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精美教案_第1页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精美教案_第2页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精美教案_第3页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精美教案_第4页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精美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材分析《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象和产生的想法。前两行诗写了诗人在楼上所见到的,仅仅用十几个字,就把祖国雄伟壮丽的山河勾画出一个轮廓。后两行写诗人所想到的,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这首诗中的字与字、句与句都呼应对仗,充分反映了绝句的特点。这首诗之所以传诵至今不衰,一是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气质,二是那最后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简洁并带有哲理色彩,使人们能深刻领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教学目标1.认识“依”的12个生字,会写“依”等10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想象画面,背诵古诗。▍课前准备学生:完成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读文识字,疏通文意,提出问题。教师:准备课件。学习《登鹳雀楼》▍流程一:谈话导入,理解课题1.谈话提示课题:同学们知道我国的第二大河是哪条河流吗吗?(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毁,但是这首诗,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2.课件出示登颧雀楼课文插图,学生观察,互相交流。(1)谁来说说插图近处有什么?(鹳雀楼、高山)(2)同学们,我们接着来替诗人想办法,诗人仅仅登上这座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吗?(要登到楼的最顶层,才能看到远处的风景。)(3)请认真观察插图,说说登上鹳雀楼又能看到远处的什么。(太阳、黄河、大海)(4)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5)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这首诗。4.简介作者: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他的很多诗被当时乐工制成乐曲,广为传唱,深受人们喜爱。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设计思想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下文登高望远作好铺垫。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教师以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夕阳、高山、黄河、大海”,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使学生对作者、诗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流程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互相交流学习古诗的经验,教师小结,课件出示读书要求:(1)借助拼音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看看从这首里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你没有读懂?(3)数一数这首诗有几句。2.指名读古诗,检查读的效果,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1)课件出示:(2)互相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3)指名读,指名领读,全班齐读。(3)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全诗。3.整体感知。(1)这首诗一共几句?(两句)(2)古诗一共有两句四行诗句,谁来读一读第一句诗句?(个别读、齐读)(3)谁来读一读第二句诗句?(个别读、齐读)(更、层正音。)(4)谁能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个别读、齐读)(5)过渡:我们把《登鹳雀楼》读得这么正确、这么流利,王之涣请我们一起登楼了4.指导朗读节奏。(1)课件出示: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2)教师示范读古诗。(3)学生按节奏来读。5.欣赏朗读:刚才老师看到很多小朋友已经能背诵这首古诗了,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来欣赏一段优美的乐曲,边听边想诗描绘的画面。(学生闭上眼睛,在优美的古筝曲中,随老师的提示进行想象画面。)设计思想二年级的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流程三:图文结合,细读品味1.谈话过渡:(出示课文插图)有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很多美丽的风景,他看到了什么呢?我们随作者一起去看看。2.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诗第一句诗,认真观察插图,想一想:诗人王之涣登上楼以后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重点字词解析分析。3.师生交流:你和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向远处瞭望,看到了什么呢?4.师生看书交流(无课件环节)(1)预设一:山太阳①这是怎样的山?

a.青山(对,因为山上种满了树。)b.高大的山(对,山又高又大。)c.一座挨着一座的山。(老师送给大家一个词语:连绵起伏

