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小学)-小学教育-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_第1页
教育学(小学)-小学教育-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_第2页
教育学(小学)-小学教育-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_第3页
教育学(小学)-小学教育-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_第4页
教育学(小学)-小学教育-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学(小学)-小学教育(总分314,做题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

)在他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提出教育目标应该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A.布卢姆

B.根舍因

C.布鲁纳

D.赞科夫A

B

C

D

该问题分值:1答案:A[解析]教育目标分类学是布卢姆教学理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建立是于1948年在波士顿召开的美国心理学大会上大学考试专家们提出来的。以布卢姆为首的编写委员会,经过反复探讨陆续发表出来。布卢姆在他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提出教育目标应该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2.

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教育法制化的进程多是首先从(

)的立法开始的。

A.基础教育

B.职业教育

C.成人教育

D.高等教育A

B

C

D

该问题分值:1答案:A[解析]从历史上看,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教育法制化的过程多是首先从基础教育的立法开始的,进而才引发出基本法、单项法的诞生。3.

属于教育本体功能的有(

)。

A.提高人口素质

B.经验和人才的选择

C.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

D.产生新的生产力A

B

C

D

该问题分值:1答案:A[解析]教育是一种传递经验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对个人的作用,即教育的本体功能;二是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即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本体功能是教育本质的根本体现,是其社会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础和中介。4.

下列教育对社会文化的选择功能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在动态发展中进行文化选择

B.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文化选择

C.根据培养人的客观教育规律进行文化选择

D.按照本国历史进行文化选择A

B

C

D

该问题分值:1答案:D[解析]教育对社会文化的选择功能包括:根据培养人的客观教育规律进行文化选择;按照严格的标准进行文化选择;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文化选择;在动态发展中进行文化选择。5.

把教育作为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始自于党的(

)。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A

B

C

D

该问题分值:1答案:A[解析]1992年中共十二大报告《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第一次把教育列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6.

我国现在实行的是(

)义务教育制度。

A.10年制

B.9年制

C.六三三制

D.五四制A

B

C

D

该问题分值:1答案:B[解析]我国现阶段实行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7.

教育可以实现人的培养、社会遗传、科学筛选,是教育的(

)。

A.社会功能

B.人口功能

C.本体功能

D.经济功能A

B

C

D

该问题分值:1答案:C[解析]现代教育的本体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加速年轻一代身心发展与社会化的进程——人的培养;②人类精神文明的传递与继承——社会遗传;③经验和人才的选择——科学筛选。8.

教育目的的确定具有(

)。

A.主观性

B.客观性

C.主观性和客观性D.随意性A

B

C

D

该问题分值:1答案:C[解析]教育目的的确定既有主观性,又有客观性。从其提出的主体来看,教育目的是由人制定的,体现着人的主观意志,但教育目的毕竟不是纯粹主观臆定的东西,它必须以客观的存在作为依据,即必须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9.

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

)。

A.科技进步

B.生产发展水平

C.政治需要

D.产业革命A

B

C

D

该问题分值:1答案:A[解析]现代科技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着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并引发了教育的现代化。现代教育正是人们在自觉适应以科技进步为基础的现代大生产和现代社会生活要求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反映了科技进步的需要。科技进步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10.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基础教育权属于(

)。

A.中央

B.地方

C.学校

D.家庭A

B

C

D

该问题分值:1答案:B[解析]1985年,中央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基础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除大政方针和宏观规划由中央决定外,具体政策、制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对学校的领导、管理和检查,责任权力都交给地方。”11.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

A.1985年

B.1986年

C.1987年D.1988年A

B

C

D

该问题分值:1答案:B[解析]1986年4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这是确立我国义务教育制度的重要法律,它对义务教育的主体、入学、教育教学、实施、物质保障等方面从法律上做出了比较全面的保证。12.

以下属于教育社会功能的是(

)。

A.人的培养功能

B.人口功能

C.科学筛选功能

D.社会遗传功能A

B

C

D

该问题分值:1答案:B[解析]教育的根本职能是通过对人的培养实现人的社会化。但教育不是就培养人而培养人,而是通过培养人把其职能向前引申一步,产生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包括:教育的人口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科技功能。人的培养功能、科学筛选功能和社会遗传功能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13.

(

)被认为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学和教育史的第一本书。

A.《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

B.《民主主义与教育》

C.《社会教育学》

D.《新教育大纲》A

B

C

D

该问题分值:1答案:D[解析]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是中国最早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的教育著作,其中论述了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批判了“教育清高说”、“神圣说”、“教育独立说”等观点。他认为要改变当时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只有进行革命,在革命中,教育应当作为革命的武器之一;革命胜利后,教育便应当促进建设社会主义社会。14.

小学教育目的是衡量小学教育活动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这反映了小学教育目的的(

)。

A.教育作用

B.评价作用

C.导向作用

D.激励作用A

B

C

D

该问题分值:1答案:B[解析]小学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小学教育活动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对学校的办学、教育教学工作、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发展程度等进行的评价,都必须以小学教育目的为根本标准和依据,体现出小学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15.

我国《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是发展(

)。

A.专业教育

B.基础教育

C.中等教育

D.职业教育A

B

C

D

该问题分值:1答案:B[解析]《义务教育法》第一条规定:“为了发展基础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法。”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是发展基础教育。16.

