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第一高级中学高一12月联考考前复习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第一高级中学高一12月联考考前复习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第一高级中学高一12月联考考前复习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第一高级中学高一12月联考考前复习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第一高级中学高一12月联考考前复习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66页,共=sectionpages1717页试卷第=page77页,共=sectionpages1717页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联考考前复习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考古发现,四川营盘山、波西等遗址的先民已经发展出原始种植业,以种植粟和黍等早地农作物为主。营盘山先民还学会了驯养家畜,在大渡河上游的哈休遗址也发现了类似情形。这说明新石器时代的四川地区(

)A.原始农业得到初步发展 B.小农经济开始逐步形成C.与中原地区有密切往来 D.商品交换促进农业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石器时代,四川地区已出现农牧分工,原始农业得到初步发展,A项正确;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材料并无当时四川地区与中原地区有密切往来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商品交换,排除D项。故选A项。2.公元前634年,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派使臣见齐君说,鲁国的祖上周公与齐国的祖上姜太公,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有世世子孙无相害的盟誓,你打鲁国怎么对得住先祖?于是,齐君下令退兵。这说明(

)A.盟约对诸侯具有政治约束 B.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分封体制C.荣辱与共的宗法宗族观念 D.文化认同、“天下共主”的思想【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有世世子孙无相害的盟誓,你打鲁国怎么对得住先祖”可知,周天子是“天下共主”,齐国和鲁国都曾是协助周王安天下的臣子,齐王正是出于这种对周天子“天下共主”的文化认同,才认可了鲁国使者的说法,从而下令推兵,D项正确;齐王退兵并非是受盟约的约束,盟约对诸侯国并没有强制性,排除A项;齐王退兵并非是受分封体制的约束,公元前634年已是春秋时期,分封体制已经不能约束诸侯国,排除B项;齐国为姜姓异性诸侯国,而鲁国为姬姓诸侯国,两国并没有深刻的血缘宗族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3.包山楚简记载了战国时期楚国居民的身份,其中多将居民称为某地人。简书中所记载的地名尚、字陆、巢、罗等,这些地名大致是楚国的县、邑、里。这反映出战国时期楚国(

)A.最早确立了郡县制 B.等级观念的弱化C.贵族政治彻底崩溃 D.社会转型的趋势【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楚国在大多数地方实行县、邑、里制度,居民身份多以这些地名称呼,反映楚国直接控制地方,实行官僚政治,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贵族统治。因此材料反映了楚国社会转型的趋势,D项正确;“最早”说法错误,材料未涉及,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等级观念,排除B项;材料反映大多数地方是以地名称呼居民,不是全部,贵族统治不是彻底崩溃,排除C项。故选D项。4.不同时期儒家思想家提出了不同主张,推动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以下关于儒家思想家与其主张匹配正确的是(

)①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②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③致良知,知行合一点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A.黄宗羲、王阳明、董仲舒、孔子 B.顾炎武、董仲舒、王阳明、孔子C.顾炎武、董仲舒、王阳明、孟子 D.黄宗羲、董仲舒、王阳明、孟子【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是顾炎武的主张,“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点”是王阳明致良知是思想,“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是孟子仁政的主张,C项正确,ABD项错误。故选C项。5.“盐”在汉代被称为“国之大宝”,所谓“十口之家,十人食盐;百口之家,百人食盐”。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下令实行盐业官营制度,由政府统一专卖并管理。汉武帝的做法(

)A.突破了“工商食官”的格局 B.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为国家统一集聚了物质力量 D.确保了封建国家的稳定发展【答案】B【解析】汉武帝实行盐业官营制度,由政府控制盐业生产和销售,这种做法强化了官营工商业,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地方权力,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B项正确;工商食官是商周政府占有工商业者并进行垄断性经营的制度,汉武帝实行盐业官营制度,和工商食官相似,排除A项;汉高祖刘邦已经完成了国家统一,排除C项;D项表述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6.三国时期,“虚封”现象大量出现。如:刘备封马超为骠骑将军,兼任凉州(魏境)牧;魏国任孙壹为交州(吴境)牧;吴国任丁奉为徐州(魏境)牧。这些现象的出现(

