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BEE 063-2024 建筑光储直柔系统变换器 通 用技术要求_第1页
TCABEE 063-2024 建筑光储直柔系统变换器 通 用技术要求_第2页
TCABEE 063-2024 建筑光储直柔系统变换器 通 用技术要求_第3页
TCABEE 063-2024 建筑光储直柔系统变换器 通 用技术要求_第4页
TCABEE 063-2024 建筑光储直柔系统变换器 通 用技术要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光储直柔系统变换器通用技术要求2024-03-29发布2024-06-01实施I Ⅲ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缩略语 23.1术语和定义 23.2缩略语 3 34.1按功能分类 34.2按电气结构分类 44.3按电能流向分类 44.4按运行状态分类 44.5按端口数量分类 4 45.1正常使用条件 4 5 5 65.5防护等级 65.6紫外线照射 65.7风扇调速 65.8通信、监测和监控 6 66.1电击防护 66.2温度限值 76.3机械危险防护 86.4材料的可燃性 86.5电压标识 8 9 9 10 13 159.1一般标识 159.2警告标识 169.3用户手册 Ⅱ 10.1试验类型 10.2试验项目 11.1试验条件 11.2试验装置 11.3试验方法 B.1轻载效率 35B.2加权总效率 35 36C.1存储能量 36C.2存储能量限值计算方法 37D.1变换器控制保护特性 37D.2电压控制模式的控制保护特性 37D.3电流控制模式的控制保护特性 37 E.1变换器的响应和调节过程 38E.2响应延迟时间和调节变化率计算方法 38根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试行)》(国建节协[2017]40号)及《关于印发<2021年度第二批团体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建节协[2021]50号)的要求,由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光储直柔专业委员会组织北京交通大学和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等有关单位经广泛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考察有关国内外标准和先进经验,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本文件的主要内容包括: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缩略语;4.变换器类别;本文件由中国建筑节能协会标准化管理办公室负责管理(联系电话邮箱:biaoban@),由北京交通大学负责具体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至北京交通大学(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外上园村3号,邮编:100091)。本文件参编单位:清华大学、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光储直柔专业委员会、北京国建节低碳技术有限公司、光之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北京德意新能科技有限公司、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固德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大学、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科威尔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南京国臣直流配电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泰开直流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英可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核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嘉北京市煤气热力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厦门文子数饭科技有限公司、杭州海奥绿建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电气电力电子有限公司、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为综合智慧能源有限公司、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