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泡沫经济及其对我国的启示_第1页
日本泡沫经济及其对我国的启示_第2页
日本泡沫经济及其对我国的启示_第3页
日本泡沫经济及其对我国的启示_第4页
日本泡沫经济及其对我国的启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日本泡沫经济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栾家庆摘要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到90年代初,日本发生了其经济史上最严重的泡沫经济,给日本经济带来了长久的、深刻的影响。在泡沫经济膨胀过程中,日本股价和地价迅速暴涨,带来了巨大的资产效应。然而,泡沫经济崩溃之后,资产严重缩水,股价、地价持续暴跌,出现了泡沫经济崩溃萧条。在此之后,日本经济复苏十分乏力,在很长时期内继续处于低迷不振和看不到光明前景的困难境地,加之日本政府对危机的深刻性、严重性和复杂性认识缺乏,对景气的判断也屡屡失误。伴随着资产收缩下没有繁荣感的涟漪景气和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萧条的出现,日本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陷入了长期停滞,失去了珍贵的10年。进入到21世纪,泡沫经济后遗症并未随之消失,其严重影响甚至延续至今仍未能完全消除。泡沫经济崩溃和泡沫经济崩溃后遗症的出现,彻底暴露了日本经济深层次的矛盾。日本为什么会发生泡沫经济?泡沫经济为什么会对日本经济造成如此重大的影响?日本泡沫经济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这些都值得我们做一番深刻的思考。泡沫经济是虚拟经济膨胀的产物。随着金融资产的日益膨胀和金融产品的不断复杂化,金融资产的投机性也日益增强,政府宏观经济调控失误与微观经济主体过度投机行为对泡沫经济的产生都有重要的影响。日本泡沫经济从发生至今,日本国内外各方面的研究从未停止。对于日本泡沫经济的发生,国内外学者都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层次的详细研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制度方面的、经济环境方面的以及综合因素方面等等。本文认为,日本泡沫经济的发生及影响都有其复杂的原因,可以说日本泡沫经济的发生既包含泡沫经济发生的普遍性特征,又有其复杂的特殊性特征。日本泡沫经济源于过度投机,政府的政策失误对泡沫经济的发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造成了虚拟经济膨胀和虚假繁荣。然而,泡沫必定破灭并严重影响了日本经济的开展。近年来,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导致全球性金融危机,更是让人们把目光投向虚拟经济的开展给世界经济带来影响的问题上来。本文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对日本的泡沫经济背景、膨胀、崩溃及影响进行了全面分析,进而提出了日本泡沫经济的发生对我国的启示。日本泡沫经济产生的背景包括四个方面:日元急剧升值、国内产生大量过剩资本、金融自由化和平成景气。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元持续升值,但是这种持续升值都是以较小的幅度为特征的。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以后,日元急剧升值,日本政府为了克服《广场协议》后的“日元升值萧条”和履行“国际协调”的任务,采取了财政和金融双扩张的政策,加之国内出现大量过剩资本和金融自由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了严重的资本流动性过剩。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政府的政策也频频出现失误,加之对金融业务缺乏有效的金融监管和投机之风盛行等,从而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使泡沫经济产生并急剧膨胀。在泡沫经济开展过程中,伴随着股价和地价的暴涨,日本国内资产迅速膨胀。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日本经济到达了战后开展的顶点。然而,好景不长,泡沫终究要走向破灭。1991年,日本泡沫经济崩溃,日本资产价格严重缩水,并导致巨额的不良债权和大批的金融机构倒闭,出现了设备、房地产、企业人员“三过剩”等严重经济问题。由此,日本经济陷入长期停滞的局面。日本泡沫经济的历史教训是深刻的,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日本的历史教训,为此,要以史为鉴,又好又快地开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我们要提高对虚拟经济开展的风险意识,充分认清经济泡沫和泡沫经济的关系,制定实施正确的经济政策,适当控制金融自由化进程,加强金融监管,坚持汇率改革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那么,鼓励投资、限制投机,增强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关键词:日本,泡沫经济,日元升值,“双扩张”政策目录TOC\o"1-3"\h\z1绪论 11.1选题意义 11.2文献综述 21.3框架结构 31.4本文创新与缺乏之处 42泡沫经济及其产生的根底 62.1泡沫经济的内涵及特点 62.2日本泡沫经济产生的背景 62.2.1《广场协议》——日元升值 6国内产生大量过剩资本 11金融自由化 13平成景气 153日本泡沫经济的产生和膨胀 173.1虚拟经济的迅速开展 173.2资产迅速膨胀与泡沫经济 17股价暴涨及其原因 18地价暴涨及其原因 204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及其影响 244.1泡沫经济的崩溃 244.2泡沫经济崩溃的影响 24日本资产价格的严重缩水 24个人和家庭收支恶化,造成逆资产效果 25不良债权增加,银行大量破产 26泡沫崩溃后“三过剩” 27日本经济陷入长期停滞 285日本泡沫经济的历史教训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315.1日本泡沫经济的历史教训 31对经济形势的盲目乐观的后果 31过分担忧日元升值,超金融缓和得不偿失 31政策制定实施严重失误 32对虚拟经济的风险意识薄弱 345.2日本泡沫经济对中国的启示 36充分认清经济泡沫和泡沫经济的关系,制定实施正确的经济政策 36适当控制金融自由化进程,加强金融监管 37汇率改革必须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那么 39鼓励投资、限制投机,增强投资者的风险意识 40参考文献 41后记 441绪论1.1选题意义在经济开展的过程中,尽管兴旺国家和开展中国家都会出现泡沫,但其泡沫发生的程度和影响却大不相同。泡沫经济的影响常常为人们所惧怕,可是,各国经济中的泡沫却一再重复,这里面是否有可循之规律?本文以上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发生的泡沫经济为例,在分析其产生背景、开展过程及其崩溃后的严重影响的根底上,总结其经验教训,以使我国在经济开展过程中能切实防止泡沫经济的发生及其危害,确保持续、稳定、快速的增长。选择日本泡沫经济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发生的泡沫经济,对日本经济开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直接导致了泡沫经济崩溃后的长期萧条,并引起严重经济危机,使日本经济在整个90年代陷入长期停滞,其严重影响甚至延续至今仍未能完全消除。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导致日本经济损失约为1057亿日元,占财富总额的36%,与1934-1936年度相比,1946年度国民经济和生产能力〔实际GNP〕下降了62%刘昌黎,《现代日本经济概论》,2002年第1版,第2页。。泡沫经济对日本经济“损伤”虽然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那么大,但其影响程度之深、时间之长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所未曾经历过的。泡沫经济崩溃直接导致资产价格缩水,1990-1997年间,日本的股票、土地资产评价额约缩水1300兆日元孙执中,《泡沫经济新论》2001年7月第1版,第35页。。刘昌黎,《现代日本经济概论》,2002年第1版,第2页。孙执中,《泡沫经济新论》2001年7月第1版,第35页。第二,中国和日本作为亚洲重要的两个经济大国,自古以来联系紧密。对日本泡沫经济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认识日本经济的开展规律,取长补短,也有利于开展中日经济关系。