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模拟考试及答案1套_第1页
2022-2023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模拟考试及答案1套_第2页
2022-2023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模拟考试及答案1套_第3页
2022-2023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模拟考试及答案1套_第4页
2022-2023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模拟考试及答案1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页码页码/NUMPAGES总页数总页数2022-2023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模拟考试及答案1套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溃退(guì)浩瀚(hàn)殚精竭虑(dān)B.遗嘱(zhǔ)镌刻(jùn)油光可鉴(jiàn)C.翘首(qiào)胆怯(què)深恶痛疾(wù)D.崎岖(qū)不辍(chuò)屏息敛声(bǐng)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一到了黄昏,天还没有完全黑下来,奔着去看河灯的人就络绎不绝了。B.殚精竭虑用苦功夫去认真创作出来的学说,和我们只有常识的见解是很不一样的。C.解放以后,那些为富不仁的地主恶霸受到了应有的惩罚。D.大城市里的楼房太多、太拥挤,真是摩肩接踵。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央视《朗读者》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是因为其节目形式新颖、文化内涵丰富的缘故。B.据统计,2017年第一季度,国内汽油行业销售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大约12.7%左右。C.《金色花》描绘了儿童嬉戏的画面,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了对母亲的感情。D.市卫生监督部门加大了对市场上牛肉的抽样检测,防止不合格肉制品重现百姓餐桌。5、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卷云丝丝缕缕地漂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理解:这句话连续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卷云的形状及其洁白和轻盈的特点。B.在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里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临近。理解: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海伦当时的痛苦、迷茫。C.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理解:运用了反复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强调了作者渴望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同时把春天人格化,生动写出春天富有人情味,读来非常亲切。D.他(皇帝)每天每一点钟都要换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理解: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极言“换衣服”之多,把皇帝爱穿新衣服的特点强调到了极致,极具讽刺效果。6、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①要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②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③积极维护祖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④祖国的领土寸土不能丢,不能被分裂侵占。⑤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我们,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⑥为创造更加辉煌的民族文化而尽心尽力。A.②⑤④③①⑥B.②⑤①⑥③④C.①⑥②⑤③④D.②⑤③④①⑥7、名句默写。(1)____________________,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2)____________________,松柏有本性。(《赠从弟(其二)》)(3)____________________,归雁入胡天。(《使至塞上》)(4)____________________,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5)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钱塘湖春行》)(6)_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7)《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文言文阅读。(15分)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①流麦。