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狮子章注释_第1页
金狮子章注释_第2页
金狮子章注释_第3页
金狮子章注释_第4页
金狮子章注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明缘起第一一谓金无自性二,随工巧匠缘三,遂有师子相起四。起但是缘,故名缘起五。校释案明,阐明。缘起,梵文Pratiyasamutpada的意译,是佛教学说的基本范畴之一,随着佛教的发展,它的内涵和外延都有变化。最早出现的是“业感缘起”说,主要是用以分析说明社会不平等和人生痛苦的原因。后来佛教各派作了很多发挥,成为整个世界观和宗教实践的理论基础。它着重讲的是关于世界的起源,世界万事万物如何产生的问题。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众“因缘”(条件,“因”是主要条件,“缘”是补助条件)和合而生起,也因众“因缘”的离散而消失,所以叫做缘起。华严宗发展了缘起说。法藏缘起说的特色是,认为不变的真如本体与愚

2、痴妄念这个缘相和合而起万物。他在华严金师子章中以金、工巧匠和狮子作比喻,说明缘起的理论。“金”即真如本体,“工巧匠”即缘,“狮子”即事物。金与工巧匠和合而产生金狮子。案金,比喻本体,法藏华严宗以真如或真心(一)为本体。自性,性,通指现象所固有的永恒不变的本质,本体、本原。自性,指一切事物自身固有的真实不变的本性,约相当于事物的内在的质的规定性。“金无自性”,是说金“不守自性”(净源解)。虽然金体不会失去自身的清净本性,但是又要“随缘成诸事法”(承迁注)。当金体不保持自性时,又可以随缘,即初工巧匠制作成狮子相。案师子,比喻现象。相,指事物外观的表相、相状、即事物外部的形象状态,如水的流泪,火的焰

3、相,是呈现于人的面前,可以认识和区别的现象。案起但是缘,是说狮子的制成,只是由于因缘的和合。这就是说,各种事物的生起,一切现象的出现,也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总绎这一段的意思是,阐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各种条件和合而生起的道理。由于金体没有保持自性,随着工匠精巧制造这个“缘”,遂制造出金狮子的形相。可见,金狮子的形相是靠“缘”生起的,所以叫做“缘起”。辨色空第二一谓师子相虚二,唯是真金二。师子不有,金体不无四,故名色空四,故名色空五。又复空无自相六,约色以明七。不碍约有八,名为色空九。校释一迁注幻法纷然,真空不动。又:第二辨色空者,色者,悲也;空者,智也。观色即空成大智,而不住生死;观空即色成

4、大悲,而不滞涅槃,能辩之智,焕然明了案辨,辨别。色,梵文 Rupa 的意译。就其主要内涵来说,佛教通常把具有以下二方面特徵、性质的东西叫做“色”,一是具有质碍、变坏之义,即有形质、占有一定空间而互为障碍,并且会变化坏灭,二是具有示现之义,即呈现出来为人所感触。指有形质的人感触到的东西,即物质现象。色与心相对,精神现象称为心,但是,佛教有时也把部分精神现称为色。色空,是以色为空。法藏认为一切物质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构成的,本身并不具有任何质的规定性,是不真实的假相,所以主色空。案师子相虚,是说狮子相是虚幻的,即色是空的。案唯有真金,是说只有金子即本体是真实不虚的。案这两句是说,狮子是幻相,不是真有

5、;金是本体,不是虚无。 案“空无自性”与“空无自体”意义相通,而都与“与无自相”有别。“自相”疑为“自性”或“自体”之误。“空无自体”,指狮子没有自身的真实本体。这也就是法藏“幻色无体”的观点。另,学术界也有以“自相”为是,“空无自相”,谓金体没有自己的相。案“绝色以明”,是说通过狮子相(“色”)以显明事物自身的无真实本怀。案“幻有”与“幻存”意同。佛教认为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假相,本身并不具有任何质的规定性,都不是独立而真实存在的实体,这种存在只是一种虚幻的存在,再称幻有。“不碍幻有”,是说色空并不妨碍狮子相作为幻有而存在。总释这一段法藏是从二方面辩明色空的含义:一是金

6、狮子的形相是缘起而有,是虚幻的,只有制造金狮子的金,即作为金狮子的实体才是实有的。由于金体子的形相是“非有”,说明事物现象是空的。“色”不是实有的,叫做“色空”;二是空无自身的真实本性,只有通过物质现象的空来体现,色空并不妨碍虚幻的有,并不是说没有虚幻的有。也就是说,虽为色空,但不是断空,不是离开事物另有空,不是绝对的空叫做“色空”。要之,所谓相虚幻有,就是色空。关于色空的思想,法藏在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示三徧门文中对此有较详细的发挥:“谓尘无自性,即空也是,幻想宛然,即有也。良由幻色无体,必不异空;真空具德彻于有表。观色即空,成大智而不住生死;观空即色,成大悲而不住涅槃。以色空无二,悲智不殊

7、,方为真实也。实性论云:道前菩萨,终此真空妙有,犹有三疑:一者,疑空灭色,取断灭空,二者,疑空异色,取色外空;三者,疑空是物,取空为有今此释云:色是幻色,必不碍空;空是真空,必不碍色。若碍于色,即是断空;若碍于空,即是实色。”约三性第三一师子情有二,名为徧计三。师子似有,名曰依他四。金性不变,故号圆成果五校释案约,执照的意思。三性,指摄大乘论中的徧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所谓徧计所执性,徧计是周徧计度的意思。这是说,凡夫出于世俗观念的驱使,把种种事物周徧计度为其实存在着的东西;而实际上这种徧计所执的存在是“无自性”的、空无所有的虚假现象,所以是一种虚妄的执着。这也就是把相当于所谓人们的错

