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州陆巷古村旅游发展中居民文化认同及提升策略目录30230摘要 I3798第一章引言 114402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264241.2研究内容与方法 2178791.2.1研究内容 2245451.2.2研究方法 3181131.3研究创新点 3120561.3.1研究视角上的创新 3111061.3.2研究内容上的创新 312804第二章文献综述 464772.1文化认同研究现状 4268322.2传统村落旅游发展和居民文化认同研究 4177602.2.1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研究 4319572.2.2传统村落的旅游发展与居民的文化认同研究 591432.3研究述评 626945第三章苏州陆巷古村的旅游发展 6174733.1苏州陆巷古村概况 6250473.2苏州陆巷古村旅游发展历程 710497第四章苏州陆巷古村旅游发展中居民文化认同 8124684.1个人认同 828724.2族群认同 9192674.2.1居民内部关系的和谐和稳定方面 9284344.2.2居民对村落文化的了解和表现方面 1081294.3地缘认同 1085904.3.1村落地理空间的变化 10266324.3.2居民社交关系的变化 11232134.4异质文化认同 1129553第五章苏州陆巷古村居民文化认同感提升策略 12200275.1苏州陆巷古村居民文化认同存在的问题 12105125.1.1居民参与程度低 1219565.1.2居民经济利益失衡 12196155.1.3政府开发不当 1345355.1.4文化景观盆景化 1391575.2苏州陆巷古村居民文化认同感提升策略 13126175.2.1提高居民参与程度,保障居民旅游收入 13180845.2.2建设居民精英团体,提升居民话语权 14291985.2.3保护村落空间格局,改善政府开发模式 14322125.2.4增强居民文化自信,凝聚居民文化认同 1432550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15248836.1研究结论 15197636.2不足与展望 1517968参考文献 162542附录 19摘要中国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艺术结晶和民族地域特色[1]。在旅游驱动下,传统村落的居民不可避免地会与旅游者及其带来的异质文化相接触和交流,其本身的文化势必会发生变化,这对居民的文化认同意识产生重要的影响。如何通过增强传统村落居民的文化认同感,提升其文化自信力,使其经过自主地适应,接受、改造并融合其他异质文化,建立一个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与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抒己长、连手发展的共处条件[2],从而促进所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成为了现阶段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选取苏州陆巷古村为案例地,通过分析苏州陆巷古村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呈现的变化和居民在旅游中发挥的作用、参与程度等,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实际结果,对居民的文化认同现状进行具体分类和总结,分别从个人认同、族群认同、地缘认同和异质文化认同四个层次深入挖掘旅游发展对其文化认同产生的影响,并且总结出居民参与程度低、居民经济利益失衡、政府开发不当和文化景观盆景化等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居民文化认同感的措施,为实现本土文化和异质文化相结合,居民和传统村落价值共创提供借鉴思路。关键词:旅游驱动;传统村落;文化空间;文化认同;陆巷古村
第一章引言1.1研究背景与意义1.1.1研究背景在华夏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史中,传统的古村落承载和汇聚着各族人民璀璨的意识能动和丰富的文化成果。作为农耕文明的精华、中华民族的根基的中国传统古村落,蕴藏着丰硕的天然生态景观与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然而,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传统村落面临着生存危机,不仅众多乡土建筑、文化空间、农耕时代的物质性见证遭到破坏,隶属于村落文化空间的民间文化也在逐渐消失。在学者提出的众多补救措施中,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是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具体形式,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举措之一。旅游能高效地带动传统村落的发展,其已经成为传统村落的居民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然而,当前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往往更加关注经济利益,将旅游作为商业经济活动加以经营和管理,容易忽略对传统村落中正在消逝的传统文化的保护,一味地完成异质文化的迁移和套用流程,导致产生千村一面的旅游现象频发。此外,在传统村落旅游发展中承载和呈现传统文化的居民,由于在旅游资源的开发控制、利益分配等方面处于绝对劣势地位,在社区权力空间和旅游利益分配格局中由于经常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所以在融合外来文化的过程中,极度容易衍生出文化差异、文化冲突、身份认同等一系列问题。最终既不利于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也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初衷相背离。