连绵起伏的群山)②这又是怎样的太阳呢?a.红红的,像红气球,像红灯笼。(你说出了太阳的颜色。)b.圆圆的(你说出了形状)c.发出了亮光,但一点儿也不刺眼。(古诗中,有一个词语就写了这美美的,红红的、亮亮的太阳,谁找出来了。读一读“白日”。)d.傍晚的太阳怎么样了呢?(落下去了)e.太阳怎样落下去的呢?(慢慢的,靠着群山落下去了。)书上哪个字是表示“靠着、挨着”的意思?(依),谁来做一做“依”的动作。(学生自由活动,做“依”的动作,教师示范动作并对学生活动进行评价。)f.呀,红红的太阳,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慢慢的落下去,最后消失了,看不见了,第一行诗中,哪个字表示“完了,消失了”?(尽)③课件出示:白日依山尽(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是的意思: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④指导朗读“白日依山尽”a.啊,看到了红红的夕阳,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慢慢地落下去,最后消失了,看不见了,我们忍不住吟诵到:“白日依山尽”b.指名多个学生读第一行诗。评价:通过你朗读的白日,让我仿佛看到了一轮圆圆的、亮亮的红日,多美呀。从你读的“依山”让我感受到了太阳靠着山头,多么可爱啊!听了你读的“尽”,让我感觉到太阳怎么一下子掉下去的,他可是慢慢地落下去的呀。你读得真好,那是因为你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我们学着他的样子来读一读。④全班齐读。(2)预设二:黄河大海①你们看到了怎样的黄河水呢?(河水流得很急,很快,不停地流着。)②是呀,黄河水不停地向前流着,老师送给大家描写黄河水的词语“奔腾不息、滔滔不绝”。黄河水的气势多大啊,再送你一个词语“浩浩荡荡”。④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黄河水要流到哪里去呢?(大海)你是从哪里知道的?诗句中,哪里告诉我们的?(入海流)哦,“入海流”就是“流入海”呀。⑤谁知道黄河流入那个大海?(渤海)教师科普:黄河口是指万里黄河入海的地方,地处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境内,北靠渤海,东靠莱州湾,与辽东半岛隔海相望。因黄河入海带来大量泥沙堆积,是中国唯一增长土地的地方。当地盛产黄河口大闸蟹、黄河刀鱼、黄河口大米、黄河口黑陶等特产。⑥课件出示:黄河入海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是的意思: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⑦指导朗读:指名多名学生读第二行诗句?师生评价:从你读的“黄河”听出来了,这是浩浩荡荡的黄河。从你读的“入海”,听出来了,黄河是流进大海的。从你读的“流”,让我感受到黄河水不停地,流着,也让我感受到了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⑧全班齐读。5.小结:“白日”“黄河”在色彩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依山尽”“入海流”是两个动词,和前面的景物组合在一起,既构成了句式上的工整,也表达出雄浑的气势。这两句诗,一句写白日,一句写黄河。白日向西落下山,黄河向东流入海。一个慢慢落,一个滚滚流,非常壮观!这两句诗,就像两幅动态的画。那么,我们再把两行诗句连起来读一读,再去好好地欣赏一番。(全班齐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6.王之涣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的同时又想到,怎样才能看见远处河水汇入大海的奇观呢?突然灵光一现,想到了绝妙的方法。(1)我们和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看到了白日、山、黄河等这么多美好的景物,我们还想看更多的景物,看到更远的地方,那该怎么办呢?(再登上一层楼)好,让我们再登上一层楼,此时我们站得更高了,就能看得更远了,看到更多的景物了。(2)诗人和你们的想法一样,就写下了第三、四行诗句。(课件出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师生交流环节。(3)读一读第三、四行诗句,找找哪个字表示看?(“目”——是呀,“目”原来是眼睛的意思,在这里是指用眼睛看。)(4)哪个词表示“很远很远的地方”?(千里”——千里目,就是目千里。)(5)哪个字表示想要?(欲)(6)“穷”是什么意思?(尽,使达到极点。)(7)是呀,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层楼。(8)哪个字表示再?(“更”——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而是还要往上的意思。)(9)学生练读第三、四行诗句,指名读,教师评价。(10)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如果想要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等上一层高楼。)教师总结:傍晚时分,落日依傍着山峦渐渐消失,给人一种无边无际的感觉;滚滚黄河水奔腾向前,不可阻挡,最后归入大海。让人联想到时间的流逝,无极无穷。我强烈地感觉到要想看得更远,就必须登上更高一层楼;人生要有意义,就必须不断进取。7.学生品读整首诗。设计思想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明像入境,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动态的图与静态的文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流程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1.谈话过渡:下面,我们把整首诗有感情的读一读。2.指导朗读:(1)注意诗句的节奏,作者的心情。(2)朗读。先试读,再指名读,读后评议。(3)感情朗读。《登鹳雀楼》这首诗虽然只有短暂的四行,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风景,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交流读后的感受)。3.当堂背诵4.教师小结:手法:这首诗寓哲理于写景之中,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说理。情感:诗人运用高超的文字功底,把道理和景物融合得天衣无缝,使得读者在欣赏壮丽美景的同时,明白“站得高、望得远”的道理。5.自由朗读,练习背诵。▍流程五:分析字形,指导写字1.谈话过渡:听到同学们动听的读书声,课文里的生字很想跟我们交朋友。看,它们是谁?2.课件出示:3.教师指导书写。(1)教师一边小结一边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2)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个别作业展评。望庐山瀑布教材分析《望庐山瀑布》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风景诗,为五言古诗,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80卷。这首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以庐山的香炉峰入笔描写庐山瀑布之景,用“挂”字突出瀑布如珠帘垂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然后细致地描写瀑布的具体景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教学目标1.认识“依”的12个生字,会写“依”等10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想象画面,背诵古诗。▍课前准备学生:完成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读文识字,疏通文意,提出问题。教师:准备课件。学习《望庐山瀑布》▍流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知道诗人李白吗?(小组同学互相交流。)2.