中国长江三峡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国创能源互联网创新中心(广东)有限公司、上海大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江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员:童亦斌、郝斌、刘晓华、武涌、梁建江海昊、贺伟衡、孙凯祺、唐德平、杨志、唐颖、李忠、李伟、胡启、张峰、沈百强、李磊、张禄、王勉、马伟、晏阳、韩占强、1GB/T2423.1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A:低温GB/T2423.2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B:高温GB/T2423.3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Cab:恒定湿热试验GB/T3805—2008特低电压(ELV)限值GB/T3859.2半导体变流器通用要求和电网换相变流器第1-2部分:应用导则GB/T4208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4824—2019工业、科学和医疗设备射频骚扰特性限值和测量方法GB/T5169.11电工电子产品着火危险试验第11部分:灼热丝/热丝基本试验方法成品的灼热GB/T12325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偏差GB/T12326电能质量电压波动和闪变GB/T13422—2013半导体变流器GB/T14549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GB/T15543电能质量三相电压不平衡GB/T19582.3基于Modbus协议的工业自动化网络规范第3部分:Modbus协议在TCP/IP上的2配置建筑光伏和建筑储能,采用直流配电系统,且用电设备具备功率主动响应功能的新型建筑能由电力电子电路和必要的辅助部件,以及不能进行物理拆分(除非妨碍变换器的运行)的其他部变换器根据直流母线电压变化自动调整运行状态和稳态功率,或根据功率调节目标自动改变直流功率端口powerport交流端口ACpowerport3光储直柔系统通过电网接口变换器接入交流电网,交流电网和直流母线可以通过电网接口变换器在与交流电网断开的情况下,光储直柔系统依靠分布式电源建立直流母线电压,恢复光储直柔系APR:功率主动响应(ActivePowerResponse)BMS:电池管理系统(BatteryManagementSystem)DPC:直流功率变换器(DCPowerConverter)DVC:直流电压变换器(DCVoltageConverter)ESC:储能变换器(EnergyStorageConverter)EUT:受试电气装置(EquipmentUnderTest)GCC:电网接口变换器(Grid-ConnectedConverter)MPPT:最大功率点跟踪(MaximumPowerPointTracking)PEDF:光储直柔(Photovoltaics,EnergyStorage,DirectCurrentandFlexibility)PVC:光伏变换器(PhotovoltaicConverter)SCRT:短路故障穿越(ShortCircuitRideThrough)VCM:电压控制模式(VoltageControlMode)4变换器类别——电网接口变换器(GCC),指连接在交流电网和直流母线之间,具备交流/直流或直流/交——储能变换器(ESC),指连接在储能电池和直流母线之间,能对储能电池进行充电和放电控制——光伏变换器(PVC),指连接在光伏电池和直流母线之间,能对光伏电池进行最大功率点跟4T/CABEE063—2024踪控制的变换器;——直流电压变换器(DVC),指连接在光储直柔系统不同的直流母线之间,其中一个直流端口采用电压控制模式(VCM),可以运行在电源状态,为该直流端口连接的直流母线供电的变换器;——直流功率变换器(DPC),指连接在光储直柔系统不同的直流母线之间,其中一个直流端口采用电流控制模式(CCM),可以控制两个直流母线之间电流或功率的变换器。4.2按电气结构分类变换器按照电气结构可分为:——非隔离型变换器,指功率端口之间不具备基本绝缘隔离的变换器;——隔离型变换器,指功率端口之间具备基本绝缘隔离的变换器。4.3按电能流向分类变换器按照电能流向可分为:——单向变换器,指电能只能从特定的功率端口输入并从特定的功率端口输出的变换器;——双向变换器,指电能可以在两个功率端口之间双向输入或输出的变换器。4.4按运行状态分类变换器按照运行状态可分为:——电源变换器,指能稳定运行在电源状态的变换器;——负载变换器,指只能稳定运行在负载状态的变换器。4.5按端口数量分类变换器按照端口数量可分为:——双端口变换器,指包含两个功率端口的变换器;——多端口变换器,指包含两个以上功率端口的变换器。5一般要求5.1正常使用条件5.1.1环境温度变换器在以下环境温度范围内应能正常运行。——户内型变换器:-5℃~50℃;——户外型变换器:-20℃~50℃。5.1.2相对湿度变换器在以下相对湿度环境下应能正常运行。