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都江堰与水利工程伦理一、概述都江堰,这座始建于公元前256年的古老水利工程,位于中国四川省都江堰市,不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无坝引水工程,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之精妙,功能之持久,影响之深远,使都江堰成为人类水利文明的瑰宝。它的创建,不仅解决了当时成都平原的严重水患,更使得这片土地成为“天府之国”,丰饶而繁荣。都江堰的存在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成就,更是一种水利工程伦理的生动体现。它告诉我们,水利工程不仅仅是对于自然力量的征服和利用,更是对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深刻理解和尊重。都江堰的设计和运营,充分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以及对于社会责任和公平公正的坚守。1.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历史背景及其在中国水利史上的地位。都江堰水利工程,这座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宏大工程,自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在位期间由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以来,便以其卓越的设计和持久的效益,在中国水利史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都江堰不仅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更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都江堰的创建是李冰对前人治水经验的深刻总结,他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巧妙地设计出了无坝引水的方案。这一方案不仅巧妙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更消除了水患,使得都江堰成为了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都江堰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持久的生命力,赢得了世界的赞誉。在2018年,都江堰水利工程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这一荣誉不仅肯定了其在世界水利史上的重要地位,也凸显了其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巨大价值。今天,都江堰水利工程仍然担负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7市38县1076万余亩农田的灌溉任务,同时还发挥着防洪、发电、养殖、旅游、工业生产等多项综合服务功能,是四川省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础设施。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历史背景和其在中国水利史上的地位,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我们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同时,我们也应继承和发扬古代水利工程的优秀传统,不断创新和发展,为现代水利工程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2.阐述水利工程伦理的概念及其在现代水利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水利工程伦理,作为一种新兴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水利工程实践中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它旨在确保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营活动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社会公正和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水利工程伦理的核心在于平衡人类需求与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现代水利工程建设中,水利工程伦理的重要性愈发凸显。随着全球水资源日益紧张,水利工程作为调节水资源分配、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其决策与实施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利工程伦理的引入,不仅为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了道德指引,还有助于增强工程决策的透明度与公众参与度,促进水利工程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水利工程伦理对于应对水利工程建设中的风险和挑战也具有重要意义。水利工程往往涉及复杂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问题,其决策和实施往往伴随着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水利工程伦理要求工程师和相关决策者充分考虑这些因素,遵循伦理原则,采取负责任的行动,以减少负面影响,提高工程的可持续性和社会接受度。水利工程伦理在现代水利工程建设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不仅为水利工程实践提供了道德支撑,还促进了工程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道德化,对于保障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3.提出本文的目的:探讨都江堰水利工程所体现的伦理观念及其对现代水利工程建设的启示。都江堰,这一古老而伟大的水利工程,不仅是中国古代智慧的象征,更是世界水利史上的璀璨明珠。本文旨在深入剖析都江堰水利工程中所蕴含的伦理观念,并探讨这些伦理观念对现代水利工程建设的启示。通过对都江堰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现代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一种更为全面、可持续的发展思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成功建设,得益于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尊重,以及对社会责任的高度担当。这一工程的伦理观念主要体现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及以人为本、造福社会等方面。这些伦理观念对于现代水利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需求的不断增长,水利工程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都江堰水利工程所体现的伦理观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我们应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同时,我们还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确保水利工程建设能够造福社会、惠及民生。通过对都江堰水利工程伦理观念的探讨,本文旨在引发对现代水利工程建设中伦理问题的思考,以期在未来的水利工程建设中,我们能够更好地借鉴古人的智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动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二、都江堰水利工程概述都江堰,这座坐落在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伟大水利工程,是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典范。它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由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都江堰不仅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更是世界水利史上的一颗璀璨之星。都江堰水利工程巧妙地利用自然地形和河流特性,将岷江水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分流。这一设计不仅解决了成都平原的灌溉问题,还确保了防洪安全。同时,都江堰还通过飞沙堰、宝瓶口等关键工程设施,实现了对泥沙的有效控制,确保了水道的畅通无阻。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工程技术的高超,更在于其体现了深厚的伦理思想。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遵循自然规律,尊重自然环境,以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种伦理观念,对于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和资源危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历史长河中,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为成都平原带来了繁荣和富饶,也见证了中华民族治水智慧的传承与发展。如今的都江堰,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吸引着无数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学习,感受这一伟大工程的魅力与智慧。1.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具体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这座举世闻名的古代水利工程,距离成都市区约50千米,同时距离著名的青城山风景区仅20千米。都江堰工程所处的地理环境独特,它位于中国西部高原山地与成都平原两大地形阶梯的转折部,这一区域属于龙门山脉的西南延展部分,也是中国龙门山大断裂带通过的地区。自然环境方面,都江堰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这种地理环境使得都江堰成为了一个集水、防洪、灌溉、发电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利工程。岷江作为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流经都江堰时,其水流湍急,水量充沛,为都江堰水利工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力资源。都江堰工程由渠首部分(包括鱼嘴、飞沙堰、宝瓶口)和遍布四川7市40个区(市)县的灌区组成,渠首占地面积200余亩。