因此,如何增强传统村落居民的文化认同感,推动所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成为了当前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上述情况,本研究将通过对苏州陆巷古村旅游发展的特点、出现的问题等方面进行研究,挖掘其珍贵的文化元素,深入探究当地居民在旅游驱动下的文化认同现状。再结合由于旅游开发造成的文化认同变迁和重塑等实际情况,以期实现旅游驱动下传统村落居民文化认同的提升。1.1.2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在理论层面,目前国内外大部分学者从人类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研究和应用文化认同理论,在旅游学科上的研究还有待完善。在传统村落的旅游发展过程中,本土文化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异质文化的冲击,其形式和内涵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无论是固化还是弱化,居民的文化认同感都会受到影响,最后再次反馈和作用到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和管理上。因此,本研究通过将文化认同理论应用到旅游学科中来,以传统村落为研究场域、传统村落居民为研究对象、传统村落关键民俗产物为研究载体,不仅能够为其研究弥补不足和不断深化提供借鉴,也有助于开拓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研究思路。(2)实践意义在实践层面,随着现代社会流动性和全球化程度的提高,文化认同之间的关联正在发生转变,在与异质文化的交流过程中,居民可以从个体文化认同根源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有选择地认同根植于不同属性和内涵的文化。本研究基于对苏州陆巷古村的实证分析,探讨旅游发展过程中居民文化认同变迁和重塑的过程,有利于实现异质文化移植落地生根与传统村落本身的文化特色交融发展,从而进一步探索出传统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途径,为传统文化保护发展事业添砖加瓦。1.2研究内容与方法1.2.1研究内容(1)梳理文化认同和传统村落等相关基础理论成果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从文化认同理论、社区旅游、传统村落等层次展开文献综述,梳理国内外学者有关文化认同内涵、传统村落旅游发展情况、传统村落开发和保护模式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从而为本研究引入研究视角,奠定理论基础。(2)剖析案例地旅游发展历程和社区参与旅游模式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结果,按照时间顺序对苏州陆巷古村的概况和旅游发展历史进行简单地梳理,并且依据政府和居民在村落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发挥的作用,总结概括出苏州陆巷古村的社区参与旅游模式,为具体分析旅游驱动下居民的文化认同提供事实依据。(3)探究旅游驱动下苏州陆巷古村居民文化认同类型本研究依据文化认同的分类,结合在苏州陆巷古村实地调研的结果,筛选出个人认同、族群认同、地缘认同和异质文化认同四个层次总结旅游驱动下苏州陆巷古村居民文化认同的具体类型,聚焦于从强化和弱化两种态势剖析旅游发展对传统村落居民文化认同的影响,为厘清旅游发展和居民文化认同之间的联系提供参考。(4)挖掘影响居民文化认同的原因和有针对性的提升策略结合实际调研结果,挖掘出旅游发展影响传统村落居民文化认同感的动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增强居民文化认同感、提升文化自信,促进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的策略。1.2.2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本研究将通过中国知网、万维网等查阅包括国内外学术文献、法律法规、政府文件、新闻报道等文献,了解国内外关于传统村落、文化认同、社区参与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将各类理论、实例等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2)实地调研法本研究对案例地进行实地考察,并对案例地居民进行半结构访谈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调研法,进而了解传统村落旅游发展过程中政府和居民的参与程度以及旅游驱动下的传统村落居民文化认同的变迁和重塑等情况。(3)学科交叉法传统村落旅游发展过程中居民的文化认同研究不仅限于旅游学科的相关知识和理论,还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因此,本研究通过运用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多维度剖析研究对象。1.3研究创新点1.3.1研究视角上的创新综合国内外学者对文化认同理论的研究现状可知,文化认同理论的研究热潮发生在20世纪末以来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主要聚焦于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认同影响及文化认同危机,在旅游学科上的研究和应用还有待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此外,传统村落的旅游发展相关研究则主要集中于旅游发展中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成果虽然已经比较成熟,但鲜有从文化认同视角展开的讨论与思考。因此,本研究创新性地以文化认同作为研究视角,尤其关注传统村落居民的心理变化,以期探索出促进当地文化与异质文化更好地碰撞、重组和交融,增强居民文化认同感,提升其文化自信的策略,为文化认同理论的具体实践途径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1.3.2研究内容上的创新在研究内容上,国内外学者在研究文化认同时,对于少数民族文化认同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关于发达地区传统村落的文化认同研究还有待完善。