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昌乐县第二中学2024年高三(最后冲刺)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1页
山东省昌乐县第二中学2024年高三(最后冲刺)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2页
山东省昌乐县第二中学2024年高三(最后冲刺)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3页
山东省昌乐县第二中学2024年高三(最后冲刺)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4页
山东省昌乐县第二中学2024年高三(最后冲刺)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昌乐县第二中学2024年高三(最后冲刺)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1、下列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一项是A.李玉本来和同学约好去看电影,但身体不适无法前往。他给同学发了短信:“我偶染微恙,不能前往,望见谅。”B.李玉对朋友说:“他如此诚信邀请,你如果直接拒绝而却之不恭,那就太失礼了。”C.李玉在给老师的感谢信中写道:“多谢先生付出心血,玉成此事,学生定当鼎力以赴,不失恩师所望!”D.周末朋友们到家中聚餐,晚饭后李玉送大家到门口说:“各位慢走,我还要收拾一番,只能就此留步了,抱歉。”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当前信息的困境由过去的匮乏转化为过剩。一方面,海量信息以其无序性挑战着人们的认知能力,无效信息、虚假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眼球;另一方面,人们应用媒体的能力和时间有限,如何快速高效获取所需信息成为迫切需求。诸如“今日头条”等资讯类App,借助基于算法的个性化信息推送技术,根据用户的数据自动过滤掉部分信息,在短时间内呈现给用户更多的有效信息,提高了信息获取效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户信息过剩的困境。信息化社会的加速发展激化了现代人追求个性化的心理需求。市场需求决定着供给,用户对于个性化信息的需求,刺激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产生。基于算法的个性化推送技术,通过信息呈现方式的不同实现有效的个性化服务。这种基于算法的个性化的信息推荐服务,较之传统的人工信息在内容的把关上更为精准,给用户带来直接的“私人定制”感,真正实现了用户对于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摘编自齐沛尧《浅析基于算法的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材料二:算法主导的信息分配机制,高效地打造了一个“私人定制”的时代。然而换个角度看,技术、算法与其说是引领者,不如说是迎合者;与其说是提供思考的导师,不如说是强化偏见的囚徒。技术为用户量身打造信息,开启了符合读者口味的一扇窗,却关上了多元化的一道门。我们或可名之为“孤岛效应”——在自我重复、自我肯定、自我强化中,公众的知识、思想逐渐固化,成为海面上的一座座孤岛。只看自己喜欢的、只读自己认同的,难免会带来固执己见、固步自封的危险。(摘编自《算法时代,人民日报透过舆情看大势》)材料三:如何在海量信息中获取更多关注,催生了“流量焦虑”;而智能推荐改变原有分发模式,又带来了“算法焦虑”。流量焦虑之下,各种“哭晕体”“震惊体”频现,偏激观点、浮夸文风令人不适;算法焦虑背后,则是所谓的“推荐阅读”助长了虚假信息、低俗内容的传播。现实中,一些互联网信息平台确实在内容审核上下了大力气。某信息聚合类APP的员工中,内容审核团队几乎占去了一半。但“偏轨”问题一再发生,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对技术的过度依赖。内容的生产靠“众包(一种新闻生产模式,新闻机构通过网络平台邀请用户为新闻报道贡献内容,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特性,承担包括消息源、文字记者、摄影师、评论员等多种角色)”、内容的分发靠算法,这些具有媒体属性的平台,既缺少“总编辑”,也缺少“把关人”,技术取代内容成了主角。生产和分发一旦“去编辑化”,审核团队人再多,也无法应付海量内容。而如果媒体平台变成了纯粹的流量平台,既难言质量,也难保导向。技术承载着价值,决定了它可以也应该成为主流价值的载体。比如,在决定给用户推送哪些内容时,不但要考虑用户的个人兴趣和习惯,帮助他们“各取所需”;更需要对内容产品的质量做出全面评价,善于辨别真伪、敢于判断对错。技术不是号称中立、逃避责任的借口,而应该成为启发思考、启迪智慧、传播主流价值观的流量入口。重视技术带来的问题,并不是要拒绝技术,而是更需要保持技术敏感,学会“驯服”算法、驾驭技术。算法的优势在于充分了解读者、不断回应诉求。这也启示主流媒体,不能再“埋着头”创作、“仰着头”传播,而必须发挥技术的“赋能”作用,让主流价值搭上新技术的快车。(摘编自《用主流价值纾解算法焦虑》)1.下列不属于对基于算法的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产生的原因表述的一项是A.大量无序信息挑战着人们的认知能力,当今的人们已陷入无效信息、虚假信息泛滥的困境。B.当代社会已由信息匮乏转化为过剩,如何快速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C.基于算法的个性化的信息推荐服务,能使当代广大用户追求个性化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D.在高度信息化当代社会中,如何在海量信息中获取更多关注,催生了广泛的“流量焦虑”。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算法主导的信息分配机制实现有效的个性化服务,受用户欢迎,看似在引领用户成长,实则放弃了媒体的社会责任。B.算法主导的信息分配机制,开启了符合读者口味的一扇窗,但是也给广大用户们带来了固执己见、固步自封的危险。C.算法推送能让被过剩信息包围的用户减少虚假信息的干扰,但又因“推荐阅读”的方式迎合用户而助长了虚假信息。D.一味追求“众包”生产新闻内容和靠算法分发内容体现了互联网信息平台对技术的过分依赖,易导致新闻价值偏差。3.在信息化社会,众多网络信息平台盛行运用算法推送存在较多的弊端,请结合全文提出改进的建议。3、下面是高三(1)班新年联欢晚会的一段开场白,请根据要求作答。甲:尊敬的老师们,感谢各位莅临寒舍,参加元旦联欢会!乙:作为老师们的高足,我们济济一堂,享受这美好时光!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来吧,怀揣内心涌动的春意,让我们跳起青春靓丽的舞蹈!(1)文段中有三个不得体的词语,请找出来并修改。(2)请仿照画横线的句子的形式,在横线处补写一句话。要求符合语境,句式相同。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______,______”,作者以此向当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杜牧《阿房宫赋》)(2)想当年刘裕挥戈北伐,“______,_________”,何等振奋人心!词人将之与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于江左的懦怯表现,形成鲜明的对照。