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林州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火箭班)_第1页
河南省林州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火箭班)_第2页
河南省林州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火箭班)_第3页
河南省林州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火箭班)_第4页
河南省林州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火箭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第Ⅱ卷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3.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国古代史。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史料记载:商汤建国之时,尚存诸侯三千余,与夏朝初建之时相比,“十损其七”,仅400余年间竟有70%的诸侯封国被消灭。这说明A.最高统治集团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B.当时中国诸侯兼并战争非常残酷C.中华大地由分裂逐步走向大一统

D.诸侯国数量下降源于生产力发展2.《礼记载:“昔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之位。天子负斧依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北面而上;诸侯之位,阼阶之东,西面北上;诸伯之国,西阶之西,东面北上;诸子之国,门东,北面东上;诸男之国,门西,北面东上。”这主要反映了西周A.分裂的国家现状

B.森严的等级秩序C.落后的管理制度

D.皇权的至高无上3.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于是天下之国,大都王之兄弟甥舅,而诸国之间,亦皆有兄弟甥舅之亲,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王国维在此强调了当时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政治秩序

B.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的统治C.天子与诸侯皆是兄弟甥舅关系

D.周王对异姓封国难以统治4.汉代蔡邕说:“朕,我也。古者上下共称之,贵贱不嫌,则可以同号之义也……至秦,然后天子独以为称。”这个称谓的变化反映了A.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

B.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C.专制皇权的不容逾越

D.秦朝的统治严酷残暴5.高自双指出:“秦始皇心系天下,事无论大小都亲自过问并及时做出决定。他甚至用秤来称量各种用于书写文件的竹简的重量,每日给自己定下了工作量。”材料认为秦始皇A.昏庸无能

B.勤政敬业

C.才能突出

D.专断独裁6.隋代实行州县制唐代实行道县制,宋代实行路县制,元代以来实行行省制,皆取法于秦汉郡县制,期间也有一些朝代试图打破秦汉郡县制的二级框架,但效果皆不理想。这说明秦朝推行郡县制A.使分封制退出了历史舞台

B.导致后世统治疆域扩大C.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D.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7.据史书记载,宋代“有军前机速处分,则自御前发下,三省、枢密院莫得与也”。这一史料说明当时A.军政管理体制出现了混乱

B.宰相已成为政府中的虚职C.皇帝可以临机决断不受约束

D.枢密院无权处理军政事务8.史书载:九品中正制之设“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尤有乡论余风”。这表明实行之初的九品中正制A.论为士族垄断政权的工具

B.可以防范世家大族垄断官场C.完全不同于汉代的察举制

D.主要以出身门第为选拔标准9.英国学者克尔曾说:“经验毫无疑问地证明,对处于半文明状态、崇拜偶像、民族尚文的独特的中国而言,科举是最好的事物。”克尔意在强调科举制A.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

B.保证了官员的廉洁高效C.避免了地方割据现象

D.十分适合中国古代国情10.史载:“天启二年,(宦官)魏忠贤用事,言官周宗建等首劾之,忠贤于是谋结外廷诸臣。秉谦及魏广微率先谄附。明年春,秉谦、广微遂俱入阁参机务。”这反映了明朝A.官员入内阁具有偶然性

B.存在宦官干预朝政现象C.宦官掌控官员人阁权力

D.内阁沦为宦官专权工具11.明英宗即位时年方9岁,由太皇后临朝听政,信任”三杨”,朝事多咨询三人裁决,史称“三杨内阁”。下表为其在职年限统计表,该表反映了当时内阁阁臣姓名在职年限杨士奇43杨荣37杨溥22A.对皇权构成了威胁

B.群体分享丞相权力C.集体执掌决策大权

D.官僚群体相对稳定12.清初保留了诸王“合议制”等满族统治的特点,以诸王和八旗旗主为议政王,与皇帝共议大政,并且统摄六部之事。这表明清初A.具有氏族民主形式

B.君主树立了绝对权威C.六部机构形同虚设

D.中央对地方监控不力13.军机处每日承旨书渝,须经皇帝审阅同意,方可发出,议奏军政大计须合圣意,督察政务、审讯案件也须秉承皇帝的旨意,就连军机处的印信也收藏在“大内”,用时由军机章京亲到内奏事太监处“请印”,用完即刻送回。由此可见,军机处A.完全体现了皇帝的意志

B.成为法定中央行政机构C.提高了中央机构的效率

D.扩大了清朝的统治基础14.下图可以用来描绘中国历史演进的线索是A.国土面积

B.君主专制

C.儒家思想

D.开放的对外政策15.有学者指出,在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中,尽管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民族战争和民族征服,但是如果没有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很难产生向心力。该学者意在强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A.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地区交流

B.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C.有利于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

