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件-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件-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件-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件-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件-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至清中叶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变动上承下启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横向对比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单元主题:版图奠定、盛世危机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都有新的发展。工业文明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单元知识综述】1、版图奠定:明清两朝,

空前强化,

更趋稳定,现代中国的

逐渐定型。2、面临挑战:①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后,世界逐渐连为一体,欧洲走出了中世纪,开始进入

;新兴

取代传统农业文明,已成为世界大势所趋。②在中国,

都有新的发展;由于

的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日益受到阻碍。统治者

,拒绝扩大

,进一步扼杀了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埋下了近代中国

的伏笔。专制集权结合教材P70单元导读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社会工业文明经济

文化

对外关系传统经济结构专制体制故步自封对外交往落后挨打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单元主题:版图奠定、盛世危机课标要求了解明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措施;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了解明代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核心概念内阁

宦官专权

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奴儿干都司

重难点重点:

明朝初期加强皇权的相关措施内容;难点: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明朝内阁的权力、性质)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四单元目录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君主专制的强化)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中央政府】(内政)

【外部环境】(沿海)【边疆形势】

(内陆)重点:

明朝初期加强皇权的相关措施内容;

明朝的边疆治理难点: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明朝内阁的权力、性质)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1、明朝的建立1328—1368—1398年应天府(南京)→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朱元璋明太祖1368年时间:建立者:都城:◎明朝的建立与统一形势图传奇皇帝朱元璋(别名朱重八)他的前半生——放牛,出家,乞讨,起义(1368年,朱元璋称帝,明朝建立)2.表现P75【问题探究】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朱元璋:《皇明祖训》(1)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1380年)根因:宰相制度妨碍皇权,目的:加强皇权,巩固统治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

理由是否充分?根本原因?真实目的是什么?有何影响

影响:①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空前加强;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官僚机构侍从化;政治腐败加剧)②对以后的明清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课本)将秦亡归咎于设置丞相;认为历史上宰相多专权乱政

直接原因:胡惟庸骄横擅权杀皇帝亲自掌管(胡惟庸)独相数岁,生杀黜陟罚,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明史·胡惟庸传》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不轨”罪诛宰相胡惟庸九族。宰相是皇帝的助手,废相后,解决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但如此一来,还有谁帮助皇帝日理万机呢?明朝废除丞相后,又逐渐形成了什么机构来帮助皇帝处理政务?明清之际,思想家黄宗羲则对明初废宰相的做法:..........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宰相既罢,天子更无与为礼者矣,......能事我者我贤之,不能事我者我否之.........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辅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不亦并传子之意而失者乎!——《明夷待访录·置相》

P76“问题探究”:黄宗羲又是从哪些角度来批评废宰相之举的?宰相的双重作用:一方面辅佐皇帝;另一方面制约皇权废宰相的利弊?:利:加强皇权,防止权臣专权弊:①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会造成皇权过于集中,皇帝独断,难免偏颇;社会兴衰维系于皇帝个人素质;②也容易出现太监乱政(宦官专权);宰相是皇帝的助手,废相后,解决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但如此一来,还有谁帮助皇帝日理万机呢?明朝废除丞相后,又逐渐形成了什么机构来帮助皇帝处理政务?从君臣关系、君臣礼仪、宰相作用的角度批评废相之举

据史料记载,洪武十七年(1384年)9月14日至21日,内外诸司奏事札达1660件,共3391事,即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2.表现“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明太祖·朱元璋(2)明成祖设立内阁地位:未取得法定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明成祖朱棣废除宰相后皇帝政务繁多,力不从心,“内阁”应运而生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性质: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课本)。职能: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课本)。实质:是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明太祖朱元璋

祖宗设立阁臣,不过文学侍从,而其重亦止于票拟。其委任之权力,与前代宰相绝不相同。——《明神宗实录》载叶向高奏疏明成祖选拔文官到_________值班,形成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__________

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上书转发票拟批红政务运行过程:六部五军都督府内阁首辅帝师身份改革家擅罢朝臣内结司礼监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被比喻为宰相。侍从顾问文渊阁当秘书参与咨询票拟权“部权尽归内阁”X(时期)明太祖明成祖明宣宗明神宗Y(权力上升情况)O明内阁演变奠定基础正式确立发展全盛内阁首辅张居正帝师身份改革家擅罢朝臣

思考:明朝的内阁首辅是不是变相重设的宰相?

