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示例(学习任务二)_第1页
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示例(学习任务二)_第2页
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示例(学习任务二)_第3页
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示例(学习任务二)_第4页
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示例(学习任务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础模块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示例

基础模块上册第三单元

学习任务二:赏析品评,领会艺术特色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赋比兴等手法,比较分析《伐檀》《无衣》句式

特点和重章叠句手法的异同,体会其对抒发情感的独特作用。

2.把握寓言传记散文因事明理和人物塑造的特点,欣赏词作借助

写景和怀古抒发情感的特点和语言表达艺术,感受志怪小说的奇幻色彩。

3.理解古代诗文揭示不同时期社会现实的不同方式,感受古代诗

文的艺术成就和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赏析不同体裁的古代诗文在表达主题时的不同表现手法,理解其

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体会不同艺术手法对于刻画人物、反映现实、传达情感、表现主

旨的作用。

学时安排

3学时

1

基础模块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示例

第5学时

课前准备

1.寻找示例,初步了解《诗经》语言形式之美。

2.诵读《伐檀》《无衣》,找出各自三个章节中相对应的词,比较思考这些

对应词的微小差别。

一、初识《诗经》之美

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材料

提示:教师对学生的展示活动进行组织和分类,了解学生对《诗经》语言形

式的把握情况。

2.学生小结《诗经》语言形式之美

示例:一是句式上具有以四言为主的特点:整齐的二节拍四字句具有很强的

节奏感,如《关雎》《硕鼠》等名篇;以四言为主,但富于变化,辅以二言至八

言不等,句式灵活多样,读来错落有致。二是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的特点:《诗

经》中的重章,许多都是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

的进程或情感的变化,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三是主要表现手法为赋比兴:“赋”

是直铺陈叙述,即直接表达情感;“比”是“以彼物比此物”,有比喻意;“兴”

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内容做铺垫,对于渲染气氛、创造意境具有重要作用。

二、感受句式之变

活动:《诗经》语言质朴优美,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富于艺术感染力。前

面的学习中,我们通过绘制伐木者的心情变化曲线图,从《伐檀》中读出了对剥

削者的憎恨之情,从《无衣》中读出了对爱国将士的赞美之情,比较两首诗的句

式特点,感受爱和恨的情绪哪种更强烈。

分解问题1:句式变化中抒恨意。

点拨:《伐檀》句式灵活多变,从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八言都有,

纵横错落,或直陈,或反讽,使愤恨之情得到自由而充分的抒发。

明确:每章前三句先描写劳动者们伐木运木的情景,接着起兴,写清清的河

水、层层的涟漪,由短暂的愉悦转向内心的不平。中间四句变换句式,由伐木造

车想到种庄稼和打猎,向剥削者提出了质疑和讽刺。最后两句四言巧妙运用反语,

2

基础模块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示例

对剥削者冷嘲热讽,揭露其寄生虫本质,抒发了蕴藏在胸中的反抗怒火。

分解问题2:句式齐整中感爱意。

点拨:《无衣》共三章,章与章句式对应,句数、字数相等,一气呵成。

明确:整首诗形式整齐,节奏明快,音调铿锵,每章前两句以兵士相语的口

吻发出呼唤,互相鼓励。接着后三句笔势一转,点明主旨,直接表现将士们团结

友爱、保家卫国的崇高精神。

三、体会重章叠句之妙

探究:《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并通过词句的变换,体现内容

之间平行、相承或递进的关系。《伐檀》《无衣》同样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说说两首诗在运用重章叠句手法上的异同,并概括其作用。

1.重章叠句手法之“同”

点拨:可以从《伐檀》和《无衣》中分别找出运用重章叠句手法的具体诗句

和词语,理解所变换的词句的意思,把握词句所写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其

在丰富内容、表达情感和揭示主旨等方面的作用。

明确:《伐檀》《无衣》全诗均为三章。三章诗意相同,采用反复咏叹的方

式,各章表达的内容是统一的,在叠句中更换个别字词,使文气跌宕、活跃而不

板滞,富有韵律美。重章叠句的手法不但补充了内容,还起到了深化内容、强化

情感、突出主题的作用。

2.重章叠句手法之“异”