8、误成见称为徧计所执性。所谓依他起性,“他”指因缘条件依他起就是依种种因缘条件而生起,因而是虚假的。这也就是指现象世界。所谓圆成实性,圆成实是圆满、成就、真实的意思。圆成实性就是圆满成就的真实性,也叫真如、法性,也即所谓一切事物的本性、本体,是真实的。佛教常以蛇、绳、麻作比喻说明三性。比如,夜间见到绳以为蛇,实际上绳并没有蛇的实体,只是妄情迷执以为是蛇,是徧计所执性。绳由麻等种种因级编织而成,是依他起性。绳的实性是麻。是圆成实性。三性的理论,是佛教唯识宗概括分析世界万物的重要观点,是讲世界万物怎样形成,什么是客观事物的真实性,以及虚假的现实世界和绝对真实的本体世界的关系问题;在宗教实践上就是如何

9、由世俗世界进到佛教最高境界的问题,即要去掉徧计所执性,领悟依他起性,体证万物真实本性空。约三性,就三性说而论。案情有,即妄执为有。是指所谓凡夫妄情于我及一切法周徧计度,一一执为实有“(净源解),不懂得一切事物只是作为缘起幻有而存在。这里指以虚幻的狮子相为真有。名为徧计,是说情有这种错误认识和执着,叫做徧计所执性。案似有,是指有相。一切现象表相是有,实证是无。如金狮子相是有,但它是依众缘而起,并没有自性,“唯是虚相”、幻想,所以叫似有。这也叫做依他起性。案金性,即金体。金性不变,金体恒常不变,即真如本体圆满真实、永远不变。圆成,即圆成实性。总释这一段是按照三性说来讲狮子。意思是,对于金师子存在迷

10、情之见,把实际上没有实体的金狮子执著为实有,叫做徧计所执性;金狮子不是实有,不是真有。但是,由于因缘和合而起,金狮子的表相还是有的,这种有是似有,叫做依他起性;金狮子不是实有,不是真有。但是,由于因缘和合而起,金狮子的表相还是有的,这种有是似有,叫做依他起性;金狮子虽然是似有,但是造成金狮子的金的本性是不变的不改的、是圆满成就真实的,叫做圆成实性。这是以金狮子为例,说明把世界万物看为客观存在是错误的,万物是依各种条件而起的、没有自性的形相似有,只有万物的本体是恒常不变、圆满真实的。显无相第四一为以金收子尽二,金外更无师子相可得三,故名无相四。校释案显,显示。无相,狮子相是缘起而没有自性,是虚相

11、,叫做无相。案金收师子尽,是说金体收容一切师子相。案金外更无师子相可得,是说狮子相由金体生起,金体收尽一切狮子相,金体以外并没有狮子相。总译这一段的意思是说明没有狮子相。金狮子由金体生起,金体能够收容摄入狮子的一切相,所以金体以外并没有金狮子相。也就是说,世界上的七切事物都是本体的体现,一切事物都最终为本体所摄入收尽,归结为本体,所以本体以外的一切现象都是虚幻不实的,叫做无相。另外,法藏在华严义海百门缘生会寂门第一说:“观无相者,如一小尘圆小之相,是自心变起,假立注:(一)“无”,据华严五教止观补。无实。今取不得,则知尘相虚无,从心所生,了无自性,名为无相。”这里讲事物的形相,是众生自心的产物

12、,事物是无自性的。无相的。说无生第五一谓正见师子生时,但是金生二,金上更无一物三。师子中有生灭,金体本无增灭四,故曰无生五。校释案说,说明。无生,佛教认为真如本体是无生无灭、湛然常存的。上面讲的“无相”,是就形相的角度讲一切现象都是无形相的。这里讲“无生”,是就生灭的角度变现现象的本体是无生灭的,由此进而说明现象也是无生的。案谓正见师子生时,但是金生,是说当看见狮子相造成时,实际上它只是金体所生起,是缘生。也就是说现象只是本体的变现。案生灭,佛教认为依因缘和合而产生的事物是生,依因缘离散而使事物归于无是灭。狮子虽有灭,金体本无增灭,是说金狮子虽然有生和消灭,但是生起狮子的金体并没有增加灭少,是

13、永恒不变的。总释这一段意思是说,金狮子有生,但是金狮子是由金体而生起的,金体以外并不存在包括金狮子在内的一切东西。金狮子有生有灭,但是金体是无增灭的,是无生的。这也就是说,事物的有生,是“万乃缘生”(承迁注),“成事似生”(净源解),并且由于生起事物的本体是无生的。“此无变现性,即无生甚深理,即师子真性也。”(高辨释)所以,狮子是有生又是无生。另外,法藏在华严义海百门缘生会寂门第一中对无生的解释则与这个解释稍有差异,又说:“达无生者,谓尘是心缘,心是尘因。因缘和全,幻想和合,幻相方生。由从缘生,必无自性。何以故?今尘不自缘,必待于心,心不自心,亦待于缘。由相待故,则无定属缘生。以无定属缘生,则

14、名无生,则名无生。非去缘生,说无生也。”又说:“尘是自心现。由自心现,即与自心为缘。由缘现前,心法万起。”“尘”,指万物,佛教认为事物是染污真性的,称为“为”。“心法”,相当于心理现象。意思是讲,外界客观事物和众生主观的心理现象。意思是讲,外界客观事物和众生主观的心相对,万物是心生起的辅助条件,心是生起万物的主要条件。只有万物和心相待才能生起幻相。由于万物和心和合才生起幻相,产生各种心理现象,所以是缘生。缘生,就说明是不确定、无定、无自性的。这种缘生无定,叫做无生。这和华严金狮子章就事物的幻有,本体的无增减灭生灭请无生,在侧重点上有所不同。论五教第六一一、师子虽是因缘之法,念念生灭二,实无师子