妻还怪向,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于西唐山中。邻里有争财者持兵而斗凤往解之不已。乃脱巾叩头,固请日:“仁义逊让,奈何弃之!”于是争者怀感,投兵谢罪。凤年老,执志不倦,名声著闻。太守连召请,恐不得免,自言本巫家,不应为吏,又作与寡嫂讼田,遜不仕。建初中,将作大匠任隗举凤直言,到公车,托病逃归。推其财产,悉与孤兄子,隐身渔钓,终于家。(选自《后汉书逸民传》,有删改)(注)(1)潦水:雨后地上的积水。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昼夜不息/望峰息心B.妻尝之田/尝贻余核舟一C.风方悟之/乃悟前狼假寐D.悉与孤兄子/悉如外人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邻里有争财者持兵而斗风往解之不已3.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高凤是一个怎样的人。三、现代文阅读。(30分)1、丝路“糖史”①中国人食用及制作蔗糖的历史十分悠久,其发展历程同陆上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②甘蔗原产热带,公元前传播、种植于印度及南洋地区。先秦时期中国南方就已开始种植及食用甘蔗,常见的食用方法为生啖或榨取“柘(zhè)浆”直接饮用。后来,人们也尝试对蔗浆粗加工,即以曝晒煎煮去掉蔗浆中的部分水分,制成浓度较高的“蔗饧(táng)”。“蔗饧”乃是一种稠厚的糖浆,若是进一步冷凝,可以固结为赤褐色的糖块,因其形色似石,味甜如蜜,得名“石蜜”。不过,这种粗制糖块水分含量大,极易溶解,不易运输。而在不产甘蔗的北方,人们要想品尝石蜜的滋味,就得依靠沿丝绸之路远道而来的外国使团和西域胡商。他们带来的“西极石蜜”产于西域,因经过高超的脱水处理而呈干燥的饼块状,不但易携带,易储存,而且滋味品质都优于南方粗制的蔗饧。③公元661年,唐高宗命人从印度请来10位制糖专家,利用印度的“竹甑(zèng)法”制出了颜色较浅亮的精沙粒糖“煞割令”。自此,天竺制糖法在中华神州落地生根,而印度的制糖技术也在新的环境、新的理念下获得富有想象力的改进与完善,为中国在世界蔗糖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④北宋时期,四川一带的匠人凭借“窨制法”,造出了一种异常细腻、净白、美味的结晶糖霜。苏轼有诗云“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黄庭坚也以“我舌犹能及鼻尖”的俏皮诗句,极言糖霜的美味。⑤到了南宋绍兴年间,随着甘蔗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制作技术的推广,糖霜在满足南方本地用糖需求的同时尚有富余。于是,产于南方的糖霜不但乘船北上,而且也漂洋过海,向南销往占城、真腊、三佛齐、单马令等南洋国家,甚至到达波斯、罗马等地。“中国糖”由此开始在世界舞台崭露头角。⑥元朝崛起后,中外文化交流达到新的高峰。一些阿拉伯制糖人来到中国,将他们较为先进的“树灰炼糖法”传授给了福州糖工,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白糖的质量。《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福州人能大量炼制“非常白的糖”。这种大规模、高效率的白糖生产,对于提升中国糖的国际竞争力、激发进一步技术革新,是很有帮助的。⑦到了明清时期,中国人在以往制糖技术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发明出“黄泥水淋脱色法”,生产出洁白如雪、颗粒晶莹的精制蔗糖,其中最为雪白细腻的被称为“西洋糖”。此时中国人已凭借手工脱色技术,在世界蔗糖生产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角色是输出而非输入。“西洋糖”出口的目的地也较以往更多,航线距离更长,不仅包含占城、暹罗等“老主顾”,还覆盖了日本、波斯湾及欧洲多个国家。⑧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制造的白糖与脱色技术在明代传入印度孟加拉,此后在印地语、孟加拉语等几种印度语言中,白糖均被称为“继尼(cīnī)”,意为“中国的”。“继尼”与唐代的“西极石蜜”“煞割令”遥相呼应,分别在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上,见证了千百年来中外各国因蔗糖结下的缘分,以及彼此间互通有无、愿结友好的恒久心意;也见证了中国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中国古人于蔗糖制作历程中展现出的开阔胸怀与精进精神,在古老丝路重焕新生的今天,仍可成为烛照文化传承的一盏明灯。1.选文主体部分以________为序,条理清晰地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2.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蔗饧”与“西极石蜜”相比,在干燥程度、运输方便性、滋味品质方面都有较大差距。B.唐代引进的印度制糖技术在中国获得改进与完善,为中国在世界糖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C.“竹甑法”“树灰炼糖法”是从国外引进的制糖技术,“窨制法”“黄泥水淋脱色法”是中国人发明的制糖技术。D.石蜜、糖霜、“煞割令”是中国生产的蔗糖品种,“西极石蜜”“西洋糖”是外国生产的蔗糖品种。3.第④段引用苏轼和黄庭坚的诗句,有何作用?4.第⑦段画线句中加点词语“主要”能不能去掉?为什么?此时中国人已凭借手工脱色技术,在世界蔗糖生产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角色是输出而非输入。5.请简要分析第⑧段画波浪线句子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2、艾叶香中寻玉佩郑凤岭①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②年幼的我跟在奶奶身后,走过村头的木桥:春花一片片,新生芦苇一丛丛。