(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怒吼的秋风卷得屋上茅草上下飘洒,“________,__________”,牵引着诗人的视线,也拨动了读者的心弦。(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山亭避暑真山民[注]怕碍清风入,丁宁莫下帘。地皆宜避暑,人自要趋炎。竹色水千顷,松声风四檐。此中有幽致,多取未伤廉。[注]真山民是宋朝的遗民,他痛遭国亡,隐姓埋名,而以山民自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题目中“山亭”是气候凉爽而宜于避暑之处,“暑”字寓有深意,暗指元朝统治的残酷。B.“地皆宜避暑”一句明点“避暑”,寄托了诗人自己避开元朝的虐政而隐居不仕的意思。C.“人自要趋炎”一句中“趋炎”暗讽降元朝、做贰臣的那些人,和诗人形成鲜明的对照。D.水色千顷,松风四檐,竹松掩映,诗人颈联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角度写山亭的凉爽。2.人在山亭,可写的物事甚多,诗人为何选取翠竹和青松来表情达意?请简要分析。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1)其为人也,_____________,乐以忘忧,_____________。(《论语》)(2)天之苍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庄子·逍遥游》)(3)恨相见得迟,______________。柳丝长玉骢难系,____________。(王实甫《长亭送别》)(4)寒蝉凄切,___________,骤雨初歇。____________,留恋处、兰舟催发。(柳永《雨霖铃》)(5)人生代代无穷已,_________________。不知江月待何人,______________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功利是纯现实的,而空寂则是纯理想的。功利是纯物质的,而空寂则是纯精神的。因此想到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标榜着一种中和态度的人生哲学,显然是由中国北方农村经济下产生。他们不耽空寂,但也不着功利,儒家的中和态度是笃实的。墨家在当时,大概他们的出身较儒家是更艰苦些,因而他们笃实的意味也较儒家更浓厚了。由笃实而走上艰苦的路,便不免有些像贪功利。当时中国北方农村需要笃实,却不必太需要艰苦。因此墨家思想终因其太接近计较功利,而没有儒家般易受人欢迎。道家则较闲散,但又折向空寂了。只有儒家在不太紧张,又不太闲散之中道上,这是中国思想之正脉。两汉儒生,都从半耕半读的北方农村中产出,他们不算太艰苦,但也不能太闲散,总仍还是要笃实。董仲舒曾说:“明其道不谋其利,正其谊不计其功。”他们不能不担着实际生活的担子,但那担子压得不太重,不紧张,还有一部分闲散工夫,可以让他们来求正谊明道。所以他们能不空寂,又不肯汲汲去谋利计功,而确然成其为儒家态度。到东汉以下,门第逐渐成长。半耕半读的儒生,渐渐在大门第之养尊处优之生活中转变而为名士清谈。那时则老庄道士占了上风,又染上了空寂的味儿。佛教在那时传入,正投中国人当时所好。但南北佛教风气不同,北方佛教比较在社会下层生根,因此也比较笃实。南方佛教则寄托在门第士大夫间,尚玄想,尚清谈。若说空寂,则南方佛教更空寂,后来天台禅宗都盛行在南方。南方气候温暖,地面也狭小了,水土肥沃,生事更轻松,小家庭制也开始在南方蔓延。人事牵犁,亦较北方轻减。下及唐代,一辈士大夫,论其家世,比较还是北方传统占优势。北方农村比较南方笃实,大家庭制亦先在北方生长。门第力量还在,每一个人(此指士大夫言)至少都还有家庭重负。因此唐代佛学虽盛,而却重事功。下到宋代,中国一切文化学术重心,逐渐南迁。门第破坏了,小家庭制普遍了,士大夫一得科第,衣租食税,生事易足,生活担子更轻松,人事更宽弛,心地上觉得一切闲散不紧张,禅宗思想流进儒学,便成为宋明之理学家。理学家说敬说静,总是在小家庭里个人生活无忧无迫,遂能欣赏到这一种生活。朱子说:“敬有甚事,只如畏字相似,不是块然兀坐,耳无闻,目无见,全不省事之谓。只收敛身心,整齐纯一,不恁地放纵,便是敬。”其实敬也等如没事了。只要你在没事时莫放纵,莫惰,莫骄。莫惰了,又没事,便成了宋儒心中所认识的所谓敬的体段。陆象山常教人收拾精神,总因在散闲生活中精神易散漫,易放纵,故而要你收拾,这些全是在比较轻松无事中才讲求。宋儒亦讲明道正谊,但实在是个人身上的意味重了,并不像先秦儒家般,常从国家社会大处着眼。先秦儒讲的义与道,常指的政治性,社会性的,个人日常生活的意味比较淡。因此宋儒好譬如儒家中的出家人。他们不是崇信佛教的僧徒,但可说他们是崇信孔子的僧徒。他们不是慕效老庄的道士,而只是慕效孔孟的道士。(摘自钱穆《中国人的匆忙与闲暇》,有删节)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功利与空寂,分别代表着物质的现实与纯精神的理想,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标榜的中和的人生哲学不耽空寂,也不着功利。B.从半耕半读的北方农村中产出的两汉儒生,虽然渐渐在大门第之养尊处优之生活中转变而为名士清谈,但仍保持笃实的本色。C.佛教的传入,正投中国人当时所好。不过,因为受门第影响,唐代佛学虽盛,却重事功;宋代小家庭制普遍,心地变得闲散。D.宋儒不是崇信佛教的僧徒,可以说是崇信孔子的僧徒,他们不是慕效老庄的道士,而是慕效孔孟的道士,譬如儒家中的出家人。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产生于中国北方农村经济,相对于墨家和道家而言,不太紧张,又不太闲散,是中国思想之正脉。B.董仲舒所说的“明其道不谋其利,正其谊不计其功”,表明两汉儒生既担着实际生活不太重的担子,还有一部分闲散工夫。C.在古代,墨家大概因为出身较儒家是更艰苦些,所以笃实的意味也较儒家更浓厚,但其思想太接近计较功利,受欢迎度不高。D.东汉以下,染上了空寂的味儿的老庄道士占了上风,而不算太艰苦,但也不能太闲散的儒家态度则成为被厌弃的对象。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佛教在南方和北方表现出不同风气,在社会下层生根的北方佛教比较笃实,而寄托在门第士大夫间的南方佛教则显得空寂。B.南方佛教尚玄想,尚清谈,与南方气候温暖、地面也狭小、水土肥沃、生事更轻松、小家庭制也开始在南方蔓延有很大关系。C.宋明之理学家说敬说静,源于小家庭里个人生活无忧无迫,而朱熹的言论则集中表现出敬其实也等如没事这一观点。D.宋儒不像先秦儒家一般常从国家社会大处着眼,而在个人身上的意味很重,陆象山常教人收拾精神,就是让人们在散闲生活中要追求轻松。8、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图记变迁陈晓明山东画报出版社近日出版一本《中国》画册。它选取1949年至今的几百幅摄影作品,力求在有限的瞬间精当地展现新中国70年来波澜壮阔的历史。本书全景式还原了新中国的伟大历史进程,无比生动地呈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变迁。《中国》画册将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作为历史起点。全书第一幅作品是“1949年2月9日庆祝北平解放大会上,听取讲话的民众”。《中国》画册的第一部分“北平和平解放”还包括长安左门外观看《解放战争形势图》的市民、天安门广场上庆祝北平解放的市民,以及北平解放时的解放军入城式三幅照片,它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伟大节日的序幕,中国从此开启一个崭新的时代。在这几幅作品以及紧随其后的“开国大典”照片组中,人民都是真正的主体,人民在新中国开启的时代中充满了主人翁的参与感,他们的表情和肢体语言都诉说着对新生活的无限希冀。少年儿童是新中国的未来。《中国》画册在开头部分选取一幅孩子们在林荫道上奔跑的照片,他们稚嫩的脸上跃动着生活的喜悦,这种生命初始阶段的天真幸福正与成立伊始的新中国内在契合。