15、相可得三名愚法声闻教四。二、即此缘生之法五,名无自性,彻底唯空六,名大乘始教七。三、虽复彻底唯空,不碍幻有宛然八。缘生假有,二相双存九,名大乘终教。四、即此二相,互夺两亡一一,情为不存一二,俱无有力,空有双泯一三,名言路绝,楼心无寄一四,名大乘顿教一五。五、即此情尽体露之法,混成一块一六,繁与大用,起必全真一七;万象纷然,参而不杂一八。一切即一,皆同无性一九;一即一切,因果历然二。力用相收,卷舒自在二一,名为委圆教二二。校释案论,论述。五教,五种教相、教判,此指小乘教、大乘始教、终教、顿教和圆教。论五教是法藏论述华严宗的判教主张。所谓判教,是“教相判释”的意思,即按照本宗的理论体系,判别、判定

16、各类佛教经典的意义和地位,从而即调和佛教内部的不同说法,又把本宗置于各派之上,案法,梵文是Dharma(达磨),意思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即任何一种事物都具有自身特有的性质和相状,有其一定的轨则,人们看到了便可以产生是何物的了解。所以,佛教把一切事物都叫做法,所谓诸法、万法、一切法,就是指包括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在内的一切事物。法的另一涵义是佛所讲的教义。佛教认为佛的教义也具有“任持自性,轨生物解”的作用,所以,也叫做法。这里讲的“因缘之法”,是说狮子是因缘(条件)和合而成的东西。念念,念,一刹那。念念,极短暂的时间。无量义经说:“诸法本来空寂,代谢不住,念念生灭。”维摩结经方便品说:“是身

17、如电,念念不住。”“念念生灭”,时时刻刻在生灭过程中。案愚法声闻教,即小乘教。法藏认为,小乘教只知道狮子相是因缘和合而成,处在念念生灭过程中,不可实得;还不了解狮子相本质上就是不存在的,就是空的道理,所叫它为“愚法”。小乘佛教徒是由于听闻佛的声教而得道果的称为“声闻”,被认为是佛道中最下根(根、根器、根机),成就道果禀赋最差的下等修道者。胜鬘实窟:“声闻者,下根从教立名,声者,教也”法藏所讲的愚法声闻,是指四阿含经,毘、成宝、俱舍和婆沙等论的教义。总释这一整句是评论小乘佛教,虽然懂得金狮子是因缘和合而成的事物,处在念念生灭的过程中,没有实的狮子相可以执者,但是还不了解一切事物本身就是性空的道理

18、,这叫做愚法声闻教。案缘生之法,即因缘和合而生的成的事物。此指金狮子。案彻底唯空,即真性本空,事物的本体和现象都空。案乘,含义是运载、运度。大乘,梵文Mahayana(摩诃衍那)的意译,即大乘佛教。公元一世纪时,由佛教大众部的一些支派演变而成。它和标榜“自我解脱”的小乘不同,标榜“救渡一切众生”,它宣扬这种教义能“运载”众多的人,从现实世界的“此岸”,到达涅槃境界的“彼岸”故称为“大乘”,并把只求“自我解脱”的早期佛教贬称为“小乘”。法藏认为,那种主张狮子相待缘而起,没有自性,彻底唯空的教派,是大乘始教。也就是指般若经、中论、百论和十二门论等经论的教义。总释这一整句话是讲,一切现象和事物都是因

19、缘和合而生,各各都没有自身质的规定性,万物是彻底的空,持有这种说法的,叫做大乘始教。案不碍,不妨碍。幻有,虚幻的有,虚幻的有,虚幻的存在,与幻法、似有意同,此指虚幻的狮子形相。宛然,状貌可见,此指师子相清晰可见。案假有,即幻有,虚假的有,不是真实的有。二相,如承迁和净源所注,指有和空,即假有(事)和真空(理)。狮子是缘而有,虽然是假有,但是假有还是有的,是和真空同时存在的,假有真空二相双存。也就是“真俗二谛历然可观”(承迁注)。这里“缘生假有,二相双存”,可能文字有误,因为缘生假有可以理解为只是假有的意思,即只是一相,高辨有见于此,他以缘生为空,假有为有,来说明二相,可备一说。总释这一整句是讲

20、,虽然主张彻底唯空,但是以又认为不妨碍幻有的存在。由缘起而生的现象是假有,而假有和真空并不矛盾,二相同时存在。持有这种讲空不废有的教义者,称为大乘终教。这里法藏是指胜鬘、涅槃和密严等经,以及宝性论、起信论等的教义。案即此二相,互夺两亡,是请,就狮子之幻有之为幻这方面来说,是空夺有;就狮子之幻有之为有而言,是有夺空。有空互夺,则二相俱亡。案情伪,情,妄情。伪,伪相。情伪“情识伪相”(净源解),即所谓妄情和假相。案力,指功力。有力,指事物在依存关系中能持对方的方面,依存于对方的方面则称为无力。泯。泯灭。以幻有之为有来说,有“夺”空,空无力而泯灭;以幻有之为幻来说,空“夺”有,有无力而泯灭。案名言,

21、指表述事物的名目和言句。名言路绝,即断绝名言。楼,住。楼心,凝聚思想。楼心无寄,是把心凝聚于虚空的地方,即断绝思虑。案顿教,此指顿成之教,即所谓顿悟佛果的教法。法藏是指维摩和思益等经的教义。总释这段关于大乘教的论述是讲,如果就是师子的幻有之为幻来说,是空“夺”有;如果师子的幻有之为来说,是有“夺”空,这样“互夺两亡”,“空有双泯”,从而使人即不知有有,也不知有空。“超情离念”,“语观双绝”,就是所谓“名言路绝,楼心无寄”,持此说者,叫做大乘顿教。案情尽,净源解为“见除”,就是说妄情灭尽。体露,体,指真如本体。体露,指真如本体的显露、显现。混成,本体和现象混而为一。案用,功用,作用,也指现象。“