这一庞大的工程系统不仅发挥着防洪灌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的重要功能,同时也体现了设计者、建造者的系统整体的工程伦理理念。他们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和水流特性,通过精巧的设计,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展现出了深厚的工程伦理思想。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为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得这一工程能够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持续发挥作用,成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同时,都江堰工程也充分展示了水利工程伦理的深刻内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启示。2.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历史沿革及主要功能。都江堰,这座古老而宏大的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它的历史沿革和主要功能都深深地烙印在中国水利工程史上。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借鉴前人治水的经验,组织岷江两岸人民修建了这座伟大的工程,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都江堰的创建,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根源,它不仅是秦国统一中国,提供兵力、财力的坚实后方基地,更是古代中国人民智慧和才能的结晶。都江堰的主要功能在于调节灌溉,通过人工控制,将岷江的水流分为内江和外江,保障成都平原的农业灌溉和生活用水。这一功能极大地解决了成都平原的水源和灌溉问题,繁荣了这片土地数千年。其设计巧妙地利用了岷江的自然地形,通过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等关键部分,实现了对水流的有效控制和利用。同时,都江堰也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科学的水流调节,减少了水患,保护了生态环境,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都江堰以其卓越的设计和持久的效益,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才能,也以其独特的伦理价值,对现代水利工程提供了深刻的启示。这座古老的水利工程,不仅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更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对都江堰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水利工程伦理的内涵和实质,为现代水利工程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3.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设计特点及其在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方面的成就。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是一项始建于公元前256年的伟大工程。其设计特点以及在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方面的成就,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同时也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江堰的设计特点主要体现在其选址、规划和工程技术上。在选址上,都江堰充分利用了岷江的地势和流向,选择在岷江出山口处作为工程的核心,这样的选址不仅扼制了从峡谷而来的湍急水势,防止了水患的发生,同时也为灌溉整个成都平原提供了条件。在规划上,都江堰充分考虑了成都平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通过无坝引水的方式,实现了自流灌溉,使得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水利体系。在工程技术上,都江堰的枢纽由鱼嘴、宝瓶口、飞沙堰三部分组成,这样的设计巧妙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从而实现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的综合效益。都江堰在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方面的成就也是举世瞩目的。其设计理念和工程技术水平在当时都是超前的,甚至在现代看来也依然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都江堰的成功建设,不仅解决了当时成都平原的水患问题,更使得川西平原成为了旱涝保收的灌区,被誉为“天府之国”。同时,都江堰的建设也推动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的发展,为后世的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设计特点及其在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方面的成就,不仅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才能,也为世界水利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它不仅是都江堰地区的宝贵财富,更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宝贵遗产。三、都江堰水利工程所体现的伦理观念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是古代水利技术的杰出代表,更在其设计和运行中深刻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伦理观念。这些观念深深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之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的重要性。都江堰的建设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伦理思想。这一思想强调人类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处,而非过度干预或破坏自然。都江堰的建设者们充分考虑了地形、水势等自然因素,以巧妙的设计实现了对自然水流的调控和利用,既满足了人类灌溉和防洪的需求,又维护了生态平衡。这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伦理观念,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公而忘私”的伦理精神。在古代,都江堰的建设不仅关乎个人利益,更关乎整个社会的福祉。建设者们以公共利益为重,放弃了个人的私利,将都江堰打造成为了一个造福于民的水利工程。这种以公共利益为先的伦理精神,彰显了古代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都江堰水利工程还体现了“持久发展”的伦理理念。都江堰的建设者们不仅考虑到了当下的需求,更考虑到了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他们通过科学的设计和精心的维护,确保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长期稳定运行,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水利遗产。这种关注未来、追求持久发展的伦理理念,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深邃智慧和远见卓识。都江堰水利工程所体现的伦理观念包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公共利益为先的“公而忘私”精神以及关注未来、追求持久发展的理念。这些伦理观念不仅为古代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指导原则,也为现代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1.尊重自然: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和河流特性,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都江堰,这座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的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其设计理念和建设实践充分展示了尊重自然的伦理观念。都江堰的建造者们并未强行改变岷江的自然走向,也未对周边地形进行大规模的人为改造,而是顺应自然,充分利用了岷江的自然地形和河流特性。他们巧妙地利用山势引导水流,通过鱼嘴分水堤将江水一分为二,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泄洪,实现了防洪、灌溉、航运等多重功能。这种顺应自然、因势利导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尊重。都江堰的建造还体现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古人们充分考虑了生态环境的因素,如通过建设飞沙堰等工程设施,有效减少了泥沙淤积,保护了下游的生态环境。这种以生态保护为前提的水利工程建设,不仅有利于水利工程的长期运行,也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2.可持续发展: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设计和建设注重长远效益,为后世子孙留下宝贵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设计和建设理念,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它不仅仅是一个解决当时人民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问题的工程,更是为后世子孙留下的宝贵遗产。这一伟大工程历经千年,至今仍然在为成都平原的繁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都江堰的可持续发展体现在其精妙的设计和精巧的构造上。它充分利用了自然地理条件,通过巧妙的人工干预,实现了对岷江水的有效控制和利用。这种“因势利导”的设计理念,既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又实现了对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都江堰还注重生态平衡,通过合理调配水量,保证了河流生态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都江堰的可持续发展还体现在其对长远效益的考虑上。