D.导致了民族战争和民族征服16.商代的甲骨文中有记载祈求丰年的“求年、受年、受黍”,有记载占卜晴雨的“两足年,雨不足辰”,有记载举行宗教仪式的“登雨,登麦”。这反映了商代A.为政者对农业的关注

B.封建迷信色彩浓厚C.井田制下奴隶的艰辛

D.王权和神权相结合17.(后汉书》载,杨震“少孤贫,与母居,假地种植,以给供养”,郑玄“年过四十,乃归供养,假田播殖,以娱朝夕”。这反映出A.租佃制关系开始形成

B.大土地所有制的兴盛C.精耕细作以提升地力

D.经济的自给自足特色18.(齐民要术.序)记载:贾思勰“采据经传,爱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而写成此书。书的内容则“起自耕农,终于酸醢(指酿造、腌制),资生之业,麻不毕书”。这表明(齐民要术》A.体系完备

B.贬斥末业

C.语言诙谐

D.取材广泛19.东汉时期,随着地主田庄经济的发展,一些官僚或大地主,往往在自己的庄园里设立较

大规模的手工作坊,从事纺织、木工、食品加工、铁器或金银器的制作等,当产品用不完时,也可能会拿到市场上去销售。就其属性而言,这些手工作坊A.仍属于家庭手工业的组成部分

B.带有资本主义萌芽的早期特征C.已具备开放性的市场经济特征

D.是官营手工业的民间生产基地20.电视连续剧《神探狄仁杰》之(邗沟覆船案)中有这样的情节,盱眙百姓吃不到平价官盐,

庞四等人就铤而走险,做了盐枭,贩卖私盐,并多次说到这份职业“非常危险”。这是因为A.封建政府垄断煮盐业

B.煮盐对环境危害较大C.有违重农抑商的思想

D.市场行情变动太频繁21.下图为西夏灵武窑发掘出土的《褐釉梵文盘》盘上所刻梵文含义似为归命、供养军荼利明王(密教五大明王之一)。这一实物发现可以说明A.西夏政权的历史沿革

B.西夏制陶技术十分落后C.宗教文化对生活的影响

D.梵文与汉文的渊源关系22.建隆三年(962年)到景德三年(1006年),从镇、乡、场、寨改为县或军的地方有39个,还有一批是县升州、州升府。这本质上反映了A.专制主义的强化

B.商品经济的发展C.国土疆城的扩大

D.官僚机构的膨胀23.下列文字出自张衡的(西京赋)。其在此描绘了A.汉代市场内交易盛况

B.唐洛阳市场监管状况C.汉代长安的坊市形势

D.汉代长安内草市规模24.《乌青文献》载:“蚕毕时,各处大郡商客,投行收买,平时则有震泽、盛泽、双林等镇机户零买,经纬自织。又有贸易诣(到)各镇卖于机户,谓之贩子。”这反映出当时A.出现操控家庭手工业的商人

B.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开始形成C.存在城乡间的丝织技术交流

D.江南丝织业规模的迅速扩大25.“由是观之,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能者辐辏,不肖者瓦解,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岂所谓‘素封’者邪?

非也?”材料认为A.富人应与政治撤清关系

B.商而优则仕是基本规律C.君子爱财应该取之有道

D.发家致富亦是能力表现26.明朝政府规定,“是有贡舶,即有互市,非人贡即不许其互市。”这体现了当时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是A.朝贡与互市相结合

B.以互市贸易为主导C.适度开放互市贸易

D.设置专门机构管理27.明清时期,北京皇家园林中有不少农业景观,如太液池中的丰泽园、圆明园中的多稼轩

等。这些园林中除种植稻、麦等粮食作物之外,还种桑养蚕。影响该园林景观设计理念的主要是A.封建等级观念

B.皇家财富资源C.社会经济形态

D.“天人合一”思想28.(崇祯四年七月)福建巡抚熊文灿以海寇殄灭,上疏备陈通洋利害,并述诸臣条议,请开

漳、泉二府洋禁,以苏民困而足国用。这反映出A.福建巡抚兼有监察职能

B.海禁亦影响着国计民生C.我国沿海局势趋于稳定

D.广州一口通商将被打破29.关于百家争鸣的起讫点,理论界的说法不一,有战国百家争鸣说:有春秋成国百家争鸣说,还有先秦百家争鸣说,可见,当时理论界达成的共识是百家争鸣A.促进了各种思潮的活跃B.发端于周王室的衰微

C.得益于诸侯争霸的环境

D.结束于大一统的完成30.“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他民民心不乱。”材料主张A.统治者应推行德政

B.治国者要崇尚贤能C.统治者行清简政治D.治国者须厉行法制31.“昔日维系社会之纲纪逐渐失败,且诸侯强大之事实,与攻伐兼并。……侵略与自卫皆有待于富强,于是君权之扩张遂同时成为政治上之需要与目的,而政治思想亦趋于尊君任法术之途径矣。”这一论断说明了A.法家思想兴起的客观背景