22、繁与大用”,繁杂众多的现象起兴起。真,真如本体。“起必全真”,现象的兴起是整个真如本体的显现。金师子章光显钞说:“言繁兴大用,起必全真也,于此大缘起法中,无法不同故,一起必一切起。”案“万象纷然”,万象森虽罗列,纷纭繁盛。“参而不杂”万物相和在一起,而又不混杂。案一切,指“事法界”,相当于末,即万事万物。一,指“理法界”,相当于本,即真如本体。“一切即一”即“摄末归本”(承迁注)、“无量中解一”(净源解引),就是说一切事物现象都是同一直分别本体的表现。无性,即无,即无自性空。“皆同无性”,一切现象都没有自性,归结为空。案“一即一切”即“依本起末”(承迁注),“一中解无量”(净源解引),就是说真

23、如本体表现为一切现象。“因果历然”,一和一切,两者相即的互为因果关系历然分明。案“力用相收”,是说本体和现象互相包容,也就是所谓“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卷,收藏,指一切归于一。舒,伸展,一展开为一切,自在,各自存在而不相混淆。“卷舒自在”,是说一切现象归结于本体,本体展开现象为一切现象,相即相入,自在无碍。案一乘,是所谓成佛的最好的教法。圆教,指主张一切事物圆融无碍的教法,即所谓大乘中最圆满的教门。正如净源所指出的,华严宗还把一乘圆教分为同教一乘圆和别教一乘圆两种,同教一乘圆是指法华教义的“会三归一”的论点,即三乘人都同归于一乘圆教(“全收诸教宗”),别教一乘圆是指华严教义为超出三乘的的特别圆教

24、(“全拣诸教宗”)。华严宗认为自己是高最于同教一乘圆的别教一乘圆,是各派理论发展的最高阶段。总释这段关于一乘圆教的论述意思是,万物都是真如本体的显露,万物的生起是整个真如本体的显现。这样,万物即相互依存,又不杂乱。一切现象都是真如本体的现象,都归结为无性,即空。真如本体表现为一切现象,本体和现象这种相即的关系是历历分明、十分清楚的。本体和现象互相包容,本体“一”展现为一切现象,一切现象卷藏到本体之中,归于“一”,也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本体和现象各自存在,互不相混。法藏在华严义海百门镕融任运门第四中说:“明卷舒者,谓尘无性,举体全徧十方,是舒;十方无体,随缘全现尘中,是卷。经云:以一佛土

25、满十方,十方入一亦无际。今卷,则一切事于一尘中现;若舒,则一尘徧一切处。即舒常卷,一尘摄一切故;即卷常舒,一切摄一尘故,是为卷舒自在也。”这里更是明确地讲,一尘和一切事也是相入相即的,所以,法藏讲“一切即一”和“一即一切”,实际上是从理事无碍法界进而论述事事无碍法界.勒十玄第七一一、金与师子,同时成立,圆满具足二,名同时具足相应门三。二、若师子眼收师子尽四,则一切纯是眼五;若耳收师子尽,则一切纯是耳六。诸根同时相收,悉皆具足七,则一一皆杂,一一皆纯,为圆满藏八,名诸藏纯杂具德门九。三、金与师子一,相容成立,一多无碍一一;于中理事各各不同一二;于中理事各各不同一二,或一或多,各住自位一三,名一多

26、相容不同门一四。四、师子诸根一五,一一毛头,皆以金收师子尽一六。一一彻徧师子眼,眼即耳,耳即鼻,鼻即舌,舌即身一七。自在成立,无障无碍一八,名诸法相即自在门一九。五、若看师子二,唯师子无金二一,即师子显金隐二二。若看金,唯金无师子,即金显师子隐二三。若两处看二四,俱隐俱显二五。隐则秘密,显则显著二六,名秘密隐显俱成门二七。六、金与师子二八,或隐或显,或一或多二九,定纯定杂,有力无力三,即此即彼,主伴交辉三一,理事齐现,皆悉相容三二,不碍安立,微细成办三三,名微细相容安立门三四。七、师子眼耳支节三五,一一毛处,各有金狮子三六,一一毛处师子三七,同时顿入一毛中三八。一一毛中,皆有无边师子三九;又复

27、一一毛,带此无边师子,还入一毛中四。如是重重无尽,犹天帝纲珠四一,名因陀罗纲纲境界门四二。八、说此师子,以表无明;语其金体,具障真性四三,理事合论,况阿赖识,令生正解四四,名托事显法生解门四五。九、师子是有为之法,念念生灭四六。刹那之间,分为三际四七,谓过去现在未来。此三际各有过现未来四八;总有三三之位,以立九世,即束为一段法门四九。虽则九世,各各有隔,相由成立,融通无碍,同为一念五,名十世隔法异成门五一。十、金与师子,或隐或显,或一或多,各无自性,由心回转五二。说事说理,有成有立五三,名唯心回转善成门五四。案“同时具足相应门”,是说金体和狮子相对应,互相联系,成一缘起,显现为金狮子,也就是说