在工程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建设者充分考虑了未来的需求和发展趋势,确保了工程能够长期稳定运行。这种前瞻性的思维方式,为后世子孙留下了宝贵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于我们今天的水利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应该学习都江堰的精神,注重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只有我们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3.社会责任: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满足了当时社会的需求,还兼顾了周边地区的生态平衡和民生福祉。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与高度担当。这一伟大工程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当时成都平原的灌溉与防洪问题,满足了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求,同时更是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保护。都江堰的建设者们深知,水利工程不仅要服务于人类社会,更要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在都江堰的建设过程中,古代中国人民充分考虑了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通过巧妙的设计,使都江堰既能够调节水量,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又能维护河流的生态平衡,保护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这种对社会责任的深刻认识,使得都江堰成为了一个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利工程。都江堰的建设还兼顾了周边地区的民生福祉。在古代,水利工程的建设往往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都江堰的建设者们深知这一点。他们通过合理的规划与设计,使得都江堰不仅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稳定的水源,还为周边地区的居民提供了生活用水和灌溉用水,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这种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使得都江堰成为了一个深受人民喜爱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与高度担当。这一伟大工程不仅满足了当时社会的需求,还兼顾了周边地区的生态平衡和民生福祉,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和深刻的伦理启示。四、现代水利工程建设中的伦理问题与挑战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现代水利工程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伦理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到工程建设的可持续性、环境影响、社会公正等多个方面,也涉及到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和定位。现代水利工程建设中,最突出的伦理问题是如何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保护和尊重自然。许多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如大型水库、水电站等,都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如何在保证工程效益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是现代水利工程建设必须面对的问题。这需要我们转变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伦理观念。现代水利工程建设还面临着社会公正问题。水利工程的建设往往涉及到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利益分配。如何在保证工程效益的同时,保障受影响群体的合法权益,防止利益分配不公引发的社会矛盾和冲突,是现代水利工程建设必须重视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建立健全的利益协调机制和补偿机制。现代水利工程建设还面临着技术创新与伦理风险的挑战。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水利工程建设中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越来越多。这些新技术的使用虽然可以提高工程效益,但也带来了新的伦理风险。如何在保证技术创新的同时,防范和化解这些伦理风险,是现代水利工程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加强科技创新的伦理审查和监管,确保科技创新的健康发展。现代水利工程建设中的伦理问题和挑战是多方面的、复杂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转变传统的伦理观念,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加强科技创新的伦理审查和监管。只有我们才能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保护和尊重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1.生态环境破坏:现代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往往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导致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水利工程的建设规模和速度不断加快,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生态环境遭受的严重破坏。以都江堰为例,虽然它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但在现代水利工程建设中,我们却时常忽视了这一点。许多工程项目在规划和实施过程中,过于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导致生态失衡、水源污染、土地退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这不仅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可逆的损害。我们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规划和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采取科学合理的工程措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监测和保护,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同时,我们还应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者的环保教育,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使他们在工程建设中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只有我们才能实现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共生,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2.社会利益分配不均:水利工程建设涉及多方利益,如政府、企业、居民等,利益分配不均易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在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社会利益分配的不均问题尤为突出。这一复杂的工程项目不仅涉及政府、企业、居民等多方利益相关者,而且各方在利益诉求、资源掌控、风险承担等方面往往存在显著的差异。政府作为水利工程建设的主要推动者和监管者,其利益主要体现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保障民生福祉、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不完善,可能导致政府利益与公众利益、企业利益之间出现偏差,进而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企业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利益主要体现为追求经济利润、提升品牌影响力等。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可能会忽视对生态环境和公众利益的保护,甚至可能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进一步加剧社会利益分配的不均。再者,居民作为水利工程建设的直接受益者,其利益诉求主要包括生活环境改善、生活质量提升等方面。在实际工程中,由于居民在利益分配中的话语权有限,其利益诉求往往难以得到充分满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利益分配的不均。都江堰水利工程建设涉及的多方利益主体和复杂的利益诉求使得社会利益分配问题尤为突出。为了有效缓解这一矛盾,需要政府、企业、居民等各方在平等、公正、透明的基础上加强沟通与协作,共同推动水利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3.工程质量和安全问题:部分水利工程存在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水利工程是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其质量和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一些水利工程项目中,由于建设过程中的管理不善、技术不过关、资金不足等原因,导致了工程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的存在。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更可能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都江堰水利工程作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其工程质量和安全性历来备受关注。在现代水利工程建设中,一些工程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忽视了质量管理和安全监管,导致了工程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的存在。