第三,当前,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开展时期,与日本发生泡沫经济之前所处的阶段相似,都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的上升期,并面临着与日本当初同样的挑战:货币升值〔相对于美元〕、贸易顺差、结构转型、外汇储藏过大,等等。对日本泡沫经济的研究有利于加强对我国经济运行状况的认识,有利于借鉴日本经验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地开展。1.2文献综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虚拟经济不仅迅速开展,而且其开展速度和开展规模都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在国际经济中,虚拟经济开展迅速的重要标志就是国际金融、资本交易开展的速度和规模都大大超过了商品贸易。以外汇交易为例,20世纪90年代初,外汇交易每三天的交易额就已接近或超过了全世界一年的商品贸易额。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以虚拟资本为主要内容的金融资产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的开展水平而急剧膨胀,资产膨胀与经济增长严重失衡,造成了严重的泡沫经济。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的持续上涨的现象,很难以用其根底条件来解释。国内外学者都非常关注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发生的泡沫经济,对其进行了许多研究,发现房地产泡沫与股市泡沫的价格波动均无法用资产定价理论来解释,用利率、经济增长等实体因素的变化也同样缺乏以解释股票和土地价格的大幅变动。对于日本泡沫经济发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首先,一局部研究者认为经济投机是泡沫经济产生的成因。泡沫的出现和膨胀是人们狂热心理的结果,是与一国长期经济绩效的合理预期严重脱节的普遍过度乐观所致。以狂热或乐观情绪作为泡沫的成因,就如同将“大量过剩资本的冲击”作为泡沫的“根源”一样〔谢芳,1999〕。“由于股票交易中现货交易减少,期货交易增加,股票交易越来越具有投机的性质,股票市场也就彻底成了投机者的天堂。”;在股价暴涨的同时,地价暴涨从1987年持续到1991年,“其暴涨的原因只能归咎于土地投机。”〔刘昌黎,2002〕其次,在泡沫经济发生的过程中,政府政策失误对泡沫经济的发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泡沫经济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发生的,同时与经济政策的失误紧密相连〔孙执中,2001〕。日本泡沫经济形成的原因是日本长期执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结果,而这一决策又是因为日本初入国际市场,在宏观政策的国际协调特别是对美国经济关系协调上出现失误所致。“日本政府采用的扩张型财政政策”的后果是“股票市场与房地产价格的上升”。“这大大增加了日本企业的自有资本率”〔高柏,2004〕,为泡沫经济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再次,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开展关系寻找泡沫经济发生的原因。一局部学者认为泡沫经济发生的根源在于虚拟经济开展与实体经济开展关系的失调。宫崎义一〔2000〕对泡沫经济在日本产生和崩溃机制的经验分析说明,作为金融自由化产物的金融资产〔存量〕的调整过程,导致了实际GNP〔流量〕的负增长,出现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复合萧条”。奥村洋彦〔2000〕同样强调金融自由化对实体经济影响中消极的一面,对“泡沫经济的产生有着不容无视的影响”。奥村洋彦以“金融不稳定假说”为理论基点,对家庭、企业以及金融部门在泡沫经济中的异常行为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认为实体经济中的“异常行为”往往是金融自由化导致的金融交易规那么及信息流向变化等引起的,是因前述各类行为主体在金融交易中的“行为变异”所致。第四,日本的制度缺陷和制度改革失败是泡沫经济发生的原因。对于日本泡沫经济的产生与崩溃,日本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日本之所以“缺乏强有力的领导”的根本原因在于体制,政府不断犯错误是因为没有创造出一种能及时纠正错误的体制,特别是合理而科学的政治体制。日本经济问题的出路不是如何调整宏观政策,而是如何改革微观经济和调节结构性的政策。可以说,“结构性改革,或者说制度性改革是日本经济的惟一出路”。〔肖崎,2006〕另外,“企业在泡沫经济发生、膨胀过程中也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企业融资制度扭曲”,是泡沫经济膨胀的根本性内部因素,尽管这些内部因素本身确实是受到了许多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包小忠,2003〕。产生这种扭曲的根本原因在于日本长期以来的金融和企业制度。当然,20世纪在80年代,日本也进行了一系列的企业和金融制度改革,然而“日本企业系统和金融系统的制度变迁顺序出现错误”,最终导致了泡沫经济的发生,并对日本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冯维江、何帆,2008〕。1.3框架结构本文结构分为五个局部,第一章绪论局部主要论述了本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本问题研究现状、框架结构、存在的缺乏。从第二章开始,文章对日本泡沫经济的背景、开展、崩溃及影响进行了比拟详细地论述,本文的最后一章对日本泡沫经济的历史教训以及对我国经济的启示进行了总结。第二章,泡沫经济及其产生的根底。这一章列举了泡沫经济的局部历史事例,介绍了泡沫经济的发生领域以及日本泡沫经济发生的历史背景。在这一局部,本文指明了日本泡沫经济源于过度投机,造成了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然而,泡沫必定破灭,严重影响了日本经济的开展。本文通过四个方面对日本泡沫经济的背景进行了论述,这四个背景分别是:日元急剧升值、国内产生大量剩余资本、金融自由化进程加快和平成景气的繁荣。这些特殊的背景给日本泡沫经济的发生提供了“温床”。第三章,日本泡沫经济的产生、膨胀。这一章介绍了虚拟经济的本质及其在世界经济开展中的重要地位,并通过列举大量的数据介绍了日本虚拟经济迅速开展的情况,揭示了日本虚拟经济和泡沫经济之间的关系。日本在虚拟经济迅速开展的过程中发生的泡沫经济,国内资产迅速膨胀,主要是以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的暴涨为代表的,文章在这一局部详细论述了日本泡沫经济开展过程中股价和地价暴涨的原因,介绍了股价和地价暴涨的情况,目的在于揭示日本泡沫经济产生、膨胀的根本原因。第四章,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及影响。这一章主要论述了泡沫经济的崩溃过程并比拟详细地论述了泡沫经济崩溃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历史无数次告诉我们:任何泡沫经济最终必将破灭,日本也不例外。然而,在当时的日本,泡沫经济崩溃是为人们所始料不及的,泡沫经济的崩溃对日本经济的长期影响更是让许多人扼腕长叹。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资产价格严重缩水,产生了巨额的不良债权并导致大批的金融机构倒闭,出现了设备、房地产、企业人员“三过剩”的局面。不仅如此,泡沫经济使日本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陷入了长期停滞的局面。第五章,日本泡沫经济的历史教训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启示。本章首先从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等方面论述了各主体对泡沫经济产生和崩溃的错误认识和行为,总结了日本泡沫经济的深刻历史教训。其次,总结了对中国的启示。论文结合中国经济的现实问题,从加强金融监管和宏观经济调控、标准证券市场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对中国经济可资借鉴的经验。1.4本文创新与缺乏之处从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可以看出,学者们对于日本泡沫经济发生的原因还存在一定的争议。本文的一个创新就在于重新审视以往日本泡沫经济发生原因各种认识,并在此根底上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本文对日本泡沫经济的研究,不仅涉及日本经济史研究,还涉足到金融制度研究、宏观经济政策研究等。由于研究的需要,在写作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日文资料,然而受日语水平的限制,相关资料只能参考相关英文文献或者中文翻译版本。本文相关资料,包括数据的获得,大都是从其它相关文献引用过来,没有获得第一手资料,这无疑限制了文献的充分性。