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本章学习要点:赫克歇尔—俄林理论里昂惕夫之谜12024/5/122H-O模型的提出1919年,赫克歇尔在纪念经济学家戴维的文集中发表了题为《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的著名论文,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的基本论点,这些论点为俄林所接受。1929-1933年,由于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各国都力图加强对外倾销商品,同时提高进口关税,限制商品进口。对此,瑞典人民深感不安,因为瑞典国内市场狭小,一向对国外市场依赖很大。在此背景下,俄林继承其师赫克歇尔的论点,于1933年出版了《域际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深入探讨了国际贸易产生的深层原因,创立了要素禀赋论。2024/5/1232×2×2模型商品可在国内外自由移动,而要素只能在国内移动商品和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两国的生产技术相同两国的生产资源都被充分利用,且要素密集度不可逆转两国消费者偏好相似自由贸易贸易平衡
一、H—O模型的假设条件
2024/5/124要素禀赋和要素价格要素禀赋(FactorEndowment)是指一个国家或经济体所拥有的可供利用的经济资源的总量。要素价格(FactorPrice)是指生产要素的使用费用或要素的报酬二、H—O模型的分析基础(一)
2024/5/125相对要素充裕度相对要素价格(W/R)相对要素供给量(TK/TL)相对人均要素存量等产量线要素密集度及要素密集型产品二、H—O模型的分析基础(二)
2024/5/126要素供给比例理论-主要观点
三、H—O模型的主要内容
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由生产同种产品时的成本差别造成的。各国产品成本(价格)比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产品成本的差别是由生产要素的价格不同造成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异是由各国生产要素的供给比例差异造成的。2024/5/127要素供给比例理论一国将专业化地生产并出口较密集地使用本国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地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两国要素禀赋不同,导致两国要素价格不同要素价格差异导致生产成本差异生产成本差异导致同种产品在两国的价格差异同种产品在不同国家价格的差异导致国际贸易发生两国要素密集度和要素丰裕度的差异形成了不同产品的比较优势2024/5/128分析过程
成本的绝对差异成本的比较差异技术水平的差异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
商品价格的差异要素供给差异要素需求的差异最终产品需求差异要素禀赋的差异消费偏好差异收入分配差异2024/5/129要素供给比例图示(一)
XYOPBPACIC2EPENMCIC1A国B国LALB2024/5/1210要素供给比例图示(二)
YXOA国B国CIC2EPENMM1N1PWLALB2024/5/1211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三、H—O模型的主要内容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根据一系列前提假设,自由贸易不仅会使商品价格均等,而且会使生产要素价格均等,以致两国的所有工人都能够获得同样的工资率,所有的土地单位都能够获得同样的地租报酬。2024/5/1212对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分析
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劳力需求增加需求强劳力价格上升资本需求增加需求弱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劳力需求减少资本需求减少需求弱需求强资本价格下降中国劳动力丰裕劳动力价格均等化2024/5/1213
劳力需求增加资本需求增加美国资本丰裕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需求弱需求强劳力需求减少资本需求减少需求强需求弱劳力价格下降资本价格上升资本价格均等化2024/5/1214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三、H—O模型的主要内容
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的过程国际贸易是由相对价格差引起的,而国际贸易又促使了各贸易国的商品的价格趋于均等,同时生产要素的价格会均等。
W/r(PC/PT)1(PC/PT)2(PC/PT)E(W/r)1(W/r)2(W/r)EOAEB图4.3
要素价格均等化趋向PC/PT2024/5/1215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三、H—O模型的主要内容
要素价格均等化的限制条件(1)当今世界,没有一国是完全自由贸易,贸易壁垒的存在使各国价格不等;(2)各国的生产技术不同,不同的技术带来不同的产品,使工资出现差异;(3)各国产品不同质,使用的生产要素也不同质;(4)许多企业处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上,有垄断价格的存在等等。因此,尽管国际自由贸易程度在提高,但是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依然存在差距
2024/5/1216雷布津斯基定理(Rybczynski’s
Theorem)
三、H—O模型的主要内容
在商品的相对价格不发生变动,并且两种商品均被生产的条件下,一种要素供给数量增加,而其他要素供给数量均保持不变,这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生产的产品的产出增加。同时,又使其他产品的产出下降。
2024/5/1217进步性
H-O模型从增加生产要素和放宽劳动生产率差异化假定两个方面发展深化了比较优势理论正确地指出了生产要素在各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理论缺陷H-O模型忽略了需求因素,与当代发达国家间贸易迅速发展的实际情况不符资源禀赋差异并非国际贸易发生的充分条件与比较优势理论一样,都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基础之上
四、对H-O模型的评价