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的地位主要体现在(

)。

A.普及性、强制性、义务性

B.基础性、强制性、义务性

C.普及性、强制性、基础性

D.基础性、普及性、义务性A

B

C

D

该问题分值:1答案:C[解析]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普及性、强制性、基础性。普及性是指每个适龄儿童都能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强制性是指必须依靠国家法律的强制力量来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基础性是指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这种基础地位是不容忽视的。17.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使所有人都能受到基本教育的运动,特别是使所有适龄儿童都进入小学并降低辍学率、使所有中青年都脱除文盲的运动,称为(

)。

A.教育的终身化

B.教育的全民化

C.教育的民主化

D.教育的多元化A

B

C

D

该问题分值:1答案:B[解析]教育的全民化是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使所有人都能受到基本教育的运动,特别是使所有适龄儿童都进入小学并降低辍学率,使所有中青年都脱除文盲的运动,这一运动得到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响应。18.

小学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小学教育活动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这是小学教育目的的(

)。

A.评价作用

B.导向作用

C.激励作用

D.指挥作用A

B

C

D

该问题分值:1答案:A[解析]小学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小学教育活动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对学校的办学、教育教学工作、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发展程度等进行的评价,都必须以小学教育目的为根本标准和依据,体现出小学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19.

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称之为(

)。

A.教育目的

B.教育方针

C.培养目标

D.教学目标A

B

C

D

该问题分值:1答案:A[解析]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地说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培养目标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20.

“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反映了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

)。

A.社会本位

B.个人本位

C.教育无目的论

D.教育目的兼顾论A

B

C

D

该问题分值:1答案:B[解析]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有:个人本位论,指出在制定教育目的时以个人为出发点,强调发展自我;社会本位论,在制定教育目的时以社会为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兼顾论,即先培养人,人从属于社会时为社会服务。21.

小学教育目的对小学教育活动的指导意义体现在(

)。

A.导向、激励、评价

B.导向、激励、发展

C.评价、发展、导向

D.评价、发展、激励A

B

C

D

该问题分值:1答案:A[解析]小学教育目的是小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小学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小学教育活动具有指导意义:小学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小学教育目的具有激励作用;小学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22.

抓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希望独立做事体验成功的“小大人”心理,让学生参与管理,做学校的主人,主要符合(

)。

A.全员性原则

B.主体性原则

C.激励性原则

D.联动性原则A

B

C

D

该问题分值:1答案:B[解析]所谓主体性原则,一般来说就是承认、重视并坚持主体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原则。题目中描述的符合主体性原则。23.

我国义务教育应当坚持(

)。

A.以国家办学为主体

B.以企事业办学为主体

C.以学校办学为主体

D.以其他社会力量办学为主体A

B

C

D

该问题分值:1答案:A[解析]义务教育在一些国家又称“强迫教育”。由于通常是免费的,因此又称免费教育。我国的义务教育应当坚持以国家办学为主体。24.

教育法律责任作为一种社会责任,其区别于其他社会责任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的(

)。

A.导向性

B.对等性

C.有序性

D.强制性A

B

C

D

该问题分值:1答案:D[解析]教育法律责任是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因实施了违反教育法的行为依法应承担的带有强制性的法律后果,突出特点表现在它的强制性。25.

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来源的主渠道是(

)。

A.国家财政拨款

B.城乡教育费附加

C.社会集资捐资

D.教育专项资金A

B

C

D

该问题分值:1答案:A[解析]我国义务教育经费的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拨款,来源于税收,有小部分来源于社会捐款和赞助。26.

在我国教育法律关系中,国家作为有权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主体主要是指(

)。

A.国家立法机关

B.国家司法机关

C.各级政府

D.各级党政机关A

B

C

D

该问题分值:1答案:C[解析]根据《教育法》的规定,我国有权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主体主要有:国家、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在教育法律关系中,国家主要是指能够代表国家意志的具有一定行政职能的各级政府(国务院及其所属的各部委,省、自治区、直辖市、县、乡人民政府及其附属的教育行政机构),不包括国家的立法机关(全国人大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与司法机关(公安机关、检查机关、法院)。27.

要使孩子具有宽广的胸襟和眼界,就应该从小培养他们的(

)。

A.规则意识

B.问题意识

C.关心意识

D.独立意识A

B

C

D

该问题分值:1答案:C[解析]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所谓培养学生的关心意识,是指孩子们应学会如何关心自我,如何关心他人,如何关心人类创造的物质世界,从小就培养关心意识会给孩子一个更宽广的胸襟和眼界。28.

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称为(

)。

A.小学教育目的

B.小学教育目标

C.小学教育原则

D.小学教育内容A

B

C

D

该问题分值:1答案:A[解析]广义的小学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什么样的结果。狭义的小学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因此,答案为A。29.

国家对学龄儿童和少年不分种族、肤色、**信仰、性别和能力,普遍实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称为(

)。

A.义务教育

B.初等教育

C.普及教育

D.平民教育A

B

C

D

该问题分值:1答案:C[解析]国家对学龄儿童和少年不分种族、肤色、**信仰、性别和能力,普遍实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称为普及教育。普及教育与义务教育是有区别的:当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普及教育的义务时,便称为普及义务教育。30.

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

)。

A.面向全体学生

B.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促进学生个性发展A

B

C

D

该问题分值:1答案:B[解析]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前列。作为国力竞争的基础工程,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31.

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

)。

A.中国

B.日本

C.新加坡

D.德国A

B

C

D

该问题分值:1答案:D[解析]德意志各国从16世纪中期起就先后颁布了有关国家办学和普及义务教育的法令,如1559年威丁堡的法令决定国家在每个村庄设立初等学校,强制家长送子女入学。进入18世纪后,普鲁士从1713年起接连发布多项教育法令,规定了义务教育等具体要求和措施,这是世界上最早颁布的义务教育法。32.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

)中对教育方针的表述。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C.《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A

B

C

D

该问题分值:1答案:A[解析]1995年3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对《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教育方针进一步确认,重新表述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新提法中,对人才素质的培养规格提出了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方向强调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更进一步明确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33.