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水利工程的效益发挥,更可能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针对水利工程质量和安全问题,我们应该加强工程管理,提高技术水平,加强资金保障,确保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强水利工程运行和维护,及时发现和处理工程中的问题,确保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只有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水利工程的效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水利工程质量和安全问题是水利工程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我们应该加强工程管理和技术创新,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性,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水利工程服务。五、都江堰水利工程伦理对现代水利工程建设的启示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千年,不仅以其卓越的水利技术为世人所称颂,更以其蕴含的深厚伦理思想为现代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都江堰的建设者们深知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性,他们在选址、布局、施工等各个环节,都充分考虑了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一理念对现代水利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但过度干预自然往往会导致生态失衡。现代水利工程建设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确保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以人为本,关注民生。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于民,解决人民的生计问题。这一理念强调了水利工程建设的民生属性,即一切工作都应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现代水利工程建设同样需要关注民生,将人民群众的需求和福祉放在首位。在规划、设计、施工等各个环节,都应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利益,确保工程建设能够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精益求精,追求卓越。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者们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使得这一工程成为了世界水利史上的杰作。这种精神对现代水利工程建设同样具有启示作用。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竞争的日益激烈,水利工程建设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追求卓越的质量和效益。只有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注重和谐,促进共赢。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当地人民的生计问题,还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这一工程所蕴含的和谐共赢理念对现代水利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现代社会,水利工程建设往往涉及多个利益主体和复杂的社会关系。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协调各方利益,促进共赢发展。通过加强合作、沟通协商等方式,化解矛盾、增进理解,共同推动水利工程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都江堰水利工程伦理对现代水利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通过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精益求精、注重和谐等理念和实践经验的借鉴,可以推动现代水利工程建设更加科学、合理、高效地进行,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1.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现代水利工程建设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探讨都江堰这一古老而伟大的水利工程时,我们不得不提及其所蕴含的深刻伦理观念。这些观念不仅在当时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在现代水利工程建设中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都江堰所体现的生态智慧更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都江堰的建设者们树立了生态文明的理念。他们深刻认识到,水利工程的建设不应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而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种理念体现在都江堰的每一个细节之中,比如其巧妙的分水设计,既满足了灌溉和防洪的需求,又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对自然水流的干扰。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是我们现代水利工程建设应该学习和遵循的。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水利工程建设的规模和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这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生态破坏、水资源浪费等。我们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必须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都江堰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借鉴的典范。在现代水利工程建设中,我们应该充分借鉴都江堰的经验和智慧,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原则,推动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只有我们才能建设出更加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水利工程,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2.强化社会责任担当:水利工程建设应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确保工程对周边地区的影响最小化。在探讨都江堰与水利工程伦理的关系时,我们不能忽视水利工程所承载的社会责任。水利工程建设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问题,更是一个涉及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的重大议题。尤其在当下,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水资源的稀缺性日益凸显,水利工程在调节水资源、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当始终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生态环境为本”的原则。这意味着,在规划和实施水利工程项目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工程对周边地区的社会影响,包括但不限于居民的生活、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确保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在水利工程建设前期,应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社会和环境影响评估,充分听取和尊重当地居民的意见和建议,确保工程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监管和治理,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工程建成后,应建立长效的管理和维护机制,确保工程能够持续、稳定地发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都江堰作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其成功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都江堰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自然环境的特征和规律,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同时,都江堰也兼顾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周边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城市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我们在新时代的水利工程建设中,应当继承和发扬都江堰的优秀传统,强化社会责任担当,确保工程建设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强化社会责任担当是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伦理要求。我们应当以都江堰为榜样,坚持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并重,确保水利工程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能够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3.严格工程质量管理:加强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质量监督和安全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都江堰,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其历史之悠久、设计之巧妙、功能之持久,都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于水利工程的深刻理解和高超技艺。