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_第1页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_第2页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_第3页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_第4页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6-《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研究》结题报告2009年,我校申报的教育部“十一五”课题“普通高中课堂文化研究”获准立项,高中2010级语文教研组根据学校课题组的总体安排和自身特点,确立了子课题《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研究》的研究与实验。在学校学术课程中心的统一部署领导和课题组专家的精心指导下,经过全体实验教师和学生近两年的共同努力,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走进了我校的课堂,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得以有效提升。同时,课题的研究与实验还为师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拓展了教师的发展空间,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从而整体提高了我校语文学科教学质量,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回顾三年来的研究与实验,我们由于实施了较为科学的研究策略,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现把研究情况做一总结。一、课题提出的现实背景

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叔子曾经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如果没有优秀文化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杨叔子院士的这番话让我们不得想起“明朝那些事”。明朝的覆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八股取士的“应试教育”背景下,读书人醉心功名,罔顾道义,传统文化中实事求是、格物致知、经世致用等等的积极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制。今天,当我们信心满怀的行走在现代化的大道上的时候,我们同样面临着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缺失的尴尬困局。其实,对于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民族来说,我们不是缺少优秀的传统文化,而是缺少对传统文化的有效继承,原来讲要“批判的继承”,其实也是批判多于继承。《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二、课题的理论依据1、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由于每个人各种智能的组合方式不同,因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个体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个性倾向性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个体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学习效率等的明显差异,而人只有按照自身的适应方式,才能有效地获取、掌握知识技能。2、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先进的教育理念。。4、有关新课改的纲领性文件。5、不断发现、搜集到的报刊、网站的动态资料。三、课题研究的目标1、我们高中2010年级语文组选择的子课题《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的目标是: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中,在这个物欲横流、精神沉沦,快餐文化盛行的社会,如何积极、有效参与实践,务实探究,希望在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协调、有效结合的教学实践层面上,走出一条操作性较强,适合一般学校提高语文学习成效,并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终身、和谐发展的路子!2、从学生一方面来说,通过自主性学习活动,激发全体同学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并加强合作交流,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学习活动中,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主体能力,塑造主体人格,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变被动学习为自主性学习。四、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方法本课题实验研究从2007年3月起批准立项到2009年10月结束。研究的时间二年半,中途无间断,研究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11年1月一2011年7月)为基础研究阶段。1、在语文组介绍、宣传课题,发动教师积极参与研究,组成课题组。2、组织讨论课题研究方案,确定子课题,并向上级申报子课题。3、召开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会等,明确研究的方向、对象和方法。第二阶段(2011年8月-2012年2月)为课题实施阶段。1、组织学习相关的研究理论,用科学的理念指导研究。2、全面实践研究。在实践中注意补充和调整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完成中期报告。3、在中期成果鉴定的基础上,再进行提高性的实践和研究。第三阶段:(2012年3月-2012年8月)经验总结阶段。整理、汇总各阶段的研究成果(论文、案例、教学录象、学生习作、活动照片等),出版论文集、展示学生成果等,撰写结题报告,提请主管部门验收。力争推广有价值的做法、经验。五、课题研究的实施基础研究阶段(2011年1月—2011年7月)完成实验论证和方案制订,组建课题组,召开课题开题会议,组织学习相关材料,明确分工。胡昕老师负责开展“成语珍珠链”的课堂教学活动研究,刘刚、申华兵老师在诵读和演讲教学,肖树菊、段晓玉老师在古诗词教学,刘东环、尹延丽老师在对对子、春联,王文文、王静老师则在传统节日上开展活动研究。既有分工协作,又有汇总交融。具体实验实施阶段,主要开展以下工作:(一)举行“文化活动”搭建学习和交流“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

我们通过“传统文化知多少”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经典文化的接触和吸收相当薄弱。于是,为激发学生诵读兴趣,我们开展“走近古诗文,走进传统文化”活动。1、课前五分钟的口语训练:要求学生每堂课前进行五分钟的口语训练,内容分阶段安排:第一轮为背诵一首古典诗文,第二轮讲解一句古代名言警句,第三轮讲读一个中华传统名人故事。2、每月课题组老师开设一节有关古诗文阅读的专题讲座(《古代哲理诗词名句赏析》、《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等)。3、每月举行一次古诗文竞赛活动(“千古美文”朗读比赛、古诗文名句填空比赛、诗词短剧表演赛、以古诗文为内容的书法比赛、古诗文知识比赛等)。这项活动使学生学习了大量的古诗词和经典名段名篇,丰富了传统文化知识,同时也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能力。4、每学期举办一次成果展(优秀古诗文摘录笔记、名联书法荟萃、“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为主题的手抄报竞赛等)。通过办报和竞赛,拓宽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办报能力,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5、建立了“走近古诗文,走进传统文化”的学生成绩档案,将学生背诵默写成绩、参加活动次数和态度等记入档案。另外,我们也在全体语文老师中开展了“读经典,写感悟”活动,并定期检查。每学期开展一次“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研究”课题研究与实验课堂教学竞赛,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全体实验教师都积极踊跃参加。(二)创新语文课堂作为传扬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载体,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外在、鲜明的标识。因此,文化的精华应该渗透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中。我们要努力构建“创设情景——诵读——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课外拓展”的新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1、精心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

