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古诗词三首》(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古诗词三首》,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默写古诗词,理解古诗词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及创新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略古诗词的韵味,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二、教学内容1.课文:《古诗词三首》(包括《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夜雨寄北》)2.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介绍3.古诗词基本知识讲解4.朗读、背诵、默写古诗词5.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6.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默写古诗词,理解古诗词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2.教学难点:把握古诗词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黑板、粉笔等2.学具:教材、笔记本、笔等五、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词,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2.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介绍:介绍《古诗词三首》的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3.朗读、背诵、默写古诗词: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背诵、默写古诗词,培养学生的语感。4.理解古诗词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基本内容,把握古诗词的意境。5.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魅力。6.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引导学生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7.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布置作业,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六、板书设计1.《古诗词三首》2.作者:王之涣、李白、杜甫3.古诗词基本知识讲解4.朗读、背诵、默写古诗词5.理解古诗词的基本内容6.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7.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七、作业设计1.背诵《古诗词三首》2.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写出自己的感悟3.搜集其他古诗词,进行拓展阅读4.小组讨论: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八、课后反思1.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2.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是否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及创新能力是否有所提升?3.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4.如何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5.对下一步教学计划的调整与优化。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一、古诗词的语言特点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语言之美,独具魅力。古诗词的语言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韵律美:古诗词讲究平仄、押韵,使得诗句朗朗上口,具有音乐之美。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平仄押韵,读来抑扬顿挫,富有音乐感。2.意象美:古诗词善于运用意象,通过具体的物象来传达抽象的情感。如《望庐山瀑布》中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通过描绘瀑布的壮观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3.寓意美:古诗词往往寓意深远,言简意赅。如《夜雨寄北》中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通过描绘巴山夜雨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4.境界美:古诗词追求意境的营造,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出广阔的意境。如《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憧憬。二、品味古诗词语言美的方法1.抓住关键词: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首先要抓住关键词。关键词是诗句中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和“更上”,揭示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憧憬。2.把握意象: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要善于把握意象。意象是诗人通过具体物象传达情感的桥梁。如《望庐山瀑布》中的“瀑布”,通过描绘瀑布的壮观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3.体会情感: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要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情感是古诗词的灵魂,只有把握住诗人的情感,才能真正领略到古诗词的魅力。如《夜雨寄北》中的“君问归期未有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4.联想与想象: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要善于运用联想与想象。联想与想象是欣赏古诗词的重要手段,通过联想与想象,可以更好地把握古诗词的意境。如《登鹳雀楼》中的“千里目”,让我们联想到远方的美景,激发我们对未来的向往。5.背景了解: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要了解诗歌的背景。背景是理解诗歌的重要依据,了解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如《望庐山瀑布》中的“望”,让我们想到诗人当时所在的位置,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三、品味古诗词语言美的意义1.提高审美能力: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欣赏古诗词的语言美,学生可以培养对美的感知、鉴赏和创造能力。2.传承传统文化: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3.培养人文素养: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4.陶冶情操: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古诗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5.激发创作灵感: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古诗词的语言美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总之,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传承传统文化、培养人文素养、陶冶情操和激发创作灵感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引导学生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让他们在欣赏古诗词的过程中,感受美的熏陶,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继续深入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6.对比与对照: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可以通过对比与对照来加深理解。例如,将《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与《夜雨寄北》中的“巴山夜雨涨秋池”进行对比,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自然景象所带来的不同情感体验。7.修辞手法的运用: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都是增强语言表现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分析这些修辞手法,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句的内涵。例如,《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通过夸张的比喻,表达了诗人追求更高境界的愿望。8.语言节奏与停顿:古诗词的朗读节奏与停顿对于理解诗意、感受语言美至关重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诗句的节奏感,如五言诗的“二三”节奏,七言诗的“二二三”节奏,以及诗句中的自然停顿,这些都是体会古诗词语言美的重要方面。9.文化内涵的挖掘:古诗词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历史典故、哲学思想、道德观念等。通过挖掘这些文化内涵,学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古诗词的意义。例如,《夜雨寄北》中的“何当共剪西窗烛”,涉及了古代文人夜谈的文化习俗,增强了诗句的文化韵味。10.个性化解读:每个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受都是独特的。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可以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古诗词的学习中,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古诗词的语言美。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深入品味,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语言鉴赏能力,还能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获得更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食品安全员考试案例分析试题及答案
- 统计学基础知识考点试题及答案
- 开阳县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分享课件
- 汽车维修行业分析
- 宿州航空职业学院《工程材料科学基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湖北孝感美珈职业学院《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盘锦职业技术学院《理解艺术B:探索古典音乐》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药理学知识拓展及试题及答案分析
-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中级朝鲜语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癌症疼痛三阶梯止痛疗法幻灯片
- 外研版高中英语新教材必修三Unit1随身课本-Understandingideas01
- 口袋妖怪白金详细图文攻略(整理全)
- GB/T 9575-2013橡胶和塑料软管软管规格和最大最小内径及切割长度公差
- GB/T 6495.2-1996光伏器件第2部分:标准太阳电池的要求
- 2023年全国高考英语试题和答案(辽宁卷)
- 【精品】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阅读理解专项训练5含答案全国通用
- 详解2021年《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ppt
- 保护继电器中文手册-re610系列rem610tobcnb
- 焊接接头表面质量检查记录
- 空调机房吸音墙顶面综合施工专题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