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653社会学理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1页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653社会学理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2页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653社会学理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3页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653社会学理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4页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653社会学理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2014年中山大学653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

2013年中山大学648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2年中山大学646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1年中山大学647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2010年中山大学638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

2009年中山大学624理论基础(A)考研真题

2008年中山大学332社会学概论和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2007年中山大学332社会学概论和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2006年中山大学342社会学概论和理论考研真题

2005年中山大学344社会学概论和理论考研真题

2004年中山大学344社会学概论和理论考研真题

2003年中山大学344社会学概论和理论考研真题

2014年中山大学653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

2013年中山大学648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及

详解

中山大学

2013年攻读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代码:648

科目名称:社会学理论

第一部分社会学概论(75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文化滞后(culturallag)

2.不遵从越轨

3.失范(anomie)

4.社会设置(socialinstitution)

5.社会角色

二、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社会不平等”是人类社会广泛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并且也是

引发社会矛盾与冲突的重要原因,因此社会学非常重视社会不平等问题

的研究。请你结合社会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谈谈你对“社会不平等”现象

的理解,并以当下中国社会中所存在的一个具体的社会不平等现象为例

进行深入分析。

2.现代社会的各种组织大多采用科层制的管理形式,请从社会学

的角度谈谈你对科层制的理解,并结合现实中的具体实例对科层制的特

点、优越性和弊端进行分析和讨论。

第二部分社会学理论(75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目的(工具)合理性

2.利他性自杀

3.潜功能

4.索引性表达

5.惯习

二、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科塞的“安全阀”观点是什么,你认为其对分析当下中国社会矛

盾有借鉴价值吗?为什么?

2.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是什么?你认为其对经典社会学理论的

发展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中山大学

2013年攻读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代码:648

科目名称:社会学理论

第一部分社会学概论(75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文化滞后(culturallag)

答:文化滞后,是指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在研究社会变迁时所提出

的文化失调理论的一种社会现象。奥格本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

文化两个要素,社会变迁是社会在一种发明打破旧均衡状态后做出调节

以寻求新的均衡的过程。由于调节并不是迅即发生的,因此常常会产生

文化失调现象。一般地说,文化中的物质部分首先变迁,其次是文化的

精神部分,最后是文化中的风俗、习惯发生变迁,这种现象称为“文化

滞后”,或称“文化堕距”。

2.不遵从越轨

答:不遵从越轨(nonconformingdeviant)与反常越轨不同。不遵

从越轨者相信规则是坏的,以至于有必要通过蓄意和集体的违反它而向

它进行道义上的挑战。同希望隐瞒其行为的反常越轨者不同,不遵从越

轨者吸引人们对其行为的注意。他们的目标不是个人得失而是改变规

则。

3.失范(anomie)

答:默顿认为,失范是在人们用社会认为合法的手段不能实现自己

的文化目标时发生的,而对于这种情形的一个共同的反应,就是越轨行

为(当触犯刑律时即为犯罪行为),即用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手段来实现

自己的文化目标。迪尔凯姆认为凡是存在着不明确的、彼此冲突和分散

的规范的地方,个人与他人就不存在有道德意义的关系,或者没有规定

获得快乐的界限,这就是社会失范。

4.社会设置(socialinstitution)

答:社会设置又称社会制度,是指制约和影响人们社会行动选择的

规范系统,是提供社会互动的相互影响框架和构成社会秩序的复杂规则

体系。社会设置的基本特征包括:①制度的普遍性;②制度的特殊

性;③制度约束的集体性;④制度影响的稳定性。

5.社会角色

答: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

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方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

望,构成了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具体来说,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

含义:①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②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

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③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

期待;④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二、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社会不平等”是人类社会广泛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并且也是

引发社会矛盾与冲突的重要原因,因此社会学非常重视社会不平等问题

的研究。请你结合社会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谈谈你对“社会不平等”现象

的理解,并以当下中国社会中所存在的一个具体的社会不平等现象为例

进行深入分析。

答:(1)社会不平等是对垂直分化所产生的各阶级、各阶层之间

关系的集中概括,指的是各阶级、阶层对相对稀缺的社会价值物在占有

量、获取机会和满足需求的程度上存在着差异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一

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的就是人们社会活动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对社会

不平等的考察,就是关注各种社会资源、生活机会在不同人群中分配方

式的差异。

(2)阶级、阶层存在的必要前提是特定社会价值物的相对稀缺,由

此我们可以发现人类社会中不平等现象长期、普遍存在的两个重要因

素:

①人类需求具有不断发展的潜能,这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显著

特征。动物受本能限制,其欲望具有可以满足的生理饱和点,人类则不

同,即使在特定时期存在着类似的欲望饱和点,它也会随时间的推移而

不断被突破。况且,某种欲望的满足常常同时导致新需求的出现。对人

类这种不断发展的丰富需求而言,一切有价值事物的供给经常处于相对

稀缺状态。

②人类需求具有社会性,许多人类追求的事物所包含的价值量,本

身就取决于它的稀缺性,即只有借助社会比较及通过社会不平等状态显

示出它的稀缺性时,其价值才能增加,才是值得人们追求的。也就是

说,这类稀缺价值不是对单个人的欲望而言的,而是对社会群体的关系

状态而言的,像权威、声望都属于这类价值。

(3)具体事例分析(略)。

2.现代社会的各种组织大多采用科层制的管理形式,请从社会学

的角度谈谈你对科层制的理解,并结合现实中的具体实例对科层制的特

点、优越性和弊端进行分析和讨论。

答:(1)科层制是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这种组织

具有细密的分工和复杂的规章制度体系。科层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

典型方式,其特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明确的分工。科层制把从事的活动以正式规定的职责形式固