5——户内型变换器:相对湿度不大于85%,无凝露;——户外型变换器:相对湿度不大于95%,无凝露。5.1.3海拔变换器在2000m及以下海拔范围内应能正常运行。污染等级分类变换器外部环境的污染等级,根据GB/T16935.1分为4级。——污染等级1:无污染或仅有干燥的、非导电性的污染,该污染没有任何影响;——污染等级2:一般仅有非导电性污染,然而必须预期到凝露会偶然发生短暂的导电性污染;——污染等级3:有导电性污染,或由于可预期的凝露使干燥的非导电性污染变为导电性污染;——污染等级4:持久的导电性污染,如由于导电尘埃、雨或其他潮湿条件所引起的污染。污染等级耐受能力a)户外型变换器应符合在污染等级3的条件下正常使用的要求;b)户内型变换器应符合在污染等级2的条件下正常使用的要求。5.2额定值5.2.1额定电压a)变换器交流端口额定电压的优选值:三相380V/50Hz;b)变换器直流端口额定电压的优选值:750V,375V,48V;c)变换器直流端口的额定电压应根据额定功率选择,且宜符合表1的规定。序号12>500W且≤15kW35.2.2额定功率a)额定功率大于2.5kW但不超过50kW的变换器,额定功率的优选值序列为:5kW,10kW,b)额定功率超过50kW但不超过500kW的变换器,额定功率按50kW递增;c)额定功率超过500kW的变换器,额定功率按GB/T321中的R10数系选择。5.3安装a)储能变换器宜采取与储能电池就近安装的方式;b)光伏变换器宜采取与光伏电池就近安装的方式。65.4噪声a)户内型变换器运行时的噪声不宜超过55dB(A);b)户外型变换器运行时的噪声不宜超过70dB(A)。5.5防护等级a)户内型变换器的防护等级不宜低于IP20;b)户外型变换器的防护等级不宜低于IP55。5.6紫外线照射变换器外壳上的塑料材料和聚合物材料在正常使用情况下,不应出现明显的退化现象,包括裂纹a)变换器通信宜选用RS485接口或以太网接口,采用Modbus应用协议,并符合下列规定:——以太网接口的应用层协议符合GB/T19582.3的要求;——Modbus应用层协议符合GB/T19582.1的要求。b)变换器宜具备监测功能,并包括下列监测变量和状——启动/停止状态、故障/正常状态、故障代码;c)变换器宜具备下列监控功能:d)变换器通信、监测和监控的最小时间间隔宜小于1s。6安全6.1.1基本要求a)变换器应根据GB/T17045规定的防护类别进行分类,并按规定配置电击防护措施,且应符合7——电击防护分类为I类的变换器采用附录A表A.1中第5个符号进行标识;——电击防护分类为Ⅱ类的变换器采用附录A表A.1中第10个符号进行标识;——电击防护分类为Ⅲ类的变换器采用附录A表A.1中第11个符号进行标识。b)I类和Ⅱ类变换器应具备防止直接接触功能,带电部分应置于防护等级至少为IPXXB或IP2X——切断变换器电源,且只有在外护物或遮栏恢——在维修人员接触区的危险带电电路采取防无6.1.2安全特低电压防护(SELV)变换器的48V直流端口应采取SELV防护,并应符合GB/T17045的规定。6.1.3存储能量限值a)对于不使用工具可断开的插头和连接器,断开或断电后,暴露导体放电到电压低于30V或存储能量低于0.5mJ所需的时间不超过1s;b)在维修人员接触区,变换器断电后,暴露导体放电到电压低于30V或存储能量低于0.1J所需的时间不超过10s;c)当上述要求不能满足时,在变换器和电容器的遮栏或外护物的明显位置,标注附录A表A.1中第9个符号,并注明存储能量泄放至低于限值所需的时间。6.1.4接触电流限值a)变换器可触及零部件的接触电流不超过3.5mA(1kHz及以下交流分量总有效值)和10mA(直流分量);b)对于插头连接的I类变换器,在保护接地导体受损或断开的情况下,变换器可触及零部件与地之间的接触电流不超过3.5mA(1kHz及以下交流分量总有效值)和10mA(直流)。6.1.5保护导体电流限值a)在正常运行条件下,I类变换器保护导体电流不大于表2规定的限值。变换器额定直流电流Ib)在I类变换器保护导体电流无法满足表2限值要求的情况下,采用附录A表A.1中第8个符——采用固定连接且根据GB/T17045采取加强型保护导体连接;——采用固定连接且在保护接地导体中断的情况下变换器可接触部件表面最高温度应符合表3中温度限值的要求。8温度限值(℃)金属塑料、橡胶经常操作的部件(旋钮、手柄、开关、显示器等)不经常操作的部件(旋钮、手柄、开关、显示器等)6.3.1基本要求变换器不应产生机械危险,操作人员能够接触的部位(如棱缘、凸起、拐角、孔洞、护罩和手柄)6.3.2运动部件变换器的运动部件(如散热风扇)应符合下列规定:b)通过拆卸能接触到危险部位的盖子或零部件上有警告标识;c)不安装自动复位的热断路器、过流保护装置或定时自动启6.3.3壁挂安装采用壁挂方式安装的变换器,安装支架应能承受不小于变换器重力4倍的力。变换器使用的材料的可燃性应符合表4的要求。外壳材料表面积大于1m²或单个火焰蔓延指数不超过100防火外壳5VB级;满足GB/T5169.11的规定;灼热丝试验(与可能产生引燃温度的零部件之间的空气距离小于13mm)HB级或HBF级;阻燃要求;等级为HB级的材料制作V-2级或HF-2级;安装在防火外壳外部,可以使用HB级a)变换器的直流端口和交流端口分别采用附录A表A.1中第1个和第2个符号进行标识。9c)变换器直流端口的符号和颜色标识符合——直流端口正极的标识符号包含“L+”,负极的标识符号包含"L-";——直流端口正极宜采用红色标识,负极宜采用白色或黑色标识。