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

——《神宗实录》卷内阁首辅==宰相?思考:随着内阁权力的变化,皇帝会怎么做?导致什么后果?设司礼监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被比喻为宰相。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宰相制(丞相)内阁制(首辅)职责相似权力来源不同任免地位、性质职权对皇权影响职能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法定的、最高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制度赋权秘书机构,非法定皇帝信任提供顾问、咨询,无决策权参与决策(一级决策机构)一定程度制约皇权不能制约,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材料:宰相与阁臣还有很大的不同,宰相具有执行权,遇事都可奏而行之,甚至事毕后上奏也是常有的事;而阁臣则只有遵从皇帝的旨意。拟出具体的办法,待皇帝批准后方可执行。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结论: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设司礼监皇帝六部内阁“批红”“票拟”司礼监代理协助特务机构控制提督公务递交

明朝皇帝担心内阁变成事实上的宰相,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万历皇帝明神宗24年不上朝,从宪宗到熹宗前后竟有一百六十余年没有召见大臣,这就使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①原因:②表现:皇帝防范内阁权重;部分皇帝怠于政事。A、司礼监获得批红权;

B、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3)设司礼监—宦官专权2.表现宦官专权(4)设厂卫特务机构练习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司礼监,明朝内廷管理宦官与宫内事务的机构,始置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司礼监由太监掌管,在明初并没有太大的权力,而且受到限制。到了中后期,由于皇帝怠政厌政以及幼冲等原因,皇帝经常让司礼监代帝批红。这样司礼监利用这一机会,不断扩大自己的权力,干预明朝的中央决策,给明朝政治、经济、军事、司法造成了恶劣的后果。虽然司礼监拥有如此大的权力,然而却不能像唐代后期宦官那样任意废立皇帝。明代的司礼监始终受制于皇权。

小结:无论阁臣当政还是宦官专权,其权力本质仍出自皇权,是皇权的延伸,实质上都是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真题演练【解析】明初,为防止宦官专权乱政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明中后期皇帝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使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并导致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甚至是事实上的皇帝,故A项正确;考点立意:理解明朝封建专制的发展(课标)——中枢(司礼监)权力变化的影响

(2017·全国Ⅱ卷高考·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A广义上的中枢,泛指中央政府机关。狭义上的中枢,又指中央政府内以宰相及相当于宰相身份的人组成的官僚首脑机构。(一)前期:官方出海—郑和下西洋

(1405~1433年)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15世纪前期,先后七下西洋,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达到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1、概况2、目的: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赀:计算)。——《明史

郑和传》

(政治目的>经济目的)朝贡贸易:通过朝贡与赏赐,以厚往薄来为原则的官方贸易。

中国与海外诸国所进行的官方的进贡和回赐关系。外国“朝贡”方物,明朝政府“赐赉”礼品等方式进行的,素有“厚往薄来”特征,明朝政府对朝贡使者均是“以礼待之”,即使“私货来,皆倍偿其价”政治: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宣扬国威)经济:满足统治者对奢侈品的需求(维护朝贡贸易)3、评价:积极消极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明朝政府对航海缺乏持久的兴趣不说,也未能抓住发展海上力量的机会。郑和的航海并未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而仅仅只是成为一种空前绝后的冒险壮举。—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明朝官员刘大夏曾说)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

——《殊域周咨录》

规模空前,扩大了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增进了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葡萄牙获得濠镜澳租住权南部:荷兰北部:西班牙思考:沿海面临的不同问题以及措施?P73时间问题/应对明朝前期

明朝中后期问题:东南沿海倭患、海盗走私等“海禁”中期:派将抗倭平定后放松对私人海贸限制(隆庆开关1567年)戚继光俞大猷欧洲殖民国家入侵史料阅读P75:红毛夷自古不通中国,亦不知其国何名,其地在何所……自此夷通市,遂得彼所用诸炮,因仿其式并方制造,即未能尽传其精奥,已足凭为长城矣。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思考:反映这一时期明朝存在什么问题?问题:不了解欧洲,军事技术落后,海权意识淡薄,对殖民者侵略本性认识不足……疏于应对(缺乏海权意识)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二)海疆治理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东夷西旅,北戎南越,都入地图中。遐迩畅皇风,亿万载,时和岁丰。