定落实到人,即明确每一个管理者的权力和责任,并把这些权力和责任

与正式职位捆绑起来而使之合法化。

第二,明确的职权等级。组织中的职位权力遵循层序的原则,即下

一级职务接受上一级职务的管理和监督。实际上,明确的职权等级是组

织实行大规模责任制和协作必需的原则。

第三,明确的规章制度体系。在任何情况下,组织成员都要遵循一

整套抽象的规章制度,包括在具体情况下执行这些规章制度,其目的在

于求得组织各部门之间活动的协调一致,也有利于公平合理、平等对待

一切人和事。在这里,组织的规章制度是最高权威,它规定成员的权

力、责任和活动程序等。

第四,私人关系和公务关系的分离。在处理公务时,成员应按规则

办事,即本着严肃的非人格化精神,不掺杂个人的好恶爱憎,因而不带

有情感和热情,保证工作按正式确定的方式进行。

第五,量才用人。科层制招聘人员按技术资格录用,并需要经过专

门的训练,承担某一职务的人员应保证其工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同

时,科层组织内还有一套按年资、按工作表现或两者兼顾的提薪晋职制

度。

第六,管理权力依附于职位,而不依附于个人。有职则有权,无职

则无权。这就使组织管理者在更替过程中,并不影响组织的正常运转,

保证了组织政策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2)科层制的弊端

科层制的弊端表现为科层制的组织方式在现代社会中既无力应付内

部环境的整合要求,也无法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有效的反应。

关于科层制内部协调的困境主要体现在现代民主主义与现代文明的

矛盾,也就是一方面人们强烈地要求个人的权利得到保护,尊重个人作

为人的尊严,另一方面又要求组织活动的理性化和制度化,以体现效率

至上的信念。但是,实践已经证明这两个方面是相互矛盾的。技术的进

步,理性的蔓延,对效率的要求,无疑压制着人的自由,人的工作变得

越来越远离人的本来意图,非人性化已经充斥在工作的过程之中。这种

矛盾最终表现为人的需要、目标与组织的需要、目标相对立。内部的危

机意味着科层制无法做到“内适应”了。

(3)科层制的优越性

科层制结构面对那些稳定的、可预测的、相对均一的环境是较好的

组织形式,在处理日常性的、重复发生的事件上,科层制组织是很有效

率的组织。即使存在激烈的竞争,只要环境相对稳定,就能将人类的活

动纳入常规体系,而且处于科层制顶端的管理者也总是能借助集权机制

使组织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使组织能够有效地维持和发展。

(4)结合现实中的实例分析(略)。

第二部分社会学理论(75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目的(工具)合理性

答:工具合理性行动是韦伯在分析社会行动的类型中提出的一个概

念,又称目的合理性行动。它是指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

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作为“手段”,以期实现自己

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的行动。

2.利他性自杀

答:利他型自杀是指在社会组织高度聚合和社会整合力量过强的状

态下产生的,个人对集体的牺牲。这种自杀类型主要存在于集体意识强

烈的低级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军队中。

3.潜功能

答:潜功能是指那些不明显、不为人们所预料的和不易为大多数人

所认识的那些功能。默顿在“显在功能和潜在功能”一文中,提出了著名

的功能分析范式,此文被认为对推动功能主义的经验化起到了重要作

用。

4.索引性表达

答:索引性表达是指日常沟通行动“依赖于对意义的共同完成且未

经申明的假设和共享知识”,就其意义而言,它是完全依赖于其情境

的,也即它是由情境限定的。日常生活中的索引性表达,尽管模糊和不

精确,却不妨碍社会互动的进行。索引性表达是加芬克尔在《常人方法

论研究》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5.惯习

答:布迪厄用“惯习”来表述人类实践深层的社会结构与认知结构。

实践过程中持久潜在的行为倾向系统就是惯习,它存在于实践者的身体

和行为之中,构成了一种“实践感”,即是对实践的前认知把握。

二、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科塞的“安全阀”观点是什么,你认为其对分析当下中国社会矛

盾有借鉴价值吗?为什么?

答:(1)科塞的“安全阀”观点

科塞发现敌对情绪和冲突是有区别的,敌对情绪不等于冲突。如果

敌对情绪通过适当的途径得以发泄,就不会导致冲突,就像锅炉里过量

蒸汽通过安全阀适时排除而不会导致爆炸一样,从而有利于社会结构的

维持。准确地说,安全阀制度就是在不毁坏结构的前提下使敌对的情者

得以释放出来以维护社会整合的制度。科塞认为安全阀制度对于任何社

会都是必要的,对于僵化的社会尤为必要。

(2)“安全阀”制度对当下中国社会矛盾有借鉴价值,具体分析如

下:

①社会冲突总是被认为具有动荡性,但科塞却向人们指出社会冲突

具有稳定与平衡功能。科塞认为,威胁社会结构的是僵化而不是冲突,

僵化将导致对立情绪在不断积累中突然爆发而瓦解社会结构。但制度化

的冲突能够使冲突双方的意愿明确、及时地得以表达,进而可以通过消

除冲突的根源而使社会结构得到调整,从而使社会和群体拥有一种适应

环境变化的稳定机制。同时,科塞指出,社会冲突修改、催生了冲突各

方的公共规范,实现了对相对权力的重新评估,进而形成有利于社会延

续的力量平衡的社会环境。因而,社会冲突还是一个社会中重要的平衡

机制。

②社会冲突总是被认为具有破坏性,但科塞却向人们指出社会冲突

能够创造出新的组织、制度与价值。一旦不同群体对抗共同的对立面

时,这些群体间的冲突就可能得到克制,它一方面将促成带有不同边界

线、意识形态、忠诚和公共价值观的新群体的形成,另一方面可能带来

暂时的工具性联合。暂时的工具性联合由于包含无法再降得最低度的联

合基础,一般难以转变为持久性群体,但在联合各方在共同的联合行动

中生成了共同的制度与价值的情形下,它也可能转化为持久性群体。同

时,冲突能够发展各方之间的社会联系,引发各方及整个环境对潜在的

规范和观念的自觉,从而创造新的制度与价值,而且新的制度与价值的

施行还会催生实施新的制度与价值,形成新的制度结构与价值结构。

2.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是什么?你认为其对经典社会学理论的

发展是什么?

答:(1)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在20世纪80年代的理论综合过程中,吉登斯在批判、总结经典社会

学理论、结构功能主义与常人方法学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结构化理

论,试图化解“二元对立”的问题。结构化理论是安东尼·吉登斯探究个

人的社会行动及其能动性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理论。他反对社会学

理论传统上的将宏观与微观、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主观与客观视

为彼此独立存在的两极。结构化理论之核心:行动与结构的二重性原

理。其主要观点:

①吉登斯将“结构”理解为不断地卷入到社会系统的再生产过程之中

的规则和资源:结构具有二重性,即社会结构不仅对人的行动具有制约

作用,而且也是行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中介,它使行动成为可能;行动

者的行动既维持着结构,又改变着结构。行动与结构之间这种相互依

持,互为辩证的关系反映在处于时空之中的社会实践中。

②社会实践依赖于行动者的创造和再创造而具有其特定的规律性:

行动者是具有知识的,其知识是反思性的和实践性的。因此,在进行行

动时,行动者不仅有其行动的理由和动机,而且还能对自己的行动及所

处情境的社会和物理特性进行反思性监控;但是行动者的知识又是不完

全的,故而其行动总会遇到的一些“未被认知的行动条件”,这就是社会

结构,并进而导致一些“非预期的行动后果”,而后者又会反过来成为前

者。未被行动者认知的行动条件、行动者的反思性监控、行动的理性

化、行动背后的动机以及“非预期的行动后果”构成了吉登斯的“行动自

我的分层模型”。吉登斯认为,人类的所有行动都表现为这个模型,且

都是以实践意识作为认知基础的。

③吉登斯在《社会的构成》中指出,以往的社会学理论中很少看到

时空的重要性,他批评了“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区分,主张打破社会

学、历史学与地理学之间的界限。他批判性地吸收了海德格尔的时间哲

学与赫格斯特兰德的时间地理学,将行动者的互动与时空连接起来,形

成了他另外两个分析性概念——例行化和区域化。区域化不仅指在物理

空间中的具体定位,而且还涉及与各种常规化的社会实践紧密相连的时

间—空间的区域分化,区域化是空间中社会互动的再生产。例行化是社

会互动关系在时间流程中的再生产,例行化维系了不在场互动过程中的

本体性安全感。

(2)吉登斯对经典社会学理论的发展

吉登斯通过演绎他的结构化理论试图弥合社会学传统上的二元论,

强调主观—客观、行动—结构、微观—宏观是相互包容的,具有二重性

的,并提出了其建构的观点,对社会学理论发展做出了原创性的贡献。

吉登斯是试图重新界定结构的概念,以“二元化”来代替经典社会学理论

中的“二元对立”。

2012年中山大学646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及

详解

中山大学

2012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代码:646

科目名称:社会学理论

考试时间:1月8日上午

考生须知:全部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答在试题纸上的不计分!

