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学年北京东城区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统测卷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长120分钟。2023.7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4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在《红楼梦》描述的各种服装色彩中,红色是被提及数量最多的,大约有三十多处。红色的名目繁多,包括大红、桃红、水红、银红、海棠红、石榴红,以及杨妃色等。明确地提到“绿”“青”这两个字的地方有十几处。绿色有水绿、葱绿、柳绿、闪珠绿、翡翠、松花绿等;“青”有红青、佛青、石青等。除了红、绿、青色以外,还有一些其他颜色,如玫瑰紫、蜜青混合色、葱黄、白、藕色秋香色、玉色、月桂白、松花色、宝蓝、鹅黄、紫色等。如此丰富而绚丽的颜色在书中大量出现,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当时的染色及印花工艺水平的高超。《红楼梦》的服装色彩描写,是对明清社会服饰色彩流行的记载,也展现出传统服饰风格中色彩融洽并和谐统一的特点。如第三十五回借莺儿打络子说出一番色彩搭配的妙语:“莺儿道:‘大红的须是黑络子才好看或是石青的才压得住颜色。’宝玉道:‘松花色配什么?’莺儿道:‘松花配桃红。’宝玉笑道:‘这才娇艳。再要雅淡之中带些娇艳。’莺儿道:‘葱绿柳黄是我最爱的’”。这样的例子在书中举不胜举。《红楼梦》中对于色彩的描写和应用,对现代拓宽服饰色彩范围、丰富服饰内涵,都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深谙色彩搭配之道的曹雪芹,并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思路,而是有着他独到的眼光。国人讲究为人处世要谦逊内敛,不可张扬,许多人从小就有穿衣不可过于跳脱鲜艳的观念,而曹雪芹在书中为我们展示了许多十分大胆的色彩搭配。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在传统观念里为人诟病的“红配绿”——红色与绿色为互补色,二者之间极具反差,人们多不接受这样强烈的色彩刺激。但在书中,红与绿却显示了无比和谐的统一。作者敏锐细腻、准确地把握住“红”与“绿”对比色系,并用其作为贯穿于全书的始终的色彩基调。绿色与红色呼应后,倒是怡红快绿,自有一番风味。可见色彩的搭配不应拘泥,应有让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视觉效果。(取材于赵林的相关文章)材料二《红楼梦》塑造了众多鲜活生动的形象,曹雪芹巧妙运用了色彩本身所富含的情感表达,通过描写人物服饰色彩,暗示其性格特征,丰富人物形象。以贾宝玉为例,大红色几乎是贾宝玉一生的生命底色,单从服饰上来看,有“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银红撒花半旧大袄”等,可见其对大红色的偏爱。即使到了结尾一百二十回写到的贾宝玉最终在雪地里光头赤脚,与一僧一道绝尘而去这样凄冷的景象,他身上披的也是一袭艳丽的大红猩猩毡氅。贾宝玉穿大红色的服饰,十分契合他富贵公子雍容华贵的人物形象。大红色寓意着火焰、太阳,象征着自由奔放,而这也是关于贾宝玉反抗精神的隐喻。他跳脱于世俗之外,不为封建礼法所束缚,这样“出格”的举动,只有醒目的大红色最为适合。这样的色彩与人物的性格形象的联系,在其他人物身上也多有体现。大家所熟知的林黛玉初进贾府时王熙凤的“首秀”——头戴金丝珠髻、赤金项圈,身穿大红洋缎裉袄,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加上豆绿宫绦与粉色的玉佩,当真是彩绣辉煌,恍若神仙妃子。诚然,从“一身色彩不宜过多”的现代搭配原则来看,凤姐这一身色彩杂乱繁琐,难逃太过花哨之嫌。然而正是这样艳丽富贵的色彩,最能体现王熙凤那泼辣张扬的人物特点。《红楼梦》作为小说,书中的服饰描写完全服务于人物。除此之外,书中还提及了许多如“茄色”“玉色”等抽象的色彩,但读者却不难联想到色彩大概的模样,原因便在于其大部分色彩都在自然中有迹可循。在书中,曹雪芹借贾母之口介绍了一种十分轻薄的罗布,唤做“软烟罗”,书中写软烟罗的四种颜色,分别是“雨过天青”“秋香色”“松绿色”“银红色”,这一段写下来,即使没见过这软烟罗,也要觉得美了。为何呢?且看那“雨过天青”的命名,湿润的江南水乡,天上刚刚下完雨,天还阴着,却又升起了朦胧的霞光,于是雨烟与碧色的云交织,清灵透亮。这样的颜色,是大自然的馈赠,所以显得格外脱俗。当色彩来源于自然,色彩便有了生命。《红楼梦》的色彩文化离不开自然美的加持,它们不仅包含了自然界独有的美,也包含了自然界美的规律。同时,因为自然色被赋予了人的情感,色彩也就有了升华了的内涵。(取材于王艺颖、鲍伟的相关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服装色彩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红楼梦》描述的各种服装色彩中,红色被提及最多,其次是绿色,然后是青色。B.《红楼梦》中丰富而绚丽的颜色,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染色及印花工艺的水平高超。C.中国人在衣着上不喜过于跳脱鲜艳,逐渐形成了为人处世谦逊内敛的风格。D.《红楼梦》中所写红绿色彩搭配自然,是为了证明“红配绿”的传统观念是错误的。2.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从贾宝玉的出场到离场,大红色几乎成为了贾宝玉一生的生命底色。B.醒目的大红色不仅符合宝玉的身份,而且代表了宝玉叛逆以及追求自由的性格。C.王熙凤出场时杂乱繁琐的服饰色彩,是曹雪芹赋予她这个人物形象最合适的搭配。D.“自然美”升华了《红楼梦》的色彩文化内涵,因此自然色被赋予了人的情感。3.根据材料一与材料二,下列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借莺儿的妙语,表现出曹雪芹对当时社会服饰色彩合理搭配的推动。