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KAP理论推进家校“融心”共育的理性反思与有效途径_第1页
基于KAP理论推进家校“融心”共育的理性反思与有效途径_第2页
基于KAP理论推进家校“融心”共育的理性反思与有效途径_第3页
基于KAP理论推进家校“融心”共育的理性反思与有效途径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各地开始探索开展家校合作的有效方式。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利用知信行理论原理,探索家校融通、融合、融心的育人模式,给家长提供有效的教育知识,帮助家长树立信念,探索家庭教育有效性的途径,致力于从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内化认同到实践认同的逐级发展,促进家校共育。[关键词]KAP理论;家校“融心”共育;有效途径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成长的关键要素。随着我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与实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已上升至国家层面。在实际生活中,大部分家长都渴望运用良好的教育方法,助力孩子成人成才,但因忙于生计无时间管教,或者缺乏科学的管理方式,导致很多孩子的认知和行为出现偏颇。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长的有效教育,为提高家庭教育的有效性与专业性,教育工作者应责无旁贷、主动作为,做好协同育人工作。笔者认为,做好家校协同共育,家校之间需沟通顺畅、目标一致,达成教育共识,才能有效助力学生成长。英国健康教育专家柯斯特提出KAP知信行理论,即知识是行为改变的基础,信念和态度是行为改变的动力,旨在用知识和信念去影响与健康相关行为的改变,笔者借用KAP知信行理论,希望以此推动家校社融通、融合、融心,助力学生健康成长。一、问题呈现理性反思:多维分析家校共育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笔者根据某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实际情况,面向全校家长开展了抽样问卷调查活动。依据此次问卷数据结果,了解家庭實际情况,以及家校共育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一)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现状分析1.家长文化水平不高从家长受教育程度来看,90%左右的家长文化水平在高中及以下,初中以下达到62.47%,占比超过一半,家长整体文化程度偏低。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很多教育孩子的理念与知识需要及时更新,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客观上难以给予孩子有效的指导和教育。2.家长有效陪伴子女时间较少家长的工作不稳定,工作时间长,60%以上的家长从事体力工作或个体经营,每天与孩子有效互动时长最多为一小时的达38.39%,陪伴时间较少。有的家长虽然有时间陪伴孩子,但是无法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他们也想关心孩子,但是由于现实原因,疲于生计、方法不当等而被迫减少甚至忽视对孩子的陪伴,更无法满足孩子心理上对关怀的需求。3.家长对子女期望值过高从调查数据发现,家长普遍持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很多家长虽然自身学历低,但他们对孩子的成长抱有较高的期待。调查显示,有超过90%的家长期望培养出高学历的孩子。这种强烈的期待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二)传统家校共育方法“不走心”现状分析传统家校共育方式中,学校常常采用“请进来、走进去”的方式。“请进来”,即邀请家长走进学校。学校开展家长学校课堂、专家讲座、优秀家长的经验分享活动等,向家长传递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育儿方法。但鉴于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家长工作现状,工作时间内很难抽身,存在无法系统地参加家长学校、成长课堂等问题。“走进去”,即学科教师、班主任走进学生家庭,开展家访活动,全面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生活情况,并向家长传递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从调查统计数据来看,仅有27.98%的家长喜欢老师进行家访,97.83%的家长喜欢采用微信、电话等方式进行家校沟通。究其原因,一是流动人口子女家庭居住地相对分散,有的家庭由于工作变动原因经常变换居住地址。二是流动人口子女家庭家长工作辛苦,基本以体力劳动为主,每天早出晚归,没有固定休息日。三是微信、电话点对点沟通快捷、方便。基于以上原因,绝大部分家长更希望老师通过微信、电话、家校联系手册等方式进行沟通,但实际上这样的家校沟通效果往往不佳,毕竟沟通方式中“语音”交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更谈不上“融心”。此外,还有一些家庭存在别的原因。我们实地随机抽取各学段5名家长进行访谈,总结出他们内心都不是很喜欢老师进行家访,其背后的原因是他们的居住条件相对简陋,不想让老师看到他们的生活窘境。另外,部分家长认为老师文化程度高,自己不善于表达,见到老师后自己会感到拘谨、不自然。再有,很多家长认为老师来访大多数是反馈孩子的不良表现,因而心生抵触情绪。同时,对于老师的反馈,家长因为自己文化水平不高,不知道如何有效地教育孩子,在家访中不知道如何回应老师。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家校共育要立足时代背景,打通多种沟通的渠道,探索有效的沟通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教育合力。二、KAP理论引领:提升家校“融心”共育实践的有效策略根据以上调查分析,笔者认为,要想实现家校协同育人,首先要使家校之间教育目标一致,实现心心交融的“融心”沟通。