雨水打湿高高晾起的渔网,细细地流进湖里。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的艾饼的香甜。雨后积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滴答”声融入醒来的土地。③沿着当年的田间小路,我又回到了老屋。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老屋南墙上,树枝支起的窗棂与木板拼成的门楣上方,挂着菖蒲与艾条。窗棂下摆着老旧的石磨,这磨由上下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形石块做成,磨拐是用门前大楝树的枝做成的,一端连接在上磨,一端用绳索系挂在灶房的横梁上。我仿佛又听到石磨“吱吱”转动的响声,看到奶奶教我磨面的身影。奶奶推动磨拐,石磨每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碎米粒。随着石磨一圈圈转动,细面就落在了磨盘里。奶奶在面粉里加入晾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生起红红的灶火,慢慢地煎。随着木制锅盖下滴进铁锅的水溅声,热气带着那艾的香、面的甜,飘满村落。④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触摸脱去桐油的边框。那些往事愈加清晰。⑤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下摸出崭新的一角纸币。又从门楣上撕下一片红喜纸,包裹好,放在我贴身衣袋里,是给我的压岁钱。就在打开木箱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颗玉心佩。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佩是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⑥再见玉心佩是在那个灾荒年,在遭遇连续的自然灾害后,村里人食不果腹,野菜不够充饥,我再没闻见艾饼的香气。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我跟随奶奶去上坟,祭祀仪式毕,奶奶给了我一块小艾饼,将剩下的全部分给了跟来的孩子们。⑦奶奶上了年纪后,眼睛已看不见,她常坐在门槛上静静地听雨。有一段日子,奶奶倚在床上,连门槛也少坐。雨细细地下,风轻轻地吹,门楣上枯艾和菖蒲鸣鸣作响,好似远处隐约传来的竹笛声,我瞧见奶奶脸上浮现出少有的红晕,伸出小手抚摸奶奶的脸。静静地,听见奶奶自言自语小声说:“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⑧那之后,奶奶再没下过床。母亲打开奶奶的旧木箱,我看到了那黄亮的竹笛,却不见了系在竹笛上的玉心佩。祖辈以农耕为生,奶奶一世清贫,养育子女多人已属不易。家里原本就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唯有玉心佩。母亲翻遍了木箱的底,也未找到玉心佩,赶紧走到床前,贴在奶奶耳边问:“娘,那玉心佩呢?”奶奶不言语。母亲说:“是要给您老人家带走的。”奶奶用微弱的声音说:“要走了,还带那东西做啥?”奶奶走了,终究没说玉心佩在哪里。⑨走出房门,雨停了,我又闻到空气中飘来的艾叶的清香。1.作者回忆了奶奶哪几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在横线上。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我”磨面作饼→给“我”压岁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病中思念爷爷→临终不说玉心佩的去向2.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1)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说说加点字的表达效果)(2)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的妙处)3.联系上下文,研读文中第⑦段画线句,分析奶奶说这句话时的神态及情感。4.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③段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再现了奶奶教“我”磨面做饼的情景,表达了“我”对奶奶的思念之情。B.老旧的木箱子装着奶奶最珍贵的物品,承载着奶奶最美好的情感。C.奶奶不说玉心佩的去向是因为玉心佩很值钱,担心家里后辈指责她。D.文中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勤劳、善良、慈爱、坚韧、痴情的奶奶形象。5.玉心佩的去向,前文已有伏笔,请将它找出来,并结合前后文分析其作用。四、写作题(40分)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的内心深处常常会有很多想法,这些想法有时却与自己的言行相矛盾;从来都很执著又时也想退缩;一直都漫不经心,有时也想认真……坚强中有时也想痛哭一场;是非前有时也想正义一回……尽管不曾付诸行动,但这一切都是真情流露。请以“有时,我也想”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根据自己所写的内容,将题目补充完整。(2)文体不限(除诗歌外)(3)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一DDCBD工欲善其事;岂不罹凝寒;征蓬出汉塞;运筹帷幄之中;谁家新燕啄春泥;老骥伏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日暮乡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