7.1.1直流电压范围a)直流端口电压在90%~105%额定电压范围,在其他运行条件符合要求的情况下,变换器能按b)直流端口电压在85%~90%额定电压范围,变换器宜能按技术指标和功能正常运行;c)直流端口电压超出90%~105%额定电压范围,且仍在80%~107%额定电压范围,变换器可a)GCC、ESC、DVC和DPC的最高效率nmax、加权总效率η和轻载效率n应符合表5的要求。变换器类型变换器直流端口ηn非隔离型单向隔离型双向隔离型b)PVC的最高效率nmx和加权总效率nw应符合表6的要求。变换器类型额定功率P。非隔离型隔离型a)运行在VCM的情况下,电流在额定值以内变化,变换器直流端口电压的纹波因数不大于0.5%;b)运行在CCM的情况下,电流在额定值以内变化,变换器直流端口电流的纹波因数不大于2.5%(当直流端口电流大于10A),或电流纹波的峰谷值不大于0.5A(当直流端口电流不超过7.2.1控制模式——直流端口电压宜能根据指令在85%~105%额定电压范围调节;——宜具备电流(或功率)—电压下垂控制功能,且下垂系数可调。——宜具备电压—电流(或功率)下垂控制功能,且下垂系数可调。7.2.2功率主动响应(APR)变换器宜具备APR功能,并符合下列规定:a)直流端口运行在VCM的情况下,变换器能根据实际功率与调节目标值之间的差值,按照以下规则在85%~~105%额定电压范围内调整直流端口电压:b)直流端口运行在CCM的情况下,变换器能根据直流端口实际电压与电压参考值之间的差值,c)可选择启用或禁止APR功能,且APR电压和功率之间变化的比例关系宜可调。d)APR调节过程的时间不应小于10s,且不宜大于300s。7.2.3稳态偏差a)运行在VCM的情况下,功率稳定在额定功率范围内任意值时,直流端口的电压稳态偏差不超过±1.5%额定电压;b)运行在CCM的情况下,功率或电流稳定在50%~100%额定值之间任意值时,直流端口功率的稳态偏差不超过±2.0%额定功率,电流的稳态偏差不超过±1.5%额定电流。正常运行条件下,变换器对启动、停止,以及电压、电流和功率指令的响应延迟时间不宜大于1s。7.2.5调节变化速率在直流离网启动、恢复并网、SCRT电压恢复、MPPT、APR,以及电压、电流或功率指令变化引7.2.6功率状态切换ESC宜具备负载状态和电源状态连续切换的功能,额定功率下负载状态和电源状态之间的最小切换时间不宜大于100ms,且连续切换功能宜可设置启用或禁止。7.2.7并联运行a)除非是特定功能的要求,并联的变换器之间的稳态功率偏差不超过额定功率的5%;b)宜可以通过指令单独控制并联的变换器启动c)在用户手册中说明并联变换器之间的功率控制方式。上电和保护后故障消除后,在运行条件符合变换器技术要求时,变换器宜可自动启动运行,且自7.2.9最大功率跟踪PVC应具备MPPT功能。接入多路光伏电池组串的PVC宜具备多路MPPT功能。7.2.10储能电池低电量充电ESC应具备恒流充电的功能,恒流充电电流值应可调节。ESC最低允许的电池充电电压宜为0V。7.2.11直流电压变换器DVC采用VCM的直流端口宜具备APR功能,且符合本文件第7.2.2条第a)、c)和d)款的规定。7.2.12直流功率变换器DPC宜具备APR功能,且符合本文件第7.2.2条第b)、c)和d)款的规定。7.2.13直流离网启动a)具备从OV开始建立直流母线电压的功能;b)直流离网启动过程中电压上升速率宜可调,且符合本文件第7.2.5条的规定;c)具备直流离网启动超时保护功能,且超时保护时间可调。7.3.1直流端口异常电压保护a)当电压超出80%~107%额定电压范围,但未超过变换器允许电压限值,且持续时间不超过b)变换器的过电压和欠电压保护功能符合下列规定:——过电压保护阈值宜大于额定电压的110%;——电源变换器的欠电压保护阈值宜小于额定电压的70%;——电压超过过电压保护阈值的情况下,运行在电源状态的变换器应在10ms内停止向直流母——电压低于欠电压保护阈值的情况下,除非另有规定,运行在负载状态的变换器宜在10ms——过电压和欠电压保护动作后,直流端口电压重新进入本文件第7.1.1条第a)款规定的范c)当直流端口电压达到额定电压的115%时,变换器不宜损坏。7.3.2过载能力GCC和ESC宜具备在额定功率的110%和额定电流的110%的条件下持续运行的过载能力。7.3.3短时过流承受能力a)在图1实线a和b以下区域应保持运行;b)在图1虚线c以下区域宜保持运行。I/L注:I为变换器直流端口的电流,I为变换器直流端口的额定电流。虚线d对应的变换器最大允许短时过流值e和过流持续时间f由制造商确定。7.3.4过流保护变换器的直流端口应具备过流保护功能,且应在用户手册中说明过流保护动作阈值、动作方式和7.3.5短路保护当变换器直流端口的短路保护装置不能分断直流端口预期最大短路电流时,用户手册中应包含需要在变换器外部安装一个可以分断该端口预期最大短路电流的保护装置作为后备保护的说明,并予以7.3.6短路故障穿越运行在电源状态的GCC、ESC、DVC和DPC的直流端口宜具备SCRT功能,并符合下列规定:a)直流母线电压跌落后,在图2虚线以上区域,变换器保持连续运行,以限流方式维持直流端口电流,且最大允许电流限值不小于额定电流的120%,最大允许限流运行时间不少于0.625s;b)在图2点划线所示电压恢复阶段,具备电压控制功能,电压上升速率符合本文件第7.2.5条的直流母线电压/额定电压直流母线电压/额定电压连续运行00短路穿越7.3.7极性反接保护7.3.8接通冲击电流a)应在用户手册中给出接通冲击电流的幅值。