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合规不起诉制度研究_第1页
企业合规不起诉制度研究_第2页
企业合规不起诉制度研究_第3页
企业合规不起诉制度研究_第4页
企业合规不起诉制度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引言婚姻关系是社会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一种重要的法律关系。家庭的和谐稳定离不开婚姻关系的维系,同样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婚姻关系逐渐倾向于体现个人的意志。近几年来,我国离婚率急剧上升,其中,为了逃避债务、购房、拆迁等不正当利益而频频出现的“假离婚”的概率更是逐年攀升。由于当前我国的离婚手续及其程序较为简单,故当事人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会采用假离婚的形式。公民虽有婚姻自由权,但是应当在法律法规所允许的限度内合法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并不意味着双方当事人可以无视法律法规,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而随意离婚。假离婚会损害国家、社会和相对人的利益,危及家庭稳定,影响社会秩序和婚姻秩序。在我国的立法中,我国现行民法典中并没有对假离婚进行详细规定,这就导致法院在审理假离婚案件时会缺少具体的法律规范作为依据。在司法实践中,涉及假离婚的纠纷较多,而针对假离婚的法律效力,存在一定的争议,尚未得出具体的解决办法。假离婚问题的研究,对于缓解因假离婚问题对双方当事人、家庭社会以及法律秩序的影响有重要意义,如果对离婚制度进行相应的完善,作用重大。

假离婚问题的基本理论根据国家统计局与民政部中国民政统计年鉴的数据,自1999年以来的近二十年间,结婚登记人数和结婚率经历了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总体变化不大,但是离婚率在20年间迅速提升,在离婚率不断爬高的同时,复婚人数也在逐年增多,其中便不乏假离婚现象盛行的因素导致。婚姻的法律内涵《婚姻家庭法》在定义婚姻家庭时,肯定了婚姻家庭关系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婚姻家庭在社会关系中占有很大比重,其并非自始存在的,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婚姻是男女以夫妻名义在生活中的长期结合。家庭是以血缘为基础,具有情感纽带的社会单元。我国法律规定婚姻囊括结婚和离婚两种制度。结婚,是成立婚姻,即男女双方按照法定的条件和程序,确立夫妻关系的法律行为。婚姻一旦成立,将产生一系列法律效果。离婚是夫妻双方在婚姻存续期间,根据法律规定的程序及条件终止婚姻。协议离婚是夫妻自己拟定并签署离婚协议,就某些问题达成一致,解除婚姻关系。诉讼离婚是在离婚时诉诸于法院要求解除婚姻关系。终止婚姻具有严格的法律意义,也会产生一些法律后果。假离婚的界定假离婚,理论上又可称之为虚假离婚,是指夫妻双方作出虚假的意思表示来通谋离婚,达成他们共同或不同目标的行为,他们在达成目标之后,往往会讨论重新结婚。虚假离婚有“虚”的部分,又包括“假”的部分。“虚”是双方当事人作出的意思表示是假的,只是为了谋取某种不正当利益,达成某种目的。所谓“假”则是指双方离婚对于婚姻的解除这个结果来说是假的,并没有达成真正意义上的婚姻解除所需要的条件。双方只是暂时想要“离婚”,在达到彼此或者某一方所要达成的目的后,夫妻双方进行复婚的可能性极大。以下四个方面为假离婚的构成要件:(1)就意思表示而言,是夫妻双方只是按照目的谋划,没有出现离婚的真意。(2)就行为程序而言,假离婚夫妻的离婚手续合法,拿到了离婚证,符合一般离婚的形式和程序。法院判决离婚则不同,因法院判决书有强制力,夫妻有不同意见也要按照法律程序执行,因此不可能出现虚假离婚。(3)就约定内容而言,夫妻双方会事先进行约定,不正当目的达成时便可复婚。离婚只是他们为达目的所进行的一种手段,不是最终所要追求的结果,待目的达成自然会复婚。