据记载,我国的小学最早出现在(

)。

A.殷周时期

B.秦代

C.唐代

D.明代A

B

C

D

该问题分值:1答案:A[解析]我国的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西周时期,周天子建立了小学,这是我国最早的小学。34.

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把小学教育规定为义务教育是在(

)。

A.1904年

B.1922年

C.1949年D.1986年A

B

C

D

该问题分值:1答案:A[解析]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规定设初等小学堂,招收7岁儿童入学,修业年限为5年,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35.

1919年建立的将小学分为初小、高小的教育制度,修业年限为(

)。

A.4年

B.6年

C.9年D.12年A

B

C

D

该问题分值:1答案:B[解析]1919年,由于五四运动的影响,小学教育有了较大的变化。小学教育机构统称小学校,招收6岁儿童入学,修业年限为6年。前四年为初小,后两年为高小。36.

毛泽东提出的新中国第一个教育方针是在(

)。

A.1957年

B.1958年

C.1966年

D.1964年A

B

C

D

该问题分值:1答案:A[解析]1957年,在生产资料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新中国颁布的第一个社会主义教育方针。二、填空题1.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以培养(

)和(

)为重点的教育。

该问题分值:1答案:创新精神;实践能力2.

只有确定了(

),教育活动才能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向着预定的方向进行。

该问题分值:1答案:教育目的3.

义务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

)。

该问题分值:1答案:农村4.

马克思、恩格斯在全面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指出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

)。

该问题分值:1答案:分工5.

近代教育的变化特别表现在:一是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干预;二是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三是(

);四是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该问题分值:1答案:教育的世俗化6.

小学教育通常是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个阶段的教育,也称(

)。

该问题分值:1答案:初等教育7.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

)和劳动习惯的教育。

该问题分值:1答案:劳动观点8.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对全体公民实施的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

)的教育。

该问题分值:1答案:基本素质9.

近代教育的特别变化表现之一,在于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

)教育崛起。

该问题分值:1答案:公立10.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

)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该问题分值:1答案:审美11.

《义务教育法》第一条规定:“为了发展基础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

)和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法。”

该问题分值:1答案:宪法12.

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称为(

)。

该问题分值:1答案:义务教育13.

小学全面发展教育包括:德育、智育、(

)、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该问题分值:1答案:体育14.

小学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

)和(

)。

该问题分值:1答案:激励作用;评价作用15.

我国义务教育的学制通常有:“六三学制”、“五四学制”及(

)。

该问题分值:1答案:“九年一贯制”16.

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

该问题分值:1答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17.

一个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普遍实施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的义务形式称(

)。

该问题分值:1答案:普及义务教育18.

1985年中央关于人才培养的“四有、两爱、两精神”,即有理想、有道德、(

)、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奉献精神和(

)。

该问题分值:1答案:有文化;科学精神19.

建国后,我国对小学教育采取了两个基本方针:一是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二是实行(

)。

该问题分值:1答案:多种类型办学形式三、名词解释1.

学校教育结构

该问题分值:3答案:

学校教育结构是指学校教育的总体中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和组合方式。任何学校教育系统都包含一定的组成部分,而他们的层次和类别以某种方式组合起来,并形成一定的关系,就是学校教育结构。学校教育结构包括学校教育的层次结构和类别结构。我国学校教育层次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级层次。我国教育类别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四类。2.

教育体制

该问题分值:3答案:

教育管理体制简称“教育体制”,是国家组织和管理教育的形式、方法和制度的总称。构成要素包括:①教育决策体系。它涉及各级政府、学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决策权的划分和相互关系。②教育信息的传递和反馈体系。它涉及教育信息的传递和反馈方式。③教育调节体系。它涉及教育决策实现的形式、方法和手段,协调各教育决策者的利益和目标。④组织体系。它涉及教育决策实现的组织系统,包括各教育机构、教育单位的职责分工和相互关系。3.

教育方针

该问题分值:3答案:

教育方针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教育方针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是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的目的和必须遵循的准则。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育方针是针对教育总体的发展而做出的总规定,所有教育的发展都必须根据总的方针去行事,而教育目的则是有层次的,不同层次的教育各有自己的目的。教育目的位居于方针之下,是关于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目标与规格,它规定了该层次该类别的教育应该把受教育者培养成适合什么领域需要的人。与方针相比,教育目的将人才规格具体化了。4.

教育目的

该问题分值:3答案: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即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是含有不同层次预期的目标系列。狭义的教育目的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对教育任务的确定、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全部教育活动过程的组织都起着指导作用。教育目的确定以后,教育事业才能有组织、有计划地朝预定的方向发展。教育目的受生产力的制约,也受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观点、政治设施的制约。5.

全面发展教育

该问题分值:3答案:

全面发展教育是指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一般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内容。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智育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体育是指以发展体能、锻炼体魄为目标的教育活动;美育是以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目标的教育活动。全面发展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新人、提高教育质量的保证。6.

美育

该问题分值:3答案:

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是使学生掌握审美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美化其心灵、行为、语言、体态,提高道德与智慧水平的教育。美育一般通过审美活动进行,即指导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鉴赏,发展审美能力,美化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美育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即以具体、鲜明的形象感染、教育人,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美育活动过程中具有愉悦性,可寓教于乐,使人赏心悦目,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美育以科学的审美观为指导,继承历史上有审美价值的财富并加以创造,可以丰富人类文化艺术宝库;能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结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7.