b)额定功率小于5kW的变换器,接通冲击电流的幅值不宜超过额定电流的120%。c)额定功率5kW及以上的变换器,接通冲击电流符合下列规定:——幅值不宜超过额定电流的20%;——或调节变化速率符合本文件第7.2.5条的规定。7.3.9辅助电源b)当变换器需要外部提供辅助电源时,宜采用直流48V(电压范围38V~53V)。c)如果变换器采用外部直流48V作为辅助电源,辅助电源接口应符合下列规定:——按照GB/T17045的要求采取安全特低电压防护(SELV);——额定功率不宜超过50W,最大电流不宜超过1.5A。a)储能电池过电压和欠电压保护,且过电压和欠电压保护b)与储能电池连接的功率端口具备短路保护功能,且符合本文件第7.3.c)宜具备与BMS通信的功能,可以根据BMS反馈的储能电池状态限制充电和放电功率或电流;d)能接收BMS发出的危险报警信号,且在接到报警信号后1s内停止对储能电池充电和放电。7.4.1交流电压和频率范围a)GCC应在下列交流电网条件下正常运行:—交流电压在85%~115%额定电压范围内,频率在50.0Hz±1.0Hz范围内。当交流电压超过额定电压的110%时,GCC不应向交流电网输出有功功率。——交流电压谐波不超过GB/T14549中规定的限值。——交流电压不平衡度不超过GB/T15543中规定的限值。b)在交流电压不同相序条件下,GCC宜能正常运行。GCC在并网状态下交流端口的电能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a)电流谐波不大于5%lcn,各次谐波限值应符合表7的要求,且谐波电流不包括任何由未连接GCC的交流电网上的谐波电压畸变引起的谐波电流;35"以上36"以上b)电流中的直流分量不超过0.5%Iacn;c)不参与三相功率调节的情况下,负序电流不平衡度不超过2%,短时不超过4%;e)GCC接入交流电网引起的电压闪变符合GB/T12326的规定。GCC在并网状态下交流端口宜具备无功功率控制功能,且符合下列规定:a)稳态无功功率宜在图3所示的实线框内可调;c)宜具备交流电压/无功控制、恒功率因数控制和恒无功功率控制方式。可以运行在负载状态的GCC(向交流电网输出有功功率)应具备防孤岛功能,能快速识别出孤岛状态且断开与交流电网的连接,防孤岛动作时间应小于2s。可以运行在负载状态的GCC(向交流电网输出有功功率)应具备限制向交流电网输出有功功率的功能,并且该功能可以设置启用或禁止。7.4.6交流端口状态反馈a)当交流端口与交流电网断开时,在2s内给出反馈;b)状态反馈宜采用无源机械触点,且在并网状态下触点保持闭合。7.4.7恢复并网在防孤岛和交流端口电压异常保护后GCC处于离网状态时,当交流电压重新符合本文件第7.4.1条的规定时,GCC应经过一个延迟时间后方可自动恢复并网,且延迟时间宜在1s~60s范围内可调。根据GB4824—2019,变换器按照预期用途所处的电磁环境分为A类和B类。a)A类变换器,非居住环境和不直接连接到住宅的低压供电网设施中使用的变换器;b)B类变换器,直接连接到住宅的低压供电网设施中使用的变换器。9标识与文档9.1一般标识9.1.1基本要求变换器标识的图形符号应符合附录A的相关要求,变换器标识应清晰可见,随变换器一起提供的9.1.2标识的耐久性变换器的标识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应能保持清晰可辨,而且能够耐受制造商所指定的清洗剂的腐蚀。标识的耐久性验证:用浸渍了指定清洗剂的布,以正常压力(约10N)手工快速擦拭标识15s,标9.1.3标识内容a)变换器制造商的名称或商标;b)变换器的名称和型号;c)变换器功率端口额定电压、额定电流以及电压和电d)变换器的防护等级;e)变换器的生产批次或日期的序列号、代码。9.1.4熔断器标识a)包含额定电流和额定电压,以及熔断特性的相关参数(如延迟时间或分断容量等);b)对于安装在可接触区域以外的熔断器或可接触区域内固定焊接的熔断器,可只标注一个明确的参考符号(例如FU1、FU2等),熔断器相关信息应在用户手册中说明。9.1.5端子、连接和控制器标识a)变换器的功率端口按照本文件第6.5节规定的符号和颜色标识电压类型和极性;b)变换器的功率端口可采用多种电压时,要标记出厂时设置的电压,标识可采用纸质标签或其他非永久性材料;c)接线端子、连接器、控制器和指示器等要明确标注,位置不够时可用附录A表A.1中的第3个符号;d)用于信号传递、控制和通信的连接器的管脚无需逐个标注,只需标明整个连接器的用途;e)用于紧急制动装置的按钮和制动器,用于警示危险或需要紧急处理的指示灯,均为红色。9.1.6保护导体端子保护接地的连接端子可选择以下任意一种方式进行标注:a)附录A中表A.1的第5个符号;9.1.7开关和断路器开关和断路器的位置应明确标注。9.2警告标识9.2.1不接地散热片和类似零部件不接地散热片或其他零部件,应采用附录A中表A.1第6个符号或其他等效符号进行标注,该标识应放在散热片上或其附近。9.2.2灼热表面如果变换器可接触部件的表面温度超过规定限值,应标注附录A表A.1中第7个符号。9.2.3存储能量危险如果变换器断电后的存储能量存在危险,应标注附录A表A.1中第9个符号,符号旁边应标注放电至安全电压或存储能量泄放至低于本文件第6.1.3条第b)款规定限值所需的时间。