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轮复习历史人民版讲义模块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_第1页
高中一轮复习历史人民版讲义模块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_第2页
高中一轮复习历史人民版讲义模块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_第3页
高中一轮复习历史人民版讲义模块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_第4页
高中一轮复习历史人民版讲义模块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二eq\b\lc\|\rc\(\a\vs4\al\co1(,,,,,,,))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宏观·理清时序]时序要清线索要明近代中国的一百多年,始于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终于独立、民主、自由、统一的新中国的建立。其间,列强通过不断侵华使中国日益陷入亡国灭种的危机之中,中国各阶层则为救亡图存、维护国家主权进行着前赴后继的抗争。线索一:外国对中国的侵略经历了由蚕食边疆、间接控制到全面侵略的过程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门户,外国势力开始侵入东南沿海一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势力遍布东部沿海并开始深入内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外国列强通过清政府间接控制了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侵华战争则以灭亡中国为目标,占领了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直接实行殖民统治。线索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经历了由单阶级独斗、多阶级联合到全民族抗争的过程近代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主要是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最初表现为某一阶级独自进行的反抗,有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民族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后来是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斗争,其中五四运动是城市工人、市民、小资产阶级的联合斗争;国民革命运动则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联合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抗日战争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阶层、各民族的一切抗日力量,是一场广泛的民族战争。第3讲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理知识体系][背史论术语](1)两次鸦片战争都是列强为夺取原料产地、商品销售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都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社会制度落后。(2)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反映了19世纪后期,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向帝国主义过渡,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经济掠夺更为严重的阶段特征。(3)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和爱国官兵开始反侵略斗争,目的都是维护国家主权,而清政府卑躬屈膝。(4)义和团运动在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所形成的强大力量,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使中国沦为殖民地的阴谋。(5)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侵华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危机严重。(6)面对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军民共同抗战,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7)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抵御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知能强化课Ⅰ“天朝上国”的暮年悲歌—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一、国门洞开——列强入侵1.背景(1)国际: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2)国内:中国正值封建社会末期,国力渐衰,内部危机严重,处在巨变的前夜。2.主要侵华战争(1)鸦片战争:①概况:1840~1842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②《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③美、法等国又在中国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租地及居住权、军舰“巡查贸易”权等特权。④影响:中国国门被打开,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史学者说]晚清社会的剖析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我们的军队是中古的军队,我们的政府是中古的政府,我们的人民,连士大夫阶级在内,是中古的人民。我们虽拼命抵抗终归失败,那是自然的,逃不脱的。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蒋廷黻《中国近代史》(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侵华战争,并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3)中法战争:1883~1885年,法国发动侵华战争,签订《中法新约》,列强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4)中日甲午战争:①概况:1894~1895年,日本发动中日甲午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②《马关条约》的内容:割辽东半岛(后因俄、法、德干涉未得逞)、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③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了。④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认识原因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信奉“武器决定论”战略失误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放弃和丧失制海权政治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政治腐败外部因素日本明治维新后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对外扩张蓄谋已久,战前准备充分(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①概况:1900年,英、德、法、俄、美、日、意、奥八国联合发动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②《辛丑条约》的内容: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拆毁天津大沽至北京的防御炮台,外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③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影响(1)军事上:①列强烧杀抢掠,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②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③丧心病狂地毁坏中华文明遗产。(2)政治上:破坏了中国领土、领海和司法等方面的主权完整。(3)经济上:①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②通过政治贷款、勒索赔款、设厂筑路等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史学者说]对近代列强侵略战争的认识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二、瓜分狂潮——民族危机1.背景(1)国际: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2)国内:《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和加强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2.过程(1)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①三国干涉还辽成为列强瓜分中国的开端,俄国据此取得了军舰在胶州湾停泊的特权。