28、,事物是同时圆满地具足了一切,即所谓“依法界体起诸事法”(承迁注)。这一门的宗教意识是,佛教各种法门彼此相应,共同为成佛的根据。总释这一门是说,金与狮子形相同时缘起成立,无先无后,圆满地具足了金体与狮子的一切。也就是说,本体和现象是互相适应、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同时完满具足的。案“师子眼收师子尽”,是说狮子的眼包容收尽了整个狮子相。案纯,纯粹,纯一。“一切纯是眼”,整个狮子的一切都是狮子眼。案诸根,指眼、耳、鼻、舌、身这些器官。佛教认为,眼、耳等对色、声等能生起感觉,即对识的生起有增上力用,所以叫做根。“诸根同时相收,悉皆具足”,是说眼、耳、鼻、舌、身各个根同时包容收尽整个狮子相。案杂,驳杂不

29、纯。“一一皆杂”,是说眼、耳等诸根各各不同。“一一皆纯”是说眼、耳等诸根均能包容整个狮子相,而各显现为纯一无别。圆满藏,藏是蕴积、包容的意思。由于眼、耳、等诸根能同时包容狮子相,圆满自足,叫做圆满藏。案“诸藏纯杂具德门”,是说各种事物纯一驳杂互相包容,无障无碍,圆满自足。就宗教实践来说,践行某一法门时纯是此一法门,是“纯”,践行不同法门时则含有一切差别,是“杂”,而不论纯、杂、,均是自在圆满具足的。关于“诸藏纯杂具德门”,后来法藏改为“广狭自在无碍门”,所谓“广狭自在无碍门”,是说每一现象一方面能够普遍适应一切现象,这可以说是广;另一方面仍然保持自身的本性,这可以说是狭。每一现象同时具有广狭两

30、个不同的方面,自在自足,无障无碍。总释这一段话是讲,如果用金狮子眼去包容摄尽整个狮子相,那末整个狮子纯粹都是眼;如果用狮子耳去包容摄尽整个狮子相,那末整个狮子纯粹都是耳。其它鼻、舌、身各根也这样各各都能包容摄尽整个狮子相。由此,眼、耳等各根互有不同,是一一都杂;眼、耳等各根又可分别包容摄尽整个狮子相,是一一教纯。既杂又纯,互具功德,圆满自足,叫做“诸藏纯杂具德门”。这一门是讲理事相即无碍的教理。任何现象(“事”)都是完整的本体(“理”)的体现,就现象来说,由于与其他现象不同,而表现为杂,就本体通过它所体现出来的现象可以包含其他一切现象来说,又表现为纯,这样即为杂又为纯,互不妨碍,互不矛盾。法藏

31、在华严义海百门镕融任运门第四中说:“理不碍事,纯恒杂也;事恒全理,杂恒纯也。由理事自在,纯杂无碍也。”意思也是一致的。案理,指所谓无差别的平等的本体。事,指事相、现象。“于中理事各各不同”,指“性相各别”(净源解),就是说金体和狮子相融合,而其中无差别的本体(金)和本体(金)和有差别的现象(狮子)是不相同的。13案“各住自位”,是讲本体(“一”)和现象(“多”)各不相同,各有自己的分位。一四案一多相容不同门,是说本体和现象相容成立而又互不相同。从宗教上说是,佛教的各种法门虽然彼此有别,但是任何一种法门都能包含其他法门的内容。总释这一门是说,本体(理)是一,现象(事)是多。一方面,每一现象都是本

32、体理的体现,所以,多就是一,一就是多。法藏说:“一全是多,方名为一;又多全是一,方名为多。多外无别一,明知是多中一;一外无别多,明知是一中多。良以非多,然能为一多;非一,然能为多一。”(华严义海百门镕融任运门第四)一与多相容无碍。另一方面,一仍是一,多仍是多;本体是本体,现象是现象。金是理,狮子是事;金是一,狮子是多。“各住自位”,各有其相应的地位而互不相同。这就是本体与现象即互相又互不相同的关系。案皆以金收子尽,是说狮子的诸根毛各以其金体包容整个狮子相,也就是说,狮子的各种都是金体的显现。净源解:“诸根诸毛,各摄全体。”所言甚是。案一一彻徧师子眼,是说狮子的每一根每一相都具备狮子眼,也就是说

33、狮子眼徧布整个狮子。眼即耳,是说狮子的眼就是狮子的耳。案自在成立,是说眼、耳等根相又彼此分别,各自成立。案相即,不离,不二,不同性质的东西彼此依存,并可以衍化为等同的关系。诸法相即自在门,是说行种现象即彼此相依相即,又各自存在。也就是说,佛教各种法门是圆融自在的。总释这一段是讲,金狮子的眼、耳、鼻等各个根和每一根毛,由于都是金做成的。因而各各都能包容收尽整个金狮子。由此每一个根也都遍布整个狮子。同样,金狮子的眼也就是金狮子的耳,金狮子的耳就是金狮子的鼻,金狮子的鼻就是金狮子的舌,金狮子的舌就是金狮子的身。金狮子的各根既互相依存,互相等同,又各自存在,这叫“诸法相即自在门”。前一门“一多相容不同

34、门”,着重请本体(理)与现象(事)的相容和不同的关系,而“诸法相即自在门”则着重讲现象与现象与对方合为一体;能摄而包含对方的一方,是“摄他同已”,使对方与自己合为一体。案若看师子,唯师子无金,是说如果专注意狮子形相,就只看到狮子而看不到金体。案显,显现。隐,隐没。案俱隐俱显,如净源所解“性相同时,隐显齐现”,是说狮子和金体都有隐,都有显,隐或显同时出现。案秘密隐显俱成门,是说狮子和金体的秘密显著同时存在,同时成就。佛教各种法门或隐没或隐现,也都俱时成就功果。总释这一门是说,如果注意看到师子(喻现象),那末,师子会显现出来,而金(喻本体)隐没,如果注意看金,那末,金显现出来,而师子隐没。如果即注