而在这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都江堰这样的水利工程来说,其建设的每一个环节,都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成败,乃至下游数百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严格的工程质量管理。这不仅仅是对于工程本身的要求,更是对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尊重和保护。为此,我们需要加强质量监督,从源头上防止任何可能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出现。这包括但不限于对原材料的严格筛选、对施工工艺的精细把控,以及对施工现场的实时监控。同时,安全管理同样不容忽视。水利工程往往涉及到大量的土方开挖、混凝土浇筑等高风险作业,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安全事故。我们必须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确保每一个施工环节都在安全可控的状态下进行。这包括但不限于对施工人员的安全培训、对施工现场的安全检查,以及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的及时排查和整改。严格工程质量管理是都江堰水利工程建设的核心要求,也是我们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庄重承诺。只有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才能让都江堰这一伟大工程继续造福于人民,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永恒见证。六、结论都江堰,这一历经千年沧桑仍屹立不倒的水利工程,不仅是中国古代智慧的象征,更是水利工程伦理的生动体现。通过对其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都江堰的设计与建造,无不体现出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顺应,对人类生存条件的关怀与改善,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与践行。都江堰工程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不是简单的征服与改造。它教会我们,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中,必须尊重自然规律,顺应水流特性,才能在保障人类利益的同时,实现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这一点,对于我们今天面临的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都江堰工程还体现了深厚的社会责任感。它不仅为当时的社会提供了稳定的水源,保障了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更在千百年间,为成都平原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对社会的长远负责与担当,是每一个水利工程都应当学习与借鉴的。都江堰与水利工程伦理的紧密结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水利工程与社会、自然关系的重要视角。未来,我们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应更加注重工程伦理的考量,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社会的繁荣与进步贡献力量。参考资料:都江堰,这座位于中国四川省岷江上的古老水利工程,自公元前256年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以来,已经默默服务了2200多年,依然发挥着防洪减灾、农业灌溉和保障民生的重要作用。它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杰出典范,同时也为我们探讨水利工程伦理提供了宝贵的案例。都江堰的修建始于秦国蜀守李冰,面对岷江穿城而过的困境,他巧妙地利用自然地形,主持修建了都江堰。该工程主体包括分水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部分,通过引水、分流和排沙等技术手段,实现了对岷江水的有效利用。从此,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水利工程在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所涉及的伦理问题逐渐显现。如何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保持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如何在确保工程安全的同时,兼顾社会公平和环境友好?这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都江堰作为一座古老的水利工程,其建设过程中同样面临着类似的伦理问题。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和利用,但这种改造和利用应当在保持生态平衡、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同时,都江堰在运行过程中,需要维护和治理,这既是对工程的维护,也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而都江堰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都江堰的修建过程中,李冰父子遵循了“道法自然”的原则,尽量利用自然地形,而非强行改变。同时,他们在工程中设置了分水鱼嘴和飞沙堰等装置,既满足了分水引水的要求,又实现了自动排沙的功能,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这一理念同样适用于现代水利工程伦理建设。在当今的水利工程建设中,我们应尊重自然、保护生态,追求工程的可持续发展,以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共生。都江堰两千多年的历史证明了它的价值和意义,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更是我们遵循水利工程伦理的典范。在当今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我们需要借鉴都江堰的经验,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科学治水、依法治水,以实现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当我们回顾都江堰的历史和思考水利工程伦理时,我们不禁为李冰父子的智慧和远见所折服。他们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一座伟大的水利工程,更教会了我们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如何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在当今社会,这一思想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都江堰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治水经验和技术借鉴,更在伦理层面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在未来的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汲取都江堰的经验教训,坚持科学、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以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公元前256年,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该大型水利工程现存依旧在灌溉田畴,是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其以年代久、无坝引水为特征,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这项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鱼嘴分水堤四六分水)、自动排沙(鱼嘴分水堤二八分沙)、控制进水流量(宝瓶口与飞沙堰)等问题,消除了水患。1998年灌溉面积达到87万公顷,灌溉区域已达40余县。人们为了纪念李冰父子,建了一座李冰父子庙,称为二王庙。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关于都江这一名称的来源,《蜀水考》说:“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括地志》说:“都江即成都江”。从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的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一直沿用至今。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在位期间,蜀郡郡守李冰率领蜀地各族人民创建了都江堰这项千古不朽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都江堰工程至今犹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灌区范围的扩大,从1936年开始,逐步改用混凝土浆砌卵石技术对渠首工程进行维修、加固,增加了部分水利设施,古堰的工程布局和"深淘滩、低作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没有改变,都江堰以其“历史跨度大、工程规模大、科技含量大、灌区范围大、社会经济效益大”的特点享誉中外、名播遐方,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为世界佳水资源利用的典范。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司马迁奉命出使西南时,实地考察了都江堰。他在《史记·河渠书》中记载了李冰创建都江堰的功绩。后人在其西瞻蜀之岷山及离堆处建西瞻亭、西瞻堂以示纪念。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北征,以都江堰为农业之根本、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征集兵丁1200人加以守护,并设专职堰官进行经常性的管理维护,开以后历代设专职水利官员管理都江堰之先河。东汉顺帝时(公元126~144年),张陵从洛阳越秦岭到鹤鸣山修道,汉安二年(公元143年)七月一日,率弟子来青城山结茅传道。张陵在青城一带山区传道13年,汉桓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在青城山羽化,葬第三混元顶。青城山成为天师道的发祥地,常道观被称为“仙都众奥之妙,福地会昌之域,张天师羽化处焉”。历代龙虎山的天师多来青城山朝拜祖庭,为汉天师张陵扫墓。在天师洞旁有一颗古银杏树,要七八个个大汉才能把它围住,在四川省乃至全国的极其罕见,据说这个古银杏树是张陵亲手种的。元世祖至元年间(公元1264~1294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从陕西汉中骑马,行20余日抵成都,游览了都江堰。后在其《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说:“都江水系,川流甚急,川中多鱼,船舶往来甚众,运载商货,往来上下游。”