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的家园》全单元教学设计_第1页
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的家园》全单元教学设计_第2页
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的家园》全单元教学设计_第3页
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的家园》全单元教学设计_第4页
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的家园》全单元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通过审核新教材】

粤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我们的家园》全单元教案

目录

第四单元《我们的家园》

4.19《地球上的自然资源》

4.20《保护水资源》

4.21《守护蓝天》

4.22《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4.23《网上学习:我的绿色生活》

第19课《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科学》六年级下册“我们的家园”单

元的第一课,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为学生认识地球的资源奠定基

础,本课由三个活动组成。活动1“丰富的自然资源”引导学生通过

查阅和分析资料,了解地球上有哪些自然资源,知道自然资源对人类

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活动2”资源是用之不竭的吗”利用文

字、图片等资料,让学生通过了解某些自然资源的形成过程,知道有

的自然资源是可再生的,有的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体会到自然资

源的珍贵,知道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活动3"调查家乡的自然资

源”指导学生调查家乡的自然资源,了解当地开发和保护这些资源的

情况,学会科学调查的方法,培养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物质与能量,

如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等等;

2.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科学探究目标:

1.查阅资源,了解地球上有哪些自然资源;

2.通过探索煤的形成过程,尝试判断煤炭资源是否可以再生;

3.通过调查家乡的自然资源状况,探索如何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科学态度目标:

认识到地球自然非常丰富,种类繁多。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学会合理利用资源,造福人类。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种类,明报自然资源科菲为再生资源和不可

再生资源。

教学难点:

通过探索煤的形成过程,尝试判断煤炭资源是否可以再生。

课前准备:

PPT课件、自然资源资料、《科学活动手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PPT播图片

情境:在一个展览馆里,墙上挂了一些人类开采资源的照片,琪

琪和波波边参观边聊天。琪琪说:铁矿和石油都是矿产资源吧?。

问题:地球上还有哪些自然资源?

任务:查阅资料,了解地球上自然资源的种类。

二、活动1:丰富的自然资源

多媒体出示:渔业、是由、森林等资源的图片。

讲述: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它为人类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资源。

我们用的书本和铅笔需要木材做原料,马路上奔跑的汽车需要石头做

燃料,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地、水等。土地、生物与矿产等自然资源对

人类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查阅资料,说说地球上还有哪些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

(2)水资源:河川径流、地下水、积雪和冰川、湖泊水、沼泽水、

海水,地球上的水资源绝大部分是海洋水,陆地水约占33%其中30.4%

分布在河流、湖泊、土壤和地下600米以内的含水层,便于人类利用,

其余的分布在极地和山岳冰川、水久写盖、永久冻土中。

(3)海洋开发己成为当今世界开发利用的重要自然资源。海洋

的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0%,海洋能为人类提供哪些资源?

海洋资源包括海水资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空

间资源、海洋能。

(4)地球上物种浩繁,生物资源可分为植物资源和动物资源两

类。

(5)矿产资源可分为金属和非金属两大类。金属有铁、镒、铭、

鸨、铜、铅、锌等。金属有铁、镒、铭、鸨I、铜、铅、锌等。

(6)气候资源:光照、温度、降水、风力等。

引出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人类可以直接获得

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可分为三类,一是不可更新资源,如各种金

属和非金属矿物、化石燃料等,需要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能形成;

二是可更新资源,指生物、水、土地资源等,能在较短时间内再生产

出来或循环再现;三是取之不尽的资源,如风力、太阳能等,被利用

后不会导致贮存量减少。自然保护的中心任务就是保护、增殖(指可

更新资源)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继续利用的能

力,求得环境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

教师小结:地球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自然资源,有土地资源、

矿产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空气资源等。

学生讨论:海洋的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0%,海洋能为人类

提供哪些资源?

学生讨论并交流汇报,教师小结:海洋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海洋生物资源(鱼虾贝藻等);海洋水资源;海洋矿产资源(石油、

天然气、镒结核等);海洋化学资源(盐类);海洋新能源资源(海浪、

潮汐发电等);海洋旅游资源;海洋空间资源(海洋运输、海底隧道、

海上城市建设空间)等。

三、资源是用之不竭的吗?

设置问题:地球上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人们每天都会开发利用大

量的自然资源,这些自然资源是用之不竭的吗?