2024/5/1218中日两国基本要素供给比较下表是2000年中国和日本两国一些主要基本生产要素的状况,这些要素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和日本两国之间的国际分工。资本/劳动(美元劳动)批准居民专利(件)可耕地总面积(万公顷)可耕地/劳动(公顷)一次性能源供给(亿吨)中国554647595670.2703698.81日本19132112269450.30.070150.852024/5/1219思考题1.上述表格体现了哪一个国际贸易理论?2.这个贸易理论决定了中日之间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贸易模式?3.这个贸易理论有什么局限性?2024/5/122020阅读材料:“比较优势陷阱”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从贸易数量与金额来看,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但与此相伴的是不断升级的国际贸易摩擦。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在“中国世贸论坛”2005年会议上表示,“当前我国所面临的国际贸易摩擦已从微观化、企业化向宏观化、制度化层面发展,我国外部贸易环境趋紧”。持续不断的贸易摩擦提醒我们,需要警惕“比较优势陷阱”。长期以来,受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理论的影响,我们一直把“劳动力成本优势”视为对外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并相应地大力发展诸如纺织企业等众多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但是随着高新技术产品日益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品种,加之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严重供过于求,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正日渐下降,它们赖以生存的低成本“比较优势”越来越不成其为“优势”。纵观近年来中国曾经遭遇和正在经历的贸易摩擦,绝大部分都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从全球范围来看,大凡贸易保护的对象,也大都集中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2024/5/122121
之所以出现这种格局,是因为这两类产品往往属于制造业的范畴,一般不具备较高的技术含量,而且往往具有极强的替代性,其对生产国经济的贡献,主要是吸纳大量的就业工人。相反,如果进口产品属于该国难以生产的高技术产品,或者是该国不屑于生产的重污染型产品,他们往往就会具有极强的进口依赖。由于贸易歧视政策维护了该国一些特定产业和相关阶层群体的利益,这就使得这些贸易保护国敢于视国际贸易规则于不顾,单方面设置进口壁垒。
“比较优势”理论始于对国际贸易模式的关注。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假设前提下,产品是同质的,不存在非价格竞争,比较优势直接体现为价格竞争优势,并形成对外贸易的有利条件。“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通常被曲解和异化成“劳动力成本优势”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压低工人工资,形成产品出口价格的比较优势。在此情况下,劳动力的数量成为了竞争优势发挥的保障。但是,在现实中,国际贸易市场结构往往是不完全竞争的,而且越来越表现为非价格因素方面的竞争。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逐渐进入一个2024/5/122222
以智力资源和知识要素占有、分配、生产和消费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总量、人才素质和科技实力将代替资本成为竞争的根本要素,智力资源的丰缺程度将成为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决定性因素,自然禀赋状况的重要性日益被削弱,以自然资源为中心的分工体系逐渐被以知识技术为中心的国际分工体系所代替,科学技术知识将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的重要动因。在这种情况下,规模经济、技术进步成为引发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传统劳动密集型比较优势难以形成竞争优势。如果我们仅仅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国际贸易,过于强调劳动力成本优势,忽略出口结构中的非价格因素,就会陷入“比较优势陷阱”。2024/5/1223231.什么是比较优势陷阱?2.比较优势陷阱是如何形成的?3.我国如何跨越比较优势陷阱?思考题2024/5/122424什么是比较优势陷阱?所谓“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在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虽然能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不稳定,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从而落入“比较利益陷阱”。比较优势陷阱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初级产品比较优势陷阱。它是指执行比较优势战略时,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机会成本的大小来确定本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运用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从而只能获得相对较低的附加值。并且比较优势战略的实施还会强化这种国际分工形式,使发展中国家长期陷入低附加值环节。由于初级产品的需求弹性小,加上初级产品的国际价格下滑,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甚至是贫困化增长现象的出现就不可避免了。
2024/5/122525第二种类型是制成品比较优势陷阱。由于初级产品出口的形势恶化,发展中国家开始以制成品来替代初级产品的出口,利用技术进步来促进产业升级。但由于自身基础薄弱,主要通过大量引进、模仿先进技术或接受技术外溢和改进型技术等作为手段来改善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并有可能进入高附加值环节。但是这种改良型的比较优势战略由于过度的依赖技术引进,使自主创新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无法发挥后发优势,只能依赖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
2024/5/122626比较优势陷阱形成原因(1)比较优势理论所讲的比较优势产品是本国产品间的比较,而在一国国内具有优势的产品并不一定在国际竞争中具有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才是产品通过市场检验的资格。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资本、劳动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间流动,再加上技术的进步和对人力资本投资增加,推动了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新材料对资源的替代以及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对数量不足的弥补,使得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已不再具有垄断优势,所以根据本国拥有的比较优势来参与国际分工,虽然可以获得一定的贸易利益,但却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2024/5/1227(2)不同的要素会带来不同的利益。