②1897年,德国派军占领胶州湾;12月,俄国占领旅顺口和大连湾;随后,法、英、日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2)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背景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时,美国正忙于美西战争,无暇顾及中国;战后,美国为满足工商界拥有整个中国市场的需要,向列强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内容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的前提下,要求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以便美国能够“利益均沾”影响“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是为了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弭中国人民的反抗,由列强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形成了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一、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剧变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都发生变化,中国步入近代历史社会政治导致晚清政局的变化,出现洋务派社会经济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洋务企业的兴办,有利于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阶级关系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更加尖锐;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中国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先后产生社会思想一批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觉醒,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芽,产生了“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对外关系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中外联系加强,中国被迫融入世界发展潮流中,对外关系逐步近代化社会生活西方的生活习俗、交通工具等传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二、19世纪中期中国外交从“朝贡体系”到“不平等条约体系”1.“朝贡体系”:立足点是“华夷观”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定位。在该体系下,“朝贡—册封”是其基本外交模式,实质上是宗主认同外交,形成了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盛世景象。在“朝贡体系”影响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一个以汉字与儒家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2.“不平等条约体系”:即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确立的西方列强在华特权制度的总称。其法律依据是1842年《南京条约》以来的所有不平等条约。这个“不平等条约体系”的本质特征是西方列强通过战争手段迫使清王朝签订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各种特权,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3.客观作用(1)“不平等条约体系”客观上逼迫中国推进近代化。首先,不平等条约将中国卷入了全球化进程,经济上开始与世界经济接轨;其次,使中国外交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互派外交使节、递交国书等方式符合了国际惯例;再次,“不平等条约体系”使中国有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2)不平等条约将中国推入近代化进程中,将先进的西方科学技术、政治理念、经济习惯和文化思想带到了中国,也扩展了中国人的视野。三、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水岭角度表现列强侵华特征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华进入新的阶段,呈现出以资本输出为特征的侵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社会主要矛盾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经济结构变动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破产阶级关系变动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维新派、革命派政治团体成立,救亡图存运动高涨向西方学习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能挽救中国,应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向西方学习从技术层面转向制度层面四、从世界潮流角度认识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1.从原因来看西方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是对外扩张政策的结果,实质上体现了它们以资本主义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它们开拓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强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武力打开和占领中国市场,攫取侵略权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这是由资本主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决定的。2.从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来看两次鸦片战争主要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要求扩大商品倾销的愿望中法战争及甲午中日战争以扩大资本输出为目的,反映出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分割世界的要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镇压中国革命和瓜分中国为主要目的,是资本输出的必然反映3.从结果和影响来看除了20世纪30年代的侵华战争外,其余都以中国失败而告终,其基本原因是社会制度、生产技术和政治腐败。这些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造成中国落后的主要根源,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聚焦主题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一、把握唯物史观,力求“辩证看待”1.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A.鸦片战争 B.通商战争C.中英战争 D.夷匪犯境解析:选C立场不同看待历史问题的观点也不同。当时清政府认为鸦片战争是英国以走私鸦片被禁止为借口而发动的侵略战争,是“夷匪犯境”,排除A、D两项;而英国人则认为它是为了自由贸易而进行的“通商战争”,排除B项;故只有C项淡化了历史认识中的价值判断。2.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这一认识的局限是()A.表达了英国的贸易诉求B.掩盖了英国的侵略本质C.从国际关系的角度分析问题D.从全球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解析:选B费正清认为鸦片战争的实质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而这一认识没有正确看到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因而没有看到英国的侵略本质,故B项正确;A项不属于认识的局限,排除;C、D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3.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他们毫不理解磕头一事是维系着满清政府统治合法性的公开证明,就像皇帝弄不明白选票就是西方政府合法统治的公开证明一样。他们反而怀疑皇帝拒不接受国书里面包藏着巨大的阴谋,更加顽固坚持要亲递国书”。据此可知()A.西方主导国际法的制定 B.清政府统治合法性遭受质疑C.英法蓄意制造侵略借口 D.中西文明的冲突异常激烈解析:选D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当英方提出递交国书时,只是按照西方国际法的惯例行事,并没有考虑到清朝君主专制的特殊国情。当清政府提出见皇帝需要磕头时,被英方以国家之间一律平等的理由加以拒绝,说明双方在国际交往中存在巨大分歧,故D项正确。A项材料依据不足;B、C两项均误读材料。4.(2018·河南八市测评)1845年,上海道台宫慕久害怕中国人和英国人杂处滋事,自愿把上海县黄浦江河滩上的—块不毛之地划给英国人当租界,和英国人签订了开辟上海租界的条约《上海租地章程》。这表明()A.清朝官员卖国求荣 B.地方官员妥善处理华洋矛盾C.清政府对洋人分而治之 D.清朝官员对国际知识的无知解析:选D卖国求荣是指出卖国家利益谋取个人荣华富贵,材料中的上海道台是出于害怕中国人和英国人杂处滋事而割土地给英国建租界,不属于卖国求荣,故A项错误;上海道台以出卖领土的方式处理华洋矛盾,不是正确妥善的做法,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清政府对洋人分而治之,故C项错误;材料中上海道台用划地给英国的方式防止杂处滋事,反映出其没有认识到这一行为的危害,是对国家主权的破坏,故D项正确。[思维升华](1)从全球史观看,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后,急需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第2题中费正清的观点是站在西方立场上作出的结论,带有明显的偏向性。(2)从革命史观看,鸦片战争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故解答第2题时要牢牢把握鸦片战争的性质,从唯物史观分析。(3)从文明史观看,清政府的外交进步发生在洋务运动中。近代条约体制的确立、公使驻京的实现、觐见问题的最终解决,使得中国近代外交体制开始取代传统宗藩体制。