2泡沫经济及其产生的根底2.1泡沫经济的内涵及特点泡沫〔bubbles〕困扰经济开展已经有近300多年的历史了,历史上,早在1634-1637年间,荷兰就出现过“郁金香投机狂潮”;1719年法国又出现了著名的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并且在1720年1月到达了登峰造极的顶点。当年,海峡另一边的英国也开始效仿,出现了“南海泡沫事件”;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美国股票价格暴涨成了30年代大危机的诱因;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到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从形成到破灭,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在战后日本经济史上是空前的。经验证明:只要人们稍有懈怠,泡沫就会随即发生并留下很多后遗症,其突然崩溃更会使经济遭受严重打击、陷入危机。泡沫经济可分为物质生产领域中的泡沫经济和金融领域中的泡沫经济。物质生产领域中的泡沫经济是因为盲目投资与重复建设引起的,在这类泡沫经济中,投入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未能形成社会必要劳动,也就不能形成最终需求和实际价值;金融领域中的泡沫经济源自于投机之风盛行,资产价格剧烈波动,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如股票价格、房地产价格上涨远超过GDP和企业生产〔效劳〕的增长。值得注意的是,物质生产领域的泡沫经济与金融领域的泡沫经济相比,前者有实物形态的商品存在,而后者没有实物形态,只是虚拟资本的膨胀。但是,泡沫破灭之后,它们同样会发生价值缩水和价格缩水。在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日本泡沫经济形成的过程中,日本物质生产领域也出现过泡沫。据《日本经济新闻》1999年3月22日数据显示,日本因重复投资所造成的损失就达每个工人合20万美元之多,这一数字是西欧兴旺国家的5倍。更为严重的是日本金融领域存在泡沫,即虚拟资本过度增长与相关交易持续膨胀,严重脱离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实业部门的成长,股票和地产价格飞涨,投机交易极为活泼。2.2日本泡沫经济产生的背景2.2.1《广场协议》——日元升值在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日元升值的历史中,《广场协议》是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它促进了战后日本对外经济政策的转折。就日元升值而言,《广场协议》的签订既是世界经济开展不均衡的结果,也是日本被迫与美国进行经济协调的产物。1985年9月,美国、日本、前西德、英国和法国等5个兴旺国家〔即G5国家〕的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的广场饭店签署协议,一致同意通过国际“协作干预”,稳步有序推动日元、马克等主要货币对美元升值。这次会议签署的协议史称《广场协议》(PlazaAccord〕。《广场协议》的主要内容包括:①为实现无通货膨胀的持续的经济增长,在各国间进行政策协调,以纠正各国国际收支的不均衡状态;②通过汇率调整,恢复汇率调整国际收支的机能;③防止贸易保护主义,促进各国市场开放;④促进各国实施结构性调整的经济政策。根据美国的要求,汇率应该表达各国根底性经济条件的差异,各主要货币对美元的汇率要有秩序地提高一定的幅度。协议签订后,各主要国家的中央银行开始实行大规模的“协作干预”,日本在外汇市场大量抛售美元,使日元汇率一路上扬,与此同时,1986年初世界石油价格意外下降,更加大了日元升值的幅度。1986年5月,美元对日元汇率击破160日元大关,比《广场协议》前贬值近40%。日本签订《广场协议》的原因从国际环境来看,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蓬勃开展的势头令世界瞩目,而此时的美国经济却与日本经济形成强烈的反差。20世纪80年代初,因货币主义和供给学派的影响,里根政府为了缓解“滞胀”对美国经济的影响,美国联邦储藏委员会采取了“松财政、紧货币”的政策组合。里根政府初期实施的减税和放宽金融管制的政策措施,刺激了消费增加,使美国经济自1982年起进入了持续较长时间的上升期。但实际上,美国这一时期所采取的经济政策却带来了贸易和财政的双赤字。因此,里根政府前期的美元坚挺并非反映美国经济的繁荣和健全,而是使美国经济陷入经常收支赤字和财政赤字泥潭的罪魁祸首。1985年,美国贸易逆差是1981年的4.6倍,而且贸易逆差的30%到40%发生于同日本之间的贸易。美国对日贸易逆差由1980年的76.62亿美元扩大到1985年的461.5亿美元,5年间增加了将近6倍。另外,与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纯债务国形成鲜明比照,日本成了世界最大的纯债权国,这进一步加剧了美日之间的贸易摩擦,要求日元升值的呼声在美国国内日益高涨。美国希望通过“国际经济协调”的方式,促使美元贬值来加强美国产品的对外竞争力,同时要求日本和德国扩大内需,增加美国商品的出口以减少美国的贸易赤字。从日本国内环境看,日元升值有一定的内在原因。日本在1949年就确定了1美元=360日元的单一汇率,这一汇率考虑到了日元贬值的实际情况,在当时有利于扩大出口。这一汇率被固定并持续到固定汇率制结束的1971年。单一汇率确实定和长期执行,不仅使日元重返国际货币体系,有利于日本与美国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开展正常的贸易往来,而且还使日本长期享受了单一汇率的好处,对其以后的出口扩大也产生了很大的作用。经过高速增长和两次石油危机之后,日本经济的技术素质和应变能力大大提高,资源能源进口减少,出口迅速扩大。与此同时,日本政府1979年6月制定《新经济社会七年方案》(1979-1985年),改变了此前制定的《昭和50年代前期经济方案》主要强调振兴出口和扩大民间设备投资的做法,把“建立宽裕而有生活意义的社会”作为了根本的政策目标,提出了提高国民福利水平、保持适度增长和为国际社会做奉献的口号,并强调加强社会根底设施的公共投资。1979年以后,以个人消费和企业设备投资为中心的民间需求扩大,支撑了总需求的持续扩大。在内需扩大的同时,贸易和经常收支黑字也迅速扩大,其中贸易黑字1985年到达560亿美元,1986年又增加到928亿美元,经常收支黑字也分别到达了492亿美元和858亿美元。相比之下,由于美国和西欧各国的贸易都是赤字增加的局面,〔1980年日本对美贸易黑字为70亿美元,1986年迅速增加为514亿美元〕日本和美欧各国的贸易摩擦就迅速激化了。日本对外贸易和经常收支的巨额顺差,不仅是日本国际竞争力速提高的产物,而且是日本对外依赖型经济结构的必然结果。因此,解决对外不均衡的根本出路在于彻底改变日本的经济结构,使之从外需主导型转向内需主导型即国际协调型。另外,随着日本经济迅速开展,日元资产的魅力展现出来,日本金融市场由封闭走向开放是大势所趋。这既是日本经济实力不断扩大的内在要求,也是日本实现经济与金融国际化的必然结果,而日元升值那么是推动日本经济与金融国际化的重要途径。由此来看,《广场协议》的签订,既有外来的压力的作用,也有日本自身的内在要求。然而,《广场协议》签订以后,美元对日元的汇率虽然下跌了约40%,美国的出口却没有迅速扩大,日本对美国的出口也没有下降的趋势,相反,美国的贸易赤字仍在继续扩大。1986年,美国贸易赤字到达1550亿美元,1987年更是到达了1700亿美元[日]吉川元忠,《金融战败》,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第48页。。为什么日元对美元的大幅度升值没有改变日美贸易的严重失衡呢?对此,吉川元忠在《金融战败》中强调了“不可逆转性”,即尽管美元汇率转强为弱,但以往美元坚挺条件下形成的美国的产销体系却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实现逆转。吉川元忠通过几个方面的不确定性,对美国企业在浮动汇率体制下对扩大再生产表现出极为迟钝的态度进行了分析。另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保罗·克尔古曼〔PaulKrugmon〕也提出了贸易当中的“过程效应”来解释这一问题。克尔古曼认为: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美国从日本的进口急剧增加是造成美国贸易收支赤字扩大的主要原因。美国消费者在美元坚挺的情况下已经用惯了非常廉价的日本商品,这种长时期形成的消费者心理并没有随着美元的贬值而突然消失,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种“消费习惯”,日元升值并不能使美国贸易赤字减少。同时,日本企业从对美国出口中获得较高的利润,他们在较高利润的驱使下也“认同”这种“消费习惯”的存在。因此,日本企业在日元升值的情况下依仗其在美国市场积蓄的实力,没有采取撤离美国市场的行动,而是继续维持销售。20世纪90年代,克尔古曼与威廉·科林〔WilliamCline〕提出了“马萨诸塞道路模式”(MA模式),该模式认为汇率调整贸易收支、改变美元坚挺时期的日美贸易收支扭曲状态需要时间,即汇率调整贸易收支也需要时间,他们具体的估算出了所需要的时间大约为2年。