义务教育

该问题分值:3答案:

义务教育亦称“普及义务教育”、“强迫教育”,是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施以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迫的、免费的学校教育。这种教育要求社会、学校和家庭予以保证,对儿童既是应享受的权利,又是应尽的义务。义务教育产生于16世纪欧洲**改革运动中,后来在各国得以推行。各国实施义务教育的年限基本上由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教育程度所决定。义务教育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①义务教育是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②义务教育是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教育;③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④义务教育是受法律约束的教育。义务教育需要符合三个原则:①社会公平原则;②社会经济效益原则;③社会政治稳定原则。四、简答题1.

简述美育的任务与内容。

该问题分值:6答案:

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

(1)美育的任务

①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高尚的审美情感。明确的美学观点是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基础。美学观点与一定的世界观相联系。要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和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掌握一定的美学知识和无产阶级的美学批评标准,能径渭分明地辨别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高尚的审美情感是以正确的美学观点为指导,通过对艺术作品和现实事物的美的感受、鉴赏与评价所获得的一种情绪体验。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感,就是要通过美育使学生对一切美好的事物和现象,产生愉快、满意、积极的情感;对于一切丑恶的事物和现象,具有厌恶、痛恨的情感。

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美育的重要任务。它包括审美感受、审美欣赏、审美评价、审美创造四个方面的能力。审美感受能力,指学生凭借他的感觉器官从形式上去感受美的能力。审美欣赏能力,指学生凭他的生活经验、艺术修养和审美趣味,有意识地对审美对象进行观察和品味,从中获得美感和乐趣的一种能力。审美评价能力,主要是培养对艺术的审美评价能力。审美创造力,是引导学生善于在生活中表现美的能力,它包含艺术美、科学美、生活美等多方面的创造能力。

③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文明的行为习惯。通过美育,应使学生具有健康的思想,革命的热情,文明的举止,开朗的性格,达到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

(2)美育的任务

①艺术美。艺术美是以艺术形象反映自然美与社会美。因此,它与现实美相比,具有集中性、概括性。艺术包括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在学校里主要通过音乐、美术、文学、电视、电影和戏剧向学生进行艺术美教育。

②自然美。学生生活在大自然的环境中,大自然中的景物,千姿百态,绚丽多彩,充满了美的因素,这些都是美育取之不尽的极好教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旅行、游览、参观名胜古迹,并结合讲述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家名篇,特别是讲述当地的历史地理、自然景物、风土人情等来加深学生对美的感受,提高欣赏自然美的能力,进一步认识伟大的祖国,唤起振兴中华的奋发精神。此外,也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写生、摄影、采集标本、吟诗填词、写游记等来发展学生的创造美、表达美的才能。

③社会美。在社会生活中,各种社会现象美丑纷繁,具有进行美育的丰富资源。2.

简述创新教育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该问题分值:6答案:

社会的发展要求未来的建设者学会创新,也就要求学校致力于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它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表现在:

(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创新能力不仪仅是智力活动,它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还表现为对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而且是一种追求创意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我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思考、想象的空间和动手的机会,鼓励学生进行“问题提出”。

(2)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和深入化,创造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最好体现,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核心。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创新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还要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提高,应以掌握全面系统的知识为基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填鸭式教学模式,把学生被动地完成学习任务转化为他们的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主人翁的责任感。

(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之所在。传统教育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记忆和再现为基本学习目标,它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性,强调的是对过去知识的记忆。创新教育不仅要承认学生个体差异,还应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质疑,鼓励他们靠自己的调查、探索,运用自己的知识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3.

简述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条件。

该问题分值:6答案:

从广义上说,教育是环境的一部分,是一种经过有目的地选择和提炼的特殊环境,这就决定了它的特殊作用,即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条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的自身状况

教育的自身状况是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和前提,它包括物质条件、教师队伍、教育管理等方面。

①物质条件。它是指校舍、图书资料、教育仪器设备、运动场地及其他设施。充足、配套、先进的物质条件,为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可能性。

②教师队伍。教师既是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又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和领导者,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因此建立一支数量足、结构合理、队伍稳、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是教育主导作用发挥的关键因素。

③教育管理。科学有效的管理是教育主导作用发挥的有力保证。现代学校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系列、多因素的有机集合体,是一个复杂系统。只有充分运用管理的决策计划、组织实施、评价总结等环节实行科学的、民主的、现代的、规范的管理,切实做到管理目标明确、管理组织有序、管理过程优化、管理效果最佳,才能充分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教育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2)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

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除了受教育自身状况的限制之外,还受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直接动力。外在的教育影响只有借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一内因,才能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3)家庭环境的效应

家庭环境的影响因素归结起来可分为客观因素即家长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结构、经济条件等和主观因素即家庭教育方式、家长教育态度、家庭气氛、家长期望等两类。主观因素是可以人为调节的,客观因素从能动的意义上说,也可以从其他方面得到一定的补偿。教育只有充分认识家庭影响的差异性,并采取一定的有效措施去争取和改善家庭环境的影响,才能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4)社会发展状况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还受社会发展状况,如生产力水平、科技发展、社会环境、社会文化传统与民族心态以及公民整体素质等的影响。

①生产力水平。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既给教育提供了不同力度的物质保障,又向教育提出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要求,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离不开生产力提供的双重前提。

②科技发展。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不仅带动着教育内容的改革与更新,而且还推动着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内容的选择和教育技术利用的状况又直接影响着教育主导作用发挥的程度,影响着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③社会环境。在和平、民主、开放、发展的社会大环境下,教育的主导作用一般能得到较充分地发挥。当社会面临战乱动荡、经济萧条、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的境遇时,教育的主导作用便会削弱甚至丧失。

④社会文化传统和民族心态。教育只有利用优秀的文化传统,利用积极、健康的民族心态影响学生,才能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⑤公民整体素质。公民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社会的文化氛围。在一个公民素质低下、文盲充斥、犯罪蔓延、道德沦丧、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教育对理想、崇高和真善美的追求便会异常艰难。相反,在一个文明的社会中,教育的主导作用会得到充分地发挥。4.