(4)就共同目的而言,假离婚是夫妻双方有共同的目的,或者其中一方有不正当目的,但是双方均知晓,只有在知晓的情况下才可能进行通谋,才会达成目的,不然也不会称之为假离婚。假离婚的法律特征假离婚中夫妻双方对于离婚所作出的意思表示是虚假的,实则与真正的离婚完全不同。我国《民法典》中对离婚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协议离婚和诉讼离婚是离婚的不同途径。协议离婚时,对于财产分割和子女抚养的问题双方一般会提前达成一致,并不需要人民法院、仲裁机构等第三方介入,只需夫妻双方意思表示达成一致即可,双方会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而进行通谋,待达到其不正当目的后进行复婚,故假离婚情形在协议离婚中比比皆是。通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途径达到解除婚姻关系目的是诉讼离婚,包括法院判决离婚和诉讼调解离婚两种。法院判决离婚会查明客观事实,当事人并不能随意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是需要服从法律的规定和法官的裁决,所以在法院判决离婚的情况下不可能存在假离婚的情形。假离婚的当事人也不会采用法院判决的方式来离婚,而是会采用诉讼调解离婚的方式,由于夫妻双方的婚姻并没有事实上的破裂,所以在调解中并不会出现抢夺财产、争抢子女抚养权的情况,他们反而会依据自己的目的来提出财产分配方法,以求达到不正当目的。真实的离婚会经过反复的争夺、妥协,其过程较为艰难,双方对于财产的所有权、对于其子女的抚养权的诉求都是较为强烈的,只有在知道婚姻关系并不是真正破裂时,才会不争不抢,不会过度追究离婚后对于权利义务的分配。假离婚与“骗离婚”的区别欺诈离婚就是骗离婚,是夫妻中的一方并不是真正想离婚,而另一方截然相反,发自内心想离婚,是不愿再复婚的,却对对方隐藏了真实想法,采用了欺诈的方法使对方与之离婚,且答允随后会复婚,以此手段来骗取对方与之离婚的一种违法行为。离婚是实际发生的,被欺诈方不知情,是对方想借此离婚,这便是骗离婚最突出的特征。依骗离婚的概念来看,骗离婚与假离婚在一定程度上似乎存在界定困难。学界一些学者认为骗离婚应当被假离婚所包括,但是在笔者看来,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欺诈离婚并不属于假离婚的范畴。根据意思表示,有两种情况属于虚假离婚:一是不愿真离婚的夫妇串谋离婚;二是要离婚的一方欺骗另一方,让另一方误以为他们要进行一场虚假的离婚。本论文主要论述的是第一种情形,及双方为了某种不正当目的商量进行假离婚,在达成其不正当目的后会进行复婚。除此之外,一些学者认为假离婚分为“假中有真型的离婚”以及“由假变真型的离婚”。本文认为,前者是一方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欺骗对方“假离婚”,并同意很快再结婚,但在此之后不会复婚,这又被称为骗离婚或欺诈离婚。第二种是夫妻本不愿离婚,只是为了追求某种利益,对于事后复婚达成了一致。但在司法实践中,“离婚期间”由于其他目的,“假戏真做”的情形也时有发生。此两种均不属于假离婚的范畴。虚假离婚与欺诈离婚有本质的不同。虚假的离婚和欺骗的离婚有本质的不同。首先,虚假离婚中当事人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双方都明知当前所发生的事实,且达成了一致;骗离婚中双方所作出的意思表示并不是自由的,受欺诈方是在自以为知道但事实上并不知情的前提下所作出的意思表示。其次,假离婚中双方是事先通谋,以求达成双方追求的目的或者其中一方的目的;一方有明确的离婚目的为骗离婚,受欺诈方是明显不知情的。同样,二者对于复婚的态度也是截然相反。假离婚中夫妻双方会约定在达成一定目的后进行复婚,目的达成之后双方主动复婚的可能性较大,但也不是绝对的;骗离婚中实行欺诈的一方根本没想过复婚,只求达到自己的目的,故在离婚后复婚的可能极低。假离婚的类别假离婚不论是与真实的离婚,还是与骗离婚相比,最明显的区别便是意思表示的不同。根据意思表示的不同,可以将假离婚分为不同情形,如双方通谋的假离婚,或者一方内心保留真实意思的假离婚。可以更加深入、细致地了解并解释假离婚的行为。