总理衙门的设立、向外派使的尝试、利用公法知识维护自身国权等行为,表明晚清政权开始较为主动地开展外交活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与英法两国激烈交涉的主要焦点是“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这一项,它被清政府列为谈判中的“第一要事”。至于在今天被人们所看重的“利益”,如开放通商口岸、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协定关税、保护传教士、赔款、领事裁判权等,对于手操生死予夺大权的皇帝来说,都是可以随意处置的“小事”,双方很快就在这些“小事”上达成了协议,这也充分说明清政府的无知无能,第4题最为直观地表现出清朝统治者的无知。二、立足时空观念,谨防“颠倒错乱”5.在晚清对外交往中,“天朝”和“中国”的使用频率:道光最初10年,“天朝”50余次,“中国”不满10次;道光十六年(1836年)四月至道光十七年四月“天朝”6次,“中国”5次;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天朝”6次,“中国”14次,“中国”首次超过了“天朝”。这表明()A.中国国际地位持续下降B.洋务思想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C.中华民族主权意识增强D.清政府逐渐形成对等的外交理念解析:选D材料信息不能体现中国国际地位的升降,排除A项;“道光十八年”是1838年,此时洋务思想还没有出现,排除B项;主权意识主要表现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国家荣誉和尊严等,材料中反映不出来,排除C项;由材料中“天朝”使用次数的逐渐减少和“中国”使用次数的逐渐增多可知,清政府逐渐形成对等的外交理念,D项正确。6.(2018·山西名校联考)19世纪后期,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药材、衣服无不课税,而美国出口到中国的药剂、衣服,却享有免税的特权。美国获得如此权益是通过()A.领事裁判权 B.允许外国在华设厂C.开放通商口岸 D.协定关税解析:选D“19世纪后期”中国在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中丧失了很多主权和权利,领事裁判权使中国丧失了司法独立,故A项错误;“允许外国在华设厂”体现了西方资本输出的要求,严重影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B项错误;“开放通商口岸”是指被迫开放一些地区让外国倾销商品,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美国通过协定关税的方式对中国贸易进行控制,达到倾销的目的,故D项正确。[思维升华]若碰到类似的涉及历史年代的题目,解答时要注意以下三点:(1)断代,结合所学知识,利用有效信息判断大致时代。(2)考辨与排除,如第5题中道光十六年是1836年,道光十八年即1838年,而中华民族主权意识增强是在鸦片战争后。(3)掌握基本的纪年方法,常见的有公元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三、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7.(2018·湖南师大附中月考)恩格斯1894年11月深刻地指出:“在中国进行的战争给了古老的帝国以致命的打击。”然而,这场战争也毫无疑问地成为中国历史命运的分水岭。对“分水岭”一词的含义理解正确的是,这场战争()A.加快了中国殖民地半殖民地化进程B.活生生中断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C.是中华民族觉醒的一个重要转折点D.彻底唤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解析:选C由材料中时间“1894年”可知此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A项不能体现材料中“分水岭”的含义,故A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败于日本,使国人认识到必须要进行政治制度的变革,从而开始了维新变法等制度近代化,B项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甲午战争的沉重打击,使中华民族觉醒,民族意识增强,之后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农民阶级、无产阶级均进行了救亡图存的探索,故C项正确;甲午战争虽然警醒国人,但依然有些许顽固派,D项表述绝对,故D项错误。8.(2018·郑州模拟)某次战争后,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这次战争后()A.列强开始深入中国内地B.中国国际地位大大下降C.中国遭到列强彻底瓜分D.清廷完全沦为洋人朝廷解析:选B从材料中该战争之后,列强开始瓜分中国,可知这次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列强开始深入中国内地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故A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陷入亡国灭种的危机,故B项正确;义和团运动的爆发,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中国没有遭到彻底瓜分,故C项错误;清廷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故D项错误。[思维升华]甲午中日战争是列强侵华的转折点甲午中日战争前甲午中日战争后主要是老牌的殖民国家,其中以英国为主增加了日、德等新兴帝国主义国家列强在侵华战争中以相互勾结为主,如两次鸦片战争以争夺为主,如三国干涉还辽、日俄战争等是为打开中国门户,进行商品输出要求瓜分中国,进行资本输出侵华主要是通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攫取特权,并在镇压人民起义的基础上相互勾结列强对清王朝从勾结到政治瓜分,最后到“以华治华”列强的侵略初步打开了中国大门,使中国开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侵略加剧,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四、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史料一]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杨廷栋《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有连结之关系》(1902年)[思考]阅读史料一,指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并写出列强最早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的时间和影响。[教你读史]史料一反映了领事裁判权对中国司法主权的破坏。解读时应依据“编订完全之法律……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概括作者的核心论点。[提示]观点:通过法律途径修订不平等条约,废除领事裁判权。时间: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后)。影响: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的完整。[史料二]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仅仅是一个军事问题,而且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时期。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从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摘编自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170周年反思》[思考]史料二中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体现了历史研究中的什么史观?[教你读史]史料二反映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解读时应抓住关键词“近代文明”来理解。[提示]观点:鸦片战争是使中国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的转折点。史观: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知能强化课Ⅱ中国军民英勇不屈的抵抗—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人民群众自发的反抗斗争1.三元里抗英(1)背景:面对列强的侵略,清政府卑躬屈膝,中国人民自发组织起来,英勇抗击侵略者。(2)概况:1841年5月,三元里人民痛击前来抢劫的英国侵略军;随后又两度包围被英军占据的广州四方炮台。(3)意义:三元里抗英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2.反割台斗争(1)原因:中日《马关条约》规定割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2)经过:台湾各族人民在邱逢甲、徐骧领导下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痛击日军。(3)结果:1895年10月,台湾全部沦陷。(4)意义:台湾军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浴血奋战,在反侵略史上写下光辉一页。此后50年里,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从未停息过。3.义和团反帝运动(1)原因: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概况:①1899年底,袁世凯血腥围剿义和团,山东义和团转移到直隶,向京津地区发展。②廊坊阻击战,抵抗八国联军,攻击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③清政府下诏对各国宣战后,义和团运动达到高峰。(3)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4)意义:①在中国近代反帝爱国斗争史上写下光辉一页。②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③中国军民抗御外敌,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二、爱国军民的抵抗斗争1.左宗棠收复新疆(1)背景: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俄都力图在新疆扩张侵略势力。②俄、英两国勾结与支持阿古柏政权,俄国直接出兵强占中国的伊犁地区。