活动:学生展示课前整理的表格,教师根据学生展示的情况,结合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理清重章叠句手法之“异”。

明确:

内在表达情

课文重章叠句丰富内容揭示主旨

关系感

暗示劳动者的

“伐檀”“伐辐”“伐轮”相承伐木劳动的过程,劳动繁重

劳作是无休止

“干”“侧”“漘”平行点明造车之用心中不平

《伐檀》无论猎物是兽是

“廛”“亿”“囷”禽、是大是小,一剥削者的贪婪

平行连续质问

“县貆”“县特”“县鹑”概毫不客气地据为本性

己有

3

基础模块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示例

冷嘲热讽剥削者不劳而

“素餐”“素食”“素飧”平行讽刺剥削者吃白食

抒发怒火获的寄生本质

由战袍到内衣到下

大敌当前,将士

“与子同袍”“与子同泽”衣,从衣物的变化

递进们克服困难、团

“与子同裳”看将士们的精神状

结友爱的精神

富于动作性的语赞美爱国

言,展现了将士们将士的精

《无衣》“修我戈矛”“修我矛戟”积极奋战的高

平行积极响应号召,磨神风貌

“修我甲兵”昂战斗热情

刀擦枪、舞戈挥戟

的热烈场面

展现了将士们从同

“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保家卫国的崇

递进仇敌忾到共赴疆场

“与子偕行”高精神

的过程

3.总结

两首诗重章叠句变换有序,丰富了诗的内涵,深化了主题。《伐檀》通过劳

动者有层次的咏唱使画面层层展开,从而完整地描绘出一幅劳动者艰苦劳动和剥

削者疯狂掠夺的尖锐的对立图景,突出了诗的主旨。《无衣》是一首出征战歌,

以反复咏叹的形式,把同仇敌忾、携手出征的家国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极富感

染力,利于同唱,也利于烘托气势,是提高士气、增强战力的一大法宝。

4

基础模块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示例

第6学时

课前准备

1.细读《种树郭橐驼传》,尝试从郭橐驼、提问者或作者等不同角度讲一讲

郭橐驼关于种树之道与为官之道的故事。

2.“人生苦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母题,面对这一母题,有人认为苏轼

是消极的,也有人认为苏轼是旷达的,对这个问题你是怎样看的呢?组内讨论。

一、种树之于养人

活动:柳宗元常常通过讲故事来讲道理。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郭橐

驼的外貌、技艺等,那么课文又是如何将他的种树之道与治国养人相类比的呢?