通谋的假离婚夫妻双方为了促成共同目的实现,串通作出不真实的离婚意思表示,婚姻登记机关颁发了相应离婚手续,待不正当目的达成会复婚的行为便是这里所说的通谋的假离婚。“通谋”不仅是夫妻对于虚假的意思表示彼此知情,内心并无真正的离婚意图,且有意达成合意的过程。按照民法理论来说,意思表示有目的意思、效果意思、表示意思、行为意思、表示行为五个阶段。效果意思,与法效意思、效力意思相同,是指表示人想要使得其表示内容造成法律效力中的本质意思因素。离婚的“实际效果意义”一般代表着可以在法律法规上进行消除婚姻关系,但在共谋虚假离婚的情形下,被告方无意从心里消除法律法规婚姻关系。通谋离婚时,夫妻双方的意思表示高度契合。其共同目的皆是为了获取某种不正当利益或者逃避某些义务,这一目的是假离婚行为可以成立的基本前提,有共同目的才会采取离婚的手段。与此同时,为了达成目的,双方会主动积极地履行离婚的合法程序,双方是在互相确认婚姻事实仍然存在的基础上达成了解除婚姻契约的约定,这种对婚姻事实存在的确认将会促成日后的复婚行为。真意保留的假离婚所谓真意保留的假离婚,是指一方有了真正的离婚意向,对方却不愿意离婚,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只能将自己的真实意愿隐藏起来。民法上的真意保留构成要件如下:其一,实际存在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其二,当事人内外所表示的意思不同;其三,当事人明知内心保留的意思与已经表达与外的意思不相符。假离婚时,真意保留呈现出了不同的形式。首先,夫妻一方明确表示希望通过离婚达成某种目的,这一意思表示是真实的,而另一方当事人虽然不想采用离婚的手段来达到这种目的,但却最终选择接受离婚的做法。其次,夫妻一方虽然内心不想离婚,却又主动提出离婚,另一方则欣然应允,作出了同意离婚的真实意思表示。实践中的真意保留虚假离婚通常包含着夫妻一方的妥协及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但值得关注的是,真意保留虚假离婚中的一方之所以隐藏自己的真实意思,并非因为受到了另一方的胁迫和威胁,而是出于一种以对当前情况明知为基础的自愿,这种特征使之区别于欺诈离婚。本文所主要论述的是通谋的假离婚。假离婚现象形成的相关原因假离婚现象之所以会产生,极大程度取决于当事人双方借助“离婚”的幌子来达成双方所追求的不正当目的,即骗取一些利益、逃避某些义务。本文就其目的的不同,以下为假离婚的不同形成原因。为骗取相关利益而实施的假离婚国家和政府为了更好地管理社会、为了人民生活安定美好,会适当地发布新的政策措施,但是一些人为了私利,会寻求法律的漏洞,利用“假离婚”钻法律的空子:第一,利用假离婚来骗取房屋拆迁安置款。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房屋归属权等问题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绝大多数地方,政府部门会在旧城改造规划和城市扩大的历程中对被拆迁人开展再次安置,国家或当地政府的拆迁安置现行政策会对无房者给予特惠补助。有些地方的拆迁补偿款或安置房乃至是按户派发的,见到这类能够赚钱的“机会”,一些夫妇快速离异,将原有房子分到一人户下或一户变两户,借此骗领高额补偿款或安置房。第二,为子女上学谋求学区房。近年来,教育资源仍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而国家为了促使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划分片区,保证孩子入学的公平性,使学生最大程度上可以就近入学。但是一些家长为了追求更好的学校教育质量和配套教育设施,会采用虚假离婚的手段。第三,逃避限制购房的政策,或享受首付比例、贷款利息等优惠。某段时间,部分城市房地产行业热度不减,房价持续上涨,一天一价的“盛况”频繁出现,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追逐利益,购房现象频出,与此同时也诱发了假离婚。2016年,这样一起离婚纠纷案在北京某法院开庭审理:陈女士与丈夫李某为了享受首套房方能享有的低首付以及和贷款优惠利率,一致决定“假离婚”来购买新房,最终却演变成“真离婚”闹上法庭。