学生做出各种假设,并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以煤炭为例,出示煤炭形成的图解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判断

煤炭资源是否可以再生。

名亡g盘该岁成,池友堂4匕共为迎法&才东五国早年女球

在转,得足-七成•后。曲.

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小结:煤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和漫长的时

间,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再生,我们把这类

的资源叫做不可再生能源,它们用一些就少一些,不可能再重新产生。

出示天然气、石油、煤矿、铁矿等矿产资源图片,使学生思考这

些能源是否可以再生。

教师小结:天然气、石油、煤矿、铁矿等矿产资源都是不可再生

资源。

自然界中除了不可再生资源外,还有一种能再生的能源,叫再生

能源。再生能源包括地表水、土壤、植物、动物、水生生物、微生物、

森林、草原、空气、阳光(太阳能)、气候资源和海洋资源等。

引出可再生资源概念:可再生资源是指能够通过自然力以某一增

长率保持或增加蕴藏量的自然资源。对于可再生资源来说,主要是通

过合理调控资源使用率,实现资源的持续利用。可再生资源的持续利

用主要受自然增长规律的制约。

四、活动3:调查家乡的自然记录

开展一次调查活动,了解自己家乡有哪些自然资源,以及当地的

人们是如何开发和保护这些自然资源的。

教师引导:进行一项科学调查,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

并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

行整理和分析,形成调查报告。

设计调查方案

调查方案

小组成员:指导老师:

调查题目XX市的自然资源

调查日期周六、周日

调查目的1.了解自己的家乡有哪些自然资源;

2.了解当地的人们是如何开发和保护这些自然资源的。

调查计划1.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了解背景知识;

2.访问工程师,走访居民,实地考察;

3.撰写调查报告。

学生根据调查方案,分组开展调查活动,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

和分析,形成调查报告。

五、实践:为班级出墙报(手抄报)

同学分小组出一期以“珍稀自然资源”为主题的墙报,或是手抄

报。完成后全班同学一期交流分享。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着重学习了地球上的各种自然资源,并认识了分类了

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请同学们课后搜集更多的自然资源的资料,并和同学交流分享。

第20课《保护水资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保护水资源》是《科学》六年级下册“我们的家园”单元的第

二课。本课让学生在上一课初步了解了自然资源之后,通过调查、实

验等方法,对水资源这种自然资源进行较详细、深入的了解:通过了

解水资源的现状和保护水资源的措施等,知道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通过判断水是否

被污染和净化水的活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了解水污染的科学概念,造成水污染的原因及其危害;

2.提出保护水资源措施,从源头治理抓起;

3.自制污水净水器,掌握净水器工作原理以及在城市污水处理中

的应用。

科学探究目标:

1.调查学校附近水资源污染情况,分析原因,提出保护措施;

2.利用身边合适的材料,制作一个简易滤水装置,尝试净化浊水。

科学态度目标:

认识水污染的危害性,提高保护水资源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在生活中能自觉做到保护水资

源。

教学重点:

水资源污染原因及其保护措施,自制净水器净化浊水。

教学难点:

设计调查方案开展水资源实地调查,分析自制净水器工作原理。

课前准备:

PPT课件、剪刀、塑料瓶、沙、棉花、活性炭、过滤纸、《科学

活动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PPT播放图片

情境:波波和彬彬在小河边,看见抽水机抽出来的水很混浊。彬

彬说:“河水真混浊呀!”

问题:河水被污染了吗?

任务:思考如何判断水是否被污染,并进行水质调查,了解水体

是否受到污染。

二、活动1:水被污染了吗?

讲述:水是珍贵的自然资源。如果水钟混入有毒或有害的物质,

水体就会受到污染,影响水的使用价值,甚至会危害人类身体健康,

破坏生态环境。

提出问题:学校周围的水质是否受到污染?如何进行调查?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调查方案。

教师引导小结:

1.设计调查方案,调查当地的水体污染情况;

2.在学校周边的水体中采集水样;

3.注意安全,放置溺水;

4.小组要分工合作;

5.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不同地方取水;

5.可以选择同一条客流不同的地方;

6.不要在湖岸芦苇丛生处取水;

7.提前准备好带盖矿泉水瓶和一次性塑料手套去采集水样。

8.撰写调查报告,明确水体质量关键因素:气味、颜色、透明度、

杂志。

得出结论:水体受到污染。

三、活动2:如何保护水资源

水体污染的原因有很多,例如直接排放微镜处理的工业废水或生

活污水,过量使用农药、化肥等。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当地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保护水资

源的相应措施。

PPT出示图片

提出问题:如何保护水资源?

