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虚词复习第1页考点解读
1、《考试纲领》中要求: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使用方法。
①“常见虚词”共18个。
②“在文中使用方法”是相对于在词典中使用方法而言,表现为常见使用方法。主要考查学生对该虚词在详细语境中词性、意义和使用方法。
2、考查方式:选择题为主,比较异同;翻译题为辅。攻略:概括总结文言虚词惯用词性、意义;
——>学会依据语境区分虚词使用方法。第2页而何乎乃
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
于则者与之110234567891112131415161718高考要求掌握18个文言虚词第3页按常出现在文言句子位置分句首:句中:句尾:帮助文言文断句何、其、且、若、焉而、乃、所、为、以、因、于、则、者、之焉、也、乎第4页而:(一)作连词,表示某种关系
1、并列关系2、递进关系3、顺承关系4、修饰关系5、因果关系6、假设关系7、目标关系8、转折关系(二)作代词,译作“你”“你”(三)复音虚词“而已”,相当于“罢了”第5页一、解释句中“而”字意义和使用方法1、图穷而匕见
2、温故而知新
3、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5、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6、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7、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9、既而儿醒,大啼第6页1连词,表承接“来”“就”;2连词,表并列“和”“而且”;3连词,表转折“却”;4、连词,表递进“而且”;5、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6、连词,表假设“假如”;7、连词,表因果“因而”;8、代词,通“尔”,“你”“你”;9、时间副词词尾,助词。第7页二.以下句中加点“而”字分类正确一组是(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
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
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
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C
①⑥转折连词②④修饰连词③⑦顺承连词⑤⑧递进连词
第8页三、判断“而”在文段中意义。
兵者,诡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不然,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1、()2、()3、()4、()5、()6、()7、()8、()第9页1、连词,并列关系2、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假如3、连词,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4、连词,递进关系5、连词,修饰关系6、连词,承接关系7、代词,同“尔”,可译为你8、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劝说或感叹语气,可译为“吧”“啊”第10页何(一)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二)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很2、疑问副词,怎么;为何(三)奈何:怎么(四)何如:怎么样第11页[何]一、以下句中加点“何”字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A.徐公何能及君也B.大王来何操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答案:D(A怎么B什么,宾语C什么,定语D为何E多么)第12页二、判断“何”在文中意义。“徐公1何能及君也”本谬也,懂其理者,2何可胜道也哉?然其妻如此言者,3何也?其所据4何为?原其理,当为爱之深也。可见,情之误,5何其大也!然6何人能忘情耶?7何以除此弊,望君以良策教我,8何如?1、()2、()3、()4、()5、()6、()7、()8、()第13页参考答案:1、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2、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3、疑问代词,可译为为何4、疑问代词,可译什么5、副词,可译为多么6、疑问代词,可译什么7、可译为凭什么8、可译为怎么样第14页乎(一)介词,同“于”(二)句末语气助词(三)形容词词尾,“……样子”,“……地”第15页【乎】一、以下句子中加点“乎”使用方法判定正确一项是(
)①生乎吾前其闻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②曰:壮士,能复饮乎③圣人之所认为圣,愚人之所认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一样C.①与②不一样,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一样,③与④不一样D(①比②助词,表疑问语气③助词,表揣测语气④词尾)第16页二、判断“乎”在文中意义。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1乎?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2乎是,然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以此可塞赋敛。”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3乎!而王胡为4乎如此好乐?若恢恢5乎王于理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也。臣之驽顿,所言多谬,王能谅之6乎?1、()2、()3、()4、()5、()6、()第17页1、助词,测度语气,可译为吧2、相当于“于”3、助词,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4、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5、助词,词尾,译”……样子“6、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第18页①刿曰:“肉食者……”乃入见(《曹刿》)1.“于是”“就”,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顺承或时间上紧接。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
2.“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条件。
●乃(一)用作副词第19页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3.“却”“竟(然)”“反而”,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反常理,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逆转相背。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4.“只”“仅”,表示对事物范围限制。①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②无伤也,是乃仁术也(《齐桓》)5.在判断句中帮助判断,译为“是”“就是”等。第20页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勾践灭吴》)【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第21页乃(一)作副词1、于是,就2、才3、竟然、却、反而4、只、仅5、帮助判断,是,就是(二)作代词1、人称代词:你,你2、指示代词这么(三)作连词于是(四)固定句式:无乃…….乎——恐怕……吧第22页乃一、以下加点“乃”字意义和使用方法相同是(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D.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E.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F.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G.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H.尔其无忘乃父之志ADG(A才B是C竟然,却D才E就F这么G才H你)