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小结。(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3.同学们,李白五岁时就开始读书习字,读了很多书,二十六岁起离乡远游,走了大半个中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望庐山瀑布》就是他畅游庐山后写下的。(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师指导学生学习生字“瀑”和“布”)4.理解题目。(1)“望”是什么意思?(看)(2)什么是瀑布?谁看见过?(学生自由交流。)瀑布是冲陡峭的高山上倾泻下来的水流,远看象一块白布垂挂在山前。(课件出示瀑布的图片,学生欣赏。)(3)谁知道庐山哪里?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吗?(学生自由交流)教师补充:庐山,中华十大名山之一,又名匡山、匡庐。地处江西省庐山市境内。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共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庐山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首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3)1300多年前,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第二次上庐山时,被庐山瀑布的壮美深深陶醉了,挥笔写下了《望庐山瀑布》这首脍炙人口的不朽名作。交流理解题目的意思:看庐山的瀑布。学习生字设计思想大部分学生从没看见过瀑布,更没见到庐山,播放瀑布的录像和庐山的图片,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培养观察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发表见解、阅读古诗的兴趣。▍流程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互相交流学习古诗的经验,教师小结,课件出示读书要求:(1)借助拼音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看看从这首里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你没有读懂?(3)数一数这首诗有几句。2.指名读古诗,检查读的效果,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1)课件出示:(2)互相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3)指名读,指名领读,全班齐读。(4)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全诗。3.整体感知。(1)这首诗一共几句?(两句)(2)古诗一共有两句四行诗句,谁来读一读第一句诗句?(个别读、齐读)(3)谁来读一读第二句诗句?(个别读、齐读)(4)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律美。读古诗特别要读出诗的韵律美,韵脚一定要读准,读到位。(如“烟”“川”“天”)谁能把这首诗再读一遍。(个别读、齐读)(5)过渡:我们把《望庐山瀑布》读得这么正确、这么流利,李白请我们一起去欣赏庐山的瀑布。4.指导朗读节奏。(1)课件出示: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2)教师示范读古诗。(3)学生按节奏来读。5.欣赏朗读:刚才老师看到很多同学们已经能背诵这首古诗了,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来欣赏一段优美的乐曲,边听边想诗描绘的画面。(学生闭上眼睛,在优美的古筝曲中,伴随着清脆的鸟鸣和瀑布飞流撞击的声音,根据老师的提示想象画面。)6.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律美,谁能读出古诗的节奏美: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全班齐读,师配乐读。设计思想扫清障碍,主要解决生字。学生小组间互相帮助学习,然后检查个别字朗读,并通过为生字一字开花让学生巩固生字。这首古诗里生字比较简单,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流程三:图文结合,细读品味(一)品析“日照香炉生紫烟”。1.多媒体课件出示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2.教师解说:庐山山峰重叠,非常雄伟壮丽。其中有一座山峰叫香炉峰,因为山上常有云雾笼罩,在阳光照耀下有紫色雾气升腾,像正在焚香的香炉一样,故取名香炉峰。图上呈现的就是著名的香炉峰。交流“日”、“香炉”、“紫烟”各指什么?“生”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加以理解。(日:太阳。香炉:香炉峰。紫烟:紫色的烟云。生:升腾起。)4.诗文翻译5.这一句诗中哪一个字写出了紫烟的美?(“生”字)能说说你的体会吗?(“生”:升起,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这不但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6.讨论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香炉峰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之中。7.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生机勃勃的“紫烟”。(二)品析“遥看瀑布挂前川”。1.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学生看图交流,教师评议,吟出诗句:遥看瀑布挂前川。2.“遥看”一词说明作者站在哪儿观察瀑布?(离瀑布较远。因为瀑布高大,遥看才能观其全貌。)3.“挂”、“前”、“川”各是什么意思?放在一块儿是什么意思?(挂:悬挂。前:前面。川:河流。挂前川:指瀑布远看就像悬挂在山峰前面的一条大河流。远远望去,瀑布就像一条悬挂在山峰前面的大河。)4.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分析此句。(“挂前川”,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就像是电视、电影中的静止特写镜头,让人看个仔细,看个够。)5.指导朗读,读准字音,读出瀑布的雄伟壮观。总结:诗歌前两句从大处着笔,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三)品析“飞流直下三千尺”。1.谈话过渡?这是一个怎样的瀑布?(课件出示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2.重点字词讲解,翻译句子。3.从“飞流直下”看出瀑布的什么特点?第三句从近处写瀑布动态。“飞流”表现出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表现出水流之急;“三千尺”用夸张的手法,写出瀑布的雄奇气势。(四)品析“疑是银河落九天”。1.谈话过渡:站在这样雄伟壮观的瀑布前,诗人李白的心情非常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