制成品的出口比初级产品出口带来较大的利益,而制成品中,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一般要比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带来更多的利益。(3)现实中的国际贸易市场结构使比较优势理论的前提出现问题。比较优势理论的前提假设是国际贸易发生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条件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商品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国际间商品价格的差异反映了一国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可以直接形成竞争优势并成为引发对外贸易的经济变量。而在现实中的国际贸易市场结构是不完全竞争的,商品价格大于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不能如实地反映一国的比较优势,从而引起贸易福利的不均衡分配。规模经济、技术进步成为引发国际贸易的新经济变量,这使得仍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指导开展国际贸易的发展中国家陷入了比较优势的陷阱。2024/5/1228阅读材料:经济全球化对各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引人关注的问题之一。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贫困“极化”现象,导致经济结构转型失败和社会不稳定;也有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受益,居民收入普遍提高。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之前,1960年—1990年的30年时间里,发达国家和非石油输出国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得到了较快增长,而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的石油输出国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较慢。根据美国宾州大学罗伯特·萨默斯基于购买力平价(PPP)方法的计算,尽管在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中有兴起者也有衰落者,但全球的收入分配状况并未发生剧烈变动,全球的基尼系数基本保持不变。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全球的基尼系数相当高,在测算开始的1960年全球基尼系数为0.54,这一数值大大高于一般国家的基尼系数水平。以PPP方法为基础的测算遭到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反对,因为它们认为此种测算方法高估了其国民收入。若考虑这种意见,则全球基尼系数会更高。2024/5/1229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全球的基尼系数发生了剧烈变动。根据世界银行专家布兰科·米兰诺维奇基于各国居民家庭收入和消费数据使用PPP方法进行的测算,全球基尼系数从1988年的0.625上升到1993年的0.659,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动。而在对基尼系数进行分组分解以后可以看出:国家之间的差异远远大于各国国内居民收入的差异。该项研究同样可能高估了发展中国家的国民收入。整个世界缺乏足够多的以国家为单位的“中产阶级”,造成了世界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严重后果。从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之前至迄今为止的时期,全球收入分配在国家水平上始终存在巨大的差距,但在不同时期其表现形式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发达国家和一些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总体社会福利得到较大改善,少数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和多数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总体社会福利改善不大,甚至出现恶化趋势。而各国国内的差距均低于国家间的差距,换句话到不同时期,则全球增长的收入分配问题是收益分享存在明显差异:在经济2024/5/1230
全球化进程加快之前的时期,由于较多的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较快,使得整个世界的收入差距基本保持不变;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全球化则改变了利益分享的格局,发达国家从中获得了比以往更高的收益,只有很少的发展中国家获得了较高的收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未能从中受益。根据米兰诺维奇的计算,在1988年—1993年间,全球的居民收入增长5.7%,而收入分配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了。收入最低的75%的人群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开始加快以后属于受损者,其收入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只有25%的较高收入人群的收入获得了增长。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物质资本的流动更为自由,收益率提高,因而高物质资本拥有者的收入尤其是来自资产的收入大大增加,他们成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主要受益者。高人力资本拥有者(高学历、技术拥有者)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他们收2024/5/1231