第23页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1)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2)翁”一句,大为感佩,乃(3)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些人不齿,乃(4)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5)不得已而谢。(1)副词,表承接,于是。(2)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你”、“你”。(3)作判断词,相当于“为”、“是”、“就是”。(4)副词,表转折,相当于“竟然”、“却”。(5)副词,表条件,相当于“才”。第24页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可译为“他”“它”,“他”“它”(包含复数)。(一)用作代词,又分几个情况:
2.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视句意译为“我”“我(自己)”或者“你”“你”。
①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
3.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4.指示代词,表“其中”,后面多为数词。
其第25页(二)用作副词。表示揣测、反诘、婉商、期望(祈使)等语气。
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能够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②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逝,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祭十》)③愚人之所认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④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⑤吾其还也(《烛之》)⑥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反诘“莫非”揣测“大约”婉商“还是”期望“一定”第26页(三)用作连词。1.表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假如”。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①沛然下雨,则苗……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四)用作助词。起调整音节作用,可不译。第27页其一、以下各句中加点“其”字意义判定正确一组是(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③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④则或咎其欲出者⑤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⑦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⑧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⑨圣人之所认为圣,愚人之所认为愚,其皆出于此乎A.①⑧相同,②⑤相同B.③④相同,⑥⑨不一样C.⑥⑦相同,⑧⑨相同D.②⑤不一样,④⑥相同B(①他②其中③那④那⑤其中⑥他,他们⑦我,自己⑧他,他们)⑨大约
第28页二、判断“其”中在文中意义。
人言,蔺相如徒以1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却立睨柱,秦王恐2其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3其仅口舌哉?若与庸人议之,其必曰:“吾4其与之.”焉敢如此?1、代词,可译为他2、代词,可译为他3、副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莫非4、连词,表示商议语气,可译为还是第29页归国,将相失和。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5其时,何人能如此?门客询以因,相如则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观古今英杰之所为,6其皆出于此乎?且吾意相如之才,罕有其匹,古今英杰仅7其一二。8其是耶,其非耶?9其若是,则虽见霰雪纷10其无垠,亦无恨矣,吾亦无有“悔11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憾了5、指示代词,可译为那6、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可译为大约7、代词,可译为其中8、连词,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9、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假如10、助词,补足音节,可译为不译11、代词,可译为我,自己第30页①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廉颇》)1.并列关系,而且。●且①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②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2.递进关系,而且,况且。(一)用作连词。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③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石钟》)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3.表让步关系。尚且,还。第31页①不出,火且尽(《游褒》)②且为之奈何(《鸿门》)1.将,将要。(二)用作副词。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2.暂且,姑且。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过秦》)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深入议论,“况且”,“再说”。第32页且(一)连词1、并列关系2、递进关系3、让步关系(二)副词1、将要2、姑且,暂且(三)且夫:况且,再说第33页且一、以下加点“且”字意义和使用方法相同是(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B.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C.吾攻赵,旦暮且下
D.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E.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F.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BCEF(A快要。几乎B将要,马上
C将要,马上D尚且E将要,马上F将要,马上)第34页二、判断“且”在文中意义。
“存者1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唐王朝尽然耳。若此,帝尚每日声歌,2且委政非人。则李唐3且亡,必矣。于斯世,河水清4且涟矣,尚可,朝中人若如此,则必危。纵有“死5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有何用?1、副词,暂且2、连词,而且3、副词,将要4、连词,表并列5、连词,尚且第35页①视之,形若土狗(《促织》)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若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1.第二人称,“你”“你们”。(二)用作代词。(一)用作动词。像,好像。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么”“如此”。(三)用作连词。表假设,假如。若舍郑认为东道主。(《烛之》)第36页若一、以下句中加点“若”字意义分类正确一组是(