请用蓝、黑色墨水笔或圆珠笔作答。答题要写清题号,不必抄题。

第一部分社会学概论(75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社会运动

2.社会互动

3.城市化

4.初级群体

5.社会不平等

二、简答题(每题13分,共26分)

1.请简述现代化的主要构成要素(提示:可以从经济关系、经济

活动、社会关系、社会分层、职业、家庭、宗教、文化等、政治以及心

理层面进行描述,至少列举6个方面)

2.简述导致社会变迁发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至少列出五种因

素)。

三、论述题(24分)

请结合社会学中关于社会越轨的概念、内容以及相关理论视角,并

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你对外来人口犯罪问题的看法。

第二部分西方社会学理论(75分)

四、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有机整合(团结)

2.法理型统治

3.安全阀制度

4.心理还原论

5.场域

五、简答题(每题13分,共26分)

1.如何理解哈贝马斯关于“生活世界殖民化”的观点。

2.默顿是如何批评传统功能主义的理论假设的。

六、论述题(24分)

简述帕森斯行动体系理论关于AGIL分析模式的基本观点,运用这

一观点对当今中国社会变迁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对这一理论加以评

价。

参考答案:

中山大学

2012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代码:646

科目名称:社会学理论

考试时间:1月8日上午

考生须知:全部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答在试题纸上的不计分!

请用蓝、黑色墨水笔或圆珠笔作答。答题要写清题号,不必抄题。

第一部分社会学概论(75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社会运动

答:社会运动是指一种以集体认同和团结为基础,以非制度性和超

制度性手段为主要行动方式,而且组织性比较好、持续时间比较长的追

求某种社会变革的集体努力。社会运动的特征包括:①社会运动是一种

企图实现某种社会变革的集体努力。社会运动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即追

求某种社会变革。②社会运动的参与者内部有比较强烈的团结感和集体

认同。③社会运动一般有较好的组织性,并且活动的持续时间比较长。

④社会运动在行动中主要采取非制度性或超制度性的手段。

2.社会互动

答: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

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社会互动的含

义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

之间,一个离群索居的人不能互动。②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只有发生了

相互依赖性的行为时才存在互动,并不是任何两个人的接近都能形成社

会互动。③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④社会互动可以是面对面

的,也可以在非面对面的场合下发生。⑤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

进行的,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⑥社会

互动还会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并有可能对社

会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⑦人们的互动往往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具有

一定的互动结构。

3.城市化

答:城市化又称都市化,通常是指伴随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

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这一过程促使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和用地规

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农村人

口比重下降是城市化的一个显著标志。城市化亦包含城市文明不断向农

村传播的过程。城市化的实质是消灭城乡差别,实现社会转型。推动城

市化的原因主要是:①工业化推动城市化;②农业生产工业化的趋势

必将改变农村社区的固有特点,从而推动农村地区的城市化;③城市文

明不断向农村地区传播,也是导致农村城市化的重要原因。

4.初级群体

答:初级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的是其成

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典型

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复杂组织中的一些非正式

群体,如军队中的战友群、工厂中的工友小集团以及学校里的“哥们

儿”群体等,也属于初级群体。初级群体的特点包括:①成员有限;②

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③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

现了全部个性;④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⑤成员难以替代;⑥群体

整合程度高;⑦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

5.社会不平等

答:社会不平等是指各阶级、阶层对相对稀缺的社会价值物在占有

量、获取机会和满足需求的程度上存在着差异性。社会不平等是对垂直

分化所产生的各阶级、各阶层之间关系的集中概括。马克思主义认为,

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的就是人们社会活动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对社会

不平等的考察,就是关注各种社会资源、生活机会在不同人群中分配方

式的差异。考察社会不平等的第一对范畴是法律上的不平等与事实上的

不平等,第二对范畴是稳定性不平等和暂时性不平等。

二、简答题(每题13分,共26分)

1.请简述现代化的主要构成要素(提示:可以从经济关系、经济

活动、社会关系、社会分层、职业、家庭、宗教、文化等、政治以及心

理层面进行描述,至少列举6个方面)

答:社会现代化是指这样一种特殊的社会转型过程,即社会在日益

分化的基础上,进入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增长和自我创新,以满足整个社

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过程。这是现代化发展过程和非现代化过

程的本质区别。现代化,实际上包含着人类思想和行为一切领域的变

化,其组成部分至少包括工业化、城市化、专业化、高水平的社会分化

和社会流动、科层化、参政范围的扩大、文化的世俗化、行为的理性化

等等,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普遍发生的社会变迁过程。

(1)社会结构的日益分化和整合

一个社会进入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其最重要的社会基础之一,即是

社会结构的分化。而且一个社会能否实现朝向现代化的转型,最重要的

内在因素之一,也是社会结构的分化是否达到了相当程度。现代化进程

中社会结构的分化,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个人角色分化。个人角色分化是指个人所扮演或承担的社会角色

的分离。个人角色的分化造成个人更有效地承担角色,按角色规范实现

角色的社会功能,同时造成个人之间的角色互动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

②)社会组织的分化。社会组织的分化表现为,承担多种功能的单

一组织向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组织的转化。随着劳动分工的发展,各种

各样的组织功能从传统的功能多元化的组织中分离出来。而高度专门化

的、功能单一的社会组织能够实现更高的效率,更好地完成组织目标,

从而更有效地满足社会需要。

③社会地位的分化。多元化的社会分层体系有助于各种社会角色的

发展,社会成员可通过各自的专门角色获得不同的社会地位,社会资源

的分配途径和获得也日益多元化。这种社会地位的分化,有助于促进各

种社会活动的发展和理性化,从而推动各种社会创新活动的成长,刺激

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的调动与有效使用,同时形成了更加紧密的相互依

赖关系。

(2)理性化

理性是指采取分析的态度,按照对象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对象世

界,验证对象世界。

科学的精神即是理性的精神,是指现代科学和现代工业的发展,是

一种特定形式的合理性——形式理性或工具理性的发展,这种合理性的

发展反映在个人的日常活动中,反映在社会组织形式中,反映在社会的

文化中。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理性化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变