简述学校教育的特点。

该问题分值:6答案: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人的活动。与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相比,学校教育有其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教育职能的专门性

学校教育有特定的内涵,是在严格的规章制度的制约下进行的,有比较完备的组织机构和专职教育者。学校教育主要是在特殊的场所——学校来进行,学校是专门从事教育的场所,具有一定的目的、计划、组织,在固定的时间和场所对学校进行专门的教育,这就体现了学校教育的专门性和特殊性。

(2)学校教育作用的主导性

学校教育作用的主导性,是相对遗传素质和后天环境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而言的。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有重要影响,而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在学生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可控制和利用各种环境因素对人的自发影响,限制和消除不良环境因素的干扰,利用和发挥一切积极因素的作用,以确保个体发展的方向。学校教育还可以充分发挥个体遗传上的优势,有意识地发挥长处,弥补不足,使先天的遗传素质向有利于儿童成长的方向发展。

(3)学校教育组织的严密性

为了完成培养人的目的,学校建立了严密的组织系统,既包括校务会议、行政会议、教导处、总务处、教研组、年级组等行政组织机构,又包括党的基层组织、共青团、少先队等非行政性组织机构。为了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学校制定了各种严格的规章制度,把人的发展所需要的一切时间和空间全部纳入到可控的程序之内,使学校成员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有章可循,以保证教学顺利、有节奏地进行,提高学校工作效率和学习效果。

(4)学校教育内容的全面性

教育内容是学校基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文化技术发展水平,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教育内容在学校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决定_『学校教育内容由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构成,反映了社会对人才基本素质结构的要求。学校教育要完成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教育内容就必然具有多样性和全面性。

(5)学校教育活动的有效性

学校的一切活动都是从培养造就人才出发,为培养人才服务的。学校教育工作者是经过严格考核,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人,他们以系统科学的教材为依据,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接受能力,利用集中的时间,采用有效的方法施教。这就保证了教育活动的有效性和高质量。

(6)学校教育形式的稳定性

学校教育形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学校的教学内容,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教学大纲来指导,有相对稳定的系统的、科学的教材为依据,一般不能随意更换。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同一年龄阶段或知识水平大体相同的学生组成班集体,由教师按照固定的时间表,相同的教科书,使学生在集体生活和集体活动中受到教育和训练。个别教育和训练是辅助形式。5.

简述小学体育的主要任务。

该问题分值:6答案:

小学体育的主要任务是:

(1)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

所谓增强体质,主要内涵有三:一是要使学生有一个健全的体格,即要使学生身体各部分大小、形状匀称,以及身长、体重、胸围、肩宽、骨盆宽度、皮肤和皮下组织等方面合乎正常、健康的指标。二是要全面地发展学生的体能,使学生的力量、速度、灵敏、耐力和柔韧性方而的身体素质,以及走、跑、跳、攀、爬等方面的基本活动能力得到提高。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三是要提高学生身体的适应环境和抵御疾病的能力。所谓“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是指小学体育应当有基础教育的意识。其主要的任务是要促进学生的正常的身体成长,从而为国家的体育事业培养后备人才。

(2)提高运动素养,传授必要的知识技能

体育活动只能在人们掌握了专门的知识、技能、技巧的前提下才能真正进行。学校体育一方面要教会这些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运动实践中掌握支配动作的能力。对体育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应当遵循教育科学和运动科学等方面的规律,有计划地进行,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运动素养。

(3)培养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

现代体育越来越成为终身教育的一部分。所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或运动兴趣不仅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有现实意义,而且会对学生未来生活情趣和质量的提高有长期的功效。此外,学校体育还应当注意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公正、诚实、谦逊、礼貌以及团结互助、集体主义等优良品德,形成尊重规则、珍视友谊、尊重他人(裁判、观众等)的体育风尚,锻炼学生坚毅、果断、沉着、坚定、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等意志品质。6.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该问题分值:6答案: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应紧密联系、互相配合,把学校教育扩展到全社会,这是现代社会对学校提出的新要求。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的主要途径有:

(1)学校鼓励学生参加校外社会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

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校外社会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关心了解学生在校外活动中的表现。

(2)学校向校外教育机构提供具体的意见

学校应经常向校外教育机构提出建议和意见,给予具体的指导;应经常向有关部门反映意见和要求;应向学生家长广泛宣传校外教育的重要意义;应动员学校的人力和物力,为校外教育机构的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

(3)学校利用社会各种团体为儿童提供的活动条件对学生施加影响

学校应充分利用社会各种团体所提供的条件,如少年宫、博物馆、广播电台、电视台等,丰富和补充学校教育,使学生在这些场所学习在学校学不到的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开阔眼界。

(4)学校通过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组织形式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近年来,教育的社区化已成为一种趋势,社区教育委员会是以学校为中心,由一所学校与所在社区的部分邻近工厂企业、事业机关和政府部门共同组成。社区教育委员会有助于学校与社会各界的互相沟通、理解和支持,及时反馈有关青少年教育的信息,共同做好教育工作。7.