B.曹雪芹在服饰色彩搭配不落窠臼,上场王熙凤身穿红袄绿裙亮相,使人眼前一亮。C.《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服饰大红色居多,契合他贵族公子形象和小说主角地位。D.《红楼梦》写了“软烟罗”的四种颜色,这其中当属“雨过天青”的命名最具美感。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关于《红楼梦》服饰色彩美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服饰色彩的搭配,体现出作者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内涵。B.《红楼梦》中服饰色彩的搭配,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小说众多人物的形象特点。C.《红楼梦》中很多色彩都能够在自然中找到对应的元素。D.大红色是书中众人物服饰使用最多的颜色。5.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红楼梦》色彩美学对当今服饰色彩设计的启示。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4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宜黄县学记曾巩①古之人,自家至于天子之国,皆有学。自幼至于长,未尝去于学之中。师友以解其惑,劝惩以勉其进,戒其不率,其所以为具如此,而其大要,则务使人人学其性,不独防其邪僻放肆也。虽有刚柔缓急之异,皆可以进之中,而无过不及。使其识之明,气之充于其心,则用之于进退语默之际,而无不得其宜;临之以祸福死生之故,而无足动其意者。为天下之士,而所以养其身之备如此,则又使知天地事物之变、古今治乱之理,至于损益废置、先后终始之要,无所不知。其在堂户之上,而四海九州之业、万世之策皆得。及出而履天下之任,列百官之中,则随所施为,无不可者。何则?其素所学问然也。盖凡人之起居、饮食、动作之小事,至于修身为国家天下之大体,皆自学出,而无斯须去于教也。②宋兴几百年矣。庆历三年,天子图当世之务,而以学为先,于是天下之学乃得立。而方此之时,抚州之宜黄犹不能有学。士之学者皆相率而寓于州,以群聚讲习。其明年,天下之学复废,士亦皆散去。而春秋释奠之事,以著于令,则常以主庙祀孔氏,庙不复理。皇祐元年,会令李君详至,始议立学,而县之士某某与其徒,皆自以谓得发愤于此,莫不相励而趋为之。故其材不赋而羡,匠不发而多。其成也,积屋之区若干,而门序正位、讲艺之堂、栖士之舍皆足;积器之数若干,而祀饮寝室之用皆具。其像,孔氏而下,从祭之士皆备。其书,经史百氏、翰林子墨之文章无外求者。其相基会作之本末,总为日若干而已。何其周且速也!③当四方学废之初,有司之议,固以谓学者人情之所不乐。及观此学之作,在其废学数年之后,唯其令之一唱,而四境之内响应而图之,为恐不及。则夫言人之情不乐于学者,其果然也欤?④宜黄之学者,固多良士。而李君之为令,威行爱立,讼清事举,其政又良也。夫及良令之时,而顺其慕学发愤之俗,作为宫室教肄之所,以至图书器用之须,莫不皆有,以养其良材之士。虽古之去今远矣,然圣人之典籍皆在,其言可考,其法可求。使其相与学而明之,礼乐节文之详,固有所不得为者。若夫正心修身,为国家天下之大务,则在其进之而已。使一人之行修,移之于一家,一家之行修,移之于乡邻族党,则一县之风俗成、人材出矣。教化之行,道德之归,非远人也,可不勉欤!县之士来请曰:“愿有记!”故记之。十二月某日也。(取材于作者同名文章)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戒其不率
率:直率B.其素所学问然也
素:平时C.庙不复理
理:管理D.何其周且速也
周:周详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则用之于进退语默之际
虽古之去今远矣B.而以学为先
以养其良材之士C.而方此之时
而四境之内响应而图之D.则常以主庙祀孔氏
则在其进之而已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其大要,则务使人人学其性但它最重要的,是务必让每个人都学习善良的本性B.故其材不赋而羡,匠不发而多所以所需物料不摊派还有剩余,工匠不征调还远远超额C.固以谓学者人情之所不乐坚持认为学习的人情绪上普遍不会很高兴D.教化之行,道德之归,非远人也教化的推行,道德的归属,并不远离世人啊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立县学可以为国家持续培养出大批满足管理需求的合格管理者。B.宋代春秋两季祭祀孔子的典礼,已有明文规定,所以常以庙祭孔子。C.朝廷对地方学校的建筑规模、校舍用途、图书数量等没有明确规定。D.宜黄县有很多优秀的读书人,这与县令大力兴建县学有直接的关系。10.请根据文章第③④段,归纳宜黄县学兴建的原因。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暑旱苦热宋·王令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1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风”两句,写阳光炙烤,暑热难消。紧扣题目,描绘出酷暑天热难当的情景。B.“天岂”一句,写上天并不怕“河汉”干涸,与“人固”句中人怕江海枯竭形成对比。C.“昆仑”两句,诗人期待能去传说中如“昆仑”“蓬莱”一样的清凉世界,躲避暑热。D.结尾两句诗人的想法,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最后两句体现的精神一致。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用“屠”字,形象地写出暑热肆虐,又表示“清风”力量弱小,衬托暑旱之烈。B.诗人用“江海竭”“河汉干”真实地写出旱灾横行,展示了一幅民不聊生的画面。C.“昆仑”高“蓬莱”远,无法马上解除百姓暑热,从正面呼应题目中的“苦”字。D.此诗情感复杂,既有对上天任凭暑热横行的批判,还有对残酷现实的无奈。13.此读想象奇特,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请结合一处具体诗句,对此特点加以分析。14.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1)人穷则反本,