(2)经过:①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收复新疆,1878年收复除伊犁外的全部新疆地区。②1881年,中俄签订《改订条约》,收回伊犁。③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3)意义:粉碎了英、俄利用阿古柏侵略新疆的阴谋,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祖国领土的完整。2.黄海海战(1)爆发:1894年9月,北洋舰队护送清军去朝鲜,在返航途中遭到悬挂美国国旗的日本舰队的偷袭,黄海海战爆发。(2)战况:北洋舰队官兵英勇奋战,海军提督丁汝昌身受重伤,“致远”舰、“经远”舰沉没,全舰官兵壮烈殉国。“定远”舰使日旗舰“松岛”号丧失作战能力。(3)结果:黄海海战后,北洋舰队主力尚存,李鸿章命令舰队避入威海卫军港,“避战保船”。而日军则海陆并进,围攻威海卫,北洋舰队最终全军覆没。[史学者说]传统思想文化面临的挑战清代末年屡次对外战争失利,中国人民遭遇了严重的民族危机。民族处在危急存亡的严峻时刻,传统文化更处在动摇之中。中西文化的异同优劣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主要论题。新的文化传统虽然没有建立起来,但已开始酝酿了。——张岱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演变及其发展规律》聚焦主题民族危机和中国军民的反侵略斗争一、把握唯物史观,力求“辩证看待”1.有学者认为:从1840年至1945年这百年来,爱国主义演进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开始萌芽,但并未成形,爱国主义重在行动;在第二阶段,新型知识分子群体与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爱国主义从自发到自觉,从情绪到理性,现代爱国主义观念形成。这两个阶段最确切的分界线应是()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C.辛亥革命 D.抗日战争解析:选B根据材料中的两个阶段的描述,第一阶段的爱国主义重在行动,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并未成形,结合所学主要是地主阶级的抵抗派和洋务派的行动,第二阶段中“新型知识分子”指的是资产阶级,“现代爱国主义观念形成”指的是学习西方,积极推动中国的近代化。甲午中日战争之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登上历史舞台,积极推动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故B项正确。2.“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近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材料旨在说明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A.并未表明洋务运动的破产 B.充分体现清政府腐朽落后C.促使近代化进程首次转移 D.促进洋务运动的深入发展解析:选C材料中“中国近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表明由学习西方的技术转向学习西方的制度,也就是近代化进程的首次转移,C项正确。[思维升华]辩证看待近代列强侵华的影响以上两题均考查了近代列强侵华,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客观作用。对于列强侵华战争、不平等条约的影响应辩证看待。列强侵华一方面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特别是甲午中日战争,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破坏;另一方面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给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甲午战争前,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主要是商品输出,这时他们在中国设立的工厂企业并不多,规模也很小,基本上是为商品输出服务的。甲午战争后,列强取得在中国设厂的权利,将其大量的过剩资本输出到中国,此后中国不仅成为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而且成为他们的投资场所。这更加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直接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振兴实业、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热潮。同时,甲午中日战争也促使中华民族的觉醒,大大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二、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3.1877~1882年,左宗棠连续五次上书清政府请求新疆建省。他指出:“伊古以来,中国边患西北恒剧于东南”,“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连,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由此可见,左宗棠认为()A.西北稳定,为新疆建省提供有利条件B.新疆对于京师战略地位举足轻重C.新疆应该与蒙古发展睦邻友好关系D.新疆建省令分裂势力无隙可乘解析:选B左宗棠认为新疆建省为西北稳定提供了有利条件,故A项错误;“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新疆对于京师战略地位举足轻重,故B项正确;“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表明新疆对于蒙古安全至关重要,没有反映出新疆应该与蒙古发展睦邻友好关系,故C项错误;“西北臂指相连,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西北各省相互加强联系,令分裂势力无隙可乘,新疆建省只是其中措施之一,故D项错误。4.《庚子西狩丛谈》记述:“先是直境义和团纷起,群信为天神下降。盖民间感于历来国耻,及各处教堂教士之蛮横,排外之心甚热,亟愿合心并力以一雪其夙愤,以故邑中有识士绅,亦洋洋乐道其事。”在此作者强调的是()A.义和团发展壮大的社会基础B.统治危机加深促进了民族民主意识觉醒C.义和团扶清灭洋的时代局限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义和团运动的关联解析:选A“亟愿合心并力以一雪其夙愤”,义和团发展壮大得到民众的支持,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西方国家的侵略,民族危机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义和团运动的盲目排外的局限性,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D项错误。[思维升华]近代中国民众自发的反侵略斗争的特点及对其评价(1)特点:发生在中外民族战争中或之后,缺乏正确的领导和严密的组织,往往呈自发性、分散性,旋起旋灭,无法取得反侵略斗争的最后胜利。(2)评价:这些自发的反抗斗争反映出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外国侵略者的坚强意志和捍卫国家、民族尊严的浩然正气。正是民众大规模的自发斗争,阻止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进程。但是,由于缺乏先进的理论指导和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这些反抗斗争有时表现出明显的落后性,如义和团的盲目排外和封建迷信。因此,评价中国近代的民众自发斗争,在肯定其正义性和历史作用的同时,还要指出其缺点和不足。三、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史料一]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史料二]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思考](1)据史料一,概括指出威海卫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2)据史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教你读史]带着设问读材料:设问有两小问,史料一先叙述了战场态势,后阐述了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阅读时注意分层概括、综合归纳。注意省略号的分层作用:史料二以省略号前的内容作对比,重点阐释了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危害,从中概括即可。[提示](1)特点: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海陆交织(局处海嵎)。原因: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2)危害: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知能强化课Ⅲ反侵略斗争的不朽丰碑—抗日战争一、日本局部侵华与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1931~1936年)1.日军局部侵华(1)背景:蓄谋已久灭亡中国,称霸西太平洋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方针。1927年日本在东方会议上确定了“征服满蒙”的武装侵略方针经济危机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对日本打击特别严重,日本欲转嫁危机中国内战新军阀混战,国民政府正全力“剿共”,给日本以可乘之机国际社会无暇顾及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陷于经济金融恐慌,忙于解决本国的经济危机,无暇东顾(2)表现: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军自毁沈阳附近柳条湖铁路一段,诬指为中国破坏,旋即攻占沈阳,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中国军民奋起反抗,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就此开始。