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1833-1905)来都江堰考察,以行家的眼光,盛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美世界各地无与伦比。曾于1872年在《李希霍芬男爵书简》中设专章介绍都江堰。李希霍芬是把都江堰详细介绍给世界的第一人。1872年,李希霍芬称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1941年,黄炎培到都江堰选定城东郊丰都庙为校址。翌年暑假,委派重庆职业学校校长陆叔昂来灌县购置水田、耕牛、农具,为教学实习准备条件。1944年2月,“都江实用职业学校”开学,由沈肃文任校长,黄炎培偕夫人姚维钧到灌县主持开学典礼,并亲为学校制定“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的校训。学校提倡“手脑并用”的学风,注重学生思想修养、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的培养。学校建立董事会,黄炎培任董事长。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于1945年10月交由灌县地方接办。1942年清明节,四川省政府及灌区14县官员齐集都江堰举行开水典礼,典礼由当时正住在灌县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主持。开堰前先在伏龙观祭祀李冰,向李冰神像顶礼膜拜。祭毕,林森及其从祭人员乘轿直赴二王庙祭祀李二郎。祭毕,林森及其从祭人员又转赴都江堰鱼嘴,在鞭炮和万众欢呼声中,亲视开堰放水。1941年、1942年、1945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数次在灌县、青城山居留。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冯玉祥寓居青城山真武宫。1945年8月11日晨,当他听到抗战胜利、日本投降的消息时,当即捐资在真武宫侧建亭,取名“闻胜”,并撰书刻碑一通立于亭中。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四川,入川后贺龙司令员指出,要先抢修都江堰,把已延误的岁修时间抢回来。并决定从军费中拨出专款,确定由王希甫负责,由驻灌县解放军协助抢修。12月29日,成立都江堰岁修工程临时督修处。成都军事管制委员会拨款3万银元作抢修经费。驻灌县解放军184师1500余人在师长林彬、政委梁文英指挥下参加抢修工程。整个岁修工程于1950年3月底全部完工。4月2日按照都江堰传统习惯举行了开水典礼。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李白在《蜀道难》这篇著名的诗歌中“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人或成鱼鳖”的感叹和惨状,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这种状况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的。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大支流,流经的四川盆地西部是中国多雨地区。发源于四川与甘肃交界的岷山南麓,分为东源和西源,东源出自弓杠岭,西源出自郎架岭。两源在松潘境内漳腊的无坝汇合。向南流经四川省的松潘县、都江堰市、乐山市,在宜宾市汇入长江。全长793公里,流域面积133,500平方公里。平均坡度83‰,总水量年均150亿m3左右。岷江发源于岷山弓杠岭和郎架岭,全长735公里,流域面积14万平方公里;全河落差3560米,水力资源1300多万千瓦。岷江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条支流,都江堰以上为上游,以漂木、水力发电为主;都江堰市至乐山段为中游,流经成都平原地区,与沱江水系及众多人工河网一起组成都江堰灌区;乐山以下为下游,以航运为主。岷江有大小支流90余条,上游有黑水河、杂谷脑河;中游有都江堰灌区的黑石河、金马河、江安河、走马河、柏条河、蒲阳河等;下游有青衣江、大渡河、马边河、越溪河等。主要水源来自山势险峻的右岸,大的支流都是由右岸山间岭隙溢出,雨量主要集中在雨季,所以岷江之水涨落迅猛,水势湍急。岷江出岷山山脉,从成都平原西侧向南流去,对整个成都平原是地道的地上悬江,而且悬得十分厉害。成都平原的整个地势从岷江出山口玉垒山,向东南倾斜,坡度很大,都江堰距成都50km,而落差竟达273m。在古代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岷江水患长期祸及西川,鲸吞良田,侵扰民生,成为古蜀国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都江堰的创建,又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战国时期,刀兵峰起,战乱纷呈,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国尽快统一。适巧,经过商鞅变法改革的秦国一时名君贤相辈出,国势日盛。他们正确认识到巴、蜀在统一中国中特殊的战略地位,“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秦相司马错语)。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战国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隐居岷峨的李冰为蜀国郡守。李冰上任后,首先下决心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造福成都平原,为秦国统一中国创造经济基础。都江堰有效的管理保证了整个工程历经两千多年依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汉灵帝时设置“都水椽”和“都水长”负责维护堰首工程;蜀汉时,诸葛亮设堰官,并“征丁千二百人主护”(《水经注·江水》)。此后各朝,以堰首所在地的县令为主管。到宋朝时,制定了施行至今的岁修制度。古代竹笼结构的堰体在岷江急流冲击之下并不稳固,而且内江河道尽管有排沙机制但仍不能避免淤积。因此需要定期对都江堰进行整修,以使其有效运作。宋朝时,订立了在每年冬春枯水、农闲时断流岁修的制度,称为“穿淘”。岁修时修整堰体,深淘河道。淘滩深度以挖到埋设在滩底的石马为准,堰体高度以与对岸岩壁上的水则相齐为准。明代以来使用卧铁代替石马作为淘滩深度的标志,现存三根一丈长的卧铁,位于宝瓶口的左岸边,分别铸造于明万历年间、清同治年间和1927年。都江堰是由渠首枢纽、灌区各级引水渠道,各类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堰等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工程系统,担负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7市(地)36县(市、区)1003万余亩农田的灌溉、成都市50多家重点企业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发电、漂水、水产、养殖、林果、旅游、环保等多项目标综合服务,是四川省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础设施,其灌区规模居全国之冠。都江堰位于岷江由山谷河道进入冲积平原的地方,它灌溉着灌县以东成都平原上的万顷农田。原来岷江上游流经地势陡峻的万山丛中,一到成都平原,水速突然减慢,因而夹带的大量泥沙和岩石随即沉积下来,淤塞了河道。每年雨季到来时,岷江和其它支流水势骤涨,往往泛滥成灾;雨水不足时,又会造成干旱。远在都江堰修成之前的三百年,古蜀国杜宇王以开明为相,在岷江出山处开一条人工河流,分岷江水流入沱江,以除水害。截至2023年5月,灌区以占全省约1/20的土地,提供了全省1/4的有效灌溉和粮食产能,养育了全省1/3的人口,集中了全省近一半的地区生产总值,构成了省内经济总量最大、经济活力最好的成都“主干”和环成都经济圈。都江堰建成后,历代都有主管水利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建国后,都江堰延伸扩建迅速发展,已成为水资源多功能效益的综合利用工程。各级政府十分重视都江堰的组织建设。1950年3月成立了川西都江堰管理处;1952年9月,川西都江堰管理处更名为四川省人民政府水利厅都江堰管理处;1955年又更名为四川省水利厅都江堰管理处;1958年再次更名为都江堰管理处;1978年9月成立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处,同年12月13日,经四川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正式成立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现管理局内设办公室、人事劳动教育处、供水经营处、工业用水处、工程建设管理处、科技处、财务与经济管理处、水政处、监察审计处、党委办公室、多种经营处、离退休人员管理处、勘察设计院、后勤服务中心、接待处、工会、渠首管理处等17个处、室。都江堰有效的管理保证了整个工程历经两千多年依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汉灵帝时设置“都水椽”和“都水长”负责维护堰首工程;蜀汉时,诸葛亮设堰官,并“征丁千二百人主护”(《水经注·江水》)。此后各朝,以堰首所在地的县令为主管。到宋朝时,制定了施行至今的岁修制度。古代竹笼结构的堰体在岷江急流冲击之下并不稳固,而且内江河道尽管有排沙机制但仍不能避免淤积。因此需要定期对都江堰进行整修,以使其有效运作。宋朝时,订立了在每年冬春枯水、农闲时断流岁修的制度,称为“穿淘”。岁修时修整堰体,深淘河道。淘滩深度以挖到埋设在滩底的石马为准,堰体高度以与对岸岩壁上的水则相齐为准。明代以来使用卧铁代替石马作为淘滩深度的标志,现存三根一丈长的卧铁,位于宝瓶口的左岸边,分别铸造于明万历年间、清同治年间和1927年。紫坪铺水利工程位于岷江上游,都江堰市西北9公里处。岷江是长江一级支流,源于四川与甘肃接壤的岷山南麓,流经茂县、汶川、都江堰市、成都平原南部,在乐山接纳大渡河、青衣江,于宜宾汇入长江。全长711公里,流域面积135881平方公里。岷江上游水源丰富,径流主要有降雨形成,也有地下水和高山溶雪水补给,流域汛期每年的6到9月。岷江流域内先后建成有鱼子溪二级电站、映秀湾、太平驿和福堂坝引水式电站。但上述电站只有单一的发电作用,没有供水功能,为了充分开发利用岷江水利资源,缓解成都平原供水供电不足的矛盾,促进四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0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全国人大九届三次会议将其列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十大标志性工程;2000年12月,水利部批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2001年2月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工程开工建设并将其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紫坪铺水利枢纽是以灌溉和供水为主,兼有发电、防洪、环境保护、旅游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其永久建筑物按100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工程于2002年11月下旬截流;2005年11月01日第一台机组发电;2006年12月工程完工。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静态总投资33亿元,总投资76亿元。枢纽建筑物主要由挡水大坝(大坝是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最大坝高156米)、溢洪道、引水发电系统、冲砂放空洞、1#泄洪排砂洞、2#泄洪排砂洞组成。