同时,在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策略中也较少涉及有关文化认同方面的分析和结论。因此,本研究创造性地以发达地区传统村落为研究场所,以村落居民为研究对象,基于对苏州陆巷古村的旅游发展情况和旅游发展过程中居民文化认同的变迁和重塑,从不同层次对居民的文化认同进行分析和总结,在探索提升居民文化认同感的同时,丰富了苏州陆巷古村旅游开发和管理的研究,也为其他类似传统村落所承载的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资料。第二章文献综述2.1文化认同研究现状“文化认同”一词其实来源于认同理论的发展与深入,认同最早是由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是指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的趋同的过程,强调经过与他者的参照、比较来确定自身身份的一种认知方式或过程,最终目的是要确定这种身份的认知结果,即个体或集体在心理层面所形成的一种归属感[4]。对文化认同的研究最早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是由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在1968年出版的《认同:青年和危机》一书提出的,他认为认同不仅仅表现在个体上,更加是族群的、社会的乃至国家的,是个人心理上和社会上的身份归属[5]。总结来说,国外学界对文化认同的理解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种方式,其一,重点关注文化认同的个体层面,提出它是一种自我的主观意识,并与文化相关[7],是处于依托文化的集体中个体对自我的反思与回馈[8];其二,强调种文化认同的社会层面,提出文化认同是文化与个人互相起作用的结果,属于社会认同[9],是个体对民族与国家等集体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具体包括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10]。而国内学者大多赞同文化认同是个体对一种文化的认同程度,具体表现为自己的认识、态度和行为有多少程度与这种文化中大多个体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相似[11];是个体对于某种文化而形成的赞同与归属感,因而得到、维持与创新自身文化的一种心理过程[12];又或是一种对具有不同特征文化的认可与接受,由认知、情感及行为三部分组成[13]。2.2传统村落旅游发展和居民文化认同研究2.2.1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研究20世纪80年代,随着古(村)镇旅游兴起,传统村落开始进入人们视野并受到旅游界的关注。由于文化和发展差异,西方国家对村落保护的研究视角不同于国内,但旅游具有无界性,所以在旅游发展方面,国外的研究与国内有许多共通之处[14],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国内,伴随着旅游的发展、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加快等多种原因使得传统村落不断缩减和破败,国内学者们才开始重视传统村落的研究,并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国内外学者有关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传统村落的文化传承研究国外学者聚焦于传统村落旅游发展与传统文化原真性之间的促进关系,认为文化的原真性无法通过传统的方法恢复[15],旅游是传统村落文化延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过度旅游开发和过度商业化的确会破坏传统村落的文化原真性,但合理的旅游开发能够避免类似问题。(2)传统村落的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国外学者聚焦于居民参与对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的重要影响,认为充分发挥社区历史和社会文化结构的优势,整合村落资源,加强设计和文化的结合,都能够促进社区参与,形成居民旅游者的良性互动。(3)传统村落的旅游发展模式研究在旅游利用模式方面,国内学者引入“社会资本”的概念后提出内生性利用模式,在传统村落旅游开发过程中利用内部社会资本获得比外部资本直接进入更好的效果[16];还有学者在地方依恋理论基础下,研究地方依赖与认同如何影响村民对村落旅游的态度[17]。在旅游管理模式方面,国内学界赞同鼓励公众参与村落旅游发展、提高旅游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加强利益主体间的协调合作并强化对游客的教育等[18];基于旅游者感知体验的视角,重点研究村落旅游的主题特征,并强调本身认知、产品识别度与市场定位是村落旅游发展的核心[19]。(4)传统村落的开发对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国外学者聚焦政府干预如何影响传统村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单纯的市场经济不会产生可持续旅游,需要适当的政府介入[20];政府介入与干预能够促进旅游发展的可持续[21]。国内学者通过大量研究分析传统村落旅游发展中地方性与现代化、真实性与商业化的矛盾问题,提出相关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并促进保护式开发的良性循环[22];针对商业化与符号化在传统村落旅游发展中越来越多,通过调解旅游者和当地村民的利益冲突并规范当地商业开发,实现保护式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模式[23]。