①在教室里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等方式,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空间文化氛围。②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创设良好导入情景。③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或激昂慷慨或沉缓婉转的音乐语言有利于把汉语言文字之美烘托出来,创设优美的音乐情景。④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材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创设身临其境的影像情景。2、探索有利于传扬“传统文化”的课堂教学新模式①创设情景:通过与教材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赋文、传说故事、名人轶事等创设导语、音乐、影像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诵读:通读与精读相结合;美读与品读相结合。让文学作品穿越千年的情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脉脉地滋润学生的心田。③提出问题: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课堂教学目标和教材的重难点,提出问题,供学生合作探究。④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工具书,在教师的点拨下,探究古汉语的词法、句法现象;探究课文中蕴涵的思想美和情感美;探究课文中的民俗风情和民族情结;探究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美丑等等。⑤课外拓展:以课文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部)著作拓展;以课文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等。(三)开发“走进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丰富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内容。大多数学生都有想读文化典籍,却没时间和针对性阅读材料。为了解决这个弊端,依据新语文课程理念,我们在开展“走近古诗文,走进传统文化”活动的基础上,课题组本着“汇知识之萃,补教材之缺”的学术精神,选文以儒学文化的精髓“仁、义、礼、智、信”构建教材的核心内容,同时兼顾近现代涌现出的精美篇章。力求浓缩精华、体现中华文化神韵,拓展视野。内容包括:成语故事、古诗词名句、美文欣赏、文化常识、传统节日、歇后语谚语、名著导读等。在选文的篇幅长短,内容的难易、阅读与理解的指导等方面体现针对性、层次性。另外,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校本教材《“轻松好口才”母语交际学习手册》于2011年编印,并以金声演讲社社团形式活动使用,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四)积极参与总课题组年会成果参评活动,我们组织实验教师参与学校课题组组织的各项评比,并成功完成课题研究简报第一期的撰写。1、各种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展,增加了学生和老师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通过诵读,熏陶感染,在“润物细无声”中积淀起深厚的传统文化,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情趣。2、构建了“创设情景——诵读——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课外拓展”的新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挖掘、体验课文中具有文化气息的内容,让传统文化在一堂堂散发着浓浓文化精神气息的语文课上展现出来,使学生受到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3、在创新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形成各自特色胡昕老师和王文文老师肖树菊老师和段晓玉老师的古诗词教学进一步深入,他们在注重学生朗读欣赏的基础上,着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这其中包括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热爱家乡的教育、亲情教育、友情教育等。刘东环老师和尹延丽老师除了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名句收集、对对子教学之外,今年又把经典阅读纳入了实践的行列,利用课余时间,把一些经典文章(课本上未有的)印后发给学生,并让学生诵读体悟,老师精讲点拨,让学生在欣赏到经典美文的同时,升华自己的人格。申华兵老师和王静老师传统文化教学也趋于完美,每一节日时,他们便从网上下载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节日的来历及相关风俗习惯,并从中挖掘其中的内涵。让学生感受传统节日文化是一种民族的东西,是民族共同创造的共同享受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会自然形成一种凝聚力。4、刘刚老师撰写编印的校本教材《“轻松好口才”母语交际能力学习手册》及相关课程的开发收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既弘扬了传统民族文化,又培育了爱国爱乡的热情以及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既开阔学生视野,又有利于提高运用语言文学表情达意的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1、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学的内容与方法都有很大的提高,语文课也受到学生们的欢迎与好评,所传授的知识面不断扩展,提高了综合素质培养的内容与方法。2、课题的实施开展,尤其是“《论语》每日读”等“传统文化大讲堂”系列微型课程的实施,丰富了学生的思想,净化了学生的精神。他们不但“笃信善道”,并且“身体力行”,精神面貌以及文化底蕴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3、由于在研究中开展了各种活动,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例如:2012年1月“放飞青春新年诗歌朗诵会”和2012年3月8日“感受经典”读书报告会的成功举行;2012年4、5月,根据《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改编的课本剧《杜十娘》,根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课开展的评书大赛等系列语文活动的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学好母语、继承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