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时作业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1页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时作业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2页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时作业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3页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时作业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4页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时作业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2023·安徽芜湖高一上期末]1953年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迎接一九五三年的伟大任务》的社论,指出“1953年将是我国进入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这一年,党和政府开始()A.推行土地改革B.实施“一五”计划C.进行抗美援朝D.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2.[2023·江苏徐州高一上期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成立的供销社是唯一的商业流通系统,几十年的“统购统销”运行,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的生产、生活,广受欢迎。但20世纪80年代起供销社经营出现了困难,1992年至1999年,全国供销社累计亏损近450亿元,大量供销社破产、转让,580万名员工中将近一半下岗、内退。这一变化缘于()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逐步推广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C.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逐步形成D.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3.[2023·河北保定高一下期末]1963—1973年,苏联的军费总额为6740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3%。1971年军费支出为740亿美元,1973年为860亿美元,1975年增至1023亿美元,“军工基地之大在全世界首屈一指”。这折射出当时苏联()A.军事实力超过美国B.经济改革无任何成效C.突破了苏联体制D.经济结构仍畸形发展4.[2023·广东揭阳高一下期末]保罗·约翰逊在《现代:从1919年到2000年的世界》中写道:“(20世纪)80年代,人类刮起了一场巨大的求变之风……80年代成为当代史的分界线。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这场“求变之风”()A.是指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苏联的改革B.推动了美苏关系走向缓和C.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瓦解D.引发了思想领域的混乱5.[2023·山东聊城高一期末]美国某电台推出了一档针对捷克斯洛伐克听众的节目,不遗余力地介绍西方国家最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药品。据统计,在1954年9月—1955年8月这段时间里,电台共收到了来自捷克斯洛伐克的93封听众来信,其中有35封是要求获得医疗建议或药品,甚至包括直接从医院发往电台的求助咨询问诊电报,一时之间,该电台俨然成了一所专业医疗机构。该电台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缓和国际紧张局势B.提供人道主义援助C.宣扬西方国家的优越性D.进行“和平演变”6.[2023·江苏南通二模]1986—1990年,民主德国用只相当于世界市场一半的价格,从苏联进口了大量石油等原料。苏联、东欧一些国家的大量订货也促进民主德国机器制造业、光学仪器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这说明民主德国()A.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束缚B.受益于社会主义经济一体化C.社会主义改革成效显著D.产品在欧洲具有强大竞争力7.[2023·山东东营高一下期末]从1958年起,苏联陆续出台了农业新措施,由国家通过计划以公顷计算收购量,按地区分别规定的统一价格收购一部分农产品,其余农产品可在市场上自由出售。这一措施有利于()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B.促使苏联经济进入市场轨道C.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为实现工业化积累所需资金8.[2023·河北张家口高一期末]下表为苏联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情况(年平均增长%)1961—1965年1966—1970年1971—1975年社会总产值6.57.44.2工业总产值8.67.54.4农业总产值2.23.91.7这一时期苏联的经济增长说明()A.新经济政策得到了逐步恢复B.苏联改革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C.“新经济”改革成效显著D.国民经济畸形发展得到了纠正9.[2023·辽宁沈阳高一期末]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提出的《行动纲领》指出:“共产主义、平均主义是有害的,因为它袒护懒汉和责任心不强的人而损害勤劳和舍己为公的人,袒护非熟练工人而损害熟练工人。”这说明当时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A.力图推行“福利国家”政策B.尝试改革原有僵化的经济体制C.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D.改革取得成功10.[2023·安徽宣城高一下期末]下表为勃列日涅夫时期部分年份国内生产总值和军费开支表(单位:亿美元)年份国内生产总值军费开支军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1965329037011.25%1970516053910.45%19747750113014.58%19769370127013.55%材料说明,这一时期的苏联()A.综合国力显著提升B.成功突破苏联模式C.国民经济比例失调D.美苏争霸中占据优势11.[2023·辽宁营口高一下期末]1989年,有人对中苏的发展情况描述道,现在的中国和苏联就像两辆车,正行驶在坑坑洼洼的乡间土路……要想让车平稳地转向高速公路,就必须牢牢掌握方向盘。材料意在强调()A.中国要走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B.中苏两国开始达成亲密同盟关系C.建设国家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D.戈尔巴乔夫领导的改革收效甚微12.[2023·广东肇庆高一下期末]1952年,南斯拉夫实行双重价格制度,企业30%的产品价格按供求关系自由形成,70%的产品价格在国家监督下形成。1968年,匈牙利废除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取消对合作社和国营农场的指令性计划,改用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进行调节。