9.2.4风机防护罩对可拆卸的风机防护罩,应在拆卸之前可见的地方标注警告标识,并给出安全维护指示(例如拆卸防护罩之前先断开电源等)。9.2.5噪声危害声压等级超过80dB(A)的变换器应标注噪声危害标识,且应在安装说明书中给出降低噪声的措施。9.2.6保护导体电流超限如果变换器保护导体电流超过本文件第6.1.5条规定的限值要求时,应标注附录A表A.1中的第8个符号。9.3用户手册用户手册应与变换器一起提供,可采用纸质文档或电子文档,且应包含如下信息:a)变换器的额定参数和运行环境条件及其含义和影响:——环境分类;——潮湿场所分类,外部环境的污染等级,防护等级;——运行环境温度、相对湿度和海拔高度要求;——功率端口过电压等级分类。b)根据本文件第5章、第6章和第7章的要求提供以下信息:——保护导体电流,当需要采用加强型保护导体连接时,还包括加强型保护导体的要求;——短时过流承受能力,以及过流保护动作阈值、动作时间和保护措施;——功率端口短路保护装置最大分断能力,当变换器短路保护装置不能分断直流端口预期最大短路电流时,还应包括需要在直流端口外部安装可以分断预期最大短路电流的说明;——正常运行条件以外变换器降额运行的措c)变换器的安装与调试说明,以及安装和调试过程中可能产生危险的警示。d)变换器使用和安全操作所需的必要——标识(包括所用的符号)的解释;——变换器连接附件和其他部件的说明,包括明确适用的附件、可拆卸零部件和专用材料;——变换器表面温度超过限值并可能导致烫伤危险的警告,以及操作者需采取的防护措施;——变换器没有按照规定的方式使用,或没有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时可a)变换器的型式试验按照GB/T37409中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b)通常需要对生产和交付的变换器进行100%出厂试验。变换器的型式试验和出厂试验项目如表8所示。试验项目型式试验出厂试验本文件条目1√√一2√一3√一4√一5防护等级测试√一6电击防护√一7√一8√√9噪声测试√一试验项目型式试验出厂试验本文件条目√√ 电气性能√ √ √控制√ √ 响应延迟时间测试√ √ √ √ 保护√ √ 一 √ √ √ √ √ 交流端口√ √ √ 防孤岛测试√√ a)温度:20℃~30℃;b)相对湿度:不大于85%,无凝露;c)气压:86kPa~106kPa。11.1.2交流电网条件a)电压谐波畸变率符合GB/T14549b)电网频率偏差符合GB/T15945的规定;c)电网电压偏差符合GB/T123d)电网电压不平衡度符合GB/T15543的规定。11.2.1电量测量装置电压、电流传感器和数据采集装置的准确度等级应至少满足表9的要求,传感器带宽应大于100kHz,数据采集装置的采样频率不应小于250kHz,带宽不应小于100kHz,频率测量准确度应至少电压传感器电流传感器11.2.2模拟电源一般要求a)模拟电源的最高允许试验电压大于EUT受试端口上限电压的1.2倍,最低允许试验电压小于EUT受试端口下限电压的0.8倍;b)模拟电源的最大允许电流和最大允许功率不小于EUT试验要求电流和功率的1.2倍;c)EUT连接的模拟电源试验端口与保护接地之间符合基本绝缘的要求。——电压谐波小于GB/T14549中谐波允许值的50%;——电压基波偏差小于额定电压的0.2%,最小电压可调节步长不大于1V;——频率偏差值小于0.01Hz,最小频率可调节步长不大于0.05Hz;——电压和频率调节时间小于0.02s;———负序电压不平衡度小于1%,相位偏差小于1%;a)直流源载模拟器应具备直流电子负载和双向直流电源——加载和减载的速率可调,100%加载和减载的最小调节时间宜小于1ms。——具备直流电压源和直流电流源两种电源模式,且直流电压源模式具备双能,直流电流源模式具备上下限转折限压控制功能;——直流电压源模式能设置直流电压调节速率,且在额定功率或电流范围内20%额定电压时的最小调节时间宜小于1ms;注:直流源载模拟器的直流电流源模式可设定两个电流方向,电流流入直流源载模拟器称为拉电流模式,电流流出直流源载模拟器称为灌电流模式。光伏电池模拟器光伏电池模拟器应能模拟光伏电池的I-V特性和时间特性,且输出功率偏差不大于额定值的储能电池模拟器应符合下列规定:a)能模拟储能电池的I-V特性,直流电压偏差不大于额定值的±2%,电能可双向流动;b)宜具备模拟储能电池荷电状态和BMS保护的功能。11.2.3温度测量设备温度测量设备应符合以下要求:c)测温通道的测温范围至少满足-40℃~160℃,测温精度不低于0.5℃;d)各测温通道有统一的时基信号;e)采样频率不低于1Hz。变换器的通用试验电路如图4所示。受试端口图4变换器的通用试验电路11.3.1环境适应性a)变换器的低温环境适应性按GB/T2423.1中规定的方法试验;b)变换器的高温环境适应性按GB/T2423.2中规定的方法试验;c)变换器的湿热环境适应性按GB/T2423.3中规定的方法试验;d)变换器的防护等级按GB/T4208中规定的方法试验。试验应按如下步骤进行:uid)停止EUT,并在5s内断开K1和K2。h)停止EUT,并在5s内断开开关K1和K2。j)根据图6及公式(1)计算EUT受试端口的存储能量E。