“劳动最光荣”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富有感召力的一句口号。画册中有一幅“引洮河水上山”的照片,在开山劈石的巨大粉尘中,陡峭山崖上头戴安全帽的工作者们一锹一锹靠人力挖出了引水的渠道,创造了历史的奇迹。在那个开天辟地的建设年代,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无疑为人们的心灵注入磅礴力量。除人力劳动以外,新中国的现代化工程也不可小觑。鞍钢工厂、大庆油田、新安江水电站、南京长江大桥……以科技的发展和从业者的毅力为基础,新中国最初的重工业艰难而蓬勃地发展起来。“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进程。世界最大的水力发电工程三峡大坝,贵州的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我国自主研发的C919大型客机,“复兴号”动车组列车,2005年中国第一艘执行“多人飞天”任务的载人飞船神舟六号,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4年在北京怀柔雁栖湖举办的APEC大会……中国的科学技术和国际影响力在改革开放指引和推动下,取得惊人的成就。从日常角度看,科技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在逐渐消解距离造成的种种阻碍、提供新的生活可能的同时,也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这些内容,都在新版画册中得到展现。画册的最后一幅摄影作品是游人们举起手机拍摄天安门广场,这个场景与新中国的历史起点发生着某种呼应。同样是天安门广场,同样是人民的背影,不同的是宏大的历史进程已融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这是一幅照片中的照片,摄影的人们也是被拍摄的对象,它暗合着中国人民与中国历史的关系:人民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被见证的历史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一部《中国》,在“大事件”和“小细节”的交相辉映之间,呈现了新中国70年来“国”与“人”的生活史。(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所插的照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拍摄者不从正面取景,只拍听取讲话的民众的背影,是为了突出前方的领袖画像。B.民众的背影很清晰,这是拍摄者有意为之,体现了拍摄者独特的观察社会的角度。C.将“听取讲话的民众的背影”作为《中国》画册的第一幅作品,留下了想象空间。D.所插照片是黑白色的,体现了历史的厚重感,它与画册末尾的照片形成某种呼应。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中国70年来波澜壮阔的历史是人民具有主人翁参与感的历史,他们对新生活充满无限希冀。B.孩子们在林荫道上奔跑的照片具有象征意义,生命初始阶段的天真幸福象征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勃勃生机。C.新中国的伟大建设是靠人力劳动创造历史奇迹的,“引洮河水上山”的照片有着开天辟地的磅礴力量。D.“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进程,科技进步既有“大事件”,也有“小细节”,交相辉映。3.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介绍《中国》画册的?这样介绍有什么好处?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他所接触到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采而无所偏失。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的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情物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悲哀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越,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之一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题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摘编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人做了对比。B.文章从体式风格和内容两方面,来论证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C.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因素。D.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天宝年间的乱离,杜甫在诗中既有主观感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观照。B.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C.杜甫的诗歌涵括范围非常广泛,善于以变化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情物态。D.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杜甫勇于尝试各种诗体,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则作出革新。B.杜甫之前的诗人,或者以感性见长,或者以理性见长,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C.对逃避、被击败与正面担荷这三种回应危机方式,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D.杜甫诗歌震撼人心的力量,部分来自严肃与幽默之间、担荷与欣赏之间的平衡。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殷不害字长卿,陈郡长平人也。祖任,齐豫章王行参军。父高明,梁尚书中兵郎。不害性至孝,居父忧过礼,由是少知名。家世俭约,居甚贫窭,有弟五人,皆幼弱,不害事老母,养小弟,勤剧无所不至,士大夫以笃行称之。年十七仕粱廷尉平不害长于政事兼饰以儒术名法有轻重不便者辄上书言之多见纳用大同五年,迁镇西府记室参军,寻以本官兼东宫通事舍人。是时朝廷政事多委东宫,不害与舍人庾肩吾直日奏事,梁武帝尝谓肩吾曰:“卿是文学之士,吏事非卿所长,何不使殷不害来邪?”其见知如此。简文又以不害善事亲,赐其母蔡氏锦裙襦、毡席、被褥,单复毕备。七年,除东宫步兵校尉。太清初,迁平北府谘议参军。侯景之乱,不害从简文入台。及台城陷,简文在中书省,景带甲将兵入朝陛见,过谒简文。景兵士皆羌胡杂种,冲突左右,甚不逊,侍卫者莫不惊恐辟易,唯不害与中庶子徐摘侍侧不动。及简文为景所幽,遣人请不害与居处,景许之,不害供侍益谨。简文夜梦吞一块土,意甚不悦,以告不害,不害曰:“昔晋文公出奔,野人遗之块,卒反晋国,陛下此梦,事符是乎?”简文曰:“若天有征,冀斯言不妄。”梁元帝立,以不害为中书郎,兼廷尉卿,因将家属西上。