)A.暗含了各国实现统一的愿望 B.旨在防范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C.有效激发了部下进取的斗志 D.反映了吴蜀联盟瓜分天下的目标【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魏蜀吴各国都将对方的领土纳入自身的行政管理体系,并设置相应的官员,这体现了魏蜀吴三国都想实现国家统一的愿望,A项正确;“虚封”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该制度旨在协调内部的权力分配,进而维护各自政权的统治,排除B项;材料无法证明该现象有效激发了部下进取的斗志,排除C项;材料与吴蜀联盟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7.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府设有“谱局”“谱库”,由专门的谱官掌握各类家谱、族谱的编制情况,规定民间编纂的家谱必须到政府备案,与政府谱局存档簿状对照无误后,才能得到认可。这一做法A.扩大了政权统治基础 B.限制了人口的流动C.保证血缘正统传承 D.有利于维护统治阶层的特权【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政府设有‘谱局’‘谱库’,由专门的谱官掌握各类家谱、族谱的编制情况”“与政府谱局存档簿状对照无误后,才能得到认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士族阶层壮大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这时期政府维护士族特权,D项正确;材料所述政府严格管理民间家谱编制状况,与扩大政权统治基础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大动荡、大变革时期,这时期人口流动频繁,材料所述措施无法限制人口流动,排除B项;材料所述措施不能保证血缘正统传承,排除C项。故选D项。8.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推动了历史进步。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北魏实现北方统一 B.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C.改革措施全面易行 D.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顺应了当时民族融合发展的趋势,是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B项正确;“北魏实现北方统一”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项;“改革措施全面易行”是改革成功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是促进改革成功的个人因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9.自隋朝为了加强对尚书令的牵制,启用皇帝最为信任之人,其任命就多了份特殊性。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位,因为他曾任尚书令一职,“其后人臣莫敢当”,久而久之尚书令演变成一个荣誉的职衔,于是尚书仆射成为了实际上的尚书省长官。公元662年,唐高宗下令废除尚书令一职。这一现象(

)A.维护了君主专制 B.制衡内朝势力 C.加强中央集权 D.维护国家统一【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久而久之尚书令演变成一个荣誉的职衔,于是尚书仆射成为了实际上的尚书省长官。公元662年,唐高宗下令废除尚书令一职。”并结合所学可知,尚书令曾拥有较大权力,因此为了加强皇权,维护君主专制,废除尚书令一职,A项正确;废除尚书令并非为了制衡内朝实力,且汉朝实行内外朝制度,B项与材料所述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所述与维护国家统一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0.下图所示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所画的《职贡图》(局部),描绘了某次异国进贡的盛大场面。该作品(

)A.反映了唐代社会风气的开放 B.体现了艺术审美和史料价值的结合C.凸显了唐代对外交通的繁荣 D.再现了西域风情与中原文化的交汇【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职贡图》作为一幅绘画作品,体现了其艺术价值,同时这一幅图又再现了异国进贡的场面,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唐朝前期的外交关系,排除A项;该作品未包含对外交通的信息,排除C项;该作品未说明其反映的是西域进贡的场景,排除D项。故选B项。11.如表为北宋若干时期江南与全国农村劳动力的变动情况(单位:户、人)。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时间江南地区全国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占全国农村劳动力比重(%)户数农村劳动力人数户数农村劳动力人数980年3492838906726418500163671755.4%1078年1120331285684416603954423400826.7%1102年1265762322769318113945461905606.9%A.个体农耕规模扩大 B.宋代经济重心南移进程已完成C.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D.劳动力增长支撑江南经济发展【答案】D【解析】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从980年以来,南方户数占全国户数的比重不断上升,说明南方的劳动力不断增加,这也就为江南经济的繁荣提供了条件,D项正确;仅根据户数比重的变化,无法得出个体农耕规模扩大和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的结论,排除AC项;宋代经济重心完成是在南宋,即1127年以后,排除B项。故选D项。12.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一建制(

)A.旨在加强地方政府权力 B.体现文武分权的特点C.贯彻汉唐地方行政建制 D.有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改变了汉唐时期地方权力集中的原则,采取分而治之、先相互牵制的方针,这有利于削弱地方,加强中央集权,所以有利于解决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的情况,D项正确;宋朝的建制旨在削弱地方,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题干中并未体现文武分权,排除B项;宋代改变了汉唐时期的地方建制,C项错误。故选D项。13.印度佛教认为果报不论现报、生报或者后报都是个人的事。传入中国后,慧远认为:一人得道,其功德“泽流天下,即使内乖亲子的关系,也不违其孝”;果报可以此生世世承负,也可在一个家庭内父子相承,代代承负果报。据此可知佛教(