迁的方向和结果,构成了从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基础。

(3)科学技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快,水平越来越高,结构

越来越复杂,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大。科学技术发展的

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①科学技术发展带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

科学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关系、互动形式和过程、社会的组织

形式、各个领域的社会生活以及人们的观念。③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给人类带来财富、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向人类社会提出了巨大的

挑战,甚至带来了灾难。

(4)经济变化。包括非生物性动力取代生物性动力,经济活动与传

统环境相分离,机器取代手工工具,第二、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

经济角色和经济单位日益专业化,日益增长的工业化等。

(5)政治变化。包括国家统治权力的合法性是来自世俗人民的批

准,是建立在对公民承担责任的基础上,政治权力不断扩散到全体成年

公民,中央行政权力不断增强,地理范围逐渐扩大等。

(6)文化领域的现代化。包括文化制度主要因素的日益分化;一种

新的文化观的出现,它以强调进步和完善,强调快乐、能力自由发挥、

感情自由流露,强调个性发展的价值观,以及强调效率为特征;一种新

的个性取向的出现,它显示于人们对社会环境更大的适应能力,兴趣范

围的扩大,自我信心的增强,对现世的日益重视,对他人的日益尊重和

信任,对科学技术的信赖,对按照个人贡献获取报酬原则的接受等等方

面。

(7)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城市化的过程,是指在一个国家或社会

中,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以及农村中城

市特质增加的过程。城市化作为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各种特征发展的综合

反映,表明整个国家结构和经济关系、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

变化。人类居住方式的这一变化过程,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人类

精神世界和生活方式迈向现代化的综合反映,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必

然趋势。

2.简述导致社会变迁发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至少列出五种因

素)。

答:(1)社会变迁的含义

在社会学意义上来看,社会变迁既泛指一切社会现象的变化,又特

指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既指社会变化的过程,又指社会变化的结果。

在社会学中,“社会变迁”是一个表示一切社会现象,特别是社会结构发

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的范畴。

(2)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

①环境。这里所说的环境是指那些和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环

境。环境主要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指未经人类改造过的自然环境,亦可

称为“原始自然环境”。第二类指经过人类改造或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

环境,又称为“人化自然环境”。环境变迁及其对社会变迁的作用包括上

述两个方面。环境为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自然资源和物质条件,因而

社会变迁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如果环境发生了变化,势必影响

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环境对社会变迁的作用方

式有所不同。当社会发展水平较低时,环境的影响作用主要是依其自身

变化规律自然而然地发生的。随着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不断扩大

和深入,“人化自然环境”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②人口。人口是社会变迁的基本前提。一定的人口状况是社会生存

和发展的必要基础。人口状况主要指人口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及流

动,人口状况与整个社会发展比例失调,会给社会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带

来直接影响。人口数量过多和增长过快,会降低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

平,给就业、保健、教育等造成很大负担;人口数量不足,会造成社会

发展所必需的劳动力短缺;人口质量低,就无法适应现代化科学技术和

现代化生产建设的要求,同时也影响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人口分布不

合理,会造成某些地区人口过度集中,使城市人口拥挤、污染严重、交

通堵塞、住房短缺、犯罪增多、城市管理困难;人口老龄化,会产生社

会保险、道德观念、医疗保健、经济负担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③社会制度。社会制度或设置作为社会行为规范体系,既是社会变

迁的结果,又给予社会变迁以直接的影响。在各种社会制度中,除了经

济制度外,人们特别重视政治制度对社会变迁的作用。政治制度既可以

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又可以限制或束缚经济的发

展,政治制度的执行机构——政府还常常直接参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政

治制度不仅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还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互

动以及社会生活方式发生直接的作用。制度结构的性质及稳定与否,在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变迁的方向和过程。

④社会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社会价值观念主要是指人们的道德观

念和社会评价的思想体系。人们的社会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价值观念指导

下发生的。社会制度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即特定的文化价值观和意识

形态体系。因而,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是整个社会变迁的基本方面,并

且往往成为整个社会变迁的先声。生活方式常指人们在一定价值观念支

配下,为满足需要而在各种生活领域中进行活动的行为习惯。

⑤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指在社会体系中独立存在的知识系统。科

学技术的发展,正在对人类社会的变迁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成为推动

社会变迁的主要力量。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的增长,科学技术研究规模和

组织形式的变化,不仅扩大了人类生活的范围,带动或直接造成社会物

质财富的增加,而且通过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及其所要求的组织和制度,

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社会互动方式,直至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

⑥经济。社会经济的变化与发展是社会变迁最重要的因素和内容,

对社会变迁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社会经济的变化与发展既包括社会物质

财富量的增加,也包括质的提高;既包括不同社会形态生产方式的更

替,也包括同一社会形态内经济结构、劳动方式的变化。从原始社会人

类完全依靠猎取和采集自然界的动、植物而生活,到农业生产和畜牧业

生产的出现,从18世纪大机器工业的产生,到现代以信息技术和信息产

业为先导的新技术群和新产业群的出现,人类社会经历了巨大的经济变

迁,从而最终改变了人类的社会活动和社会生活。

三、论述题(24分)

请结合社会学中关于社会越轨的概念、内容以及相关理论视角,并

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你对外来人口犯罪问题的看法。

答:(1)社会越轨的概念。社会越轨,又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

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

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社会规范的功能是制约社会行为、调节

社会关系和规定社会活动空间,它本身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由于人们

社会行为的复杂性、社会成员自身素质及阶级地位的差异性,因此在实

际的社会生活中,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越轨行为在任何社会都是不可

避免的社会现象。

(2)社会越轨的类型。①违法行为。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规定的

行为,犯罪行为是违法行为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是指触犯刑律而应受

到刑法处罚的行为。②违警行为。违警行为是指违反有关维护社会治安

和公安秩序的规则、规定、条例的行为,严重的违警行为有可能转化为

违法行为。③违规行为。违规行为是指一切不按常规办事的行为,这是

最常见的一种社会越轨。

(3)社会越轨产生原因的三种理论视角:

①生物学解释

生物学解释,即把人类生物、生理方面的特征作为社会越轨的原

因,因此这种解释又可称之为体质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社会越轨是由于

人的体质中的生理缺陷造成的。

②心理学解释

心理学解释,即从人们心理方面寻找社会越轨的原因,其中以奥地

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为代表。该理论认为,人的人格由

三部分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是争取自私的满足。本我既无意

识,它由欲望和本能冲动构成。本能按快乐原则行事,总是争取自私的

满足。自我是一种认识过程,它是通过后天的学习、通过与周围环境的

接触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自我的目的就是使个体维持在达到目标的轨

道上。自我感受外界的影响,按趋利避害原则行事。超我是社会中的禁

忌、准则、规范在人的意识中的反映。超我代表社会的道德标准,按至

善原则行事。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应该有一

个协调、平衡的关系。社会越轨产生的原因是人格中的超我和自我没有

得到充分的发展,破坏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使本

我得不到应有的控制,从而导致个人越轨行为。但是,如果超我过分发

展,也会导致社会越轨。

③社会学解释

从社会学的角度解释社会越轨产生原因的理论主要有:社会失范理

论、文化冲突理论、亚文化群理论。这些理论的共同特征是不赞成从生

物学因素和心理学因素去寻求社会越轨产生的原因,而主张从社会环

境、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中研究社会越轨产生的社会原因。

a.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就认为失范是指这样一种社会状态:社会所规定

的目标与决定着达到这些目标的规范不一致。默顿从价值上将社会结构

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目标;一类是达到目标的手段。他认为,人们在

社会中分享共同的价值,文化价值为社会树立起发展的目标,同时社会

也为人们提供制度化的合法手段。默顿所指的文化目标是社会依据它的

规范体系认为是值得有、值得存在的东西;制度化手段是社会认为是合

法地获得文化目标的方式。根据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越轨行为(包括

犯罪行为)就是文化目标与制度化手段之间矛盾的产物。

b.塞林的文化冲突理论

文化冲突理论将引起社会越轨的原因归结为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

因而将注意力集中到民族、宗教、职业等方面的文化差异,认为不同的

民族、阶层、地域的人的信仰、信念、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各不相同,

当不同集团的利益和目标发生矛盾时,往往引起冲突,这种冲突往往导

致越轨。

塞林从文化冲突的角度指出了社会越轨的相对性,并将社会越轨归

结为文化冲突的产物,这一理论对于现代社会的社会越轨状况具有很强

的解释力和预测力。现代社会还是一个各种文化交流、融合都很迅速的

时代,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化,社会价值观日趋多元化,这时,文化冲突

的日益激烈,人们从心理到行为都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文化,难以

承受外来文化的冲击,犯罪率上升就是这种变化的副产品之一。

c.科恩的亚文化群理论

亚文化群理论认为,一个人可能在这样一个集团或群体内生活,这

个群体有一种稳定的、但与主文化的价值体系不同的价值体系,这样的

群体称为亚文化群。个体如果长期生活在亚文化群体里,受其价值体系

的影响,就可能产生犯罪。科恩认为,犯罪亚文化群产生和维护的价值

观体系和行为倾向与主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相抵触、相背离,这是

犯罪和非法行为的真正根源,而亚文化的产生是社会化过程的不完善、

不适当引起的。

(4)外来人口的犯罪问题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外来人

口的犯罪问题不仅是外来人口自身素质的原因,而且是社会环境、社会

文化和社会结构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分析外来人口的犯罪问

题时,既要考虑外来人口的心理等原因,还要从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差异

性方面找原因。①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外来人口由于受教育水平较

低,因此对城市的各项规章不熟悉,使外来人口的人格中的超我和自我

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破坏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

使本我得不到应有的控制,从而导致个人越轨行为。②从默顿的失范理

论来看,外来人口在城市中,希望能够实现他们的目标,满足自身的需

要。但是,外来人口由于受教育水平和社会关系的限制,以及对城市各

项规范的不熟悉,使他们很难利用社会正常的渠道来达到自身的目标。

而外来人口为了实现自身的目标,只能采取越轨行为。③从文化冲突理

论角度来看,外来人口大部分来自于农村,他们的民族、阶层、地域的

人的信仰、信念、价值观念、行为模式、习俗各不相同,可能会导致他

们之间以及与城市人口之间的文化冲突。这种文化的冲突,可能会导致

外来人口越轨行为的发生。④从科恩的亚文化群理论来看,外来人口有

着他们自己的亚文化,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他们群体的亚文化中,形成

了自身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当他们来到都市,由于自身亚文化的存

在,使他们难以融入城市生活中,导致外来人口的群体亚文化与城市的

主文化出现了冲突,这种冲突也可能会导致外来人口越轨行为的产生。

第二部分西方社会学理论(75分)

四、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有机整合(团结)