江陵之陷也,不害先于别所督战,失母所在。于时甚寒,冰雪交下,老弱冻死者填满沟堑。不害行哭道路,远近寻求,无所不至,遇见死人沟水中,即投身而下,扶捧阅视,举体冻湿,水浆不入口,号泣不辍声,如是者七日,始得母尸。不害凭尸而哭,每举音则气绝,行路无不为之流涕。即于江陵权殡,自是蔬食布衣,枯槁骨立,见者莫不哀之。(节选自《陈书·殷不害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足A.年十七/仕梁廷尉平/不害长于政事兼饰/以儒术名/法有轻重/不便者辄上书/言之多见纳用/B.年十七/仕梁廷尉平/不害长于政事/兼饰以儒术/名法有轻重/不便者辄上书/言之多见纳用/C.年十七/仕梁廷尉平/不害长于政事/兼饰以儒术/名法有轻重不便者/辄上书言之/多见纳用/D.年十七/仕梁廷尉平/不害长于政事兼饰/以儒术名/法有轻重不便者/辄上书言之/多见纳用/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父忧,为“丁父忧”省写,丁忧是古代官员在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B.迁,在古代可指变动官职.表示升职的有超迁、迁陟、左迁,表示降职的有迁黜、迁封、迁谪、迁窜等。C.东宫,借指居住东宫的储君。汉代时,皇太后的居处在未央宫东,故也用来指皇太后。D.中书省,是古代皇帝直属的中枢官署,隋唐时,成为全国政务中枢,为中央最高政府机关,明朝时被废除。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殷不害出身官宦,生活俭朴。虽然祖父和父亲曾分别在齐、梁担任官职,但殷不害家境特别贫寒,他勤俭持家。B.殷不害才识超人,深受信任。梁武帝对他处理政务的能力非常欣赏,简文帝也因此赐予其母亲物品并提拔重用他。C.殷不害忠于职守,竭力报效。侯景之乱中,他守护在简文帝身边,毫不畏惧,照顾被囚禁的简文帝更是尽心尽责。D.殷不害母丧战乱,不懈寻觅。母亲死于汀陵战乱,他伤心欲绝,不顾冰雪严寒,历经数日艰辛才找到母亲的尸体。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昔晋文公出奔,野人遗之块,卒反晋国,陛下此梦,事符是乎?(2)即于江陵权殡,自是蔬食布衣,枯槁骨立,见者莫不哀之。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郭解,轵人也,字翁伯,善相人者许负外孙也。解父以任侠,孝文时诛死。解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少时阴贼①,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喜为侠益甚。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②。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解使人微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独箕踞视之,解遣人问其名姓。客欲杀之,解曰: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乃阴属尉史曰:是人,吾所急也,至践更时脱之。每至践更,数过,吏弗求。怪之,问其故,乃解使脱之。箕踞者乃肉袒谢罪。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解执恭敬,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然后乃敢尝酒食。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夜半过门常十余车,请得解客舍养之。及汉武帝元朔二年,徙豪富茂陵也,解家贫,不中訾③,吏恐,不敢不徙。卫将军为言:“郭解家贫,不中徙。”上曰:“布衣权至使将军为言,此其家不贫。”解家遂徙。诸公送者出千余万。轵人杨季主子为县掾,举徙解。解兄子断杨掾头。由此杨氏与郭氏为仇。解入关,关中贤豪知与不知,闻其声,争交驩④解。解为人短小,不饮酒,出未尝有骑。已又杀杨季主。杨季主家上书,人又杀之阙下。上闻,乃下吏捕解。解亡,久之,乃得解。轵有儒生侍使者坐,客誉郭解,生曰:郭解专以奸犯公法,何谓贤!解客闻,杀此生,断其舌。吏以此责解,解实不知杀者。杀者亦竟绝,莫知为谁。吏奏解无罪。御史大夫公孙弘议曰:解布衣为任侠行权,以睚眦杀人,解虽弗知,此罪甚于解杀之。当大逆无道。遂族郭解翁伯。太史公曰: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声其言侠者皆引以为名。谚曰:人貌荣名,岂有既乎!惜哉!(节选自《史记.游侠列传》)(注)①阴贼:内心残忍。②嚼:把酒喝尽。③中訾:谓资产达到豪富的数额。④驩:喜悦欢欣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B.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C.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D.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古人名和字有区别,名主要用于自称,字是古人在本名之外另取的和本名意思有关系的名字。卑对尊写信或称呼时,不能称其名,只能称字。B.箕踞,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不拘礼节、傲慢不敬的坐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C.践更,是秦汉时的一种徭役,轮到的可以出钱雇人代替。清朝杨揆《病兵吟》“朝不得食,荷戈拓戟;暮不得息,践更行汲”与此意同。D.阙,本意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后来代指朝廷、皇宫、都城。文中指皇宫。“城阙辅三秦”中的“城阙”指帝都长安。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人杀了郭解姐姐的儿子,他查明真相后,放走了贼人,归罪于姐姐的儿子,收尸安葬。因此,获得了人们的称赞。B.朝廷要将各郡国的豪富人家迁往茂陵居住,郭解家贫,却被杨季主当县掾的儿子,推举迁徙,为此郭解哥哥的儿子砍掉了杨县掾的头,从此两家结了仇。C.轵县一个儒生批判郭解,郭解的门客就杀了儒生并割断他的舌头,郭解不知情。杀人的人最终没查出来是谁。官吏向皇上报告郭解无罪。御史大夫公孙弘表示反对。D.太史公认为:郭解状貌赶不上中等人材,也没什么豪言壮语留给世人,既然能留下美名,就值得肯定。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2)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5.郭解深受人们肯定体现在哪些事上?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12、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先辈们敬粮食若神明,不容丝毫亵渎。粮食有生命,也有灵性,吃饭不只是得口舌之快,还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人们咀嚼粮食也是咀嚼时光。人与粮食同行,有辛苦,有温暖,有感恩,有敬畏……