为逃避某些义务而实施的假离婚此种情况的假离婚主要是夫妻双方通过假离婚的手段来达到规避某些义务的目的,夫妻双方也因此获得了不正当的经济利益。心中没有对法律的敬畏之心,也不愿遵守规则,总想着钻空子、走捷径。第一,逃避债务。近些年,部分夫妻由于不愿意或者没有能力还债,通常会选择法院调解或者协议离婚的方式,将双方的共同财产中的大多数或全部归属于其中一方,而债务则由借款一方承担,致使债务人在表面上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以求借此规避债务。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审理了璧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刘爽、胡碧莹债权人撤销权纠纷一案,在该案中,刘爽与胡碧莹假离婚、真转移财产,常理上,夫妻二人离婚时财产应予以均分,反观刘爽与胡碧莹的离婚协议、离婚登记却异常不平等、却很顺利,刘爽不仅将名下全部财产给胡碧莹,而且通过离婚协议书将离婚后收入的50%给胡碧莹,且其双方通过离婚后财产纠纷的诉讼。双方的此种行为正是为了逃避对璧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债务。第二,逃避赡养。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赡养老人是子女的责任,但是在金钱、在利益的驱使下,总会有人忘记本性。俗话说“养儿防老”,但是山东省窦大娘的儿子张某上演了一出“假离婚”闹剧来逃避对母亲的赡养。母子因房屋拆迁与土地征迁问题产生分歧,不再联系。之后窦大娘希望子女给付赡养费,儿子张某拒绝的理由为无房、无车、无存款,窦大娘无奈,只好与儿子儿媳对簿公堂,起诉前一个月张某夫妻却“刚好”签署离婚协议,并将所有财产分给女方,显然是通过假离婚来逃避赡养老人的义务。第三,逃避计划生育。计划生育政策多年来都是我们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但我国一些地区长期受重男轻女、多子多福观念的驱使,有些人试图通过借助假离婚来躲避处罚。而如今开放二孩政策、三胎政策以来,这种情况仍然存在。他们在计划生二胎前会办理离婚手续,一旦离婚,女方当即与第三方串通假结婚,随后会把女方生育的二胎户口登记在第三方名下,达成目的后原配夫妻复婚,女方与第三人的婚姻关系解除。政策原因第一,法律规定空白。翻阅现有的关于婚姻法律制度,针对假离婚没有相关明确规定。事前没有限制,签订离婚协议即可离婚,事后也不会追根究底,当事人无需承担任何责任,可谓是“低风险,高获益”,许多人争相模仿。第二,救济措施不到位。尽管假离婚会损害他人利益,尽管当事人会求助于法律途径,但是法律针对此行为并没有设置相应的救济措施,了解离婚的真实原因具有不可操作性,成本不可估量,被侵害方很少采用此种方法,一定程度上助涨了假离婚的盛行。假离婚的危害作为被侵害的一方也鲜少有通过法律途径追究假离婚这一行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涨了假离婚的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婚姻自由,既有结婚的自由,又有离婚的自由,但是“自由”是有限度的,应在我国法律法规所允许的限度内自由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假离婚现象中双方当事人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这种行为对国家社会以及家庭来说,都造成了一定的危害。损害法律的尊严法律是神圣且不可侵犯的,但假离婚当事人为了达到自己所追求的目的,为了实现自己的不正当利益,逃避自己应尽的义务,反而选择漠视法律法规,肆意践踏法律的尊严。就其法律程序来说,离婚的程序较为简单,但也因此成为了一些人随意“假离婚”的便捷条件,只需双方当事人就其目的通谋即可到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离婚手续。无视法律的尊严,占用法律资源。侵犯国家、集体以及第三人的权益当事人的假离婚行为为了一己私利,却可能会直接侵犯到国家、集体、第三人的相关权益:当事人骗取国家相关优惠政策,利用不正当手段侵犯国家的利益,此种行为会使得本应得到国家优惠政策的人并没有享受到,同时对国家的相关资源、政策来说确为一种直接损失。