简述小学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该问题分值:6答案:

小学教育目的就其本质而言,是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受到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因素制约。但是,由于社会制度、经济条件、文化历史背景的不同,小学教育目的的内涵也不尽相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1)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随时代、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社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一,对社会成员的教育目的就会有所不同,万古不变的教育目的是没有的。例如,在封建社会时期,教育着重培养统治阶级的后备人才,使之成为新的统治阶层,那个时候的小学阶段也具有这种特征,只不过承担的阶段教育任务不同而已。随着时代的进步,在进入新世纪之后,小学教育的目的也面临着不断的发展和进步,逐渐得以完善,以顺应社会的发展。

(2)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性质还受到社会制度性质的制约,不同社会体制下的学校教育,拥有不同的教育目的。例如,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从维护各自的社会制度角度出发而确立相应的教育目的,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小学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而资本主义社会的小学教育着重于培养不同等级类型的人才,以便以后进入不同的社会阶层就业,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机制。

(3)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国家所具有的不同文化背景成为教育目的不同的制约性因素,国家文化发展的不同特征决定了小学教育目的制定的不同特征。世界上有的国家比较重视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强调陶冶学生的人格,注重培养有教养的人。有的国家注重科学技术教育,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的人。这些取向不同的教育目的,反映了这些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与传统,也成为日后学校教育发展的不同导引。

总之,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教育目的的制定都受到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8.

简述义务教育的意义。

该问题分值:6答案:

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义务是公民应尽的责任,把教育与义务联系在一起,就使教育的发展和普及得到国家法律的保证。义务教育的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义务教育既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不断促进着国家经济的发展

各国制定义务教育的制度,规定义务教育的实施年限,基本上是由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所决定的,可以说,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实行义务教育的根本条件。义务教育的实施和发展标志着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同时,义务教育承担的是中小学的任务,培养了大批的人才,提高了整个国民的素质,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这些人才在社会实践和发展经济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2)义务教育既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促进了现代文明的提高

一个国家公民的民主生活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公民的这种民主生活就是要建立在教育机会均等,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的民主基础之上,并通过法律形式来加以保障的。义务教育是建立一个国家民主生活的基础和工具,义务教育通过培养一大批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整个国民群体的文化程度和意识水平都得到了有力的提升。通过国民素质以及民主生活的改善和提高,也促进了整个社会现代文明的提升。

(3)义务教育既可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作为国家的公民必须接受一定年限的教育,这种思想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有清楚认识的,尤其在经济落后的地区,由于主观与客观的因素,儿童与少年的受教育的权利时常会受到侵犯。实施义务教育从法律上维护了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也要求公民履行自己作为国家公民的应尽义务。通过权利和义务的教育,让大多数公民都具备这种权责意识,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提高了公民群体的素质水平。9.

学校教育为什么能够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该问题分值:6答案:

学校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学校把改造过的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意识形态等因素,经过有目的的选择和提炼,按照人的发展特点,以系统化的形式作用于学生,对人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原因如下: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学校教育是按照一定的目标,选择合适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利用集中的时间,对人进行有系统的培养。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教师不仅应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而且应熟悉儿童心理,懂得采取恰当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从而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达到预期的效果。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很多,学校尽管不能全部加以控制,但能在一定程度上协调各种因素,让学生处于最佳的发展环境之下。10.

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依据是什么?

该问题分值:6答案:

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存在着的教育活动过程结束时所要取得的结果。小学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主要有: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小学教育目的就其本质来说,是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但是,由于社会制度、经济条件、文化历史背景的不同,小学教育目的的内涵也不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①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随时代的变化、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社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一,教育目的就会有所不同。

②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从维护各自社会制度的角度出发确立相应的教育目的。

③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有的国家比较注重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强调陶冶学生的人格,注重培养有教养的人;有的国家注重科学技术教育,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的人。

(2)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小学教育阶段,其教育对象为6~12岁的儿童,而儿童期是一个人一生中发展最关键的时期,这段时期的身心发展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小学教育要适应并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因此,小学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

制定小学教育目的,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要注意小学生年龄发展的阶段特征,尊重他们的兴趣与需要;在考虑小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共性时,还要注意到所存在的发展的差异性。

(3)人们的教育理想

从根本上说,教育目的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一种观念性的东西,它反映的是教育者在观念上预先建立起来的关于未来新人的主观形象,因此,教育目的是一种理想。这种理想同政治理想、社会理想等紧密结合在一起,从不同的哲学观点出发就有不同的教育目的。11.

简述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该问题分值:6答案:

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普及性

作为初等教育的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起点,因而要求其具有最大的普及性。小学教育的普及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保证依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凡适龄儿童和少年都能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做到不让一个适龄儿童和少年不入学或中途退学,并且使他们每个人都能达到基本的教育要求;二是要求教育工作者对所有的人学儿童负责,爱护、关心、教育每一个学生,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2)基础性

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从个人来讲,它是一个人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阶段,对每个公民个人的思想品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的小学教育是接受中等教育的基础。从国家来讲,只有小学教育普及和提高了,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才能逐级普及和提高,小学教育是国家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基础。

(3)强制性

义务教育不仅是受教育者的权利,也是由社会各阶层、各方面和国家各部门共同承担的义务。为了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必须依靠国家法律的强制力量,这就是义务教育的强制性。义务教育的实施,使小学教育具有了强制性的特征。这不仅保障了少年儿童受教育的权利,更重要的是使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从此有了法律“护航”。12.

小学教育目的对小学教育活动有哪些指导意义?