参考答案1、C【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是否得体的能力。平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正确使用谦敬词语。“家大舍小令外人”。(2)正确使用书面语、口语。(3)避免合同语言的歧义、歧解。(4)一些词语(包括成语),它用于某一方是固定的,不能改变。A项,“微恙”,敬词,称对方的病。句中用来称自己的病,不得体;B项,“却之不恭”,指对别人的邀请,赠予等,如果拒绝接受,就显得不恭敬,句中用于对方,不得体;C项,“玉成”,请人帮助或感激帮助成全的客套话。句中指老师帮助了自己,正确;D项,“留步”,客套话,用于主人送客时客人请主人不要送出去,句中用于自已不再送客人,不得体。故选C。【点睛】(1)看文体,注意语体色彩。语体分为口语和书面语两种。书面语又有几种变体:公务语体、文艺语体、科技语体和政论语体等。口语通俗易懂,自然灵活,适用于日常交际对话及广播稿等。(2)看场合,注意“因境设辞”。(3)看对象,注意讲究分寸。(4)理解常见敬词与谦词的意义和用法。2、1.D2.C3.①保持技术敏感,充分了解读者,不断回应诉求;②需要对内容产品的质量做出全面评价,善于辨别真伪、敢于判断对错;③发挥技术的赋能作用,让主流价值搭上新技术的快车。④适度保持信息推送的多元化、丰富性【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再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比对。本题,D项,依据材料一可知ABC都是原因,而D项不符合题干要求,不是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产生的原因。故选D。2.此题考核信息筛选、整合和分析作者观点的能力。答题时要根据题干的要求,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结合文中的对应句子对读选项,找到细微的差别,重点注意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本题,C项,“能使当代广大用户追求个性化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错误,原文是“在短时间内呈现给用户更多的有效信息,提高了信息获取效率”,可见算法推送能让被过剩信息包围的用户减少无效信息的干扰。故选C。3.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针对文本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这类题在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文,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搜寻相关答案,可以从当前存在问题中推测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借鉴有效经验。或者从解决该问题涉及到的不同对象谈论解决办法。由“在决定给用户推送哪些内容时,不但要考虑用户的个人兴趣和习惯,帮助他们‘各取所需”“重视技术带来的问题,并不是要拒绝技术,而是更需要保持技术敏感,学会‘驯服’算法、驾驭技术。算法的优势在于充分了解读者、不断回应诉求”可知,需要保持技术敏感,充分了解读者,不断回应诉求;由“更需要对内容产品的质量做出全面评价,善于辨别真伪、敢于判断对错。技术不是号称中立、逃避责任的借口,而应该成为启发思考、启迪智慧、传播主流价值观的流量入口”可知,需要对内容产品的质量做出全面评价,善于辨别真伪、敢于判断对错;由“这也启示主流媒体,不能再‘埋着头’创作、‘仰着头’传播,而必须发挥技术的‘赋能’作用,让主流价值搭上新技术的快车”可以概括出最后两点。【点睛】非连续性文本解题方法:(1)比较材料。在当今这个大数据时代里,阅读新闻、报告类文本,要加强比较分析能力的培养。要从材料来源、主要内容、中心观点、数据图表等多角度比较分析,辨明异同,深入探究规律。(2)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一方面浏览全文,找到相应语句并在原文中标注出来。另一方面,逐一把选项和原文比对,不一致的即可判定错误。(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首先读懂文本,标记包含相关信息的重要语句。可以从概括性的句子、文中运用的材料和作者的评价三方面入手。其次,从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出发,结合新闻材料提炼观点。最后,观点必须于文有据,合情合理。要做到客观公正,不能任意拔高或者贬低。3、(1)“寒舍”改为“我们班”;“高足”改为“学生”;“济济一堂”改为“欢聚一堂”。(2)(示例)“来吧,憧憬着春日温暖的阳光,让我们敲响辞旧迎新的鼓点”。【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的表达得体、仿写补写的能力。考生先要通读语段,把握题干要求和题型考点,依据上下文的场合、对象、语体等分析,按照要求修改或仿写补写。(1)解答语言表达得体的题,要求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寒舍”是谦辞,指自己的家,不能指自己的班级。“高足”是敬辞,称别人的学生,不能指自己。“济济一堂”:形容许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不能形容自己。(2)本题要求仿照“来吧,怀揣内心涌动的春意,让我们跳起青春靓丽的舞蹈!”的句式造句,要注意新年联欢晚会的特定情境,要照应划横线的句子,且注意语句的结构句式特点。【点睛】考核语言得体的题目通常主要考查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要符合各种文体的格式要求,注意书面语和口语的区分;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注意礼貌、谦虚、谦卑。4、(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2)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3)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所考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挂罥”“林梢”“沉塘”“坳”。【点睛】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蜩与学鸠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形象地描述了自己在林中飞行和停下来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写出了宋荣子能够做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原因”“几个人在一起,看见德行高的人,就他学习他的长处;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这样就能准确的答出题目。5、1.D2.“松”“竹”“梅”素为文人雅士喜爱,有“岁寒三友”之称,诗人选取了挺拔有节的翠竹、坚毅不屈的青松,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特立独行、洁身自好、隐居养廉的品质,也体现了诗人作为一个大宋遗民不降志辱身、永不屈服的骨气与精神。【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D项,“触觉”错误,颈联并没有从触觉的角度写山亭的凉爽。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作答。颈联“竹色水千顷,松声凤四檐”描写山亭优美的景致,体现山亭的凉爽,也体现了诗人作为一个大宋遗民永不屈服的骨气与精神。诗人摘取了“翠竹”和“青松”这些高洁的意象,而这两种意象历来被作为有气节和高洁、傲岸品格的象征,再联系注释,可知作者为宋末进士,宋亡遁迹隐沦,由此可分析出作者选取这两个意象是为了表达自己不屈服的骨气。