其次,利用假离婚来逃避债务的做法,会使得债权人面临债务无法实现的风险,直接对第三人,即债权人的权益造成了侵犯,对于市场环境也是一种破坏。可见假离婚行为一旦成立,对国家、集体及第三人的权益均会造成威胁。破坏家庭和谐假离婚把婚姻当儿戏,用离婚做手段,对于家庭幸福打造成了破坏。实际生活中,由假离婚变“真离婚”的事例屡屡发生。在利益的驱使下,一方很有可能离婚后不愿再进行复婚,导致家庭破裂。家庭破裂对其子女的影响尤为严重,会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使青少年助长金钱利益至上的观念,影响价值观,不利于成长发展,对家庭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破坏。

假离婚的法律问题研究近年来假离婚现象频发,引发了国内外的关注。实际上我国并没有法律条文对虚假离婚进行明确界定和说明,但是在相关立法制定之前从现有的国内外法律中寻找相关依据、分析我国司法实践中对于假离婚的处理现状、对假离婚法律效力进行探究,对于将来预防和规制虚假离婚现象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现实意义。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假离婚效力的规定假离婚问题的核心即为假离婚的效力,在学界也存在一定的争议。在假离婚中,要尽最大可能维护当事人以及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就需对其效力进行深入理解。2021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生效,《婚姻法》被民法典所囊括。对于假离婚来说,原来的《婚姻法》中就并未有具体的条文对其进行描述。《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六条便规定了协议离婚的条件,主观上双方须自愿就婚姻解除达成一致,意思表示一致;客观上要就子女、财产问题达成一致,且履行离婚的程序。主客观方面缺一不可,符合以上条件的,婚姻登记机关准许其离婚,当事人可解除婚姻关系。假离婚在我国的司法实践现状对于假离婚案件,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并没有统一明确的规定。通常看来,无非是就离婚的效力进行审查,诉诸法院的案件大多是就离婚后对财产的划分,对子女的抚养等问题产生纠纷。此时法院会对离婚进行审查,往往是形式审查居多,然后对离婚协议的法律效力做出判决。杭州余杭有这样一个案例:河北姑娘小青和杭州男子小明,两人相恋结婚。小明婚前自己购买了约70平方米的房屋,因孩子出生他们计划重新购置大房,最终看中一套总价280万元的二手房。但由于杭州开始实行房屋限购、银行限贷政策,他们重新购房需支付房屋总价款60%的首付。为了享受首套首付30%的优惠政策,小明提出先“假离婚”,随后以小青的名义购买房屋成功后复婚。办理完离婚登记,约定男方婚前房产仍归男方小明所有。离婚后小青虽独自购买该房屋,还是需支付60%的首付。为此,小明四处借钱,同时与银行办理了贷款,凑够150余万元,转账给小青。小青用这笔钱,买下房子后却拒绝了小明复婚的提议。法院综合判定认为,该房屋为双方共同共有,且双方的出资比例,房屋共有份额也明确。最终双方达成该套房屋归小青所有,但应支付给小明180万元的判决。从法院的判决我们可以看出其没有否定假离婚中身份行为的法律效力,从法律角度来说,自愿办理了离婚手续的当事人的婚姻关系即解除,离婚行为是有效的。假离婚的理论争议对于假离婚效力的争议一直存在,有形式意思说和实质意思说,两种观点对法律效力的判断有不同的看法。实质意思说协议离婚的合意应是当事人就婚姻关系的解除达成的合意,双方针对离婚意思表示一致,此为实质意思说。我国台湾学者戴炎辉、戴东雄、戴瑀如在《亲属法》中提到:离婚应当界定为身份行为,而身份行为应当尊重当事人内心的效果意思,假离婚因欠缺离婚意思应属无效。确实在假离婚中,夫妻双方对于离婚的合意是虚假的,还会在日后进行复婚,因此不产生法律效力。