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扶植清废帝溥仪于长春建立伪满洲国一·二八事变1932年1月28日,日军袭击上海,蔡廷锴的十九路军奋起抵抗华北事变1935年,日本在华北制造一系列事变,威逼平津,阴谋策动华北自治(3)影响: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最主要矛盾,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和高涨,国共由对峙逐步走向合作抗日。2.中国军民的抵抗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1)国民政府对日态度:①国民政府鉴于敌强我弱,又忙于“剿共”和对付地方军阀,对日本侵略采取妥协退让的“不抵抗”政策,幻想通过“国际联盟”和平解决中日争端。②蒋介石认为只有先实现全国军事的统一,才能集中力量抵抗日本侵略,被称为“攘外必先安内”。③国民政府也意识到,日本侵略将进一步扩大,加紧备战,在各重要城市和交通线修筑了一批防御工事,制定了对日作战的国防战略,做出与日本持久战的准备。(2)中国人民反抗日本的侵略,展开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部分东北军和地方武装在东北坚持与日军展开游击战,后组成东北抗日联军;华北各地的部分中国守军和人民也自发进行抵抗。(3)抗日民主运动兴起:在中共及民主爱国人士领导下,全国掀起抗日民主运动,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对外”。1935年12月,中共在北平领导的一二·九运动,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①1935年8月,中共发表“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②1935年12月,中共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③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二、全民族抗战(1937年7月~1945年9月)1.日本全面侵华和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1)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中国守军拒绝后炮击宛平县城和卢沟桥,这就是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成为全民族抗战的开端。(2)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威逼南京。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3)1937年8月22日,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4)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事实上承认了中共的合法地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要特点(1)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既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又包括以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2)有政权、军队的合作。国共两党的合作实际上是两党分别领导的两种政权、两种军队在全民族抗战总目标下的合作,但没有形成统一的国防政府和联合统帅部。(3)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共同的具体的政治纲领。国共两党在共同目标之下,各自贯彻自己的纲领。涉及合作抗日的事,一般都是采取临时协商、谈判等形式加以解决。(4)处于既有利又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国际上获得广泛的援助。但美英长时间对日实行绥靖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蒋介石的妥协倾向,不利于全国的抗日斗争。(5)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借抗战“统一政令”,强化一党专政;各党派名义上服从国民政府领导,部分加入国民政府参政议政。随着中共抗日武装壮大,国民党力图削弱人民武装,掀起反共高潮。美英等国出于反法西斯战争需要,调解国共矛盾。3.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1)防御阶段的四大会战(1937年8月~1938年10月):淞沪会战(1937年8月~11月)虽以中国战败而告终,但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为中国民族工业内迁争取了时间,为坚持长期抗战起了重大作用太原会战(1937年9月~11月)国共联合作战。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徐州会战(1938年1月~5月)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钳制和消耗了日军有生力量,为部署武汉会战赢得了时间武汉会战(1938年6月~10月)苏联空军参战,消耗了大量日军。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2)相持阶段的抗战(1938年10月~1945年8月):正面战场国民政府组织多次会战,粉碎了日军消灭国民政府的企图。其中在1940年枣宜会战中,国民党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壮烈殉国游击区抗战国民党还建立敌后游击区,极大消耗日军力量,有力配合正面战场中国远征军1942年起,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入缅甸,配合盟军同日军作战(3)评价:①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承担了抗战初期的主要任务,较积极地抗战。②中国“以空间换时间”,击破了日本“速决战”的战略企图,使抗战进入对中国有利的“持久战”。③鼓舞了民心士气。④为敌后战场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时机,支援了敌后战场的游击战。⑤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争取了国际的同情和支持。[史学者说]蒋介石在抗战中的作用蒋介石继承孙中山遗志,领导抗战,拯救危机,使中国跻身世界四强,其功绩应予充分肯定。当然,蒋介石领导的抗战有许多缺点,如没有充分发动群众,特别是农民,没有解决与中国共产党的矛盾,没有在战争中改革内政。但是从总体上,蒋介石领导的抗战还是应该肯定的。——杨天石4.中共敌后战场的抗战(1)概况:①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八路军115师创建了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此后,120师和129师相继创建了晋西北、晋冀豫、冀鲁豫等根据地。新四军建立了皖中、淮南、苏北等抗日根据地。②百团大战:(1940年8月~12月),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有力地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③少数民族抗日武装斗争: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等。(2)评价:共产党的敌后战场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防御。相持阶段到来后,逐渐成为抗日的主战场。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史学者说]中国抗日战争的领导权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领导和推动全民族抗战的是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两个领导中心。正是这两个领导中心构成了两大战场的政治保障。不承认其中任何一个中心所发挥的领导作用,都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都不是历史主义的态度。承认国民党的领导中心,并没有削弱、更没有否定共产党的领导中心的全局性作用。——张海鹏5.侵华日军的罪行军事侵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占领中国东部、中部大片领土屠杀人民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杀害中国军民30万人;细菌战和毒气战以华治华在占领区扶植汪精卫等伪政权,实行残暴殖民统治以战养战疯狂掠夺沦陷区的经济和资源,以满足战争需求奴化教育在占领区推行奴化教育,企图消磨中国人民反抗意志,达到民族同化6.抗战胜利及意义(1)中共七大:1945年春,中共七大提出“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会议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次会议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础。(2)抗战胜利:①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军民举行反攻。②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抗战结束;9月3日,国民政府下令举国庆祝,这一天被定为中国抗战胜利日。③1945年10月,中国从日本手里收回台湾。(3)抗战胜利的意义:①是中国近百年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②壮大人民革命武装力量,为民主革命胜利奠定基础。③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④使中国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成为中华民族由衰亡到复兴的转折点。[史学者说]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军在投降前已经被中国人民的连续十四年、大小几十万次的战斗打得狼狈不堪了。日寇犹如一匹野兽,使他最后致命的可能只是一两支箭,但如果他不是在毙命前已经满身创伤呢?他还是会继续挣扎的。中国战场不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而且是亚太地区盟军的重要战略支点。——齐世荣7.