答:有机团结是社会学家涂尔干研究社会现象中社会团结问题时所

提出的,现代发达的社会就像一个具有各种器官的有机体一样,其中每

个人都按照社会分工执行着某种专门的职能,因此涂尔干把这种社会中

所出现的新的团结形式称之为有机团结。有机团结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

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方式。有机团结是最基本的团结形式

之一,有机团结指的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形成的社会团结,它以社会高

度分化、社会成员充分分工为基础。在有机团结中,维系社会成员的纽

带是因为社会分工和社会专业化而造成的他们不可超越的相互依赖关

系,这种关系表现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各个方面,尤其以物质利益为根

本内容的经济关系是最基本的方面。

2.法理型统治

答:韦伯认为,法理型统治是建立在下列基础上的,即任何一项法

律都是以目的合理性或价值合理性(或两者兼有之)为目标制定出来

的,并努力加以贯彻,包括强迫使之得以实施。因此,法理型的统治类

型所具有的主要特征是:①在法理型统治下,行政事务的运作要持续地

受到规则的约束;②在法理型统治下,行政事务的运作是在一定的权限

内进行的,出现了“机构”这种按章办事的运作单位;③法理型统治具有

固定的职务等级;④法理型统治有明确的议事规则;⑤在法理型统治

下,行政管理班子同行政管理资源和生产资源完全分开;⑥在理想的法

理型统治下,不存在任职人员对职务的任何意义上的私人占有;⑦法理

型统治拥有行政管理档案制度。这种法理型统治可以采取各种极不相同

的形式,而科层制则是其中最纯粹的形式。

3.安全阀制度

答:安全阀制度就是在不毁坏结构的前提下使敌对的情绪得以释放

出来以维护社会整合的制度。科塞认为安全阀制度对于任何社会都是必

要的,对于僵化的社会尤为必要。安全阀制度是一种社会安全机制。科

塞发现敌对情绪和冲突是有区别的,敌对情绪不等于冲突。如果敌对情

绪通过适当的途径得以发泄,就不会导致冲突,就像锅炉里过量蒸汽通

过安全阀适时排除而不会导致爆炸一样,从而有利于社会结构的维持。

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都有这种现象,实际上这是一种社会安全的机制。

科塞主张社会应将这种机制制度化,并成为安全阀制度。准确地说,安

全阀制度就是在不毁坏结构的前提下使敌对的情绪得以释放出来以维护

社会整合的制度。科塞认为安全阀制度对于任何社会都是必要的,对于

僵化的社会尤为必要。

科塞认为,敌对情绪有三种表达方式,即直接指向对立面、指向替

代目标与没有对象的情绪发泄,其中将敌对情绪引向替代对象的制度就

是“社会安全阀”制度,它就像不断推泄过量蒸汽的安全阀,使社会中的

敌对情绪不断排解,而维护整个社会结构。尽管如此,科塞并不认为社

会安全阀制度是一种理想的制度。因为它虽然可以发泄情绪、转移目

标,但也只是暂时缓解而无法真正解决矛盾,并且还将因为阻塞发泄而

使紧张聚集,可能形成毁灭性爆发的潜在隐患。

4.心理还原论

答:心理还原论坚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的心理或行为——是

一种更高层级的现象,对它的研究可以用低层级事物(如原子、神经

元、基因等)及其相关理论(如物理学、生理学、生物学)来加以解释

与说明。心理学还原论还可以分为本体论的还原论和方法论的还原论。

5.场域

答: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

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这些位置的存在和它们对占据特定位置的

行动者或制度所产生的决定性影响都是客观决定的。而决定这些位置的

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不同类型的权力或资本分配结构中,

各种位置实际和潜在的处境;另一方面是这些位置彼此之问的客观关

系。

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场域:①可以将场域设想为一个运作空间,场

域的效果得以在其间发挥,并且由于这种效果的存在,任何与该空间有

关的对象经历的一切事情都必须参照场域中的关系来理解,而不能仅凭

研究对象的内在性质来解释。②场域也是一个争夺的空间。场域中各种

位置的占据者利用种种策略来保证或改善他们在场域中的位置,不断在

场域中展开斗争。③场域也包含一种投入。当一个人进入某个场域时,

就同时进入了与场域相连的一套他本人很可能认识不到的前提预设。因

此,一个场域是由身体和信念两部分组成的。

对场域的理解还必须坚持一种关系主义的方法论。研究的对象可能

是场域中的某一件事物或者某一个行动者,但是我们在研究的时候必须

将所关涉的一切事情都纳入研究之中,并且不能够保持一种静态的观

点。这样,对场域的理解和把握既是关系论的,又是整体论的、结构论

的,并且还是过程论的。

五、简答题(每题13分,共26分)

1.如何理解哈贝马斯关于“生活世界殖民化”的观点。

答:(1)生活世界殖民化是指原本属于私人领域和公共空问的非

市场和非商品化的活动,被市场机制和科层化的权力侵蚀了。现代社会

的困境的其中一个主因,是系统控制了生活世界。用哈贝马斯的话说,

是“生活世界殖民化”。这是现代社会的一个主要病症。

(2)①哈贝马斯把这理性化过程分作四个阶段。在古代社会里,无

论是符号意义层面或者是系统层面的创造,都是在亲族系统内进行的,

因此,符号意义上的创造和系统创造两者同时在亲族系统里进行。这一

种交换模式和活动慢慢地建立起一个社会网络,使得其他货物交换也变

成可能。这些交换变得日益频繁,再加上一定程度上的分工,社会的结

构出现了改变,不同功能的社会组织也相继出现了,并且也懂得利用资

源有效地达至其目的。由于世代上的沿袭,出现了一些代表着权力的组

织和家族。

就以上两种社会的情况而言,生活世界和系统并没有分开来,在这

两种社会里,在具有神话色彩的世界观支持下,系统的发展是以生活世

界里的符号意义做基础,这一个情况一直维持到政治权威的出现。权力

机制跟亲族结构分离开来,慢慢形成了一种新的制度,我们称之为国

家。国家跟前两种社会另一个重要不同的地方,是神话色彩的世界观给

语言结构代替了。也就是说,人民在日常和政治事务的共识是透过语言

对话而达至的。在这种社会结构里,货物在市场上的交易由金钱做中

介。慢慢地金钱变成了主宰社会的机制。

②系统和生活世界是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的。从另一个角度看,系

统的发展是要依靠生活世界赋予符号意义的。哈贝马斯认为西方的理性

化过程,首先出现在生活世界的层面。人原本在文化各领域如科学知

识、法律道德和艺术上浑然不分的情况由于生活世界的理性化而各自独

立起来。人类意识到不同范畴和层次的事物是有其各自不同而相应的真

假和对错的标准,慢慢地,以前对权威和“神圣”事物的崇拜和尊奉,开

始改而为理性思维所代替。从另一个角度看,人类在沟通、理解外在世

界的事物、或者是作价值道德上的抉择时,只能愈来愈依赖自己的判

断,权威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是相对地减弱了。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发

展,无论生活世界的理性化程序或者是制度的形成和发展,都变得日益

复杂,人类似乎很难每事都只依靠自己的判断来解决了。

③从哈贝马斯的理论看,理性化的过程原本是以语言代替了传统信

仰做沟通或调节人际关系的形态而出现。但这一转变却反过来加重了人

类在日常事务上的负担,即人类在众多繁复事务里要依靠自己的理性思

考来做各种决定。这样也增加了人类沟通上的误解情况。

④以金钱和权力作沟通媒介一方面是可以调节更复杂的人类互动网

络,但另一方面,人类对自己的很多行为缺乏全面理解,因而减轻其对

自己行为责任上的承担意识。这一种以金钱和权力作为人类行为的整合

机制,虽然最初是由生活世界理性化所促生或引发,但其后的发展却独

立于生活世界的理性沟通模式以外。理性化的过程首先源于生活世界的

理性化,由此而导致或促生了系统层面的理性化,但最后却出现了生活

世界被系统殖民化的情况。

虽然出现了生活世界的殖民化,但在哈贝马斯看来,并不能由此就

对人类的前景悲观失望。他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现“沟通的合理

化”,也就是让对话主体之间在没有任何内外强制力的情况下进行真诚

的对话,在达致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沟通。

2.默顿是如何批评传统功能主义的理论假设的。

答:默顿提出,功能分析是社会学解释中的一个有很大发展潜力的

方向,它依赖于理论、方法和资料的结合。但认为以往的功能主义者多

偏重于理论解释,忽视了功能分析的方法问题。功能主义既是解释社会

现象的有效理论,也是收集资料的有用方法。因此,默顿从他的中层理

论观点出发,强调功能分析在资料收集和理论解释中的实效性。

(1)默顿首先对以往流行的功能主义观点做了澄清。他指出以往的

功能主义有三个错误的假定:

①社会的“功能一体性”假定。

即认为社会系统对其各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整合性,每一事项或部

分都承担特定的功能。但默顿指出:“文化事项是否都一致地对作为一

个系统的社会以及社会中的所有成员履行功能应是一个经验问题,而不

是一个公设。”

②“普遍功能主义”假定。

即认为所有标准化的社会或文化事项都履行积极的社会功能。但默

顿指出,实际上对不同的系统,社会或文化事项具有不同的功能结果。

它们既可能有正功能,也可能有负功能,或者是无功能的。即强调做净

功能分析。

③“不可或缺性”假定。

即认为某些事项的功能是不可缺少的,或履行功能的这些社会或文

化事项是不可或缺的。但默顿指出,功能需要是经验性和多样性的,实

际上存在着“功能选择”或“功能对等”或“功能替代”的情况。

(2)为了使功能分析规范化,默顿提出了功能分析的一套范式,要

求澄清如下方面的问题:

①功能归属事项

即明确功能分析的对象,这些对象必须是标准化的事项。

②主观意向概念(动机、目的)

要求区分主观假设和研究问题,避免混淆作为主观范畴的动机和作

为客观范畴的功能。

③客观结果概念(功能、反功能)

