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解析版)_第1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解析版)_第2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解析版)_第3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解析版)_第4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选择题(时空观念)1.根据下面图片中的信息,A处的政权应该是(

)A.西夏 B.辽 C.金 D.匈奴【答案】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0世纪初,契丹族的杰出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916年,他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后来改国号为辽,故A处的政权应该是辽,B项正确;西夏在图中的B处,排除A项;1115年,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政权,后定都会宁,排除C项;A处是辽,不是匈奴,此时的匈奴已消失,排除D项。故选B项。(历史解释)2.“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这一文字所描述的是契丹历史上的哪一位君主(

)A.阿保机 B.元昊 C.阿骨打 D.赵构【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阿保机就是辽太祖,A项正确;元昊是党项族首领,建立西夏,排除B项;阿骨打是女真族首领,建立金国,排除C项;赵构建立南宋,都城临安,排除D项。故选A项。(历史解释)3.宋真宗时期击退辽军,并签订澶渊之盟的战役是(

)A.长平之战 B.赤壁之战 C.澶州之战 D.官渡之战【答案】C【详解】据题干“宋真宗时期击退辽军,并签订澶渊之盟的战役”和所学知识可知,宋真宗时期,辽军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大臣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之后,宋辽议和,史称澶渊之盟,C项正确;公元前260年,秦国在长平大败赵军,史称长平之战,排除A项;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孙刘联军大败曹操军队的战役,排除B项;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曹操大败袁绍的战役,排除D项。故选C项。(史料实证)4.“澶渊之盟”对双方来说都有收获,辽得到了财物,宋也收回了一部分领土。尤其是,条约签订之后达到了实现长久和平的目的。材料所述为“澶渊之盟”订立的(

)A.背景 B.过程 C.影响 D.内容【答案】C【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澶渊之盟’对双方来说都有收获,辽得到了财物,宋也收回了一部分领土。尤其是,条约签订之后达到了实现长久和平的目的”,可知材料所述为“澶渊之盟”订立的影响,C项正确;“澶渊之盟”订立的背景,是北宋和辽国冲突不断,双方战争长达二十五年,1004年,宋真宗统治时,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澶州之战宋军击退辽军。1005年,战后双方订立盟约,与题干信息“‘澶渊之盟’对双方来说都有收获,辽得到了财物,宋也收回了一部分领土。尤其是,条约签订之后达到了实现长久和平的目的”不符,排除A项;“澶渊之盟”订立的过程,是指1005年,战后双方订立盟约,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史称为“澶渊之盟”,与题干信息“‘澶渊之盟’对双方来说都有收获,辽得到了财物,宋也收回了一部分领土。尤其是,条约签订之后达到了实现长久和平的目的”不符,排除B项;“澶渊之盟”订立的内容是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与题干信息“‘澶渊之盟’对双方来说都有收获,辽得到了财物,宋也收回了一部分领土。尤其是,条约签订之后达到了实现长久和平的目的”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唯物史观)5.如图①②③④代表的是中国某一历史时期并存的政权,它们之间关系描述符合史实的是(

)A.③与④是和同为一家的关系,长期保持友好B.③向①称臣,每年提供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C.①灭②和③,建立起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一的国家D.③与①签订《澶渊之盟》,约为兄弟之国【答案】B【详解】根据图片中的时间“1142”年和所学知识可得出是南宋时期,而南宋向金称臣,每年提供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①是金,②是西夏,③是南宋,④是吐蕃,B项正确;南宋与吐蕃和同为一家是唐朝时期,排除A项;②西夏是蒙古消灭的,排除C项;辽与北宋签订《澶渊之盟》,约为兄弟之国,排除D项。故选B项。(唯物史观)6.宋辽、宋夏议和后,边界贸易兴旺。边界贸易的场所称为“榷场”。榷场的贸易量很大,如宋辽之间,北宋每年从榷场购买数万只羊。榷场的设置(

)①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②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③加重了人民负担④加剧了民族间冲突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①③【答案】C【详解】根据“榷场的贸易量很大,如宋辽之间,北宋每年从榷场购买数万只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辽、宋夏议和后,边界贸易兴旺。边界贸易的场所称为“榷场”。榷场设置,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①②符合题意;榷场的设置,没有加重人民负担,促进了民族间的了解和友好交流,不会加剧民族间冲突,③④不符合题意。所以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史料实证)7.南宋《契丹国志》中记载,“太祖(耶律阿保机)曰:‘我为王九年,得汉人多……居古汉城,与汉人守之,自为一部。’……其后,太祖击灭七部,复并为一。”以上材料可以看出(