)A.吸收儒家伦理逐渐本土化 B.增强理论性思辨性日趋系统化C.传入中国后开始世俗化 D.迎合统治者的需求不断政治化【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前,果报是个人的事。传入中国后,逐渐强调与家庭父子的关系。据此可知,佛教吸收儒家伦理逐渐本土化,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佛教理论性思辨性日趋系统化,排除B项;世俗化指日常生活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迎合统治者的需求,排除D项。故选A项。14.学者萧启庆指出,“元朝部分儒化程度较深的色目人和蒙古人逐渐成为士人,他们和汉族的士人相互交往,逐渐形成了一个超越族群的多族士人圈”。这一现象的出现(

)A.缘自统治者平等的民族政策 B.说明儒学开始成为正统思想C.体现了民族交融的时代特征 D.消除了元朝存在的民族矛盾【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元朝部分儒化程度较深的色目人和蒙古人逐渐成为士人”和所学可知,元代“多族士人圈”的出现是元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体现,体现了民族交融这一时代特征,C项正确;元朝实行“四等人制”,没有平等的民族政策,排除A项;儒学在汉武帝时期成为正统,排除B项;多族士人的交流并不能消除元朝的民族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15.元代政区层级多,且采取复式统辖关系,因而形成了一套复杂烦琐的行政区划体系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这一制度设计(

)A.强化了中央集权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降低了行政效率 D.导致了冗官现象严重【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元代行政层级越多而复杂,上传下达的效果越差,影响地方的发展。因此降低了行政效率,C项正确;材料未反映出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君权的加强,排除B项;冗官现象是设置过多的机构导致的,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C项。16.有学者在评论明清时期的某部著作时说:“一百二十多幅图画既说明技术,又描写人物,详细地描绘了农业、手工业与交通运输业等各行各业的情景。”这部著作最有可能是(

)A.《梦溪笔谈》 B.《本草纲目》 C.《农政全书》 D.《天工开物》【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明清科技著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是一部全面系统总结明代以及此前历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巨著,书中附有123幅插图,D项正确;《梦溪笔谈》是宋代的科技著作,排除A项;《本草纲目》是明代的医学著作,排除B项;《农政全书》是明代徐光启创作的农书,主要介绍与农业有关的知识,它与材料中的评价不完全相符,排除C项。故选D项。17.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写道:“三元里之战,以区区义兵,围夷酋,斩夷师,歼夷兵,以疑开网之而逸,孰谓我兵陆战之不如夷者?广东之斩夷首,捐舰者皆义民;两禽夷舶于台湾,火攻夷船于南澳者亦义民。”这表明他(

)A.主张抵抗侵略救亡图存 B.反对清朝妥协投降政策C.希望利用人民力量御辱 D.从天朝上国迷梦中惊醒【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三元里之战,以区区义兵,围夷酋,斩夷师,歼夷兵……”,可以看出鸦片战争期间,百姓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抵抗,魏源希望借此来抵御外侮,C项正确;“救亡图存”不符合这一时期特征,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魏源对清政府政策的态度,排除B项;魏源仍是地主阶级的代表,有一定的开明思想,但是并未摆脱天朝上国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18.洋务派创办的金陵制造局主要生产大炮和弹药,福州船政局主要制造和修理水师武器装备,江南制造总局主要产品为:枪支、弹药、大炮、钢铁、车轮船。据材料可知,洋务新政主要目的(

)A.改革封建政治 B.发展国家经济C.保障国家安全 D.发展军事工业【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提高清朝的国防水平,抵御外敌和镇压国内人民反抗,主要目的是维持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因此洋务新政主要目的保障国家安全,C项正确;洋务运动不触及封建政治制度,排除A项;洋务运动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但不是此运动的主要目的,排除B项;创办发展军事工业是洋务新政的内容之一,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19.下表为近代史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些活动。由此可知,这些活动(