形式意思说形式意思说表示为:协议离婚仅具有形式上的合意即可,也就是说办理了离婚登记手续即为达成了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学者陈祺炎认为:身份关系是否存在应从当事人是否以这个身份共同生活来辨别,如果双方共同生活则说明其没有真正离婚的意思,从这一点来看,实质意思说貌似有其根据,但是现实中离婚后会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存在,很多夫妻仍然一起生活,不能仅从这点判断他们没有真实的离婚意愿,所以判断是否具有离婚意思应采取形式意思说。只要办理了离婚的相关手续,婚姻关系也随之解除,离婚有效。三人及财产的效力认定在假离婚中不免会涉及到第三人的权益,假离婚后一方再次结婚,若第三人为善意,则假离婚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应认定为假离婚有效。双方对于财产的处理主要参照离婚协议书的内容,但其约束力有限,在符合法律要求的情况下才会限制双方,而此时的离婚协议书由于意思表示不真实而不具备法律效力。故应对当事人的真实意愿进行询问。我国台湾地区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我国台湾地区对于“假离婚”的相关法律规定,值得我们了解学习。关于我国台湾地区“民法”第87条的规定,大部分台湾学者认为,因为假离婚的意思表示无效,不具有法律效力,与善意第三人无关。王泽鉴教授在《民法总则》中阐述:“双方虚伪的意思表示,其适用对象包括契约合同行为及有相对人的单独行为等,无论其为财产上行为,或身份行为,均有使用适用余地。”他认为,身份行为同样适用于假离婚中通谋的意思表示,这样作出的意思表示是无效的,但是其无效不得对抗第三人,这里所说第三人须为善意。

域外法律规定研究学者对于假离婚能否适用“通谋行为无效”有不同的观点。主要是能否适用“虚假串通行为”的效力。域外不同国家对于此种观点也有相关的法律规定,下文将进行阐述。日本法律相关规定《日本民法典》第94条关于虚伪意思表示规定:“与相对人串通做出的虚伪意思表示,无效;前项规定的意思表示无效,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依据条文,假离婚中当事人双方达成的意思表示不具备法律效力,但保护善意第三人时除外,不得否定其法律效力。日本学者我妻荣教授则认为:“关于身份上的行为,虚伪表示,不依据本条,从其行为的性质,应当在所有关系上无效。但是身份关系与财产关系紧密关联的场合全部认定无效,有给善意第三人带来不测损害之虞的情况是无法否定的。”由此可见,假离婚的意思表示不管是否涉及善意第三人,通常不发生效力。其他国家法律相关规定《德国民法典》第117条,《韩国民法典》第108条,《法国民法典》第132条均有详细规定。依据各国民法典,对于通谋型虚假离婚的法律效力各国的认定全部为无效,且认当事人间的通谋的约定,不得约束善意第三人。任何以不正当理由为目的的双方协定的离婚,不产生任何法律效力。但若涉及善意第三人的利益,不得损害善意第三人的利益,通谋协议对善意第三人不产生影响。域外研究现状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域外法律规定对我国的启示目前我国民法典并未明确规定假离婚的效力,但对“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进行了阐述。如果夫妻之间串谋伪造离婚,做出的表示是虚假的,意思表示不一致,因此,假离婚被认定为是无效的。故在离婚协议书中,关于身份和财产的约定也是无效的。日本、德国民法中也明确规定,当事人之间的串通意思表示无效,并且不能与善意第三人相抵触。在所有的民事行为中,其是否适用?以及身份行为是否适用,皆无更详细的阐释。域外法律规定较之我国法律规定来说,引入了“保护善意第三人”的概念,我国法律在此方面有待完善,因此域外法律规定可以借鉴于解决假离婚法律效力问题、完善我国民法理论。我国民法典涉及民事领域的各个方面,其适用的范围应以民法的普遍性为基础,域外民法虽没有这一规定,但就其争论的焦点而言,在我国民法中,对于确定身份行为是否适用民法基本法,显然具有定纷止争的效果;其次,我国只有民法典物权编中存在“善意第三人”这一概念,可以参照域外立法,将其纳入民法典的有关条款,使第三人在虚假离婚时的合法权利得以保障。