[日]吉川元忠,《金融战败》,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第48页。应对日元升值的负面影响《广场协议》签订后,日元大幅升值对日本经济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1986年日本实际经济增长率由上年的5.1%下降为3.0%。受日元升值打击最大的是与出口相关的企业,特别是制造业出口企业,出口受阻导致了名义出口额和实际出口额幅度有较大的下降。外需对总需求和经济增长的奉献度为负数,日本经济陷入了严重萧条的局面。因为这次经济危机发生在日元急剧升值之后,所以,如何防止日元大幅度升值,防止升值对出口量和日本经济的严重冲击,就成了日本政府的新任务。首先,日本政府为了克服《广场协议》后的“日元升值萧条”和履行“国际协调”的任务,采取了财政和金融双扩张的政策。一方面,日本银行连续降低法定贴现率,放松银根。日本银行在一年左右的时间连续五次调低法定贴现率,1986年1月30日将法定贴现率从5%调到4.5%,3月10日调到4%,4月21日调到3.5%,11月1日又调到3%,1987年2月23日再调到2.5%。这一超低利率是战后历史上的最低水平并一直持续到1989年5月31日。结果,日本的货币供给量在1987年至1990年间大幅增加,年均增加率超过10%,这一增加率也大大超过了名义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率。另一方面,面对日元升值后出口受阻和严重经济萧条的局面,日本政府以扩大内需为主推进了经济结构调整。“1986年6月,日本政府实施《紧急经济对策》,扩大公共投资6兆日元”刘昌黎,《现代日本经济概论》,2002年第1版,第38页。。1987年制定的《前川报告》,也提出了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开放市场、扩大进口、稳定日元汇率、改革税制、调整财政金融政策、开展内需主导型经济,推进国际经济合作等措施。“日本政府在1987年5月决定减税1兆日元和追加5兆日元的公共事业投资,7月又增补2兆日元财政开支”孙执中,《泡沫经济新论》2001年7月第1版,第4页。。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日本经济正处于“平成景气”时期,这一景气持续时间51个月,是战后日本经济开展的顶点。日本政府在这种情况下实施财政和金融双扩张的政策,最终导致了国内流动性过剩,为泡沫经济的产生和膨胀埋下了“祸根”。刘昌黎,《现代日本经济概论》,2002年第1版,第38页。孙执中,《泡沫经济新论》2001年7月第1版,第4页。其次,日本企业为了防止日元大幅升值给企业所带来的巨额的汇率损失,利用“生财术”弥补企业经营的亏损。由于《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幅度升值,日本对外净资产因汇率变动损失了3.5兆日元之多[日]吉川元忠,《金融战败》,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56页。。一方面,日本机构投资者在20世纪80年代大规模买入美国国债,在日元大幅度升值后,企业不可防止地蒙受了巨大损失。尽管如此,面对巨大的损失,很多机构投资者仍然继续购置美国国债,究其原因:第一,在政府“护送船队方式”政策保护下,机构投资家经常从大藏省和日本财务省得到诱导式的行政指导,继续投资美国国债。第二,《广场协议》后美元虽然暴跌,但是“卢浮宫协议”后很多投资家判断美元汇价已经跌到最低水平,美元有可能反弹。结果,很多人相信对美国国债的投资的收益是有保证的。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这一时期超低利率政策使股票和房地产价格暴涨带来了巨大的资产膨胀效应,机构投资者即使在外汇市场上蒙受损失,也可以靠在国内资本市场获得的巨大收益而得到补偿。另一方面,如前所述,《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幅升值对依靠出口的制造业打击最大,企业破产数增加,各大公司纷纷削减人员。股票和房地产市场以获得短期投资利润为目的,虽然有很大的投机性和风险性,但由于法人持股下独特的股价形成机制,使法人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能操纵股价,再加上法人企业在信息上的优势,使它们在国内资本市场的短期赢利变得相对容易。因此,在空前繁荣的国内资本市场上,企业的短期投资很快获得了丰厚的利润,进一步诱发了企业更大规模的短期投机。日本企业进入了“炼金术”时代,即企业把低价筹措到的资金,大规模地投放到金融资本市场和不动产市场,以获取巨额的投机利润。“炼金术”使赚钱变得非常容易,许多企业不把精力集中在正常的生产与经营活动上,而是热衷于股票买卖和土地炒作,有的企业甚至出现过正常生产和经营的利润低于金融投机利润的情况。[日]吉川元忠,《金融战败》,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56页。受出口战略的约束和恪守对国际协议义务的影响,日本政府的经济政策没有把重心放在防止国内经济过热方面,而是放在了扼制日元升值和平衡国际收支上。面对日美贸易摩擦不断增加,为了赢得经济大国地位,跻身于强国之列,日本政府主动地加强了与美国等兴旺国家的政策协调。1987年“卢浮宫会议”召开以后,由于美元贬值导致世界性的货币动乱,兴旺国家又采取共同行动干预外汇市场,试图将美元汇率维持在美国期待的水平上。日本再一次成为美国的“坚决的盟友”,在“日元升值萧条”后继续维持超低利率的宽松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从而为泡沫经济的膨胀创造了条件。国内产生大量过剩资本日本在高速增长时期,资金供给缺乏,而从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开始那么出现了资金供大于求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1〕国内投资减少首先,新技术革命引起的固定资本更新的设备投资需求大为减少。经过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和微电子技术革命的兴起,日本政府根据世界科技革命的开展趋势,认识到一个资源贫乏、石油完全靠进口的国家开展重化工业的脆弱性,提出了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换的设想,并于1980年提出了“通向技术立国之路”、“创造性的技术立国”的战略思想。技术立国并不是对贸易立国的否认,而是贸易立国的继续。这种转换,不仅没有削弱对外贸易的重要地位,反而有利于提高日本的国际竞争力,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日本在节省资源、节约能源方面采取了积极的对策,开始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型重化工产品的出口,增加资源能源节约型的高附加价值的知识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相对于以前开展重化工业的规模的固定资本投资而言,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设备投资也是较小的。其次,旧有制度阻碍投资。战后,日本建立了以生产优先为主的经济体制,企业也确立了雇佣终身制。在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换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就业人员要从旧行业转到新的行业。但是,在奉行公司中心主义、企业资金筹措以间接金融为主并依赖主银行关系融资的情况下,公司转变经营方向并非容易。原有的公司难以倒闭,有前途的产业只能在市场竞争获得生存,以至于新公司和新行业的活力大大削弱。新公司和新行业在缺少“金融护航”的情况下,艰难挣扎、难以生存,资本投入的风险也随之大幅度上升。银行的保守性决定了高投入、高风险领域难以获得足够的资本保证,产业结构转换也就难以顺利进行。旧行业和银行长期以来积累的大量资本难以进入新的企业与新的产业,从而形成了大量的过剩资本。另外,国内需求缺乏,企业设备投资率降低。廉价且教育水平高的劳动力的大量存在,曾经是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个人消费扩大对社会总需求方面影响相当大。与此同时,生活水平提高和城市化进展迅速,对耐用消费品产生广泛的需求,也促进了战后经济快速增长。而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人口增长逐渐减少,家庭耐用消费品及小轿车的普及率已经很高,接近了饱和状态。国内消费需求的低廉必然使企业设备投资率降低。这样一来,国内企业设备投资的需求大为减少,从而出现了大量过剩资本。〔2〕持续扩大的贸易黑字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日本政府大力推行贸易立国的经济开展战略,并利用日本银行的信贷支持,为国内出口加工业提供了大量的资本,帮助其开展加工贸易。大量进口廉价的资源和能源,大量出口工矿业制成品和机械设备,这样的低买高卖使日本在国际贸易中获得了很大的好处,同时也带来大幅度贸易黑字。从1964年开始,日本贸易收支就一直是黑字,仅在1979年因石油大幅度涨价的影响出现过一次贸易赤字〔24亿美元〕。1980年日本贸易收支盈余为3447亿日元,而到1985年那么迅速增加到129517亿日元,1986-1990年,日本贸易收支盈余年均超过10兆日元,其中在1986年更是到达了151249亿日元的顶峰。