B.董仲舒改造儒学的动机C.百家争鸣产生的必然性

D.大一统局面形成的原因32.右面字匾中的题词出自(战国)秦哀公之口。这一认识的形成从侧面反映出A.中央集权的破坏

B.士人群体的崛起

C.官方教育的发展

D.君主专制的形成33.有学者认为“墨学则不啻为世卿制度之反动”。其论据是墨学提倡A.“尚贤”

B.“节俭”

C.“非攻”

D.“兼爱”34.“夫民者,虽愚也,明上选吏焉,必使民与焉,故士民誉之,则明上察之,见归而举之,故士民苦之,则明上察之,见非而去之。故王者取吏不妄,必使民唱,然后和之。故夫民者、吏之程也。”材料观点A.反对君主专制

B.主张天下为公C.体现民本思想

D.推崇官僚政治35.宋代学者程颐称:“后来学者多耽(沉溺)《庄子》。若谨礼者不透,则是他须看庄子,为它

极有胶固缠缚,则须求一放旷之说以自适。譬之有人于此,久困缠缚,则须觅一个出身处。”这一论断反映出A.当时社会价值观的混乱

B.社会动荡,学士心灵空虚C.儒释道思想的碰撞融合

D.儒学独尊束缚了士人思想36.有研究者撰文指出,在现代儒学研究史中,一般看法是把王学(即王阳明心学)作为程朱理学的对立面,这种看法掩盖了理学发展过程中的很多实情。实际上,王学是有元以来在“合会朱陆”的趋势下产生的,黄宗羲也称其“范围朱陆而进退之”。作者认为“王学”A.主要是上承陆九渊学说

B.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C.对朱陆的思想兼有承袭

D.与程朱思想具有一致性37.“自孔子没,微言中绝。学者溺于见闻,支离槽粕,人持异见,各信其说……呜呼!学不本诸心而假诸外以自益,只见其愈劳愈弊也矣。”这一一感慨,意在主张A.格物致知

B.反省本心

C.心外无物

D.存天理,灭人欲38.黄宗羲称:“儒者之学、经纬天地,而后世乃以语录为究竟,仅附答问一二条于伊洛(指二程理学)门下,便厕身儒者之列,假其名以欺世。……道以是潦倒泥腐,遂使尚论者以为立功建业别是法门,而非儒者之所与也。”由此可知,黄宗羲强调A.经世致用

B.知行合一

C.崇尚礼法

D.致良知39.近代有经学家指出,《三百篇》后得《风》雅》之旨者,唯屈子楚辞。而“楚辞未尝引经,亦未道及孔子”。“楚辞盖偶未道及,而实兼有《国风》《小雅》之遗。”按照这一理解,楚辞A.展示了奴隶主贵族的日常生活

B.继承了《诗三百》的表现手法C.体现出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D.表达了寄寓风雅的浪漫主义情感40.罗丹在评价中国某一艺术时,说:“一个规定的线通贯着大字宙,赋予了一切被创造物。如果他们在线里面运行着,而自觉着自由自在,那是不会产生出任何丑陋的东西来的。”这一评价A.强调书法的实用价值

B.突出中国画得意忘形C.强调书法的美学思想

D.突出行书的雅俗共赏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41题10分,第42题1分,第43题10分,第44题10分,共计40分)41.(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书令在西汉时称为中书谒者令,属“少府”系统。汉武帝以宦官担任中书谒者令(简称中书令),来主管文书。成常改中书谒者令为中谒者令,不用宦官,改任士人,秩千石。此后罢省,不设此官。汉献帝时曹操为魏王,设置秘书今。文帝黄初初年,改秘书令为中书令,中书机构此时已正式称为中书省。材料二

所谓三省就是:中书省,为决策机关,门下省,为审议机关,尚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过去曾在不同时期,充当过实际上的宰相。隋文者面对这个客观历史事实,依据历朝中央政权机构权力的转换情况,废去“丞相”的官称,而使三省长官行使宰相之职,因而把牢相之权分为三部分,使之成为制度。避免了权臣专权篡位的危险,这不仅大大加强了集权统治,而且对此后历代封建王朝中央政治体制的设置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一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杨友庭《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及其在唐代的变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中书省与秦朝丞相的差异。(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官制改革的影响。(4分)(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古代政治制度变革的认识。(2分)42.(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最早的组织,我们所见到的史料记载,就是唐宋时期出现的“行”。……这一时期形成的“行”,还不能认为它是工商业者保护自身利益的组织……到了宋朝,《都城胜记·诸行》中明确记载说:“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到了明清时期,“行”已经不是工商业者的主要组织形式了。他们根据自己商业活动的需要,通过各种关系,组合成有一定业务联系的组织,比较普通的形式就是“帮”,也称“商帮”。

一一摘编自王兆祥《中国古代的商人》材料二

惟思泉贝之流通,每与人情之萃涣相表里。人情聚则财亦聚,此不易之理也,矧桑梓之情,在家尚不觉其可贵,出外则愈见其相亲。我五邑之人来斯地者,无论旧识新知,莫不休戚与共,痛痒相关,人情可谓聚矣。则展成莫价生财之所,何可少缓须臾,而不亟为图谋乎?

