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移动式变电站-团体标准-第4部分:控制及保护装置_第1页
车载移动式变电站-团体标准-第4部分:控制及保护装置_第2页
车载移动式变电站-团体标准-第4部分:控制及保护装置_第3页
车载移动式变电站-团体标准-第4部分:控制及保护装置_第4页
车载移动式变电站-团体标准-第4部分:控制及保护装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FORMTEXT29.240.10FORMTEXTK40T/CECXXXXXX—XXX车载移动式变电站第4部分:控制及保护模块MobilesubstationPart4:protectionandcontrolequipment(征求意见稿)FORMTEXT     FORMDROPDOWNFORMTEXT     FORMTEXTXXXX-FORMTEXTXX-FORMTEXTXX实施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FORMTEXTXXXX-FORMTEXTXX-FORMTEXTXX发布PAGEPAGE1车载移动式变电站第4部分:控制及保护模块范围本部分规定了车载移动式变电站(以下简称移动站)控制及保护模块的配置原则、技术要求和试验项目。本部分适用于35kV~220kV移动站控制及保护模块。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部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部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部分。GB7261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基本试验方法GB/T14285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GB/T50062电力装置的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设计规范GB50116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50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50217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29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规范DL/T587-2016继电保护和安装自动装置运行管理规程DL/T5003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设计技术规程DL/T5044电力工程直流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L/T5136火力发电厂、变电站二次接线设计技术规程DL/T5137电测量及电能计量装置设计技术规程DL/T5202电能量计量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L/T5391电力系统通信设计技术规定DL/T995-2016继电保护和电网安全自动装置检验规程术语和定义设备舱(Prefabricatedcabin)移动站的设备舱是指适合车载运输条件的,用以安装中压开关柜、二次设备屏柜等设备的钢结构舱体,配置消防、安防、暖通、照明等辅助设施。使用条件环境条件环境温度:5℃~30℃;月最大相对湿度:≤75%。主要技术指标额定交流电压:220V;额定直流电压:110V/220V;UPS不间断电源电压:AC220V;额定频率:50Hz。电磁兼容性要求在雷击过电压、一次回路操作、二次回路操作、开关故障及其它强干扰作用下,设备舱内二次设备中各装置(包括测量元件,逻辑控制元件)均不应误动作。装置不应要求其交直流输入回路外接抗干扰元件来满足有关电磁兼容性标准的要求。系统装置的电磁兼容性能应达到表1的等级要求表1系统装置电磁兼容性能等级要求序号电磁干扰项目执行标准等级要求1静电放电干扰GB/T17626.4-24级2辐射电磁场干扰GB/T17626.4-33级3快速瞬变干扰GB/T17626.4-44级4浪涌(冲击)抗扰度GB/T17626.4-53级5电磁感应的传导GB/T17626.4-63级6工频磁场抗扰度GB/T17626.4-84级7脉冲磁场抗扰度GB/T17626.4-95级8阻尼震荡磁场抗扰度GB/T17626.4-105级9震荡波抗扰度GB/T17626.4-122级(信号端口)组成部分控制及保护模块由综合自动化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通信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交直流电源系统、时间同步装置、辅助设施智能控制系统及二次接线组成。技术要求屏柜布置及要求二次设备屏柜应根据工程容量设计,工厂内全部建设完成。移动站宜在设备舱内设置独立二次设备室,控制及保护装置宜布置于二次设备室内。二次设备屏柜宜选用双列靠墙布置,排列位置应方便运维检修。移动站宜采用“前显示、后接线”或“前显示、前接线”接线方式的二次设备屏柜,采用“前显示,后接线”的二次设备屏柜时,应要求设备舱可外扩检修平台。二次设备屏柜宜采用2260mm(高)×800/600mm(宽)×600mm(深)型屏柜或机架柜,屏柜后门宜采用挂门或不开门方式,屏柜门轴方向应方便运维人员逃生。二次设备屏柜内安装的设备应有固定措施、设备布置应紧凑合理。二次设备屏柜底部宜与预埋槽钢采用螺栓及焊接双重固定,屏柜顶部宜与设备舱壁固定。综合自动化系统综合自动化系统宜采用分层分布式结构,由站控层、间隔层和网络设备层构成三层体系结构。具体参见附录A。站控层设备:包括监控主机、远动通信设备、电能量计费系统通信接口以及公用接口设备。网络设备:包括网络连接装置、光/电转换装置、网线、光缆等。间隔层设备: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测控装置、间隔层网络与站控层网络接口设备等。站控层监控主机宜采用双套配置注1,综合自动化系统宜预留网线及光纤外部网络接口。站控层网络设备、间隔层网络设备及测控装置宜采用集中式配置。监控主机应采用UPS不间断电源供电。五防工作站宜由监控主机实现,设备舱检修门宜设置五防挂锁。调度自动化系统 远动系统远动通信设备应双套设置,远动通信设备宜预留数字通道、模拟通道或无线传输通道,运行单位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所选择使用。