诗人选取了挺拔有节的翠竹,坚毅不屈的青松,不仅象征着自己对理想品格和高尚精神的追求,也体现了诗人作为一个大宋遗民永不屈服的骨气与精神,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独立特行,洁身自好的品质。【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6、发愤忘食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怨归去得疾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对长亭晚都门帐饮无绪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见长江送流水【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愤、邪、倩、疏、晖、帐、望。【点睛】本题既考查学生名句名篇记忆默写情况,又考查学生对于名句意思的理解掌握情况。题目中所涉及的名句名篇都是课内要求背诵掌握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记忆背诵名句名篇时,不但能正确地书写出来,还要注意领悟其含义,结合名句名篇的含义和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7、1.B2.D3.D【解析】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与选项对应的区间,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分析比对确定答案。分析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含义要准确,所涉及内容的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要注意分辨可能与必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选项的表述能不夸大不能缩小,也不能无中生有。B项,“从半耕半读的北方农村中产出的两汉儒生,虽然渐渐在大门第之养尊处优之生活中转变而为名士清谈”张冠李戴,“渐渐在大门第之养尊处优之生活中转变而为名士清谈”是“东汉以下”儒生的表现。故选B。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D项,“儒家态度则成为被厌弃的对象”文中并没有出现,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心地上觉得一切闲散不紧张,禅宗思想流进儒学,便成为宋明之理学家”。故选D。3.本题考查概括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题型多种多样,有直接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做分析概括的;有列出文中的一些语句要求做是非判断的;也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的观点作判断的;还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推断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要注意着眼于全文,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直接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要综合与概括;二要注意把握关键句子、显性内容,如各段的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标题、论点或分论点、结论性句子等。三是综合分析,比较鉴别。D项,“就是让人们在散闲生活中要追求轻松”错,文中说“在散闲生活中精神易散漫,易放纵,故而要你收拾”,联系前后文,“在散闲生活中要追求”的应该是“莫惰”“莫骄”“明道正谊”。故选D。8、1.A2.C3.角度:①人民角度;②儿童角度;③劳动角度;④科技角度;⑤国际影响力角度;⑥日常生活角度。好处:①俭省的笔墨给读者留下清晰而较为完整的印象;②激发读者去欣赏《中国》画册。【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要求;然后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本题A项中“是为了突出前方的领袖画像”说法有误。原文中说“在这几幅作品以及紧随其后的‘开国大典’照片组中,人民都是真正的主体”。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内容,进行比对分析。本题要求选不正确的一项。C项中“新中国的伟大建设是靠人力劳动创造历史奇迹的”说法有误。原文中说“除人力劳动以外,新中国的现代化工程也不可小觑”。故选C。3.本题第一问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整体感知理解文章内容,根据题干要求确定答案涉及的内容范围;然后梳理层次,抓住关键语句,进行筛选概括;最后组织语言,分点作答。本文共用四个自然段分不同角度介绍了画册。结合各段关键语句“照片组中,人民都是真正的主体”,“少年儿童是新中国的未来”,“‘劳动最光荣’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富有感召力的一句口号”,“中国的科学技术和国际影响力在改革开放指引和推动下,取得惊人的成就”,“不同的是宏大的历史进程已融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整理作答。本题第二问考查分析选材组材的好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然后概括各段大意,梳理文章层次;最后从主旨表达、详略得当、阅读效果等角度加以概括。本文介绍的中国《画册》内容较多,但作者用四个自然段分多个角度全方位展现《画册》内容及特点,使读者可以清晰快速的了解,从而产生阅读的渴望。9、1.D2.B3.D【解析】

1.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强加因果,错在“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这个地方,原文第三段说“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而不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故选D。2.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的陷阱设置有:遗漏信息、添油加醋、未然与已然、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曲解文意等逻辑错误。本题要求选择“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曲解文意,错在“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这个地方,原文第二段说“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并不是做出“正面评价”。故选B。3.