由于日本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前也因外汇缺乏而实行外聚集中政策,即收购民间企业的贸易盈余,并将其转换为政府国家的外汇储藏,从而加大了货币供给,加剧了金融市场的资金过剩。金融自由化在世界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国际化的影响下,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进行了金融自由化。1984年,日本政府发表《金融自由化及日元国际化现状和展望》报告,允许企业或投资者自由地进行外汇期货交易,自由地将外汇转换为日元资金在国内使用,促进了金融自由化步伐的加快。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根本上实现了金融自由化,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利率自由化在高速增长时期,由于日本银行长期实施人为的低利率政策,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以及金融市场的各种利率曾一直处于政府管制之下。自1979年引进可转让存款以后,随着新的金融商品的增加,日本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利率自由化措施。金融自由化促进了企业融资方式多样化,高速开展时期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方式已经不再是大型企业融资的唯一方式,大企业可以通过发放债券、股票等方式,直接进入资本市场筹措资金了。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为拉客户而剧烈竞争,不断地降低贷款利率,提高存款利率,有得时候竟然出现贷款利率低于存款利率的情况,结果使银行的利润不断下降。然而,受“银行不倒闭”神话的影响,银行风险意识缺乏,过去大胆放贷的结构模式仍然存在。与此同时,企业通过银行代款获得的资金并没有用于技术革新与引进,而是通过向股市和房地产投资获得利润。〔2〕金融业务自由化日本的银行制度包括长期信用银行制度、信托银行制度和银行与证券公司别离制度,其根本特征就是实行金融业务的专业化分工。在金融自由化的推动下,日本政府通过金融制度改革,在废除专业银行制度的根底上,打破了各银行的业务垄断,使外汇银行和相互银行、长期金融机构和普通银行的界限都趋于模糊了。1982年4月新《银行法》开始实施。新《银行法》规定:如经大藏省批准,银行可开展国债的买卖业务。1984年6月日本政府进一步规定,银行可以买卖已发行的国债。经大藏省批准,证券公司从1983年6月起可以办理国债担保业务。另外,非银行金融机构也扩大了对房地产业的贷款,这样就加剧了房地产投机,从而加剧了泡沫经济的严重性。金融机构对融资风险的控制不是根据对风险的正规评估,而是凭“融资关系”。金融机构与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融资”在高速开展时期的金融制度体系下就已经确立,金融自由化之后这种“关系”的影响并没有立刻消失,而是持久地存在并继续产生深刻的影响,对泡沫经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3〕国内外资金流动自由化经过两次石油冲击,日本经济的技术素质和应变能力大大提高了。1973—1985年,日本工业生产年均增长3.1%,而出口那么年均增长8.5%,几乎相差3倍刘昌黎:《现代日本经济概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第32页。。在日本对美国出口迅速扩大的同时,日美贸易摩擦日趋加剧。里根政府推行的经济政策带来了高利率和美元升值,导致了财政赤字和经常工程赤字的扩大。1983年11月,里根总统访问日本,强烈要求日本开放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这次访问推动了日本的金融制度的历史性转折。在美国的强烈要求和压力下,日本政府在1984年推出了一系列开放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措施:4月份撤销外汇期货交易中的“实际需要原那么”;解除海外CP、CD的国内销售禁令;分阶段提高CD的发行范围;放宽居住者在欧洲发行日元债券的限制;放宽对国内无抵押债券发行公司的标准;放宽日元外债的发行规那么;废除附长期期货合同的外债发行和以美元为基准的日元联系债券发行的禁令;废除以日元为基准的对外贷款的限制以及健全性观点之外的限制。其后主要采取的措施有:5月实行为发行外币公债的法律;6月解除了面向居住者的短期欧洲日元贷款禁令并废除了日元转换限制;7月废除了指定公司制度,实行了非居住者对日不动产投资的自由化,放宽日元外债的发行规那么;9月放宽了私募日元外债的发行规那么;10月准许在日外国银行进行国债交易;12月准许外国民间企业、地方政府以及政府机构发行欧洲日元债券,实行了欧洲日元承销者的自由化,放宽了日元外债的发行规那么。刘昌黎:《现代日本经济概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第32页。在此之前,日本政府允许交易的外币期货是涉及国际经常工程差额〔实体交易〕的交易,严格管制实体交易没有直接对应的远期外汇交易,其目的在于防止外汇市场上的投机。废除“实际需要原那么”之后,不管有无实体交易,企业和投资者都可以完全自由地进行远期外汇交易了。作为控制海外投机资金流入日本国内的外汇管理方法,除了“实际需要原那么”之外,废除日元转换限制也发挥了很大作用。因此,银行可以不受数量的限制,自由地将外汇转换成日元,或吸收欧洲日元,将其运用于国内市场。1984年5月底,日元转换额仅为2700亿日元左右,而10月中旬那么增加到15000亿日元,1986年又猛增到52000亿日元,增加了将近20倍[日]宫崎义一:《泡沫经济的经济对策[日]宫崎义一:《泡沫经济的经济对策—复合萧条论》,陆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91页。平成景气1983年,日本贸易黑字超过原西德,资本输出超过英国,首次成为世界第一的贸易黑字大国、经常收支黑字大国和资本输出大国。1985年,日本又取代英国,成了世界第一海外纯债权大国,而此时的美国那么开始沦为世界最大的海外纯负债大国,日本经济到达了战后的顶点。《广场协议》签订以后,面对“日元升值萧条”的严重局面,日本政府以扩大内需为主推进了经济结构调整,企业那么以经营合理化为中心,积极采取了适应日元升值的对策。1987年后,日本经济明显好转,景气扩大一直持续到1991年2月,总共持续51个月,是战后仅次于伊奘诺景气的第二个持续时间最长的大型景气。这次景气被称之为“平成景气”。在平成景气期间,日本经济增长率在主要兴旺国家中是最高的。平成景气伊始,日本经济就迅速复苏,市场信心骤然得以恢复。人们对经济的恢复和开展充满信心,有人认为无论是当时的经济情况,还是过后的形势,都十分喜人。日本经济企画厅1990年发行的《经济白皮书》也乐观地认为“此次经济上升的形势下,设备投资、个人消费等国内需求持续扩大,成为推动经济自发复苏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工资和物价稳定,具备了经济持续增长所必需的环境条件,这也使经济复苏的局面得以长期维持。”然而,在平成景气的“大好形势”下,却发生了严重的泡沫经济。泡沫经济通过资产效果推动了平成景气的开展和扩大,与此同时,平成景气带来的空前繁荣给人们带来了投资的信心,反过来刺激了泡沫经济的急剧膨胀。3日本泡沫经济的产生和膨胀3.1虚拟经济的迅速开展虚拟经济相对于实际经济,实体经济是通过生产活动和商品交易活动赚钱,而虚拟经济那么是通过金融活动和金融、资本交易来赚钱,是“用钱赚钱”。刘昌黎,《现代日本经济概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41页。彼得.克拉克说,“80年代初,左右世界经济的力量从实体经济向表象经济,即从商品、效劳贸易转换为金融交易的方式”。在世界虚拟经济迅速开展的过程中,日本的虚拟经济开展速度更为惊人。首先,从国内金融、资本交易方面看,1982-1989年,全国金融资产(不包括股票)总额由1476兆日元增加到2851兆日元,7年间增加1379兆日元,几乎增加了1倍。至于股票交易,其增加那么更为迅速,仅东京证券交易所第一部市场的股票交易额,就由35兆日元迅速增加到326兆日元,增加额为291兆日元。相比之下,同期全国商业(包括批发业和零售业)的商品交易额由508兆日元增加到621兆日元,只增加了113兆日元,只相当于股票交易增加额的1/3多一点,增加率为22.2%,大大低于股票交易额增加的8.3倍。其次,从国际金融、资本交易的情况看,以东京外汇市场每天平均的交易额为例,1989年4月高达1152亿美元,比1983年4月的125亿美元增加了8倍多,年均增长率高达57%,比纽约外汇市场的37%还高20个百分点。在对外证券投资中,日本买卖外国有价证券的总额由1982年的275亿美元增加到1989年的34975亿美元,7年间增加了126倍!相比之下,同期日本对外贸易的进出口总额由2708亿美元增加到4860亿美元,只增加了0.8倍。1982年日本对外有价证券交易额还只相当于对外贸易额的1/10,而1989年那么相当于其7倍以上。刘昌黎,《现代日本经济概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41页。3.2资产迅速膨胀与泡沫经济在虚拟经济迅速开展的过程中,日本的资产规模迅速膨胀了。以国民总资产为例,自1975年开始统计以来,每年的增速都超过GNP增速,尤其是80年代后期,年均增速高达14.9%,相当于名义GNP年均增速的3倍。