)①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
②视之,形若土狗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④天若有情天亦老⑤若属皆且为所虏
⑥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⑦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⑧若为佣耕,何富贵也A.①②/③⑤/⑥⑦⑧/④
B.①②⑥/③④/⑤⑦⑧C.①②⑥/③④/⑤⑧/⑦
D.①②⑥/③④⑦/⑤⑧C(①如,像②如,像③假如④假如⑤你⑥像,如⑦及,比得上⑧你)第37页二、判断“若”在文中意义。“1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奇哉2若人之思,3若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4若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5若龙之一爪也。6若夫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至若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1、连词,假如2、代词,这么,这,如此3、动词,像,如,4、代词,可译为你5、连词,或、或者6、助词,放在开头,“至于说……”第38页①成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②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①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二)用作助词。后加动词组成“所”字结构——名词性短语。●所(一)用作名词,处所,地方。第39页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所以】1.表示行为所凭借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方法”“是用来……”等。①吾所认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所以】2.表示原因。相当于“……原因(缘故)”。第40页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
(《报任》)【为……所】表示被动。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所谓】所说。第41页所(一)用作名词,“处所”“地方”。(二)用作助词,“所”+动词所字结构:名词性短语。(三)所以:1、表凭借2、表原因(四)为……所……,表被动。(五)“所谓”,所说,所认为。第42页【所】一、以下加点“所”字意义和使用方法相同是
A.成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B.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C.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D.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CD(A地方B助词,与“为”合起来表被动C助词,与后面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D助词,与后面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第43页二、判断“所”在文中意义。“吾1所认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2所钦。以其3所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察其言,观其行,可见其4所言非伪饰耳。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5所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此二人皆6所以教人向上者也。1、可译为……原因2、表示被动3、“所+动词”结构,“所居位”指“所居之位”4、“所+动词”结构,说话5、“所+动词”结构6、可译为用来……,……方法第44页①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②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廉颇》)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须据语境灵活翻译。(一)用作动词。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2.认为,认为。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②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廉颇》)3.判断词,是。●为4.治理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第45页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1.表被动(读wéi),有时跟“所”结合,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二)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律读作去声)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2.表示动作、行为目标。为了,为着。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②臣请为王言乐(《庄暴》)3.表示动作、行为替换。译为“替”、“给”等。第46页①为之奈何(《鸿门》)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4.表示动作、行为对象。可译为“向”“对”等。①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孔雀》)5.表示动作、行为原因,可译作“因为”“因为”。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三)句末语气助词(wéi),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疑问或反诘。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译为"呢"?第47页为(一)用作动词1、作为,做2、认为3、是4、治理5、制订(二)用作介词1、“替”“给”;2、表被动,“被”。3、因为,因为4、为了(三)用作语气助词,“吗”。第48页为一、以下句中加点“为”字意义和使用方法相同是(