2.2.2传统村落的旅游发展与居民的文化认同研究(1)居民文化认同对传统村落影响研究经过查询相关文献资料发现,传统村落旅游发展和居民文化认同的相关研究较少,目前国内外学者依然主要聚焦于旅游发展中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在提及居民对传统村落旅游感知及对旅游影响态度,才会鲜少涉及有关社会文化和文化认同的内容,但是也能看出增强传统村落居民的文化认同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不同文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境界[24]。(2)传统村落旅游发展背景下居民文化认同必要性研究传统村落文化是由居民在特定的村落环境中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创造出的[25],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村落文化本身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遗传性和变异性,居民作为传承者也有一套内在的适应方法。所以,旅游发展过程中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一定要基于居民对文化的认同。传统村落居民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与旅游者及其带来的异质文化相接触和交流,其本身的文化势必会发生变化,即发生所谓的涵化。涵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文化体系间由于持续接触而造成的一方或双方发生的大规模文化变迁。而外在文化形式的变迁又必然会对居民的文化认同意识产生重要的影响,因为居民的文化认同意识正是依附在这些文化形式之上的[26],但某些传统村落居民的文化认同并不一定随着文化形式的变化而变化[27],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特定的传统村落进行分析。综上所述,居民作为传统村落旅游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呈现者,其对文化的认同影响着该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但是其文化认同测量体系如何构建以及其强化和弱化程度如何体现依然是研究的难点和重点。2.3研究述评总体来说,文化认同理论和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的研究比较脱节。其中,文化认同理论主要聚焦于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认同影响及文化认同危机,在旅游学科上的相关研究成果较少,且都停留在理论层面,难以对实践生活提供指导作用。而传统村落的旅游发展相关研究则主要集中于旅游发展中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成果虽然已经比较成熟,但鲜有从文化认同视角展开的讨论与思考。基于此,本研究将以文化认同理论为研究视角,通过对旅游驱动下传统村落居民的文化认同研究,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开辟新的思路,以期将文化认同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为相关理论的深化提供借鉴。第三章苏州陆巷古村的旅游发展3.1苏州陆巷古村概况苏州陆巷古村,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东山镇,该古村位于山坞之中,背靠莫厘峰,面向太湖,东有寒谷山,西有箭壶,今称巩俐岛,同太湖西山遥遥相望、依山傍水,风景秀丽。苏州陆巷古村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南宋时期,相传当时六大家族共同建村,凿三条河浜连接太湖,两家共用一个码头,并在村中筑有六条直通湖畔的巷弄,初步形成了“一街三港六巷”的聚落空间格局,也因此产生了一种六巷和陆巷同音,因此而得名为苏州陆巷古村的说法。苏州陆巷古村因为其跨越千年的历史,保存了很多较为完整的明清古建筑,村中有明代老街、三元牌楼,各种厅堂鳞次栉比。可以说,苏州陆巷古村是吴县古建筑群中数量最多、保存较好、质量最高的一个村庄,因此被誉为“太湖第一古村落”。同时,苏州陆巷古村是明正德初大学士王鏊的故里,王鏊曾经连捷解元、会元、探花,其门人唐伯虎称他为“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有一种说法是正是因为王鏊母亲姓陆,苏州陆巷古村才因此得名。此外,苏州陆巷古村还诞生了三位院士王守觉、王守武和王大珩,因此有“宰相状元故里,院士教授摇篮”的美称[29]。当然,除了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建筑文化,苏州陆巷古村依旧保留着很多民俗文化和传统手艺,例如“明庙会”“五一台角”等传统习俗和节庆文化,刺绣和竹编等手工艺,并且在旅游发展中得到了挖掘和展示,作为居民最典型的文化记忆和文化认同表征而得到保护和发展。2007年,苏州陆巷古村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后于2012年12月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苏州陆巷古村以其丰富的自然生态景观和充满魅力的人文内涵而吸引络绎不绝的旅游者和学者前来游览和研究,是发达地区传统村落的典型代表,也是研究旅游驱动下传统村落居民文化认同的案例地的最佳选择。3.2苏州陆巷古村旅游发展历程3.2.1苏州陆巷古村的旅游开发主要由当地政府主导陆巷古村从2000年开始重视旅游发展,由东山镇和陆巷古村一起成立了旅游公司;吴中区政府在2006年成立了以古村落保护规划和旅游开发的苏州太湖洞庭古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在古村落旅游发展的同时也吸引民间资本力量的加入,苏州守溪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为古村落旅游发展中的酒店开发、农副产品发展、餐饮配套设施等方面提供很大帮助,政府将和民间资本共同促进古村落的旅游开发。由此,陆巷古村形成了由政府主导景区整体开发的旅游开发模式。