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以及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命题侧重于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本题要求选择“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A项,曲解文意,错在“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做出革新”这个地方,原文第二段列举一系列诗人要论证的观点是“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截取,尽其所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因此排除。B项,无中生有,错在“杜甫之前的诗人,或者以感性见长,或者以理性见长”这个地方,原文第一段说,“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并没有评价杜甫之前的诗人,故排除。C项,曲解文意,错在“作者在情感上一视同仁”这个地方,从第三段的论述看,作者列举“逃避”和“被击败”这两种回应危急的方式,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对杜甫“正面担荷”这种应对方式的欣赏和肯定,故排除。故选D。【点睛】论述类文本的做题技巧:完成论述类文本要通读原文。先仔细阅读所给的文章,标记重要信息,做到句清段结。了解文章说的是什么事,或讲的是什么理;文章涉及到什么人,什么观点等。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概括,我们都必须首先通读全文,然后抓住文章里的那些关键性的词、句,这些关键性的词语或句子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还有一些就是在文章的过渡处。10、1.C2.B3.B4.(1)昔日晋文公出逃,农夫赠他一块土,他最终返回了晋国,陛下您这个梦,不是正符合此事吗?(2)(殷不害)于是便在江陵暂且殡殓,自此他只吃粗食穿布衣,面色憔悴极度消瘦,看到的人无不为他悲哀。【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断句类选择题往往可用排除法,本身难度不大,比较选项异同,往往只有两三处断句不同,依据上下句的字词、结构搭配和句间逻辑关系,容易判定。画波浪线句子的句意是:十七岁那年,做了廷尉属官。殷不害长于处理政事,兼治儒家学术,名分和法治有轻重不便利之处,就上书指出,很多都被皇上采用。考生要注意抓动词和副词,“兼(兼以、又)”连接前后两个内容状语后置句“长于政事”“饰以儒术”,且副词常用于句首,故应在“兼”前断句,故排除AD;分析句意,“上书”的目的是“言之”,且“辄上书言之”的主语应该是殷不害,而不是“不便者”,故“不便者”与“辄上书”之间应该断开,故排除AB。故选C。2.本题考查了解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根据已学知识,联系文本内容,对选项中的文史典籍、古代职官、科举制度等方面做出判断。B项,“表示升职的有超迁、迁陟、左迁,表示降职的有迁黜、迁封、迁谪、迁窜等”错误,超迁、迁陟、迁封、右迁表示官职升迁;左迁、迁黜、迁谪、迁窜表示降职贬谪。故选B。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正确解答这类题,需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仔细进行对照,一看人,二看事,三看时和地。主要注意人物概括不准、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评价理解失当、文本评述失据等问题。B项,“梁武帝对他处理政务的能力非常欣赏,简文帝也因此赐予其母亲物品并提拔重用他”错误,依据“简文又以不害善事亲,赐其母蔡氏锦裙襦、毡席、被褥,单复毕备”,简文帝又因殷不害孝敬父母,赐给他的母亲蔡氏织锦裙襦、毡席、被褥,单夹衣也齐备。可知,B项原因分析错误,原因应是简文帝认为殷不害孝敬父母。故选B。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逐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倒装句式要调整,典故和比喻处通常意译。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出奔:出逃;遗:赠送;卒:最后;反:通“返”,返回;是:这,这件事。(2)即:于是;权:暂且;自是:从此;蔬食布衣:名词作动词,吃粗食穿布衣;枯槁:面色憔悴;哀之:为他悲哀,为动用法。【点睛】翻译句子之前,应先明确翻译的要求,即信达雅。然后把句子代入文中,做如下分析:有无特殊句式,有无专有名词(尤其要注意人的名字,因只有名没有姓,易被当做实词翻译),有无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通假等现象,理解大意,最后逐字进行对译。参考译文:殷不害字长卿,陈郡长平县人。祖父殷任,齐朝豫章王行参军。父亲殷高明,梁朝尚书中兵郎。殷不害性情特别孝顺,父丧期间过于毁顿,因此年少时就知名。持家勤俭节约,住所特别贫寒,有五个弟弟,都年小体弱,不害既要侍奉老母,又要抚养小弟,勤劳之至,当时士大夫因他行为敦厚持重而称道他。十七岁那年,做了廷尉属官。殷不害长于处理政事,兼治儒家学术,名分和法治有轻重不便利之处,就上书指出,很多都被皇上采用。大同五年,殷不害调任镇西府记室参军,不久又以原职兼任东宫通事舍人。当时朝廷政事多委托东宫办理,殷不害和舍人庾肩吾值日上奏政事,梁武帝曾对庾肩吾说:“你是文学之士,政事不是你的长处,为什么不让殷不害来呢?”可见殷不害被知遇之一斑。简文帝又因殷不害孝敬父母,赐给他的母亲蔡氏织锦裙襦、毡席、被褥,单夹衣也齐备。大同七年,殷不害担任东宫步兵校尉。太清初年,调任平北府谘议参军。侯景叛乱,殷不害跟随简文帝入宫。台城陷落时,简文帝在中书省,候景带领披甲将士入朝晋见皇帝,只是顺路拜见简文帝而已。候景的士兵都是羌、胡异族,常与身边人发生冲突,很不谦恭,侍从护卫都害怕而避开他们,只有殷不害和中庶子徐摘侍立一旁不动。简文帝被侯景幽禁后,他要求派人请殷不害来与他同住,侯景应允,殷不害来后侍奉简文帝更加恭敬。当时简文帝夜里做梦吞了一块土,很不高兴,于是把梦告诉殷不害,殷不害说:“过去晋文公出逃,农夫给他一块土,最后晋文公返回了晋国,陛下此梦,莫非与此事相符?”简文帝说:“假若上天有命,希望这话不是荒诞之语。”梁元帝继位后,任殷不害为中书郎,兼廷尉卿,于是殷不害举家西上江陵。江陵被围困时,殷不害首先在别宅督战,他的母亲在那儿失踪。当时天气很寒冷,冰雪交落,被冻死的年老体弱者填满沟壑。殷不害边走边哭,到处寻找,凡是看见沟水中的尸首,都跳下去捧扶细看,以致全身湿透冻僵了,他滴水未进,嚎哭不止,这样过了七天,才找到他母亲的尸首。殷不害靠着尸体哭泣,声断气绝,过路的人无不为之流泪。他就在江陵暂停灵柩葬了母亲,从此殷不害粗食布衣,形容憔悴消瘦,看见的人没有不为他伤心的。11、1.C2.C3.D4.(1)居住在乡里之中,竟至于不被人尊敬,这是我自己道德修养得还不够,他有什么罪过。(2)但是天下的人们,无论是贤人还是不肖之人,无论是认识他还是不认识他,都仰慕他的名声,谈论游侠的都标榜郭解以提高自己的名声。5.①有人对郭解态度不尊重,门客就难以忍受。②有很多人半夜上门拜访,请求把他家的门客接回自家供养。③贵为将军的人主动替他求情。④有人得罪郭解,别人主动为他复仇。【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之”是“到,去”的意思,后面的宾语是“旁郡国”,二者之间不能断开,这就排除A和D;后半句意思是“替人办事,事能办成的,一定把它办成,办不成的,也要使有关方面都满意”,两个“事”一个做宾语,一个做主语,中间要断开,排除B。故选C。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清朝杨揆《病兵吟》‘朝不得食,荷戈拓戟;暮不得息,践更行汲’与此意同”错误,诗句里是“轮流,替换”的意思,与前面的意思不同。