抗日战争的特点规模大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反侵略战争战略地位(双重性)既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全民性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有组织的全民族自卫战争复杂性国民党正面战场和中共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又相互摩擦持久性中国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全局性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弱胜强是中国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胜利,是中华民族再次振兴的转折点一、全民族抗战1.全民族抗战的具体表现旗帜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地域真正的全国战争,前线军民抗日,后方全国救亡参战全国各个阶级、阶层,工农兵学商各界、各族人民,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团结全国各党派均以民族存亡为重,结束分裂对抗,求同存异,在抗日的基础上团结一致,集中力量争取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合作全国军队,包括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主力军和游击队,一致抗日,形成了既统一又独立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者互相配合,共同抗日基础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使抗日战争有了雄厚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2.抗日战争中国取胜的原因组织领导国共合作,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分别开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抗敌民众因素中国共产党制定全面抗战路线,使抗日战争成为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战略战术中国共产党制定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开辟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和运动战,配合正面战场,最后赢得战争胜利国际因素1942年,国际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中国抗战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二、从国际视野认识抗日战争的影响1.中国国际地位的空前提高(1)废除不平等条约:1942年10月,英、美宣布撤销以往对华不平等条约,另订平等互惠新约。翌年1月,新约成立。美、英在华如领事裁判权、使馆区及驻兵权、租界、内河航行权、军舰行驶中国领海权等特权,一律撤销。(2)大国地位确立:1943年的开罗会议、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中国以四大国地位出席。1945年,联合国成立,中国成为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对国际重大事务拥有“一票否决权”,国际地位空前提高。(3)原因分析:中国政府和人民坚持不懈的努力;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战后的国际关系民主化潮流。(4)评价:①结束百年受侵略历史,名义上取得与大国平等权利。②国力相对较弱,实际上还难以承担大国的责任,享受大国的权利,也没有完全实现独立自主。2.抗战时期中国的废约外交(1)背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英加强与中国合作。1942年元旦,中、美、英、苏等26国在华盛顿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同时,美英加大对华援助力度,中国与美英关系日益密切。(2)过程: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对德、意、日宣战,并宣布取消与之有关的不平等条约,废约行动正式开启。美国出于鼓舞中国军民的抗日士气以及对日政治斗争的需要,开始考虑提前废约,并与英国进行磋商。而英国驻华大使薛穆建议本国“应该立即行动,干净彻底地废除不平等条约”。②1943年1月11日,中美在华盛顿签署《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同日,中英在重庆签署《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新约规定废除的英美在华特权有:领事裁判权、通商口岸特别法庭权、使馆区及一些铁路沿线的驻兵权、沿海贸易与内河航行权、外人引渡权、英籍海关税务司权等,同时宣布废除《辛丑条约》,将天津、广州的英租界及北平使馆区的各种权益归还中国。(3)评价:中美、中英新约的签署标志着中国与美英建立了国际法意义上的平等互惠关系,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振奋了中国军民的抗日斗志,推动了盟国间的合作,加快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聚焦主题抗日战争一、立足时空观念,谨防“颠倒错乱”1.1938年,蒋介石发表声明,“盖抗战军事胜负之关键,不在武汉一地之得失,而在保持我继续抗战持久之力量”,并同时下令设在武汉的政府各机关、中央党部、各大学等向重庆、昆明转移,最后完成以西南为大后方的战略部署。这反映出蒋介石()A.准备放弃对日本的抵抗 B.将作战的主要目标转向中共C.准备实施持久抗战策略 D.认为靠英美支持能迅速取胜解析:选C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由“保持我继续抗战持久之力量”“完成以西南为大后方的战略部署”等信息可看出蒋介石准备实施持久抗战策略,故排除A、B两项,选C项。D项“迅速取胜”一说与材料矛盾。2.1939年1月2日,毛泽东在八路军《军政杂志发刊词》中提出:“八路军的这些成绩从何而来?……其中友军的协助是明显的,没有正面主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顺利地开展敌后方的游击战争;没有同处于敌后的友军之配合,也不能得到这样大的成绩。”毛泽东旨在说明()A.国共两党在抗战期间始终密切合作B.敌后战场已成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C.百团大战取得最终胜利的主要原因D.国民党军队在两个战场的重要贡献解析:选DA项不符合史实;B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百团大战爆发于1940年,故排除C项;从材料信息可以得出,毛泽东对国民党军队在两个战场的抗战作出了高度评价,故D项正确。[思维升华]全面认识“两个战场”的关系上述两题均以抗战的空间信息——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切入考查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两个战场的空间差异,而应在整个历史长河中把握二者的关系。(1)两个战场的关系实际上是国共两党携手合作关系的一部分,是相互依存的,其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驱逐日寇的总目标是一致的。(2)在战略防御阶段,正是由于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积极抵抗,才有了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进而加速了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3)在战略相持阶段,由于正面战场的继续抵抗,才有了敌后战场“反扫荡”的胜利,若没有敌后“反扫荡”的胜利,正面战场就不可能坚持抗战到底,战略反攻也不会到来。总之,在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运动中,两个战场相互配合,协同抗日,为抗战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二、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3.20世纪40年代末,国统区教科书提到“英美以联合国通牒迫令日本无条件投降”,讲述美国在日本投放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根据地教科书则指出“虽英美联合亦不能取胜于日本,最后苏联参战,才将日寇击败”。以上两种叙述()A.都忽略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贡献B.都认为抗战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C.寄希望于世界强国继续关注中国事务D.体现了国共两党意识形态上的对立解析:选D材料中两种教科书叙述的是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国际因素,A项转移话题,B、C两项均误读材料。根据“英美以联合国通牒迫令日本无条件投降”“最后苏联参战,才将日寇击败”可知,国统区教科书将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的贡献放于首位,而根据地教科书则将苏联参战的贡献放于首位,这是国共双方意识形态对立的重要体现,故D项正确。4.在全面侵华战争期间,日本为瓦解中国军民的抗战士气,投放了大量歪曲真相的宣传画。某种意义上,此类宣传画里也隐含着一些历史信息,是研究这段历史的重要材料。下面两幅宣传画从侧面说明了()A.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成员B.日本侵华大大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C.蒋介石牺牲民众利益来换取英美援助D.中国甘愿充当英国抗击日本的炮灰解析:选A两幅漫画都涉及英美等国家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影响,说明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成员,故A项正确。中国的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而非日本侵华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故B项错误;C项仅仅是对图1的反映,排除;D项是日本故意挑拨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关系,故D项错误。[思维升华]漫画类试题解题技巧漫画在考查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又考查了学生图文转换能力,以及认识历史发展特征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历史漫画识读步骤如下。