试验应按如下步骤进行:a)按图7连接试验电路,开关K1和K2断开,交流端口采用GB/T12113—2003中图7规定的试验电路,保持三相交流电源中性点处于接地状态;c)采用GB/T12113—2003中图4规定的试验电路,测量EUT可触及零部件的接触电流,按照d)EUT不接地安装,采用GB/T12113—2003中图4规定的试验电路,测量EUT保护导体断开情况下可触及零部件的接触电流。试验应按如下步骤进行:c)采用GB/T12113—2003中图4规定的试验电路,测量EUT可触及零部件的接触电流,按照d)EUT不接地安装,采用GB/T12113—2003中图4规定的试验电路,测量EUT保护导体断开闭合的情况下进行试验,取最大值作为试验结果。图7接触电流和保护导体电流试验电路试验应按如下步骤进行:c)在距离EUT水平位置1m,垂直高度在0.5m到1.5m之间,用声级计测量EUT噪声(A计权)。表10噪声值修正噪声测量值与背景噪声差值[dB(A)]3修正值[dB(A)]变换器的温升试验应按GB/T3859.1中的规定进行。对已安装EUT的安装支架施加EUT自重3倍的力,力的方向沿重心处垂直向下,试验力在b)在EUT的功率处于(20%~30%)P、(50%~60%)P。和不小于90%P三个区间分别进行试验;e)如果EUT存在两种电能流向,应对两种电能流向分别试验。11.3.8效率a)按图4连接试验电路。按照公式(2)计算效率η:d)轻载效率和加权总效率试验按附录B设定EUT功率,功率偏差不应超过EUT额定功率的±5%,在每个功率点应稳定运行至少15min。a)按图8连接试验电路,电感L=0.2U./(I×2πf)±10%,频率f取50kHz。至少10s。d)按10s时间窗口记录受试端口电量(电压或电流),计算10s时间窗口内的平均值Y。f)计算10ms时间窗口内Z的脉动分量的峰谷值Zp(Z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按照公式(3)计LL直流源载受试端口图8纹波试验电路b)设定直流源载模拟器为直流电子负载恒功模式;c)设定EUT运行在VCM,功率设定为EUT正常运行的最小功率;d)设定EUT的APR功率调节目标为50%P;e)利用直流源载模拟器调节EUT分别运行在(30%~40%)P。和(60%~70%)P。两个功率区间,f)记录从功率开始变化到直流端口电压进入稳定状态(之后10s内的变化小于±2%U)的过程,如图9所示,对应的时间T为APR调节时间,在每个功率区间的运行时间T,不小于2T和注:U和P。分别代表EUT受试直流端口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T.T.T.图9电压控制模式APR过程示意图b)设定直流源载模拟器为直流电压源模式,调节EUT直流端口电压为额定值。c)调节EUT的初始功率分别处于(20%~30%)Pn、(40%~60%)P和不小于90%P三个区间。d)利用直流源载模拟器,在EUT运行电压范围内,以幅度5%U。逐步调节直流电压,调节变化速率应符合本文件第7.2.5条的规定。e)记录从直流电压开始变化到功率进入稳定状态(之后10s内的变化小于5%P)的过程,如图10所示,对应的时间T为APR调节时间,在每个电压区间的运行时间T不小于2T和5min的较大值。f)分别取EUT在直流电压上限和下限时的功率P和P,按照公式(4)计算EUT的APR功率Pad=|P-PallT.PPT不大于额定电压的5%。e)测量EUT受试端口直流电压10s平均值U,利用公式(5)计算直流电压稳态偏差g)取最大正偏差和最大负偏差中绝对值较大的值作为直流电压稳态偏差的试验结果,也可同时给为Un。b)设定EUT受试端口被测量值分别为其额定值的100%、80%、50%和20%,偏差小于额定值的至少稳定运行10s,在此期间受试端口被测量10ms的平均值的最大峰谷差应不大于其额定值的5%。d)测量受试端口被测量值在10s内的平均值X,利用公式(6)计算被测量值的稳态偏差:e)取最大正偏差和最大负偏差中绝对值较大的值作为直流电流和功率稳态偏差的试验结果,也可b)设定EUT运行在初始状态,且在初始状态稳c)对EUT下达启动、停止,或电压、电流和功率调节指令,记录EUT的响应和调节过程;d)按照附录E计算响应延迟时间和调节变化速率。11.3.13直流离网启动b)根据EUT最大直流离网启动能力,设定直流电子负载的直流电阻值为Rbs;c)在直流电压为0的情况下启动EUT,记录EUT启动建立直流电压的过程;d)重新设定直流电子负载的直流电阻为50%Rs,重复步骤c),观察直流离网启动超时保护。11.3.14直流端口电压异常保护b)根据EUT的功能设定直流源载模拟器模式,调节EUT受试端口电压为额定值,设定EUT过c)调节EUT功率在(20%~30%)P。区间;d)使EUT稳定运行至少10s;e)调节直流源载模拟器,使EUT受试端口出现一个电压暂升(电压上升时间和下降时间小于1ms,电压幅值为EUT运行电压范围上限值与过电压保护阈值的中间值,持续时间5ms),记录EUT的运行状态;f)恢复EUT正常运行,调节EUT功率至不小于90%P,重复步骤d)~e);g)再次调节EUT功率在(20%~30%)P。