)A.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C.不足为外人道也D.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E.为赋新词强说愁F.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G.不者,若属且皆为所虏CD(A因为B是C对,向D对,向E为了F呢G“为所”表被动第49页二、判断“为”在文中意义。“天行有常,不1为尧存,不为桀亡。”此2为至理,当3为世人言之,切勿使之4为巫所惑。巫者,以诡5为业,其所6为皆7为利也。故8为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专心。9为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10为?1、介词,可译为因为2、动词,可译为是3、介词,可译为对、向4、介词,可译为被5、动词,可译为作为6、动词,可译为做7、介词,可译为为了8、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时间,可译为当9、介词,可译为替10、句末语助,可译为呢、第50页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②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焉①且焉置土石(《愚公》)②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一)用作兼词。“于之”(二)用作代词。“他”①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②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三)疑问副词\代词“哪里”“怎么”。第51页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四)语气词。③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④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①盘盘焉,囷囷焉……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石钟》)(五)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译为“……样子”“……地”。
第52页【焉】一、以下加点“焉”字意义和使用方法相同是(
)A.于乱石之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B.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C.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E.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F.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AF(A词尾,…样子B之,他C哪里D兼词,于之E语气助词G词尾,……样子)第53页二、判断“焉”在文中意义。崤之战,秦军过崤山之间,见峭峭1焉,狭狭焉,未料及有伏2焉,山上大石纷落,但大呼“且3焉置土石”,别无他法,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4焉,骄而轻敌,5焉能不败?如此,纵万军于之何加6焉?但以其人之傲,若斥7焉,则必无颜世上矣。1、形容词词尾,可译为……样子2、兼词,“于”+“是”或“之”,可译为“在这里”3、代词,可译为“哪里”4、句末语气助词,不译5、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6、句末语助,可译为呢7、代词,可译为他们第54页①城北徐公,齐国之漂亮者也(《邹忌》)②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1.表示判断语气。●也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2.表示陈说或解释语气。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过秦》)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3.表示必定语气。语气词。(一)句末,表判断、必定、反问、感叹等语气。第55页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②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4.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①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②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5.表示感叹语气。(二)、句中语气词。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第56页【也】一、以下句中加点“也”意义和使用方法与例句相同两项是(
)例: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A.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B.廉颇者,赵之良将也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二、AB(A助词,表判定语气B助词,表判定语气C表停顿D助词,表疑问语气)第57页练习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2)是说也,人常疑之。3)苟政猛于虎也!
4)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5)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判断停顿感叹反问祈使第58页二、判断“也”在文中意义。“师道之不传1也久矣,汝何以能复之2也?”“吾将劝勉督责以行之3也。”“汝之言,金玉4也。汝之心胸,吾辈何能及5也!”1、助词,句中表停顿2、句末语助,表疑问语气3、句末语助,表祈使语气4、句末语助,表判断语气5、句末语助,表感叹语气第59页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用)凭……身份。●以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3.表示所处置对象。可译为“把”。(一)用作介词。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因为。第60页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而且”等,或者省去。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二)用作连词。3.表示目标关系,后一动作往往是前一动作目标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4.表示因果关系,惯用在表原因分句前,可译为“因为”。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第61页1.作语气助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三)用作助词。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四)用作动词。1.率领、率领。2.认为,认为。第62页【以】一、以下加点“以”字意义和使用方法相同是(
)A.赵亦盛设兵以待
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余与四人拥火以人E.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F.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G.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H.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BG(A目标连词B把C并列连词D承接连词E因为F凭借G把H在)第63页二、判断“以”在文中意义。“秉烛夜游,良有1以也。”若2以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不然,3以如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惧人。故自当4以书卷为伴,弃夷5以近则随众而游,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怯,慕“凌九霄6以闹天宫”之勇,从而可醉乎“木欣欣7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1、名词,可译为原因2、动词,可译为认为3、介词,可译为凭借4、介词,可译为把5、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关系6、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关系
7、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第64页