3.2.2居民也在苏州陆巷古村的旅游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2005年颁布的《苏州市古村落保护办法》中宣布陆巷古村的保护办法为以“政府主导,居民以明清古建筑入股,同时与民间资本合作”。部分拥有古建筑产权的居民通过出资修缮以及与开发者合作,通过用古建筑评价入股以获得旅游开发中的部分收入。而从事种植和养殖产业的居民可以通过售卖农副产品,开办采摘园,农家乐等方式获得旅游收入。除此以外,部分居民在景区或者人流量大的街道开店、办民宿或者直接在景点的各种岗位就业等也参与到旅游开发和发展中来。3.2.3苏州陆巷古村社区旅游参与模式综上所述,苏州陆巷古村是由乡镇政府主导,当地居民参与,民间资本力量加入的社区旅游参与模式。苏州陆巷古村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来鼓励社区内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旅游的开发和发展中来,部分居民也通过开各类店铺,办民宿和农家乐,售卖农副产品等方式参与到社区的旅游发展中,但由于多种原因,其参与程度高低不一,呈现出不同的参与层次。总体来说,苏州陆巷古村的社区旅游发展依旧停留在政府发挥主要作用,居民和民间资本力量被动参与的传统模式上。居民作为苏州陆巷古村的主体,与其他旅游利益主体不同的是,居民和村落之前有情怀相连,无法完全与村落分离。因此,旅游社区的发展状况与居民是紧密联系的,旅游发展的趋势好坏程度都深刻影响着居民的经济利益和生活情况。居民的参与程度是社区旅游发展的根本,社区旅游的发展需要获得全体居民的肯定,全体居民共同努力的背景下才能使得村落旅游更好地开发和发展。第四章苏州陆巷古村旅游发展中居民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基于个体、地缘及以文化基础上所呈现的维持族群凝聚力的精神文化[30]。精神文化是文化构成中的核心,而文化认同则又是精神文化的核心[31]。因此,文化认同可以被认为是认同的核心。认同虽然可以可以细分为个人认同、社会认同、族群认同等类型,但这些认同都包含了文化认同,也是文化认同在不同理论背景和视角下的主要呈现方式。基于此,结合旅游驱动下苏州陆巷古村居民文化认同变迁和重塑的实际情况,本研究将主要从个人认同、族群认同、地缘认同和异质文化认同四个层次进行具体分析。4.1个人认同文化是群族的一切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的既有、传承、创造、发展的总和[32]。而传统村落作为承载传统文化的空间,也承载了当地居民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苏州陆巷古村作为一个具有典型性的传统村落,旅游开发过程虽然由政府主导,但是本质上依旧是一种商业活动。因此,出于盈利的目的,居民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权利和意志常常被让渡出去,他们对这一过程中发生的放弃和牺牲所持有的感知和认同是复杂而深刻的,作为文化认同的重要部分,值得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个人认同来源于Tajfel提出的社会认同理论,是指对个人的认同作用,或通常说明个体具体特点的自我描述,是个人特有的自我参照[33]。在本研究中,苏州陆巷古村的居民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了个人认同的变迁和重塑。根据访谈结果显示,在苏州陆巷古村的旅游开发过程中,当地居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部分居民为了适应和发展旅游业,在当地政府的指导和鼓励下,通过出售和租赁明清古建筑直接参与到旅游景点的构建和管理中;没有古建筑产权的居民参考和借鉴类似社区旅游发展模式,或者自主构思,通过发展民宿、农家乐和商铺等方式为旅游者提供优质的食宿和消费服务;当然也不乏居民在维持原有生计的基础上利用旅游者的消费能力盈利。可见,苏州陆巷古村的旅游发展带动了大部分居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思想和观念更加开放和包容;居民在社区旅游中的参与也使得个体的人格和自由得到了尊重,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居民的个体认同。当然,也有少数居民消极对待旅游业的进驻和发展,外出务工或者专注于原有的生计方式,没有参与到旅游开发中来,其个人认同变化并不显著。但总体来说,居民的个人认同并不趋向于弱化,旅游发展对其影响相对较为积极。4.2族群认同族群认同就是族群的身份确认,是指成员对自己所属族群的认知和情感依附。关于族群的认同理论,最有影响的就是根基论和工具论[34]。前者强调其来源于根基性的情感联系,后者则强调族群的理性选择和改换认同的权利。苏州陆巷古村是由家族聚居而形成的村落,它的形成、发展和延续有赖于村落内部居民的族群认同。而苏州陆巷古村主要是以汉族为主,鲜有在不同族群之间进行选择和变化的现象,即在工具论理论上的表现并不显著。因此,本研究更多地从根基论的角度上去分析苏州陆巷古村居民对于自己原生的、自然的情感联系的感知和认同,这种情感联系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对这个族群概念的归属和体现这一族群的文化,在苏州陆巷古村内部,前者可以具化为居民内部关系的和谐和稳定,后者则可以具化为居民对本族群文化的了解和表现上。4.2.1居民内部关系的和谐和稳定方面根据访谈结果,结合苏州当地政府将陆巷古村分为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及风貌协调区三个区域的实际情况,可以发现:虽然目前陆巷古村落已经开始重视居民们的居住条件和感受,但在旅游开发前期由于苏州陆巷古村的旅游规划无法兼顾到所有居民,而居民所处地理位置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居民的旅游收入,一部分居民由此而逐渐产生羡慕、嫉妒、愤怒的负面心理,往往折射到村落内部居民的日常和社交生活中,容易造成言论和行为上更加激进和情绪化的冲突。此外,抛开地理位置条件,在旅游经营活动中,部分居民过分注重经济利益,短视的经济行为往往高估产业的收益,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导致民宿、农家乐、商铺等同质化产品和服务趋于饱和,引发居民的恶性竞争。这些方面的冲突和矛盾,最终影响了居民内部关系的和谐和稳定,弱化了居民的族群认同。