——《明太祖实录》地区政策措施北方:蒙古(A)西南:西藏(B)东北(C)①重修长城;②与瓦剌战争;③与鞑靼和议、册封、互市

设奴儿干都司、册封女真首领、

册封、设行都指挥使司,委任藏族上层管理1、明朝的边疆管理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意义:①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推动了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②促进了民族交融;乌思藏结合地图,指出明朝处理与东北、蒙古、西藏等地关系的方式。P73-74ABC思考:治理措施有何突出特点?具有什么影响?特点:灵活多样、因俗而治。③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④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轮廓。努尔哈赤皇太极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16、17C时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进攻明朝161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1636年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朝灭亡1644年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明思宗朱由检2、明清易代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同年,摄政王多尔衮,统军入关,打败李自成,迁都北京网络构建史论要旨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表现:①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目的、影响)②明成祖设立内阁(地位,性质,职能)

③设司礼监——宦官专权(表现:A、司礼监获得批红权B、宦官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

④设厂卫特务机构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1.前期:郑和下西洋主要目的:宣扬国威评价:世界领先;财政困难2.中期:东南沿海的“倭患”及抗倭:何为倭寇,原因,结果3.后期:欧洲殖民入侵:葡萄牙——澳门;荷兰、西班牙——台湾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1.明朝的边疆管理(1)蒙古:①修长城;②与瓦剌战争;③与鞑靼和议、册封、互市(2)藏族:封授,行都指挥使司,任用藏族上层人士(3)东北:奴儿干都司,封授2.明清易代: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名满洲,建立清朝;

1644年,农民军首领李自成推翻明朝统治,明朝灭亡,清军入关1351年1368年1616年1636年1644年1405—1433年16世纪中叶15世纪末16世纪初1519—1522年16世纪—17世纪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世界形势的巨变世界明朝元末农民起义明朝建立郑和下西洋葡萄牙人获得澳门租住权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建立大清明朝灭亡清军入关新航路开辟麦哲伦环球航行近代科学革命中国逐渐衰落和西方国家崛起真题演练【解析】】画不是材料关注的重点,并且元朝时就已经出现文人画,此画并不是新的类型,故A项错误;

明朝君臣将外国使臣进贡的奇珍异兽解释为中国传说中的祥瑞之物“麒麟”,表明了朝廷用中国文化解读朝贡贸易贡品,故B项正确;明成祖虽派郑和下西洋,但并未解除海禁政策,开放的只是朝贡贸易,故C项错误;外国使臣进贡的奇珍异兽虽为外来物品,但却被明朝君臣用中国传统文化解读,并没有形成新的观念,故D项错误。(2018·全国Ⅰ卷高考·27)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隧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B真题演练【解析】明初中书省总管天下文治,没有对其权力进行制衡,导致丞相擅权,故选B项;丞相个人贪权揽政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项;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君主专制指君主独揽国家大权,不受限制和约束,且其在明朝之前已经逐步强化,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2021·天津高考·4)明初“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胡惟庸任丞相时,“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罪名诛杀胡惟庸,取消中书省。造成丞相“擅权”的根本原因是

A.丞相个人贪权揽政B.制度导致权力失衡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D.君主专制逐步强化B当堂巩固1.

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权势强大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C.社会经济凋敝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当堂巩固2.

今天人们有关明朝的印象中,除了锦衣卫、飞鱼服、绣春刀外,还有不能不提的政治体制的重大变化。恰是这种变化,形塑了明朝的政治生态。下列项中,属于这种变化的是①罢除丞相②设立内阁③设司礼监④六部直属皇帝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当堂巩固3.

论及有明一代的政府组织形式,有研究者认为“官府的正式组织与唐宋时期几无差别。处于最高级别的是军事机构、监察机构和行政机构。”从行政机构的角度看,与唐宋“几无差别”的是A.丞相B.内阁C.六部D.刺史当堂巩固1.(2020·全国Ⅲ卷高考·27)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