第一步,读懂表面信息。要带着问题全面细致地观察画面上外在的形象特征,如文字、人物形态、画面事物构成及相关事物的异同对比等。第二步,转化表面信息。把表面信息与所学教材知识相联系,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符合问题和画面内容的有效信息,明确漫画材料反映的历史事物的实质和特征,由此确定答题方向。这一步的关键是要找到表面信息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有效信息,这样才能实现转化。第三步,整合有效信息完成答题。在完成第一、二步的基础上,把表面信息、教材知识、问题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分析漫画的本质寓意,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作答。三、追溯家国情怀,把握“现实未来”5.有学者评论:“抗战之前的中国是传统的、一盘散沙的、领导核心无力而且缺乏代表性的非现代化中国,而抗日战争给中国的历史带来了全新的现代性。”“全新的现代性”主要指()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民族性B.抗战挽救了亡国灭种的危机C.英、美、苏等国家的全力支持D.抗日战争促进了全国的统一解析:选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参加的战争,中华民族在危机中诞生的民族意识以及对民众的全面动员,都是中国历史上闻所未闻的,因此抗日战争给中国的历史带来了全新的现代性,故A项正确。B、C两项在题干中并未涉及。全国的统一至今尚未实现,故D项错误。6.1937年9月,蒋介石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中说:“对于国内任何派别,只要诚意救国,愿在国民革命抗御侮之旗帜下共同奋斗者,政府自无不开诚接纳,咸使集中于本党领导之下,而一致努力。”材料说明()A.各党派政治主张趋于一致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C.国民党政府坚持一党独裁D.中日民族矛盾是当时主要矛盾解析:选D题干中“诚意救国”“在国民革命抗御侮之旗帜下”说明当时中日民族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故D项正确;当时各党派的政治主张并未趋于一致,只是为了共同抗日而联合,故A项错误;1937年9月,蒋介石发表的这番谈话已经表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故B项错误;题干中国民党方面已经表明“对于国内任何派别”只要诚意救国,政府都“开诚接纳”,故C项错误。[思维升华]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日本侵华、民族危亡之际,全国军民、社会各阶层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共御外辱,反映了全国人民对民族独立、自由平等的不懈追求,切合了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点主题。针对此类问题,一是要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十八大报告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做题过程中要思考三个层面:是什么——材料体现了哪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什么——材料强调这些核心价值观的原因是什么;怎么样——材料强调这些核心价值观产生了什么影响。明确这些可迅速确定命题意图,快速准确作答。四、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史料一]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史料二]“我侪对敌人制胜之唯一方法,即是事事与之相反。彼利速战,我持之以久,使其疲弊;彼之武力中心在第一线,我侪则置之第二线,使其一时有力无用处。”“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他讲和。”——蒋百里论抗战[思考]依据史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线”与“二线”各代指什么?[教你读史]史料一中“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体现了抗日战争的民族性,揭示出抗日战争是一场广泛的民族战争。史料二信息“持之以久”和“一线”“二线”相配合,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持久、两个战场相配合的特点。[提示]“一线”代指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战场,“二线”代指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史料三]1938年3月,国民党在《抗战建国纲领》中指出:“加紧全国军队之政治训练,使全国官兵明了抗战建国之意义,一致为国效命;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并训练华侨抗战;指导及援助各地武装人民,与正式军队共同抗战,并在敌后发动普遍的游击战。”[思考]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虽然抗战积极,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多次会战,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失败”原因是什么?[教你读史]史料三信息“加紧全国军队之政治训练、充实民众武力、训练华侨、援助各地武装人民”等,揭示出国民党主张全面抗战和积极抗日的决心。[提示]主观原因: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导致。客观原因:日军装备精良,准备充分。

高考研究课本讲命题点分析与前瞻预测[考过什么]2010~2017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考纲考点卷别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全国卷Ⅰ2016·甲午中日战争和洋务运动;2013·近代海洋意识2017·陕甘宁边区的抗日政策;2016·抗战时期国民党的专制独裁;2015·国民政府的持久防御作战;2014·抗日战争书目修改及理由全国卷Ⅱ2014·近代东北移民;2013·清政府外交改变2014·中国军民抗日斗争;2014·日本经济侵华;2013·湖北省政府推行“减租”全国卷Ⅲ2017·中国的近代化趋势2016·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全国卷2012·近代“冲击与反应”;2011·“公车上书”五四运动的背景;2011·八国联军侵华与清中央集权危机;2010·甲午中日战争2010·百团大战[考情分析]本讲是新课标全国卷命题的重点,尤其是抗日战争部分,更是重中之重。从考查内容上来看,主要集中于清政府的政策调整、抗日战争的内容及影响等,以正面考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从命题方向来看,主要考查主干知识理解能力、解释能力。同时引用学术成果和社会热点,创设新的历史情境,既考查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素养,又无形之中进行价值观的引领(如洋务运动与中国军事、外交近代化及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备考时需要联系世界历史的大背景,探究导致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主要原因和中国军民是如何捍卫民族尊严的。[怎样考的]1.(2017·全国卷Ⅰ)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解析:选B由材料信息“共同利害”“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等可知,中共此举旨在维护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项正确。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农村的措施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而不是进行“革命”,A项错误,排除;此时期为抗日战争时期,而非国民革命时期,排除C项;材料与“反抗国民党政府”无关,排除D项。2.(2016·全国卷Ⅰ)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解析:选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材料。1943年是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国民党实行一党专制,为维护其专制独裁统治,除了政治上对中国共产党等党派实行压制外,国民党还推行文化专制政策,进行文化“围剿”,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进步书刊进行严密审查和检扣,将全国文化出版纳入其一党管制之下,题干中“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名词对国民党一党专制的统治不利,因此被禁止刊载,故选D项。国民党这种做法会激化和其他党派的矛盾,也不利于其形象的塑造,故A、B两项错误。抗战时期,国共合作,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共同抗击日本的侵略,故C项错误。3.(2016·全国卷Ⅰ)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中国的情况。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1888年北洋舰队正式成军,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其实力曾是远东第一、世界第九,故“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故选C项;A项表述不符合当时的史实,直到20世纪初,清末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仍是编练“新军”;日本明治维新后也是集权制度,故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已多次遭到英国、法国等国的侵略,其他列强也通过“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条款获取在华权益,D项与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地位不符,故排除。