1.读种树之道

提示:细读课文,按照种树过程概括郭橐驼的种树之道,理解其养树之法。

明确:郭橐驼提出“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种树经验:让根舒展,把土培

平,多带旧土,踩紧踩实,这是从理论上说明“顺木之天”;完成了就不再去动

它,离开了就不再去看它,这是从实践上总结种植方法。同时,他又从反面批评

“他植者”对树“爱之太恩,忧之太勤”的违反树木天性的做法,特别指出顾虑

重重、过于用心的危害。最后感叹“吾又何能为哉”,在自谦中再次表明“种植

之术”其实并不高深。郭橐驼的对答,正反对举,说理透辟,语言错落。“养树

之术”在此得到了生动、形象、具体的表现与反映。

2.读养人之术

提示:细读课文,概括郭橐驼所讲的为官之道,理解其“养人术”。

明确:作者以“外行”的身份试探着用他的种树理论衡量官吏的所作所为,

比照之下,自然得出繁政扰民犹如勤虑害树的结论,从而将旦暮而来的官吏打入

“他植者”的行列。“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

而幼孩,遂而鸡豚。”一连串短促的并举句,把官吏神气活现的样子描写得细致

入微。这些扰民官吏的行为,与不善植树者的“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

其实仇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3.读共性明作用

提示:比较种树之道和为官之道的相似性,进而体会类比手法运用的特点。

5

基础模块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示例

结合全文内容和写作背景,探求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课文由种树之道“移之官

理”这一类比手法的作用。

明确:郭橐驼的种树之道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由此推出为官治民不

能“好烦其令”的养人之道,即“顺民之天,以致其性”,要顺应百姓生活和生

产的规律。无论是种树之道还是为官之道,都体现了顺应天性、尊重规律的特点。

课文通过类比手法,巧妙地将二者联系起来,含蓄地批评了当时地方官吏扰民、

伤民的行为,反映出作者对人民遭遇的同情和改革弊政的愿望。

二、咏古之于抒怀

活动:有感情地诵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分析作者是怎样借助写景和怀

古来抒发情感的。

1.品读独特意象,感受词作的豪放特点

问题: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为什么同样写赤壁,《赤壁赋》中是“清风

徐来,水波不兴”,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则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

起千堆雪”?

提示:从内容和意图等角度入手,思考所写之景与所抒之情的内在联系。

明确:“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平静之景,展现了作者漫无目的、悠游自

在的心境。“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呈现的则是古战场雄伟壮阔

的景象,烘托了三国名将周瑜的大将之风,抒写了作者功业未就的感慨。

2.分析变异史实,探究文本的深刻内涵

问题:有人说《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下阕有三处“变异”:一是“小乔初

嫁”与赤壁之战相差了十年;二是周瑜是武将,而文中却是“羽扇纶巾”;三是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过于夸张。对此,你如何理解?

提示:作者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挑选足以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经过艺术

集中、提炼和加工,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

分析所咏之史与所抒之情的内在联系,体会作者借助怀古来抒发感情的方法。

明确:美人衬英雄,“小乔初嫁”更能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年轻有为,足

以令人艳羡;“羽扇纶巾”是三国以来儒将常见的打扮,反映了作为指挥官的周

瑜的潇洒从容,说明他对这次战争早已成竹在胸、胜券在握;“谈笑间,樯橹灰

飞烟灭”,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精确地概括了战争的胜利场景,用夸张手法

6

基础模块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示例

凸显了周瑜的运筹帷幄,倾注了作者对周瑜的由衷赞赏。

3.聚焦句式反常处,揭示作者的真实情思

问题:“多情应笑我”是倒装,意为应笑我多情,作者为何会发出如此感叹?

提示:可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抓住关键句进行赏析。

明确:这是作者对光阴虚掷、壮志未酬的感叹,同年华方盛便卓有建树的周

瑜形成对照。但转而一想,“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不如暂且酾酒临江,

自我宽慰。由此,胸怀旷达的词人形象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眼前。

4.总结

上阕咏赤壁,着重写景,不仅写出了大江的气势,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概

括进来,表达了对英雄的向往之情;同时,精妙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

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下阕所追怀的赤壁之战中的英雄人物周瑜渲染

了环境气氛。下阕着重写人,描写周瑜风流儒雅、从容破敌的英姿,赞美周瑜的

丰功伟绩,并通过作者自己与周瑜的对比,抒发了有志报国却壮志难酬的感慨,

最后表达了思想解脱的豁达胸怀。但苏轼之悲非个人之悲,乃时代之悲,他只能

寄情山水诗酒来排解忧愁,获得暂时的宽慰,却无法永远超脱。

7

基础模块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示例

第7学时

课前准备

1.以促织为线索,完成表格填写,并找出其中一处细节描写,用现代汉语生

动形象地进行复述。

2.比较分析几篇文章表达主题的手法的异同。

一、感受志怪小说的奇幻色彩

问题: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对《促织》的故事有了初步了解,相信同学们

对成名之子魂化促织这个奇幻情节的印象尤为深刻。阅读小说时,第一感知就是

情节,但知道了结局,并不意味着阅读的结束。那么,有没有有效的方法,既能

读懂这篇志怪小说,又能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呢?