两国经济改革的共同点是()A.探索独立发展的道路B.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C.迷失了社会主义方向D.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二、非选择题(第13题14分,第14题13分)13.[2023·辽宁锦州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新经济政策全面实施后,农村富裕农民日益增多,到1927年大约有100万户。联共(布)领导人看待这一现象意见不一,担心市场发展会导致资本主义自发倾向的增长。同时还要利用工农产品价格上的剪刀差来加速工业建设资金的积累。1928年初,国家收购上来的粮食只有513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89万吨。斯大林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过程。集体化运动中,苏联建立起一套严密的行政命令体制,把农民束缚在农庄里,使农民失去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农牧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材料二从1988年起,戈尔巴乔夫着手改革苏联的农村经济关系,主要是在推行集体承包的同时,广泛实行家庭承包和个人承包的形式,允许农民终身占有和继承土地,鼓励农户独立经营。但由于苏联的农村人口只占1/4左右,且多是无法到城市谋生的老弱妇孺,没人愿意承包,因为他们无钱投资购买机器,而靠人力有宅旁园地就够了。戈尔巴乔夫农业改革收效甚微,农业发展的低迷状态未能得到实质性改善,农民大失所望,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加速了苏联的解体。——摘编自邓倩《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的农业改革研究》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推进农业集体化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苏联农业政策调整失败的教训。(8分)14.[2023·百师联盟高三下联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为其他国家提供了许多经验与教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一列宁在十月革命后,基于当时存在多种经济成分的状况,肯定了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必要性。在所有制的社会主义变革基本完成之后,斯大林肯定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继续存在的必要性。斯大林在谈到这时候的商业特征时说:“苏维埃商业是没有大小资本家参加的商业,是没有大小投机分子参加的商业。这是特种商业,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而只有我们布尔什维克在苏维埃制度发展条件下才实行的商业。”——摘编自闻海《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及历史地位》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与西方国家的贸易最高也只占对外贸易总额的1/4,谈不上对外开放。在70年代初兴起的以微电子技术为先导的第四次技术革命中,苏联仍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战略,虽然在70年代至80年代的前几年,它的一些重工业部门产量仍居世界首位,但电子工业等高科技部门则非常落后。由于其传统的产业部门得不到高技术的支持,1976年苏联每亿度电所消耗标准燃料比日本高46.4%,每吨钢所消耗标准燃料高140.3%,每吨铁高164.6%。——摘编自伏广存《冷战与苏联解体关系论析》(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苏联商业模式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这种商业模式形成的历史原因。(7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联20世纪70~80年代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分析上述问题形成的原因。(6分)参考答案1.解析:据材料“1953年……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可知,1953年,我国政府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大规模建设,故选B项;土地改革于1950年夏开始推行,1952年底基本完成,排除A项;1950年10月,应朝鲜政府要求,人民解放军入朝作战,进行抗美援朝,排除C项;1958年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答案:B2.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1992年至1999年,全国供销社亏损惨重,这是因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统购统销逐渐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故选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土地政策,与统购统销无关,排除A项;供销社是中国内部商业流通系统,并不能受到对外开放的影响,排除C项;供销社的亏损与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取消,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有关,并不受“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影响,排除D项。答案:B3.解析:据材料可知,苏联军费投入逐年增加,根据所学可知苏联自实行苏联模式,就一直处于农轻重比例失调的状态,军事工业属于重工业,材料情况会造成农轻重比例的进一步失调,故选D项;据材料仅能判断苏联的情况,没有与美国的对比,无法判断是否超过美国,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扩大了企业自主权,推动了经济发展,是有一定成效的,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苏联直至解体都没有突破苏联体制,排除C项。答案:D4.解析:据材料“80年代成为当代史的分界线。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可知,20世纪80年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苏联受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影响,进行改革,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故选A项;1985年以后,美苏关系走向缓和,是以苏联的退让和妥协为前提的,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20世纪60年代,由于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实际上已不复存在,排除C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80年代末的东欧剧变,东欧剧变引发的是政治的变化,而非思想领域的混乱,排除D项。答案:A5.