)阶级派别宣传思想实践活动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设议院、开国会、君主立宪维新运动革命派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共和国辛亥革命A.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B.推动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C.掀起救亡图存的政治文化运动 D.推进君主立宪走向民主共和的步伐【答案】B【解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维新派主张设议院、开国会、君主立宪,并掀起维新运动;革命派主张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共和国,并进行辛亥革命,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思想和活动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B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而且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是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的经济原因,排除A项;在此之前救亡图存的运动就已经开始,排除C项;仅从表格信息不能反映君主立宪向民主共和的转变,排除D项。故选B项。20.1918年1月,中国新诗体首次出现在《新青年》4卷1号,所载9首诗中有刘半农的两首白话诗:《题女儿小蕙周岁日造像》《相隔一层纸》,后来被顽固派视为“非圣无法,罪大恶极”。这说明(

)A.新文化运动的群众基础薄弱 B.思想层面革命运动任重道远C.民主与科学的渲染力度有限 D.文学革命亟需动摇儒学根基【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1918年1月在《新青年》出现新体诗,但被顽固派视为“非圣无法,罪大恶极”,可以体现出虽然新文化运动已经进行了3年时间,但社会上仍然存在顽固派对新体诗的批判,这说明思想层面的革命运动任重道远,B项正确;题干体现顽固派对思想解放运动的批判,不能说明新文化运动群众基础薄弱,排除A项;民主和科学在当时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同时社会上仍然存在顽固派的声音,不能说民主科学影响有限,排除C项;文学革命之前已经提出打倒孔家店等动摇儒学根基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21.下面为1933年上海各业产值比重图。这反映出当时上海(

)(注:其中木材、家具、冶炼、建筑、皮革品、饰物仪器、其他工业比重因小于1%,故未列入此图。)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显著特点 B.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突出C.深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D.机器工业取代了手工业【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图片数据分析可知,在1933年上海各项工业中,纺织工业和饮食品工业所占份额最高,仅这两项工业的产值相加就占当年上海工业总额的70%,再加上服用品工业,轻工业所占比重几乎占据了上海工业产值的四分之三。由此可见,近代上海工业发展的格局是以轻工业为主,这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特点相吻合,A项正确;图中未涉及列强对上海的经济侵略,也未涉及封建统治对民族工业的束缚,体现不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进出口﹐无法判断上海经济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排除C项;在中国近代机器工业取代手工业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22.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嗯?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A.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可知,强调的是反对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内政,体现了民族意识;依据材料“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可知,强调的是主权属于人民,人人有权利来管理自己的国家,体现了民主意识。由此可知,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没有体现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A项;CD两项只是材料中的部分信息,不全面,排除CD两项。故选B项。二、材料分析题23.左图右史,是学习历史的不二法门。多维审视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唐至清),从中汲取古人治理边疆的政治智慧。材料一

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今录招降开置之目,以见其盛。——摘引自《新唐书·地理志》(卷四十三下)(图1)材料二