区间;h)使EUT稳定运行至少10s;i)调节直流源载模拟器,使EUT受试端口出现一个电压暂降(电压下降时间和上升时间小于1ms,电压谷值为EUT运行电压范围下限值与欠电压保护阈值二者的中间值,持续时间5ms),记录EUT的运行状态;j)恢复EUT正常运行,调节EUT功率至不小于90%P,重复步骤h)~i);b)根据EUT的功能设定直流源载模拟器模式,调节EUT受试端口电压为额定值,设定EUT过c)调节EUT功率在(20%~30%)Pn区间;d)使EUT稳定运行至少10s;e)使EUT的受试端口电压在10ms时间内上升超过EUT过电压保护阈值(低于EUT受试端口最高允许限值),记录EUT的运行状态;f)再次调节直流源载模拟器,使EUT受试端口电压为额定值,恢复EUT正常运行;g)调节EUT功率至不小于90%P,重复步骤d)~f);h)再次调节EUT功率在(20%~30%)P区间;i)使EUT稳定运行至少10s;j)使EUT受试端口电压在10ms时间内下降低于EUT欠电压保护阈值,记录EUT的运行状态;k)再次调节直流源载模拟器,使EUT受试1)再次调节EUT功率至不小于90%P,重复步骤i)~k);过载能力和短时过流承受能力参考GB/T13422—2013第5.1.13条进行试验。11.3.16过流保护a)按图4(a)连接试验电路,设定直流源载模拟器为直流电流源拉电流模式,最大电流不小于I,最低允许电压小于20%Un。b)调节EUT受试端口电压为U,设定该c)使EUT稳定运行至少10s。d)利用直流源载模拟器产生一个拉电流脉冲(幅值为L,上升时间和下降时间小于1ms,持续时间为2T),记录EUT受试端口电压和电流。e)停止EUT运行,检查EUT是否损坏。再次启动EUT,观察EUT是否能自动恢复正常运行。a)按图11连接试验电路,直流源载模拟器A设定为直流电压源模式。b)直流源载模拟器B设定为直流电流源拉电流模式,最大电流不小于,最低允许电压小于20%Uc)调节直流源载模拟器A,使EUT受试端口电压为U,设定该端口运行在CCM电源状态,功d)使EUT稳定运行至少10s。e)设定直流源载模拟器B产生一个拉电流脉冲(拉电流脉冲幅值应使受试端口电流超过1,上升时间和下降时间小于1ms,持续时间2T),记录EUT受试端口电压和电流波形。注:U.代表EUT受试直流端口的额定电压,I和T分别代表EUT受试直流端口过流保护的动作阈值和动作时间。直流源载图11CCM模式过流保护功能试验电路试验应按如下步骤进行:注:U和I分别代表EUT受试直流端口的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受受试端口KK图12直流端口短路保护功能测试电路试验应按如下步骤进行:c)使EUT稳定运行至少10s;d)闭合短路开关K,使EUT交流端口三相之间发生短路,开关K三相闭合时间差不应大于f)再次连接试验电路,启动EUT,观察EUT是否能自动恢复正常运行;g)调整EUT运行在额定功率,重复步骤cK受试端口a)按图4(a)连接试验电路,设定直流源载模拟器为直流电流源模式,调节EUT直流端口电压c)调整直流源载模拟器下限电压分别为80%U、60%U、40%U和20%U,模拟直流短路引起的d)利用直流源载模拟器产生一个拉电流脉冲(幅值大于EUT短路故障穿越最大允许电流,上升和下降时间小于1ms,持续时间600ms),记录EUT受试端口电压和电流;e)调整EUT受试端口功率分别处于(20%~30%)P、(50%~60%)P。和不小于90%P区间,重复步骤c)~d);f)调整EUT受试端口电压分别为运行范围的上限值和下限值,重复步骤b)~e);g)调整拉电流脉冲持续时间为650ms,重复步骤b)~f);h)如果EUT存在两种电能流向,电流控制模式下的短路故障穿越a)按图4(a)连接试验电路,设定直流源载模拟器为直流电压源模式,最大允许电流大于EUTb)调整直流源载模拟器输出电压为U,调整EUT功率为正常运行的最小功率;c)利用直流源载模拟器产生一个电压暂降脉冲(电压脉冲的下降和上升时间小于1ms,持续时间600ms,谷值分别为80%U₄、60%U、40%U和20%U,模拟直流短路引起的不同程度的电压跌落),记录EUT受试端口电压和电流波形;d)调整EUT受试端口功率分别处于(20%~30%)P、(50%~60%)P和不小于90%P区间,重复步骤c);e)调整EUT受试端口电压分别为运行范围的上限值和下限值,重复步骤b)~d);f)调整拉电流脉冲持续时间为650ms,重复步骤b)~e);a)按图14连接试验电路。d)停止EUT,断开开关K,等待至少5min。a)按图15连接试验电路;——调节EUT交流端口有功功率分别在(20%~30%)P、(40%~60%)P和不小于90%P三个区间,利用电网模拟器改变交流电压,直至超过本文件第7.4.1条第a)款规定的电压相序和缺相保护a)按图4(b)连接试验电路,调节电网模拟器交流输出电压为Ua,频率为50Hz±1.0Hz,启动EUT并运行在正常运行的最小功率;b)停止EUT运行,然后利用电网模拟器改变交流电压相序,再次启动EUT运行,记录EUT的c)停止EUT运行,恢复电网模拟器的交流电压相序,然后利用电网模拟器模拟交流电压缺相,再次启动EUT运行,记录EUT的运行状态。11.3.22交流电能质量GCC交流电能质量的试验电路如图16所示。受试直流分量a)按图16连接试验电路,调节EUT的功率端口电压为额定值,且EUT运行在额定功率;b)连续测量EUT交流端口电流10min;c)计算EUT交流端口电流在10min内的平均直流分量;d)如果EUT存在两种电能流向,应对两种电能流向分别试验,并取直流分量的较大值作为试验电流谐波a)按图16连接试验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