结果,1987年末日本国民总资产高达36.9兆美元,超过了美国的35.8兆美元,一时成了世界首屈一指的资产大国。1989年末,日本国民总资产高达6871兆日元,按美元换算为48.1兆美元,约相当于当年名义GNP的17.2倍。1980年到1990年,日本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为51.71%,工矿业生产指数增长率为48.57%,制造业法人企业利润增长率为93.54%,东证225种平均股价的上涨率为460.05%。可见,日本资产膨胀到达了惊人的地步。在日本资产规模迅速膨胀的过程中,金融资产、股票资产和土地资产的膨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正常情况而言,在经济开展过程中,特别是在大型景气出现的情况下,资产增加乃是一种正常的现象。然而,如果增加的速度太快,资产中水分或虚假的东西太多,就会形成泡沫现象,如果这种泡沫现象普遍开展,成为重要的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就会形成泡沫经济。就日本的情况而言,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泡沫经济就已有了相当程度的开展,而在平成景气期间,由于经济持续繁荣,泡沫经济更开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在股票资产和土地资产的膨胀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股价暴涨及其原因日经平均股价的急剧变化向我们展示了日本股票市场暴涨的过程。其实,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经平均股价的增长速度就比拟快,据《东京证券交易所》公布的资料显示,1970-1980年,日经平均股价约增长了2倍。从表3-1所显示的数据看,1985-1989年,日经平均股价上涨了2.7倍左右。由于股价暴涨,股票资产就急剧增加了。在平成景气开始之前的1985年,全国股票市值总额为242兆日元,而1989年那么增加到890兆日元,增加了2.68倍。1988年,东京股市总成交额为286兆日元,总市值477兆日元,分别为纽约证券交易所的1.6倍和1.5倍。1989年12月29日,日经股价指数到达了38915日元的顶点,比1986年上升了3倍以上。1989年,日本股票总市值高达GNP的1.6倍,占全球股市市价总额的42%,股价市盈率到达了250倍的超高水平。这一期间,由于上市股票的数量并没有多大的增加,因此股票市值总额迅速增加就主要是股票价格迅速上升的结果。日本的股价暴涨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5年11月至1987年7月,日经平均股价从12750日元暴涨到25340日元;第二阶段是经过美国1987年10月的“黑色星期一”1987年10月19日,纽约股票市场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的平均价格暴跌508.32美元,比上一个交易日暴跌了22.6%。受其影响,世界各国的股票价格同时暴跌,其中,东京证券交易所的日经平均股价10月20日暴跌了3836.48日元,暴跌了14.9%,创1953年3月5日暴跌10.0%以来的最高纪录。1987年10月19日,纽约股票市场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的平均价格暴跌508.32美元,比上一个交易日暴跌了22.6%。受其影响,世界各国的股票价格同时暴跌,其中,东京证券交易所的日经平均股价10月20日暴跌了3836.48日元,暴跌了14.9%,创1953年3月5日暴跌10.0%以来的最高纪录。刘昌黎,《现代日本经济概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45页。表3-1日经平均股价与GDP变动情况〔略〕从表3-1可以看出,日本股票资产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速度,这说明股市作为一种虚拟经济,其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实体经济增长速度。从企业获得利润的角度来看,1985-1989年,日本制造业企业在东京证券交易所所获得的金融收益为1.91兆日元,大大超过了营业利润的1.25兆日元。也就是说,日本制造企业在金融市场上获得的利润远远高于其正常的经营利润。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在当时资金过剩、长期利率降低的情况下,人们普遍对企业收益在下一轮景气扩大时提高寄予了期望。实际上,在后来的景气即平成景气期间,企业收益确实是提高了,年均增加率约为9%左右。与此同时,由于超低利率的金融政策,即使股票投资收益率低,也没有影响到人们对股票投机的热情。其次,《广场协议》签订以后,为了应对日元升值不景气,日本政府采取了金融缓和政策,长期实行超低利率。这种超低利率既没有减少日元升值给国内带来的巨大汇率损失,也没有解决日美贸易失衡问题。金融缓和政策不仅没有遏制日元的大幅度升值,反而给国内带来了巨大的货币供给。与此同时,自1983年金融自由化以来,由于企业通过发行可转换股票公司债、附权公司债和股票等资金筹措多元化和经营多样化开展,因而在股价暴涨的形势下,不仅个人和机构投资者热衷于股票买卖,而且企业也把“生财术”(财技术、炼金术)当作了重要的经营工具。1987-1989年,日本企业的股票和公司债发行总额为1500亿美元〔约合210000亿日元〕,与美国企业三年间的发行规模大致相等,而扣除所有固定资产折旧后,净投资总额仅为320亿美元〔合45000亿日元〕,只相当于1500亿美元的1/5左右。当然,这当中还有507亿美元被用于归还债务,其余的恐怕都是用做了流动资金、特殊资金、自主运作基金等各种“金融技巧”的运营。[日]吉川元忠,《金融战败》,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56页。“当企业经营不能按照企业本身竞争机制的需要进行,而是由体外的‘赌博经济’的输赢来决定时,资本主义经济就只剩下一重性了。即社会投机风暴严重地阻碍着生产的正常进行,使产业的根底受到削弱,科学技术的开展也受到影响”。孙执中,《泡沫经济新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第24页。大局部企业都建立了专门从事金融运作的部门,这是所谓“生财术”[日]吉川元忠,《金融战败》,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56页。孙执中,《泡沫经济新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第24页。地价暴涨及其原因日本的地价暴涨始于1987年,并持续到1991年。在地价涨幅最大的1988年,全国地价平均上涨了21.7%,其中三大都市圈上涨了43.8%,东京圈的涨幅更高达65.3%。从名义水平来看,1991年最顶峰时全国平均地价比1985年增长61.5%,其中商业地价增幅高达80.9%。东京、大阪等六大都市的地价增速更快〔表3-2〕,其平均地价1991年比1985年增长207.1%,商业地价同期更是增长了302.9%。从土地价值来看,1990年末全国土地市值为2365兆日元,为当年名义GDP的5.5倍,与1986年的1257兆日元(为当年GDP的3.75倍)相比,增幅达88%。地价暴涨是从三大都市圈特别是从东京圈开始的。地价上涨虽然是由于大型景气中企业经营收益和土地生产性提高的结果,但其涨幅之大都超过了企业经营收入和土地生产性提高的幅度。1987-1990年,制造业企业经营收入(包括销售收入和营业外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只为5.9%,由此可以看出土地投机是导致地价暴涨的根本原因。1985年,日外乡地资产总额为1005兆日元,而1990年那么迅速增加到2338兆日元,5年间增加了1.33倍,增加额为1333兆日元,约相当于同期GDP增加额110兆日元的12倍多。日本的房地产泡沫膨胀到达了惊人的地步,其价格总额已是超过了美国的地价总额,而其土地面积只不过是美国的1/25。表3-2日本泡沫经济期间土地价格上涨的情况〔略〕地价暴涨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企业大量买入土地是地价上涨的主要推动力量。房地产投资收益高于一般商品,地价预期高涨更会带来无法计算的高投资收益率,通过比照土地价格年收益率与CPI指数,就可以看出这一点。1986-1990年,房地产投资收益率比一般商品收益率高23%左右,考虑到一般商品的周转速度快于房地产,两者年收益率的差异可能没有这么大。尽管如此,这也足以对企业和个人构成强大的吸引力。日本实行土地私有制,企业是土地的净买入方。1985-1992年,日本企业共购置了约47.3兆日元的土地,企业购置的土地量占家庭出让土地量的比重由1984年的10%,迅速攀升至1985年的46%,最高点到达了70%。1992年房地产泡沫破灭之后,企业变成了土地的净出让方。1993-1998年,日本企业出让的土地只相当于1985-1992年土地购入额的64%,只占土地购入面积的72%。这说明,企业是土地价格上涨的最主要推动力量。企业在地价高涨的预期下,购置大量土地并作为资产而保有,既不开发也不出售,这导致市场上流通的土地越来越少,形成了土地有效供给缺乏的局面。另外,还应当指出的是,居民是除政府以外的最大地主。受益于土地价格上升,1985-1992年日本居民通过出售土地总共获得了83.4兆日元的收入,在住房抵押贷款的支持下,83.4兆日元相当于约278兆日元的购置力。