远动系统的设计应符合DL/T5003相关规定。电能量计量系统移动站宜配置电能量采集终端或专变采集终端。计量装置的设计应符合DL/T5137相关规定。电能量计量系统的设计应符合DL/T5202相关规定。调度数据网及二次安防移动站宜配置调度数据网及二次安防设备,包含路由器、纵向加密装置及交换机,宜集中组屏。移动站可配置无线通信加密网关装置,包括无线通信模块、硬件加密及隔离设备。通信系统移动站有线通信方式宜配置PCM、SDH及综合配线架等通信设备,通信设备宜集中组屏。移动站无线通信方式宜采用双卡双通道,支持GPRS、4G等无线通信方式。移动站设备舱内宜配置调度电话。通信电源宜由直流系统经独立的DC/DC转换装置提供DC48V电源为相关通信设备供电。移动站电力系统通信设计应符合DL/T5391相关规定。注1:1套固定监控主机布置于设备舱内,1套移动监控主机布置于值班室。具体参见附录A。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移动站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宜按照终端变电站配置。元件保护220kV移动站主变压器电量保护应配置2套主变主后合一保护装置,非电量保护单套独立配置,主变保护与测控装置宜分别独立组屏。110kV移动站主变压器电量保护宜配置2套主变主后合一保护装置或1套主变主后备独立保护装置,非电量保护单套独立配置,主变保护与测控装置宜集中组屏。35kV/10kV线路继电保护装置宜配置保护测控一体化装置,就地分散安装。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要求应符合GB/T14285相关规定。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设计应符合GB/T50062相关规定。交直流电源系统交直流系统应采用一体化电源系统,设置总监控装置作为集中监控管理单元,同时监控站用交流电源、直流电源、UPS不间断电源和直流变换电源(DC/DC)等设备,具体参见附录B直流部分设计,应符合DL/T5044相关规定。蓄电池安装应有固定措施。交流电源部分应预留外部电源进线接口。时间同步装置时间同步装置应具备同时接收GPS、北斗及地面时间中心传递的时间信号的能力,GPS、北斗天线的安装位置应不影响设备舱运输。辅助设施智能控制系统移动站宜配置智能辅助控制系统,由图像监视、安全警卫子系统、火灾报警子系统及环境监测子系统等组成,具体参见附录C。图像监视及安全警卫子系统移动站设备舱内外宜安装摄像头,设备舱外摄像头安装方式应不影响车载运输,设备舱内摄像头安装位置应不与电气设备碰撞。移动站巡视门宜设置门禁装置,巡视门外应设置紧急开锁装置。火灾报警子系统火灾报警子系统设计应符合GB50116的相关要求。火灾报警子系统设计应符合GB50229的相关要求。设备舱外、巡视门附近宜安装火灾声光报警器。火灾报警子系统应满足联动报警设备所在区域的摄像机跟踪拍摄火灾情况、自动解锁房间门禁、自动切断风机电源及空调电源。环境监测子系统环境监测子系统应通过对设备舱内环境温度、湿度及SF6气体含量的实时采集注2,自动启动或关闭通风系统。二次接线移动站宜按照无人值班变电站设计。二次接线设计应符合DL/T5136相关规定二次接线电缆设计应符合GB50217的相关规定。二次控制电缆应采用屏蔽控制软电缆,二次电缆应与车体或设备舱体绑扎固定。二次控制电缆应在车载系统需要断开处采用单端或双端预制电缆,预制电缆宜选用圆形航空插头,航空插头应有防止开路措施,航空插头防护等级不低于IP55。二次控制电缆穿设备舱体敷设宜采用格兰头封堵,防护等级不低于IP55。高、中压模块进线柜宜预留固定变电站控制电缆接入接口。试验控制及保护装置调试应符合GB50150、GB7261、DL/T995-2016及继电保护装置厂家说明文件的相关规定。注2:SF6气体含量的实时采集的要求仅对设备舱内安装气体绝缘电气设备。附录A(资料性附录)综合自动化系统图附录B(资料性附录)一体化电源系统监控配置图PAGEPAGEII附录C(资料性附录)智能辅助控制系统结构示意图目  次目次 I前言 II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使用条件 14.1环境条件 14.2主要技术指标 24.3电磁兼容性要求 25组成部分 26技术要求 26.1屏柜布置及要求 26.2综合自动化系统 36.3调度自动化系统 36.4调度数据网及二次安防 36.5通信系统 36.6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 46.7交直流电源系统 46.8时间同步装置 46.9辅助设施智能控制系统 46.10二次接线 57试验 5附录A(资料性附录)综合自动化系统图 6附录B(资料性附录)一体化电源系统监控配置图 7附录C(资料性附录)智能辅助控制系统结构示意图 8前  言《车载移动式变电站》目前包含了下列几部分:——第1部分:总则(通用技术条件);——第2部分:高压及变压模块;——第3部分:中压模块;——第4部分:控制及保护模块;——第5部分:车载系统;——第6部分:防雷与接地;——第7部分:运输与贮存。本部分为《车载移动式变电站》的第4部分。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本标准由电力行业电力变压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DL/TC02)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本标准为首次制定。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中心(北京市白广路二条一号,100761)。PAGEPAGEII目  次目次 I前言 II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使用条件 14.1环境条件 14.2主要技术指标 24.3电磁兼容性要求 25组成部分 26技术要求 26.1屏柜布置及要求 26.2综合自动化系统 36.3调度自动化系统 36.4调度数据网及二次安防 36.5通信系统 36.6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 46.7交直流电源系统 46.8时间同步装置 46.9辅助设施智能控制系统 46.10二次接线 57试验 5附录A(资料性附录)综合自动化系统图 6附录B(资料性附录)一体化电源系统监控配置图 7附录C(资料性附录)智能辅助控制系统结构示意图 8前  言《车载移动式变电站》目前包含了下列几部分:——第1部分:总则(通用技术条件);——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