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太史公认为:……既然能留下美名,就值得肯定”错误,选项曲解了“人貌荣名,岂有既乎!”中“既”的意思,此处是动词“完、了,尽”的意思,该句意思是“人可用光荣的名声作容貌,难道会有穷尽的时候吗?”如《进学解》:“言未既”“既”也是动词“完、了,尽”的意思。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邑屋”,乡里;“见”,表被动,被;“是”,这;“是吾德不修也”,判断句式。(2)中,“无”,无论,不管,不分;“知”,了解,认识;“慕”,仰慕;“引以为名”,标榜郭解以提高自己的名声。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郭解深受人们肯定体现在哪些事上?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然后到文中筛选出人们肯定郭解的内容,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如“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夜半过门常十余车,请得解客舍养之”,意思是“城中少年及附近县城的贤人豪杰,半夜上门拜访郭解的常常有十多辆车子,请求把郭解家的门客接回自家供养”,连郭解家的门客都如此受重视,说明人们肯定郭解;如“卫将军为言:‘郭解家贫,不中徙。’上曰:‘布衣权至使将军为言,此其家不贫’”,贵为将军的人替郭解求情,说明他受人肯定;如“客誉郭解,生曰:郭解专以奸犯公法,何谓贤!解客闻,杀此生,断其舌”,此生冒犯郭解,郭解的门客主动题郭解报仇;如有人对郭解态度不敬的时候,门客就难以忍受。这些都能说明人们对郭解的肯定。【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参考译文:郭解是轵县人,字翁伯。他是善于给人相面的许负的外孙子。郭解的父亲因为行侠,在汉文帝时被杀。郭解为人个子矮小,精明强悍,不喝酒。他小时候残忍狠毒,心中愤慨不快时,亲手杀的人很多。等到郭解年龄大了,就改变行为,检点自己,用恩惠报答怨恨自己的人,多多地施舍别人,很少期望别人报答自己。但他自己喜欢行侠的思想越来越强烈。郭解姐姐的儿子依仗郭解的势力,同别人喝酒,让人家干杯。人家的酒量小,不能再喝了,他却强行灌酒。那人发怒,拔刀剌死了郭解姐姐的儿子,就逃跑了。郭解派人暗中探知凶手的去处。凶手窘迫,自动回来把真实情况告诉了郭解。郭解说:你杀了他本来应该,我的孩子无理。于是放走了那个凶手,把罪责归于姐姐的儿子,并收尸埋葬了他。人们听到这消息,都称赞郭解的道义行为,更加依附于他。郭解每次外出或归来,人们都躲避他,只有一个人傲慢地坐在地上看着他,郭解派人去问他的姓名。门客中有人要杀那个人,郭解说:居住在乡里之中,竟至于不被人尊敬,这是我自己道德修养得还不够,他有什么罪过。于是他就暗中嘱托尉史说:这个人是我最关心的,轮到他服役时,请加以免除。以后每到服役时,有好多次,县中官吏都没找这位对郭解不礼貌的人。他对此感到奇怪,问其中的原因,原来是郭解使人免除了他的差役。于是,他就负荆请罪。少年们听到这消息,越发仰慕郭解的行为。郭解保持着恭敬待人的态度,不敢乘车走进县衙门。他到旁的郡国去替人办事,事能办成的,一定把它办成,办不成的,也要使有关方面都满意,然后才敢去吃人家酒饭。因此大家都特别尊重他,争着为他效力。城中少年及附近县城的贤人豪杰,半夜上门拜访郭解的常常有十多辆车子,请求把郭解家的门客接回自家供养。待到汉武帝元朔二年,朝廷要将各郡国的豪富人家迁往茂陵居住,郭解家贫,不符合资财三百万的迁转标准,但迁移名单中有郭解的名字,因而官吏害怕,不敢不让郭解迁移。当时卫青将军替郭解向皇上说:郭解家贫,不符合迁移的标准。但是皇上说:一个百姓的权势竟能使将军替他说话,这就可见他家不穷。郭解于是被迁徙到茂陵。人们为郭解送行共出钱一千余万。轵人杨季主的儿子当县掾,是他提名迁徙郭解的。郭解哥哥的儿子砍掉杨县掾的头。从此杨家与郭家结了仇。郭解迁移到关中,关中的贤人豪杰无论从前是否知道郭解,如今听到他的名声,都争着与郭解结为好朋友。郭解个子矮,不喝酒,出门不乘马。后来又杀死杨季主。杨季主的家人上书告状,有人又把告状的在宫门下给杀了。皇上听到这消息,就向官吏下令捕捉郭解。郭解逃跑,过了很久,官府才捕到郭解,一次,轵县有个儒生陪同前来查办郭解案件的使者闲坐,郭解门客称赞郭解,儒生说:郭解专爱做奸邪犯法的事,怎能说他是贤人呢?郭解门客听到这话,就杀了这个儒生,割下他的舌头。官吏以此责问郭解,令他交出凶手,而郭解确实不知道杀人的是谁。杀人的人始终没查出来,不知道是谁。官吏向皇上报告,说郭解无罪。御史大夫公孙弘议论道:郭解以平民身份行侠,玩弄权诈之术,因为小事而杀人,郭解自己虽然不知道,这个罪过比他自己杀人还严重。判处郭解大逆无道的罪。于是就诛杀了郭解翁伯的家族。太史公说:我看郭解,状貌赶不上中等人材,语言也无可取的地方。但是天下的人们,无论是贤人还是不肖之人,无论是认识他还是不认识他,都仰慕他的名声,谈论游侠的都标榜郭解以提高自己的名声。谚语说:人可用光荣的名声作容貌,难道会有穷尽的时候吗?可惜呀!12、例文:感恩粮食,感谢光阴人和庄稼比邻而居,共同遵循着大地的契约:一块土地养一茬庄稼,养一辈人。生命,对于庄稼,是一季;对于人,是一辈子;对于土地,是生生世世——人和庄稼的历史与记忆,都融汇在泥土里,如同久别重逢的故人,挨挨挤挤地坐着。像兄弟,人和庄稼永远不缺话题。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的事也是庄稼的事。哪怕什么都不说,就默默抽根烟,眼睛和露珠上也一样心有灵犀地星星闪闪。人要回家了,不忘抚摸着庄稼,把脉时光,和他们约定好,待到芒种或秋分,就接他们回去。祖先造的字、立的规——庄稼,依次念是,庄是禾的家。村庄是人的,也是庄稼的。太爷说,谷与人本是兄弟,被贬黜乡野,但终要归位的!人也一样。于庄稼,这个位是家,在人的村庄里;于人,这个位是冢,在庄稼的乡野里。如同历史上那些兄弟,长大后成了冤家,再难聚首。这是人性?还是自然的属性?抑或是大地契约的附加条款?庄稼成熟了,也老了,到了回家的时间。和人一样,他们抛弃身外物,换个身份,被亲切地唤作“粮食”:米良,人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终于可以与人相濡以沫了。爷爷喜欢睡在新收的粮食上,眯着眼,吧嗒吧嗒地抽烟。烟火像星辰,发须像草木,肋骨像山川,随呼吸起伏的胸脯像海洋。父亲也是,一躺良久。他们虔诚、宁静而幸福,恍若去了另一个时空。我也躺过,但很快就跳下来——被粮食硌得腰酸背痛,苦不堪言。父亲睥睨我一眼:粮食认生!你是城里人,脚底板没一点土,他们当然拿你当外人。但我打小和他们一块长大的呀!是发小,虽算不上至交,起码也是故交吧?父亲拿筷子敲我的碗:有你这么糟蹋故交的吗?我狡辩:不就撒点剩饭嘛,正好喂蝼蚁、家禽。父亲气得吹胡子瞪眼:你这——你这,是不尊重、不孝顺!你们城里人呀,就是忘本!像儿时那样,父亲拿过我的碗,把剩饭扒到他碗里。他轻缓地嚼着,神色平静,不像在吃饭,倒像在唠家常。那些粮食恍若也有生命,父亲敬若神明、祖先,容不得丝毫亵渎。原来,吃饭不只是口舌之快,还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父亲咀嚼的是粮食,也是时光。春天,阳光打开胚芽的门栓,粮食比人起得更早,更懂得一年之计在于春。阳光、雨水、露珠、风、虫鸣、黑夜……这些共同的往事,粮食都一粒粒帮人记着。父亲一口口咀嚼,时光一截截后退,从我的童年,到父亲的童年,到爷爷的童年,到人类的童年……一粒粮食,囊括天地,聚日月精华,采天地灵气。人食用粮食,也传承了其灵性。粮食融入人体,也是阳光、雨露、虫鸣和土香在人生命中的延伸和循环。循着血脉,在灵魂深处,每一粒粮食都是一个行走的人;缘着时光,在大地深处,每一个人都是一粒坐禅的粮食。与粮食同行。辛苦一生,温暖一生,生生不息;感恩一生,敬畏一生,生生不灭。【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