学生根据自己的调查结果和已有知识进行回答,并做交流汇报。

教师引导:

1.不乱扔生活垃圾;

2.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

3.工业废水处理后再排放。

四、实践:浊水变清

如果水钟混进了泥沙等物质,就会变得浑浊。人们常常通过净水

器等装置,采用沉淀、过滤等方法,将水钟的杂质分离出来。

提出问题:如何制作简易滤水装置?

小组先讨论制作简易滤水装置的方案,引导学生讨论方向,先除

杂志,再净水质。

学生利用沙、棉、活性炭等材料制作简易滤水装置,并净化浊水。

教师引导制作过程:

1.将瓶子减去底部,同时在盖子上钻一个孔,孔的大小与吸管的

大小相匹配;

2.将吸管插入瓶盖中钻的孔中,再将瓶子倒过来拿好;

3.在瓶中装入棉花;

4.在棉花上方放入事先准备好的纱布,在放入一层活性炭颗粒;

5.在细沙上面放一层纱布,再放入一层小鹅卵石,最后再放入一

张纱布;

6.在活性炭上面放入纱布,最后再放入一层细砂。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汇报,展示并介绍制作好的简易滤水装置。

学生思考:经过过滤后的水质变洁净了吗?可以直接饮用吗?

小结:不能直接饮用,因为水中还有很多细菌和微生物。引导学

生辨析“变清”与“干净”的区别,明白清澈的水不一定就是干净的。

出示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图解

城市污水

格栅

生物处理加药

沉砂池二沉淀混凝沉淀过滤

消毒

A出水

初蛤污泥▲回流污泥

剩余污泥

混合污泥▼;L—J

埴埋

浆液过滤泥浆浓缩泥浆脱水

农用

污泥

焚烧

讴肥

教师介绍城市污水处理的方法:为使污水达到排入某一水体或再

次使用的水质要求,要先对污水进行处理。

城市污水的处理,一般先采用沉淀等方式去除污水中不溶解的污

染物,然后应用生物处理的方法将污水中各种复杂的物质降解成简单

的物质。有时候还会采用化学的方法,继续去除一些物质。由于处理

过程中排出的污泥有可能造成二次污染,还要进行污泥处理。

五、课堂小结

水,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有滋润万物的博爱,有圆润变通的灵性。

它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着生命,滋润着人们的心灵。请同学们课后

向大家宣传爱水、护水、节水的知识,营造美丽水环境。

第21课《守护蓝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守护蓝天》是《科学》六年级下册“我们的家园”单元中的第

三课。本课围绕单元主题我们的家园,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

生观察发现身边存在的空气污染现象,并通过探究了解空气污染物的

来源,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提出防治空气污染的合理化建议。

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1是为什么不能烧秸秆,通过驱动页

情境一田野上常见的横幅,引发学生思考不能烧秸秆的原因,引导学

生动手进行实验探究,通过仔细观察燃烧秸秆的过程,发现烧秸秆会

污染空气,从而明确为什么不能烧秸秆。活动2“保护空气”是在学

生学习了人类的某些活动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后进行的。学生知道了人

类与动植物的生存离不开空气,保护空气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要怎

样保护空气?学生通过调查、讨论等对保护空气提出一系列合理化的

建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空气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2.当有害气体、尘埃等进入空气,空气就可能被污染,对人类和

动植物造成危害;

3.空气污染物的来源有很多。

科学探究目标:

1.做燃烧秸秆或干舒特实验,观察燃烧过程中的现象和产生的物

质,探究新的发现;

2.调查当地的空气质量情况,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防治空气污染

的合理化建议;

3.选择合适的材料,尝试把一个普通口罩改造成防尘效果更好的

口罩。

科学态度目标:

认识到保持空气清新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使学生理解保护空气,守护蓝天的重要社会意义。

教学重点:

了解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会污染空气,提出防治空气污染的合理化

建议。

教学难点:

在烧秸秆或干树叶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将燃烧情况及产生的气味

和物质正确记录下来。

课前准备:

PPT课件、秸秆或干树叶、打火机、集气瓶、玻璃盖、《科学活

动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PPT播放图片

情境:彬彬和波波在田野上看到一条横幅,横幅上写着禁止焚烧

秸秆,他们产生疑惑。

问题:为什么不能烧秸秆?是因为烧秸秆容易引起火灾,或会产

生难闻的气体等原因,才禁止烧秸秆的吗?