畅游书海8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9以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10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11以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吾虽12以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13以权贵交,14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无须有“贤不见用,忠不见15以”之叹。8、连词,表目标关系,可译为“来”9、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10、介词,可译为因为11、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12、介词,可译为在13、介词,动作行为对象,可译为跟、和14、表界限或范围15、动词,可译为用第65页①罔不因势象形(《核舟》)1.依照,依据。(一)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趁着”“凭借”“经过”“经过”等。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过秦》)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2.依靠,凭借。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②因击沛公于坐(《鸿门》)3.趁着,趁此。●因第66页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②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4.经过,经由。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①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②因而化怒为悲(《促织》)(三)用作副词。于是,就,便;因而。
(二)用作连词。因为,因为。(四)用作名词。原因,缘由,机缘。留待作遣施,于今无会因(《孔雀》)第67页①蒙故业,因遗策(《过秦》)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五)用作动词。沿袭,接连。第68页因(一)用作介词1、依靠,凭借2、依据,按照3、趁着,趁机4、经过,经由。(二)用作连词,因为、因为。(三)用作副词,于是,就;因而。(四)用作名词,原因。(五)用作动词,沿袭。第69页因一、以下加点“因”字意义和使用方法相同是(
)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
B.不如因而厚遇之C.左右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
D.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E.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F.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ACE(A于是,就B趁机C于是,就D凭借E于是,就F经过)第70页二、判断“因”在文中意义。
1因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2因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3因。其常4因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5因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6因许攸之力而得,此正如7因枯木变为荣木也。途经绍墓,其尚8因众人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9因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10因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1、介词,依据2、动词,沿袭3、名词,原因4、介词,趁着5、连,于是6、介词,凭借7、介词,经由8、介词,经过,经过9、介词,因为10、连词,因为第71页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廉颇》)②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1.在,从,到。用作介词。①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2.“在……方面”“从……中”。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3.向,对,对于。●于第72页①君幸于赵王(《廉颇》)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4.被。放在动词后,引进行为主动者。①燕王欲结于君(《廉颇》)5.与,跟,同。①良曰:“长于臣。”(《鸿门》)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6.“比”。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普通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第73页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触龙》)【于是】1.表前后句承接或因果关系,同当代汉语。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口技》)②于是余有叹焉(《游褒》)2.相当于“于+此”。可依据详细语境译为: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所以、在这、从这等。第74页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见……于】表示被动。第75页于
作介词1、在,从,到2、在……方面,从……中(+于是)3、向,对,对于4、被,表被动(+见……于)5、和,跟,同第76页【于】一、以下加点“于”字意义和使用方法相同是A.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C.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D.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第77页二、判断“于”在文中意义。“黄鸟1于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2于吾等,则久别矣。自十年前偶见之,3于今已十载,未睹其姿。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倍4于昔。吾乡之美已闻5于四方。世人皆欲老6于吾乡,此乃多人言7于我也,非吾杜撰耳。8于是吾等畅饮抒怀,陶然醉9于是,不亦乐乎?1、助词,无意义2、介词,对于3、介词,可译为到4、介词,比5、介词,被6、介词,在”7、介词,“对”或“向”8、同当代汉语,“于是”9、于:介词,在是:代词,这第78页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庄暴》)1.和,跟,同。●与(一)用作介词。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2.给,替。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3.比,和……比较。第79页①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勾践》)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二)用作连词。和,跟,同①生三人,公与之母(《勾践》)②则与一生彘肩(《鸿门》)1.给予,授予。①失其所与,不知(《烛之》)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2.结交,亲附。(三)用作动词。吾与点也(《侍坐》)3.赞许,同意。第80页然则废衅钟与(《齐桓》)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四)通假。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返回第81页与(一)介词1、和,跟,同2、替,给3、比,与……比较(二)连词,和,跟,同(三)动词1、给予2、结交,亲附3、赞成,同意(四)通“欤”,语气词(五)孰与:与……比,哪一个……第82页【与】一、以下加点“与”字意义和使用方法相同是A.去时里正与裹头。