水库总库容12亿立方米,具有不完全年调节功能,库区面积16平方公里,回水长5公里。电站装机4台单机190MW的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760MW,提高枯水期都江堰灌区1008万农田灌溉供水保证率,每年枯水期增加灌溉供水量37亿立方米,可为远景毗邻灌区的314万农田灌溉提供用水。工程建成后,除保证向成都市提供20立方米/秒的环境用水外,还将向成都市的供水量由28立方米/秒增加至50立方米/秒,年还增加供水量3亿立方米。利用水库的蓄水滞洪调节作用,可将岷江上游100年一遇洪水消减至10年一遇下泻,基本解除金马河段洪水威胁。紫坪铺电站年发电量17亿千瓦/时,为川西电网提供比较经济的调峰调频电能。同时实现防洪、拦沙等效益,保护都江堰工程不受损坏。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的修建,可以有效调节岷江水量,发展都江堰灌区面积,提高灌溉用水保证率,缓解包括成都市在内的成都平原供水供电不足的状况,提高岷江中游和成都平原的防洪标准,从而对这一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位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泄洪道”具有泄洪排沙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组成部分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自动泄洪,使多余的内江的水排入外江正流使内江不受洪灾。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自行调控的节制闸,是自流灌溉渠系的总开关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每当春夏山洪暴发之时,江水奔腾而下,从灌县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起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任蜀郡太守(太守相当于专员,或大于专员,小于省长),他为民造福,排除洪灾之患,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主体工程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达到了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为此,李冰在其子二郎的协助下,邀集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岷水东流的地形和水。经过实地勘察,李冰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在无火药(火药发明于东汉时期,即公元25年至220年间)不能爆破的情况下,他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热胀冷缩的原理),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低水位每秒流速3公尺,高水位每秒流速6公尺)因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李冰父子率众又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筑分水堰,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放在江心堆成一个狭长的小岛,形如鱼嘴,岷江流经鱼嘴,被分为内外两江。外江仍循原流,内江经人工造渠,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为了进一步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在分水堰与离堆之间,又修建了一条长200公尺的溢洪道流入外江,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飞沙堰的设计运用了回旋流的理论。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让人们知道“枯水(低水位)不淹足,洪水(高水位)不过肩”。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2002年11月13日上午11时25分,备受瞩目的都江堰内江古法截流成功。都江堰内江段首次“整容大手术”正式拉开序幕。都江堰此次截流仍采用了已有千年历史的传统工艺,以杩槎、竹笼、碗儿兜等为工具。杩槎的构造为一木三足架,以许多三足架连接成排列,上边满装上卵石泥土,在鱼嘴构成一完美的挡水坝。碗儿兜为装满卵石德竹筐。这种古老的截流方式可就地取材、使用灵活、功效颇高,而费用仅为现代化抛石围堰截流的1/3。都江堰灌区内江段已经10年未断流,内江总干道河段存在一定的淤积,沿岸大量渠道及供水设施陈旧,已影响到宝瓶口引水,需要清淤维修。都江堰灌区是四川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四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物华天宝,地杰人灵”,历史上有“天府之国”的美誉。灌区内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都市华彩及城镇风光,异彩纷呈,美不胜收。灌区水利,星罗密布,各展风韵,各具特色,令人赏心悦目,“人民渠、东风渠、三合堰、通济堰,碧水荡伯;黑龙滩、三岔湖、鲁班水库,湖光涟滟;龙泉洞穿,天工开物,灵水泉涌”。全灌区呈现出“长龙地上走,银河天际流;彩虹起深谷,高峡出平湖”的壮丽图景。都江堰渠首三大主体工程修建在岷江出山口处。这里群山环抱,大江中流,气势恢宏,景色绝佳。堰功人物,代代相济;文人墨客,多会与此。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灵岩寺,翠月湖,紫坪铺等。都江堰不仅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杰作。都江堰和郑国渠,作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两者之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许多独特的差异。本文旨在比较两者的异同,以期更深入地理解这两大水利工程的独特价值和历史地位。都江堰和郑国渠都是中国古代人民为解决水资源问题而创造的伟大工程。它们的建造都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在功能上,两者都是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水运等其他功能。在具体的设计和使用上,两者又有着显著的区别。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是利用自然地形和水利原理,将岷江分为内外两江,再通过一系列的堰、渠道等设施,实现灌溉和防洪功能。而郑国渠则是位于陕西省泾阳县,采用的是引泾水注入洛水的方法,通过水位的调节来实现灌溉。在规模和影响力上,两者也有所不同。都江堰规模相对较小,但因为其独特的设计和长久的稳定性,使得其影响力较大,至今仍是四川地区重要的灌溉水源。而郑国渠虽然规模较大,但由于地理环境的变化和人为因素,其影响力已经不如都江堰。两者在历史地位和价值上也有所不同。都江堰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历史地位和价值无可替代。而郑国渠虽然也是我国重要的水利工程,但在历史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上略逊于都江堰。都江堰和郑国渠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瑰宝,各自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历史地位。比较两者之间的异同,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两大工程,也可以从中看到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在未来,我们应该更加珍惜这些历史遗产,保护好它们,让它们继续为人类服务。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经验,为新时代的工程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公元前256年,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该大型水利工程现存依旧在灌溉田畴,是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其以年代久、无坝引水为特征,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这项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鱼嘴分水堤四六分水)、自动排沙(鱼嘴分水堤二八分沙)、控制进水流量(宝瓶口与飞沙堰)等问题,消除了水患。1998年灌溉面积达到87万公顷,灌溉区域已达40余县。人们为了纪念李冰父子,建了一座李冰父子庙,称为二王庙。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关于都江这一名称的来源,《蜀水考》说:“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括地志》说:“都江即成都江”。从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的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一直沿用至今。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在位期间,蜀郡郡守李冰率领蜀地各族人民创建了都江堰这项千古不朽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都江堰工程至今犹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灌区范围的扩大,从1936年开始,逐步改用混凝土浆砌卵石技术对渠首工程进行维修、加固,增加了部分水利设施,古堰的工程布局和"深淘滩、低作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没有改变,都江堰以其“历史跨度大、工程规模大、科技含量大、灌区范围大、社会经济效益大”的特点享誉中外、名播遐方,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为世界佳水资源利用的典范。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司马迁奉命出使西南时,实地考察了都江堰。他在《史记·河渠书》中记载了李冰创建都江堰的功绩。后人在其西瞻蜀之岷山及离堆处建西瞻亭、西瞻堂以示纪念。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北征,以都江堰为农业之根本、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征集兵丁1200人加以守护,并设专职堰官进行经常性的管理维护,开以后历代设专职水利官员管理都江堰之先河。东汉顺帝时(公元126~144年),张陵从洛阳越秦岭到鹤鸣山修道,汉安二年(公元143年)七月一日,率弟子来青城山结茅传道。张陵在青城一带山区传道13年,汉桓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在青城山羽化,葬第三混元顶。青城山成为天师道的发祥地,常道观被称为“仙都众奥之妙,福地会昌之域,张天师羽化处焉”。历代龙虎山的天师多来青城山朝拜祖庭,为汉天师张陵扫墓。