交流: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交流自己的想法。

引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能不能将烧秸秆搬到我们的

实验室来探究呢?

目的:借助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进而促使学生思

考燃烧秸秆是否会造成不良影响

媒体:出示活动标题为什么不能烧秸秆?

二、活动1:为什么不能烧秸秆?

讲述:空气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当有害气体、尘埃等进入空气,

空气就可能被污染,对人类和动植物造成危害。

提出问题:如果人们收割完农作物后,采取焚烧的方法处理秸秆

是否会污染空气呢?

学生分组讨论,并根据生活经验对烧秸秆是否污染空气进行讨论,

就自己的想法进行回答。

新问题:怎样探究烧秸秆是否污染空气?进行该实验要注意哪些

问题?

各小组谈论实验方法。

工具与材料:集气瓶、玻璃片、火源、秸秆或干树叶、剪刀

实验步骤:

1.把稻草剪成小段装进燃烧匙;

2.在集气瓶口处点燃;

3.放进瓶内,用玻璃片盖住;

4.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提示:在实验中,可以用眼睛观察、用鼻子闻、用手摸,来

了解燃烧秸秆产生的现象。注意观察燃烧现象时不能贴着集气瓶,以

免被热气灼烧;用鼻子闻气味时注意不要靠太近,用手轻轻将气体扇

过来闻;当燃烧结束,集气瓶冷却后,再用手摸。烧的量不能太多,

燃烧时要将秸秆剪碎,使其容易燃烧,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学生观察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表。

观察方法观察现象

闻闻烟气味难闻、呛

用纸巾抹一下瓶的内壁纸巾发黑

得出结论焚烧秸秆,污染环境,危害健康

教师小结:尘埃和有害气体是主要空气污染物,当有害气体和尘

埃等进入空气后,便会造成空气污染、使天空变得灰蒙蒙的。

三、活动2:保护空气

PPT播放图片

讲述:空气污染物的来源有很多,例如工厂废气、汽车尾气、工

地扬尘、焚烧秸秆等。

引导学生进行空气质量调查,并填写调查记录表。

污染现象危害程度(打J)得出结论

焚烧秸秆无、较轻、严重

工业废气无、较轻、严重

汽车尾气无、较轻、严重

工地扬生无、较轻、严重

根据调查结果,能提出哪些防治空气污染的合理化建议?

预设:

1.工地铺盖防尘网,防治扬尘;

2,雾炮车喷出的水可以把空气中尘埃降落到地面上;

3.提倡绿色出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如果我们当地的空气质量很好,如何保持下去?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2.不破坏植被;

3.减少废气排放;

4.开发利用洁净能源;

5.完善法律法规,依法治理。

四、实践:制作“防尘口罩”

一般普通口罩,仅能过滤较大颗粒,请选择合适的材料,尝试把

一个普通口罩改造成防尘效果更好的口罩。

设计我的改造方案。

教师引导:在一次性口罩里面加入医用纱布块,过滤防尘效果会

变得更好。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空气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当有害气

体、尘埃等进入空气,空气就可能被污染。对人类和动植物造成危害。

空气污染物的来源有很多,例如工厂废气、汽车尾气、工地扬尘、焚

烧秸秆等。能够根据空气污染情况,提出防治空气污染的合理化建议,

共守一片蓝天。

第22课《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是《科学》六年级下册“我们的家园单

元的第四课,本课围绕单元主题我们的家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

通过对一些常见生活现象提出问题,通过调查、分析活动,让学生意

识到生物资源的重要性,了解保护生物资源的措施,增强保护生物资

源的意识本课从休渔期渔船不出海捕鱼的生活现象入手,设计了符合

学生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的引导性题,驱动产生研究的兴趣。接着,

引导学生在观察、调查、讨论、分析、解释的过程中,了解生物资源

虽然是可再生资源,但是如果过度开发将造生物资源枯竭的危险,从

而引导学生提出保护及合理开发的措施,遵循资源再利用的原则。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设立休渔期的意义;