,未尝不呼天也;
,未尝不呼父母也。(司马迁《屈原列传》)(2)既自以心为形役,
?悟已往之不谏,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3)西当太白有鸟道,
。地崩山摧壮士死,
。(李白《蜀道难》)(4)昆山玉碎凤凰叫,
。十二门前融冷光,
。(李贺《李凭箜篌引》)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羌笛何须怨杨柳①在中国古代,边塞诗十分盛行,到了唐代尤甚。它着力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高适的《燕歌行》《蓟门行五首》、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二首》等,都流传甚广。②“羌笛何须怨杨柳”就是王之涣名作《凉州词二首·其一》中的一句。全诗如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③这首诗简单明了,十分好懂: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立在那里,显得冷峻又孤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天迟迟不来呢,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④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就是指幅员辽阔的大西北。这里虽有大山大野,但戈壁荒漠也多,著名的黄土高原就在此。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只两句,便勾勒出大西北苍茫、浩瀚的轮廓。他虽不属边塞诗人,但他的边塞之作下笔有神,让后人一诵再诵。⑤玉门关,我是去过的,在上世纪80年代。“孤城”之说,一点也不假。玉门虽然已繁华了很多,但从整体的地理环境上看,还是显得孤立无援。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就在玉门市——不知为什么,我总会把这座巍峨的孤城与王进喜联系在一起,觉得这座边关也应该姓“铁”。诗人李季笔下的玉门,便是战士,是石油工人,是铁打的硬汉!“春风不度”,是悲观的写法,春风是不会忽略玉门关的。⑥阳关,离玉门关不远,大概三十公里的样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担心,友人过了阳关,就进入另一片天地,在那里,连折柳送友都很难办到。在古人看来,这里也是春风不度之地,然而,阳关在历史上是繁华过的,曾经车水马龙,著名的阳关大道至今留有往日喧腾的车辙。作家周而复的小说《上海的早晨》里有一句话“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后来成为百姓口头的俗语,可见“阳关大道”之盛名。后来,沙进人退,草木枯竭,阳关变成了一片废墟,令人扼腕。我们去阳关走访的那一天,老天赏脸,风和日丽,长空中有几片白云在飘。一只金色的苍鹰在孤独地盘旋。而那耸立着的阳关烽燧,一身褴褛,仍站在沙海里,守护着这座关隘,令人动容。⑦在阳关遗址,有一些小店铺,只是不见有羌笛出售。羌笛,是羌民族的一种古老的吹奏乐器,音域低沉而有些哀怨,很适合在大西北的滚石流沙中吹奏,如号角,闻之让人顿生斗志。就像马头琴,最适合在辽阔的大草原上弹奏一样。它们都奏出了古老民族的心声,呼天抢地般,在祈求上苍护佑这一片生存之地。这里倒是有埙售。埙,也是一种古老乐器。我买了两只,一只六孔,另一只十孔,金黄色的,很是上眼。我奔向烽燧,对着它,吹出古曲《阳关三叠》。⑧抬眼西望,荒沙茫茫,连着无垠的戈壁。不见一棵树,想见到一棵小草都有些奢侈。只有骆驼刺,稀稀拉拉地长在那里。叶很短,刺却很尖,也长。还有沙漠壁虎,藏入乱石间,东张西望,很是警觉的样子。世间万物,各有各的生存法则,我竟羡慕起它的坚韧与生存能力。⑨我是喜欢甘肃这片土地的,前后去过五六次,喜欢它的苍凉、辽阔,以及质朴。它的地底,埋有往日的辉煌历史,往日的繁华,往日的人文与哲思。⑩在甘肃友人的陪伴下,我走过整个的“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在祁连山和巴丹吉林沙漠中间,长约1000公里,宽几公里至近200公里。我轻轻叩动过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等城市那厚重的历史之门。那里的人,格外质朴、豪爽、勤勉。那里的酒,格外香甜、绵柔,一饮即醉,但不上头。河西走廊是片富饶之地,它的人文历史是无价的宝藏。在武威,友人送我一件当地出土的青铜奔马的仿制品,即著名的文物“马踏飞燕”。在行车途中,窗外是覆盖着白雪的祁连诸峰和乌鞘岭,我目不转睛地凝视山岭之下正安详地啃草的白牦牛和黑牦牛。我总觉得,它们不是一群被人驯服过的牲畜,而是西域这片土地的主宰者,它们走下祁连山,凝望着这个世界的沧桑变迁。⑪斗转星移,又是几十年过去了,正如我国的许多沙漠地带一样,如今,这片土地上,沙在退,人在进。一片片戈壁荒漠,正在变成生命的绿洲。这便是我们这个古老族群的韧性!假如有生命轮回,假如王维重新踏上这片土地,踏上这条长长的河西走廊,“西出阳关无故人”之忧定会消解。王之涣也不必再感叹“羌笛何须怨杨柳”了,春风早就度过了玉门关和阳关。连往日显得孤寂、哀怨的沙漠驼铃声,都变得清新、愉悦,充满了春的气息。(取材自查干的同名散文)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人扼腕
扼腕:握住手腕,表示有力B.一身褴褛
褴褛:形容烽燧破旧不堪C.很是上眼
上眼:即入眼,表示合意D.沧桑变迁