35、意看师子又注意看金,那末,师子和金都有隐没和显现。这样,师子和金,即现象和本体的隐现同时存在,叫做“秘密隐现俱成门”。案一,指金体。多,指师子诸相。类解此主彼伴,交光互参。案即此即彼,就此和就彼。关于主伴,法藏在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起六观门中说:“谓以自为主,望他为伴;或以一法为主,一切法为伴;或以一身为主,一切身为伴。”比如,人们注意于狮子,那末狮子就为主,其余一切都为伴。虽然有如此的不同,但是又互不相碍,两者是交相辉映的。案理事齐现,是说本体和现象一齐显现。案微细成办,如“一尘中有无量刹”,是说极微细的事物都能包容其他一切事物。案微细相容安立门,是说微细的事物可以包容一切事物。佛教的一切法

36、门,也都于一念中具足。总释这一段是讲,金狮子的金和狮子,或者隐没或者显现,或者是一或者是多,定为纯定为杂是有万有力是无力,或为此为为彼,为主为伴,交相辉映。本体(理)和现象(事)一起显现,互相容纳,互不妨碍彼此的成立,就如极微细的事物也能包容其它一切事物,叫做“微细相容安立门。”案一一毛处,各有金师子,是说金狮子每一根细小的毛都各各包含有金狮子的全体。案一一毛处师子,同时顿入一毛中,是说所有毛中的狮子同时立即包容于一根毛里头。案一一毛中,皆有无边师子,是说金狮子的每一根毛都具有无数的金狮子。案又复一一毛,带此无边师子,还入一毛中,是说金狮子的每一毛中,是说金狮子的每一毛又带着无数的狮子进入一毛

37、之中。案无尽,佛教讲无尽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离开生灭的事物,一是指因缘和合而起的事物,是一我相即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无穷无尽。这里指后一种合义。重重无尽,就是一重一重地包含而没有穷尽。天帝纲,印度神话说,帝释天宫殿装饰的珠纲,纲线由珠玉交织而成,每颗宝珠都能照见全部其他宝珠的影子,而影子又照见影子,交相辉映,彼此互摄,重叠无尽。这是说明现象与一现象之间的相互交渗,错综复杂的普遍联系。案因陀罗纲,即帝释天的宝纲,因帝释天梵天梵名释迦提桓因陀罗,故名。法藏用来比喻事物的从横交织、重重无边;也比喻佛教各种法门之间互相映现,无穷无尽。因陀罗纲境界门,是说悟解万物互相包含,层层叠叠,融成一体境界的法门

38、。总释这一段是讲金狮子的眼耳和四肢关节,凡有毛的地方,每一根毛都各有金狮子;无数根毛中的狮子,同时包容于一根毛中。这样,每一根毛中又都有无数的狮子;再是,每一根毛中又有带着其他毛中所摄有的无数师子还归于一根毛中。如此,每一事物中有无数事物,交互涉入,重重无尽,叫“因陀罗纲境界门”。这一门也是说,现象和世界中每一个事物都是本体理的完整体现,本体理包含一切事物,所以可以说每一事物都包含一切事物。不仅如此,更进一层,这一事物,不但包含一切事物,还包含了一每一事物中所包含的一切事物。同样,其他任何一个事物中所包含的一切事物,也各各包含一切事物。为了说明这种观点,据宋高僧传法传载:“(法藏)又为学不了者

39、设巧便,取鑦十面,八方安排,上下各一,相去一丈余,面面相对,中安一佛像,然一炬以照之,互影交光。学者因晓刹海涉入无尽这义。”每一境中,不止有其他镜的影,而且有其他镜中的影的影。因陀罗纲也如此,珠纲上的每一珠中现一切珠,又现一切珠中之一切珠,形成重重无尽的关系,这也就是所谓因陀罗纲的境界。案无明,梵语Avidya的意译,意思是指对真如、般若等佛教真理愚昧无知。此指没有了解事物的真实,一味执著现象的生灭,却不觉悟其虚妄,也叫做愚痴无明。说此师子,以表无明,是说狮子比喻有生灭的现象,通过塑造虚妄的狮子相,从而表示无明。金体,真金实体,这里比喻真如本体。真性。真性,本体的不生不灭的真实本性。语其金体,

40、具影真性,是说,以金体比喻真如本体,来彰明本体的不生不灭的本性。这正如光显钞所说:“谓师子即无明生灭分,金体即真如不生灭分也。”案理事全论,是说通过事(现象)领会理(本体)。况,比如的意思。阿赖识,阿赖耶识的略称,梵文Alayavijnana的音译。或译作阿黎耶识,又名心、藏识、本识、根本识、种子识、异熟识、第八识等,义译为藏、含藏,有能藏、所藏和执藏三义。能藏是指能藏摄一切事物的种子,所藏是指一切事物把自己的种子藏在阿赖耶识中,执藏是指第七识把它执以为我,而第八识藏此我执。阿赖耶识含藏着一切现象的种子(濳在功能),有着决定现象世界的存在和发展的作用,是产生一切事物的本原。它也是所谓众生轮回业

41、报的主体,它含藏的善恶种子,在成熟时就能招感各种不同的果报,从本质上说,大体上相当于灵魂。法藏根据起信论的思想,认为阿赖耶识有生灭和不生灭两个方面,有觉和不觉两种含义,众生可以通过觉而产生对事物真性的了解,克服无明。正解,正确的悟解。令生正解,使人们有真正的悟解。案托事显法生解门,是说假托现象显示本体,令人产生真正的悟解。也就是说,佛教是通过不同事情表现为不同法门,而不同的法门都体现了共同的教义,使人产生正解。总释这一段是讲,以金狮子为比喻,有生灭的狮子(事、现象)是虚幻的,这是表示无明;说金狮子有真金的实体(理、本体),这是彰明本体的无生灭的真性。把理事这两方面合起来讲,就如生灭与不生灭、不