以此为根底,日本居民把很大一局部土地出售收入投入房地产市场也是推动地价暴涨的一个原因。其次,在土地投机的过程中,由于日本政府实行超低利率的金融缓和政策,银行过大的房地产融资也对地价暴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日本国土面积非常狭小,土地被认为是“最平安、最可靠”的资产,形成了所谓的“土地神话”。特别是伴随着城市化快速开展,土地价格和房价快速上涨。生产技术可以不断开展,商品可以不断生产出来,而国土面积却无法扩大,土地价格的上涨幅度会永远高于物价上涨幅度。在“护送舰队方式”的金融保护行政和“银行不会破产”的神话下,银行信奉“高风险、高利润”的经营信条,放心地进行了房地产融资,大量资本涌入房地产市场,推动了地价暴涨。另外,1986-1990年,全国银行的贷款总额一直以两位数的速度迅速增加,年均增加率为10%-12%。由于大企业的自有资金充足,再加上资金来源、筹措方式的多元化和多样化,对银行借款的依赖性降低,银行就把大量的资金贷给了非银行金融机构、房地产公司和建筑公司,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融资也大都提供给了房地产业,这也同样推动了地价的暴涨。再次,日本有关房地产的税收制度在房地产泡沫运行过程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950年后,日本的土地税先后经过了7次比拟大的改革和调整。1981年的税收改革减轻了土地税负,特别是降低了土地转让税率。其结果使土地转让收入在5000万日元至1亿日元之间的纳税人的实效税率降低了10%以上,在1亿日元至5亿日元之间降低了近3%。从土地保有税来看,其计征价格严重低于偏离市场价格的缺陷在房地产泡沫膨胀过程中也被放大了。由于税改大大降低了经济主体对房地产投资、持有和转让本钱,刺激了土地等房地产资产的消费、投资和投机需求,从而推动了金融市场资金向土地市场的积聚。4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及其影响4.1泡沫经济的崩溃纵观世界经济历史,无数次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泡沫经济最终都要走向破灭,日本泡沫经济也不会例外,事实证明了这一点。1989年5月日本银行连续5次大幅度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日本泡沫经济的开端。日元在1989年1月升值到1美元=120日元后,由于美国担忧美元继续下跌会动摇美元的地位,要求各国停止协调干预,不再诱导日元和马克升值。为此,日本银行从1989年5月起就不断调高了官定利率,但市场对这一政策上的调整反响不大,股价并没因此而明显下落。这主要是因为,当时长期利息率的上调幅度较小,使人们产生了一种景气趋于平稳而延长的印象。这种情况随着法定贴现率在此后的不断上调而发生了变化。1990年3月法定贴现率已回调到《广场协议》前的水平,已调高为6.0%。顷刻之间,人们对股市前景的估计悲观起来,投机者们开始抛股撤退,使得股价暴跌不止。与此同时,日本银行从1990年4月到1991年底实行严格的窗口管制,规定金融机构对不动产贷款必须实行总量限制原那么。日本政府也修改了国土利用法,以控制土地投机,促进闲置土地的利用并调整了土地税制,设置了地价税,提高了土地转让利益税。日本政府1991年制定“地价税”从1992年开始实施,规定但凡土地持有者必须缴纳土地持有税。这样一来,就打击了土地投机,导致了城市地价连续下降。总之,在金融和财政的双重紧缩情况下,日本泡沫经济终于崩溃了。4.2泡沫经济崩溃的影响泡沫经济崩溃以后,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资产价格的严重缩水,严重的资产价格缩水又导致巨额不良债权的产生和银行大规模倒闭。泡沫经济崩溃更为严重的影响,是造成了日本经济在90年代的长期停滞。日本资产价格的严重缩水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的土地资产和股票资产约缩水1300兆日元。从股票价格变化来看,1989年12月,东京证券交易所的日经平均股价曾高达38915日元,股票的时价总额到达了630兆日元,约相当于当年日本名义GNP总额的1.6倍。1990年泡沫经济崩溃后,日经平均股价跌破2万日元,跌幅几乎到达50%,东京股票市场的市值总额就像泡沫破灭一样地消失了270兆日元。1990年开始的股票下跌只是一个开始,到1992年,日经指数跌到了14650点,跌幅几乎到达了60%。至1998年,日经指数更是一路下跌并跌破13000点大关。到2001年,日经指数已跌至10000点左右。再从房地产的价格来看,1990年,地价虽然继续上升,全国市街地价格平均上升了10.4%,但1991年也转为了下降,下降了1.8%。1992年以后,各大城市圈土地价格更是连年下降,具体情况如表4-1所示:表4-1泡沫经济崩溃后土地价格下跌的情况〔略〕1994年,土地资产减少为1824兆日元,股票资产减少为458兆日元,前者回到了1988年的水平,后者回到了1987年的水平。整个90年代,全国地价连年下降,土地资产不断缩水。个人和家庭收支恶化,造成逆资产效果泡沫经济崩溃后,个人和家庭收支状况急剧恶化。在泡沫经济期间,个人和家庭的资产膨胀速度也是比拟快的。从资产购入资金来源来看,主要是借款而不是自己的储蓄存款。所以,1986-1989年,在家庭和个人的资产总额大幅增加的同时,负债总额也在大幅增加。从资产的内容看,在金融资产中股票投资信托和用于住宅的不动产投资增长很快。然而随着泡沫经济的崩溃,家庭和个人拥有的资产大幅贬值,而负债额却依然庞大,结果,大多数家庭和个人因资产贬值而陷入了困境。申请自我破产的件数迅速增加,仅1992年一年就多达4万件以上,破产件数之多到达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此外,消费者无法归还银行消费贷款的信用事故1992年也多达27万件。从家庭和个人消费方面看,在泡沫经济期间突然膨胀起来的资产又迅速消失了。1990年,家庭和个人的股票资产由237兆日元减少为163兆日元,一下子减少了74兆日元,约相当于当年家庭和个人可支配收入的1/4。其后,家庭和个人所有的住宅和土地也大幅度地贬值。由于家庭和个人由暴富到暴贫的变化,家庭和个人的消费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过去的大手大脚、追求高档和奢侈消费,转变为斤斤计较、精打细算了。结果,家庭和个人的消费支出就随之减少了。不良债权增加,银行大量破产在泡沫经济期间,银行向房地产公司、建筑公司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了大量的贷款,泡沫经济繁荣时,房地产公司盲目上了写字楼、娱乐场、高尔夫球场、度假村等许多建设周期长的大工程。泡沫经济崩溃后,这些工程有的虽已建成,但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利用效率十分低下,有的工程还没有完工,不得不中途下马或另做处理,造成巨大的资金浪费和损失。此外,不少大企业也因炒卖股票和土地亏损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众多中小企业那么由于受大企业加工定货减少以及市场需求下降的影响,销售额大幅下降,对银行的债务负担骤然加重,以至无力归还而不得不倒闭破产。也有一些银行等金融机构,因家庭和企业拖欠银行贷款,导致他们陷入不良债权的深渊。根据日本大藏省1995年6月公布的数字,日本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为40兆日元。到1998年1月,大藏省又公布了包括城市银行和地方银行等在内的全国46家银行自查的不良债权,其总金额高达76.7兆日元,约占贷款总额的12%。1999年7月,日本金融监督厅公布,截止当年3月底,日本所有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总额为80.6兆日元。在巨额的不良债权的压力下,发生了多家信用社、银行和证券公司倒闭的事件,打破了“银行不破产”的神话。1994-1995年,东京协和信用社、平安信用社、宇宙信用社相继倒闭,其中宇宙信用社是日本最大的信贷联盟信用合作社。1997-1998年,历史悠久的北海道拓殖银行、日本债券信用银行、日本长期信用银行以及四大债券公司之一的山一证券也相继倒闭了。由此,日本金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日本经济也陷入了战后以来最为严重的危机。泡沫崩溃后“三过剩”〔1〕设备过剩1987-1989年,日本的经济增长很快,GDP和工业生产在主要兴旺国家中遥遥领先,加之大量过剩资本的存在,日本企业设备投资连续3年以两位数的速度迅速增加,1990年设备投资额高达88.7兆日元,比1986年增加了58.6%,占GNP的19.5%。这一时期,设备投资连年超过美国,这里边虽然有日元升值的因素,但设备投资过热也是勿庸置疑的事实。受泡沫经济虚假繁荣的影响,日本企业利用金融宽松的条件,建厂房和高档设施,大型生产线等工程也纷纷上马。迅速增加的设备投资虽然推动了平成景气开展,但却导致了严重的设备过剩。1991年,制造业开工率下降了1.5%,1992年又骤然下降了7.7%。结果,1992年末,制造业开工率就下降到了197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直到1998年,企业中的过剩设备仍然大量存在。据日本企划厅试算,1998年7-9月,全国企业总的过剩设备按金额计算高达85.9兆日元。