在天师洞旁有一颗古银杏树,要七八个个大汉才能把它围住,在四川省乃至全国的极其罕见,据说这个古银杏树是张陵亲手种的。元世祖至元年间(公元1264~1294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从陕西汉中骑马,行20余日抵成都,游览了都江堰。后在其《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说:“都江水系,川流甚急,川中多鱼,船舶往来甚众,运载商货,往来上下游。”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1833-1905)来都江堰考察,以行家的眼光,盛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美世界各地无与伦比。曾于1872年在《李希霍芬男爵书简》中设专章介绍都江堰。李希霍芬是把都江堰详细介绍给世界的第一人。1872年,李希霍芬称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1941年,黄炎培到都江堰选定城东郊丰都庙为校址。翌年暑假,委派重庆职业学校校长陆叔昂来灌县购置水田、耕牛、农具,为教学实习准备条件。1944年2月,“都江实用职业学校”开学,由沈肃文任校长,黄炎培偕夫人姚维钧到灌县主持开学典礼,并亲为学校制定“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的校训。学校提倡“手脑并用”的学风,注重学生思想修养、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的培养。学校建立董事会,黄炎培任董事长。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于1945年10月交由灌县地方接办。1942年清明节,四川省政府及灌区14县官员齐集都江堰举行开水典礼,典礼由当时正住在灌县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主持。开堰前先在伏龙观祭祀李冰,向李冰神像顶礼膜拜。祭毕,林森及其从祭人员乘轿直赴二王庙祭祀李二郎。祭毕,林森及其从祭人员又转赴都江堰鱼嘴,在鞭炮和万众欢呼声中,亲视开堰放水。1941年、1942年、1945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数次在灌县、青城山居留。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冯玉祥寓居青城山真武宫。1945年8月11日晨,当他听到抗战胜利、日本投降的消息时,当即捐资在真武宫侧建亭,取名“闻胜”,并撰书刻碑一通立于亭中。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四川,入川后贺龙司令员指出,要先抢修都江堰,把已延误的岁修时间抢回来。并决定从军费中拨出专款,确定由王希甫负责,由驻灌县解放军协助抢修。12月29日,成立都江堰岁修工程临时督修处。成都军事管制委员会拨款3万银元作抢修经费。驻灌县解放军184师1500余人在师长林彬、政委梁文英指挥下参加抢修工程。整个岁修工程于1950年3月底全部完工。4月2日按照都江堰传统习惯举行了开水典礼。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李白在《蜀道难》这篇著名的诗歌中“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人或成鱼鳖”的感叹和惨状,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这种状况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的。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大支流,流经的四川盆地西部是中国多雨地区。发源于四川与甘肃交界的岷山南麓,分为东源和西源,东源出自弓杠岭,西源出自郎架岭。两源在松潘境内漳腊的无坝汇合。向南流经四川省的松潘县、都江堰市、乐山市,在宜宾市汇入长江。全长793公里,流域面积133,500平方公里。平均坡度83‰,总水量年均150亿m3左右。岷江发源于岷山弓杠岭和郎架岭,全长735公里,流域面积14万平方公里;全河落差3560米,水力资源1300多万千瓦。岷江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条支流,都江堰以上为上游,以漂木、水力发电为主;都江堰市至乐山段为中游,流经成都平原地区,与沱江水系及众多人工河网一起组成都江堰灌区;乐山以下为下游,以航运为主。岷江有大小支流90余条,上游有黑水河、杂谷脑河;中游有都江堰灌区的黑石河、金马河、江安河、走马河、柏条河、蒲阳河等;下游有青衣江、大渡河、马边河、越溪河等。主要水源来自山势险峻的右岸,大的支流都是由右岸山间岭隙溢出,雨量主要集中在雨季,所以岷江之水涨落迅猛,水势湍急。岷江出岷山山脉,从成都平原西侧向南流去,对整个成都平原是地道的地上悬江,而且悬得十分厉害。成都平原的整个地势从岷江出山口玉垒山,向东南倾斜,坡度很大,都江堰距成都50km,而落差竟达273m。在古代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岷江水患长期祸及西川,鲸吞良田,侵扰民生,成为古蜀国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都江堰的创建,又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战国时期,刀兵峰起,战乱纷呈,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国尽快统一。适巧,经过商鞅变法改革的秦国一时名君贤相辈出,国势日盛。他们正确认识到巴、蜀在统一中国中特殊的战略地位,“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秦相司马错语)。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战国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隐居岷峨的李冰为蜀国郡守。李冰上任后,首先下决心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造福成都平原,为秦国统一中国创造经济基础。都江堰有效的管理保证了整个工程历经两千多年依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汉灵帝时设置“都水椽”和“都水长”负责维护堰首工程;蜀汉时,诸葛亮设堰官,并“征丁千二百人主护”(《水经注·江水》)。此后各朝,以堰首所在地的县令为主管。到宋朝时,制定了施行至今的岁修制度。古代竹笼结构的堰体在岷江急流冲击之下并不稳固,而且内江河道尽管有排沙机制但仍不能避免淤积。因此需要定期对都江堰进行整修,以使其有效运作。宋朝时,订立了在每年冬春枯水、农闲时断流岁修的制度,称为“穿淘”。岁修时修整堰体,深淘河道。淘滩深度以挖到埋设在滩底的石马为准,堰体高度以与对岸岩壁上的水则相齐为准。明代以来使用卧铁代替石马作为淘滩深度的标志,现存三根一丈长的卧铁,位于宝瓶口的左岸边,分别铸造于明万历年间、清同治年间和1927年。都江堰是由渠首枢纽、灌区各级引水渠道,各类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堰等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工程系统,担负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7市(地)36县(市、区)1003万余亩农田的灌溉、成都市50多家重点企业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发电、漂水、水产、养殖、林果、旅游、环保等多项目标综合服务,是四川省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础设施,其灌区规模居全国之冠。都江堰位于岷江由山谷河道进入冲积平原的地方,它灌溉着灌县以东成都平原上的万顷农田。原来岷江上游流经地势陡峻的万山丛中,一到成都平原,水速突然减慢,因而夹带的大量泥沙和岩石随即沉积下来,淤塞了河道。每年雨季到来时,岷江和其它支流水势骤涨,往往泛滥成灾;雨水不足时,又会造成干旱。远在都江堰修成之前的三百年,古蜀国杜宇王以开明为相,在岷江出山处开一条人工河流,分岷江水流入沱江,以除水害。截至2023年5月,灌区以占全省约1/20的土地,提供了全省1/4的有效灌溉和粮食产能,养育了全省1/3的人口,集中了全省近一半的地区生产总值,构成了省内经济总量最大、经济活力最好的成都“主干”和环成都经济圈。都江堰建成后,历代都有主管水利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建国后,都江堰延伸扩建迅速发展,已成为水资源多功能效益的综合利用工程。各级政府十分重视都江堰的组织建设。1950年3月成立了川西都江堰管理处;1952年9月,川西都江堰管理处更名为四川省人民政府水利厅都江堰管理处;1955年又更名为四川省水利厅都江堰管理处;1958年再次更名为都江堰管理处;1978年9月成立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处,同年12月13日,经四川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正式成立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现管理局内设办公室、人事劳动教育处、供水经营处、工业用水处、工程建设管理处、科技处、财务与经济管理处、水政处、监察审计处、党委办公室、多种经营处、离退休人员管理处、勘察设计院、后勤服务中心、接待处、工会、渠首管理处等17个处、室。都江堰有效的管理保证了整个工程历经两千多年依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汉灵帝时设置“都水椽”和“都水长”负责维护堰首工程;蜀汉时,诸葛亮设堰官,并“征丁千二百人主护”(《水经注·江水》)。此后各朝,以堰首所在地的县令为主管。到宋朝时,制定了施行至今的岁修制度。古代竹笼结构的堰体在岷江急流冲击之下并不稳固,而且内江河道尽管有排沙机制但仍不能避免淤积。因此需要定期对都江堰进行整修,以使其有效运作。宋朝时,订立了在每年冬春枯水、农闲时断流岁修的制度,称为“穿淘”。岁修时修整堰体,深淘河道。淘滩深度以挖到埋设在滩底的石马为准,堰体高度以与对岸岩壁上的水则相齐为准。明代以来使用卧铁代替石马作为淘滩深度的标志,现存三根一丈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婚礼车队租赁协议
- 2024年临时建筑务工人员雇佣合同
- 2024年个人挂靠企业协议书
- 光伏电站大数据监控技术合同(2024年版)
- 2024年合同法下的劳动合同
- 2024年工程项目管理的国际合同规范
- 2024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桩工程分包合同
- 2024年产品代理与合作合同
- 2024年大连住宅租赁合同协议
- 离婚协议书的调解与仲裁机制
- 全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参考值 2024年版
- 急救学教学课件
- 2023年福建省考评员考试题
- (高清版)TDT 1032-2011 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
- 中国钇-90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2024-2029版
- 2024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ZZ060母婴照护赛项规程+赛题
- 安全管理办法中的海外项目安全管理
- 文物修复保护方案
- 电气线路设备检修作业中安全保证规程培训
-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课件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