笔者利用KAP知信行理论,从知识入手,确立态度,最终影响行为,从而更加科学、有效地助力孩子健康成长。(一)“K”(Knowledge)获取知识:服从阶段——打通渠道、达成共识,实现融通“心”距离第一阶段的教育重点是入心——明理。家校“融心”育人不能拘泥于形式,班主任作为班级的总规划师,需要理清思路,采用多种手段和方式,打通多重路径,多管齐下,才能深入家长的内心。1.“量身定制”的走访每学期,班主任提前预约,有针对性地走进相关家庭,对学生家长进行访问。班主任在访问中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家长的具体情况和家庭氛围等,并制定有针对性的策略。走访中,班主任要让家长看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个关键节点,以便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具体情况。后期,班主任还要建档进行跟踪。“量身定制”的访谈策略可以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改进家庭教育方法。“量身定制”的走访让家长感受到学校的温暖,拉近了家长与教师的距离,让家长更加信任理解教师,同时也促进了子女和父母之间心与心的融通。2.“多彩”会客厅日常忙于工作的家长可根据自己的休息时间,主动联系班主任,走进家长会客厅。每个家长每学期至少走进一次会客厅,跟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交流沟通,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思想状况和参与活动的情况,老师也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双方互通信息,以增进对孩子的全面了解。除此之外,学校利用“家长开放日”,邀请优秀家长开设“护苗”成长课堂,分享“育儿经”,在信息交流与互换中,达成共识。3.家长“云”智育随着互联网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智能技术运用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云”智育也越来越普及。首先,设置智能小助手,定时发布信息。每周工作日,对于重要事项,与其每天苦口婆心地说教,不如设定每晚睡前的温馨提醒,如防疫、防溺水之类的安全教育。其次,利用班级群分享成果,互动学习。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通过班级群分享班级活动照片,还可以分享一些教育方法或者教育理念,也可以让家长分享一些好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最后,推出直播公益课,惠及家长。通过前期需求调查,开设相关主题的直播课。家长们认真聆听专家的讲座,在“云”端与专家互动,让那些想学、爱学的家长,不受空间限制地开展学習。家校之间在线上进行共育,从而实现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深层交流。(二)“A”(Attitude)建立信念:同化阶段——理解尊重、设身处地,融合共育释放“心”潜能第二阶段的教育重点是信念——赋能。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家校之间有着良好关系,能达成诸多教育共识,可以积极助推学生成长。首先,用“我——信息”表达,提升家校沟通实效。良好的沟通不仅是交换意见的过程,也是交流情感、转变态度的过程。为此,沟通中可采用“我——信息”的方法,尽可能用第一人称“我”来表达说话的内容,如“孩子最近时常踩着上课铃声进校园,我担心这样会影响他的学习”,讲话中关注说话的语气、语调和措辞,避免带着情绪讲话,切莫挖苦、讽刺,教师这样说更容易赢得家长的信任,也使家长更愿意配合教师的工作。其次,分享“人物故事”,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信念。虽然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值很高,但相当一部分家长对教育自己孩子的信心、行动力不足,我们需充分理解家长的想法,并主动为家长赋能。利用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精选国内外不同领域的名人成长故事、身边真实人物,以及曾经教过的学生的成长事例,定期以“人物传”故事推送给家长,让家长切实了解孩子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并让他们懂得孩子之间的差异不影响孩子的整体发展。最后,适当激励评价,推动持续发展。定期向家长推荐育儿方法、心理健康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打破思维的禁锢。对于积极实践取得进步的家庭,给予“学习之家”“成长之家”“明星之家”三级正向激励评价,让家长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从而改变态度,真正实现家校双向奔赴的美好愿景。(三)“P”(Practice)行为实践:内化阶段——解惑力行、共育共生,润物无声中促学生成长这一阶段的教育重点是解惑——力行。家校社携手,在相互信任、彼此尊重中助力家长解惑、力行,达到“知行统一”和“言行一致”,推动家校社和谐共育。首先,充分讨论协商,实施“一人一策”成长型模式。班主任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家长的教育困惑和需求,与年段学科教师一起设身处地针对学生开展“学情会商”,制定个性化家庭辅导方案“样本”,实施个性化的家庭辅导策略,使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客观、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而不断地实践、调整目标,有效挖掘学生的潜能,助力学生成长。其次,按照就近原则,分组建立“成长共同体”。如同类气质的家长“微分享”、优秀家长“微讲堂”,针对学生作业拖拉、家庭作业不认真等现象,请部分家长发表自己的看法。“成长共同体”发挥家长的作用,引导家长从自身和孩子身上找问题,寻求有效的解决策略。最后,丰富职业体验,开展“微”劳动实践。结合学校“男生节”“女生节”活动课程,建构实践性较强的劳动育人课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