假离婚现象完善建议离婚程序便捷简单,使得假离婚成本较低,因此假离婚现象“盛行”,为社会、家庭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对于假离婚的约束与规制迫在眉睫,对于完善离婚体系架构,有效遏制假离婚现象,本文提出如下建议。规定婚后离婚的最短期限规定婚后离婚的最短期限就是限制婚后离婚时间,达到规定时间,夫妻方可申请离婚。《法国民法典》规定:夫妻双方在结婚后六个月内,不得相互同意离婚。《英国家庭法》也有类似规定。我国可以借鉴此种做法,例如:可以明文规定双方婚后想要申请离婚的最短期限为一年,对于婚后仅仅数天内就申请离婚的夫妻,相关部门可不准予离婚。毕竟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结婚离婚较为随意,闪婚闪离的现象已经不足为奇,婚后双方需要一定的磨合期,而此种法律限制,可以防止当事人肆意行使离婚的权利,慎重地对待婚姻,而不是把婚姻当儿戏,以此减少假离婚现象。合理运用离婚冷静期制度民法典颁布后,新增了约束离婚的冷静期制度。设置时间长度不等的冷静期限内,是为了避免双方随意草率离婚,但是当前离婚冷静期的运用主要存在于诉讼离婚中,而假离婚的当事人通常会采用协议离婚的方式。冷静期制度在诉讼离婚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故离婚冷静期制度也可适当运用于协议离婚中,对协议离婚的当事人设置冷静期限,进一步确认当事人对于离婚的意思表示是否一致。例如:当夫妻双方同意协议离婚后向婚姻登记机构提出离婚请求时,婚姻登记机关受理后由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离婚冷静期制度,双方应依照规定进行离婚申请,期限为三十日,在三十日期限内夫妻双方就婚姻中财产关系、子女抚养等问题重新进行慎重考虑,再次达成一致的方可准予离婚。期限内一方反悔,撤销离婚登记,离婚无效。离婚冷静期的设置可以避免“假离婚”当事人为了私利,钻法律空子,减少冲动型离婚。加强对离婚问题的审查就目前来说,离婚程序简单,只需双方达成合意,即可以办理离婚登记。登记机关对于双方离婚的意思表示、子女抚养、财产等问题不会过多审查。这种形式便存在不足,为假离婚打开了方便之门。因此,应加强对离婚问题的审查,例如,可以由双方当事人提出书面申请,民政部门负责对相应的条件和程序进行审查,主要审查当事人的身份关系是否属实且对双方出具的离婚协议书内容进行审查,离婚协议的内容明显不公平的,如债务明显偏向一方,而财产全部分割给另一方的,应当驳回离婚申请;其次,为了更好地理解当事人的意愿,应将其与离婚冷静期相联系,在冷静期内走访了解双方婚姻关系的解除过程中如果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况,就会进行实质性审查,一旦发现存在欺诈胁迫,同样应当驳回离婚申请。形式和实质审查均通过方可准予登记离婚。在颁发离婚证后,同样须进行事后审查,审查双方当事人是否在离婚后较短期限内进行复婚,离婚后不出一个月即申请复婚的,由婚姻登记机关进行调查认定,符合假离婚情形的,不得申请复婚。明确规定离婚无效的情形当前我国并没有明确规定离婚无效的情形,如果有相关规定可以更好地约束假离婚现象。例如:对于通谋离婚的,可以划分至离婚无效的情形中,若影响他人利益,涉及利益的相对人均可申请离婚无效;对于一方受欺诈的情形,也应属于离婚无效,因为受欺诈方并不知情,要保护他们的权益。一旦双方的离婚被认定为无效,则离婚协议中所划分的财产等问题均无效,不发生法律效力。加强法制宣传及法制教育假离婚现象之所以会盛行,且愈演愈烈,归根到底在于公民的法律意识淡薄,无视法律法规,随意践踏法律尊严,因此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加强法制教育极为重要。首先仍要坚持传统的街头普法宣传,这种方式涉及的受众范围最广,会让公民在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中提高法律意识,定期开展普法知识进社区活动,为公众做好普法宣传,居民可以就自己了解的进行互动,同样对于不了解的会进行答疑,在居民了解的基础上可以举办法律知识竞赛,设置奖项,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