1.读情节——离奇曲折,高人一等

本文的情节的确曲折跌宕、引人入胜,但这样的情节符合生活真实吗?找出

不符合现实的情节。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些情节?

提示:引导学生加深对情节安排的理性认识,对“奇幻色彩”有更深度的思

考。

明确:①问卜——巫师预言成真,这是令人惊奇的超现实想象,实际上表明

成名夫妇在现实中已无生路,制造“传奇”推动了小说情节的顺利发展。②魂化

蟋蟀——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有思想有灵魂,可在这个故事中,人不愿成为

人,而甘愿变成一只虫子。人为了获得生存的权利,宁愿自我否定,是极其震撼

人心的,它以志怪故事的形式影射了人生存环境的恶劣。③喜剧结尾——既然魂

化促织不可能,那成名一家摆脱厄运、裘马扬扬的结局也就纯属幻想。作者将人

间悲剧化为喜剧,非但没有削弱对封建统治者的谴责力量,而且蕴含着更为深沉

的悲哀,以喜写悲,更显沉痛。

2.抓细节——准确生动,入骨三分

问题:《促织》善于细节描写,用词生动,语言形象传神。借鉴示例的方法,

任选课文中的一处细节描写进行赏析。

提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首先,找出各个句子中的描绘性词语,体会

其形象生动的特点;其次,结合上下文体味描绘性词语的表达效果。

8

基础模块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示例

示例:成名根据神巫所示之图前往寻找促织的过程描述突出动作性,通过

“逐”“蹑”“扑”“掭”“灌”等一系列行动细节的描写,把成名捕虫的全过

程描绘得纤毫毕现、如在眼前,把成名期望、急切、喜悦、释然的心理活动生动

细腻地表现出来。

3.总结

人因虫而困、依虫而兴、靠虫而富,君王贪得无厌、玩物丧志,群臣阿谀逢

迎、层层盘剥,百姓生死无着。作者借助荒诞奇幻的情节,反映了荒谬的现实,

将惨绝人寰的悲剧幻化成大团圆的喜剧,寄托了作者对成名的深切同情和对腐朽

统治者的强烈谴责。

二、比较手法异同

活动:本单元所选的课文有古代诗歌、寓言体传记散文、词作和志怪小说,

各有特色,以不同的形式描写事件、刻画人物、揭示世态、表达事理。比较分析

几篇课文表达主题的主要手法。

1.根据前面的学习,说明本单元不同文体的特点

明确:《诗经》中的歌谣大都具有浓郁的民间特色,形式简洁,语言朴素,

贴近生活,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情感。寓言体传记散文通常以故事为载体,通过动

物或其他虚构形象的行为和对话,反映人类社会的各种问题和现象,具有讽刺性

和教育性。词作主要通过意象来抒情,具有抒情言志、想象丰富、语言高度凝练

并富于形象性等特征。志怪小说通过夸张奇特的形式和简洁明快的语言讲述荒诞

不经的故事,反映社会现实和历史文化。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本单元课文表达主题的主要手法

提示: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写作背景,深化对课文所述世事的理解,进而深

刻领会课文主题,体会其写作手法的精妙和语言运用的巧妙。

明确:

课文创作背景思想内容艺术手法

对古代劳动者艰苦生活的同情,重章叠句,句式

《伐檀》剥削者的不劳而获

对剥削者不劳而获本质的揭露灵活,讽刺手法

秦国因外敌侵扰百姓秦国将士们团结友爱、共御外侮重章叠句,句式

《无衣》

不得安宁的现实的爱国精神整齐

9

基础模块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示例

当时官吏扰民、伤民

《种树郭橐驼传》治国养民的主张类比、讽刺手法

的弊政

苏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