入提高的原因在于新经济条件下迅速变化的技术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之前,这种需求使他们在国内劳动力市场中占得先机;而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仅限于国内,而且来自国际社会。来自发达国家的需求进一步拉动了高人力资本拥有者的市场价格,这种拉动效果不仅体现在国内市场价格的上升上,而且体现在高素质人才可以在世界范围寻找更高的报酬上。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主要的受损者来自那些既不拥有很多物质资本也不拥有高人力资本的人群。低素质和低资本拥有者在世界范围出现相对供给过剩,就业竞争加剧,总体报酬水平下降。当然,一些在经济全球化中受益的国家,通过劳动密集型工作岗位的创造,使其低人力资本和低物质资本拥有者的收入上升也是可能的,但这需要国家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进行调控,而且这种成功往往以其他国家同样竞争的失败为代价,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相对落后的经济都能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中受益。2024/5/1232在发达国家,高人力和物质资本拥有者从经济全球化中受益,收入快速增长。而相对较高的劳动力价格和一些鼓励性政策(如技术移民条款)使发达国家吸引了大量其他国家的高人力资本拥有者,严格的资产保护又使其吸引了其他国家的高物质资本拥有者及其资本。但在这些国家,非熟练技术工人因受到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竞争而受到损害,只是由于其财政方面强大的收入再分配功能,才使得收入差距不至于迅速扩大。在那些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受益的发展中国家,尽管国家总体福利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迅速改善,但不同人群对增长的分享存在结构差异。高人力和物质资本拥有者同样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利益,其收入在较低的起点上得到快速增长。在这些国家,由于劳动密集型战略的引入,国内的一些技术和非技术工人也可能由于其较低的劳动力成本而获得收益。但农业部门一般很难分享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加上相对较弱的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政策,收入差距扩大就不可避免。2024/5/1233在受损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之前的时期,其经济发展速度就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而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以后,其经济虽然仍保持增长,但整体社会福利很难说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得到了改善。即便如此,经济全球化对其国内不同资本拥有者的收入影响也与其他国家类似,从而导致内部收入差距扩大。
2024/5/1234思考题1.H-O理论的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为何难以解释各国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现象?2.经济全球化如何导致了发展中国家收入差距的扩大?2024/5/1235一、里昂惕夫之谜二、“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三、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评价
第二节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内容框架2024/5/1236按照H-O模型,一个国家应该出口密集地使用本国较丰裕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进口密集地使用本国较稀缺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里昂惕夫对1947年美国生产每百万美元出口商品和每百万美元进口替代品所需资本和劳动数量进行了计算,结果(如表4-2所示)与赫一俄理论大相径庭,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或里昂惕夫悖论(TheLiontiefParadox)。一、里昂惕夫之谜
2024/5/1237一、里昂惕夫之谜
里昂惕夫的计算结果表明:美国之参加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生产专业化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资本密集型生产专业化基础上。1947年美国投入产出贸易结构出口商品进口替代品资本(美元)25507803091339劳动(人/年)182170资本-劳动比率(美元/人)1401018180表4.2每100万美元出口产品和进口替代品的资本和劳动需求2024/5/1238二、“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人力资本说需求偏好差异说要素密集度逆转说自然资源说贸易保护说2024/5/1239人力资本说
人力资本(HumanCapital)是指资本与劳动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包括所有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教育投资、工作培训、保健费用等开支。资本包括有形与无形两部分,而里昂惕夫计算的资本只包括有形资本,而忽略了无形资本。如果在计算资本密度时必须把人力资本的价值加在有形资本的价值上,那么美国出口的便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2024/5/1240人力资本说克拉维斯:1947年和1951年,美国出口产业的工资水平比美国进口竞争产业的工资水平高15%,反映了美国出口行业比进口替代行业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较多的人力资本.基辛:1957年美国出口产品的技能密集程度比其他九个工业国家出口产品的技能密集程度高,表明美国与其他国家相比包括了更多的人力资本。2024/5/1241人力资本说凯能:实际估计了美国出口和进口竞争产品中人力资本的含量,并把其加在实物资本需求之上,然后重新计算美国出口和进口替代品的资本/劳动比率,成功地解释和消除了里昂惕夫之谜.鲍德温:使用美国1958年的投入产出表和1962年的贸易数据,发现仅仅除去自然资源产业并不能完全消除里昂惕夫之谜,只有再把人力资本包括进去,才能彻底消除里昂惕夫之谜.2024/5/1242需求偏好差异说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成立的一个前提假定是贸易国双方的需求偏好是无差异的,因此消费结构也是相同的。实际上,贸易各国国民需求偏好是不相同的,而且这种偏好会强烈地影响国际贸易方式。消费偏好的力量使美国违背了其在生产成本上的比较优势,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国外,把资本密集型产品留在国内消费。
2024/5/1243要素密集度逆转说
要素密集度逆转(Factor-in-tensityReversal)是指一种给定的商品在劳动丰裕的国家生产就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资本丰裕的国家生产就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由于同一种商品的生产可以存在要素密集度逆转,那么当劳动的相对价格提高(工资提高),美国进口竞争部门会用相对便宜的资本替代相对昂贵的劳动,由于资本替代劳动的能力很大,致使该部门生产的产品由劳动的相对价格提高前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变成资本密集型产品,从而会有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结果。
2024/5/1244自然资源说
在H-O理论中,只考虑了两种生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