2.生物资源的种类;

3.人们的衣、食、住、行离不开生物资源。

科学探究目标:

1.搜集资料,了解休渔期的时间是根据什么来确定的;

2.搜集资料,或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当地有哪些重要的生物资源,

以及人们是如何利用这些资源的。

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保护生态资源的重要性;

2.梳理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

1.了解设立休渔期的意义;

2.梳理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的意识。

教学难点:

调查人们的衣、食、住、行离不开生物资源。

课前准备:

PPT课件、生物资源资料、记录卡、资料卡、《科学活动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PPT播放图片

情境;几个小朋友发现港口停了很多渔船,已经停了有一段时间

了,他们感到疑惑。

问题:这段时间渔船怎么都不出海捕鱼?是不是休渔期?

交流: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交流自己的想法。渔船不出

海捕鱼是因为休渔期吗?什么是休渔期?为什么要设立休渔期?

任务:搜集资料,了解什么是休渔期,为什么要设立休渔期,并

进行讨论、交流。

二、活动1:我国的休渔期

讲述:我国水域面积广阔,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但由于过度捕

捞等原因,渔业资源面临枯竭的纬线。为此,国家设立了休渔期。休

渔期内,禁止人们在规定的水域捕鱼。

请同学们搜集资料,了解休渔期的时间是根据什么来确定的。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汇报。

教师归纳小结:

休渔期是指在规定水域内全面或部分禁止捕捞某种渔业资源或

某类作业方式进行生产的时期。是保护渔业资源的一项重要措施。它

和禁渔区的性质相同,只是休渔区是对水域加以限制,休渔期是对时

间加以限制。

休渔期是指政府规定的禁止或者是限制捕捞海内动物的活动的

期间。其目的是保护水生生物的正常生长或繁殖,保证鱼类资源得以

不断恢复和发展。规定休渔期是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鱼类资源保护制

度,我国的渔业法规也明确规定了这项制度。按照我国《渔业法》和

其他法规的规定,休渔期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规定。

实施禁渔期的规定,也是增殖渔业资源的重要措施之一。规定在

幼鱼生长阶段的一定时期禁止捕捞,还有利于提高水产品的质量,增

加渔业产值。

三、活动2:生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渔业资源、牧业资源、林业资源等都属于生物资源,它们是重要

的自然资源。人类的衣、食、住、行等是否都离不开生物资源。

查找资料,了解生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并讨论:虽然生物资源

是可再生的,但如果过度开发,是否也会造成资源枯竭,破坏生态环

境?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生物资源?

资料:生物资源是一种可更新资源,在利用生物资源时,应该注

意保护它,使其能够增殖、繁衍,以满足人类对它继续利用的要求。

对于生物资源的和保护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森林资源的利用

和保护。地球上有1/5以上的地面为森林所覆盖,森林是由于乔木

或灌木组成的绿色植物群体,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森林能够调节

气候、保质水土、防风固沙,保障农牧业的发展;森林可以吸收二氧

化碳并释放出氧气、阻滞粉尘、吸收有毒气体,防止空气污染,对于

保护和美化环境,增强人民身心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合理利用

和注意保护森林资源是十分必要的。(2)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利用和

保护。野生动植物是指非人工驯养、种植的动植物。野生动植物是人

类生产和生活上十分需要的宝贵资源,几乎所有的野生动植物都是可

以直接或间接地为人类所利用。近年来,由于保护措施不利,野生动

植物的灭绝速度越来越快。目前,全世界已约有110多种兽类和130

多种鸟类灭绝,约有25000多种植物和1000多种脊椎动物濒临灭绝

的危险。因此,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是保护生物资源的一个很重要的

方面。(3)建立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代表不同自然

地带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保护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而特意划

出来的一定的区域。自然保护区能为人类提供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

是动植物种的天然存库,它对于保护、恢复、发展和合理利用自然资

源,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4)中草药。中草药

是重要的生物资源。我国是中草药的发源地,各地均有利用中草药防

病治病的传统。药学家屠呦呦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从传统草药黄花

蒿中分离出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的新方法,并因此荣获2015年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让中医药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在传承和创新

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生物资源的保护:(1)特色生物的物种与遗传多样性:特色生物