沧桑:比喻世事变化很大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引用王之涣的诗来凸显玉门关因整体地理环境而显得“孤立无援”。B.作者认为玉门关也应该姓“铁”,因为它如“铁”般顽强地坚守在戈壁。C.作者描写沙漠壁虎“藏入乱石间”,意在反衬茫茫西北边关一直毫无生气。D.作者描述自己在河西走廊所见之景,表达了对这片土地无限的喜爱之情。17.作者在⑪段中称赞我们这个古老族群有“韧性”。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这种“韧性”的具体表现。18.本文题目为“羌笛何须怨杨柳”,意蕴丰富。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其中的寓意。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微写作(10分)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19.一篇课文对人的影响,也许要超过很多本书的影响。请推荐一篇对你影响最大的课文,并阐释你的推荐理由。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20.现在的语文课堂,学习形式多样,比如分小组讨论、课本剧表演等。请你描写语文课上的一个学习形式。要求:点面结合,语言生动,不超过150字。21.新学期开始,你就要进入高三的学习了。请以“新起点”为开头写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有感染力。作文(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22.按要求作文。近日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同学们的回信中指出:“你们在信中说,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说得很好。新时代中国青年就应该有这股精气神。”请以“我看‘自找苦吃’”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顺畅,书写清晰。23.按要求作文。汪曾祺曾说:“好的语言,都不是稀奇古怪的语言……都只是平常普通的语言,只是在平常语中注入新意……”请以“这句话真让我没想到”为题目,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联想与想象,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顺畅,书写清晰。1.B
2.D
3.B
4.A
5.①应体现色彩融洽并和谐统一的特点;②色彩的搭配不应拘泥,应有让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视觉效果;③服饰色彩的搭配,应注意色彩本身所富含的情感表达,应表现出人物的身份和性格;④色彩来源于自然,色彩文化离不开自然美的加持。【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其次是绿色,然后是青色”错。材料一原文“明确地提到‘绿’‘青’这两个字的地方有十几处。绿色有水绿、葱绿、柳绿、闪珠绿、翡翠、松花绿等;‘青’有红青、佛青、石青等”,并没有说其次是绿色,然后是青色。C.“中国人在衣着上不喜过于跳脱鲜艳,逐渐形成了为人处世谦逊内敛的风格”强加因果。材料一原文说的是“国人讲究为人处世要谦逊内敛,不可张扬,许多人从小就有穿衣不可过于跳脱鲜艳的观念”。D.“是为了证明‘红配绿’的传统观念是错误的”错。由材料一原文“可见色彩的搭配不应拘泥,应有让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视觉效果”可知,《红楼梦》中所写红绿色彩搭配自然,是为了表明色彩的搭配不应拘泥,应有让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视觉效果的观点。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自然美’升华了《红楼梦》的色彩文化内涵,因此自然色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因果关系颠倒。材料二原文说的是“因为自然色被赋予了人的情感,色彩也就有了升华了的内涵”。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信息、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A.“表现出曹雪芹对当时社会服饰色彩合理搭配的推动”错。材料一原文“《红楼梦》的服装色彩描写,是对明清社会服饰色彩流行的记载,也展现出传统服饰风格中色彩融洽并和谐统一的特点”可知,《红楼梦》中借莺儿的妙语,展现出传统服饰风格中色彩融洽并和谐统一的特点。C.“契合他贵族公子形象和小说主角地位”错。由原文“贾宝玉穿大红色的服饰,十分契合他富贵公子雍容华贵的人物形象。大红色寓意着火焰、太阳,象征着自由奔放,而这也是关于贾宝玉反抗精神的隐喻。他跳脱于世俗之外,不为封建礼法所束缚,这样‘出格’的举动,只有醒目的大红色最为适合”可知,《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服饰大红色居多,契合他贵族公子形象和是贾宝玉反抗精神的隐喻,并没有说契合他小说主角地位。D.“这其中当属‘雨过天青’的命名最具美感”错。文中只是以“雨过天青”为例来介绍“软烟罗”的颜色,说明《红楼梦》中还提及的许多抽象的色彩都在自然中有迹可循,并没有说“雨过天青”的命名最具美感。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体现出作者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内涵”错。由材料一原文“深谙色彩搭配之道的曹雪芹,并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思路,而是有着他独到的眼光。国人讲究为人处世要谦逊内敛,不可张扬,许多人从小就有穿衣不可过于跳脱鲜艳的观念,而曹雪芹在书中为我们展示了许多十分大胆的色彩搭配”可知,《红楼梦》中服饰色彩的搭配,体现出作者色彩的搭配不拘泥于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内涵。