4.2.2居民对村落文化的了解和表现方面(1)历史记忆对于族群共同的历史记忆,也就是苏州陆巷古村的起源、历史和发展,调研过程中的大部分居民因为发展旅游的需要,往往会充当村落的导游和指引者,可以如数家珍地讲述苏州陆巷古村中“陆巷”名称的由来、始建和修缮的年代、诞生的历史名人及其经历和故事等,有些居民甚至能够延伸到历史上著名的北人南迁,即宋室南渡事件。而且这些历史记忆的加强是伴随着苏州陆巷古村的旅游发展而逐渐显现出来的。由此可见,旅游强化了居民对村落历史记忆的认知,即使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盈利性的目的,显得功利化,但也不可否认旅游发展间接性地强化了居民对其身份和历史故事的自信和骄傲,增强了居民的族群认同。(2)文化要素族群文化包括族群物质文化和族群非物质文化。苏州陆巷古村被誉为中国历史名村,其物质和非物质遗产非常丰富。尽管这些文化要素在苏州陆巷古村的旅游开发和发展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挖掘、提炼和展现。但是根据访谈结果显示,仅有部分老一辈的居民依旧保留着相关的文化记忆,年轻一辈的族群认同感则比较淡薄。而且,老一辈居民普遍反映与记忆有所差别,已经失去了很多有意义的部分。4.3地缘认同关于地缘认同的研究常见于与移民身份和宗族同乡相关的认同研究,往往与血缘、神缘、业缘等密切相关。费孝通先生认为地域上的靠近是血缘亲疏的一种反映,“地”的关联派生于社会关系。可见,地缘不仅仅是特定的生存空间,也是社会关系的呈现[36]。此外,地缘还与神缘所折射的信仰,与业缘代表的谋生方式等相关,但与苏州陆巷古村旅游发展的研究关联不大,整体分析也颇具难度。因此在研究旅游开发对居民地缘认同所造成的影响时,本研究将聚焦于生存空间和社会关系,即旅游所带来的村落地理空间和居民社交关系的变化两方面展开分析。4.3.1村落地理空间的变化从人与空间的角度来分析,传统村落的居民往往对于自己长期生活的土地、居住的空间环境形成了固定的印象和记忆。苏州陆巷古村作为一个典型的传统村落,旅游发展前界限并不分明,而在旅游规划中被分为三个区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居民对原有建筑布局的认知和感受。尤其是空间区域中最重要的道路和建筑。道路是空间的骨架,其排列和走向皆有迹可寻,有理可依,是在长期的群体生活中逐渐变化调整后得以确定的,凝聚了村落居民的习惯、记忆和智慧。建筑作为居民的居所更是被赋予了私密性和不可侵犯性,是很多居民内心安全和依靠的来源。如今,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道路作为基础设施,势必要进行修建,而建筑则被赋予了经济意义,往往从单纯的居住地脱离开来,被征用成为旅游景点等。根据访谈结果显示,无论是道路还是建筑,自然空间分布的改变都在旅游发展中发生,虽然促使社区明确了景区范围,却模糊了居民的地缘认同。4.3.2居民社交关系的变化从人与人的关系的角度来分析,空间关系派生出社会关系。一个传统村落的持久生存、延续和发展往往依赖于其中居民的凝聚力。只有当一个村落的居民彼此尊重,和谐相处,维系好最基本的社交网络关系,这个村落才能保留人情和温暖。但是,在苏州陆巷古村的旅游开发后期,引入不少外来资本,大量村落外人员进入,村落内居民之间原有的社交网络关系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在访谈过程中,有些居民甚至开始对于以往农耕朴实、简单的日常生活表现出怀念,这种情绪在旅游影响前是并不显著的,可见居民在地缘认同上已然产生了排斥心理。4.4异质文化认同旅游发展势必会伴随着主客体的互动,旅游者在与居民互动的过程中,其本身所持有的文化异于旅游目的地当地的文化,也就是本研究所指的“异质文化”。主客双方和目的地客源地两地文化在进行接触和碰撞的时候难以避免会互相影响,正是基于此,本研究侧重于调查旅游者对苏州陆巷古村居民带来的影响,以此把握居民异质文化认同的现状。通过实地调查可知,大部分居民对于旅游者及其背后的异质文化呈现出接受和认可的态度。苏州陆巷古村虽然建筑数量众多、民俗文化丰富,但是其可供参观游览的景点并不繁多,旅游者在村落停留的时间较为短暂,与居民的接触程度不高,两者交流的时间和深度自然相对浅层。同时,苏州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展迅速,本身的文化与客源地文化的差异也比较小,在很多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方面与旅游者基本保持一致。结合这两方面的实际情况,苏州陆巷古村居民的异质文化认同变迁与重塑是伴随着村落发展的漫长历程的,呈现出潜移默化的效果。而旅游者对居民异质文化认同的影响则相对并不显著,积极影响也多过于消极影响。第五章苏州陆巷古村居民文化认同感提升策略结合苏州陆巷古村旅游发展中居民文化认同的分析可知,其文化认同可以从个人认同、族群认同、地缘认同和异质文化认同四个层次加以具体分析,四个层次不仅展现出旅游发展带来的增强或者弱化的两种态势,也暴露出了旅游开发过程中政府规划不当、居民参与社区旅游程度低、经济利益不均衡、文化遗产展览盆景化等多重问题和矛盾。基于此,本研究将有针对性地提出传统村落居民文化认同感提升策略。5.1苏州陆巷古村居民文化认同存在的问题5.1.1居民参与程度低在旅游发展中,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劳动获得的旅游收益显然无法与高技术、高附加值劳动相竞争,由此会导致两种劳动旅游收益分配不均的情况出现。苏州陆巷古村居民的利益体分布也表明,在当地的旅游发展中,进行前者劳动模式的居民比例很高。如果这些人群同时满足远离旅游景点、家中劳动力短缺等现实因素,那么他们被旅游经济所抛弃,最终变成当地旅游发展的边缘化人群在所难免。根据访谈结果显示,旅游发展对居民个人认同的影响总体上呈现出积极的态势,这是因为旅游已经成为了苏州陆巷古村的生存方式之一,他们在旅游规划和开发中呈现出积极和开放的心态。因此,部分居民因参与社区旅游程度低而被村落的旅游发展边缘化除了影响其经济收益,也会使得他们与村落的整体发展脱节,弱化他们的个人认同。5.1.2居民经济利益失衡在实地调研中不难发现,优势地理位置的天然特征决定了享有该特征利益的群体必然是小部分居民。这些居民仅凭地理优势便可借助旅游行业直接快捷获益,而剩下大部分居民则依靠自身技能、大量资本从旅游中获得收益。