的基因多样性,物种演化和区系演变的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变化的关

系;动物、植物与微生物协同进化的关系与规律;特色生物资源保护

的策略。(2)资源微生物利用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具重要应用前

景的微生物资源评估和生物学基础研究;微生物基因工程菌构建及产

业化开发;植物寄生线虫微生物农药研究;具活性的微生物次生代谢

产物及先导化合物研究。(3)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与修复:污染及

极端环境中植物、微生物的抗性、适应及多样性变化机制;山区土地

植被变化与生物多样性维持;关键区域受损生态系统的退化机制与

恢复。

学生汇报交流成果,教师小结: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保护意识;

2.防治环境污染;

3.加强保护区建设和管理;

4.完善保护法规,加强贯彻执行;

5.低碳生活。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设立体渔期的意义,了解生物资源

的种类,知道人类的衣。食。住,行等都高不开生物资源,认识到保

护生态资源的重要性,树立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的意识,具有可持

续发展观念。

第23课《网上学习:我的绿色生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网上学习:我的绿色生活》是《科学》六年级下册“我们的家

园单元的最后一课,既是本单元前几课内容的一个延伸,也是对本单

元内容的一个总结。本课围绕“我的绿色生活这个主题,让学生通过

网络学习,分享有关环境污染的案例、环境保护的措施、绿色生活方

式等资料,了解一次性用品对环境的危害,知道有哪些绿色行为能达

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懂得人与环境密切相关,践行绿色环保的生活理

念。

本课从选定主题、搜集信息、上传资料、交流分享四个环节来展

开教学,前三个环节为一个课时,重点指导学生学习如何选定主题、

如何围绕主题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并在此过程中了解为什么要进行

垃圾分类、减少废弃物、重复利用物品。以及循环再造可回收物等,

同时初步认识一次性用品对环境的危害:最后一个环节“交流分享”

重点引导学生如何去表达、交流分享,并在此过程中懂得人与环境密

切相关,进而在日常生活中实行绿色环保的生活理念。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一次性用品被废弃后,在自然状态下大多不容易腐烂、降解,

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2.保护环境,倡导绿色生活;

3.掌握网上学习基本步骤,选定主题一一搜集资料一一上传资料

——分享交流。

科学探究目标:

搜集有关环境污染的案例、环境保护的措施、绿色生活方式等资

料,通过网络与同学进行交流。

科学态度目标:

从衣、食、住、行、用做起,实行绿色环保理念,实现社会的可

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懂得人与自然密切相关,践行低碳、环保的绿色生活方式,梳理

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围绕主题搜集、处理、分享信息,知道绿色行为有哪些。

教学难点:

整理资料、处理信息,懂得人与环境密切相关,践行绿色环保的

生活理念。

课前准备:

PPT课件、网上搜集的与绿色生活相关的交流资料、《科学活动

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PPT播放图片

情境:琪琪和妍妍去超市购物,琪琪见到妍妍用篮子装蔬菜而不

使用一次性塑料袋,感到不解。

问题:带篮子多麻烦呀,为什么不使用塑料袋?

活动:统计自己家里、小组、全班一周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

交流:这么多的塑料袋最终去了哪里?

任务:思考塑料袋的去向及危害。

搜集有关环境污染的案例、环境保护的措施、绿色生活方式等资

料,通过网络与同学进行交流。

教师引导:用篮子、网兜等盛装物品更环保,一次性用品被废弃

后,在自然状态下大多不容易腐烂、降解、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二、网上学习:选定主题

教师出示四个主题供学生选择,

1.减少废弃物;

2.重复利用物品;

3.可回收物的循环再造;

4.垃圾分类。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定一个研究主题,确定研究的方向。

三、搜集信息

搜集信息,通过实地考察和网上搜索,搜集相关主题的信息,并

进行整理,并编写调查报告。

例如:

缭中与手帕

贺科夔理:琪琪

金巾2基本取代花手帕成为人们常

用的清召用但在右俱、实用的同

时,资源宗贤、二次活紫等汨霆也接镂.

而栗.为

据统计,包括纸巾的使用在内,目

n前我国人均生活用纭量妁为行耳,94/J

克.心八DH售,T消弃的生活如

制与均为7610000。。0力克,相当工要放'■

住,6。000。00橡树烹建纥蜀

因此,使用手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