42、觉与觉和合的阿赖耶识一样,可以通过生灭把握无生灭,由不觉转为觉。这也就是“观万法相,用显真理”(承迁注),通过现象以显示本体,从而使人产生真正悟解的法门。案有为之法,即有为法,同“无为法”相对。为,造作的意思,法,指一切事物。佛教称由因缘造作而生的有生的有灭的一切事物为“有为法”。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如电,应作如是观。”念念,金师子章光显钞说:“念念者,一刹那也。”案刹那,梵文Ksana的音译,意思是最短暂的时间。佛教著作中有说一弹指间有六十刹那,如法藏华严经探玄记说:“刹那者,此云念顷,于一弹指顷有六十刹那”。有说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又有九百生灭,如仁王护国般若

43、经说:“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经九百生灭。”有说刹那是譬喻所不能表达的短暂时间。这个佛教名词现已成为常用口语。三际,即三世。案九世,是说现象界的任何事物都分过去、现在和未来,而每一过去、现在和未来,又各分过去、现在和未来,共为九世。束,约束。法门,佛说的教义是法,这种法是众生进入佛境的通道,犹如进屋的门,称为法门。即束为一段法门,是说现象界的一切事物都受九世约束。案一念,即一刹那,指极短暂的时间。融通无碍,同为一念,是说九世各各不同,又相互联系,相继成立,圆融相通,无障无碍,同在一念之中,即“不离于当念”。案十世,此指九世加一念。法藏说:“即此一叶(指莲华叶)既具遍一切处,亦复该一切时,谓三

44、世各三,摄为一念,故为十世也。以时无别体,依华以立,华既无碍,时亦如之”(华严经探玄记卷一)十世隔法异成门,是说一念中有九世,九世又同为一念,事为十世,十世相互有别,又相由成立。也就是说,一切法门遍布于“十世”之中。总释这一门是从时间上讲事事无碍的道理。金狮子是因缘和合而生的事物,时时刻刻在生灭过程中,在极短短暂的刹那间都分过去、现在、未来三际,过去、现在、未来每一际又分过去、现在和未来,共为九世,一切事物都受九世的约束。法藏在华严海百门镕融任运门第四中说:“融念劫者由一念无体,即通大劫,即通大劫,大劫无体,即该一念。由念劫无体,长短之相自融,乃至远近世界,佛及众生,三世一切事物,莫不皆于一念

45、中现。何以故?一切事法,依心而现,念既无碍,法亦随融。是故一念既见三世,一切事物显然。经云:或一念即百千劫,百千劫即一念。虽是九世,各各不同,但又相由成立,融通无碍,同为一念。九世和一念共为十世。这样,十世时移世异是相隔,而每一事物又能遍十世,同时成就,虽异而成,称为十世隔法异成门。案心,指真心。法藏在五教章中说:“唯心回转善成门,此上诸义,唯是一如来藏,有自性清净心转也”真心,即自性清净心,约相当于绝对的精神本体。回转,是转变、变化的意思。由心回转,由真心转变生成。案善成,完善圆满的成就。唯心回转成门,是说一切都随“真心”转变生成,佛教一切法门唯是“真心”所起。总释这一门是讲,金(喻本体)与

46、狮子(哈现象),或隐或显,或一或多,各无自性,随真心回转生起,这样,理(本体)和事(现象)都各有成立,一切都是真心的变现。后来法藏把这一门改为主伴圆明具德门,说“此圆教法理无孤起,必眷属随生。又如一方为主,十方为伴,余方亦尔是故主主伴伴,各不相见,主伴伴主,圆明具德。”(华严经探玄记卷一)一种现象生起,是为主,其他现象也必然伴随着生起,这样就形成了互为主伴的关系,因而任何一种现象也都圆满具足一切功德.括六相第八一师子是总相二,五根差别是别相三,共从一缘起是同相四,眼、耳等不相滥是异相五;诸根合会有师子是成相六,诸根各住自位是坏相七。校释一迁注法无定相,举一即多。类解云华(即智俨)十玄,根于观门

47、。刚藏(一)注:“刚”,疑系“康”字之讹。刚藏,疑为康法藏之误。六相,源乎在经。经观融通,相玄交彻,故第八括六相。案括,包括、包容。六相,指事物的六种相状,即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和坏相。括六相,是讲一切事物都包容有六种相状,也就是从哲学上论述部分和整体各种关系。二此句迁注“师子”上有“谓”字。此句勘文、显钞“师子”上有“言一”二字。类解一即具多为总相。案总相,指狮子的全体,即事物的整体。三类解多即非一名别相。案五根,指眼、耳、鼻、舌、身。别相,不同的五根各为狮子的一部分,唯指事物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四此句迁注无“从”字。此句勘文、显钞“共从”作“共成”。类解多类自同成于总。案同相、眼、

48、耳等到时缘起而形成狮子,也就是组成为整体的各部分的共同性。五此句迁注作“眼耳各不相到是为异相”,勘文作“眼耳各不相是异相”,显钞作“眼耳各不相是异相”。案:以金师子章云间类解本为胜。类解各(一)注:(一)“各”原作“名”据华严五教改。体别异现于同。案不相滥,不相同。异相,眼、耳等各不相同,也就是事物整体各部分的差别。六此句迁注作“诸根合会是成相”,勘文作“诸根合会复有师子是成相”,显钞作“诸根会得有师子是成相。”类解一多缘起理妙成。案成相,是说眼、耳等诸根和合而成狮子,即各部分共同组成为整体。七此句迁注“诸根”作“诸缘”。案:“诸缘”应为“诸根”。案坏相,是说眼、耳等各自独立而不和合,则无狮子