功能是所观察到的结果,它促进系统的适应或调整;而“反功能”削

弱系统的适应和调整,实际上也可能存在“非功能”的结果,即所考察的

事项与系统无关。另外,要求区分“显在功能”和“潜在功能”两个概念,

前者是指被人们设想到和认识到的客观结果,而后者是指未被人们想到

和认识到的客观结果。

④功能指向单位的概念

即功能是针对何类对象或单位的,这些单位有不同层次:个人、群

体、社会系统等。

⑤功能需要的概念(需求、前提条件)

功能需要是功能分析的重要概念,但也是最含混和有争议的概念。

因此,要求区别功能需要的不同类型(普遍的与特定的),确立验证这

些功能需要的程序。

⑥功能实现机制的概念

要求功能分析对功能实现的机制,主要是其社会机制做出“具体详

尽”的说明。

⑦功能选择的概念(功能等价或功能替代)

即我们一旦放弃了功能不可或缺的假定,自然就要承认功能选择、

功能等价或功能替代概念。

⑧结构脉络的概念(结构强制)

要求注意某一特定的社会脉络(背景)如何限制事项的变化,在此

变化范围内,该事项能否有效地满足功能需要,等等。

⑨动态与变迁的概念

过去的功能论者倾向于社会结构的静态分析,忽略社会变迁研究。

但这不是功能分析论的本质。社会学家应该注意如何评估社会系统中逐

渐积累的紧张和压力,注意变迁的方向是否会导致紧张的削弱等问题。

⑩功能分析的效度问题

首先要求社会学分析的程序严格,最大程度地接近实验研究的逻

辑,还需要系统地评价比较分析(跨文化和跨群体)的可能性和局限

性。

⑪功能分析的意识形态蕴涵问题,应该注意功能分析学家的社会地

位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到他对问题的选择,影响到他的假设和概念等。

六、论述题(24分)

简述帕森斯行动体系理论关于AGIL分析模式的基本观点,运用这

一观点对当今中国社会变迁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对这一理论加以评

价。

答:(1)帕森斯的行动体系理论关于AGIL分析模式的基本观点:

无论是整个社会行动系统,还是构成社会的小群体、家庭和比较复

杂的社会组织,都具有一些最基本的共同的结构,这些结构在其运行中

既要求着也发挥着某种特定的功能。把这些具有一般共性的功能要求和

功能作用概括出来,就建立了一种关于一般系统的结构功能框架——A

—G—I—L框架。然后这种框架可以用来研究各种社会系统、子系统或

社会结构的功能。

①A——适应,即社会系统对环境的适应功能。包括对环境给系统

的限制和压力的顺应,以及对环境的积极改造。由于帕森斯所说的环境

亦即情境,包括人、群体、文化和自然等因素,因此适应作为社会系统

对环境的顺应与改造,就展开在这些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社会系统

同周围环境的多层面能量交换,通过这种交换获得维持社会系统存在的

资源与能量。

②G——目标达到,即社会系统确立总目标的功能。社会系统确立

了总目标,可以把社会成员的社会活动集中指向某种目的。目标达到功

能表现为一种过程,包括确立目标和组织社会成员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付

诸实践。确立目标同适应功能的关系是动机与手段或目的与手段的关

系。仅有适应过程而无目标确立的社会系统运动是无方向的;而仅有目

标而无适应过程的社会系统是无效的。

③I——整合,即协调社会系统各组成部分,使它们达到某种程度

的团结而开展有效的合作。整合功能是通过适当情感联系实现的,或者

说情感因素在整合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整合功能中的情感联系不必取决

于利益获得和某种目标实现,因此具有一定的超功利性质,否则,整合

功能将因为功利冲突而不稳定。

④L——潜在的模式维持,即根据某些规范与原则,维持系统行动

秩序与活动方式连续性的功能。社会系统不会因为运行的间歇性而中

断,它将通过一系列的规范和原则使自己的运行模式潜存下来,一旦社

会成员进入这些规范和原则作用的范围内,系统又重新运行起来。这种

情况就是潜在的模式维持功能。

A—G—I—L框架既是关于社会系统结构功能的实然性概括,又是

关于社会系统结构功能的应然性判断。因此,A—G—I—L框架既可以

用来分析社会系统结构功能的实际存在状况,又可以用来指导社会系统

的协调运行。

(2)当今中国社会变迁的问题:

①在社会学意义上来看,社会变迁既泛指一切社会现象的变化,又

特指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既指社会变化的过程,又指社会变化的结

果。在社会学中,“社会变迁”是一个表示一切社会现象,特别是社会结

构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的范畴。

②社会变迁是一个表示一切社会现象,特别是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

动态过程及其结果的范畴。社会变迁除了最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之外,还取决于许多其他因素的作用,因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

果,例如受到自然环境、人口、国家制度、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社

会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不同社会的社会变迁,还要受到

种族特征、民族特征和各个国家、民族历史传统的影响。社会结构体系

中的所有要素,都以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具体地、历史地表现

社会变迁,使社会变迁成为相互作用的结果。中国的社会变迁也是各种

因素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③从社会变迁的定义和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并结合中国当今的状况

来看,中国社会变迁速度加快,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高速发展,

不仅表现在经济领域,还表现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领域。由于中国

社会变迁速度太快,使原来的社会规范和社会准则难以适应现当代的这

个社会,出现规则真空和规则失灵的现象。而这种现象的产生,可能会

导致中国社会的整合功能下降,使中国社会的团结度下降。虽然经济的

发展,增强了中国社会的适应力,但是,整合度的下降会使中国社会的

文化传统遭到破坏,尤其是在极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而维模系统的破

坏,又反过来制约了中国社会的适应力,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出现问题。

中国社会变迁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自然环境遭受极大的破坏,

随着经济的发展,自然环境所受到的污染和破坏越来越严重;人口问

题,人口基数庞大是中国人口的一大特色,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执行中

国的人口问题已经逐步得到解决,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中国养老问题的凸

显;优良传统的遗失也是其中一个问题,陌生人不敢扶被撞倒的老人等

现实又无奈的行为也让我们反思中国社会的道德状况;制度方面也存在

着很多的偏颇和遗漏。总而言之,这些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相

互联系、相互作用,影响着中国的社会变迁。

(3)评价

①社会行动系统,即“以科学的观点把(个体行动者的)互动过程

看作一个系统,并运用已成功地应用于其他科学的对系统进行分析的理

论方法加以考察”。

②系统理论基于如下的基本假设:系统化的理论本身对任何科学来

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社会学基础的理论体系必须比社会学自身的体系更具一般性,

它必须是社会系统的理论;最重要的是这个系统化的理论必须符合“结

构—功能”分析模式,这一模式已体现在生物学理论,特别是生理学之

中;这一理论的形成必须限于所谓的“行动”参考框架之内;理论体系的

建构必须尽可能地借助于专有的操作性概念。

③在帕森斯理论中,既能够看到对社会结构、结构功能的概括,也

能感到微观层面的社会学问题。由帕森斯实现的这种从微观研究向宏观

研究的转变,一方面说明了微观研究对于宏观研究的基础性,即微观研

究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要提出宏观概括问题;另一方面说明了微观研究

的局限性,因为社会学面对的是社会整体,仅仅局促一隅地凝注微观问

题,回答不了错综复杂、难以细分的社会问题,也完成不了对社会进行

综合性和整体性研究的使命。

④功能主义理论观点的提出,使社会学理论研究出现了突破,并且

开始重视经验研究和理论研究结合。从而使社会学的发展和应用进入了

新阶段。

⑤帕森斯的理论由于高度的抽象概括,只能提供一种解释的框架,

但是难以运用于具体的社会调查中,并且难以在得到经验的检验,而被

称为华而不实的“大理论”,故20世纪60年代后他的功能主义观点受到强

烈批评。

2011年中山大学647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

(含部分答案)

中山大学

2011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代码:647

科目名称:社会学理论

考试时间:1月16日上午

考生须知:全部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答在试题纸上的不计分!