)A.契丹向宋朝称臣 B.契丹族被汉族同化C.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 D.南宋民族矛盾尖锐【答案】C【详解】据题干“太祖(耶律阿保机)曰:‘我为王九年,得汉人多……居古汉城,与汉人守之,自为一部。’……其后,太祖击灭七部,复并为一。”可知,材料描述了耶律阿保机俘获大量的汉人,并在汉地居住,最终统一契丹各部的史实,C项正确;契丹向宋朝称臣、契丹族被汉族同化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B项;南宋建立时,契丹已经灭亡,排除D项。故选C项。(唯物史观)8.历史学习要学会区分史实和史论。史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史论则是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评论。下列属于史论的是(

)A.北宋匠人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B.“澶渊之盟”使辽宋保持着长久的和平局面C.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D.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答案】B【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史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史论则是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评论。““澶渊之盟”使辽宋保持着长久的和平局面”是对澶渊之盟的评论,属于史论,B项正确;北宋匠人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史实,排除A项;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史实,排除C项;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史料实证)9.史料是研究历史的根据,依据载体不同可分为口述史料、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历史纪录片等。下列关于宋辽关系的史料属于实物史料的是(

)A.元朝修订的《辽史》 B.宋辽边关古战道遗址C.纪录片《中华战争通史—澶州之战》 D.陶晋生著《宋辽关系史研究》【答案】B【详解】根据题干“史料是研究历史的根据,依据载体不同可分为口述史料、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历史记录片等”和所学知识可知,在所有史料中最真实可靠的是考古发现的实物史料。根据材料,宋辽边关古战道遗址属于实物史料,B项正确;元朝修订的《辽史》属于文献史料,排除A项;纪录片《中华战争通史·澶州之战》属于影视资料,排除C项;陶晋生著《宋辽关系史研究》属于文献史料,排除D项。故选B项。(史料实证)10.许倬云在《说中国》一书中指出:“辽和西夏的知识分子所接受的教育,是中国(中原)传统的典籍。从他们的著作看,水平也不低下。辽与西夏各自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借用汉字部首来书写拼音文字,辽文(契丹文)还有大字、小字两种文字,各有特定用途。”这可以用来佐证这一时期(

)A.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交融 B.少数民族政权的高度完备C.少数民族地区经济高度发展 D.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的演变【答案】A【详解】根据“辽和西夏的知识分子所接受的教育,是中国(中原)传统的典籍。从他们的著作看,水平也不低下。辽与西夏各自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借用汉字部首来书写拼音文字,辽文(契丹文)还有大字、小字两种文字,各有特定用途”并结合所学可知,辽和西夏的知识分子接受中国(中原)传统的典籍的教育,并借鉴汉字各自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反映了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交融,A项正确;B项“高度完备”、C项“高度发展”程度表述不准确,从题干材料中无法直接说明,排除BC项;材料没有涉及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排除D项。故选A项。(历史解释)11.元昊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少数民族领袖,他于1038年11月10日自立为帝,国号“大夏”,亦称西夏。他来自下列的什么民族(

)A.契丹族 B.党项族 C.突厥族 D.女真族【答案】B【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宋辽政权并立时期,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势力崛起。1038年11月10日党项首领元昊自立为帝,脱离宋朝,国号“大夏”,亦称西夏,定都兴庆府,B项正确;契丹族首领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有时也称辽,排除A项;元昊不属于突厥族,排除C项;女真族建立的是金国,排除D项。故选B项。(历史解释)12.历史上很多少数民族首领都对民族交融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夫西夏声明文物,诚不能与宋相匹,然观其制国书、厘官制、定新律、兴汉学、立养贤务……彬彬乎质有其文,固未尝不可与辽、金比烈!”材料所述的民族是(

)A.契丹族 B.党项族 C.女真族 D.蒙古族【答案】B【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西夏声明文物,诚不能与宋相匹,然观其制国书、厘官制、定新律、兴汉学、立养贤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都城兴庆,B项正确;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辽,都城上京临潢府,与题干信息“西夏声明文物,诚不能与宋相匹,然观其制国书、厘官制、定新律、兴汉学、立养贤务…”没有联系,排除A项;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都城会宁,与题干信息“西夏声明文物,诚不能与宋相匹,然观其制国书、厘官制、定新律、兴汉学、立养贤务…”没有联系,排除C项;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建立了蒙古政权(蒙古国),他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与题干信息“西夏声明文物,诚不能与宋相匹,然观其制国书、厘官制、定新律、兴汉学、立养贤务…”没有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史料实证)13.《宋史》记载:“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朝贺之仪,杂用唐、宋,而乐之器与曲则唐也。”材料反映了西夏(