49、相。也就是各部分只停留在各自本位上,不共同组成为整体。总释这一门是讲,金狮子是一个整体,称为总相。金狮子的眼、耳、鼻、舌和身五根各有差别,是制成狮子整体的不同组成部分,称为别相。共同由因缘条件生起而具有共同性,这是同相。眼、耳等各根共同组成狮子,是成相。眼、耳等各根各只停留在各自本位上,不组成为整体,是坏相。这是以金狮子为比喻,说明现象世界的每一个事物,就事物的全体讲是总相,就事物的各部分讲是别相。事物由各种因缘和合而成是相同,各部分因缘和合构成一个事物是成相,各种因缘保持原来的分离状态是坏相。对于六相说法藏在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四有详尽的论述,该书结尾有一总结六相的颂:“一即具多总相,多即非

50、一是别相;多类自同成于总,各体别异现于同;一多缘起理妙成,坏住自法常不作;唯智境界非事识,以此方便会一乘。”法藏通过论述三对六相雨雨相反相成,同时具足,互融无碍,以归结为佛教最高的一乘圆教法门成菩提第九一菩提,此云道也,觉也二。谓见师子之时,即见一切有为之法,更不待坏,本来寂灭三。离诸取舍,即于此路,流入萨婆若海,故名为道四。即了无始已来,所有颠倒,元无有实,名之为觉五。究竟具一切种智,名成菩提六。校释案成,成就。菩提,梵文Bodhi的音译,“觉”、“智”的意思。佛教根据佛祖释迦牟尼在毕钵罗树下“觉悟成道”的故事,把毕钵罗树称为菩提树,并用“菩提”表示“觉悟”、“成道”,即所谓对佛教“真理”的

51、觉悟,是一种佛教的最高智慧,也是成佛的各种境地。成菩提,是说成就觉悟,达到佛的境地。案道,指成道、道果。觉,指觉悟,即所谓开悟佛教“真理”,去掉无明。菩提,旧译为“道”,后译为“觉”。案寂灭,指一切事物本体寂静,离一切诸相。更不待坏,本来寂静,是说一切因缘和合有生灭的事物,不是等待它坏灭以后才算是空,它本来就是空寂的。案离诸取舍,离开种种执取和舍弃。萨婆若,即所谓一切种智。佛教说这种智慧广大无边,圆融无碍,即能瞭解事物的共相,又能瞭解事物的别相;即能了知世间的一切法,又能了知出世间的一切法,是佛才具有的最高智慧。离诸取舍,即于此路,流入萨婆若海,故名为道。这里法藏所讲的“道”,不是菩提果位,而

52、是能通的意思,即能使众生通行涅槃境界的道路。案无始,意思是现象世间的一切,在时间上没有开始。佛教认为现有的万事万物是前世的因缘和合而有的,而前世的因缘又是更前世的因缘和合而有,如此辗转推究,万事万物都没有开始。由此也是说,无始表示万物是因缘和合而成,是有因;相反,有始则是无因了。佛教认为有始的说法是违背万物是因缘和合而起的道理的。颠倒,佛教所谓由于众生愚痴无明而产生的妄见。元,通原。类解究竟极果也,亦名究竟觉。一切种智,即三智之一也。昔圭峰(即宗密)疏圆觉,以一切种智释圆明。贤首述还源,由圆明而证菩提。今文谓一切种智而成菩提者,通而辨之,虽发辞小异,而归宗大同也。若依起信有大智用,无量方便,乃

53、至得名一切种智,皆属同教。又按昭信钞文,五教机,各成菩提,唯取圆宗,以因果二门相摄,即别教耳。案究竟,终极、至极的意思。一切种智,见前萨婆若注。总释这一门是讲,在观看金狮子的时候,就能看出一切因缘和合而成的事物,不必等待后来坏灭才算空,它本来就是寂灭的。由此众生离开对事物的报取和舍弃,循着这样的道路的前进,就会流入佛才具有的一切种智的海洋,所以叫做道。这也就是了解从无开端的无限时间以来,所有违反事理的妄见,原来都不是真实的,这称为觉。由此达到终极而具有佛的广大无边、圆融无碍、了知一切道法的智慧,叫做成佛就菩提智慧。这一门是宣扬,众生如果悟知原来把现象世界的一切事物执为实有,而实际上本来就是空的

54、,所谓“更不待坏,本来寂灭”,那就如大梦已醒,悟知原来梦中所有现象本来不实。法藏在华严义海百门中说:“了梦幻者,谓尘相生起,迷心为有,观察即虚犹如幻人。亦如夜梦,觉已皆无。今了虚无,名不可得,相不可得,一切都不可得,是为尘觉悟,空无所有。”(修学严成门第七)又说:“迷者,谓尘相有所从来,而复生灭,是迷;今了尘相无体,是悟。迷本无从来,悟亦无所去。何以故?以妄心为有,本无体故。如绳上蛇,本无众来,亦无所去,何以故?蛇是妄心横计为有,本无体。故若计有来处去处,还是迷;了无来去,是悟。然悟之与迷,相待安立,非是先有净心,后有无明。此非两物,不可两解。但了无妄,即为净心,终无先净心而后无明,知之。”(决择成就门第十)在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中又说:“如人迷,故谓东为西,乃即悟已,西即是东,更无别东而可入也。众生迷,故谓妄可舍,谓真可入。乃至悟已,妄即是真,更无别真而可入也。”众生在梦中执梦中现象为实,这是迷,是颠倒;醒来后知道是梦中现象,本来无实。所谓迷,所谓颠倒,就是梦实,有了这种悟解,进入这种境界,也就成就菩提智慧了。入涅槃第十一见师子与金,二相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