种目标,许多一线老师做出了很多很好且有效的尝试,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在这热热闹闹的背后,很多专家在关注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有效”指的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各种方式手段,在一定时间内,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进步和发展。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学习的关键所在,因此,问题的设计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教师对每一篇课文或每一节课作一个精当的主问题设计是可以起到以一驭十、提挈全篇的作用的。

一、什么是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所谓的“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上随意的连问、简单的追问和习惯性的碎问而言的。它指的是阅读教学中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如《孔雀东南飞》的第三课时教学,因要讨论人物形象,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诗的最后,男女主人公双双殉情。那么,是谁先殉情的?抛出的问题并没有难倒同学们,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很容易找到答案。“兰芝先殉情。兰芝先‘举身赴清池’,‘府吏闻此变’后,才有仲卿‘自挂东南枝’。”此问完了之后,我又抛出了第二个问题:能不能让他俩殉情的先后颠倒一下,让仲卿先“自挂东南枝”,然后,再让兰芝“举身赴清池”?这个问题抛出后,同学们都默不作声,陷入思考之中。有同学回答:“我觉得可以。他俩都是忠于爱情而死的,先死后死,无妨大雅。”同学中有人点头,显然,一部分同学同意了。“我认为《孔雀东南飞》中,两位主人公死的先后不能颠倒。因为在诗中,仲卿处处妥协,既想做一个好丈夫,又想做一个大孝子,而兰芝对其兄的逼迫,敢于理直气壮地‘仰头答’,坚决反抗,以争自由。对仲卿来说,只有兰芝‘赴清池’,他才可能泯灭自己的幻想。可以说,没有兰芝的‘举身赴清池’,就不可能有仲卿的‘自挂东南枝’。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兰芝的光辉来抹煞仲卿。”一位同学经过深思后发表了一番颇有见地的回答。有了这位同学的启发,另一位同学也站起来了,“仲卿对爱情是忠贞的。作为那个时代的丈夫和儿子,仲卿的妥协退让,也不是不可理解的。他最终舍弃了‘大孝子’,用死保全了他们忠贞如一的爱情,用死回报了他的好妻子,这是值得肯定的。当然,正因为如此,也只能让仲卿后死。”……讨论还在热烈进行着,而我的关于人物形象的教学目标也悄然实现了。从这个教学片断来看,我所设的两个问题,第一个不是主问题,只是一个简单的发问,第二个才是主问题,因为问题的设计着眼于带动对课文的整体理解品读,着眼于引导学生长时间的直抵教学目标的深层次的思考,并能形成和支撑课堂上一个时间较长的教学活动板块,有着“一问抵多问”的教学效果。二、主问题与有效教学目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大多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对学生接触文本与文本对话的几个环节设计也往往能做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由语言到手法等。然而一节课下来,很多精华片断、核心问题却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尤其是在“合作探究”的名目下让学生讨论问题,其设计往往过于繁多、零碎,抓不住文章的重点,突不破文章的难点,品不透文章的妙点,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怎样有效地教”和“怎样有效地学”成为实验中的焦点问题,而关于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索就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突破口。事实上,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延伸是靠提问来进行支撑的。但也正是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大量的问。过细、过浅、过滥的提问使教学过程平淡无味,使一篇篇精美的课文变得支离破碎,影响了课堂效率。如果一节课中,教师能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来带动整篇文章阅读,就不再需要其他的琐碎提问,将会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主问题,是相对于成串的“连问”、简单应答的“碎问”以及对学生随意的“追问”而言,它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研读的重要问题、中心问题或关键问题,在教学中表现出非常明显的特点:()从设问内容上看,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一种可以引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是”或“不是”之类的简单应答在它面前显得苍白无力。()从设问时机上看,主问题是有意安排的,具有一定思维科学顺序的,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作用的问题。()从设问效果上看,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有内在牵引力,并能形成教学活动板块,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而非转瞬即逝。主问题存现在课堂教学中,有以下好处:一是能大量减少无效提问、无谓提问和无用提间,制约了课堂上无序的、零碎的、频繁的问答,克服了肢解课文、一讲到底、零敲碎打等弊端,节省出一定量的课堂教学时间;二是能“一线串珠”地整体地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品读;三是由于要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可形成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由于一般性提问的“量”的大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精、少、实、活的提问或问题,会有效改变课堂教学“碎问碎答”的流弊,并将课堂引向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极大地激发学生研讨的热情,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从而有效地开展课堂活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三、主问题的创新设计主问题的设计要深,要能迅速提挈全篇的学生,要能奋力搅动学生的思维。那么,如何进行阅读教学的主问题设计呢?(一)主问题设计,可从文章的结构脉络方面入手。因为任何一篇文章,都有着作者的一种写作思路,并在文章的结构脉络中加以体现。从文章的结构脉络入手设计主问题,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如《石钟山记》一文,结构紧凑,文笔畅达,一气呵成,我采用“三‘笑’串全文”的统摄方法,在学生阅读全文并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最能表达苏轼心理活动的词。经过讨论统一到三个“笑”字上。它们是:“余固笑而不信也”,“笑谓迈曰”,“而笑李渤之陋也”。然后,我设计一个主问题,即三“笑”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这“笑”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理活动?针对三笑溯“笑”之源,探“笑”之真谛,进而更好感知课文内容。