该问题分值:6答案:

小学教育目的是小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小学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小学教育活动具有指导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小学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

小学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成为人们行动的方向。它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因此,小学教育目的无论是对教育者还是对受教育者都具有目标导向作用。

(2)小学教育目的具有激励作用

目的反映人的需要和动机,是人们共同活动的基础。因此,共同的目的一旦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它不仅能指导整个实践活动过程,而且能够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3)小学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

小学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小学教育活动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对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评价,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果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发展程度的评价等,都必须以小学教育目的为根本标准和依据。13.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小学教育方面有哪些重要的改革?

该问题分值:6答案: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我国的小学教育从各方面都有了快速的发展,小学教育方面的重要改革有:

(1)普及小学教育

1986年4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义务教育法》,是确立我国义务教育制度的重要法律,它对义务教育的主体、入学、教育教学、实施、物质保障等方面在法律上做出了比较全面的保证。我国从1986年开始推行九年义务教育。为了尽快普及小学教育,我国采取了两个基本方针:一是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二是实行多种类型的办学形式。

(2)学制改革试验

建国以后,对小学原来的六年的“4-2”制学制进行压缩,开始五年一贯制的试行与推广,以后学制改革逐渐向世界其他国家靠拢,采用修业年限为六年的“4-2”制,形成了五年制与六年制并存的局面。

(3)教学改革试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小学教学中的改革性探索逐渐成为教育领域一股声势较为浩大的浪潮。不同目标、不同类型的实验遍及全国各地,为大面积的小学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参照。五、论述题1.

什么是义务教育?世界各国推行义务教育有什么意义?

该问题分值:10答案:

(1)义务教育的含义

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义务教育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义务教育是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义务教育是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教育;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受法律约束的教育。

义务教育需要符合三个原则:首先是社会公平原则。当前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是人人必须接受的义务教育,是法定的免费教育;同时也是人人应享受的权利,是国家对公民应尽的义务,是全民的平等教育。其次是社会经济效益原则。这是指社会宏观经济效益。最后是社会政治稳定原则。义务教育从政治上看是全民公民教育,即全民政治教育、全民道德教育和全民法制教育。

(2)世界各国推进义务教育的意义

大力推进义务教育的发展,对一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①义务教育既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各国制定义务教育的制度,规定义务教育的实施年限,基本上是由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所决定的,可以说,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实行义务教育的根本条件。而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及年限的延长,又为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人才,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

②义务教育既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一个国家公民的民主生活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公民的这种民主生活就是要建立在教育机会均等、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的民主基础之上,并通过法律形式来加以保障的。义务教育是建立一个国家民主生活的基础和工具。

③义务教育既可以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作为国家的公民必须接受一定年限的教育,这种思想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清楚认识的,尤其在经济落后的地区,由于主观与客观的因素,儿童与少年的受教育权利时常会受到侵犯。实施义务教育从法律上维护了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也要求公民履行自己作为国家公民的义务。2.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素质教育本质特征的认识。

该问题分值:10答案:

当今世界,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就对培养和造就21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为此,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为中华民族21世纪的全面振兴培养一代新人。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每一个人、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不仅是民主的基本理念,而且是每一个人、每一位学生的基本权利,我们应该尊重这种权利,保护这种权利,创造条件实现这种权利。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但每一个学生都有其个别性,因此,教育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素质教育强调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既充分重视学生共性的发展,又要求重视学生个性的多样性,从而把学生的差别性显示出来并加以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具有高度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的人。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①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创新能力离不开智力活动,离不开大量具体的知识,但创新能力决不仅仅是智力活动。它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表现为对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而且是一种追求创造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

②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对教育来说,培养创新能力应成为教育活动的根本追求,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③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之所在。传统教育是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的,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目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也不可能得到重视。现代社会,知识的学习成为手段,成为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3.

如何理解三结合教育合力的内涵、意义及其基本形式?

该问题分值:10答案:

三结合教育合力指的是社区、学校与家庭三者相结合的教育,要发挥各自优势,相互补充协调、形成合力,对学生共同进行全方位的教育。

(1)三结合教育合力的意义

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家庭、社会和学校这三个方面以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形势占据了学生的整个生活。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无论哪一个方面出现空白,都将使对学生的各种教育无法有机地衔接起来,是学生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放任自流,从而为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乘机渗入提供机会。因此,搞好三中教育的衔接,是整体化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②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有利于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我们常常能看到,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思想教育,在校外会被某个家长或朋友的几句话冲得一干二净。如果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基本方向上不能保持高度的一致,那么,他们各自的作用不仅会互相抵消,还会给学生的思想造成很大的混乱。随着独生子女的日益增多,家长对子女溺爱地现象也日益突出,这更加要求增强社会各方面的责任感,统一组织好社会教育的工作,提高家长的素质,从而切实地做好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在方向上的协调一致工作。

③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有利于实现各种教育间的互补作用,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不仅在时空上有所不同,而且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效果上也有各自的特点。在家庭教育中,由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有一种亲密的血缘关系,因此,在教育中常常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学校教育具有统一性、系统性等特点,它有利于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社会教育在内容上具有多样性、实用性、及时性和补偿性的特点,所采用的教育方式也更加灵活多样,这有利于学生了解自然和社会,也有利于他们发展不同兴趣爱好。

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他们之间很难互相代替,只有把这三个方面协调一致起来,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的多渠道一致影响的叠加效应,才能取得最佳的整体教育效果。

(2)三结合教育合力的基本形式

在实践中发挥三结合教育合力可运用的基本形式有:①互相访问;②通讯联系;③家长会和家长学校;④教育讲座。4.