故选A。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①由材料一原文“《红楼梦》的服装色彩描写,是对明清社会服饰色彩流行的记载,也展现出传统服饰风格中色彩融洽并和谐统一的特点”可知,应体现色彩融洽并和谐统一的特点。②由材料一原文“深谙色彩搭配之道的曹雪芹,并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思路,而是有着他独到的眼光。国人讲究为人处世要谦逊内敛,不可张扬,许多人从小就有穿衣不可过于跳脱鲜艳的观念,而曹雪芹在书中为我们展示了许多十分大胆的色彩搭配”“可见色彩的搭配不应拘泥,应有让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视觉效果”可知,色彩的搭配不应拘泥,应有让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视觉效果。③由材料二原文“《红楼梦》塑造了众多鲜活生动的形象,曹雪芹巧妙运用了色彩本身所富含的情感表达,通过描写人物服饰色彩,暗示其性格特征,丰富人物形象”可知,服饰色彩的搭配,应注意色彩本身所富含的情感表达,应表现出人物的身份和性格。④由材料二原文“这样的颜色,是大自然的馈赠,所以显得格外脱俗。当色彩来源于自然,色彩便有了生命”“《红楼梦》的色彩文化离不开自然美的加持,它们不仅包含了自然界独有的美,也包含了自然界美的规律”可知,色彩应来源于自然,色彩文化离不开自然美的加持。6.A
7.D
8.C
9.D
10.①人们对兴学办学感兴趣。②办学基础好,优秀的士子多。③古代圣人留下的典籍和言论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
率:服从、遵循。句意:叫他们对不遵从教诲引起警惕。故选A。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第一个:助词,译为“的”;第二个:助词,无实义,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那么,一旦施用到前进、退避、表态不表态的时候。/尽管古代距离今世已经很遥远了。B.第一个:介词,把、用、凭借;第二个:表目的的连词,来、用来。句意:而把兴学列作首位。/来培养那些本属良才的士子。C.第一个:表示转折关系,然而;第二个:表递进的连词,并且、而且。句意:然而正值此时。/可全县境内群起响应,而谋划操办这件大事。D.两个都是用于加强判断,相当于“于是、就”。句意:就常借孔庙祭祀孔老夫子。/就在于怎样叫士子们朝这目标迈进了。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C.错误。正确翻译:坚持认为,兴办学校,属于人们普遍所不感兴趣的事情。“固”,坚持;“谓”,认为;“学者”,兴办学校,办学;“不乐”,不感兴趣。故选C。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这与县令大力兴建县学有直接的关系”错误。原文“宜黄之学者,固多良士”“夫及良令之时,而顺其慕学发愤之俗,作为宫室教肄之所,以至图书器用之须,莫不皆有,以养其良材之士”可知,优秀的读书人一直都有,县令大力兴建县学使得本属良才的士子更优秀。故选D。1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在其废学数年之后,唯其令之一唱,而四境之内响应而图之,为恐不及”可知,人们对兴学办学感兴趣。由原文“宜黄之学者,固多良士”可知,办学基础好,优秀的士子多。由原文“虽古之去今远矣,然圣人之典籍皆在,其言可考,其法可求”可知,古代圣人留下的典籍和言论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参考译文:古时候的人,从家庭居住地直至天子的京都,都设有学校。他们从幼年直到成年,未尝在学习状态中脱离开过。通过老师和学友来解开他们的疑难问题,借助奖励和惩处手段来勉励他们不断上进,叫他们对不遵从教诲引起警惕,古代所订立的施教内容、方法与学规虽像这样,但它那要旨,还正是在于务必让人人在各自的善良本性上自觉地来体悟、陶冶和提高,不单单是防止他们邪僻放肆啊。尽管学生存在着性情上刚强或柔弱、缓慢或急躁的差别,但都能使他们步入不偏不倚的境地,不再有过分或赶不上的倾向。导致他们在内心深处识见洞明,正气充沛,那么,一旦施用到前进、退避、表态不表态的时候,就没有得不到最适宜的处理的;一旦把祸福死生的利害关系摆到他们面前,也没有足可以动摇他们的意志的。既然要使他们成为天下的士子,对他们进行身心培养的完备程度竟到此地步,进而又让他们了解天地事物的变化、古今治乱的道理,直至典章制度减裁增补、废止创设、先行与后续、起始与终结的要点,没有一处不清楚的。他们身在堂室门户之上,可有关四海九州的统辖大业永久保持和巩固政权的策略,却全都了然于胸。等到踏上仕途,担当起天下的大任,位居百官的行列中,就会依据所施行的事项,没有一宗应对不了的。为什么呢?这是他们平素所学习请教到的东西造成的。大致说来,凡属人们作息、饮食、日常活动这类小事,直至修养好自己本身,掌握治理国家天下的要领,都从学习中得出来,而片刻也脱离不开教导啊!大宋兴起,将近一百年了。庆历三年(1043),圣明天子谋求当世的要务,而把兴学列作首位,在这时,天下各地的学校于是得以设立。可正值此时,抚州辖领的宜黄县,仍旧不具备条件拥有学校。士子中求学的人,都一个接一个寄宿在抚州州学,来大家聚集,讲论研习。第二年,天下各地的学校又废止,士子也都离散而去。可春秋两季祭奠先圣先师的大事,因在法令上做出过永远遵行的规定,就常借孔庙祭祀孔老夫子,孔庙又不再做修整。皇祜元年(1049),正赶上县令李君李详到任,才头一遭商议设立学校。而县中士子某某以及他的追随者,都自认为在这时获得机会发愤求学,没有谁不相互激励而趋向振兴地方的文教事业。因而,所需物料不摊派还有剩余,工匠不征调还远远超额。县学的建成,累计起房屋建筑区共有若干处,而门墙和先圣祭室、讲诵经典的厅堂,供士子住宿的房间,全都一所也不缺。累计起器物的数目共有若干件,而祭祀、饮水、睡觉、吃饭的用品,全都一件也不少。校内的塑像与画像,从孔老夫子以下,直到陪从受祭的贤士,全都一个也不丢。所需的图书,无论经典史籍、诸予百家,还是文人墨客的文章,不存在要向外边寻借的。