又如教《林黛玉进贾府》,需要讲到细节描写,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一,课文中几次写到哭?分别是谁哭?二,“哭”所表达的人物感情是否一样呢?这样的问题切合中学生认知水平,切口小,开掘深,紧紧抓住人物细节,将大观园内一个个人物的身分、地位、性格、内心世界生动地凸现出来。(二)主问题的设计,可从文章的主题思想方面入手。因为每一篇文章的写作,都蕴含着作者一定的写作意图:或抒发作者的爱国情怀,或高扬人性的美好品格,或表达对人情冷暖的关注,或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或蕴含对世人的警示,或揭示某种社会现实,等等。这些蕴含在文章深层的主旨,有待于教师设计出各种阅读问题加以引导点拨,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以此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比如讲《林黛玉进贾府》时分析林黛玉的性格特征,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文中,贾母问黛玉念何书,黛玉答“只刚念了《四书》”。后来,宝玉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答:“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黛玉这种矛盾的回答,是不是曹雪芹的疏忽?问题抛出,使学生心理处于冲突而又渴望得到解决的状态,经过一番讨论,学生对林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有了较深刻的理解。(三)主问题的设计,可从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方面入手。语言是文章的外壳,是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表露。任何一篇文章的写作,郡体现了作者一定的语言风格,或生动形象,或清新自然,或通俗易懂,或含义深刻,或幽默风趣,或富于人生哲理,或引经据典,或化用名诗名言等等,从而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为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主问题设计,可培养良好的用语习惯,领悟生动的语言文字,品析、鉴赏语言特色。比如《荷花淀》一文,作者主要描写了“夫妻话别”和“寻夫遇敌”两个场面。当水生告诉妻子说自己已是第一个报名参军时,妻子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这是一句含义深刻的“台词”,透彻理解它的内涵对准确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思想都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我要求每位同学根据这句话本身所提供的语言信息回答下面的问题:水生嫂对水生参军的事是支持还是反对?同学们依据情节先后得到了“反对”“支持”两答案,表明他们已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对水生嫂这一人物形象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基础上,我又启发他们:单用“支持”或“反对”来回答问题都是不全面的。在这两个主问题的支撑下,同学们逐渐领悟到作品中人物的语言其实是作者艺术匠心的体现,在“支持”“反对”这一矛盾冲突中,作者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为我们塑造了水生嫂这一真实可信而又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四)主问题的设计,可从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方面入手。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一般的思维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在《项链》教学中可让学生以课文内容为依据假想一下,如果路瓦栽夫人大出风头后项链没有丢失,此后的情节会如何发展?(五)主问题设计,还可以从人文思想教育方面入手。提问应该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助于形成正确而健康的价值和人生观。它的教学功利性除了着眼于知识的获得外,更着眼于为人的成长而精心设计的教学提问。这是由“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一项具体的教学技巧。提问要有鲜明的导向性。比如荀子的《劝学》,在完成对课文主旨分析的同时,可从不同的角度设问,以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如导向文化感悟,可用交谈的方式,和同学们谈论有关学习的一些问题,请同学们说说有关学习的名句,感悟古今伟人对学习观念、方法的远见卓识,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本身是一种文化,一种学问,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必须注重对“学习”的学习;如导向品格修养,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字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此问题围绕“学什么”而展开,引导学生追寻学习的本质,即提高人的修养,引导他们对学习终极目标的思考;如导向哲理思辨,可设计以下两个问题:一,文章中的“君子”和“吾”的学习境界有什么不同?二,“君子”和“吾”是两种不同境界的人,作者为什么要向我们展示这不同境界的人呢?以上引例可以看出,主问题的设计和教学符合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过“主问题”的方式,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做到了学习、阅读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堂上有大量的时间去阅读课文,思考课文。而且,学生阅读课文不再是咀嚼教师阅读之后贩卖的残渣,而是有了属于自己的“个性化阅读”,学习个体得到充分的尊重。同时,这样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整体理解能力,对课文的解读不是零散的、支离破碎的,而是全局的。四、设计主问题要注意的问题主问题教学运用作为一种教学思路,在课堂中能有效地组织教学,提升学生能力,但是,它仍是一种教师预设下的教学,仍有着教师对教材的自我理解和个人设想。要想有效设计主问题,需要教师有深厚的学养和对学情的准确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深入把握住文本的关键,设计出精准、精美的主问题,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在设计主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主问题设计要充分考虑到文本实际与学生学习的实际,要保证学生在这个主问题下能够迅速充分展开活动,并确保学生有大块的围绕问题进行活动的时间;()主问题既要“放得出去”,也要“收得回来”,教师在学生活动过程中,不能淡化和弱化自己的作用,要注意运用强调、点拨、牵引、总结、校补、提升等手段,确保学生活动的目的性和有效性;()主问题的设计者不一定是教师,可放权给学生。有时,课堂教学中的“旁逸斜枝”或许就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在教《孔雀东南飞》最后一课时,离下课还有分钟的时候,一位学生站起来说:“刘兄对刘兰芝说‘先嫁得府吏,再嫁得郎君’,为什么一个被休的女子再嫁还嫁得比原来富贵?”这是一个意料之外的问题,备课时全然没留意到这个。因学生尚缺少相应的知识背景和历史常识,还难以理解人物行为所处的生活环境,在他们看来,古代女子的伦理纲常是极其推崇“贞女节妇”“从一而终”的,为何刘兰芝的时代能容忍改嫁、而且越嫁越富?产生这一困惑是自然的,能提出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