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摘引自康熙《清世祖实录》(图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唐代管理边疆民族地区的措施,并说明其特征。(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熙认为安定边疆的关键因素,并结合所学简析清朝的民族政策。【答案】(1)措施:反击东、西突厥进攻;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理;与吐蕃等少数民族和亲;册封(笼络)少数民族首领。特征:唐朝政府因地制宜,对少数民族实行怀柔政策;民族政策开明;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积极贡献。(2)关键因素:统治者实行“德政”,修德安民。简析:清代的边疆民族政策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权益,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促进了民族交流交往交融。【解析】(1)措施:根据材料一中的“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反击东、西突厥进攻,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理”;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与吐蕃等少数民族和亲,册封(笼络)少数民族首领等”;特征:根据材料一中“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可得出“唐朝时期,中央政府因地制宜”;根据材料一中的“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对少数民族实行怀柔政策,民族政策开明,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积极贡献”。(2)关键因素:根据材料二中的“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可得出康熙认为安定边疆的关键因素在于“统治者实行‘德政’,修德安民”;简析:根据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国家、民族和社会发展等角度辩证分析清代的边疆民族政策可得出“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权益,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促进了民族交流交往交融”。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儒生参政带来的“以德取人”因素,使察举制因而成立,但这并不是唯一制约察举选官的因素。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阳嘉元年又建立“诸生试家法”制度,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在察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举荐;在科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考试成绩。所以举人可以“投牒自进”,不必非得他人举荐不可。到了北宋,封弥成为贡举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考试官在评定试卷时,看不到举人的姓名、乡贯等,也就很难作弊了。隋唐以来,科举出身的官员在高级官员中的比例逐渐增加,到宋代已占有绝对优势。——摘编自张希清《中国科举考试制度》材料三宋廷对在任官员的考核是对官员品德操守及才干绩效的综合评定。其中,“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位置。而“才干”的核验要求官员填写非常具体的“实迹”“实绩”,以便日后核对。……对于官吏的考察通过多条途径进行:常规考课与特诏巡查并行,中央业务部门对地方相应机构考核与内部稽查并行,诸司、诸州互查互申,朝廷专使考察等。考察结果向本人公开,以求得多种信息来源的相互印证。——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察举制出现的原因,概括东汉察举制的新发展。(2)根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的意义。(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官员考察机制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我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历史借鉴价值。【答案】(1)原因:儒生参政重视品德(以德取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西汉为了广泛搜罗管理人才。(答对任意一点即可)新发展:注重培养官员的实际能力;增加了考试的环节。(2)发展趋势:公开性;严密性(更公平公正)。(答对任意一点即可)意义:扩大了官吏的人才来源: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等。(答对任意两点)(3)特点:注重对德才的综合考核:才能核验重视文档资料:考察形式多样化;考察结果力求公开公正。(答对任意两点)价值:注重选贤任能;追求公平公正;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等。(答出符合题意的任意一点即可)【解析】(1)原因:根据“儒生参政带来的‘以德取人’因素,使察举制因而成立”得出儒生参政重视品德;同时也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和西汉为了广泛搜罗管理人才的需要。新发展根据“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得出是注重培养官员的实际能力;根据“阳嘉元年又建立‘诸生试家法’制度,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得出是增加了考试的环节。(2)综合材料二内容可以看出科举制的发展趋势是具有公开性和严密性。意义根据“隋唐以来,科举出身的官员在高级官员中的比例逐渐增加,到宋代已占有绝对优势”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扩大了官吏的人才来源: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等。(3)特点根据“宋廷对在任官员的考核是对官员品德操守及才干绩效的综合评定。其中,‘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位置。而‘才干’的核验要求官员填写非常具体的‘实迹’‘实绩’,以便日后核对”可知是注重对德才的综合考核:才能核验重视文档资料:根据“对于官吏的考察通过多条途径进行:常规考课与特诏巡查并行,中央业务部门对地方相应机构考核与内部稽查并行,诸司、诸州互查互申,朝廷专使考察等。考察结果向本人公开,以求得多种信息来源的相互印证”可知是考察形式多样化;考察结果力求公开公正。价值结合所学可知,是注重选贤任能;追求公平公正;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等。25.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叶梦得《避暑录话》云:“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陈师道《后山诗话》云:“仁宗颇好其词,每对酒,必使侍从歌之再三。”……柳永词的内容和语言都趋向俗化,既符合了歌唱者低文化层次的需要,也更有利于市井百姓的接受。——张学辉《试论柳永词的“大众传播效果”》材料二

宋代的“市”“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都市之夜市,酒楼极繁华处也任务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鼓罢……”——摘编自吴自牧《梦梁录》材料三

宋朝时期指的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中国人首次大规模从事对外贸易,不再主要依靠外国中间商。……此外同样重要的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后来的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四