它择定基址,并行施工,从头到尾才总共用了若干天。这是多么周详又迅速啊!正当四方学校刚要废止时,朝廷主管部门的讨论意见坚持认为,兴办学校,属于人们普遍所不感兴趣的事情。及至观察宜黄县学的修建,恰恰是在那次废止学校才几年以后,只不过该县县令一倡导,可全县境内群起响应,而谋划操办这件大事,县民惟恐自己赶不上一般。据此来看,当初说人们普遍对办学校不感兴趣的人,他那种说法果真不错吗?宜黄县求学的人,本来就有很多优秀的士子。而李君担任该县县令,威权得到贯彻,仁爱得到树立,争讼平息,政事大有起色,他所施布的县政,又很棒哩!趁贤良县令在任的时候,又随顺当地向往求学、发愤用功的习俗,修建成在学宫堂室教诲研习的场所,再凭仗图书、器物、用具的必需品无不应有尽有,来培养那些本属良才的士子。尽管古代距离今世已经很遥远了,然而圣人的典籍都还留存,他们讲过的那些话仍可以考察,他们制定的那些法则仍可以求取,特让士子共同学习并究明它。其中礼乐方面各种仪式的详细规定,固然存在着不能再全部照办的东西,至于像使内心纯正,修养好自己本身,肩负起治理国家天下的大任务,就在于怎样叫士子们朝这目标迈进了。先使一个人的品行得到修明,推广到一家去;一家品行得到修明,再推广到乡里邻居、同族亲属去,那么,整个县的风俗就形成了,人才就涌现出来了。教化的推行,道德的归属,并不远离世人啊!能不劝勉吗?宜黄县的士子前来请求说:“希望有篇记文。”这篇记文记下来是在十二月的某一天。11.B
12.A
13.示例一:“清风无力屠得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句中赋予清风类似人的无奈,在与烈日酷暑的交锋中总是处在下风。示例二:“落日着翅飞上山”,采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太阳东升西落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诗中却说本已下坠的落日又飞上山头。这叫反常合道,无理而妙,虽然它不符合自然的真实状况,却写出了心理的真实感受,进一步表露出诗人对于漫漫长夏、炎光四射的毒日头的憎恨。示例三:“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诗人由人间的旱情想象到天上的银河,再从西域高高的昆仑山想到东部海雾迷蒙的蓬莱仙境。作品结构腾挪跳荡,艺术构思妙想天外,充分显示出诗人神奇浪漫的精神气质。【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B.“写上天并不怕‘河汉’干涸”错误。“天岂不惜河汉干?”意思为:难道老天就不怕银河被晒干?作者以反问的语气质问上天难道不怕河汉被晒干?并不是选项的“上天并不怕”的意思。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河汉干’真实地写出”错误。原诗“人固已惧江海竭”一句是实写,“天岂不惜河汉干”一句是想象,诗人从人间忧惧江海枯竭,联想到天上也该怜惜河汉将枯竭。C.“从正面呼应……”错,颈联是诗人对清凉世界的想象和向往,是从侧面呼应题中的“苦热”。D.“还有对残酷现实的无奈”错误。自然界的暑旱酷热,正是水深火热的黑暗社会现实的写照。诗人与生民之“苦热”,也是对社会压迫、经济剥削的不满。“天岂……”一句则是对统治者搜刮民脂民膏殆尽发出的不平之声,“手提天下”,则又展现了诗人勃勃壮志,及悲悯天下的胸怀。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魅力的能力。“清风无力屠得热”,清风没有力量驱赶暑天的炎热,将“清风”拟人化为人“无力”的感受,写酷暑肆虐,清风无能为力。“屠”本意是屠杀,这里是消除的意思。句中赋予清风类以人的无奈,在与烈日酷暑的交锋中总是处在下风。一个“屠”字用得很别致,很生辣,透露出诗人自己对炎炎酷暑的切齿痛恨。“落日着翅飞上山”,那西坠的太阳仿佛生了翅膀,飞旋在山头,不肯下降,采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次句与首句一样,也是反常合道,无理而妙。日落后天就会凉快一些,可太阳偏偏仿佛胶住了,动也不动,犹如生了翅膀,飞上了山。“着翅”二字,固然是由神话传说日中有三足乌而后世往往以“金鸟”称太阳联想而来,但王令首次运用,充满生新感。落日飞上天当然是假象,却很深刻地表现了盼望太阳赶快坠落、凉爽快些到来的心理。“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颈联宕开一层,由热想到避热。诗人由人间的旱情想象到天上的银河,再从西域高高的昆仑山想到东部海雾迷蒙的蓬莱仙境。他想到神仙居住的昆仑山顶常年有雪,那海上仙山蓬莱岛,四季阴凉。对热想冷,由暑思冰雪,王令由冰雪而进一步扩展到神仙所居地的高寒,更为奇特。14.故劳苦倦极
疾痛惨怛
奚惆怅而独悲
知来者之可追
可以横绝峨眉巅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芙蓉泣露香兰笑
二十三丝动紫皇【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怛”“奚”“巅”“钩”。15.A
16.C17.①即便地理环境不佳,依然有着“铁”一般的顽强精神;②生存环境极其艰难,但依然有自己的生存法则和生存能力;③用顽强的毅力与自然抗争,把戈壁荒漠变成生命的绿洲。
18.①浅层含义指王之涣的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②深层含义指我们会用人的顽强和坚韧战胜自然环境的艰苦,让玉门关变成春天;③尽管自然环境艰苦,这里仍不缺乏有韧性的生命,不缺乏生机;④河西走廊的人民勤劳质朴,这里的人文历史丰富,是片富饶之地;⑤如今的戈壁荒漠正在变成生命的绿洲。【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A.“表示有力”错,由原文“后来,沙进人退,草木枯竭,阳关变成了一片废墟,令人扼腕”可知,这里的“扼腕”应是表示惋惜。故选A。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意在反衬茫茫西北边关一直毫无生气”错,由“还有沙漠壁虎,藏入乱石间,东张西望,很是警觉的样子。世间万物,各有各的生存法则,我竟羡慕起它的坚韧与生存能力”可知,写沙漠壁虎是表现对坚韧生命的赞许,表达对生命的感悟。