解析:美国电台是西方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的重要的舆论阵地,虽然介绍的是药品,却吸引了东欧人民对西方的向往,故选D项;“不遗余力地介绍西方国家最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药品”与缓和国际局势不相关,排除A项;由“该电台俨然成了一所专业医疗机构”可知,该电台是一个舆论机构,不能提供实质性的帮助,排除B项;由“不遗余力地介绍西方国家最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药品”可见它并没有直接宣扬西方政治制度的优越性,而是用药品的先进来暗示这一点,其本质目的是“和平演变”,排除C项。答案:D6.解析:据材料可知民主德国从苏联获得大量的经济优惠,获得快速发展,说明民主德国受益于社会主义经济一体化,故选B项;材料“民主德国……从苏联进口了大量石油等原料”“苏联、东欧一些国家的大量订货”说明民主德国仍然受到苏联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民主德国用只相当于世界市场一半的价格,从苏联进口了大量石油等原料。苏联、东欧一些国家的大量订货也促进民主德国机器制造业、光学仪器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反映民主德国依靠外部环境获得发展,而非社会主义改革的成果,排除C项;材料“民主德国用只相当于世界市场一半的价格,从苏联进口了大量石油等原料”“苏联、东欧一些国家的大量订货”仅表明民主德国从苏联、东欧一些国家获得大量的经济优惠,其产品具有一定优势,但没有与欧洲其他国家的产品进行比较,无法得出产品在欧洲具有强大竞争力,排除D项。答案:B7.解析:根据材料“按地区分别规定的统一价格收购一部分农产品,其余农产品可在市场上自由出售”,可知赫鲁晓夫通过市场化调节和提高农产品价格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选C项;“其余农产品可在市场上自由出售”说明当时苏联尝试着减少国家对农产品销售的控制,排除A项;赫鲁晓夫改革并未彻底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20世纪30年代苏联通过“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已经实现了工业化,排除D项。答案:C8.解析:据表格数据,苏联的经济增长是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这一时期是勃列日涅夫推行“新经济体制”时期,可见改革成效显著,故选C项;勃列日涅夫时期,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对传统体制进行了调整,本质上仍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新经济政策不同,排除A项;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并未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据表中数据,苏联经济仍存在农轻重比例失调的问题,排除D项。答案:C9.解析:材料“它袒护懒汉和责任心不强的人而损害勤劳和舍己为公的人,袒护非熟练工人而损害熟练工人”强调的是对劳动效率的重视,有利于打破平均主义分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革原有僵化的经济体制,故选B项;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福利国家”政策,而不是社会主义国家,排除A项;《行动纲领》出台于1968年,当时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排除C项;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并未真正实行,在苏联的军事干预下以失败而告终,排除D项。答案:B10.解析:据材料数据可知,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不断提高,军费开支也不断增加,说明综合国力显著提升,故选A项;据所学,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是对苏联模式的小修小补,并没有突破苏联模式,排除B项;材料表格中没有农业、工业等具体数据,不能说明国民经济比例问题,排除C项;材料仅是苏联经济发展的数据,不能推断美苏争霸问题,排除D项。答案:A11.解析:由“要想让车平稳地转向高速公路,就必须牢牢掌握方向盘”可知,该材料旨在强调要把握住发展方向,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建设国家的前提,故选C项;该材料说的是中苏两国都要把握社会主义方向,而不只是强调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特色,排除A项;1989年中苏两国已经不再是结盟关系,排除B项;该材料强调的是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而不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收效甚微,排除D项。答案:C12.解析:材料展现了南斯拉夫和匈牙利适当减少国家的干预,对苏联模式有所突破,探索独立发展的道路,故A项正确;两国经济改革未能彻底突破苏联模式,排除B项;改革并没有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排除C项;两国均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排除D项。答案:A13.解析:(1)据材料一“农村富裕农民日益增多,到1927年大约有100万户……领导人看待这一现象意见不一,担心市场发展会导致资本主义自发倾向的增长”得出农村出现贫富分化,领导人担心资本主义因素的增长;据材料一“同时还要利用工农产品价格上的剪刀差来加速工业建设资金的积累”得出苏联工业化开展;“一五”计划的实施;据材料一“1928年初,国家收购上来的粮食只有513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89万吨”得出出现粮食收购危机。(2)据材料一“集体化运动中,苏联建立起一套严密的行政命令体制,把农民束缚在农庄里,使农民失去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农牧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材料二“但由于苏联的农村人口只占1/4左右,且多是无法到城市谋生的老弱妇孺,没人愿意承包,因为他们无钱投资购买机器,而靠人力有宅旁园地就够了”并结合所学得出农业政策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要注重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据材料二“农业发展的低迷状态未能得到实质性改善,农民大失所望,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加速了苏联的解体”并结合所学得出要注重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要注重工农业协调发展。答案:(1)背景:农村出现贫富分化;领导人担心资本主义因素的增长;苏联工业化开展;“一五”计划的实施;出现粮食收购危机。(6分,答出三点即可)(2)教训:农业政策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要注重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注重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要注重工农业协调发展。(8分)14.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是没有大小资本家参加的商业,是没有大小投机分子参加的商业”并结合所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