明清时代是江南市镇发展繁荣的时期。市镇发展较快的松江、嘉定、太仓一带,是棉花的产地,棉纺织业发达又靠近沿海,利于海上贸易,是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吴江的河里、平望,湖州的南浔,都是著名的水乡市镇。这些市镇有的以经营手工业为主,有的以某些行业著称,有的是农副产品的交易市场或产地等。随着市镇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达,明中叶以后,在经济作物和水陆交通发达的地区,先后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工商业市镇。如苏州的盛泽、平望、唯亭,嘉定的南翔、诸翟,湖州的南浔、乌镇等地。这些市镇人烟稠密,街道繁盛,市场繁荣,手工业、商业都很发达,且为各地商贾所集,进行大宗交易。——摘编自何荣昌《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1)据材料一,归纳柳词传播广泛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宋代文化的发展特征。(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特点。【答案】(1)原因:统治者的喜爱和传播;柳永的词通俗易唱,受市民欢迎。特征:世俗化或平民化。(2)表现:商业活动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出现夜市和街市(或坊市界限被打破);纸币出现和使用;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海外贸易兴盛。(3)特点:分布在水路交通便利的地方;与商品经济发展相结合;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色彩浓厚;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中的“仁宗颇好其词,每对酒,必使侍从歌之再三”可得出“统治者的喜爱和传播”;根据材料一中的“符合了歌唱者低文化层次的需要,也更有利于市井百姓的接受”可得出“柳永的词通俗易唱,受市民欢迎”;特征:根据材料一中“柳永词的内容和语言都趋向俗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宋代文化的发展特征就是,世俗化或平民化”。(2)表现:根据材料二中的“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都市之夜市,酒楼极繁华处也任务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鼓罢”可得出“商业活动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出现夜市和街市(或坊市界限被打破)”;根据材料三中的“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可得出“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根据材料三中的“中国人首次大规模从事对外贸易,不再主要依靠外国中间商”可得出“海外贸易兴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还包括“纸币出现和使用”等。(3)根据材料四中的“市镇发展较快的松江、嘉定、太仓一带,是棉花的产地……都是著名的水乡市镇”可得出“分布在水路交通便利的地方”;根据材料四中的“这些市镇有的以经营手工业为主,有的以某些行业著称,有的是农副产品的交易市场或产地等”可得出“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色彩浓厚”;根据材料四中的“这些市镇人烟稠密,街道繁盛,市场繁荣,手工业、商业都很发达,且为各地商贾所集,进行大宗交易”可得出“与商品经济发展相结合”;根据材料四中的“明中叶以后,在经济作物和水陆交通发达的地区,先后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工商业市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规模不断扩大”。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韩非子的思想呈现出以法律为核心,术和势为两翼的架构。而该思想架构是以君、臣、民为作用链条的。在此作用链条中,君主集法、术、势于一身,而臣和民不过是此宝塔式结构中的下面两个层级;该作用链条的作用顺序是人君驾驭群臣,群臣则要担负起治民的责任。——摘编自《韩非的法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材料二

顾炎武认为“为民而立之君,班爵之意,天子与公侯伯子男一也,而非绝世之贵”。他说要通过“以礼治心”的方式培育官员的廉耻之心。而对极端自私的人,则只能依靠“法”来治理,顾炎武认为“法不立,诛不必,而欲为吏者之毋贪,不可得也”。在反思明亡原因之后,他提议要“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摘编自王义等《顾炎武社会治理思想及其现代启示》材料三

康有为在一份代拟的奏折中说:“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盖千百万之人胜于数人者,自然之数矣。”他在《日本变政记》按语中又说:“吾今于此,尚非其时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韩非子以法治国思想的特点,并分析韩非子的治国思想在秦汉时期的历史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顾炎武的社会治理思想,并指出影响其思想形成的政治与思想因素。(3)材料四中康有为奏折的主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尚非其时”的社会原因,概括说明康有为思想所体现的时代特色。【答案】(1)特点: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强调君主集权。历史作用:对秦始皇统一全国乃至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都起了很大作用;汉代以来,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2)思想:立君为民;礼法并用;众治。(任答2点即可)政治与思想因素: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3)主旨:实行君主立宪是强国之路。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维新力量薄弱;长期的君主专制统治,民主思想影响有限。时代特色: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思想,借鉴了西方的民主启蒙思想。【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信息“以法律为核心,术和势为两翼的架构”等可得出,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根据材料信息“君主集法、术、势于一身,而臣和民不过是此宝塔式结构中的下面两个层级”可得出,强调君主集权。作用:结合所学,可从传统政治体制、秦始皇统一全国等方面展开。对秦始皇统一全国乃至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都起了很大作用;汉代以来,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2)思想:根据材料信息“为民而立之君,班爵之意,天子与公侯伯子男一也,而非绝世之贵”可得出,立君为民;根据材料信息“以礼治心”“法不立,诛不必”等可得出,礼法并用;根据材料信息“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可得出众治。政治与思想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3)结合材料康有为主张立宪法,开国会,由此可见其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原因:结合戊戌变法失败可以得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维新力量薄弱;长期的君主专制统治,民主思想影响有限。时代特色:结合所学康有为思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