故选C。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筛选概括相关内容的能力。“韧性”一般指指顽强持久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由“玉门虽然已繁华了很多,但从整体的地理环境上看,还是显得孤立无援……我总会把这座巍峨的孤城与王进喜联系在一起,觉得这座边关也应该姓‘铁’。诗人李季笔下的玉门,便是战士,是石油工人,是铁打的硬汉”可知,“韧性”体现在即便地理环境不佳,依然有着“铁”一般的顽强精神;由“抬眼西望,荒沙茫茫,连着无垠的戈壁。不见一棵树,想见到一棵小草都有些奢侈。只有骆驼刺,稀稀拉拉地长在那里。叶很短,刺却很尖,也长。还有沙漠壁虎,藏入乱石间,东张西望,很是警觉的样子。世间万物,各有各的生存法则,我竟羡慕起它的坚韧与生存能力”可知,“韧性”体现在,生存环境极其艰难,但依然有自己的生存法则和生存能力。由“如今,这片土地上,沙在退,人在进。一片片戈壁荒漠,正在变成生命的绿洲。这便是我们这个古老族群的韧性”可知,“韧性”体现在用顽强的毅力把戈壁荒漠变成生命的绿洲。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由“‘羌笛何须怨杨柳’就是王之涣名作《凉州词二首·其一》中的一句”可知,浅层含义指王之涣的诗句;由“不知为什么,我总会把这座巍峨的孤城与王进喜联系在一起,觉得这座边关也应该姓‘铁’。诗人李季笔下的玉门,便是战士,是石油工人,是铁打的硬汉!‘春风不度’,是悲观的写法,春风是不会忽略玉门关的”可知,深层含义指我们会用人的顽强和坚韧战胜自然环境的艰苦,让玉门关变成春天。由“只有骆驼刺,稀稀拉拉地长在那里。叶很短,刺却很尖,也长。还有沙漠壁虎,藏入乱石间,东张西望,很是警觉的样子。世间万物,各有各的生存法则,我竟羡慕起它的坚韧与生存能力”可见,尽管自然环境艰苦,这里仍不缺乏有韧性的生命,不缺乏生机。由“那里的人,格外质朴、豪爽、勤勉”“河西走廊是片富饶之地,它的人文历史是无价的宝藏”可知,河西走廊的人民勤劳质朴,这里的人文历史丰富,是片富饶之地。由“正如我国的许多沙漠地带一样,如今,这片土地上,沙在退,人在进。一片片戈壁荒漠,正在变成生命的绿洲”可知,如今的戈壁荒漠正在变成生命的绿洲。19.课文:我与地坛(节选)理由:①《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②《我与地坛》感情深厚隽永,是作者以亲身经历执笔,叙述多年来他在地坛公园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③《我与地坛》中母亲的形象是无私、深沉、伟大、坚强,表达了对母亲无尽的缅怀之情,对母爱的歌颂。【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微写作能力。这是一道阐述理由的微写作题目。审题:要求先要说出推荐的篇目,再阐述理由。所阐述的理由一定要反映出课文值得被推荐,推荐的理由可以结合作品的主题、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作品中的感人情节以及作品对现代人的意义等,要注意突显课文的价值和意义。写作指导:推荐的目的在于让人喜欢,要向他人“推荐”一篇课文,首先应该告诉大家这部课文值得推荐的地方,即文章的主题、写作特点和传达的情感与价值观等。可以集中阐述其中的一个方面,也可以阐述其几个主要方面。一般可从主题理解、语言风格、写作方法、人物形象等方面入手。阐述时可适当引用、概括相关语句,加以具体说明。考生可依据内容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比如《我与地坛(节选)》向我们诠释了作家亲身经历,叙述多年来他在地坛公园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在叙述中,塑造了母亲的形象,无私、深沉、伟大、坚强,表达了对母亲无尽的缅怀之情,对母爱的歌颂。又在叙述中充满哲思,展现了人性化的一面。《我与地坛(节选)》是一部可以不同年龄段人阅读的作品,它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阶段给我们传递着不一样的感觉和体会。20.本学期学习《复活》时,我们采用课本剧的学习形式。四个同学分成一组,组内各自分工,一人根据课本编写剧本,大家利用课余讨论剧本并建议、答疑,最后,其余三位同学粉墨登场,将课文中各种人物的形象都演绎得淋漓尽致,叫人拍手称绝。这种新颖的学习形式,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快乐,而且使我们大家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极大兴趣。【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写作类型:描写类微写作。写作要求:本题要求以针对现在语文课堂中较为新颖丰富的语文学习形式进行描写,且题目还给出了相应的学习形式类型。对此,要注意,除了小组讨论、课本剧表演之外,演讲比赛、调研活动等都是可以展开思考的话题。写作思路:写作时注意试题要求围绕一种具体的语文学习形式展开描写。描写过程中可围绕同学上课的准备过程、课堂中间、课后总结反思等环节展开,比如,描写课本剧的上课形式,就可以围绕大家改编剧本、课堂表演等新的学习方式展开描写,展现大家讨论剧本争得面红耳赤的过程,表演环节中某些同学演得活灵活现的过程等。最后,还可以适当总结点评一下这些新的学习方式给学生们学习语文带来的全新体验。21.例文:新起点,新征程,新希望。夏去秋来,天高气爽,在这多彩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绚烂的高三生活。让我们珍惜如此美好的时光,充实自己,放飞梦想,去感受清晨的润泽,感受那即将开始的新的征程。新的学期是新的起点。我们犹如一蓬清脆的嫩芽,植入校园着春天的沃土,让我们张开双臂,去拥抱新的生活,那里有困难、挫折,更有希望和成功!【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写作类型:抒情类微写作。审题:题目要求以高三为时间背景,以“新起点”为开头写一段抒情文字。