且会馆既立,五邑仕宦经过此邦者,皆得以瞻拜明神,畅叙梓谊。而在此经营者……数千里水陆平安,生意川流不息,皆聪明正直依人而行之明验也。

一一《嘉应会馆碑记》材料三

会馆等作为同乡的地域性组织,因其活动范围和能力受到限制,而不能适应和满足当时商人们各方面的需要了,所以这时期大批公所纷纷出现。据统计,截止到清末,各地都有公所建立。在名称上,公所大都是以行业命名的,如木业公所、纸业公所、蜡烛业公所等等。也有以地区命名的,实际上也是同业的组织,如苏州的江镇公所,是剃头业组织;七襄公所,是丝绸业组织;等。由于公所是以行业为基础组建的,行业一般划分是很细的,所以公所一般也以具体的行业专业为主而建立,不像会馆笼而统之地包括一个地区任何专业的商人或包括一个大行业下所有的商人。一一摘编自王兆祥《中国古代的商人》(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时期“行”的性质及其后来的演变。(2分)(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会馆的社会功能,并分析公所出现的原因。(5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商人社会组织的发展特点。(3分)43.(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刘邦崛起于末吏,其政权基础,无以大胜于始皇。于是儒生效忠者乃以五德天命之术,附会造作,以宗教之信仰,拥已立之政权。以叔孙通为代表言天人而注重“受命”。而部分汉儒惩秦专制之失,欲以灾异符命戒惧人主,使之自敛,不复为纵恣专横之事。此盖图以天权限制君权,藉防君主专制之流弊。凡言天人相应而注重革命之义者,皆其流派也。一一摘编自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材料二什一而税,不夺民时,使民不过岁三日。古井田法虽难实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谵不足,塞并兼之路。夫已有大者又兼小者,天不能足之,况人乎?

故明圣者象天所为制度,使诸有大俸禄,亦皆不得兼小利、与民争利业,乃天理也。

一一摘编自《汉书,食货志》材料三

董仲舒建构起了一套新的儒学体系,特别是由于他首倡“罢黜百家,独草儒术”,经武帝钦定,从此使儒学登上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王座。

一一摘编自王永祥《董仲舒评传》(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种“天命观”的区别。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两种“天命观”兴起的原因。(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董仲舒的主要主张并分析其意义。(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登上“王座”的原因。(2分)44.(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国古代社会不曾问断。这就使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世代相传、连续积累,并走向自己的巅峰,尤其是春秋战国、两汉与宋元时期呈现出阶段性的高潮。小农经济是中国经济的基本模式,它对科技能提供的经验往往是片段和零星、不系统的。这一基础上的科学研究也就只能是经验性的总结。这导致与农业关系密切的学科,如天文学、农学、地学等得到较快发展。古代科技大多为官办,相当多的著名科学家同时又是官吏。纵观史事,几千年来,天象记录、历法编制都是连续不断的,和它相关的大型天文仪器的研制、大规模的天体测量、水利工程的兴建等方面都是政府出面组织庞大的人力物力完成的。

一一摘编自袁运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历史概貌及其特征》材料二

中国古代数学曾长期领先于世界。到明末走向“黑暗时代”,与大跨步发展的世界数学形成鲜明对比。中国数学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传统数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讲究实用性和技巧性,缺乏抽象的理论,严密的逻辑。封建社会在明清呈现出严重的停滞性和腐朽性,数学发展缺乏社会动力和思维刺激,在传统的数学文化中,数学是儒家培养人的道德与技能的基本知识“六艺”之一,其作用在于“通神明,顺性命,经世务,奖万物”,所以往往与术数交织在一起。数学家社会地位低下,研究数学者受到束缚甚至道到禁锢。

一一摘编自尹洪武等(中国清朝数学落后于世界主流的原因分析》(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征。(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数学走向“黑暗时代”的原因。(4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因素。(2分)15BBACB610DCBDB1115DAABC1620ADDAA2125CBCAD2630ACBDC3135ABACD3640CBACC41.(1)差异:汉代中书省职位较低,而秦朝丞相位高权重;汉代中书省曾任用宦官担当;秦朝丞相都是来自朝廷官员;汉代中书省主管文书,而秦朝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汉代中书省设置具有随意性,而秦朝丞相是法定的。(4分)(2)影响:隋朝三省长官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三省长官分工明确,提高了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