请用蓝、黑色墨水笔或圆珠笔作答。答题要写清题号,不必抄题。

第一部分社会学概论(75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印象管理

2.内化

3.结构性流动

4.初级越轨

5.文凭主义

二、简答题(每题13分,共26分)

1.简述科层组织中的彼得原理。

2.为什么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普遍存在二元社会结构?

三、论述题(24分)

用有关社会学原理,分析我国人口红利期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关联

性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

第二部分西方社会学理论(75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三阶段规律(孔德)

2.集体意识(涂尔干)

3.镜中我(库利)

4.理性命题(霍曼斯)

5.解构主义(德里达)

二、简答题(每题13分,共26分)

1.简述马尔库塞关于资本主义“单向度”特征的基本观点。

2.简述福柯的系谱学特征。

三、论述题(24分)

米尔斯是如何区分新老中产阶级以及新中产阶级的地位?你是如何

认识中产阶级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当今中国的中产阶级现象和发展。

参考答案:

中山大学

2011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代码:647

科目名称:社会学理论

考试时间:1月16日上午

考生须知:全部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答在试题纸上的不计分!

请用蓝、黑色墨水笔或圆珠笔作答。答题要写清题号,不必抄题。

第一部分社会学概论(75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印象管理

答:戈夫曼认为,世界是一个大舞台,生活就是演戏,表演者最关

心的是留给观众什么样的印象。他的理论主要研究人们运用哪些技巧来

在别人心目中创造印象,所以又称为“印象管理理论”或“印象整饰理

论”。这一理论认为,互动的一方总想控制对方的行为,使对方通过对

自己行为的理解,做出符合自己计划中的行为反应。

戈夫曼对互动细节的观察非常敏锐,对互动秩序和形式的分析也相

当深入,他的理论观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对戏剧理论也不乏批

评。有人认为戈夫曼夸大了人类行为的表演性与虚伪性。

2.内化

答: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相一致,自己所认同

的新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态

度体系。这种态度是持久的,并且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最成熟的内

化水平称为“自我同一性”,它反映了将内射和认同共同塑造到自我和他

人的一致性形象中。

3.结构性流动

答:社会流动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

的移动。根据流动原因又可以将代际流动分为结构性流动和自由流动。

结构性流动是指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

而造成的人们社会地位的变化,如科技发展减少了农业人口,增加了城

市人口。结构性流动是由外在原因推动的,不反映个人对这种流动所抱

的种种态度。

4.初级越轨

答:初次越轨是由标签理论学者提出的,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偶

然发生的、程度较轻的越轨行为。标签理论认为,冲突在导致各个违法

者的产生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犯罪实际上是由社区规定的。他认为罪

犯形成的过程就是一个指明、规定、识别、区分、描述、显示以及形成

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过程。后来,学者们又分析了初次越轨和再次越轨,

以说明社会反应的意义,并且认为,每个人都会发生一些不同程度的越

轨,但大多数是偶然的,程度也不严重。如果这种越轨行为被其他人发

现并公诸于众的话,他就会被贴上越轨者的标签,这时他的处境就会发

生很大变化,就可能从初次越轨变为再次越轨,由平常人变为一个经常

有越轨倾向的危险人物,越轨者就可能成为他的身份。如果重要人士不

判定此行为为越轨,并对他进行教导,此人就可能不再出现上述行为。

5.文凭主义

答:略。

二、简答题(每题13分,共26分)

1.简述科层组织中的彼得原理。

答:(1)彼得原理的具体内容是: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

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

(2)彼得指出,每一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胜

任),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

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

(3)彼得推论是: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

工所占据。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

成的。

(4)彼得认为加速提升到这个高地,有两种方法。其一,是上面

的“拉动”,即依靠裙带关系和熟人等从上面拉;其二,是自我的“推

动”,即自我训练和进步等,而前者是被普遍采用的。

2.为什么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普遍存在二元社会结构?

答:(1)“二元”社会结构的含义:

所谓“二元”社会结构,是指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里面,明显地同时

并存着比较现代化的和相对非现代化的两种社会。这种“二元社会”既表

现为社会性质上的差别,又表现发展水平上的差别。这种“二元”社会结

构的形成,与“早发”国家和“后发”国家不同的现代化起点和过程有着直

接的关系。

(2)“二元”社会结构长期存在的原因:

①“早发”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一般是内部逐渐演变的结果,在这个逐

渐演变的过程中,整个社会逐渐形成了具有普遍性的制度结构。虽然在

这个过程中也存在,甚至是大规模的社会冲突,但是,这些社会冲突是

在现代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和水平上发生的,因此,没有导致现代化进程

的中断,反而成为现代化发展的动力。

②在发展中国家中,它们的现代化或者是对外来工业化国家刺激的

反应,或者是殖民化的产物,而且正如前面已经指出的,它们一般接受

了大量异质模式,并且一般采取集中资源重点推进的发展战略,因此,

现代化的进程往往集中在那些与发达国家联系比较紧密的地区(城市)

或经济部门。这些地区或部门由于发展的需要,更多地是与发达国家相

联系,而不是与本国传统生产部门相联系。

③在发展中国家,“二元”社会结构不仅存在于经济方面,而且也渗

透到社会政治、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

④对于一个正在进行重大社会转变的发展中国家来讲,“二元”社会

结构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在可以控制社会冲突的范围内,“二元”社会

结构也许是迅速推动现代化的一种选择,但值得重视的是,“二元”社会

结构的长期存在以及发展差距的拉大,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冲突。特别是

处于相对落后的“一元”中的社会成员,不仅仅有可能对整个社会产生强

烈的不满和对抗情绪,而且会形成与整个社会现代化目标完全不同的价

值观念。

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关键在于如何从本国的实际状况和发

展战略出发,积极而慎重地协调“二元”社会结构的关系,使其与整个国

家统一的社会现代化过程协调起来。“二元”社会结构只有在一个社会走

上稳定的现代化道路之后,才能逐渐消除。

三、论述题(24分)

用有关社会学原理,分析我国人口红利期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关联

性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

答:人口红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