“新起点”,意味着一个人全新的生活,就是有一个全新的开始。对高中生而言,高三是冲刺的一年,更是孕育无限希望的一年,新的开始,新的起点,从现在出发,即使很艰辛我们也会冲到最顶峰。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走出新步伐。围绕这些内容抒发感情即可。感情真挚,有感染力,则应语言生动,情真意切,要以“新起点”为契机,珍惜时间,奋发图强。写作思路:首先对应“新起点”,应补上相应内容,比如新希望、新征程之类的内容。再结合新学期的季节特点、独特时间段来抒发作为高三学生,在新学期珍惜时间、珍惜青春、奋发向上、逐鹿高考之类的感情。写作时,可适当使用修辞,使语言更优美、生动,注意情感要真挚,以打动人心。22.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全命题作文题。材料中先引用了的话,引出了“自找苦吃”这一关键词。总书记对青年“自找苦吃”评价很高,认为这是新时代中国青年应该有的精神。题干要求以“我看‘自找苦吃’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这一提示语直接指明了写作方向。写作时一是要理解“自找苦吃”的内涵,写出“我”的看法;二是要写出议论文的文体特点。“苦”,代表的是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是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内容,是不容易获得成功的领域。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正是在困难中,人们把握机会、锻造能力,肩扛担当和责任。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正是艰苦提供了磨砺意志、强壮筋骨、升华境界、锻造精神的难得条件。投身“苦”中,勤奋历练,才能堪当重任、有所作为。“自找”,是自我主动锻炼的姿态,其象征着对提高自身能力的渴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艰苦的环境和艰巨的任务,都是磨炼自己的机遇。满足于“舒适区”,精神上必然缺乏追求和闯劲。新时代新征程,人应当主动走出“舒适区”,对棘手的事、困难的事迎难而上,积极主动地寻求磨砺和成长。迎难而上、勇于担当,方能在奋斗中提升自我,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磨砺中增长才干,在攻坚克难中提升生命价值。理解了这个题目的内涵,这篇文章就迎刃而解了。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自找苦吃”的内涵与实质,“自找苦吃”的重要意义,如何“自找苦吃”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说“自找苦吃的重要意义”时,可以从个人、社会、国家等角度切入展开论证,使论证更深入。在论述“如何自找苦吃”时,可以采用并列式的结构,从不同角度切入分析。如青年一代应埋头苦学,砥砺深耕,主动吃学习的苦、寂寞的苦;青年一代应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奉献,甘吃身体的苦;青年一代应磨炼意志,不懈求索,甘吃心性的苦。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黄文秀、杨宁等广大青年干部积极投身到脱贫攻坚的伟大战役中,到最艰苦的地方奉献青春年华,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事例,论证自找苦吃的内涵。也可以引用习近平主席在红旗渠青年洞考察时对青年的寄语:“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甲乙双方关于房地产买卖的补充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绿色生态白酒销售代理合同2篇
- 2025年陕教新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 2024版出售房屋委托协议书
- 二零二五年度文化传播合作协议全面细化合作流程与文化产品推广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共享办公空间使用权购买合同样本3篇
- 2025年牛津译林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 2025年湘师大新版九年级英语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 2025年上外版七年级科学下册阶段测试试卷
- 2025年苏科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DB37T 5175-2021 建筑与市政工程绿色施工技术标准
- GB∕T 26465-2021 消防员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高清最新版)
- 泌尿道感染临床路径
-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讲课教案
- 科研项目评审评分表
- 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作业1—问题描述.针对日常教学中的某一主题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对象用简短的语言描述当前课堂导入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借助信息技术改进课堂导入的必要性
- 2-07端阳赛马节的传说
- 国家开放大学《土木工程力学(本)》章节测试参考答案
- 衣柜技术标准
- 某隧道二衬检测报告范本(共13页)
- (完整版)临时用电施工合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