)A.国土面积大 B.是宋朝附属国 C.与唐关系友好 D.仿效唐宋制度【答案】D【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其设言之制,多与宋同。朝贺之仪,杂用唐、宋,而乐之器与曲则唐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夏仿效唐宋制度,学习中原文化,D项正确;题干信息想说明的是在西夏国土上都效仿唐宋制度,主旨并不是说明西夏国土面积广大,排除A项;仿效宋制并不意味西夏是宋朝附属国,追求全面汉化,排除B、C项。故选D项。(家国情怀)14.下图反映的主题是(

)A.民族政权的对峙 B.中外政权的纷争C.民族隔阂的消除 D.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流【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澶渊之盟的订立结束了宋辽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宋夏议和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榷场是辽宋夏金元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反映的是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流,D项正确;民族政权的对峙,不是题干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A项;材料中的政权属于中华民族内部矛盾,排除B项;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出民族隔阂的消除,排除C项。故选D项。(时空观念15.能反应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示意图是(

)A. B.C. D.【答案】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0世纪初,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定都上京,建立辽,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统一我国南方与中原地区。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西夏位于我国西北地区,D项正确;其余三项的位置不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二、综合题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幽云十六州),拓跋(党项族)自得灵夏以西……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续资治通鉴长编》(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的“契丹”“党项族”分别是指什么政权?根据材料回答:这两个政权的建立有什么共同之处?材料二:从历史的后端看来,1005年的协定有它的作用……这种为和平付出之代价无疑比战费来得低廉……可是这种看法必须全部放弃当事人的观感……他们无法承认这种妥协为事理之当然。中国历史之中,从无一个统一天下的大帝国卑躬屈节地向一个文化程度低的边区国家进贡。——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这种为和平付出之代价”是指什么?这产生了怎样的负面影响?材料三:元昊称帝后,宋夏战争不断。夏军虽胜,得利不多……元吴不得已,乃利用宋廷急于求和的心理,通过辽国,压宋议和。经过讨价还价,元吴取消帝号,宋册封其为夏国主,每年以“岁币”的名义,给夏银、帛、茶。(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与西夏的关系变化及变化产生的原因。(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积极作用?【答案】(1)分别是辽和西夏。共同之处:仿效中原王朝。(2)“代价”是指北宋与辽之间签订了澶渊之盟,辽撤军,北宋给辽岁币。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北宋民众的赋税负担。(3)关系变化:先战后和。原因:①西夏虽然在战争中多次取得胜利,但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②战争也破坏了双方的正常贸易,西夏人民也反对战争;③西夏和北宋都不具备彻底战胜对方的实力。(4)作用:使中原与少数民族政权保持着和平稳定的局面,各自都有相对安定的发展环境;促进了边疆的开发与贸易繁荣,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增进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详解】(1)政权: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辽,都城上京临潢府;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都城兴庆。可知“契丹”“党项族”分别是指辽和西夏。共同之处:根据材料一“……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两个政权的建立的共同之处,都是仿效中原王朝。(2)代价:根据材料二“1005年的协定有它的作用……这种为和平付出之代价无疑比战费来得低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真宗统治时,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澶州之战宋军击退辽军。1005年,战后双方订立盟约,史称为“澶渊之盟”。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可知“这种为和平付出之代价”是指北宋与辽之间签订了澶渊之盟,辽撤军,北宋给辽岁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与辽之间签订了澶渊之盟,辽撤军,北宋给辽岁币;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北宋民众的赋税负担。(3)变化:根据材料三“元昊称帝后,宋夏战争不断。夏军虽胜,得利不多……元吴不得已,乃利用宋廷急于求和的心理,通过辽国,压宋议和”,可知北宋与西夏的关系变化是先战后和。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与西夏的关系变化是先战后和,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是西夏虽然在战争中多次取得胜利,但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战争也破坏了双方的正常贸易,西夏人民也反对战争;西夏和北宋都不具备彻底战胜对方的实力。(4)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使中原与少数民族政权保持着和平稳定的局面,各自都有相对安定的发展环境;促进了边疆的开发与贸易繁荣,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增进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17.宋朝是一个繁华的王朝,同时又是一个多灾多难的王朝。材料一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欢盟……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送至雄州交割。——《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三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材料四

西夏元昊向北宋称臣,但北宋每年给西夏15万匹绢、7万两银和3万斤茶叶。北宋付出岁币成为“君”,保一方“国泰民安”(1)从材料一中找出契丹在哪些方面仿效中原王朝。(2)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请你分别从辽、北宋及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三个方面对澶渊之盟进行评价(3)材料四反映的是哪一盟约的内容?当时西夏在位的皇帝是谁?(4)试比较宋夏和约与澶渊之盟的相似之处。【答案】(1)效仿:官制、服装、法令、文化。(2)评价:对辽国来说,澶渊之盟使辽朝不用发动战争每年即可获得大宋的绢、银,是一件好事;对北宋来说,人民不用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