联系实际论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该问题分值:10答案:

文化是人类的创造物,人类文化一旦产生,就成为外在于人的客观存在,教育对于文化保存与发展的作用,构成了教育的文化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教育是文化传输的重要工具,既是文化传递的重要工具,又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教育传递着文化,因而使得新生一代能较为迅捷、经济、高效地占有人类创造的精神文化财富的精华。如果人类文化不从上一代传递给下一代,那么人类文化就得不到保存、积累和发展。教育传递文化,将人类的精神财富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成为整个生命的一部分,人类的精神财富便有了具有再生功能的“保险库”。

(2)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

文化既然可以传递,也就可以传播交流。文化的传播,一般指某一社会文化共同体的文化向另一社会文化共同体的传输过程,是单向的。而文化的交流,则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文化共同体的文化相互传播,是双向的或多向的。文化的传播交流,可以通过教育、战争、贸易、移民等途径和手段来进行,学校教育被公认为是最有效的手段。教育是使人学会更好地进行交流,并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吸取益处的重要工具。

(3)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即教育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摒弃社会文化的糟粕,发扬其精华。这就需要教育对“文化”进行筛选,把经过选择的文化传递给下一代,以促进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是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动因,因而教育对文化也具有提升的功能。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意味着价值的取舍与认知意向的转变,并且是为了文化自身的发展与进步。学校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价值的引导工作,它撷取文化的精华作为教育的内容,提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观念、态度与知识、技能,并通过一整套价值标准和评价手段进一步保证和强化这种选择的方向性。

(4)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不断地更新与创造文化。教育通过传递已有文化,使个体“社会化”与“文化化”,并培养、造就与文化发展相关的个性和创造力,从而使文化能够得以发展和更新。换言之,通过教育,把人类已有的精神财富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使他们具有参与文化生活的能力,并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文化表现方式和创造能力。新的一代,通过教育可以迅捷而有效地占有人类全部文化的精华,然后即可站在前辈人的肩膀上进行新的创造。

(5)教育的文化分层功能

这一功能是由社会文化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社会文化这一双向互动的结构模式所决定的。在教育普及的现代社会,每个青少年在他们正式作为一定社会文化共同体中的一员以前,都必须先经过学校的选择。教育之所以具有文化分层功能,是因为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教育赋予不同的个体以一种特殊的“文化身份”,包括社会期望、自我认同、自我期望、价值观念、知识和智能结构等,从而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共同体内扮演着相应的角色。5.

结合现实谈谈社会政治经济是如何影晌教育的?

该问题分值:10答案: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教育又反作用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具体而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政治经济制约着教育目的

自国家出现以后,教育就作为社会控制的手段之一具有了政治社会化的职能。所谓政治社会化,从社会个体发展的角度说,是一个人通过受教育形成其基本政治态度的过程。教育作为政治社会化的手段或途径总是受到社会政治力量的控制,这种控制首先表现在教育目的的选择或教育职能的定位方面。这是自国家出现以来已被证明的事实。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至于培养具有什么样的政治观念、政治态度的人,这是由社会政治具体决定的。在古代阶级社会,学校教育的目的主要集中于培养明贵贱、别尊卑,自觉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统治人才。到了现代社会,虽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教育目的的选择具有很大的制约作用,但是统治阶级控制教育,使教育培养能够掌握国家机器、管理生产和维护本阶级利益人才这一点并没有什么改变。教育最明确地反映着统治阶级的需要,是政治统治的强有力工具。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大致相同的生产力水平基础上,不同的政治观念、政治制度之下有不同的教育的主要原因。当然,社会政治只是决定教育目的的一方面因素,而不是全部因素。

(2)社会政治经济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教育的领导权由谁来掌握,这是由社会政治制度直接决定的。由于教育是利害攸关的大事,所以统治阶级为了使其完全按照自己的要求来进行,就一定要把教育大权把握在自己手中。统治阶级会充分利用他们在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的统治地位来统治教育。统治阶级对教育的领导权的把握主要表现在:

①通过国家权力机构对教育实现控制或管理。政府、执政党从组织上对教育机构实行直接领导,尽管领导的组织形式或方式各不相同,有的是实行中央集权制,有的实行地方分权制。统治阶级会通过国家机器,以各种不同的手段,颁布政策法令,制定教育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规定教育的方针和路线。同时直接制定教育法律法规,决定教育者的培养和任用。所有这一切,都以强制的手段监督执行,以此将教育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②利用经济力量的控制来达到对教育的领导。国家权力机关通过教育经费的划拨和投放间接实现对教育的领导和管理,控制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决定教育机构的兴衰存亡。与此同时,统治阶级中的个别人还常用发放教育经费或为教育捐款等形式有效地控制教育管理权。

③以思想宣传上的优势力量来影响或控制教育。由于统治阶级在社会生活中处于统治地位,所以统治阶级的思想必定是统治思想。统治阶级能够利用国家的宣传机器,将自己的思想价值观念传播于社会,并实际左右教育的发展方向。

(3)社会政治经济影响和制约着受教育权的分配

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所提供的基础性条件的制约,一个社会的受教育机会是有限的,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够同时进入学校学习,在经济不发达的古代社会更是如此。这有限的受教育机会的分配就是由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对每一个社会成员而言,他所拥有的受教育机会主要是由他的政治地位决定的。虽然经济地位对一个人的受教育机会的把握和利用有着实质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只有在社会政治地位有所保障的前提下才能谈得上。6.

联系实际论述教育的经济功能。

该问题分值:10答案:

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体现为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上。当代经济已经由依靠物质、资金的增长模式转变为依靠人力和知识资本增长的模式,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具体而言,教育的经济功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和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

现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