B.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C.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D.四海之大,有几人与E.微斯人,予谁与归
F.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答案:DF(A替B连词,和C动词,亲附,结交D语气助词,表疑问E介词,和,跟F语气助词,表疑问)第83页二、判断“与”在文中意义。
朝过夕改,君子1与之,吾亦赞同。其2与吾等之约,当亦守之。以吾等之力,寇尚难3与也,应使众4与其事,5与慷慨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事乃成。且其雄才伟略,天下无双,若其助寇而不我6与,如之奈何?若弃之,此城能为我有7与?1、动词,译为赞许2、介词,译为和3、动词,译为对付4、动词,译为参加5、动词,译为结交6、动词,译为帮助7、语气助词,表疑问第84页①项王曰:“……”则与斗卮酒(《鸿门》)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1.表承接关系。译为“就”“便”。●则(一)用作连词。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②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促织》)2.表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二)用作副词。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是”“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第85页《论语》六则。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文字条数。(三)用作名词。以身作则。2.准则,法则。第86页【则】一、以下句中加点“则”字意义使用方法相同两项是(
)A.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之一生彘肩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AC(A就,承接连词B乃,是就是C就,承接连词D转折连词)第87页二、判断“则”在文中意义。“此1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美2则美矣,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3则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只因范希文应邀作赋,文播寰宇,于是岳阳楼4则天下名扬。1、用于判断句,译为“就是”,“是”2、连词,让步关系,译为“倒是”3、连词,假设,译为“那么”“那就”“就”4、连词,表承接,译为“就”“便”第88页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触龙》)②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1.附在别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人、东西、事情)”。●者(一)用作助词。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2.放在后置定语后面,相当于“”。3.语气助词,表停顿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③今者项庄拔剑舞(《鸿门宴》)(二)用作语气词。普通在疑问句末。第89页者1、指“……”,“……人、……东西、……事情”等。2、“……者,……也”,表示判断。(判断句式)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第90页一、以下句子中加点“者”字与例句意义和使用方法相同一项是(
)例: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命“蟹壳青”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C.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D.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B(A判定语气B……人C附在时间词后面,不译D判定语气)第91页二、判断“者”在文中意义。李白1者,诗仙也。为当国2者所拒,遂游于此山。今3者,山中与幽人对酌,乃一浇其心中块垒也。力士脱靴,国忠捧墨,诗讽杨妃,此数4者乃其得罪之源,亦其个性之抒扬,故虽仕途失意,仍不辍伟志,发之于诗,其诗传于后世5者不可胜计,遂就其万世英名。1、表判断2、名词性短语,译为“……人”3、放在时间词后,起语助作用,不译4、放在数词后,可译为“个”“样”之类5、助词,定语后置标志第92页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利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之2.指示代词,这,此。(一)用作代词。(二)用作助词。1.结构助词“”。
2.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作为宾语提前标志。4.作为定语后置标志。5.音节助词,多放在不及物动词后面。(三)用作动词,“去”“往”“到”。第93页练习一
以下红色“之”字意义和使用方法相同是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C.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E.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BE(A这B助词,提前宾语C往,到……去D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E助词,提前宾语)
第94页练习二、判断“之”在文中意义。
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之应。久3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难6之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乎?”1、动词,译为到、往2、代词,译为他3、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后,不译4、代词,译为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咖啡厅翻新合同样本
- 招商部用人合同范本
- 餐饮连锁加盟合同
- 亚克力板采购合同范本
- 企业展示与汇报模板
- 阳台防水合同范本
- 陕西省汉中市2025届普通高中高三质量检测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 全国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大赛(说课比赛)特等奖课件《国家安全》
- 语言学研究方法论知到课后答案智慧树章节测试答案2025年春牡丹江师范学院
- 2025简式的蔬菜交易合同
- 解除租赁合同的协议
- 2025-2030中国碳纤维预浸料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机器人码垛系统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年上半年广东深圳市光明区建筑工务署招聘特聘专干一般专干7人重点基础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部门预算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说明表
- 《陆上风电场工程概算定额》NBT 31010-2019
- 湖北省水功能区划
- YB-4001.1-2007钢格栅板及配套件-第1部分:钢格栅板(中文版)
- 全北京市二手房最低指导价
- 诊所备案申请表格(卫健委备案)
- biomedical Signal processing 生物医学信号处理 Chapter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