那些既无资本也无一技傍身的居民几乎不具备竞争力,极其容易被外地务工的人群挤出市场竞争,几乎享受不到旅游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况且,在长期恶性竞争的旅游模式下,部分原住居民已经成为弱势群体,难以避免产生嫉妒和怨恨的消极情绪,长期以往将直接破坏村落居民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所以,为了维系村落居民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需要推动居民积极参与社交、提高居民的文化水平、加强居民对居住村落的认同度,使他们自觉主动的走进来闯出来,开创自己的获益平台。但由于不可避免的个体差异,很难达到预期的成果。如现实中受过教育的擅于交际居民显然比教育水平低且不善言辞的居民更容易达到上述要求。因此,经济利益失衡引发的文化认同危机已经成为了影响苏州陆巷古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现阶段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亟待解决的问题。5.1.3政府开发不当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苏州古陆巷村居民也做出了相应的牺牲。传统建筑、宗教建筑和为居民服务的文化活动建筑等空间要素,由于时空环境的变化,其空间功能和影响发生了重大变化,使得其在村庄中的空间表现形式也发生了变化。由于以往的村落布局难以满足旅游者需要,原来的村落空间被不断破坏甚至消失,居民的身份认同也随之丧失或减弱。除了居民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遭受冲击外,一些原有的地方景点也难逃强行改变的命运。如橘林秋日,作为该村原著名旅游景点,由于旅客人数的剧增不得已改建为停车场,虽然大大方便了旅游者出行,但无疑破坏了当地居民心中的故乡记忆。5.1.4文化景观盆景化苏州陆巷古村具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在旅游发展中,部分文化景观并没有得到挖掘和保护,部分文化景观屈从于旅游者旅游消费习惯,为了取得一定的经济效果,拼凑符合旅游者口味的文化产品。可见,这种旅游驱动下的文化展示往往以旅游者的喜好为第一要义,容易忽视族群文化本身的特色和内涵,在商品化的生产模式中被冠以它名,甚至被曲解和破坏,存在“博物馆化”和“盆景化”的现象,导致族群文化要素保护和发展停滞甚至后退,反而从根本上弱化了居民原有的族群认同,促进了文化认同的变迁和重塑。5.2苏州陆巷古村居民文化认同感提升策略5.2.1提高居民参与程度,保障居民旅游收入根据对居民个人认同的分析可知,从个人心理角度来讲,人们需要通过个人的努力和外界的引导实现个人心理历程的转变和个人认知能力提高[37]。所以为了实现居民对村落文化的认同感融入感,应当做好两方面工作。对于参与旅游业的居民,一是要激发居民的个人努力,使其主动提高自身知识储备,学习有用技能;二是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如对创业居民给予补贴,对就业困难居民给予政策扶持,力求创造一个肯定、完善、提高自己的良好环境,使居民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实现个体认同。对于没有参与旅游业的居民,政府应当利用再分配、集体经济补偿等制度保障这一群体的收益,以防他们由于经济收入差距产生心里落差。尤其要注意补充形式应公平公正公开,避免由此产生新的利益冲突。旅游业不仅要为村落居民带来可持续的经济利益,还要为文化和经济发展共同创造价值,增强村落凝聚力。5.2.2建设居民精英团体,提升居民话语权在族群认同层次,增强族群认同是一种对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肯定,是村落生活中真诚睦邻,公平合作的最佳境界[38]。根据苏州陆巷古村的情况来说,虽然很难做到让所有居民都自觉维护村庄的文化和声誉,但通过村庄精英人士的选举和任命可以增加居民在传统文化方面的发言权。在传统社会中,知识分子是本地区精英文化的象征,而普通居民则代表了本地区的民间文化和习俗,两个群体都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共性。与普通居民相比,乡村精英能够更敏感、更及时地认识到话语权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性,所以应以民间力量的身份与普通市民沟通、接触,引导他们唤醒文化自觉的认识,从而扩大传统文化的话语权。加强文化认同,提高居民的参与度,有必要建立由当地居民组成的精英群体以强调居民在旅游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增加集体力量,扩大居民对传统文化的话语权。5.2.3保护村落空间格局,改善政府开发模式结合对居民地缘认同的分析,旅游发展导致的村落地理空间和社交关系的变化,会导致居民心理上的陌生和失望,淡化其地缘认同。因此,当地政府在进行苏州陆巷古村的旅游规划时,应该注意维护居民的自然环境和公共空间的建构和保护。苏州陆巷古村的背山面水、择湾而居的环境风貌和“一街三港六巷”的空间格局决定对其的保护不能是零散式的保护,而应是统筹规划,将其视为一个统一整体进行保护。尤其是村落空间中的道路和建筑,它们作为居民赖以生存的基础设施和生存空间,在旅游的开发和规划中应当给予特殊的保护。在不破坏过去乡村道路的前提下,进行道路的修建和完善工作,在修护建筑的基础上进行文化景观的展览和呈现,以居民生活感受为先进行旅游开发,才能保证苏州陆巷古村自然景观与人文民俗共存,向旅游者还原真实、自然、美好的乡村生活图景,也只有在这样的村落环境里,居民才能恢复和维持对土地和空间的感情,加强其文化认同感。5.2.4增强居民文化自信,凝聚居民文化认同在异质文化认同层次,尽管苏州陆巷古村旅游发展的现阶段客源文化造成的冲击和破坏现象并不显著,但为了苏州陆巷古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居民的文化自信,凝聚居民的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有学者认为,提升居民异质文化认同感需要转变村落居民的负面定型,增加村落居民的积极心理资本,激发村落居民的旅游创业动机[39]。诚然,苏州陆巷古村旅游经济势头一片大好,满足游客的喜好,共同创造价值,当然是发展旅游经济的目的,但居民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因素,不应只顾经济利益,应该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保留并扩大自身对传统文化的把握和开发的权利。