其中,主要产业的过剩生产能力:汽车工业300万台;钢铁工业2400万吨;石油化学工业70万吨。〔2〕房地产过剩1991年,全国公寓出售户数为84951户,比上年减少了41.3%,是1977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其中,观光旅游区别墅的出售户数为9319户,比上年减少了42.7%。由于大量建造的公寓特别是豪华别墅卖不出去,再加上办公楼的空室率提高,休闲游乐设施利用率下降,房地产就严重过剩了。房地产严重过剩不仅使地价进一步下跌,而且还直接影响到新的房地产投资。1991年,新开工建设的住宅为137万户,比上年减少19.7%,是198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3〕企业人员过剩在泡沫经济期间,由于企业经营规模和事业领域的扩大,企业雇佣规模也随之扩大了。泡沫经济崩溃以后,因市场萎缩和银行惜贷,导致企业资金周转不灵、利润下降等情况出现,最终导致大量企业倒闭。1997年,企业破产多达16464家,其中包括一些大企业特别是一些知名上市企业。大企业破产不仅破产负债额大,而且还影响到与其关联的子公司和交易对象企业,这些企业也发生了连锁的破产。而那些未倒闭的企业,也受到了市场萎缩和银行惜贷的影响,不得不缩小经营规模和事业领域。由此,企业就出现了人员过剩的局面,纷纷裁员。1990年6-12月,仅证券业就裁减了14000多人。1992年,全国企业的过剩人员已达80-100万人,失业率也直线上升。日本经济陷入长期停滞〔1〕泡沫经济崩溃萧条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经济随即陷入了萧条,被称之为“泡沫经济崩溃萧条”,其特点有以下几点:①萧条持续时间特别长。泡沫经济崩溃萧条一直持续到1993年10月,一共持续了32个月,是战后以来第二个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萧条。从工业生产方面来看,日本经济从1991年开始下降,如果以1990年工业指数为基期,1991为106.3,1998年为98.5。从社会投资方面看,个人住宅投资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企业设备投资连续三年出现负增长,企业经营利润连续三年大幅度下降,其中1991年下降11.2%,1992年和1993年又分别下降22.6%和22.2%。②经济萧条严重复杂,凯恩斯主义失灵。泡沫经济崩溃伊始,当日本政府开始认识到经济萧条发生以后,1992年3月采取了以扩大公共投资为主要内容的《紧急经济对策》,同年8月又实施了《综合经济对策》,追加了10.7兆日元的公共投资。然而,扩大公共投资并没有使景气复苏。于是,日本政府在1993年4月再次实施了《综合性经济对策》,扩大公共投资13兆日元,同年9月又追加实施《紧急经济对策》,追加公共投资6兆日元。尽管如此,景气复苏的迹象还是没有出现,日本政府1994年2月又实施了《综合经济对策》,把公共投资的规模进一步增加到15兆日元。这样长时间的、连续的、大规模的公共投资在日本刺激景气在历史上是没有的,日本政府的景气对策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这还是战后以来的第一次。这也说明了泡沫经济崩溃萧条确实不同以往,它不仅危机严重、深刻,而且还具有以往经济危机所没有的性质和特点。③复合的经济萧条。日本著名经济学家宫崎义一教授1992年3月出版《复合萧条》一书,把泡沫经济崩溃萧条称之为“复合的经济萧条”,即这次经济危机是由实体经济方面和金融方面的双重因素所导致的。其中,实体经济方面的原因,是生产过剩及其所带来的设备过剩,这乃是一种周期性变化的因素。至于金融方面的原因,就是泡沫经济崩溃后的信用收缩和信用危机。这种信用收缩和信用危机的过程是“资产价风格整的过程”,也就是纠正股票、土地和建筑物等价格异常膨胀的过程。由此可见,所谓复合的经济萧条,就是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虚拟经济)的双重危机,是周期性循环因素和泡沫经济崩溃的特殊性因素所导致的经济萧条。复合的经济萧条意味着信用缺乏和有效需求缺乏一样地阻碍了景气循环和景气复苏。在这种情况下,单靠日本一国的经济政策已经很难解决问题,过去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景气对策,包括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已经很难奏效了。〔2〕90年代中期的涟漪景气1993年10月以后的三年零七个月的期间内,日本实际GDP总共增长了8%多一点,这是战后历次景气中最差的景气。由于景气期间日本经济并没有多大起色,后来就被称之为“涟漪景气”。由于资产仍在继续收缩,所以这次景气就被讥讽为“资产收缩下的景气”。在景气期间,企业销售额不仅没有增加,反而还减少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没有增加设备投资的欲望。1995和1996年,企业设备投资只分别增加了3.0%和1.6%,到1997年才增加了8.4%。家庭和个人也一样,因失业增加、工资增长缓慢,消费一直处于低迷的状态。1993-1996年,失业人数由166万人增加到225万人,增加了35.5%,失业率也由2.5%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3.4%。在景气上升期间出现这种失业人数增加和失业率提高的现象,这也是以往的景气上升期间所未曾有过的现象。〔3〕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萧条1997年6月,日本经济再次进入衰退阶段,危机日趋严重。当年实际经济增长率下降到1.6%,1998年和1999年又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分别下降2.0%和0.1%,是战后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1996年12月,桥本政府为推进金融改革和财政改革等六大经济改革,在编制1997年财政预算时,决定增税7兆日元。这样一来,好不容易从泡沫经济崩溃萧条中恢复过来的景气又遇上了冰雪寒冬。消费缺乏成为景气下滑的导火索,而消费缺乏又与提高消费税有关,所以这次萧条又称之为“政策萧条”。现在看来,因日本政府对景气的判断失误,在改革时机选择上有失妥当,所以不仅导致了“政策萧条”,而且还使改革难以顺利地推行。1998和1999年,不仅是实际经济增长率,名义经济增长率也出现了连续两年下降的局面。〔4〕失去了的10年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失去了往日的辉煌。1992-2001年,日本年均实际经济增长率只为1.0%,10年合计的增长率也仅相当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高速增长期间一年的增长率。在这10年间,日本企业的生产规模和国民的生活水平根本上没有什么提高,勉强实现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公共投资和出口扩大带来的。从国际比拟看,除1996年外,日本各年的经济增长率大都处于兴旺国家的最低水平,其中1998年和1999年还出现前所未有的连续两年的负增长。相比之下,美国自摆脱9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以后,景气从1991年3月起一直是持续扩大的势头,到2000年实现了连续10年的景气扩大,堪称前所未有的大型景气繁荣。1992-2000年,美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3.2%,除个别年份外,一直处于兴旺国家的最高水平。另外,西欧和加拿大的经济开展状况也都明显好于日本。这样,日本就沦为了兴旺国家经济的“劣等生”。对日本经济来说,20世纪90年代可说是失去了的10年。5日本泡沫经济的历史教训及其对中国的启示5.1日本泡沫经济的历史教训对经济形势的盲目乐观的后果二战结束后,日本经过战后恢复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在1955-1972年高速增长时期,日本经济实际增长率年均为9.7%,其中,1955-1959年为8.3%。1960-1965年为9.9%,1966-1970年为11.1%,呈不断提高的态势。这一时期,除个别年份,日本大多数年份的经济增长率都超过了其他主要兴旺国家。经过两次石油危机以后,日本从石油冲击中积累了经验,汲取了教训,在节省资源、节省能源方面采取了积极的对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出口也迅速扩大了。由于日本实现了以资源能源消耗型经济向资源能源节约型经济的转折,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空前提高了,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到20世纪80年代前后,日本又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黑字大国、经常收支黑字大国、资本输出大国、持有对外纯资产大国。经过“平成景气”,日本又一时成为“世界第二超级经济大国”。这不仅是日本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而且在兴旺国家的历史上也是一个奇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