4.(2015·全国卷Ⅰ)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解析:选B本题关键信息是“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这一时期是在全民族抗战开始之前。由材料中国民政府构筑的防御要塞区域来看,主要在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以及交通线布置防御工事,结合这一时期日本侵华加剧,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背景,这样的布置实质上反映了国民政府为抗战作准备及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故选B项。5.(2014·全国卷Ⅱ)1937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解析:选A材料体现了中国代表要求各国帮助中国抗击日本侵略,A项正确;B项不是材料所体现的目的,而是为实现目的提出的依据;材料中并没有批评列强的信息,C项错误;原有的世界格局早已被打破,D项错误。6.(2013·全国卷Ⅱ)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解析:选C本题考查中国外交的近代化,意在考查考生正确、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在国外设立领事馆,是近代外交的重要特征。清政府此举实际上顺应了国际外交发展的趋势,走向近代外交,所以C项符合题意。清政府的这一做法仅仅是形式上的变化,并不是制度性的改变,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D两项叙述错误,应排除。7.(2013·全国卷Ⅱ)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这表明当时国民党中央()A.放弃了对农村原有土地制度的保护B.阻止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C.无力控制地方政府的行为D.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解析:选D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意在考查考生根据材料所述历史现象认识本质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抗日战争时期,尽管湖北的土地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国民政府并不支持湖北省政府的土地改革,这说明国民政府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所以D项符合题意。8.(2012·全国大纲卷)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解析:选A《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所需缴纳的关税,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南京政府独立确定税率,事实上废止了这一规定,答案为A项。9.(2011·全国卷)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在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解析:选B本题考查清朝末期面临的严重的统治危机,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与解读信息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信息可知,虽然清政府颁布了向各国宣战的懿旨,但刘坤一、张之洞等的行为明显与清政府的意图相违背,这说明他们不服从于中央政权,反映了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出现危机,故选B项。10.(2011·全国卷)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解析:选A本题考查维新变法与五四运动的比较,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公车上书”主要反映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支持,故选A项。B、C、D三项表述较片面,可排除。11.(2010·全国卷)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解析:选A本题考查甲午战争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材料、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材料体现了中日双方的不同记载,说明了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规律总结]对于近代列强侵华和中国军民的反侵略斗争,命题者常常运用历史现象考查中国近代历史事件背景和发展趋势;对于抗日战争,新课标全国卷试题命题仍然重视考查学科主干知识,如抗日战争的两个战场、重大战役。但试题避免了机械考查“死”的知识点和低水平的“点对点”试题,用灵活的命题方式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本讲所涉及大部分的新课标全国卷试题的材料、结论是在教材中找不到的,如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西方人士对战争的判断,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湖北省政府在农村的土地政策,在国统区维护一党专制的措施等。试题以核心素养立意,注重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新问题的能力。[还可能怎样考]中国近代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时期,但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奋力前行、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过程,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其展现,是这一段历史中不可磨灭的记忆。高考历史试题以活泼新颖和内涵丰富的材料构建新情境,“润物细无声”的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领主流价值观。“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反映了国际史学研究的最新趋向,备考时应重视该方向学术成果的引用;周年纪念,是近代史考查不可回避的热点;从唯物史观角度解读中国近代史,仍是高考考查的重要方向。[热点预测]1.《南京条约》第十一条规定:议定英国住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若两国商贾上达官宪,不在议内,仍用禀明字样为着。该条款反映()A.英国尚未扭转官方交往劣势B.清廷完全放弃闭关锁国政策C.中英条约签订以平等为前提D.中国传统华夷观念有所改变解析:选D从材料中“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可知中国与英国在官方交往上是平等的,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中英两国外交往来的规定,没有体现出清政府完全放弃闭关锁国政策,故B项错误;《南京条约》是在中国战败的情况下,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可知,中国对待英国不再保持“天朝上国”鄙视外邦的华夷观念,故D项正确。2.某条约签订后,“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四夷入侵,各示所欲。”这表明()A.法英俄是侵华的主要敌人 B.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C.列强侵华过程中相互勾结 D.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解析:选B材料强调的是甲午战争后列强侵华的情况,法英俄是侵华的主要敌人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故A项错误;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发生在甲午战争后,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列强侵华过程中相互勾结,故C项错误;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发生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故D项错误。3.有学者认为,“自日本发动九一八侵华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就从来没有停息过。日军的侵略无论是局部还是全面,中国人民对它的抗击活动也就相应地局部或全面展开。中国政府抗战是八年,而中国人民的抗战是十四年。”与传统的八年抗战观点相比,上述观点更能客观公正地反映()A.中国抗战的国际地位 B.中国抗日战争的全程C.人民在抗战中的作用 D.中国抗日战争的艰难解析:选B材料强调的是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没有说明中国抗战的国际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中观点更能客观公正地反映中国抗日战争的全程,故B项正确;不论十四年抗战还是八年抗战都能反映人民在抗战中的作用,都能反映出中国的抗战是艰难的,故C、D两项错误。4.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认为,“九一八事变”后的抵制日货,主要是由国民党中央机构主持领导的,抵御活动逐渐由民间自发发展到官民结合。《时代周刊》的报道认为,此次抵制日货运动的全面化和激烈化超过了过去的任何时期,并出现了民族主义热情下的暴力化和政府积极参与的制度化倾向。材料反映了()A.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迎来了黄金时期B.国民政府发动群众开展局部抗战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正式形成D.民族矛盾的上升影响了民族意识解析:选D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是民国政府时期,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