虽然传统文化并没有某一固定形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但文化绝不应沦为经济的附庸;相反,文化认同应该是每个村庄的核心力量。政府应当发挥自身在苏州陆巷古村旅游业中的引导带头作用,统筹规划安排,从各角度各方面提高人们对旅游发展的自豪感,使他们意识到传统的文化产品,如民间文化和自然资源,可以得到外界肯定,从而肯定自己价值。只有提高民众的文化自信,才能使旅游业产生的文化认同更加具有力量。第六章结论与展望6.1研究结论第一,苏州陆巷古村的社区旅游发展依旧停留在政府发挥主要作用,居民和民间资本力量被动参与的传统模式上。居民的参与程度是社区旅游发展的根本,社区旅游的发展需要获得全体居民的肯定,全体居民共同努力的背景下才能使得村落旅游更好地开发和发展。第二,苏州陆巷古村旅游发展中居民的文化认同可以从个人认同、族群认同、地缘认同和异质文化认同四个层次进行分析和总结,旅游发展的影响呈现出强化和削弱两种态势。第三,苏州陆巷古村旅游发展中居民文化认同存在居民参与程度低、居民经济利益不平衡、政府开发不当和文化景观盆景化等问题,可以通过提高居民参与程度,保障居民旅游收入、建设居民精英团体,提升居民话语权、保护村落空间格局,改善政府开发模式、增强居民文化自信,凝聚居民文化认同四个策略进行提升。6.2不足与展望本研究以文化认同为视角,以传统村落为场域,以居民为研究对象,以民俗文化为载体进行研究,以期能够从旅游驱动下居民的文化认同角度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作出有益的探索,为增强居民文化自信,提升居民文化认同的途径提供借鉴。但是,在实际研究的过程之中,受学术能力和经验的限制,研究方法依旧停留在针对个案的定性研究上,缺乏定量分析;研究对象虽然选取具有典型性的苏州陆巷古村,但不同传统村落的旅游发展情况存在差异,居民文化认同的表现和成因更是具有特殊性,由此导致研究结论难以完全体现其普适价值。随着现代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对其作用下传统村落居民文化认同的研究又带来了新的变化和要求。尤其是在文化认同测量体系的构建和应用上,还需要更多专家学者给予关注。参考文献[1]黄明月,童正容.传统村落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闽安村”为例[J].新西部,2017(16):33-34.[2]唐婷,陈先奎.文化自觉视阈下的生态文明转型[J].广西社会科学,2013(05):160-164.[3]项文惠,王伟.基于地方依恋理论的古村落旅游开发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69-273.[4]车博文.弗洛伊德主义原理选辑[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375.[5]埃里克.H.埃里克森.认同:青年和危机[M].纽约诺顿公司,1968.[6]郑晓云.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7]班克斯.文化多样性与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Schwartz,S.J.,Montgomery,M.,&Briones,E.Theroleofidentityinacculturationamongimmigrantpeople:Theoreticalpropositions,empiricalquestionsandappliedrecommendations[J].HumanDevelopment,2006(49):1-30.[9]Padilla,A.M.,&Perez,W.Acculturation,socialidentity,andsocialcognition:Anewperspective[J].HispanicJournalofBehavioralSciences,2003(25):35-55.[10]Phinney,J.S.Ethnicidentityinadolescentsandadults:Reviewofresearch[J].PsychologicalBulletin,1990(14):108-514.[11]郑雪,王磊.中国留学生的文化认同、社会取向与主观幸福感[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1):48-54.[12]陈世联,刘云艳.西南六个少数民族儿童民族文化认同的比较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6(11):12-15.[13]雍琳,万明刚.影响藏族大学生藏、汉文化认同的因素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3):181-185.[14]郑茜茜.传统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学年级组长个人工作计划
- 大班下学期社会教案《户外活动计划及总结》
- 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年终总结
- 化工企业2025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年工作计划
- 员工年度工作总结及明年工作计划的内容
- 妇幼医院某年年度工作计划
- 学校2025年消防安全工作计划
- 《大学英语听力应用教程(第1册)》课件-Unit 2 Private Schools
- 工会劳动合同法题目
- 《ERP的成本管理》课件
- GB/T 2820.5-2009往复式内燃机驱动的交流发电机组第5部分:发电机组
- 健康素养科普健康知识讲座-课件
- 电厂化学系统简介课件
- 挡土墙计算实例
- 《无机化学》第七章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
- 医疗耗材配送服务方案
- 动物生物技术(课件)
- EPC总承包项目设计的总体安排与资源配置方案
- 浙江省温州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居民村民委员会明细及行政区划代码
- 甲醇钠车间操作规范流程(碱法)
- 建材行业重大安全事故隐患检查表(根据2022版工贸行业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编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